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明病寒证 能食与否辨阳明中寒与阳明中风 原文190/P240) 若能食:胃气素强,感受风邪 名中风 病从热化,阳邪能消谷 丙 不能食:胃气素弱,感受寒邪 名中寒 病从寒化,阴邪不消谷
三、阳明病寒证 • 以能食与否辨阳明中寒与阳明中风 • (原文190/P240) 阳 明 病 若能食:胃气素强,感受风邪 病从热化,阳邪能消谷 不能食:胃气素弱,感受寒邪 病从寒化,阴邪不消谷 名中风 名中寒
辨阳明中寒欲作固瘦证 (原文191/P240) 病因:若中寒者胃阳素弱,复感寒邪 证状:不能食--胃阳虚衰,腐熟无能 阳 小便不利一中虚寒盛,气化不行 明 手足濺然汗出-阴寒内盛,阳不外固 病 欲作固痕一寒湿不化,将成瘕块或久泻 必大便初硬后溏-中阳不运,转输失职 病机:所以然者“以胃中虚冷,水谷不别故也” -中焦积寒,清浊不别
辨阳明中寒欲作固瘕证 (原文191/P240) 阳 明 病 病因: 若中寒者----胃阳素弱,复感寒邪 证状: 不能食---胃阳虚衰,腐熟无能 小便不利---中虚寒盛,气化不行 手足濈然汗出----阴寒内盛,阳不外固 欲作固瘕---寒湿不化,将成瘕块或久泻 必大便初硬后溏---中阳不运,转输失职 病机: 所以然者“以胃中虚冷,水谷不别故也” ---中焦积寒,清浊不别
辨胃中虚冷致哕 (原文226/P240) 若胃中虚冷--胃阳衰微,阴寒内盛 病人不能食-胃不受纳 饮水则哕-胃气不降,水寒上逆
辨胃中虚冷致哕 (原文226/P240) 病人 若胃中虚冷---胃阳衰微,阴寒内盛 不能食---胃不受纳 饮水则哕----胃气不降,水寒上逆
阳明中寒欲呕及与上焦有热的鉴别 (原文243/P241) 证:食谷欲呕一胃气虚寒,浊阴上逆 属阳明一病在中焦 治:吴茱萸汤主之-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辨证:得汤反剧者--以热治热,拒而不纳 属上焦上焦有热
阳明中寒欲呕及与上焦有热的鉴别 (原文243/P241) • 证: 食谷欲呕---胃气虚寒,浊阴上逆 • 属阳明----病在中焦 • 治:吴茱萸汤主之----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 辨证:得汤反剧者----以热治热,拒而不纳 • 属上焦---上焦有热 ⚫ 病 人
辨阳明中寒饮邪上逆证 (原文197/P243) 原有证:反无汗-中寒阳虚,鼓邪无力 小便利-水停中脘,下焦无碍 阳明病 日:呕-水邪犯胃 咳--水气射肺 手足厥--阳衰不达四末 必苦头痛一浊阴之气上逆 病愈机转:不咳不呕-水邪已消 手足不厥阳复外达 头不痛-清阳得升--中阳健运,水饮消散
辨阳明中寒饮邪上逆证 (原文197/P243) 原有证:反无汗----中寒阳虚,鼓邪无力 小便利---水停中脘,下焦无碍 二三日:呕---水邪犯胃 咳---水气射肺 手足厥----阳衰不达四末 必苦头痛---浊阴之气上逆 病愈机转:不咳不呕---水邪已消 手足不厥---阳复外达 头不痛---清阳得升-----中阳健运,水饮消散 阳 明 病
四、阳明病虚证 辨津液久虚之人患阳明病无汗证 (原文196/P243) 证:法多汗-热盛于里,迫津外泄,本应多汗 反无汗--久病正虚,虽燥热盛,而化源不充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热无所达,郁于肌表 病因:此以久虚故也--津液久虚,不能化汗达邪
四、阳明病虚证 • 辨津液久虚之人患阳明病无汗证 • (原文196/P243) 证:法多汗----热盛于里,迫津外泄,本应多汗 反无汗----久病正虚,虽燥热盛,而化源不充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热无所达,郁于肌表 病因:此以久虚故也----津液久虚,不能化汗达邪 阳 明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