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论语精读》(共十六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X,文档页数:32,文件大小:63.44KB,团购合买
第一讲 《论语》略说 第二讲 为什么读《论语》 第三讲 孔子生平 第四讲 孔子思想举例 第五讲 《论语》注本举例 第六讲 相关工具书举例 第七讲 《学而》、《为政》选讲 第八讲 《八佾》、《里仁》选讲 第九讲 《公冶长》、《雍也》选讲 第十讲 《述而》、《泰伯》选讲 第十一讲 《子罕》、《乡党》选讲 第十二讲 《先进》、《颜渊》选讲 第十三讲 《子路》、《宪问》选讲 第十四讲 《卫灵公》、《季氏》选讲 第十五讲 《阳货》、《微子》选讲 第十六讲 《子张》、《尧曰》选讲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

第一讲《论语》略说 《论语》释名 《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颜师古注 辑与集同,纂与撰同 二.《论语》的篇目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约11000余字。每篇都从文中第一句话里节 取两三个字做篇名,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旧时,为了研读方便, 一部《论语》分上下两部分。“上论”自《学而篇第一》至《乡党篇第十》,“下 论”自《先进篇第十一》至《尧曰篇第二十》。 三.《论语》传本 《论语》自战国前期成书问世以后,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几乎遭到灭绝。 到了西汉,秦朝的“挟书律”被废除,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有 些冒着危险藏留下书籍的人,纷纷向朝廷“献书”,出现了三种版本: 《鲁论语》,20篇 二、《齐论语》,22篇。其中20篇与《鲁论语》大致相同,而多出《问王》、 《知道》两篇 三、《古文论语》,21篇。《古文论语》也没有《问王》、《知道》两篇 但把《尧曰篇》从“子张问于孔子”以下另分为一篇,形成两个《子张篇》,篇次 也与《鲁论》、《齐论》不同,文字差别亦大。《古文论语》是汉景帝三年(前 154)鲁恭王刘馀大建宫殿时,坏孔子故宅,从墙壁中发现的。全书为蝌蚪文所写, 相传是在秦代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孔鲋所藏,又称《孔壁古文》。 《鲁论语》、《齐论语》在西汉时都各有传家,而《古文论语》只有孔安国为 之作注,并无传授。至西汉末,经学博士、被汉成帝封为安昌侯的张禹(?一前5) 以《鲁论语》为定篇目的根据,融合《齐论语》而为《张侯论》。东汉灵帝熹平四 年(175),由蔡邕(132-192)手写六经,刻石立于太学前的所谓“熹平石经” (现存西安碑林),《论语》经文就是用的《张侯论》。后世流传至今的《论语版 本,基本上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220)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古文论 语》加以整理而成的

1 第一讲 《论语》略说 一.《论语》释名 《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颜师古注: 辑与集同,纂与撰同。 二.《论语》的篇目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 20 篇,约 11000 余字。每篇都从文中第一句话里节 取两三个字做篇名,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旧时,为了研读方便, 一部《论语》分上下两部分。“上论”自《学而篇第一》至《乡党篇第十》,“下 论”自《先进篇第十一》至《尧曰篇第二十》。 三.《论语》传本 《论语》自战国前期成书问世以后,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几乎遭到灭绝。 到了西汉,秦朝的“挟书律”被废除,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有 些冒着危险藏留下书籍的人,纷纷向朝廷“献书”,出现了三种版本: 一、《鲁论语》,20 篇。 二、《齐论语》,22 篇。其中 20 篇与《鲁论语》大致相同,而多出《问王》、 《知道》两篇。 三、《古文论语》,21 篇。《古文论语》也没有《问王》、《知道》两篇, 但把《尧曰篇》从“子张问于孔子”以下另分为一篇,形成两个《子张篇》,篇次 也与《鲁论》、《齐论》不同,文字差别亦大。《古文论语》是汉景帝三年(前 154)鲁恭王刘馀大建宫殿时,坏孔子故宅,从墙壁中发现的。全书为蝌蚪文所写, 相传是在秦代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孔鲋所藏,又称《孔壁古文》。 《鲁论语》、《齐论语》在西汉时都各有传家,而《古文论语》只有孔安国为 之作注,并无传授。至西汉末,经学博士、被汉成帝封为安昌侯的张禹(?—前 5) 以《鲁论语》为定篇目的根据,融合《齐论语》而为《张侯论》。东汉灵帝熹平四 年(175),由蔡邕(132—192)手写六经,刻石立于太学前的所谓“熹平石经” (现存西安碑林),《论语》经文就是用的《张侯论》。后世流传至今的《论语版 本,基本上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220)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古文论 语》加以整理而成的

