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四讲孔子思想举例 孔子既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各种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 伦理思想史、教育思想史等都会述及其思想。今人各种新论亦层出不穷,今撮举钱 逊先生说,略举孔子思想要点。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为政》)。他不满于当时礼崩乐坏 天下无道的状况,一心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他的全部言行都是为了这一目标 他认为,要使社会安定,根本的途径是进行道德教化,使百姓能自觉遵守“礼”所 规定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他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对仁的内容的规定,也有其具体的特殊的方面 和普遍性的方面。孔子答颜渊问仁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这个“礼” 是具体的。在社会条件变化之后,后代的儒家,即使是最“正统”的儒家,也并不 主张要按这个“礼”的要求去做了。有子说孝悌是仁的根本,这个孝悌也是具体的, 反映了当时的宗法制度的要求。这一些,都是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仁”的具体 的特殊的内容。透过这些具体的时代内容,我们又可以看到仁还具有其普遍性的内 容和意义。仁的学说,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普遍性问题:在社会中个人与他 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汉儒说“仁者相人偶”,相人偶就是讲人与人相处 仁的思想,立足于个人,但不把个人看作孤立的单个的个体,而是看成存在于社会 集体中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言行,要顾及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要从处理好 这种关系出发。 三.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对于知识、对于求知,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 宝贵的遗产。这里只列举其要者 第一:求实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 政》)。表现出一种老实的态度。古今中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对待什么问题,要 想真正得到一点知识,都必须抱这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二:学而知之。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 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他肯定了“生而知之”的 存在,是他认识上的错误。但通观《论语》全书,孔子强调的是“学而知之”。 第三: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指出了二者不可偏废。孔子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卫灵公》)。有人据此认为孔子重学甚于重思。其实未必如此。孔子教 人常因人因地因事而异,其弟子问仁,孔子即有多种回答,所强调的侧面各有不同, 不可据一语断言其全部思想。学思问题亦复如此 第四:教育方法。孔子教人,其教育方法也颇有一些符合教育规律的具普遍性 的成分。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 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的因材施教的方法,都是现在我们很多地方还苦于没有做得很好的。孔子说:“搏 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雍也》)。今天我们可以说,启发式教 学、因材施教“今人其犹病诸”5 第四讲 孔子思想举例 孔子既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各种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 伦理思想史、教育思想史等都会述及其思想。今人各种新论亦层出不穷,今撮举钱 逊先生说,略举孔子思想要点。 一.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为政》)。他不满于当时礼崩乐坏, 天下无道的状况,一心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他的全部言行都是为了这一目标。 他认为,要使社会安定,根本的途径是进行道德教化,使百姓能自觉遵守“礼”所 规定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他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对仁的内容的规定,也有其具体的特殊的方面 和普遍性的方面。孔子答颜渊问仁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这个“礼” 是具体的。在社会条件变化之后,后代的儒家,即使是最“正统”的儒家,也并不 主张要按这个“礼”的要求去做了。有子说孝悌是仁的根本,这个孝悌也是具体的, 反映了当时的宗法制度的要求。这一些,都是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仁”的具体 的特殊的内容。透过这些具体的时代内容,我们又可以看到仁还具有其普遍性的内 容和意义。仁的学说,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普遍性问题:在社会中个人与他 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汉儒说“仁者相人偶”,相人偶就是讲人与人相处。 仁的思想,立足于个人,但不把个人看作孤立的单个的个体,而是看成存在于社会 集体中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言行,要顾及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要从处理好 这种关系出发。 三.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对于知识、对于求知,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 宝贵的遗产。这里只列举其要者: 第一:求实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 政》)。表现出一种老实的态度。古今中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对待什么问题,要 想真正得到一点知识,都必须抱这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二:学而知之。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 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他肯定了“生而知之”的 存在,是他认识上的错误。但通观《论语》全书,孔子强调的是“学而知之”。 第三: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指出了二者不可偏废。孔子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卫灵公》)。有人据此认为孔子重学甚于重思。其实未必如此。孔子教 人常因人因地因事而异,其弟子问仁,孔子即有多种回答,所强调的侧面各有不同, 不可据一语断言其全部思想。学思问题亦复如此。 第四:教育方法。孔子教人,其教育方法也颇有一些符合教育规律的具普遍性 的成分。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 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的因材施教的方法,都是现在我们很多地方还苦于没有做得很好的。孔子说:“搏 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雍也》)。今天我们可以说,启发式教 学、因材施教“今人其犹病诸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