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经精译 原著华佗 主编王晓萍
编译说明 477 编译说明 (中藏经)原题汉·华佗撰。华佗,字元化,为后汉沛国焦人(今安徽亳县),精通儒学与医 学。史书记载,其“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华氏精于医药、针灸与外科手术。后 因得罪权贵,被曹操杀害。 华佗医术高明,生前著有医书,只可惜未能流传下来。据陈寿《三国志·华佗传)说:“佗临 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现在流传的《中藏 经),据考证系后人托名之作。但其中确实保存了部分华佗学术思想和医疗方法,这可以从与 其年代相近的古医籍,如王叔和《脉经》及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得到印证,所以很有可能是由其 弟子依据华佗的部分残篇或遗意整理而成。由于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故一向为历代医 家所推崇。 (中藏经)共分三卷,上卷主要论述四时阴阳、寒热虚实、脏腑诸证等基本理论,共29篇;中 卷侧重讨论痹证、中风、痈疽、水肿等杂病诸候,以及察色按脉决死生之法,共20篇;下卷载诸 病治疗药方六十首。全书以阐述脏象理论为核心,深人探索了诊断、用药的方法,是古医籍中 最具临床参考价值的著作之一,所以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 《中藏经》文字古奥,经义深遂,与现代语言有很大距离。为了更好地普及中医药知识,特 将其全文译为白话,以助后学。为了保持原著的学术思想,语译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 法,各篇篇首加题解,概括介绍本篇内容。古代病名、药名等专用术语照录原文不变,个别需解 释或注明的字词用括弧标出。药物剂量一律遵照原著。此次语译选用了公认较好的清·嘉庆 十三年(公元1808年)湖阳孙星衍刻平津馆丛书为蓝本,参阅了(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和日本 宽保二年刊本,以及近年出版的吴昌国、李聪甫校注本。语译时参考了(黄帝内经)、(脉经)、 《千金要方》等有关医籍。还根据《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增加了药方三卷,虽系后人补人,但因 其有一定实用价值,故附录于后。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译者
卷上 卷上 人法于天地论第 题解〕法:取法。天地自然界。本篇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疾 病的发生规律,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法则是相一致的。人类欲健康长寿,必须遵循自然变化规 律 【原文】 人者,上寡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0 是以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②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此天地之常 也。人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此人之常也。 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而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 疸,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纬④盈亏,星辰差 忒,日月交蚀彗孛飞走,乃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则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天地之瘤 赘也;山崩土陷则天地之痈痘也;暴风疾雨则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则天地之枯焦也。 鉴者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 人之危厄死生,禀于天地。