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阳明病辨证并治 伤寒论教研室李赛美
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并治 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阳明病提纲(180) 胃家:指胃、大肠、小肠 (燥热亢极,充斥全身(热证) 邪气盛燥热与胃肠宿滞相搏结为燥屎(实证) 实阳明病所处阶段属实(外感病极期 病根在胃肠“但实不虚
一、阳明病提纲(180) 胃家:指胃、大肠、小肠 实 邪气盛 燥热亢极,充斥全身(热证) 燥热与胃肠宿滞相搏结为燥屎(实证) 阳明病所处阶段属实(外感病极期) 病根在胃肠“但实不虚
阳明病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与来路(179) 、三种成因 太阳阳明、少阳阳明误治伤津化燥 正阳阳明—邪盛直犯阳明 三种病情:脾约<大便难<胃家实 3、提示治法:伤津致燥滋润为主 热盛致燥—泄热攻下为主 4、互文见义的写作方法
二、 阳明病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与来路(179) 1、三种成因: 太阳阳明、少阳阳明——误治伤津化燥 正阳阳明——邪盛直犯阳明 2、三种病情:脾约<大便难<胃家实 3、提示治法: 伤津致燥——滋润为主 热盛致燥——泄热攻下为主 4、互文见义的写作方法
太阳病误治转属为阳明病(181) 原发病:太阳病 若发汗过汗,津液外泄 治疗若下—误下,津液下夺 经过 若利小便—误利,津液下泄 机转: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不得大便(脾约) 证见内实内结成实(胃家实) 大便难—排便困难(润导法证) 诊断:此名阳明也—阳明病
辨太阳病误治转属为阳明病(181) 患 者 原发病:太阳病 治疗 经过 若发汗——过汗,津液外泄 若下——误下,津液下夺 若利小便——误利,津液下泄 机转: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证见 不更衣——不得大便(脾约) 内实——内结成实(胃家实) 大便难——排便困难(润导法证) 诊断:此名阳明也——阳明病
太病汗出不彻及伤寒邪热亢盛均可转属阳明 85) 初得病时发其汗本为正治 时短—乍出乍收 汗先出不彻量少 邪无出路 未及全身 化热传里转 发热无汗—寒邪束表,失汗 属阳明 (二)呕不能食—胃阳偏旺,气机上逆 、反汗出戢戢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太阳病汗出不彻及伤寒邪热亢盛均可转属阳明 (185) 太 阳 伤 寒 (一) 初得病时发其汗——本为正治 汗先出不彻 时短——乍出乍收 量少 未及全身 邪无出路 化热传里 (二) 发热无汗——寒邪束表,失汗 呕不能食——胃阳偏旺,气机上逆 反汗出戢戢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转 属 阳 明
伤寒转系阳明的主要证候(188) 伤寒转系阳明者—邪从燥化,大便硬结 认戢然微汗出—结聚胃肠之燥热,蒸腾己伤津液
伤寒转系阳明的主要证候(188) 病人 伤寒转系阳明者——邪从燥化,大便硬结 戢然微汗出——结聚胃肠之燥热,蒸腾已伤津液
、阳明病脉证 明病外证(182) 身热——里热外蒸(热势高亢,伴汗出,热 为汗衰) 汗自出——里热逼津外泄(汗出连绵不断 必伴身热) 不恶寒外无表证,里热独盛为阳明所独有 反恶寒热由内发,内外俱热
三、阳明病脉证 阳明病外证(182) 身热——里热外蒸(热势高亢,伴汗出,热 不为汗衰) 汗自出——里热逼津外泄(汗出连绵不断, 必伴身热) 不恶寒——外无表证,里热独盛 反恶寒——热由内发,内外俱热 为阳明所独有
明初感外邪的见证及辨证要点(183) 明恶寒的特点: 程度轻,时间短,可自罢,继之出现身热汗出之症 阳明恶寒的机理: 初感外邪,阳气闭遏,不得伸展,里热未盛 鉴别: 太阳病恶寒程度重,不能自罢,伴太阳表证
阳明初感外邪的见证及辨证要点(183) 阳明恶寒的特点: 程度轻,时间短,可自罢,继之出现身热汗出之症 阳明恶寒的机理: 初感外邪,阳气闭遏,不得伸展,里热未盛 鉴别: 太阳病恶寒程度重,不能自罢,伴太阳表证
承上条说明恶寒自罢的原因(84) 阳明居中,主土——胃居中部,性属燥土 原因万物所归病则表里寒热之邪,皆可归聚胃肠 无所复传—腑气不通,则邪留不去 结果「始虽恶寒初得病时,虽有恶寒 二日自止—病至次日,恶寒自罢
承上条说明恶寒自罢的原因(184) 阳明居中,主土——胃居中部,性属燥土 万物所归——病则表里寒热之邪,皆可归聚胃肠 无所复传——腑气不通,则邪留不去 原因 结果 始虽恶寒——初得病时,虽有恶寒 二日自止——病至次日,恶寒自罢
阳明病主脉(186) 生理:水谷之海,多气多血,阳气最旺 病理:正盛邪实,阳热亢盛,鼓动于外 种点热的于内一沉实而大 热发于外—洪大滑数
阳明病主脉(186) 脉大 生理:水谷之海,多气多血,阳气最旺 病理:正盛邪实,阳热亢盛,鼓动于外 特点: 热发于外——洪大滑数 热结于内——沉实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