第一单元解表药 1性能、功效与适应范圖:解表药多为辛味,其性发散。辛温解表药物主治风寒表证。辛凉解表药主治风热表证。此 外,以其发散表邪作用,部分解表药还能兼治水肿、咳喘、疹发不畅、风湿痹证等病症 2.配伍方法:表证兼虚证者,应随证配伍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以扶正祛邪;辛凉解表药在用于温病初起时, 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3.使用注意:解表发汗以微微汗出为度: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阳伤阴, 甚至导致“大汗亡阳”、“大汗伤阴”:对于虚证兼表证者,应用解表药须慎,以防伤正:本类药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 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第二单元清热药 1.分类、功效与主治病症:清热药根据其性能,主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虚热五类。 其中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证,清热凉血药主治血 热证,清虚热药主治虛热证 2.配伍方法: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属气分或血分,属实热或虚热。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血 两燔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虚者,应兼以滋阴:里热积滞者,当配以泻下:兼脾胃虚弱者,应辅以补脾。 3.使用注意:本类药大多“苦寒伤阳”,易伤胂胃,脾胃虛弱证慎用;清热燥湿药易“苦燥伤阴”,热病津伤与阴虚 证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使用本类药物,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第三单元泻下药 1.泻下药的性能特点与临床应用;泻下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其中攻下药多为苦寒,泻下通便 作用较强,主要用于肠道积滞及热结便秘;润下药多为种子、种仁类药物,富含油脂,泻下通便作用和缓,主要用于 年老体弱及产后、病后的虛弱便秘;峻下逐水药多具毒性,攻遂水饮与泻下通便作用峻猛,并对胃肠有较强刺激作用, 主要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证。 2.配伍方法:兼有表证者,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兼有虚者,应攻补兼施,扶正祛邪,使祛邪而不伤正。 3.使用注意:里实兼表证者,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里实兼正虛者,当与补虚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里而不 伤正:泻下作用峻者,易伤正气与脾胃,故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经期应忌用;奏效即止, 慎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第四单元祛风湿药 1.配伍方法:根据痹证的寒热虚实性质及病程的新久选配相应药物。如病邪在表者,可配祛风解表药:病邪人络 血凝气滞者,可配活血通络药:寒湿偏盛者,配温经药:郁而化热者,配清热药:病久气血不足者,配益气养血药 肝肾亏损者,配补养肝肾药等等 2.使用注意:部分祛风湿药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故阴亏血虚者应慎用。 第五单元芳香化湿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辛香温燥,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脾醒胃,主治湿困中焦的脘腹痞满、呕 吐泛酸、食少便溏之证,并可选用于湿温、暑温之证 2.配伍方法:湿有寒湿、湿热之分。寒湿证当配温里药同用,湿热证当配清热湿药同用:而湿性粘滞,湿阻气滞 行气有助于化湿,故化湿常配伍行气药:脾虚则生湿,因此,虚证又常配补土健脾之品以培其本。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虛、血虚及气虚者宜慎用。本类药大多含挥发油 人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第六单元利水渗湿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利水渗湿,通畅小便,并使小便增多,排除体内水湿,部分药物兼能清热利 湿,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痰饮、湿温、淋证、黄疸等水湿病症 2.配伍方法:须视不同病症配用有关药物。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 者配清热泻火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等。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与行气药配 ,可提高疗效。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渗利,易耗伤津液,因此,阴虚津伤者应慎用