阴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也,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 于热热而舒缓;阴生于寒寒则拳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 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见 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 此,如其神耳! 【注释】 ①否(p痞):满闷,不舒畅。 ②暄(xuan宣):温暖 ③慎:生成、充实。 ④五纬金、木、水、火、士五星总称。 ⑤孛(b贝):星的一种。 ⑥喘乏:喘息气短。 ⑦拳:挛缩。 【译文 人类的生命活动,上承苍天的惠赐,下靠大地的养育,又得大自然阴阳变化的辅佐。天地 和谐风调雨顺,人体气机就通畅,身体健康平安;天地逆乱,灾害频生,人体气机也随着不顺 畅,而发生各种疾病。 所以,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生克。四季变化形成 气候的寒冷与温暖五行生克构成事物的运动和静止。大自然的变化,温和时就降为雨露,愤 怒时则形成狂风,收敛时凝结为冰箱,舒张时幻化为彩虹,这些都是大自然正常的现象。人与 自然是相应的,天有四时五行,人相应有四肢五脏;天有冷与暖,人有呼与吸;天有动与静,人有
中医经典名著精译丛书中藏经精译 醒与寐。天地之气有升降交通,人体也是如此。精气流注,布散全身,循行往复,荣养颜色,伸 张而形成正气,宣发而成为声音,这些都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阳气布施于外在形态,阴气生成为内在真精,这是自然界共同的规律。人体如果失去内在 真精的守藏,阴阳就失去了平衡而发生疾病。或者阳气蒸腾上亢而发热,或者阴津闭塞不通而 生寒,或者血气郁结而成瘿瘤或者气机下陷而为痈疽,或者形盛体胖而喘促,或者消瘦衰弱而 千枯。疾病的征兆,或表现于面部或见诸于形体。天地之气的升降交通发生闭塞,也像人体 样会出现异常现象。所以,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运行轨道的盈亏星辰(二十 八宿等众星)排列的差错,太阳与月亮的缺蚀彗星的飞行等,就预示着自然界将有灾害与怪异 发生。寒暖违背时令,过冷或过热,好比天地之气不正常的蒸腾与闭塞;耸立的土丘与石头,好 比天地长的瘤赘;山崩地陷,好比是天地发生的痈疽;疾风暴雨,好比是天地的咳嗽喘气;江河 干涸,好比是天地的焦枯。对于病患者明智的人就会用针灸、药物去解救他们,用道理去开导 他们用身边的事物去向他们解释说明。所以人体的疾病是可以救治的,自然界的灾害是可以 避免的。 人所遭受的危险与困厄,生存与死亡,都禀承于天地。人的疾病若属于阴性则发病迟缓痊 愈也慢;属于阳性的病,起病多急促痊愈也快。阳病的发生多因为有热,人有热则表现为肢体 舒张,筋骨弛缓;阴病的发生多因为有寒,人有寒则表现为肢体拳缩筋骨拘挛。寒邪多从腰腿 下部侵犯人体热邪多从头面上部侵犯人体,饮食之邪多从胃脘中部侵犯人体。 人的起居、动静、休止,以天地阴阳变化为根本。知道人的情况,就必定可以从自然界得到 验证;知道自然界的规律,也必定可以从人身上得到验证。因为人与自然休戚相关天合于人, 人法于天,所以看到自然变化的顺逆就可预测到人体的盛衰。人有上百种疾病,病有上百种 证候,证候有上百种变化,都从天地阴阳顺逆而生。如果能够研究透彻这个道理,就会像神仙 样了。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 题解〕阴阳大要:指阴阳变化基本规律。调神调适精神。本篇论述了自然界阴阳的类 别、属性,及其盛衰变化的规律即阴阳理论的大要。指出人要按照阴阳变化的规律调适精神 与身体,才能健康长寿,否则就会短命。 【原文】 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辅佐者人也。得其 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 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 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 阴则寒凛。 阳始于子前,未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于前。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 息。人能从之亦智也。《金匮)日:秋首养阳春首养阴。阳勿外闭,阴勿外侵。火出于木,水 生于金,水火通济,上下相寻。人能循引,永不湮沉。此之谓也 呜乎凡愚岂知是理!举止失宜,自致其罹④。外以风寒暑湿内以饥饱劳役为败欺残正 体,消亡正神,缚绊其身,死生告陈。 殊不知脉有五死气有五生。阴家脉重阳家脉轻。阳病阴脉则不永,阴病阳脉则不成
