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社会学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2017·12 以及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等在村庄拆建过程中造成的各种农村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增多,因此,村庄合并不可 盲目推行,要因地制宜,进行合理规划。①三是政策类的研究,主要是全国和各省市在推进村庄合并进程中 的实证研究,主要从村庄合并建设新型社区的必要性、具体步骤和方法以及村庄兼并的形式和效应等方面进 行阐述。②四是农村社会转型和变迁的视角。该论点认为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意味着国家战略层面的积极 转向,从正面肯定了村庄存在的必要性和社区价值:即农村社区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全新载体,是国家提供 公共服务和进行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共同体意义上发挥着重要的社会 整合作用,也为村庄的复兴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农村实行的“社区 制”改革是自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村组制”之后的农村社会管理的第 次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是村庄变革的基本走向。作为一种规划性的社会变迁,中国乡村社区现代转型是市 场和国家双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的介入使封闭的乡村社区日益开放,加快了农 村社区的现代转型,但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前所未有。③ 上述视角为我们进一部深化该项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作为一种规划性的社会变迁,十多年来,中国 农村社区建设受到来自全国上下的全方位重视,人力、物力、财力的持续投入,从中央部委到省市厅局再到县 区各处,一波又一波的建设规划、制度设计和社会资源都涌向农村社区,即便在社区建设的模式、路径以及村 民自治权的扩大还是缩小等问题上还有争执和分歧,但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建设富强、文明、 和谐的新型村落共同体这一点上均有高度一致的认同。本文将以2006年以来的中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这 政策的实践为核心,结合我国农村社区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的村落社会结构的变迁情况,探讨农村 社区共同体的重构问题。并努力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为何要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也即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 背景、现实挑战及社区建设的本质分析;第二,经过十年的实践,当前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目前的进展和成效如 何?还存在哪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第三,经过十年的积淀,未来我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前景如何? 社区建设的现实路径和发展趋势是什么?也即回答开篇所提“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何以可能?”这一问 、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实质分析 (一)传统村落共同体的瓦解 作为经典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共同体”一直都作为中介来担负着连接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重任,共 同体的或解体或重构是衡量社会变迁程度或温和或剧烈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同时也是观察社会秩序和社会 运行优良与否的重要场域。从历史上看,作为一类延续千年的地缘性社会组织,我国的传统村落共同体还是 比较发达的。关于传统村落共冋体,费孝通先生作了精确概括。他认为,传统的村落社区是建立在血缘和地 缘基础上的熟人社会,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共同体“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 的原始状态”④。并且由于农民对土地的依附,他们祖祖辈辈在固定的地域从事相同的农业生产,与外界社 会缺乏沟通交往,以宗族血缘关系以及地缘关系为纽带,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传统的宗族治理模式和独特的乡 土文化,并在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社会结构简单,人口密度相对稀疏,封闭性、同质性特征 明显;经济活动单一,自给自足性强:传统文化浓重,宗族性强,个人自由度较低等是它的主要特征。近代以 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和国家权力等外部性因素日益向乡村社会渗透,乡村社会不再处于 自然状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市场化对传统乡村的侵袭日益加剧,更是加速推进了传统村落共 同体的解体。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化是农村发展的基本趋势,固定 农业本位的村庄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村庄的终结和以此为代表的传统社会的衰退就是它们的宿命。城 ①郑风田《迁村并居五种不良倾向剖桫,《人民论坛》2010年第10期:党国英《不可盲目推行“大村庄制》,《村委主任》2009年第12 期:党国英《迁村并居:别把好事变坏鹑,《新京报评论周刊》2010年9月21日 ②朱志伟《村庄合并是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村镇建设》1999年第9期:曹大贵《镇乡域规划中村庄合并的方法与步骝,《小城镇 建设》2001年第3期:吴业苗《村农民市民化:何以可能》,《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③毛丹《村庄前景系乎国家愿景,《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夏周青《中国农村社区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考 察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项继权《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華,《理 论学刊》2007年第11期;林聚任《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腰,《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彭兵《超越市场:中国乡村社区发展道路研究》 《丽水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107 2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社会学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 2017·12 以及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等在村庄拆建过程中造成的各种农村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增多,因此,村庄合并不可 盲目推行,要因地制宜,进行合理规划。