1 第一单元 解 表 药 1.性能、功效与适应范围:解表药多为辛味,其性发散。辛温解表药物主治风寒表证。辛凉解表药主治风热表证。此 外,以其发散表邪作用,部分解表药还能兼治水肿、咳喘、疹发不畅、风湿痹证等病症。 2.配伍方法:表证兼虚证者,应随证配伍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以扶正祛邪;辛凉解表药在用于温病初起时, 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3.使用注意:解表发汗以微微汗出为度;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阳伤阴, 甚至导致“大汗亡阳”、“大汗伤阴”;对于虚证兼表证者,应用解表药须慎,以防伤正;本类药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 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第二单元 清 热 药 1.分类、功效与主治病症:清热药根据其性能,主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虚热五类。 其中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证,清热凉血药主治血 热证,清虚热药主治虚热证。 2.配伍方法: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属气分或血分,属实热或虚热。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血 两燔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虚者,应兼以滋阴;里热积滞者,当配以泻下;兼脾胃虚弱者,应辅以补脾。 3.使用注意:本类药大多“苦寒伤阳”,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证慎用;清热燥湿药易“苦燥伤阴”,热病津伤与阴虚 证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使用本类药物,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第三单元 泻 下 药 1.泻下药的性能特点与临床应用:泻下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其中攻下药多为苦寒,泻下通便 作用较强,主要用于肠道积滞及热结便秘;润下药多为种子、种仁类药物,富含油脂,泻下通便作用和缓,主要用于 年老体弱及产后、病后的虚弱便秘;峻下逐水药多具毒性,攻遂水饮与泻下通便作用峻猛,并对胃肠有较强刺激作用, 主要用于水肿、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证。 2.配伍方法:兼有表证者,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兼有虚者,应攻补兼施,扶正祛邪,使祛邪而不伤正。 3.使用注意:里实兼表证者,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里实兼正虚者,当与补虚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里而不 伤正;泻下作用峻者,易伤正气与脾胃,故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经期应忌用;奏效即止, 慎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第四单元 祛风湿药 1.配伍方法:根据痹证的寒热虚实性质及病程的新久选配相应药物。如病邪在表者,可配祛风解表药;病邪人络, 血凝气滞者,可配活血通络药;寒湿偏盛者,配温经药;郁而化热者,配清热药;病久气血不足者,配益气养血药; 肝肾亏损者,配补养肝肾药等等。 2.使用注意:部分祛风湿药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故阴亏血虚者应慎用。 第五单元 芳香化湿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辛香温燥,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脾醒胃,主治湿困中焦的脘腹痞满、呕 吐泛酸、食少便溏之证,并可选用于湿温、暑温之证。 2.配伍方法:湿有寒湿、湿热之分。寒湿证当配温里药同用,湿热证当配清热湿药同用;而湿性粘滞,湿阻气滞, 行气有助于化湿,故化湿常配伍行气药;脾虚则生湿,因此,虚证又常配补土健脾之品以培其本。 3.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虚及气虚者宜慎用。本类药大多含挥发油, 人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第六单元 利水渗湿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利水渗湿,通畅小便,并使小便增多,排除体内水湿,部分药物兼能清热利 湿,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痰饮、湿温、淋证、黄疸等水湿病症。 2.配伍方法:须视不同病症配用有关药物。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 者配清热泻火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等。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与行气药配 伍,可提高疗效。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渗利,易耗伤津液,因此,阴虚津伤者应慎用
