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资源(批评史论)开放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670.12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开放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发布时间200805-18浏览次数:597 开放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新时期伊始,春风送暖,万物复苏。古代文论与其它众多学科一样,也显露出新的生机。理论界对儒法斗争“论、 反形象思维论等重大理论是非问题进行批判和清算,为古代文论研究扫除前进的障碍;对现实主义、人道主义、人 性论、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又为古文论硏究补充了新的理论滋养。古文论研究在清算历史创伤的同时,又开始了新 的探索。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对西方文化心存戒备,西方文论还不能自由进入中国;又因中苏关系僵持,对苏联文 论不怀好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古代文论研究该如何起步呢?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方向性问题。周扬在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上所作的《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重要报告,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 答。他说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是从外国输入的,但又必须在我们自己民族的基础上加以发 我国有两千年悠久的文 艺理论批评传统,出现过不少文论、剧论、乐论、画论、诗话、词话、评点小说传奇等著名论著,历代大作家、大 诗人、大画家、大思想家、评论家都曾发表过许多关于文学艺术的精辟见解。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整理研 究和批判继承这些宝贵遗产,以利于发展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这实际上是恢复和坚持一度被中断了的五十年代末由他提出的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道路。郭绍 虞的《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硏究中的几个问题》和《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凹明确指出:研 究古代文论是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前提,要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 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遗产,扩大研究领域,发现、整理新材料,注意理论联系实 际,总结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特点和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周扬 的报告和郭绍虞的文章,指示了新时期里古代文论研究开拓前进的方向。1979年成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会 召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术讨论会,都一致强调,发展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古代文 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八十年代的古代文论硏究,大致就是按照这个基本方向前进的。 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首先,它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其次,又要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在八十年代前期一般多着重于马克思主义者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因此,古代文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 题,便是从古代文论中提取符合现实主义的精神和理论原则,研究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许多学者,就古代文论 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发表看法。[2而对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的硏究,则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另 一重要问题,也成为八十年代古代文论研究的首要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古代文论的民族特点进行概括。杨 明照认为,史、论、评相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民族特色,几千年来,它一直被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 们所运用着。③3除徐中玉用八个字概括中国文论的民族特色:“尚用、“求真、“重情、“重简。阵4罗宗强从思维形式 考察古代诗论借助于情感和图象来思维的特点,用形象性概念评论诗人风格的特点。