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沈阳出版社:《中药提取生产工艺学》教材PDF电子书(共十三章)(陈玉昆)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92,文件大小:10.28MB,团购合买
我国中成药生产历史悠久,但在解放前多从属于中药商业,生产方式基本上是前店后 厂,厂店合一,手工操作。解放后经过40多年的技术改造,增添了一些机械设备,使生产逐步实 现了部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现在已成为拥有十几万取工、遍布全国各地共约有800多个厂家 的中成药工业体系解放四十多年来,全国各中药厂试制了40多种新剂型,经中央卫生部和各 省市自治区卫生局批准的传统制剂和新制剂共达7500多个文号。生产着各种新、老制剂大约 共有4000多个品种,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剂型、品种方面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中药提取生产、料研和教学参考书 中药提取生产工艺学 五花编著 沈阳出版社

中药提取生产工艺学 上卷 陈玉昆编著 沈阳出版社 1213232

前言 我国中成药生产历史悠久,但在解放前多从属于中药商业,生产方式基本上是前店后 厂,厂店合一,手工操作。解放后经过40多年的技术改造,增添了一些机械设备,使生产逐步实 现了部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现在已成为拥有十几万取工、遍布全国各地共约有800多个厂家 的中成药工业体系解放四十多年来,全国各中药厂试制了40多种新剂型,经中央卫生部和各 省市自治区卫生局批准的传统制剂和新制剂共达7500多个文号。生产着各种新、老制剂大约 共有4000多个品种,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剂型、品种方面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为中国人民的医疗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药制剂生产和剂型方面正在逐步向生产机械化和剂型现代化发展。要进一步提高中 药制剂的质量和中药的疗效,必须通过中药材有效成分或有效组分的浸出分离和精制,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采取现代化的提取理论技术和设备,对中药传统提取方法 进行技术改造。所谓现代化的提取理论、技术和设备就是指化工原理或传质、传热理论天然产 物生产技术和设备也就是要把现代天然产物的生产理论,技术和设备引进到中药提取生产中 来 由于提高中成药疗效的需要在中药的产品品种方面新制剂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在中 成药新制剂的生产过程中有生产有效提取物和制剂两个组成部分,有效提取物的生产所占的 比例越来越多,所发生的问题也逐渐多了。目前有关中药有效提取物的知识,多在中药制剂学 中介绍,内容很少,现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从现在中药有效提取物的生产技术来看,基本是落后的传统方法,它没有运用现代的天然 药物生产的科学技术,单纯靠传统的直接生产经验和技艺。它已远远被抛到了现代药物生产后 面,因此中药提取工作者必须有使中药生产现代化的紧迫感并应以超常的速度博采众长、提 高其科学技木水平使中药提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因为现代中药生产是中国的传统产业,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造,但还具有小手工作坊的 特点,多品种、小批量、手工操作多、经济效益差。为了提高中药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中药工业 的发展,必须以植物化学和化工原理为指导以中医药学和制剂学的要求为准则,运用现代天 然药物提取技术和设备,改造我国的中药工业提高中药质量,使生产工艺科学化,建立先进的 生产流水线,逐步实现专业化大生产和企业管现现代化。要实现中药生产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中药提取生产技术要与现代天然产物提取理论相互渗透互相交叉、相互综合,消除传统上的 森严璧垒,使中药提取成为天然产物提取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建立一个新学科—“中 药提取工艺学”因为生产和科学的发展要求社会分工和科学分工越来越细。这是时代和科学 发展的需要。 中药提取工艺学的任务是研究中药有效组分或有效提取物的生产理论和技术,也就是研 究中药生产的投入和产出的最经济的传质、传热理论和技术的应用科学,它能提高产品质量 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中药提取工业的发展。它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指导 中药提取生产工业,为中药制剂、中医处方和中药调剂提供经过提取或提纯的能为中医药所接 受的中药原料药因此它所涉及的问题从理论或技术上看都是非常复杂的,所以需要把现在的