第七单元温里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性辛热,具有温里、散寒止痛作用,部分药还能助阳、回阳。主治阳虚里寒 证、阴寒内盛证、亡阳证以及寒凝经脉证等。 2.配伍方法:里寒兼表寒者,须配辛温解表药用:属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须配行气活血药:兼寒湿内阻者,宜 配健脾化湿药:属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配大补元气药。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凡实热证、阴虚证以及孕妇应忌用或慎用。 第八单元理气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大多气香性温,味辛、苦,善于行散或降泄,具有理气和中,行气止痛,顺 气降逆,疏肝解郁或破气散结作用,主治气机不畅的气滞、气逆诸证 2.配伍方法:肺气壅滞,有外邪者宜配宣肺化痰止咳之品,痰热郁肺者应配清热化痰药。脾胃气滞,兼湿热者当配 清热利湿药,兼食滞者当配消导药,兼寒湿困脾者配温中燥湿药,兼脾胃虚弱者配补中益气药:肝气郁滞,兼血瘀者 与活血化瘀药同用,有肝血不足者配养肝柔肝药,有肝寒者配暖肝散寒药等等。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第九单元消食药 消食药的配伍方法:对饮食停滞证,一般均当配以理气药以行气消滞。并应随证配伍,如有脾胃气虚者,须配健脾益 气药以标本兼顾、消补并用:兼脾胃虛寒者,宜配温里药:兼有湿浊者,宜配芳香化湿药:有食积化热者,可配苦寒 攻下药以泻热化积等 第十单元驱虫药 1.配伍方法:应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及病人的体质强弱、证情缓急选药,并根据不同兼证进行适当配伍。如大便秘结 者,当配伍泻下药物:兼有积滞者,可与消积导滞药物同用:脾胃虚弱者,又当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体质虚弱者,须 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2.使用注意:驱虫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用,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虫体而保证疗效:应用毒性较大的驱虫药,要注意用 量、用法,以免中毒或损伤正气,同时孕妇、年老体弱者亦当慎用:对发热或腹痛剧烈者,暂时不宜驱虫药,待症状 缓解后,再行施用驱虫药物。 第十一单元止血药 1.选择用药与配伍方法:止血药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不同作用,应根据出血病因、病症 进行选药,并配伍适当药物,如血热出血者,应配清热凉血药:阴虚火旺,阴虚阳亢出血者,应配滋阴潜阳药:瘀血 阻滞出血者,宜配伍行气活血蓟:虚寒出血,应配温阳、益气、健脾等药。此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则须急投 大补元气之药以益气固脱。 2.使用注意;使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药时,须注意有无瘀血,若瘀血未尽,应酌情加活血祛瘀药,不能单纯止血, 以免有瘀之弊 第十二单元活血化瘀药 1.配伍方法:须辨证审因选择配伍。如寒凝血瘀者,配温里散寒药:热瘀互结者,配淸热凉血药:风湿痹阻,经脉 不通者,当与祛风湿药合用:瘕瘕积聚者,配软坚散结药;久瘀体虚或因虚而瘀者,配补益药。为提高活血祛瘀之效 常与理气药配伍同用。因“气为血帅”、“气滞血亦滞”、“气行则血行”。 2.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月经过多、出血无瘀者忌用:孕妇慎用或忌用 第十三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1.配伍方法:兼表证者,当配解表药:兼里热者,应配清热药:兼里寒者,配温里散寒药;属虚劳者配补虚药。此 外,癫痫、惊厥、眩晕者,则当配平肝熄风、开窍、安神药:属痰核、瘰疬、瘿瘤者,配软坚散结之品:阴疽流注者, 配温阳通滞散结之品 2.使用注意: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为主, 以免恋邪而致久喘不已及影响麻疹之透发,对收敛性及温燥之药尤为所忌 第十四单元安神药 1.配伍方法:属阴虚血少者,应配伍养血补阴药:属心火亢盛者,当配伍清心降火药物:属痰热扰心者,当配伍清