第二讲为什么读《论语》 中国文化主要由儒、道、佛学说组成,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集中体现于十三经,而在十三经中,《论语》又是其中很特殊的一部,是 公认记载孔子言行最集中、最可信的古代典籍,为后代士子自幼熟读,成为经典中 的经典,广泛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韦政道在《如何 研读〈论语〉》一文中说 毫无疑问,《论语》是一部伟大的书,熟悉西方经典的阿德勒博士,在讨 论伟大名著问题时,认为使一本书伟大的因素是 (1)伟大书籍“都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人所必须面对而经常发生的基本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从不曾完全解决,这些书便成为知性代代相传的来源与不朽名作” 这类的问题,在《论语》中有仁智、道、德、命、志、忠恕、忠信、礼乐、文质、 修身、学思、中庸、义利、权、孝悌、友道、理想人格、言行、进退、生死、鬼神 等,经由代代相传,一直是儒家传统中的基本问题 (2)“伟大书籍含有多层深意,自然便显出它的富丽,它们引出了各种注 解。……其他书我们只要读一遍就能洞悉无遗,但是伟大的书籍,却让人钻研不尽。 它们是启发智慧的源泉,永不枯竭。”中国历代对《论语》的注释,已以千计,最 著名的有包罗古注的《何晏集解》与《皇侃义疏》,有代表宋代理学的《朱熹集 注》,有集合清代考据的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其中朱熹从年轻时到老年,对 《论语》始终钻研不断,注释之书《集注》之外,尚有《论语要义》、《论语训蒙 口义》、《论语或问》等。《要义》一书曾一再改写,始而易名为《论语精义》, 最后则改为《论语集义》。《朱子语类》里,记录有关《论语》与时人及弟子的问 答,多达31卷,1200多页,对各书的注释仍有不少修正。当代钱穆与陈大齐两位 先生,毕生都保持对《论语》钻研的兴趣,各自写了好几本有关《论语》的书,这 就足以证明,《论语》一直到现代,对学者仍具有极大的魅力。 (3)“伟大的书籍能超越它们源起的地域限制,它们始终是世界性的文学 我们确定为伟大的作品就是所有时代各地人类一再颂扬的作品。”《论语》的主角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代的鲁国,经过2000多年的薪火相传,孔子在世界上早已成为 中国文化的象征,如果说他代表文化之光,那么《论语》就是光源。1993年上海 出版的《孔子大辞典》,罗列了从先秦到近代、到台湾、香港,以及东亚和欧美各 国研究《论语》或孔子的人物与著作,虽仍不完备,已达600页,可以证明“伟大 的作品就是所有时代各地人类一再颂扬的作品” (4)“伟大书籍并不容易读,没有人能读一次就完全了解,甚至读很多次也 不一定能完全精通。我常说,伟大书籍永远超过每一个人的头脑,这正是大家必须 读再读的原因,也正是对大家有益的原因。只有超越我们头脑的东西才能将我们 提升起来。”在文字上,《论语》在所有古籍中,算是可读性最高的,但要全盘了 解其内涵,可真不容易。没有人比朱熹对《论语》下的功夫更深更久,经过多年改 订的《集注》,虽自认“添不得一个字,减不得一个字”,被后人指出的问题还是 不少。到目前为止,市场上出版古籍的书,《论语》在数量上仍居绝对优势,这 然不只是因为它不容易读,而是因为它对大家仍然有益