卷上 阳候多语,阴证无声。多语者易济,无声者难荣。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阴阳运动得时而 行。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朝暮交错,其气厥模。 死生致理,阴阳中明。阴气下而不上日断络,阳气上而不下曰绝经。阴中之邪日浊,阳中 之邪日清。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 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有攀陵⑧。上通三寸③,曰阳之神路;下通三寸,日阴之鬼程。阴常宜 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是以阳中之阳,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 消灭,顺阳者多长生。逢斯妙趣,无所不灵。 【注释 ①钟:聚集。 ②(金匮》:代医经名 ③相寻:相互连属。 ④罹(离):患病。 ⑤死生告陈:本书第四十二篇作“死无告陈”。 ⑥坎户:坎为八卦之一,属水。坎户即水之门户。 ⑦离扃(jing炯)∷离为八卦之一,属火;扃,门户。离扃即火之门户。 ⑧孿陵:上升与下落。 ⑨三寸:指丹田。上三寸指上丹田,在脑中;下三寸指下丹田,位脐下三寸。 【译文】 天为阳之宗始,地为阴之总属。阳主生化,阴主衰亡。人处于天地之间,受阴阳两者的影 响,如果得到天地之阳气就生长壮大若得天地之阴气就衰弱死亡。得阳中之阳者,就可成为 高人、真人;得阴屮之阴者就成为幽灵鬼魂。所以,人偏重于阳者就长寿,偏重于阴者就短命。 阳主热,阴主寒;阳趋向上,阴趋于下;阳行迅速,阴行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 衡,则天地和顺人得安宁;阴阳失常则天地上下不能交通,人气升降厥逆反乱。所以,天地之 气得阳则炽热得阴则寒冷。 阳气始盛于仲冬之前渐衰于仲夏之后;阴气始盛于仲夏之后,渐衰于仲冬之前。阴阳的 盛衰消长,各有其时间与规律,始末更替,无有休止。人若能顺从自然规律,调适精神与身体 才是明智者。古代的医经《金匮》说:初秋时养阳,初春时养阴,养阳者勿使腠理外闭;养阴者勿 受外邪侵袭。肝木生心火,肺金生肾水,水火互相既济,心肾上下交通,人体才健康。人若能遵 循这个道理去做就会长生不死所谓会养生指的就是这些。 唉!愚霰的人怎能懂得这个道理呢?生活举止失宜,只能自己招致疾病。他们外受风寒 暑湿的侵袭,内则任凭饥饱劳碌的损害,不顾后果,一味地贪求私欲,使身体遭到摧残,精神倍 受损伤,致使疾病缠身,直到死去也没有告白伸冤的地方。 人们不知道,脉有五死气有售邮心脉来滑和平卵珠者生;若脉来前曲后居, 如操带钩者死。肺脉来轻静柔和如落榆荚者生;若散虚无根,如模鸡羽者死。肝脉来起伏柔 韧,如按长竿末梢者生;若脉来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脾脉来濡润柔和,如鸡足踏地者生;若 脉来坚锐,如雀之尖嘴,鸟之足爪,屋之漏雨,水之流失者死。肾脉来坚实有力连续不断者生 若脉来坚硬而不接续如按弹石者死。患阴性病者脉沉宜重取;患阳性病者脉浮,宜轻取。阳 病得阴脉,阴病得阳脉,皆为逆证,人多不能长久。阳病多言语,阴病无声音,多语者易治,无声 者难医。阳病者天明时平静阴病者半夜间安宁。阴阳的运动变化,各按时间进行。阳虚者黄 昏时逆乱,阴虚者黎明时交争;如早晚时间交错,是气机逆横
中医经典名著精译丛书中藏经精译 死生的道理,就在阴阳变化之中。阴气只下而不上,阳络就会阻断;阳气只上而不下,阴经 就要隔绝。属阴的邪气质浊属阳的邪气质清。阴阳八卦中主水离主火。在人体中,如火 能助坎水,水可济离火则阴阳相应,身体和平。阴不足者要以水济之,阳不足者要以火助之。 阴阳消长平衡,上下升降就正常。人之上三寸,谓上丹田(位于脑中),为阳气布陈的地方;人之 下三寸谓下丹田(位于脐下三寸),是阴精汇聚的地方。阴气主杀宜衰少,阳气主生宜充盈阴 阳均衡,生杀适中。所以得阳中之阳者,长生不死,号称神仙;得阴中之阴者,寿命短促,名为鬼 魂。顺于阴者多衰老消灭;顺于阳者多健旺长生。这些奥妙的道理,无处不灵验。 生成论第三 题解〕生成:指五行与五脏的相生相成。本篇论述了人体血脉五脏,与天地阴阳五行相 应,指出肺、肝、心、肾脾五脏,与金、木、水火、土一样,有相生相成的关系。 【原文】 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 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也由五行逆从而生焉。 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 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生成之道,循环无穷。肺生肾,肾生肝,肝生 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 故《金匮)《至真要论)云:心生血,血为内之母;脾生肉肉为血之舍;肺属气气为骨之 基;肾应骨骨为筋之本;肝系筋筋为血之源。