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热下寒证
四、上热下寒证
黄连汤证(原文173P126) 证:胸中有热--阳热之气郁于胸中--上热 胃中有邪气-阴寒之气滞于胃中一下寒 伤寒 腹中痛-寒气下滞 欲呕吐一热气上郁 治:黄连汤-清上温下
黄连汤证 (原文173/P126) 证:胸中有热----阳热之气郁于胸中---上热 胃中有邪气---阴寒之气滞于胃中---下寒 腹中痛----寒气下滞 欲呕吐----热气上郁 治:黄连汤----清上温下 伤 寒
五、太阳蓄水证
五、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证(原文71P128) 发汗后,大汗出,转归: (一)因:胃中千--胃中津液不足 证:烦躁,不得眠-胃不和,卧不安 太阳病 渴欲饮水--口干思饮 处理:少少与饮之 (二)(脉:浮 证:微热--表邪未解 消渴-津液不能上承 小便不利「外邪循经入里 影响膀胱气化 处理:五苓散-解表利水
五苓散证 (原文71/P128) 太 阳 病 发汗后,大汗出,转归: (一) 因:胃中干---胃中津液不足 证:烦躁,不得眠----胃不和,卧不安 渴欲饮水---口干思饮 处理:少少与饮之 (二) 脉:浮 证:微热----表邪未解 消渴---津液不能上承 小便不利 外邪循经入里 影响膀胱气化 处理:五苓散---解表利水
蓄水重证(水逆证)的证治 (原文74P128) 病程:六七日不解 证:表证--热恶寒头痛脉浮等 里证小便不利(补)--膀胱气化失职 太阳中风 心烦--水饮上逆扰心 渴欲饮水-水饮内停,津不上承 水入即吐「水饮上干胃腑 胃失和降,水入不纳 治:五苓散--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蓄水重证(水逆证)的证治 (原文74/P128) 太 阳 中 风 病程:六七日不解 证: 表证----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 里证 小便不利(补)----膀胱气化失职 心烦----水饮上逆扰心 渴欲饮水----水饮内停,津不上承 水入即吐 水饮上干胃腑 胃失和降,水入不纳 治:五苓散-----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茯苓甘草汤证(胃虚水停证) (原文73/P131) 伤寒汗出 水停下焦:口渴一水津不得输布上承 小便不利 治以五苓散,通阳利水 水停中焦:口不渴--胃阳受损,水停中焦 心下悸(补) 治以茯苓甘草汤,温胃散水
茯苓甘草汤证(胃虚水停证) (原文73/P131) 伤寒汗出 水停下焦:口渴----水津不得输布上承 小便不利 治以五苓散,通阳利水 水停中焦:口不渴----胃阳受损,水停中焦 心下悸(补) 治以茯苓甘草汤,温胃散水
五苓散证 病机:外邪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行,水停下焦 证候:口渴、发热、脉浮、小便不利 治法:用桂枝化气行水,二苓、泽、术导水下行 茯苓甘草汤证 病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 证候:口不渴、心下悸、厥逆、小便利 治法:重用生姜温胃散水,桂、茯,化气蠲饮
五苓散证 病机:外邪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行,水停下焦 证候:口渴、发热、脉浮、小便不利 治法:用桂枝化气行水,二苓、泽、术导水下行 茯苓甘草汤证 病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 证候:口不渴、心下悸、厥逆、小便利 治法:重用生姜温胃散水,桂、茯,化气蠲饮
苓桂三方比较 均温阳制水,一味之差功效有别 苓桂术甘汤-白术配苓桂 重在温脾阳利水,治在脾 苓桂甘枣汤-重用茯苓、桂枝,通阳化气行水 配大枣培土制水,治在下焦欲动之水邪 苓桂甘姜汤-重用生姜,温胃散水,治在胃
苓桂三方比较 均温阳制水,一味之差,功效有别 苓桂术甘汤---白术配苓桂 重在温脾阳利水, 治在脾 苓桂甘枣汤---重用茯苓、桂枝,通阳化气行水 配大枣培土制水,治在下焦欲动之水邪 苓桂甘姜汤----重用生姜,温胃散水,治在胃
辨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 (原文127P131) 病因:饮水多-使吸收运化水分的机能影响 (一)小便利-膀胱气化无碍水停中焦 太阳 、下悸--水气凌心 病/证 (二)小便少一膀跳气化失职水停下焦 苦里急--小腹里急,胀满难受
辨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 (原文127/P131) 太 阳 病 病因:饮水多---使吸收运化水分的机能影响 (一)小便利---膀胱气化无碍 心下悸----水气凌心 证 (二)小便少----膀胱气化失职 苦里急----小腹里急,胀满难受 水停中焦 水停下焦
六、太阳蓄血证
六、太阳蓄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