中药制剂学这一学科中的中药提取部分分出来,用现代科学加以充实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 他部分也还是完整的中药制剂学。中药提取工艺学在生产过程中指导有效提取物或有效组分 的生产,为制剂提供原料药;而中药制剂学在生产过程中应该指导利用中药有效提取物做原 料,生产各种中药制剂。这样的学科分工有利于学科和生产的发展,是专业化生产和时代的要 求 实现中药提取生产现代化,需要具有现代天然产物和化工生产技术知识的人才要设法大 量培养这方而的人才,在我国中药产业非常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这是中药生产非常落后的主要 原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全国各高等中医院校应该建立中药制药专业,要在现有各门学科 的基础上,增加化工原理、制图学制药机械和中药提取生产工艺学。专门培养中药提取技术人 材,为中药提取生产专业化、连续化和现代化服务。 中药制剂以复方较多,并为其重要特点之一,所以作者在本书中专门讨论了复方中药生产 问题。中药复方常常由数十味中药材组成,不同的中药材有效成分不同,混合在一起一律用相 同的浸出溶剂、分离方法进行生产,要想使不同种类的有效成分都…一起被提取出来,面且要得 到高收率,这在技术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同的药材的工艺学特性和每一类有效成分的工艺 学特性都是不一样的,要夺取中药有效成分或组分的高收率,必须以单味药材进行提取。另外 有些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在浸出液中可互相作用沉淀析出,降低浸出收率,浪费药材。所以作者 介绍了单味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问题。另外中药单方制剂最近几十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也是介绍单味中药材提取有效组分、提取物或有效成分的另一个原因。另外作者认为应该把 单味中药材提取物或有效组分,或提纯的单一成分应用到中医处方、中药调剂和中药制剂中 去。因为我国明朝之前,早已把结晶性成分冰片和樟脑,以枞酸占总含量80%松香,从草药中 提取的以靛蓝为主要成分的青黛,从儿茶树叶和嫩枝提取的浸膏儿茶等等都已用于中医处方 或中药调剂,这些药物都是一些植物单味药材经过提取所得的有效成分的提取物解放四十多 年来中药提取工作者已从单味中药材中提取了大量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物和提纯的结晶性成 分,这些单味中药材提取物多数已应用于中药制剂生产和临床,但它们几乎都没有被中医应用 到复方中药处方中去。为什么几百年前的古代可以,而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就不行了 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提取物应该按中医药理论鉴定或定义其性味和 主治功能,将其应用于中医处方和中药调剂中去,这样做可以提高中医药的疗效。这些提取物 在单方和复方中药制剂中已大量应用,在中医处方和中药调剂中的应用可能也仅是个时间问 题了。所以这是作者介绍单味中药材提取有效成分的另外一个设想和目的 搞好传统中成药企业的技术改造,首先要筛选疗效好的拳头产品,这是技术改造的先决条 件,也是技术改造的依提和中药生产技术进步的保证。中成药生产厂家普遍存在产品一般化 多品种、小批量,工艺和设备落后的现象,造成了产品质量差、消耗大、成本高和经济效益不好 的局面。这就要求对产品、工艺、车间和管理进行全而的技术改造。 中药提取生产技术改造工作,要把从现代化工和天然产物生产技术引进工作放在首位,是 改造现有企业,发展中药生产技术的起点。在引进中要结合中药生产的实际,加强消化、吸收和 创新。不仅要引进生产技术而且要引进设计和管理技术 我们将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药生产技术人员的恩维方式必需面向未来,这样才能 适应中药生产现代化的需要。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同任何因循守旧、僵化保守、拒绝新事物的陈 腐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不相容的。而面向未来,就是要随时汲取新思想、接受新事物,也就是不断 进行知识更新、打破陈规旧习,不断创新,探讨新领域、开拓新局面。中药提取工业是未来的事

业,开创未来的事业以缅解放想历史的实践已纾证明:思想解放的时代,定是繁荣昌盛的时 代。让我们展开思想解放的双翼,投身于改造中药生产和建设中药提取工业的实践中去,探索 中药提取生产的客观规律,开钏中药生产工业的新时代 本书供生产、科研和教学做参考书。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在内容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 步商榷,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1991年8月10日

目录 第一部分总 论(上卷) 章中成药生产的发展历史 ………………2 第二章中成药生产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5 第三章中成药发展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问题………… 第四章中药提取工艺学的基本任务………… 第五章中药提取生产工艺学的术语简介……………………………………………19 第二部分中药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单元 第六章物料的输送 第七章药材的粉碎 第八章屮药有效成分的浸出…………… 第九章中药挥发性成分的蒸馏…………………………………… 第十章中药有效成分的榨取法 第十一章澄清(沉降)与除杂……… 第十二章混合与搅拌…………… ………85 第十三章沉淀与沉淀物的分离 t4中由中 第十四章吸附与脱色…… …100 第十五章过滤…………………………… 第十六章离心分离……………………… 第十七章离子交换(包括电透析)…… 134 第.十八章液液萃取 第十九章膜过滤法 第二十章蒸发… 第二十一章干燥法… 第二十二章冷陈法(包括冷冻干燥和浓留)八 170 81 第二十三章结晶法………… 189 第三部分各 论 第二十四章中药材的组织及其工艺学特性……… 第二十五章原料质量的控制 215 第二十六章原料的前处理 第二十七章浸出溶剂的选择……………… 音垂 30

第二士八章浸出条件的控制…………………… 第二十九章浸出收率和出液系数的控制……………………………………………………246 第三十章煮散离心浸出法 第三十一章中药复方浸出物的生产 第三十二章单味中药材浸出物的生产…………………………………………………… 第三十三章单味药材挥发油的提取………………

