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毒后的3~8d内传毒机率较高,以后逐渐减弱,约传毒20d左右。不同种类的蚜虫传播BYDV 的能力不同。根据蚜虫传毒能力的差异,已明确我国BYDV有GPV、GA、PAGV、RMV 等株系,其中GPⅤ株系为我国特有的株系类型,也是造成我国小麦黄矮病流行危害的主要 株系。 病害循环 此病的侵染循环在冬麦区和冬春麦混种区是有差异的。冬麦区5月中下旬,各地小麦渐 进入黄熟期,麦蚜因植株老化,营养不良,产生大量有翅蚜向越夏寄主(次生麦苗、野燕麦、 虎尾草等)迁移,在越夏寄主上取食、繁殖和传播病毒。秋季小麦出苗后,麦蚜又迁回麦地, 特别是田边的小麦上取食、繁殖和传播病毒,并以有翅成蚜、无翅成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 有些地区也产卵越冬。冬前感病的小麦是第二年早春的发病中心 冬、春麦混种区如甘肃河西走廊一带,5月上旬,麦蚜逐渐产生有翅蚜,向春小麦、大 麦、玉米、糜子、高粱及禾本科杂草上迁移。晚熟春麦、糜子和自生麦苗是麦蚜和BYDV 的主要越夏场所。9月下旬,冬小麦出苗后,麦蚜又迁回麦田,在冬小麦上产卵越冬,BYDV 也随之传到冬小麦麦苗上,并在小麦根部和分蘖节里越冬。 发病条件 小麦黄矮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一般是早播重,适期迟播轻(冬麦);点播稀植重,条播 密植轻:阳坡地重,阴坡地轻:旱地重,水浇地轻:路边地头重,精耕细作,小麦长势好的 轻;缺肥、缺水、盐碱瘠薄地重。上述发病轻重的差异,主要是由麦蚜虫口密度所决定的, 与气候因素、耕作栽培条件和毒源等也有一定关系。在16-20℃下,病毒的潜育期为15~20d 温度降低,潜育期延长。25℃以上逐渐潜隐,30℃以上不易显症。上一年10月平均气温和 降雨量及当年1、2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与麦蚜及小麦黄矮病发生程度有密切关系。温度和雨 量影响蚜虫尤其是麦二叉蚜的发生早晩和数量,间接影响黄矮病发生早晩和程度。如头年 10月的平均气温高,降雨量小,当年1、2月的平均气温高,则对麦蚜取食繁殖、传播病毒、 安全越冬及早春提早活动等均较有利,这样就容易导致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大发生和流行 小麦在拔节孕穗期遇低温,倒春寒,生长发育爱影响,抗、耐病性减弱,也容易发生黄矮病。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以鉴定、选育抗(耐)病丰产良种为主,从治蚜防病入手,改进栽培技术 以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小麦品种之间抗病性的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耐病性较强的品种 较多,应注意选用 2栽培防病重病区应着重改造麦田蚜虫的适生环境,清除田间杂草,减少毒源寄主。 增施有机肥,扩大水浇面积,创造不利于蚜虫繁殖,而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以 减轻危害。适期播种,避免早播。 3药剂治蚜防病药剂拌种:75%甲拌灵(3911)按种子量的0.3%进行拌种,堆闷 3~5h播种。药剂喷雾:秋苗期喷雾重点防治未拌种的早播麦田,春季喷雾重点防治发病中 心麦田及蚜虫早发麦田,可喷施40%氧化乐果 小唛麦丛矮病( Wheat rosette stunt)毒后的 3~8d 内传毒机率较高,以后逐渐减弱,约传毒 20d 左右。不同种类的蚜虫传播 BYDV 的能力不同。根据蚜虫传毒能力的差异,已明确我国 BYDV 有 GPV、GAV、PAGV、RMV 等株系,其中 GPV 株系为我国特有的株系类型,也是造成我国小麦黄矮病流行危害的主要 株系。 病害循环 此病的侵染循环在冬麦区和冬春麦混种区是有差异的。冬麦区 5 月中下旬,各地小麦渐 进入黄熟期,麦蚜因植株老化,营养不良,产生大量有翅蚜向越夏寄主(次生麦苗、野燕麦、 虎尾草等)迁移,在越夏寄主上取食、繁殖和传播病毒。秋季小麦出苗后,麦蚜又迁回麦地, 特别是田边的小麦上取食、繁殖和传播病毒,并以有翅成蚜、无翅成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 有些地区也产卵越冬。冬前感病的小麦是第二年早春的发病中心。 冬、春麦混种区如甘肃河西走廊一带,5 月上旬,麦蚜逐渐产生有翅蚜,向春小麦、大 麦、玉米、糜子、高粱及禾本科杂草上迁移。晚熟春麦、糜子和自生麦苗是麦蚜和 BYDV 的主要越夏场所。9 月下旬,冬小麦出苗后,麦蚜又迁回麦田,在冬小麦上产卵越冬,BYDV 也随之传到冬小麦麦苗上,并在小麦根部和分蘖节里越冬。 发病条件 小麦黄矮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一般是早播重,适期迟播轻(冬麦);点播稀植重,条播 密植轻;阳坡地重,阴坡地轻;旱地重,水浇地轻;路边地头重,精耕细作,小麦长势好的 轻;缺肥、缺水、盐碱瘠薄地重。上述发病轻重的差异,主要是由麦蚜虫口密度所决定的, 与气候因素、耕作栽培条件和毒源等也有一定关系。在 16~20℃下,病毒的潜育期为 15~20d。 温度降低,潜育期延长。25℃以上逐渐潜隐,30℃以上不易显症。上一年 10 月平均气温和 降雨量及当年 1、2 两个月的平均气温与麦蚜及小麦黄矮病发生程度有密切关系。温度和雨 量影响蚜虫尤其是麦二叉蚜的发生早晚和数量,间接影响黄矮病发生早晚和程度。如头年 10 月的平均气温高,降雨量小,当年 1、2 月的平均气温高,则对麦蚜取食繁殖、传播病毒、 安全越冬及早春提早活动等均较有利,这样就容易导致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大发生和流行。 小麦在拔节孕穗期遇低温,倒春寒,生长发育爱影响,抗、耐病性减弱,也容易发生黄矮病。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应以鉴定、选育抗(耐)病丰产良种为主,从治蚜防病入手,改进栽培技术, 以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1 选用抗病丰产品种 小麦品种之间抗病性的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耐病性较强的品种 较多,应注意选用。 2 栽培防病 重病区应着重改造麦田蚜虫的适生环境,清除田间杂草,减少毒源寄主。 增施有机肥,扩大水浇面积,创造不利于蚜虫繁殖,而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以 减轻危害。适期播种,避免早播。 3 药剂治蚜防病 药剂拌种:75%甲拌灵(3911)按种子量的 0.3%进行拌种,堆闷 3~5h 播种。 药剂喷雾:秋苗期喷雾重点防治未拌种的早播麦田,春季喷雾重点防治发病中 心麦田及蚜虫早发麦田,可喷施 40%氧化乐果。 小麦丛矮病(Wheat rosette stun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