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一)承气汤证 二、阳明病实证
调胃承气汤证 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207) 不吐不下—未经吐下,证属胃实 证心烦腑实热结,浊热上扰 明病 补充:当有腹满,不大便,发热等症 治:可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腑,导热下行 (缓下)
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207) 阳明病 证 不吐不下——未经吐下,证属胃实 心烦——腑实热结,浊热上扰 补充:当有腹满,不大便,发热等症 治:可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腑,导热下行 (缓下) 1.调胃承气汤证
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胃实的证治(248) 原发病:太阳病 病程:三日 治疗经过:发汗不解非表证不解,乃病邪有传变之势 蒸蒸发热—内热较盛,向外蒸腾 主证属胃也—太阳转属阳明,燥结成实 当见秘、胀、烦、谵、脉滑数(补) 病机:热结于胃,肠燥成实 治疗: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肠通便(缓下)
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胃实的证治(248) 病 人 原发病:太阳病 病程:三日 治疗经过:发汗不解——非表证不解,乃病邪有传变之势 主证 蒸蒸发热——内热较盛,向外蒸腾 属胃也——太阳转属阳明,燥结成实 当见秘、胀、烦、谵、脉滑数(补) 病机:热结于胃,肠燥成实 治疗: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肠通便(缓下)
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249) 原因:吐后邪不外解 胃津损伤,外邪内陷 寒 主证:腹胀满者—化燥成实,腑气郁结 列感病) 当见秘、痛(补) 病机:燥热初结阳明 治疗: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便
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249) 伤寒 (外感病) 原因:吐后 邪不外解 胃津损伤,外邪内陷 主证:腹胀满者——化燥成实,腑气郁结 当见秘、痛(补) 病机:燥热初结阳明 治疗: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便
2小承气汤证 阳明多汗伤津致便硬谵语的证治(213) 热盛一汗出津伤--屎硬-谵语(因果关系)
2.小承气汤证 热盛---汗出津伤---屎硬---谵语(因果关系) 阳明多汗伤津致便硬谵语的证治(213)
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与禁忌(14) 谵语-胃中浊热,上扰心神 证 发潮热阳明旺于申酉 脉滑疾热尚盛,燥实结聚未牢,津伤不重 治:小承气汤主之-轻下热结,以和胃气 补叙证情:与承气汤一升 腹中转气,更服一升 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禁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 邪实正虚-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与禁忌(214) 证 谵语-胃中浊热,上扰心神 发潮热-阳明旺于申酉 脉滑疾-热尚盛,燥实结聚未牢,津伤不重 治:小承气汤主之----轻下热结,以和胃气 补叙证情:与承气汤一升 腹中转气,更服一升 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禁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 邪实正虚-----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阳 明 病
大阳病误治伤津致热结成实的证治(250) 若吐胸膈无痰 太阳病 若下肠无燥结 误治伤津 若发汗—汗出过多 微烦—热邪尚轻 证候 小便数—津液下泄 转属阳明 大便因硬—肠液减少 治:与小承气汤—轻下热结,其病即愈
太阳病误治伤津致热结成实的证治(250) 太 阳 误 治 邪 传 阳 明 太阳病 若吐——胸膈无痰 若下——肠无燥结 若发汗——汗出过多 误治伤津 转属阳明 证候 微烦——热邪尚轻 小便数——津液下泄 大便因硬——肠液减少 治:与小承气汤——轻下热结,其病即愈
大承气汤证 阳明病下后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238) 初治:下之—下法不当,热重药轻,燥结未去 心中懊恼而烦—腑热未去,上扰胸膈 可攻 胃中有燥屎者—腹满谵语,腑实复聚 不可攻:初头硬,后必溏—非燥屎阻结 辨证:若有燥屎者—腑热结实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3.大承气汤证 辨阳明病下后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238) 阳 明 病 初治:下之——下法不当,热重药轻,燥结未去 可攻 心中懊恼而烦——腑热未去,上扰胸膈 胃中有燥屎者——腹满谵语,腑实复聚 不可攻: 初头硬,后必溏——非燥屎阻结 辨证:若有燥屎者——腑热结实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之证(239) 不大便五六日里有热邪 绕脐痛—燥屎壅结,腑气不通 病人烦躁浊热上扰,神志不宁 发作有时—腹痛烦躁,时时阵发 此有燥屎—燥屎内结,故不大便
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之证 (239) 病人 不大便五六日——里有热邪 绕脐痛——燥屎壅结,腑气不通 烦躁——浊热上扰,神志不宁 发作有时——腹痛烦躁,时时阵发 此有燥屎——燥屎内结,故不大便
辨阳明腑实大便硬结微甚的证治(215)
辨阳明腑实大便硬结微甚的证治(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