j张少康联系儒、释、道三家 思想指出: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出了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一是主 张ˆ诗言志"、“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特别是它的政治教化作用;二是提倡"实录、写真,重视文学反映 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与正确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言不尽意¨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虚静、神思、虚实、风骨、韵 味、意境等理论范畴表现岀道、佛思想彯响下民族文论特点的另一方面。冏·这些论述,一反过去从政治立场、从 理论教条出发研究古文论的态度;而是立足于文学本身,立足于对古代文化、文学和文学理论现象、材料的阐释和 概括,因此,也或深或浅地探入了古代文论的本质,对于人们深入认识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不无启发意义。 五、六十年代,古代文论的现代化曾有过严重的教训。因此在民族特征的探求中,一方面提倡运用比较的方法, 通过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对比,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又反对老在外来的、后 起的文学概论中翻跟头,用六经注我、寻章摘句的方法来证明某个“主义、某个公式。[8]但是,正如张文勋坦 言:大家都是带着民族的感情来硏究古代文论的。"9多数古文论硏究者正是带着这种民族感情去追思远古,去挖 掘传统文论中最为独特、最为民族的因素,缺少一种当下的思考,缺少对当代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现实关怀,没有或 说较少思考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文论与当代文论是什么关系?能否融入到当代文论中去?在将要建设的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中占据什么地位?等等,结果,提出的种种民族特色很难与当代文化和文论发生真正联系,当代文艺理 论界对之不屑一顾。其实,文论研究者提出的中国民族特色”一词,本来要求的重点就不是在于对古文论历史的纯 客观把握,它只是当代文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诉求,它要求站在当代文化和文论发展要求的高度,去迫溯、阐 释古文论,向古文论索取民族文化资源。因此对古文论民族特色的探求,必须具备敏锐的现代眼光,具备深切的现 实关怀

开放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发布时间: 2008-05-18 浏览次数: 597 开放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新时期伊始,春风送暖,万物复苏。古代文论与其它众多学科一样,也显露出新的生机。理论界对“儒法斗争”论、 反形象思维论等重大理论是非问题进行批判和清算,为古代文论研究扫除前进的障碍;对现实主义、人道主义、人 性论、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又为古文论研究补充了新的理论滋养。古文论研究在清算历史创伤的同时,又开始了新 的探索。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对西方文化心存戒备,西方文论还不能自由进入中国;又因中苏关系僵持,对苏联文 论不怀好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古代文论研究该如何起步呢?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方向性问题。周扬在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上所作的《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重要报告,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 答。他说: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是从外国输入的,但又必须在我们自己民族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我国有两千年悠久的文 艺理论批评传统,出现过不少文论、剧论、乐论、画论、诗话、词话、评点小说传奇等著名论著,历代大作家、大 诗人、大画家、大思想家、评论家都曾发表过许多关于文学艺术的精辟见解。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整理研 究和批判继承这些宝贵遗产,以利于发展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这实际上是恢复和坚持一度被中断了的五十年代末由他提出的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道路。郭绍 虞的《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和《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明确指出:研 究古代文论是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前提,要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 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遗产,扩大研究领域,发现、整理新材料,注意理论联系实 际,总结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特点和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周扬 的报告和郭绍虞的文章,指示了新时期里古代文论研究开拓前进的方向。1979年成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会, 召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术讨论会,都一致强调,发展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古代文 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八十年代的古代文论研究,大致就是按照这个基本方向前进的。 “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首先,它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其次,又要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在八十年代前期一般多着重于马克思主义者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因此,古代文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 题,便是从古代文论中提取符合现实主义的精神和理论原则,研究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许多学者,就古代文论 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发表看法。[2]而对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的研究,则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另 一重要问题,也成为八十年代古代文论研究的首要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古代文论的民族特点进行概括。杨 明照认为,史、论、评相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民族特色,几千年来,它一直被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 们所运用着。[3]徐中玉用八个字概括中国文论的民族特色:“尚用”、“求真”、“重情”、“重简”。[4]罗宗强从思维形式 考察古代诗论借助于情感和图象来思维的特点,用形象性概念评论诗人风格的特点。[5]张少康联系儒、释、道三家 思想指出: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出了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一是主 张“诗言志”、“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特别是它的政治教化作用;二是提倡“实录”、写真,重视文学反映 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与正确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言不尽意”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虚静、神思、虚实、风骨、韵 味、意境等理论范畴表现出道、佛思想影响下民族文论特点的另一方面。[6]。这些论述,一反过去从政治立场、从 理论教条出发研究古文论的态度;而是立足于文学本身,立足于对古代文化、文学和文学理论现象、材料的阐释和 概括,因此,也或深或浅地探入了古代文论的本质,对于人们深入认识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不无启发意义。 五、六十年代,古代文论的“现代化”曾有过严重的教训。因此在民族特征的探求中,一方面提倡运用比较的方法, 通过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对比,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7]另一方面又反对老在外来的、后 起的文学概论中翻跟头,用六经注我、寻章摘句的方法来证明某个“主义”、某个公式。[8]但是,正如张文勋坦 言:“大家都是带着民族的感情来研究古代文论的。”[9]多数古文论研究者正是带着这种民族感情去追思远古,去挖 掘传统文论中最为独特、最为民族的因素,缺少一种当下的思考,缺少对当代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现实关怀,没有或 说较少思考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文论与当代文论是什么关系?能否融入到当代文论中去?在将要建设的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中占据什么地位?等等,结果,提出的种种民族特色很难与当代文化和文论发生真正联系,当代文艺理 论界对之不屑一顾。其实,文论研究者提出的“中国民族特色”一词,本来要求的重点就不是在于对古文论历史的纯 客观把握,它只是当代文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诉求,它要求站在当代文化和文论发展要求的高度,去追溯、阐 释古文论,向古文论索取民族文化资源。因此对古文论民族特色的探求,必须具备敏锐的现代眼光,具备深切的现 实关怀

自八十年代中后期起,古文论研究的当代意识呼声日高。南帆《我国古代文论的宏观研究》[10针对我国古代文论 与当代文论存在隔膜状态,提岀通过宏观硏究,将当代文论的前沿阵地与古代文论的古老课题衔接起来,从而形成 两者之间的沟通。栾勋也认为历史研究的当代主义应该反对,但是历史研究、古代文论研究应该具有当代性。[1]1 汪涌豪《客观描述与理论推阐—一对文学批评史硏究当代性思考》[12说:“-个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当代意识的 研究者应当放出自己的眼光,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哲学的眼光去概括、总结历史。不仅让历史通过自己说话 还要让自己通过历史说话,让历史在自己手中增殖并得到延续。我们相信,抱着这样的宗旨写出的批评史是会有权 利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谋取悠长的生命和显著的声名的。蒋凡也强调研究古文论应该具有现代意识,研究者站在 现代的理论髙度来俯瞰历史全景,不仅要超越传统治学方法的考据、实证、阐释、归纳等狭窄陈旧的天地,而且要 跳出过去所遵循的"苏式”、“西式的洋框架洋模式,从多维视野去对古文论进行宏观把握和深层透视,以便为今天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提供必要的借鉴。13]1991年12月在厦门大学召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学会第七届年会,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古代文论与当今文化现实的联系,许多与会者都强调古文论研究要注 重“古为今用”,注重现代性追求。[14古代文论当代意识的肯定与宏扬,实际上多停留在理论的喧器上。有一些硏 究,运用当代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的观念与方法来观照古 代文论,有助于认识古代文论的理论意义,但也难免陷于以西释中¨的僵局,依然未髒彰显古代文论在当代文化和 文论中的生命活力。 