2 第二讲 为什么读《论语》 中国文化主要由儒、道、佛学说组成,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集中体现于十三经,而在十三经中,《论语》又是其中很特殊的一部,是 公认记载孔子言行最集中、最可信的古代典籍,为后代士子自幼熟读,成为经典中 的经典,广泛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韦政道在《如何 研读〈论语〉》一文中说: 毫无疑问,《论语》是一部伟大的书,熟悉西方经典的阿德勒博士,在讨 论伟大名著问题时,认为使一本书伟大的因素是: (1)伟大书籍“都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人所必须面对而经常发生的基本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从不曾完全解决,这些书便成为知性代代相传的来源与不朽名作”。 这类的问题,在《论语》中有仁智、道、德、命、志、忠恕、忠信、礼乐、文质、 修身、学思、中庸、义利、权、孝悌、友道、理想人格、言行、进退、生死、鬼神 等,经由代代相传,一直是儒家传统中的基本问题。 (2)“伟大书籍含有多层深意,自然便显出它的富丽,它们引出了各种注 解。……其他书我们只要读一遍就能洞悉无遗,但是伟大的书籍,却让人钻研不尽。 它们是启发智慧的源泉,永不枯竭。”中国历代对《论语》的注释,已以千计,最 著名的有包罗古注的《何晏集解》与《皇侃义疏》,有代表宋代理学的《朱熹集 注》,有集合清代考据的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其中朱熹从年轻时到老年,对 《论语》始终钻研不断,注释之书《集注》之外,尚有《论语要义》、《论语训蒙 口义》、《论语或问》等。《要义》一书曾一再改写,始而易名为《论语精义》, 最后则改为《论语集义》。《朱子语类》里,记录有关《论语》与时人及弟子的问 答,多达 31 卷,1200 多页,对各书的注释仍有不少修正。当代钱穆与陈大齐两位 先生,毕生都保持对《论语》钻研的兴趣,各自写了好几本有关《论语》的书,这 就足以证明,《论语》一直到现代,对学者仍具有极大的魅力。 (3)“伟大的书籍能超越它们源起的地域限制,它们始终是世界性的文学。 我们确定为伟大的作品就是所有时代各地人类一再颂扬的作品。”《论语》的主角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代的鲁国,经过 2000 多年的薪火相传,孔子在世界上早已成为 中国文化的象征,如果说他代表文化之光,那么《论语》就是光源。1993 年上海 出版的《孔子大辞典》,罗列了从先秦到近代、到台湾、香港,以及东亚和欧美各 国研究《论语》或孔子的人物与著作,虽仍不完备,已达 600 页,可以证明“伟大 的作品就是所有时代各地人类一再颂扬的作品”。 (4)“伟大书籍并不容易读,没有人能读一次就完全了解,甚至读很多次也 不一定能完全精通。我常说,伟大书籍永远超过每一个人的头脑,这正是大家必须 一读再读的原因,也正是对大家有益的原因。只有超越我们头脑的东西才能将我们 提升起来。”在文字上,《论语》在所有古籍中,算是可读性最高的,但要全盘了 解其内涵,可真不容易。没有人比朱熹对《论语》下的功夫更深更久,经过多年改 订的《集注》,虽自认“添不得一个字,减不得一个字”,被后人指出的问题还是 不少。到目前为止,市场上出版古籍的书,《论语》在数量上仍居绝对优势,这当 然不只是因为它不容易读,而是因为它对大家仍然有益

(5)伟大的书是“以最清晰、最简单的方式描写人类心灵所面对的最困难的 主题,它们尽可能以最容易的方法来处理这些主题”,因而使其具有“美而简明的 风格”。在前文提到历代儒者们钻研不辍的基本问题中,像仁智、忠信、义利、孝 悌、言行、进退、生死、鬼神,都是人类心灵所面对的最困难的主题。如果我们想 说明同样的主题,恐怕需要几十倍的文字。简明的风格,丰富的内涵,岂不也是伟 大书籍的特色?