① 三是政策类的研究,主要是全国和各省市在推进村庄合并进程中 的实证研究,主要从村庄合并建设新型社区的必要性、具体步骤和方法以及村庄兼并的形式和效应等方面进 行阐述。② 四是农村社会转型和变迁的视角。该论点认为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意味着国家战略层面的积极 转向,从正面肯定了村庄存在的必要性和社区价值:即农村社区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全新载体,是国家提供 公共服务和进行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共同体意义上发挥着重要的社会 整合作用,也为村庄的复兴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农村实行的“社区 制”改革是自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村组制”之后的农村社会管理的第三 次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是村庄变革的基本走向。作为一种规划性的社会变迁,中国乡村社区现代转型是市 场和国家双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的介入使封闭的乡村社区日益开放,加快了农 村社区的现代转型,但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前所未有。③。 上述视角为我们进一部深化该项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作为一种规划性的社会变迁,十多年来,中国 农村社区建设受到来自全国上下的全方位重视,人力、物力、财力的持续投入,从中央部委到省市厅局再到县 区各处,一波又一波的建设规划、制度设计和社会资源都涌向农村社区,即便在社区建设的模式、路径以及村 民自治权的扩大还是缩小等问题上还有争执和分歧,但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建设富强、文明、 和谐的新型村落共同体这一点上均有高度一致的认同。本文将以 2006 年以来的中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这 一政策的实践为核心,结合我国农村社区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的村落社会结构的变迁情况,探讨农村 社区共同体的重构问题。并努力回答以下问题:第一,为何要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也即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 背景、现实挑战及社区建设的本质分析;第二,经过十年的实践,当前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目前的进展和成效如 何? 还存在哪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第三,经过十年的积淀,未来我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前景如何? 社区建设的现实路径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也即回答开篇所提“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何以可能?”这一问 题。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实质分析 (一)传统村落共同体的瓦解 作为经典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共同体”一直都作为中介来担负着连接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重任,共 同体的或解体或重构是衡量社会变迁程度或温和或剧烈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同时也是观察社会秩序和社会 运行优良与否的重要场域。从历史上看,作为一类延续千年的地缘性社会组织,我国的传统村落共同体还是 比较发达的。关于传统村落共同体,费孝通先生作了精确概括。他认为,传统的村落社区是建立在血缘和地 缘基础上的熟人社会,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共同体,“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 的原始状态”④。并且由于农民对土地的依附,他们祖祖辈辈在固定的地域从事相同的农业生产,与外界社 会缺乏沟通交往,以宗族血缘关系以及地缘关系为纽带,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传统的宗族治理模式和独特的乡 土文化,并在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社会结构简单,人口密度相对稀疏,封闭性、同质性特征 明显;经济活动单一,自给自足性强;传统文化浓重,宗族性强,个人自由度较低等是它的主要特征。近代以 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和国家权力等外部性因素日益向乡村社会渗透,乡村社会不再处于 自然状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市场化对传统乡村的侵袭日益加剧,更是加速推进了传统村落共 同体的解体。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化是农村发展的基本趋势,固定 农业本位的村庄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村庄的终结和以此为代表的传统社会的衰退就是它们的宿命。城 107 ① ② ③ ④ 郑风田:《迁村并居五种不良倾向剖析》,《人民论坛》2010 年第 10 期;党国英:《不可盲目推行“大村庄制”》,《村委主任》2009 年第 12 期;党国英:《迁村并居:别把好事变坏事》,《新京报评论周刊》2010 年 9 月 21 日。 朱志伟:《村庄合并是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村镇建设》1999 年第 9 期;曹大贵:《镇乡域规划中村庄合并的方法与步骤》,《小城镇 建设》2001 年第 3 期;吴业苗:《居村农民市民化:何以可能?》,《社会科学》2010 年第 7 期。 毛丹:《村庄前景系乎国家愿景》,《人文杂志》2012 年第 1 期;夏周青:《中国农村社区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考 察视角》,《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5 期;项继权:《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理 论学刊》2007 年第 11 期;林聚任:《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展》,《人文杂志》2012 年第 1 期;彭兵:《超越市场:中国乡村社区发展道路研究》, 《丽水学院学报》2010 年第 4 期。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70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