大体上来说,八十年代以来的古代文论研究,基本上呈现出从民族性的探索转向谋求古代文论现代化转型的趋向 在这个总的趋向之下,古代文论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 首先:古文论文献资料的整理、阐释,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文学批评史硏究历来注重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新时 期以来,这方面也是成绩斐然。1979年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与六十年代的三卷本相比,增 加了大量古典小说和戏剧理论,内容更充实。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编选的《中国历代文论选》,江西人民出版社组 织编选的《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等丛书,前者虽然仅是选编,没有注释、说明,但是 它们收录历代文论著作,则极为丰富。六十年代筹划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也得到恢复,南京大学古 典文献研究所编、程干帆主编《明清文学理论丛书》,也收入多种校注明凊文论名著的专著。徐中玉主编的《中 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广泛搜集古代文艺各个领域里的理论资料,按理论专题的形式分别归类整理,是古代 文论硏究的重要资料库。吴文治主编的“中国历代诗话全编,对古代文献中的论诗文字,采取涸泽而渔式的搜罗 嘉恵学界不浅。小说、戏剧理论资料的搜集整理,过去一直比较薄弱,戏剧理论方面五十年代末还出版过《中国古 典戏曲论著集成》。小说理论资料一直是少而又少。黄霖师与韩同文选注的《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下)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985年)堪称拓荒之作,还有曾祖荫等《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2年)、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岀版社1996年),奠定了小说理论研究的文献基础。戏剧 理论文献的整理则有蔡毅编的《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吴毓华编选的《中国古代戏曲序 跋集》(中国戏剧岀版社1990年)。词学理论资料也有新收获,如金启华、张恵民等编选的《唐宋词集序跋汇 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0年岀版)、施蛰存编选的《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岀版社1994年)等。在专 书的校勘注释上,像王利器的《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岀版社1980年)、杨眀照的《文心雕龙注拾遗》(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注》(中国社会科学岀版社1983年)、张少康《文赋集释》 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岀版社194年)、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陕 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等等,都是精严博赅颇具分量的著作。文学批评史著作的文献学问题,一直是受到格 外重视的问题。近年来还出现了孙立的《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这样的专门著作,对 历代诗文评(兼及小说戏曲)的文献情况做简明扼要的题解,是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其次,拓宽视野,注意从哲学思想文化的角度硏究古代文论。古代文论,向下联系着古代文学创作,向上联系着古 代哲学思想。结合古代文学创作的实际来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是这门学科自开创以来形成的传统。联系古代哲学 思想的发展来研究古代文论,则是新时期以来古文论硏究的新趋向。古人对世界宇宙、对人类文化、语言、思维的 基本看法都直接制约着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只有把文论放到产生它的那个具体的历史发展着的文化环 境中去,才能准确地理解其深刻内涵和理论意义。只有联系哲学思想文化,对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才会有真切的理 解。80年代初,王元化提出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结合”,其中之一就是“文史哲结合”。(15许多研究者都注意从哲学 思想文化的角度阐释古代文论。道家思想是本土的哲学思想,是古代文论重要的思想源头,但是新时期以前,对道 家思想与文学关系的认识还是很不够的,而且往往将道家思想视为唯心主义,多作轻易的否定。八十年代以来,古 文论研究者对道家思想与古代文论的内在关系给予应有的关注,作出开创性的研究。覃召文的《试论道家思想对诗 学的影响》[16,阐述道家虛无主义本体论、“为我¨的人生观、对立变动的方法论给予古代诗学的影响,认为这种 影响恰恰铸成了我国诗学上浪漫主义的基本特色,它往往以怀疑精神为前导,对社会现实予以否定乃至批判。李壮 鹰《道家的艺术本体论剖析》[17认为,在我国文艺理论史中,道家学说的影响,并不亚于儒家。儒家主入世,重 礼乐治政,所以对于艺术较多地注意到它与社会的联系和社会功用,即注意艺术的外部规律;而道家主出世,尚无 为、静观,所以对于艺术则較多地注意它自身的特性和它内部的思维规律。道家思想对于后世文艺理论的¨艺术本