3 (5)伟大的书是“以最清晰、最简单的方式描写人类心灵所面对的最困难的 主题,它们尽可能以最容易的方法来处理这些主题”,因而使其具有“美而简明的 风格”。在前文提到历代儒者们钻研不辍的基本问题中,像仁智、忠信、义利、孝 悌、言行、进退、生死、鬼神,都是人类心灵所面对的最困难的主题。如果我们想 说明同样的主题,恐怕需要几十倍的文字。简明的风格,丰富的内涵,岂不也是伟 大书籍的特色?

第三讲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的先 祖是殷商的王室。殷商灭亡时,受封到宋国,成了诸侯。以后历经变化,到孔子的 曾祖孔防叔时,因宋国内部的动乱,迁居到鲁国,从此失去卿位,从贵族下降为士 族家庭。孔子就生在鲁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陬邑的长官,在孔子出世后不久就去世。孔子幼 时的家境几经降到一般平民的境地。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论语·子 罕》)。少年时他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主管放牧的“乘田”,都是地位很低的 小吏。《论语·为政》里记载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岁 以后,他就开始招收门徒,进行教育,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五十一岁时, 孔子在鲁国做官,先后做过中都宰(中都的长官)、司空和大司寇(主管司法), 但时间不长,就因鲁国的动乱而离开了鲁国。以后他周游列国,到过卫、曹、宋、 陈、蔡等国,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的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用。六十八岁,又返回鲁 国,从事教育。公元前四七九年死于鲁,年七十二岁 除《论语》外,最重要的史料是《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与《仲尼弟子列 传》,二文不仅已化入了《论语》的主要内容,还参照其他载籍与传闻,为《论语》 中所录的孔子言行作了大致编年,是我们了解孔子、理解《论语》必不可缺的重要 资料,必须与《论语》一并精读。 其他相关资料有: 《孔子:周秦汉晋文献集》 姜义华等编,收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有关著作近150种中所载孔子言行,分 《儒家经书》、《周秦诸子与史志》、《两汉诸子与史志》、《纬书》、《魏晋南 北朝诸子与史志》五部分,顺序排列。所选诸书,各撰解题,正文则加标点校勘, 足备查检。 《孔子传》钱穆撰 《孔子传》张秉楠撰 《孔子新传》金景芳等撰 此三种皆专家专著,对孔子生平、思想、业绩、影响等都有较详的叙述评说。 详略有异,观点不一,要皆不失精心之作,非率尔操斛者所能同日而语。均可备以 参考。 《孔子的故事》 李长之撰,收入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重印。作者为文学批评名家,有 著作多种。本书以生动畅达的语言,讲述了孔子一生的主要历程。虽系仅8万言的 通俗读物,但作者的写作态度极为认真,有脚注239条交待所述故事之来历,故绝 不含戏说成份,成为我们阅读《论语》以及《史记·孔子世家》时很好的入门读物 与参照资料