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 则吉逆之则凶。天地阴阳五行之道,中舍于人;人得者,可以出阴阳之数夺天地之机悦五行 之要,无终无始,神仙不死矣。 【注释 ①金匮》《至真要论》:俱为古医经名今未见,待考。 ②血:当作“气” 【译文】 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枢机,五行是阴阳盛衰的终始。没有阴阳就不能形成天地;没有五行, 就不能成为阴阳。所以,人的生命,虽然是禀承天地之气而生,违背阴阳变化而衰亡,实际上皆 由五行的逆从而得。 天地有阴阳五行,人体有血脉五脏。五行者,即金木、水、火、土;脏者,即肺、肝、心、肾、 脾。自然界金化生水,水生成木,木化生火,火生成土,土化生金是五行相生相成之道,如此循 环不已,无穷无尽,构成世界万事万物。人之五脏也像五行一样,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 脾脾生肾,如此永不休止,使全身五班六腑、四肢百骸得到荣养。 所以,古医经《金匮)与《至真要论》说:心主血,又生脾,脾又主肉,故血为肉供奉给养;脾主 肉,又生肺,肺又主气,故肌肉媵理是卫气循行之所;肺主气,又生肾,肾又主骨,故气充养骨骼; 肾主骨,又生肝,肝又主筋故骨为筋之基础肝主筋,又生心,心又主血故筋为血之根源。 如此五脏属五行,相生相成,日夜循环,无有终始。遵从五脏相生的规律就健康;反之则生 病。因此,天地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规律,也影响到人,人若懂得这个道理,能够超出阴阳生成 之数把握天地变化之机,顺应五行变化规律就可以无终无始像神仙一样长生不死
卷上 483 阳厥论第四 〔题解)腰:逆,不顺。阳厥即阳气发生逆乱。本篇论述了自然界与人体的阳气发生逆乱时 所出现的种种征象。 【原文 骤风暴热,云物飞扬,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雨不雨,水竭土坏时岁大早,草木 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寒0,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官咽干口 焦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头昏脑重,双睛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 欲欲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与胁满网,背 疽肉烂烦渍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②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人 之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 【注释】 ①寒:疑为“塞” ②冒:眩晕。 【译文】 阳气主升发向上,行动迅速,如果阳气太过,发生逆乱,就会产生种种异常征兆 在自然界如果出现狂风大作,飞砂走石气候炎热,天气反常,冬天应该寒冷的时候不寒 冷,雨季应该下雨的时候没有雨,早晨应该明亮反而晦暗,黄昏应该昏暗反而晴朗,白天日照应 该温暖反而寒冷,夜晚日落应该凉爽反而炎热江河千涸水源桔竭草木枯萎土地干裂连年 大早,则是天地阳气逆乱所造成的结果 如果在人休突然发生气机壅塞出现喘促不已四肢弛缓不能收持,二便不利,耳聋目 盲,口燥咽干,舌上生疮,鼻流清涕,而颊红赤,心烦意乱,头昏脑胀,两眼灼热,身体发烧;平素 不能做的事突然能做,平素不情愿的事忽然愿意,喜好登高而妄自歌唱说笑,不穿衣服而狂奔 疾走,胡言乱语,不辨亲疏;烦躁异常,饮水不止,胸膈膨胀,腹胁满闷,痈疽肉烂,烦闷昏乱,胃 脘烧灼,食饮不进,突发肿满呼叫不应,昏迷不省人事但觉疼痛却不知痛在何处这些证候都 是人之阳气逆乱造成的。阳气逆乱之脉,轻举重按皆有力者可治,若举按微弱欲绝者难以医 治 阴厥论第五 〔题解〕阴厥即阴气逆乱。本篇论述自然界与人体阴气发生逆乱时的各种表现。 【原文】 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摇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霖痤②,泉生田野, 山摧地裂,土坏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挛,唇青面黑 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活,吞吐酸 渌④,悲忧惨威,喜怒无常者,此人之阴厥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 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过三日勿治。 【注释】 ①靄(di矮):云雾