自八十年代中后期起,古文论研究的当代意识呼声日高。南帆《我国古代文论的宏观研究》[10]针对我国古代文论 与当代文论存在隔膜状态,提出通过宏观研究,将当代文论的前沿阵地与古代文论的古老课题衔接起来,从而形成 两者之间的沟通。栾勋也认为历史研究的当代主义应该反对,但是历史研究、古代文论研究应该具有当代性。[11] 汪涌豪《客观描述与理论推阐――对文学批评史研究当代性思考》[12]说:“一个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当代意识的 研究者应当放出自己的眼光,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哲学的眼光去概括、总结历史。不仅让历史通过自己说话, 还要让自己通过历史说话,让历史在自己手中增殖并得到延续。我们相信,抱着这样的宗旨写出的批评史是会有权 利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谋取悠长的生命和显著的声名的。”蒋凡也强调研究古文论应该具有现代意识,研究者站在 现代的理论高度来俯瞰历史全景,不仅要超越传统治学方法的考据、实证、阐释、归纳等狭窄陈旧的天地,而且要 跳出过去所遵循的“苏式”、“西式”的洋框架洋模式,从多维视野去对古文论进行宏观把握和深层透视,以便为今天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提供必要的借鉴。[13]1991年12月在厦门大学召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学会第七届年会,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古代文论与当今文化现实的联系,许多与会者都强调古文论研究要注 重“古为今用”,注重现代性追求。[14]古代文论当代意识的肯定与宏扬,实际上多停留在理论的喧嚣上。有一些研 究,运用当代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的观念与方法来观照古 代文论,有助于认识古代文论的理论意义,但也难免陷于“以西释中”的僵局,依然未能彰显古代文论在当代文化和 文论中的生命活力。 大体上来说,八十年代以来的古代文论研究,基本上呈现出从民族性的探索转向谋求古代文论现代化转型的趋向。 在这个总的趋向之下,古代文论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 首先:古文论文献资料的整理、阐释,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历来注重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新时 期以来,这方面也是成绩斐然。1979年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与六十年代的三卷本相比,增 加了大量古典小说和戏剧理论,内容更充实。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编选的《中国历代文论选》,江西人民出版社组 织编选的《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等丛书,前者虽然仅是选编,没有注释、说明,但是 它们收录历代文论著作,则极为丰富。六十年代筹划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也得到恢复,南京大学古 典文献研究所编、程千帆主编《明清文学理论丛书》,也收入多种校注明清文论名著的专著。徐中玉主编的《中国 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广泛搜集古代文艺各个领域里的理论资料,按理论专题的形式分别归类整理,是古代 文论研究的重要资料库。吴文治主编的“中国历代诗话全编”,对古代文献中的论诗文字,采取涸泽而渔式的搜罗, 嘉惠学界不浅。小说、戏剧理论资料的搜集整理,过去一直比较薄弱,戏剧理论方面五十年代末还出版过《中国古 典戏曲论著集成》。小说理论资料一直是少而又少。黄霖师与韩同文选注的《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下)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985年)堪称拓荒之作,还有曾祖荫等《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2年)、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奠定了小说理论研究的文献基础。戏剧 理论文献的整理则有蔡毅编的《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吴毓华编选的《中国古代戏曲序 跋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词学理论资料也有新收获,如金启华、张惠民等编选的《唐宋词集序跋汇 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施蛰存编选的《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等。在专 书的校勘注释上,像王利器的《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注拾遗》(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张少康《文赋集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陕 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等等,都是精严博赅颇具分量的著作。文学批评史著作的文献学问题,一直是受到格 外重视的问题。近年来还出现了孙立的《中国文学批评文献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这样的专门著作,对 历代诗文评(兼及小说戏曲)的文献情况做简明扼要的题解,是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其次,拓宽视野,注意从哲学思想文化的角度研究古代文论。古代文论,向下联系着古代文学创作,向上联系着古 代哲学思想。结合古代文学创作的实际来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是这门学科自开创以来形成的传统。联系古代哲学 思想的发展来研究古代文论,则是新时期以来古文论研究的新趋向。古人对世界宇宙、对人类文化、语言、思维的 基本看法都直接制约着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只有把文论放到产生它的那个具体的历史发展着的文化环 境中去,才能准确地理解其深刻内涵和理论意义。只有联系哲学思想文化,对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才会有真切的理 解。80年代初,王元化提出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结合”,其中之一就是“文史哲结合”。[15]许多研究者都注意从哲学 思想文化的角度阐释古代文论。道家思想是本土的哲学思想,是古代文论重要的思想源头,但是新时期以前,对道 家思想与文学关系的认识还是很不够的,而且往往将道家思想视为唯心主义,多作轻易的否定。八十年代以来,古 文论研究者对道家思想与古代文论的内在关系给予应有的关注,作出开创性的研究。覃召文的《试论道家思想对诗 学的影响》[16],阐述道家虚无主义本体论、“为我”的人生观、对立变动的方法论给予古代诗学的影响,认为这种 影响恰恰铸成了我国诗学上浪漫主义的基本特色,它往往以怀疑精神为前导,对社会现实予以否定乃至批判。李壮 鹰《道家的艺术本体论剖析》[17]认为,在我国文艺理论史中,道家学说的影响,并不亚于儒家。儒家主入世,重 礼乐治政,所以对于艺术较多地注意到它与社会的联系和社会功用,即注意艺术的外部规律;而道家主出世,尚无 为、静观,所以对于艺术则较多地注意它自身的特性和它内部的思维规律。道家思想对于后世文艺理论的“艺术本