4 第三讲 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的先 祖是殷商的王室。殷商灭亡时,受封到宋国,成了诸侯。以后历经变化,到孔子的 曾祖孔防叔时,因宋国内部的动乱,迁居到鲁国,从此失去卿位,从贵族下降为士 族家庭。孔子就生在鲁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陬邑的长官,在孔子出世后不久就去世。孔子幼 时的家境几经降到一般平民的境地。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论语·子 罕》)。少年时他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主管放牧的“乘田”,都是地位很低的 小吏。《论语·为政》里记载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岁 以后,他就开始招收门徒,进行教育,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五十一岁时, 孔子在鲁国做官,先后做过中都宰(中都的长官)、司空和大司寇(主管司法), 但时间不长,就因鲁国的动乱而离开了鲁国。以后他周游列国,到过卫、曹、宋、 陈、蔡等国,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的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用。六十八岁,又返回鲁 国,从事教育。公元前四七九年死于鲁,年七十二岁。 除《论语》外,最重要的史料是《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与《仲尼弟子列 传》,二文不仅已化入了《论语》的主要内容,还参照其他载籍与传闻,为《论语》 中所录的孔子言行作了大致编年,是我们了解孔子、理解《论语》必不可缺的重要 资料,必须与《论语》一并精读。 其他相关资料有: 《孔子:周秦汉晋文献集》 姜义华等编,收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有关著作近 150 种中所载孔子言行,分 《儒家经书》、《周秦诸子与史志》、《两汉诸子与史志》、《纬书》、《魏晋南 北朝诸子与史志》五部分,顺序排列。所选诸书,各撰解题,正文则加标点校勘, 足备查检。 《孔子传》 钱穆 撰 《孔子传》 张秉楠 撰 《孔子新传》金景芳等 撰 此三种皆专家专著,对孔子生平、思想、业绩、影响等都有较详的叙述评说。 详略有异,观点不一,要皆不失精心之作,非率尔操斛者所能同日而语。均可备以 参考。 《孔子的故事》 李长之撰,收入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重印。作者为文学批评名家,有 著作多种。本书以生动畅达的语言,讲述了孔子一生的主要历程。虽系仅 8 万言的 通俗读物,但作者的写作态度极为认真,有脚注 239 条交待所述故事之来历,故绝 不含戏说成份,成为我们阅读《论语》以及《史记·孔子世家》时很好的入门读物 与参照资料

第四讲孔子思想举例 孔子既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各种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 伦理思想史、教育思想史等都会述及其思想。今人各种新论亦层出不穷,今撮举钱 逊先生说,略举孔子思想要点。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为政》)。他不满于当时礼崩乐坏 天下无道的状况,一心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他的全部言行都是为了这一目标 他认为,要使社会安定,根本的途径是进行道德教化,使百姓能自觉遵守“礼”所 规定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他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对仁的内容的规定,也有其具体的特殊的方面 和普遍性的方面。孔子答颜渊问仁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这个“礼” 是具体的。在社会条件变化之后,后代的儒家,即使是最“正统”的儒家,也并不 主张要按这个“礼”的要求去做了。有子说孝悌是仁的根本,这个孝悌也是具体的, 反映了当时的宗法制度的要求。这一些,都是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仁”的具体 的特殊的内容。透过这些具体的时代内容,我们又可以看到仁还具有其普遍性的内 容和意义。仁的学说,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普遍性问题:在社会中个人与他 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汉儒说“仁者相人偶”,相人偶就是讲人与人相处 仁的思想,立足于个人,但不把个人看作孤立的单个的个体,而是看成存在于社会 集体中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言行,要顾及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要从处理好 这种关系出发。 三.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对于知识、对于求知,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 宝贵的遗产。这里只列举其要者 第一:求实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 政》)。表现出一种老实的态度。古今中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对待什么问题,要 想真正得到一点知识,都必须抱这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二:学而知之。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 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他肯定了“生而知之”的 存在,是他认识上的错误。但通观《论语》全书,孔子强调的是“学而知之”。 第三: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指出了二者不可偏废。孔子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卫灵公》)。有人据此认为孔子重学甚于重思。其实未必如此。孔子教 人常因人因地因事而异,其弟子问仁,孔子即有多种回答,所强调的侧面各有不同, 不可据一语断言其全部思想。学思问题亦复如此 第四:教育方法。孔子教人,其教育方法也颇有一些符合教育规律的具普遍性 的成分。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 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的因材施教的方法,都是现在我们很多地方还苦于没有做得很好的。孔子说:“搏 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雍也》)。今天我们可以说,启发式教 学、因材施教“今人其犹病诸

