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小麦丛矮病在有些地区也称“芦渣病”、“小蘖病”,在我国分布较广。20世纪60年代 曾在我国西北、河北和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流行。小麦感病越早,产量损失越大。轻病田减 产10%20%,重病田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症状 此病的典型症状是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的条纹,分蘖显著増多,植株矮缩,形成明显的 丛矮状。秋苗期感病,在新生叶上有黄白色断续的虚线条,以后发展成为不均匀的黄绿条纹, 分蘖明显増多。冬前感病的植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増多,表现 细弱,叶部仍有明显黄绿相间的条纹,病株严重矮化,一般不能拔节抽穗或早期枯死。拔节 以后感病的植株只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穗,但穗很小,籽粒秕,千粒重下降。 病原 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 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弹状病毒,大小为 50~54m×320~400nm;病毒由核衣壳及外膜组成。病毒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稀释限 点为1:10-100,体外存活期2~3天。病毒可危害小麦、大麦、黑麦、粟(谷子)、燕麦、高 粱及狗尾草、画眉草、马唐等24属65种作物及杂草。 病害循环 小麦丛矮病毒不经土壤、汁液及种子传播。灰飞虱是主要的传毒介体 冬麦区灰飞虱秋季从病毒的越夏寄主上大量迁入麦田危害,造成早播麦田秋苗发病的高 峰。越冬代若虫主要在麦田、杂草上及其根际土缝中越冬。丛矮病毒也随之在越冬寄主和灰 飞虱体内渡过冬季,成为第二年的毒源。春季随气温的升高,秋季感病晚的植株陆续显病, 形成早春病情的一次小峰。此时越冬代灰飞虱也逐渐发育并继续危害小麦、大麦,传播病毒, 造成病情的高峰。第一代灰飞虱主要在麦田生活,待小麦、大麦进入黄熟阶段,第一代成虫 迁出麦田,到水稻秧田、杂草等禾本科植物上生活。夏季灰飞虱世代重叠,在生长茂盛的秋 作物田间杂草上或荫蔽的水沟边杂草丛中越夏。自生麦苗、谷子、狗尾草、画眉草等是病毒 的主要越夏寄主,小麦、大麦等是病毒的主要越冬寄主。 发病条件 凡对介体昆虫繁殖和保存病毒有利的种植制度、栽培管理措施及气象条件,对小麦丛矮 病的发生也有利。病害多发生在地头地边或靠近沟渠、及晚秋作物等,主要是这些地方杂草 丛生,易于灰飞虱栖息,有些杂草又是病毒的寄主。间作套种的麦田发病重,精细耕翻的麦小麦丛矮病在有些地区也称“芦渣病”、“小蘖病”,在我国分布较广。20 世纪 60 年代 曾在我国西北、河北和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流行。小麦感病越早,产量损失越大。轻病田减 产 10%~20%,重病田减产 50%以上,甚至绝收。 症状 此病的典型症状是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的条纹,分蘖显著增多,植株矮缩,形成明显的 丛矮状。秋苗期感病,在新生叶上有黄白色断续的虚线条,以后发展成为不均匀的黄绿条纹, 分蘖明显增多。冬前感病的植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表现 细弱,叶部仍有明显黄绿相间的条纹,病株严重矮化,一般不能拔节抽穗或早期枯死。拔节 以后感病的植株只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穗,但穗很小,籽粒秕,千粒重下降。 病原 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弹状病毒,大小为 50~54nm×320~400nm;病毒由核衣壳及外膜组成。病毒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稀释限 点为 1:10~100,体外存活期 2~3 天。病毒可危害小麦、大麦、黑麦、粟(谷子)、燕麦、高 粱及狗尾草、画眉草、马唐等 24 属 65 种作物及杂草。 病害循环 小麦丛矮病毒不经土壤、汁液及种子传播。灰飞虱是主要的传毒介体。 冬麦区灰飞虱秋季从病毒的越夏寄主上大量迁入麦田危害,造成早播麦田秋苗发病的高 峰。越冬代若虫主要在麦田、杂草上及其根际土缝中越冬。丛矮病毒也随之在越冬寄主和灰 飞虱体内渡过冬季,成为第二年的毒源。春季随气温的升高,秋季感病晚的植株陆续显病, 形成早春病情的一次小峰。此时越冬代灰飞虱也逐渐发育并继续危害小麦、大麦,传播病毒, 造成病情的高峰。第一代灰飞虱主要在麦田生活,待小麦、大麦进入黄熟阶段,第一代成虫 迁出麦田,到水稻秧田、杂草等禾本科植物上生活。夏季灰飞虱世代重叠,在生长茂盛的秋 作物田间杂草上或荫蔽的水沟边杂草丛中越夏。自生麦苗、谷子、狗尾草、画眉草等是病毒 的主要越夏寄主,小麦、大麦等是病毒的主要越冬寄主。 发病条件 凡对介体昆虫繁殖和保存病毒有利的种植制度、栽培管理措施及气象条件,对小麦丛矮 病的发生也有利。病害多发生在地头地边或靠近沟渠、及晚秋作物等,主要是这些地方杂草 丛生,易于灰飞虱栖息,有些杂草又是病毒的寄主。间作套种的麦田发病重,精细耕翻的麦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