第一部分总论 本部分共有五章主要论述中成药的发展历史、中成药生产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以此为 根据提出了中药生产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问题以及建立中药提取工艺学的问题。中药提取工艺 学是根据中成药生产发展的需要,引进了现代天然产物提取技术和现代化工原理及其设备所 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还介绍了中药提取生产工艺的基本任务和术语。 中药方剂和中成药的生产在宋代已发展到了历史较高水平,从那时到解放前夕共一千多 年的历史,中药和中成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没见到有很大的发展。因此中成药是中国的传统古 典药物它与现代药物(或称西药)相比具有发挥作用慢、作用强度较弱和给药途径较少的特 点由于这种原因在现代处理急病和重病时,中药较难发挥作用。其原因可能与许多中成药有 效成分吸收速度慢、吸收率低或剂量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取或提纯中药的有效成 分,生产开发中药新剂型、多途径给药、掌握准确的用药剂量和药物代谢途径。因此中药可能必 须要走提取和提纯的道路。 中药提取物及其各种新剂型药物已在我国大量出现,应该以这些药物逐步取代传统的中 药饮片和传统中成药中医可以按中医理论对这些药物的性味和主治功能进行定义,并把它们 应用到中医处方中去。中医不仅应该使用中药提取药物也应该把现代药物使用到中医临床处 方中去如果中医药学者能这样做,中医药将能迅速提高中医药的水平和疗效,也能促进中药 提取生产的发展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实际上从汉代到明代已有大量外国药物或药材早已进 入了中医临床,为什么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不仅现代药物不能进人中药处方,而且由纯中药 提取出来的药物如麻黄素、甘草甜素、青蒿素、黄连素、路丁、黄苓素和汉防已甲素等等也不能 进人中医临床,从这一点来看不能不说这与满清以来中国的封闭保守思想体系对中医药的影 响有关。 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度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戏剧性的变化,使人们在思考问题 认识问题时不是只停留在眼前而是要想到未来想到发展和变化。正如有入说的一样,农业 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是面向过去(指一切都是凭过去的经验办事);工业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方 式变为面向现实(工业化加快了社会进程许多辜情单凭经验办事已无法应付);进人瞬息万变 的信息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必须面向未来这样才能适应迅速变化了的客观现实。现代的发 展趋势同任何因循守旧僵化保守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和拒绝新事物的陈腐观念和思维方式 是不相容的。面向未来就是要随时汲取新思想接受新事物不断地打破陈规旧习不断地改变 切过时的观点、技术理论,不断地探讨新领域、开发新局面、创造新成就。从事中药科学工作 者应该具有这种思维方式和这种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中药提取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中药生产的发展历史 1-1中药方剂的发展筒史 我国中药方剂的起源有悠久的历史。方剂最早出现的剂型是“汤液”,首载“神农本草”,方 剂可能起源于商代。方剂形成可能在战国时代,当时内服药有散剂、水溶剂和酒剂,外用药主要 以动物油膏剂为主战国时代,方剂虽然初步形成,但仍是雏型,临床治疗仍以针石等外治法为 主。到西汉初,以药治病才成为主要手段。到了东汉国家机构内设立了专门管理药方的所谓 “方丞”。当时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三百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保存了大量有效 的方剂,至今还是中医处方用药的基础 到两晋蓖北朝时,出现了大量方书,对方剂和药物进行了分类,并为后人和不少方书所借 鉴。到唐代出现了集唐以前大成的医学书—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 台秘要》。这些书搜集了唐以前的许多医方。这些方剂大抵都是《伤寒杂病论》后历代医家的 经验方剂,其中还包括了许多民间流传的偏方和验方。因此,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中医 常用的许多方剂,还是那时的原方,或由原方演变而来的。《外台秘要》是唐代又一部规模巨大 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全书40卷,共分1104门,载方4500首。总之,唐代出现了这三部集方之大 成的医书后,进一步促进了方剂的发展 自唐代以来方剂繁多的倾向已经出现,到了宋代这一倾向还在发展。如宋代的《太平圣惠 方》载方一万多首《圣济总录》载方二万多首。在这些方中,一病之下,引方众多;一方之中,药 味亦意来愈杂;而且往往同一方名内容相差很大,如同一牛黄丸方,就有13种不同的配方,而 羌活汤方竟多到了22种。这种情况,不但使病人无法选择,就是医生也常有无所适从之感。而 更重要的是疾病与治疗之间,失掉了理论上的联系,使治疗成为试方的手段。这是方剂无限发 展的结果。这种倾向一直延至明代,如明代的《普济方》载方六万多首,可说达到了高峰。 自明清以来,出现了注释医方的专著,使方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明代吴昆始著《医方 考》、清代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王子接的《绛雪园古方选注》汪昂的《医方集解》吴仪洛的 《成方切用》、张秉成的《成方便读》等。这些方书,对每方的证治机理和组方原则都作了详细的 阐明,使方剂更趋完善 建国以来,在挖掘中药遗产的工作中,又进一步提高了方剂学的内容。在临床上又出现了 批新方剂,并不断被验证、充实和改进。如北京市的冠心2号方、山西医学院的宫外孕1、2号 方、遵义医学院的胆道排石汤等,有数十种、一般都有较好的疗效。其次,对古方的应用范围不 断扩大、对古方的作用原理进行了实验研究、研制了一些新剂型,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充实了方 剂学的内容。虽然这样,我国中药方剂学的基磁还是建立在古典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几千年来 中医药术语变化不大,知识更新很慢,从科学水平衡量比较落后。 目前,对方剂的研究还处在开始阶段,对方剂的实验方法也正在探索前进。为了加速挖掘 中医药遗产的进程,今后必须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开展对方剂以现代药理学药物分析 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以逐步实现中药方剂的现代化。 1一2中成药的发展简史2 中成药是由中药材按方剂配方制成的,有单味药材制成的和多昧药材制成的古今成方数