5 第四讲 孔子思想举例 孔子既是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各种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 伦理思想史、教育思想史等都会述及其思想。今人各种新论亦层出不穷,今撮举钱 逊先生说,略举孔子思想要点。 一.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为政以德”(《为政》)。他不满于当时礼崩乐坏, 天下无道的状况,一心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他的全部言行都是为了这一目标。 他认为,要使社会安定,根本的途径是进行道德教化,使百姓能自觉遵守“礼”所 规定的社会秩序,这就是他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对仁的内容的规定,也有其具体的特殊的方面 和普遍性的方面。孔子答颜渊问仁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这个“礼” 是具体的。在社会条件变化之后,后代的儒家,即使是最“正统”的儒家,也并不 主张要按这个“礼”的要求去做了。有子说孝悌是仁的根本,这个孝悌也是具体的, 反映了当时的宗法制度的要求。这一些,都是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仁”的具体 的特殊的内容。透过这些具体的时代内容,我们又可以看到仁还具有其普遍性的内 容和意义。仁的学说,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普遍性问题:在社会中个人与他 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汉儒说“仁者相人偶”,相人偶就是讲人与人相处。 仁的思想,立足于个人,但不把个人看作孤立的单个的个体,而是看成存在于社会 集体中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言行,要顾及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要从处理好 这种关系出发。 三.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对于知识、对于求知,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 宝贵的遗产。这里只列举其要者: 第一:求实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 政》)。表现出一种老实的态度。古今中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对待什么问题,要 想真正得到一点知识,都必须抱这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二:学而知之。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 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他肯定了“生而知之”的 存在,是他认识上的错误。但通观《论语》全书,孔子强调的是“学而知之”。 第三: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指出了二者不可偏废。孔子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卫灵公》)。有人据此认为孔子重学甚于重思。其实未必如此。孔子教 人常因人因地因事而异,其弟子问仁,孔子即有多种回答,所强调的侧面各有不同, 不可据一语断言其全部思想。学思问题亦复如此。 第四:教育方法。孔子教人,其教育方法也颇有一些符合教育规律的具普遍性 的成分。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 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的因材施教的方法,都是现在我们很多地方还苦于没有做得很好的。孔子说:“搏 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雍也》)。今天我们可以说,启发式教 学、因材施教“今人其犹病诸

第五讲《论语》注本举例 《论语集解》 魏何晏撰。晏为玄学名家,是书集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王肃、周生烈 等名家汉魏古注,间下己意。由于所引名家古注皆已亡佚,故本书遂成为今存完整 的最古《论语》注本。北宋邢昺作《论语注疏》、清刘宝楠等著《论语正义》,均 采何注。 邢书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校点本;刘书有中华书局《清人十三经 新疏》校点本。 二.《论语集注》 宋朱熹撰。熹为理学大师,以多年心血为《大学》、《中庸》作章句,为《论 语》《孟子》作集注,是为《四书章句集注》。其中《论语集注》撮取程颐、程颢 张载、范祖禹、吕大临、谢良佐等诸家之说,以己意折衷补充之,考据与义理并重, 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论语》注本 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岳麓书社、凤凰出版社等均有校点本 三.《论语正义》 清刘宝楠撰,其子恭冕述。辑汉人旧说,并益以宋人长义,打破汉宋门户之见, 详考词义与典制。详博之至,既不背古意,又不乏新见,要皆有根有据,多可信从, 为清代最完备的《论语》注本。 中华书局有校点本,收入清人十三经新疏丛书。 四.《论语集解》 近人程树德撰。本书为《论语》释义的集大成之作,广征相关文献680余种, 将诸家之说分类采辑,归为十项 (一)考异,考经文之异同; (二)音读,注字音,正句读; (三)考证,考证名物制度 (四)集解,采何晏《集解》,附邢疏胜义; (五)唐以前古注,采皇侃《义疏》等唐以前古注数十家 (六)集注,采朱注及宋以来相关注说 (七)别解,采朱注以外之新说 八)余论,录载清儒阐发义理之说 (九)发明,采陆、王一派义理之说; (十)按语,为撰者之己见。 内容浩博,体例周备,为研究《论语》必不可缺的要籍。 中华书局校点本,收入新编诸子集成丛书。 五.《论语疏证》

