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17年第12期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 268 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何以可能? 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十年反思与展望(2006-2016) 闫文秀李善峰 (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新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 2006年始,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十年来,该项政策的实施在改善农村社区人 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打造宜居乡村;社区建设与产业 发展同步推进,打造富裕乡村;积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打造和谐乡村;实施传统村 落保护行动,打造特色乡村以及加强服务,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但近年来也显示出社区建设动力衰减、社区公共性不足以及社区建设的成本控制与风险 防范等问题。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要在农村社区层面上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市场与村 庄的关系,使其实现有效衔接并发挥协同作用。同时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强化共同的利益 与情感建设,扩大社区的自治空间,积极培育符合时代和现实需要的新型社区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共同体;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422.6匚文献标识码]A匚文章编号]1003-4145[2017]12-0106-10 DOl:10.14112cnki.37-1053/e,201712016 文献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新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从2006年民政部在全国部 分地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至今,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已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综合来看,我国建 设农村新型社区的目的有三:一是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改变弱质的农业、弱势的农民和弱化的 农村的现状,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的现代化;二是以此为切入点,逐步实现农民的就近 就地城镇化,进而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问题;三是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 务的均等化,进而改变建国后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以上三 点,大量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政策实施效果和理论总结方面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视角 一是效益的视角,该论点认为实行村庄合并建设新型社区,将实现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促进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减少行政村及乡镇数量,精简机构,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 率,推动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推动中国农村由村民自治迈入“社区化管理”,令农村变成城镇,农民变 成市民;最终达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以及农民的就近就地城镇化。①二是问题的视角,该论点主 要认为盲目的大规模的村庄合并建设新型社区是各地政府为满足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土地和发展空间的重大 需求,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名义剥夺农民的土地的“农村社区化”运动,是一种“伪城市化”“伪现 代化”,其最大的问题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导致农民“上楼致贫”、破坏乡土文明、农业地位的下降 收稿日期:2017-10-30 作者简介:闫文秀,女,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 李善峰,男,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与社会发展硏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的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4DSHJ03)、国 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社区社会动员能力提升的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3CSH050)的阶段性成果。 ①《中国政改新目标,推行大村庄》,香港《汇报》2008年1月22日:刘越山《中国正推动村庄合并“大村庄制”成未来政改新目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月30日;秦庆武《村庄兼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山东村庄兼并现象考,《战略与管理》19%6年第5 2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2017 年第 12 期 山 东 社 会 科 学 No.12 总第 268 期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68 收稿日期: 2017-10-30 作者简介: 闫文秀,女,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 李善峰,男,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青年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的定位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4DSHJ03)、国 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社区社会动员能力提升的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3CSH050)的阶段性成果。 ①《中国政改新目标,推行大村庄》,香港《文汇报》2008 年 1 月 22 日;刘越山:《中国正推动村庄合并“大村庄制”成未来政改新目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 年 1 月 30 日;秦庆武:《村庄兼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山东村庄兼并现象考察》,《战略与管理》1996 年第 5 期。 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何以可能? ———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十年反思与展望( 2006—2016) 闫文秀 李善峰 ( 山东社会科学院 省情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2) [摘要] 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新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 2006 年始,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十年来,该项政策的实施在改善农村社区人 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打造宜居乡村; 社区建设与产业 发展同步推进,打造富裕乡村; 积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打造和谐乡村; 实施传统村 落保护行动,打造特色乡村以及加强服务,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但近年来也显示出社区建设动力衰减、社区公共性不足以及社区建设的成本控制与风险 防范等问题。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要在农村社区层面上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市场与村 庄的关系,使其实现有效衔接并发挥协同作用。同时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强化共同的利益 与情感建设,扩大社区的自治空间,积极培育符合时代和现实需要的新型社区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共同体;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7]12-0106-10 一、文献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新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从 2006 年民政部在全国部 分地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至今,我国的农村社区建设已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综合来看,我国建 设农村新型社区的目的有三:一是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改变弱质的农业、弱势的农民和弱化的 农村的现状,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的现代化;二是以此为切入点,逐步实现农民的就近、 就地城镇化,进而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问题;三是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 务的均等化,进而改变建国后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以上三 点,大量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政策实施效果和理论总结方面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视角: 一是效益的视角,该论点认为实行村庄合并建设新型社区,将实现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促进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减少行政村及乡镇数量,精简机构,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 率,推动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推动中国农村由村民自治迈入“社区化管理”,令农村变成城镇,农民变 成市民;最终达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以及农民的就近就地城镇化。① 二是问题的视角,该论点主 要认为盲目的大规模的村庄合并建设新型社区是各地政府为满足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土地和发展空间的重大 需求,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名义剥夺农民的土地的“农村社区化”运动,是一种“伪城市化”“伪现 代化”,其最大的问题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导致农民“上楼致贫”、破坏乡土文明、农业地位的下降 106 DOI:10.14112/j.cnki.37-1053/c.2017.12.016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