484· 中医经典名著精译丛书中藏经精译 ②霖灌:阴雨连绵。 ③活:滑利。 ④渌:清水 【译文】 阴气主湿冷沉重,若阴气太过,发生逆乱,也会出现各种异常征象 在自然界,霜雪冰雹大作,早晚雾气沉沉,云雨飘摇,风寒露冷;当热不热,不当冷而冷,淫 雨连绵田野渍涝,山崩地裂,水土流失,江河横溢,日月昏暗,这是天地之阴气逆乱所造成的。 人若是突然发生怕冷恶寒,咽痛音哑,四肢挛缩,全身拘急,唇青面黑,两目直视,牙关紧 闭,心腹满痛,头颌战粟腰脚沉重语言不清,上吐下泻,半身麻木,二便失禁呕吐酸水,悲伤 忧愁喜怒无常,这些都是人的阴气逆乱造成的。阴厥之脉,轻按脉弱,重按脉大者可治,轻按 重按脉象均绝者死不治。全身上下寒冷,只有头额汗出者也难治。阴厥之病如超过三日也就 不需医治了 阴阳否格论第六 题解〕“否”古代与“痞”宇同,义为不通格阻隔断绝之义。阴阳否格指人体阴气与阳气 不相协调而发生阻隔 【原文】 阳气上而不下曰否阴气下而不上亦日否。阳气下而不上日格,阴气上而不下亦日格。否 格者谓阴阳不相从也。阳奔于上则燔,脾肺生其疽①也,其色黄赤,皆起于阳极也。阴走于下 则冰,肾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发于阴极也。疽为黄疽也,厥为寒厥也,由阴阳否格不通 而生焉。阳燔则治以水,阴厥则助以火,乃阴阳相济之道耳! 【注释】 ①疸:医统本作“疸”。 【译文】 阳气停止于上部而不下行称为痞阴气停止于下部而不上行也称为痞阳气稽留于下而不 上行叫做格阴气稽留于上而不下行也叫作格。痞格二证,是阴阳不相谐调而形成的。 阳气冲于上则发热,多伤及肺和脾,变生疸病,其色黄赤,这是因为阳气盛极太过的缘故 阴气走于下则畏寒,多伤及肝与肾,变生贩证其色青黑,这是因为阴气盛极太过的缘故。疸病 即是黄疸,厥证即为寒厥,均由阴阳痞格不通而生。热盛者用清热滋阴的方药治之,阴厥者则 用温阳逐寒的方药治之,这就是阴阳相济的道理。 寒热论第七 题解)寒:恶寒;热:发热。本篇论述了人体寒热证候的具体症状及其病因病机,故名日寒 热论 【原文】 人之寒热往来者,其病何也?此乃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 又上盛则发热,下盛则发寒。皮寒而燥者阳不足,皮热面燥者阴不足。皮寒而寒者阴盛也,皮 热而热者阳盛也
卷上 485 发热于下,则阴中之阳邪也;发热于上则阳中之阳邪也;寒起于上,则阳中之阴邪也;寒起 于下,则阴中之阴邪也。寒而類赤多言者阳中之阴邪也;热而画青多言者,阴中之阳邪也;寒 而面背多言者阴中之阴邪也。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阴中之阴中者,一生九死;阳中之阳中 者,九生一死。阴病难治,阳病易医。诊其脉候,数在上,则阳中之阳也;数在下,则阴中之阳 也。迟在上则阳中之阴也;迟在下,则阴中之阴也。数在中则中热,迟在中则中寒。寒用热取, 热以寒攻。逆顺之法,从乎天地,本乎阴阳也。 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阴阳者,人之根本也。未有不从天地阴阳者也。从者生,逆者死。寒 之又寒,热之又热者生。《金匮大要论〉②云:夜发寒者从,夜发热者逆,昼发热者从,昼发寒者 逆。从逆之兆,亦在乎审明。 注释】 ①若:此前疑脱落“热而颊赤多言者,阳中之阳邪也”一句。 ②《金匮大要论》:古医经名,今未见 【译文 人若患寒热往来,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阴阳相胜所形成的。阳气不足者,先恶寒后发 热;阴气不足者,先发热后恶寒。阳气盛于上者就发热,阴气盛于下者就畏寒。皮肤肌表寒而 干燥者是阳气不足;皮肤肌表热而千燥者是阴气不足;不但皮肤寒而且由内至外感觉寒冷的是 阴气盛;不但肌肤热而且由内至外感党热的是阳气盛。 上为阳,下为阴,阳主热阴主寒。所以热发于下者是阴中之阳邪,热发于上者是阳中之阳 邪;寒起于上者是阳中之阴邪,寒起于下者是阴中之阴邪。身党寒冷,但上部两颊红赤,多言语 者是阳中之阴邪;身觉发热,但面色青而多言语者,是阴中之阳邪;身觉寒冷,面色青,多言语 者,是阴中之阴邪感觉发热面颊赤多言语者是阳中之阳邪。如果昏迷不语者不可治。伤 于阴中之阴者,难治,九死一生;伤于阳中之阳者,易医,九生一死。 阳病易治,阴病难医。诊其脉象,寸部为阳,尺部为阴,数脉为阳,迟脉为阴。寸口脉数者 为阳中之阳;尺部脉数者,为阴中之阳:寸冂脉迟者,为阳中之阴;尺部脉迟者,为阴中之阴。关 部脉数者,是伤于热;关部脉迟者,是伤于寒。伤于寒邪者用热药治,伤于热邪者用寒药医。顺 逆之法,随其自然,以阴阳为本。 天地是人之父母,阴阳是人的根本。世间万物没有不从属于天地阴阳变化的。顺从天地 阴阳变化者生,违背者死。