6 第五讲 《论语》注本举例 一.《论语集解》 魏何晏撰。晏为玄学名家,是书集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王肃、周生烈 等名家汉魏古注,间下己意。由于所引名家古注皆已亡佚,故本书遂成为今存完整 的最古《论语》注本。北宋邢昺作《论语注疏》、清刘宝楠等著《论语正义》,均 采何注。 邢书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校点本;刘书有中华书局《清人十三经 新疏》校点本。 二.《论语集注》 宋朱熹撰。熹为理学大师,以多年心血为《大学》、《中庸》作章句,为《论 语》《孟子》作集注,是为《四书章句集注》。其中《论语集注》撮取程颐、程颢、 张载、范祖禹、吕大临、谢良佐等诸家之说,以己意折衷补充之,考据与义理并重, 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论语》注本。 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岳麓书社、凤凰出版社等均有校点本。 三.《论语正义》 清刘宝楠撰,其子恭冕述。辑汉人旧说,并益以宋人长义,打破汉宋门户之见, 详考词义与典制。详博之至,既不背古意,又不乏新见,要皆有根有据,多可信从, 为清代最完备的《论语》注本。 中华书局有校点本,收入清人十三经新疏丛书。 四.《论语集解》 近人程树德撰。本书为《论语》释义的集大成之作,广征相关文献 680 余种, 将诸家之说分类采辑,归为十项: (一)考异,考经文之异同; (二)音读,注字音,正句读; (三)考证,考证名物制度; (四)集解,采何晏《集解》,附邢疏胜义; (五)唐以前古注,采皇侃《义疏》等唐以前古注数十家; (六)集注,采朱注及宋以来相关注说; (七)别解,采朱注以外之新说; (八)余论,录载清儒阐发义理之说; (九)发明,采陆、王一派义理之说; (十)按语,为撰者之己见。 内容浩博,体例周备,为研究《论语》必不可缺的要籍。 中华书局校点本,收入新编诸子集成丛书。 五.《论语疏证》

近人杨树达撰。以经、史、子为证,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和《论语》 相关的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疑难处则间下己意为断。作者为文献与小学大 师,征引广,裁断精,本书有为其他各书不能取代的特点与价值。 上海古籍出版社《杨树达文集》本 六.今人译注举例 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穆《论语新解》 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 潘重规《论语新注》

7 近人杨树达撰。以经、史、子为证,把三国以前所有征引《论语》或和《论语》 相关的资料都依《论语》原文疏列,疑难处则间下己意为断。作者为文献与小学大 师,征引广,裁断精,本书有为其他各书不能取代的特点与价值。 上海古籍出版社《杨树达文集》本。 六.今人译注举例 杨伯峻《论语译注》 钱 穆《论语新解》 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 潘重规《论语新注》