以十万计,除了原药材和汤剂的直接应用外,大多数都可以根据处方生户中成约。由于成药使 用方便,易为厂大群众接受。 我国的中成药有传统剂型十几种,解放以后又创制了许多新剂型,统称为中成药,以示与 哲成药有所区别。 远在我国第一部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了丸、散、膏、丹、酒醴等多种剂型的记载,说 明当时已有了成药的配制。东汉时代《伤寒论》有成药11种、在《金匮要路》有成药50余 种,在晋、唐时代成药的记载逐步增多。到宋代成药的生产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国家设立了 御药院生产为帝王使用的成药,于1076年设立了太医局卖药所,生产成药出售。那时还颁布了 作为处方标准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其中成药的比重很大,由于该书的颁发,成药的使用 普遍盛行为了,给成药的生产提供依据,于1080年由陈师文等人修订的《太平惠氏和刑局方 出版,以后又经增补使该书载方达到75首。事实上中成药肇始于两晋,而发展成一定规模在 两宋。《和剂局方》为我国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书中收载的很多方剂和制法至今仍为传统中 成药生产与应用时所沿用,该书为中药生产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明清两代从公元1368-1910年,中药生产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兴衰而起落。代 伟大的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收载各种剂型近40种,充分展示了当时生产的中成药 剂型的绚丽多彩张景岳著《古方八阵》和《新方八阵》收载成药800多种。从宋代到清代,中 成药的生产都是在小作坊中进行,中医洽病、做药和卖药互不相分、前店后厂,发展速度很慢 一直没能形成一个工业体系。 在解放前的旧中国,由于军阀混战和日本帝国主义侵路战争的影响,中成药的生产的发展 处于停滞状态。解放后,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中医药,并制订了中医药政策,使 中医药得到了新生。40年来经过国家的扶持,进行了技术改造,现在已成为拥有十几万职工的 中成药工业体系。中成药生产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50年代到“文化 大革命”的1966年前,基本上停留在以传统方法生产的阶段数量、质量发展不快。为了提高质 量,发展生产,国务院1973年批转了国家计委商业部《关于改进中成药质量的报告》,加强了 这项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改善生产条件,适当地增加了些机械 设备,使中成药的生产逐步实现了半机械化。 国家计委曾专门拨款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改造3个重点厂,为全国树立∫样板。同 时在长春、天津、上海河南的周口建立了4个中药机械∫生产中药机械设备。各地也相继投资 对中药厂进行了改造,使中药厂和中成药生产迅速发展,不仅品种增加质量提扃,而且机械化 程度也大大改进。日前,全国各大城市的中药厂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机械化和半机铖化。在剂 型方面,经过科学研制除了保留传统的丸、散、膏、丹胶、露、涸、锭等外,又研制了几十种新剂 型,使中成药剂型焕然一新,在品种方面,近20年来,各地硏制了很多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源于 古方,高于古方,推陈围新,有些质量较高,疗效较高。如上海的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天津 的牛黄降压丸、香正气水,北京的消栓通络丸、愈风宁心片等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日前,全 国有中药厂800多家,产品数千种,产值数十亿,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业系统 1-3中药提取的发展简史 远在商代之前已有汤液的记载,在殷未的出土文物中很多蝻、鹾等煎煮器,这些均为简单 提取提供了条件,从夏商时代,中药的简单提取药酒剂汤剂就已初步形成并加以应用了。可见 我国药物生产创造远在希波拉底及格林(公元前131-201年)之前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92页,可试读4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