2 第七单元 温 里 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性辛热,具有温里、散寒止痛作用,部分药还能助阳、回阳。主治阳虚里寒 证、阴寒内盛证、亡阳证以及寒凝经脉证等。 2.配伍方法:里寒兼表寒者,须配辛温解表药用;属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须配行气活血药;兼寒湿内阻者,宜 配健脾化湿药;属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亡阳气脱者,宜配大补元气药。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助火,凡实热证、阴虚证以及孕妇应忌用或慎用。 第八单元 理 气 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大多气香性温,味辛、苦,善于行散或降泄,具有理气和中,行气止痛,顺 气降逆,疏肝解郁或破气散结作用,主治气机不畅的气滞、气逆诸证。 2.配伍方法:肺气壅滞,有外邪者宜配宣肺化痰止咳之品,痰热郁肺者应配清热化痰药。脾胃气滞,兼湿热者当配 清热利湿药,兼食滞者当配消导药,兼寒湿困脾者配温中燥湿药,兼脾胃虚弱者配补中益气药;肝气郁滞,兼血瘀者 当与活血化瘀药同用,有肝血不足者配养肝柔肝药,有肝寒者配暖肝散寒药等等。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第九单元 消 食 药 消食药的配伍方法:对饮食停滞证,一般均当配以理气药以行气消滞。并应随证配伍,如有脾胃气虚者,须配健脾益 气药以标本兼顾、消补并用;兼脾胃虚寒者,宜配温里药;兼有湿浊者,宜配芳香化湿药;有食积化热者,可配苦寒 攻下药以泻热化积等。 第十单元 驱 虫 药 1. 配伍方法:应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及病人的体质强弱、证情缓急选药,并根据不同兼证进行适当配伍。如大便秘结 者,当配伍泻下药物;兼有积滞者,可与消积导滞药物同用;脾胃虚弱者,又当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体质虚弱者,须 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2.使用注意:驱虫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用,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虫体而保证疗效;应用毒性较大的驱虫药,要注意用 量、用法,以免中毒或损伤正气,同时孕妇、年老体弱者亦当慎用;对发热或腹痛剧烈者,暂时不宜驱虫药,待症状 缓解后,再行施用驱虫药物。 第十一单元 止 血 药 1.选择用药与配伍方法:止血药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不同作用,应根据出血病因、病症 进行选药,并配伍适当药物,如血热出血者,应配清热凉血药;阴虚火旺,阴虚阳亢出血者,应配滋阴潜阳药;瘀血 阻滞出血者,宜配伍行气活血蓟;虚寒出血,应配温阳、益气、健脾等药。此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则须急投 大补元气之药以益气固脱。 2.使用注意:使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药时,须注意有无瘀血,若瘀血未尽,应酌情加活血祛瘀药,不能单纯止血, 以免有瘀之弊。 第十二单元 活血化瘀药 1.配伍方法:须辨证审因选择配伍。如寒凝血瘀者,配温里散寒药;热瘀互结者,配清热凉血药;风湿痹阻,经脉 不通者,当与祛风湿药合用;瘕瘕积聚者,配软坚散结药;久瘀体虚或因虚而瘀者,配补益药。为提高活血祛瘀之效, 常与理气药配伍同用。因“气为血帅”、“气滞血亦滞”、“气行则血行”。 2.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月经过多、出血无瘀者忌用;孕妇慎用或忌用。 第十三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1.配伍方法:兼表证者,当配解表药;兼里热者,应配清热药;兼里寒者,配温里散寒药;属虚劳者配补虚药。此 外,癫痫、惊厥、眩晕者,则当配平肝熄风、开窍、安神药;属痰核、瘰疬、瘿瘤者,配软坚散结之品;阴疽流注者, 配温阳通滞散结之品。 2.使用注意: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为主, 以免恋邪而致久喘不已及影响麻疹之透发,对收敛性及温燥之药尤为所忌。 第十四单元 安 神 药 1.配伍方法:属阴虚血少者,应配伍养血补阴药;属心火亢盛者,当配伍清心降火药物;属痰热扰心者,当配伍清
热化痰药:属肝阳上亢者,当配伍平肝潜阳药物:治疗惊风、癫狂等证,多以化痰开窍或平肝熄风药物为主,本类药 物多作辅助之品。 2.使用注意:矿石类安神药,如做丸、散服,易伤脾胃,不宜长期服用,并须酌情配伍养胃健脾之品。入煎剂应打 碎先煎、久煎。部分药物具有毒性,须慎用, 第十五单元平肝熄风药 1.功效与主治病症:本类药物分别有平肝熄风与平肝潜阳功效,各主治肝风内动,抽搐惊痫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配伍方法:须根据病因、病机及兼证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配伍。如热极生风者,当配伍清热泻火药物:阴血亏虚者, 当配滋阴补血药:阴虚阳亢者,需配滋养肝肾的药物以益阴制阳:兼窍闭神昏者,当配伍开窍醒神药物:兼心神不宁 者,当配伍安神药物:兼痰邪者,当配伍祛痰药:肝火盛者,又当配伍清泻肝火药物等等 3.使用注意:若脾虚慢惊者,不宜寒凉之品: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品。 第十六单元开窍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应用:本类药辛香走窜,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热陷心包或痰浊阻蔽的神昏谵语 以及惊痫、中风等病出现的卒厥之证。 2.配伍方法:使用开窍药,须辨寒闭、热闭。寒闭当温开,热闭当凉开。此外,还须根据疾病性质进行必要配伍, 凉开宜配清热解毒药,温开宜配温里祛寒药,有惊厥抽搐者,还须配伍熄风止痉药物 3.