第六讲相关工具书举例 .《孔子大辞典》 张岱年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撰稿者有钟肇鹏、方立天、余敦康 周贵钿等。全书分生平事迹、历史背景、思想体系、典籍文献、弟子后学、先秦评 孔、汉唐评孔、宋清评孔、近代以来评孔、台港海外评孔等部分,选收词目3172 条,后附孔子年表、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孔子世系表、评孔大事年表。内容广泛, 释义明晰,可在阅读《论语》时査阅参考。 二.《论语》词典 李运益主编,喻遂生等编。全书词目按笔划排列。作者为古汉语专业人员 故“释义参伍比较古今名家之说,择善而从”,而“后出新说,如无确凿证据,宁 袭古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三.《论语》《孟子》词典 王世舜等编。全书词目按音序排列,《论语》《孟子》分别编排。释义主 要参考《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疏 证》、《论语译注》等,酌采今人新说。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四.《论语辞典》 安作璋主编。除单字、复词外,与上二种不同的,一是还收录的部分词组 短句以及“源出本书的语源词目”:二是释义则广采众说,多引旧注。好处是在 定程度上起到了编者希望的“为深入研究《论语》提供了资料和线索”的目的;缺 点是《辞典》不适汇注汇考,有时殊嫌辞费,如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条目下引 康有为《论语注》:“夫子不言己所欲,推以与人,而言不欲勿施者,盖顺以推恩 己所易为;逆施所不欲,人所难受,不受,则不能行。为仁言,则欲立立人为先 为行计,则不欲勿施为要。道本相同,而义多有宜也。”康说不为无见,然抄入辞 典释义中,终觉不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8 第六讲 相关工具书举例 一.《孔子大辞典》 张岱年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3 年版,撰稿者有钟肇鹏、方立天、余敦康、 周贵钿等。全书分生平事迹、历史背景、思想体系、典籍文献、弟子后学、先秦评 孔、汉唐评孔、宋清评孔、近代以来评孔、台港海外评孔等部分,选收词目 3172 条,后附孔子年表、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孔子世系表、评孔大事年表。内容广泛, 释义明晰,可在阅读《论语》时查阅参考。 二.《论语》词典 李运益主编,喻遂生等编。全书词目按笔划排列。作者为古汉语专业人员, 故“释义参伍比较古今名家之说,择善而从”,而“后出新说,如无确凿证据,宁 袭古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出版。 三.《论语》《孟子》词典 王世舜等编。全书词目按音序排列,《论语》《孟子》分别编排。释义主 要参考《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疏 证》、《论语译注》等,酌采今人新说。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四.《论语辞典》 安作璋主编。除单字、复词外,与上二种不同的,一是还收录的部分词组、 短句以及“源出本书的语源词目”;二是释义则广采众说,多引旧注。好处是在一 定程度上起到了编者希望的“为深入研究《论语》提供了资料和线索”的目的;缺 点是《辞典》不适汇注汇考,有时殊嫌辞费,如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条目下引 康有为《论语注》:“夫子不言己所欲,推以与人,而言不欲勿施者,盖顺以推恩, 己所易为;逆施所不欲,人所难受,不受,则不能行。为仁言,则欲立立人为先; 为行计,则不欲勿施为要。道本相同,而义多有宜也。”康说不为无见,然抄入辞 典释义中,终觉不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第七讲《学而》、《为政》选讲 学而篇第 为政篇第二 常用典故与成语举例 基本观念举例: 《学而》、《为政》是《论语》的第一、第二章,孔子的许多基本观念在这两 章中已有所呈现,以致有学者称《学而》章为《论语》全书的总纲。本讲将对以下 章节做释义与分析。 学而篇第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 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 可 宗 也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 好 也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 礼

9 第七讲 《学而》、《为政》选讲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常用典故与成语举例 基本观念举例: 《学而》、《为政》是《论语》的第一、第二章,孔子的许多基本观念在这两 章中已有所呈现,以致有学者称《学而》章为《论语》全书的总纲。本讲将对以下 章节做释义与分析。 学而篇第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 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 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 可宗也。”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 好 学 也 已 。 ”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2.1」子曰 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子曰:“诗三百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 格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 愚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2.1l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子曰:“君子不器。”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 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 诸直,则民不服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輓,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 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常用典故与成语举例: 犯上作乱 言而有信 慎终追远 言以蔽之 温故知新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 耳顺之年 见义勇为(由“见义不为无勇也”变化而来)

10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 2.1 』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 愚。”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子曰:“君子不器。” 『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 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 诸直,则民不服。”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 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常用典故与成语举例: 犯上作乱 言而有信 慎终追远 一言以蔽之 温故知新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 耳顺之年 见义勇为(由“见义不为无勇也”变化而来)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2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