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月 具体到各类型,传统手工艺类海洋非遗形成了1个高密度核心区、3个次密度核心区、2个小核心 区。其中,高密度核心区位于温台核心区,以满足沿海渔民物质需求的渔盐类为特色。3个次密度核心 区分别位于高密度核心区两侧。北侧位于舟山群岛核心区,以满足沿海先民物质(渔盐类)与精神(贝 雕、船模、渔民画等)双重需求为主要特点。南侧核心区一个位于莆泉核心区,以满足沿海先民物质(渔 盐类)与精神(妈祖贡品、船模以及乐器类)双重需求为特色;一个为汕头核心区(以汕头为中心,外围向 揭阳、潮州、漳州一带辐射),以满足沿海先民精神需求(剪纸、贝雕、木雕、瓷雕等)为主要特色。此外,传 统手工艺类海洋非遗还形成了以连云港、南通为中心的小核心区。民间文学类海洋非遗形成的核心区 主要分布于浙江、山东东部及苏鲁交界的沿海地区,且呈带状连续分布。其中,浙江沿海的高密度核 区位于舟山群岛核心区,海岛特色明显。区内3个次密度核心区分别依托嵊泗县、台州市(椒江区、路桥 区)、温州市(洞头区)形成。山东东部的威海至苏鲁交界的连云港形成了连续分布的2个次密度核心区 和多个小核心区,山海特色显著。此外,在扬州、泉州两地也形成了2个小核心区。民俗类海洋非遗形 成2个高密度核心区,2个高密度核心区均位于东海地区,一个位于温台核心区,一个位于莆泉核心区。 表演艺术类海洋非遗形成了1个高密度核心区和1个小核心区,高密度核心区位于舟山群岛核心区,小 核心区依托温台交界地带(洞头区、玉环市)形成。 (五)时空演变特征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共收集到有起源时期的海洋非遗775项,占总量的75.91%。对这些项目进行 的空间统计与分析能够基本反映出我国海洋非遗的时空演化特征。为此,作者使用 Excel、 ArcGIs软 件,分析先秦至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海洋非遗在总量、重心空间分布范围、空间分布方向等方 面的变化特点 1、总体分布特征 总体上看,从先秦至近代,我国海洋非遗数量整体呈现“高一低一高一低”的变化趋势(图4)。其 中,魏晋南北朝数量最少,占比仅为2.71%。从魏晋南北朝至清代,我国海洋非遗数量逐渐增加,清朝 达到最高值。宋元、明、清时期海洋非遗数量分别为142项、163项、206项,占比分别为18.32% 21.03%、26.58%,总占比为65.93%,表明宋元、明、清是我国海洋非遗形成的主要时期。 百分比总量占比 表新艺术占比 民间文学类占比 轰 图4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占比 从类型上看,民间文学类海洋非遗在秦汉时期出现了与宋元、明朝时期相当的海洋非遗数量,占比 达到了15.89%。这一时期产生了11项与秦始皇相关的民间文学类海洋非遗,数量占同时期总量的 22.45%。民俗类海洋非遗在宋元时期达到最高值,占比达到了26.91%。这一时期以妈祖为代表的民 俗类海洋非遗达到20项,占同时期民俗类海洋非遗总量的33.33%;其次为明朝,民俗类海洋非遗数量 占比也达到了26.01%。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艺类占比趋势与整体趋势保持一致。其中表演艺术类 海洋非遗数量在清朝时期达到最高值占比为37.26%,比同一时期海洋非遗总量占比(26.58%)高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