使用注意;本类药仅适用于闭证,禁用于脱证:本类药能耗伤正气,只宜暂服,不可久用:本类药大多不入煎剂 宜人丸散剂服用。 第十七单元补虚药 1.配伍方法: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辅而用: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者应气血双补或阴阳并补 正虚邪实者须配祛邪药以扶正祛邪。补虚药常配理气健脾药以使补药更好发挥疗效 2.使用注意:无虚者勿用,以免“误补益疾”:补虚药若需久服,宣做丸散或膏剂用:本类药宜文火久煎。 第十八单元收涩药 1.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大多性味酸涩,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止嗽等作用,适用于 久病体虛,正气不固的自汘、盗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久咳虛喘,以及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 病症 2.配伍方法:应用收涩药属于治标,治本须随证补虚。如气虚自汗、阴虚盗汗者,应分别与补气药、补阴药同用: 脾肾阳虚久泻、久痢者,当配伍温补脾肾药:肾虚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者,当配伍补肾药:冲仼不固,崩漏下血 者,当配伍补肝肾,固冲任药:肺肾虚损,久咳虚喘者,当配伍补肺益肾纳气药等等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性涩收敛,误用有“闭门留寇”之弊,凡表邪未尽,湿热泻痢,血热出血,郁热未清者 第十九单元外用药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无论外用或内服,均应严格控制炮制、剂量与用法,不宜过量或持续 使用,以防发生中毒。内服宣制成丸、散应用
3 热化痰药;属肝阳上亢者,当配伍平肝潜阳药物;治疗惊风、癫狂等证,多以化痰开窍或平肝熄风药物为主,本类药 物多作辅助之品。 2.使用注意:矿石类安神药,如做丸、散服,易伤脾胃,不宜长期服用,并须酌情配伍养胃健脾之品。入煎剂应打 碎先煎、久煎。部分药物具有毒性,须慎用。 第十五单元 平肝熄风药 1.功效与主治病症:本类药物分别有平肝熄风与平肝潜阳功效,各主治肝风内动,抽搐惊痫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证。 2.配伍方法:须根据病因、病机及兼证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配伍。如热极生风者,当配伍清热泻火药物;阴血亏虚者, 当配滋阴补血药;阴虚阳亢者,需配滋养肝肾的药物以益阴制阳;兼窍闭神昏者,当配伍开窍醒神药物;兼心神不宁 者,当配伍安神药物;兼痰邪者,当配伍祛痰药;肝火盛者,又当配伍清泻肝火药物等等。 3.使用注意:若脾虚慢惊者,不宜寒凉之品;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品。 第十六单元 开 窍 药 1.性能特点、功效与应用:本类药辛香走窜,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热陷心包或痰浊阻蔽的神昏谵语, 以及惊痫、中风等病出现的卒厥之证。 2.配伍方法:使用开窍药,须辨寒闭、热闭。寒闭当温开,热闭当凉开。此外,还须根据疾病性质进行必要配伍, 凉开宜配清热解毒药,温开宜配温里祛寒药,有惊厥抽搐者,还须配伍熄风止痉药物。 3.使用注意:本类药仅适用于闭证,禁用于脱证;本类药能耗伤正气,只宜暂服,不可久用;本类药大多不入煎剂, 宜人丸散剂服用。 第十七单元 补 虚 药 1.配伍方法: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辅而用;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者应气血双补或阴阳并补。 正虚邪实者须配祛邪药以扶正祛邪。补虚药常配理气健脾药以使补药更好发挥疗效。 2.使用注意:无虚者勿用,以免“误补益疾”;补虚药若需久服,宜做丸散或膏剂用;本类药宜文火久煎。 第十八单元 收涩药 1.功效与适应范围:本类药大多性味酸涩,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止嗽等作用,适用于 久病体虚,正气不固的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久咳虚喘,以及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 病症。 2.配伍方法:应用收涩药属于治标,治本须随证补虚。如气虚自汗、阴虚盗汗者,应分别与补气药、补阴药同用; 脾肾阳虚久泻、久痢者,当配伍温补脾肾药;肾虚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者,当配伍补肾药;冲任不固,崩漏下血 者,当配伍补肝肾,固冲任药;肺肾虚损,久咳虚喘者,当配伍补肺益肾纳气药等等。 3.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性涩收敛,误用有“闭门留寇”之弊,凡表邪未尽,湿热泻痢,血热出血,郁热未清者,均 不宜用。 第十九单元 外 用 药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无论外用或内服,均应严格控制炮制、剂量与用法,不宜过量或持续 使用,以防发生中毒。内服宜制成丸、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