应寒而寒应热而热,乃顺从阴阳之变故可治。《金匮大要论》说: 夜间发冷者顺,夜间发热者逆;白日发热者顺白日发冷者逆。顺逆的征兆,在于明察详审。 虚实大要论第八 〔题解〕虚:正气衰弱;实:邪气壅盛。本篇概要论述了人体脏实、脏虚腑实、腑虚、上实、上 虚、下实、下虚等病的证候表现,故命名为虚实大要。 【原文】 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上实、下虚下实状各不同,宜深消息。 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人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 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也。又按 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也。虚则补益,治之常情耳! 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昏眩,唇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
486 中医经典名著精译丛书中藏经精译 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热,疮疽并起悲喜时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舒畅,血不 流通,此脏之实也。诊其脉,举按具盛者实也。又长、浮、数、疾、洪、紧、弦、大,俱日实也。看在 何经,而断其脏也。 头疼目赤,皮热骨寒,手足舒缓,血气壅塞,丹③瘤更生,咽喉肿痛,轻按之痛,重按之快,食 饮如放,吕腑实也。诊其脉,浮而实大者是也 皮肤瘙痒,肌肉臏胀,食饮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诊其脉轻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 此乃腑虚也。看在何经,而正⑤其腑也 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饮食不下,脑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诊其脉,左右寸口沉结 实大者,上实也。 颊赤心忪⑦,举动颤栗语声嘶喱,唇焦口干,喘乏无力面少颜色,颐颔肿满;诊其左右 寸,脉弱而微者,上虚也。 大小便难饮食如故,腰脚沉重,脐腹疼痛;诊其左右手脉,尺中脉伏而涩者,下实也。 大小便难,饮食进退,腰脚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艰难气上奔冲,梦寐危险;诊其左右尺中 脉滑而涩者,下虚也。病人脉微涩短、小,俱属下虚也 【注释 ①消息:推蔽、斟酌。 ②皴(cun村):皮肤受冻而干裂。 ③丹:(华佗神医秘传》作“疽”。 ④臏(chin嗔):胀鼓。 ⑤正:通“证”,证明。 ⑥碎:破裂。 ⑦忪:惊惧、怔忡。 ⑧嗄∷嘶哑。 【译文 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之分,上虚、上实、下虚、下实之别,症状各不相同,宜仔细斟酌 分辨。 如患腹内肠鸣气串,汨汨作响,饮食不下,时时呕吐呃逆,手足寒冷,皮毛憔悴,肌肉皱折开 裂,耳听不聪,目视昏花,语音嘶哑,步行喘促,精神不支,这些都是五脏虚衰的表现。诊其脉, 轻按滑利,重按微弱,看反应于哪个部位而判断是何脏有病。另外,如果重按时脉象见沉小 弱、微、短、涩、软濡者也是五脏虚之征象。“虚则补之”,是治疗脏虚证候最常用的方法。 如若饮食过多,大小便艰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昏目眩,唇舌肿胀,咽喉闭 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突发喘促偶作寒热疮痘齐发悲喜时来或自觉萎弱卑下,或自觉强 健高明,或气行不畅,或血不流通这些都是五脏邪实的表现。诊其脉轻取重按俱盛实。另见 脉象长、浮、数、疾、洪紧、弦、大者,全为实证。看应于哪一条经络,再断定病属何脏。 头疼目赤表热里寒手足弛缓,血气壅塞疮痈疽瘤,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咽喉肿痛轻按 之疼,重按反缓饮食如故;这些都是腑实之证。诊其脉浮而实大。 皮趺瘙痒肌肉肿胀饮食不化,大便滑泻。诊其脉轻按滑重按平这些是腑虚之证。看 应于何经,而定病在何腑。 胸膈痞塞满闷,头目疼痛如裂食饮不下,头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粘稠;诊其脉,左右手 寸口脉沉结实大,这是上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