体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的一些文论范畴如滋味`、"兴趣、噫意境、“神韵说无不受其影响。漆绪邦则系统地探 讨道家的宇宙自然观和自然美学观,阐述道家的虚静自由的体道心理给于魏晋以后文艺艺术思维理论的内在影响 18玄学是以老庄为基调,糅合了佛学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魏晋玄学与文学,具有着更为直接的关 系。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曾扼要地提岀这个问题,但尚未来得及细致探讨。袁行霈的《言意与形神-—魏晋 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19阐述魏晋时期关于言意之辨的三种不同意见: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 论和言尽意论,梳理言意之辨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深远影响:“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个很突出 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 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20 佛教思想也给予古代文论以重要的影响。过去对此问题,曾有过一些零星的触及,但没有深入的展开。新时期以 来,佛教与文论的话题得到格外的关注。刘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是佛教,儒家,还是玄学?这是自五十年 代以来在港台持续争论的问题,新时期里,有许多学者也提岀这个问题,并发生激烈的辩论。[21佛教与古代文论 的关系,一方面是佛教对魏晋南北朝、唐代文论的影响,敏泽、蒋述卓对此作出具体的硏究22J。另一方面则是禅 宗与诗学的关系。张晶、张伯伟、周裕锴等,对唐宋禅宗在诗学思想、诗歌技法理论、诗学理论术语等方面给予诗 学的影响,进行过深入的硏究23。黄卓越的《佛教与晩明文学思潮》(东方岀版社1997年),考察晩明佛教思想 渗透如晩明文学思潮的过程,历史地分析晩明的心源说"、‘童心说、"性灵说ˆ等重要命题的佛学渊源和内涵。周群 的《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上海书店岀版社2000年),则从晩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背景上,深入阐述徐 渭、李贽、焦竑、汤显祖、公安派、竟陵派以及冯梦龙等晩明时期代表性理论家的文论思想。 儒家文化对文论的影响,则是一般《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所不可避免的课题。对此做专门性研究的,有陆晓光 《中国政教文学之起源——先秦诗说论考》(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从先秦的政教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背景 中考察中国文学批评的起源;李炳海的《周代文艺思想概观》(东北师范大学岀版社1993年),抓住周代文化思 想处于浑然状态的特征,联系周人对天道、自然、宗教、礼、法的认识,论述处于大文化环境中的周代文艺思想 此外,联系社会思潮、文化活动、士人心态、绘画音乐理论来研究古代文论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古代文论硏究已 经打破了自身的疆域限制,注意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岀发来拓宽硏究的视野,增强理论阐释的深度。 第三、注意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 古代文论的比较硏究的渊源,远的可迫溯到杨鸿烈的《中囯诗学大纲》、朱光潜的《诗论》、傅庚生的《中国文学 批评通论》和钱钟书的《谈艺录》,近的则以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得风气之先。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 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陆续写于1961年至1966年。除了几篇考述刘勰身世和思想的单篇文章外,主要 是论述刘勰的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包括心物交融说、杼轴献功说"、“才性说`、“拟容取心说、“情志说`、“三维 说"、杂而不越说"、“率志委和说。著者参鉴黑格尔、康徳、歌徳等西方学者的美学理论,把它与传统文论相互对 照,相互阐发,鉴别异同,加以裁断,揭示了刘勰创作论的理论意蕴,阐述古代文论中具有普遍意义和现代生命力 的理论问题。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为新时期的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硏究方法,指明了古代文论研究 走向比较诗学的方向。 在新时期之初,为打破封闭僵化的理论思维,拓宽眼界,更新观念,比较硏究具有独特的意乂。古代文论的比较硏 究,通过对不同文化体系中的文论思想、范畴、发展趋势等的多层面比较,对于认识普遍性的文学法则,理解古代 文论的民族传统,激活古代文论的现代生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比较硏究也是加强对古代文论进行理论性硏 究的基本手段。许多学者都提出呼吁,开展中西文论、诗学的比较硏究。4曹顺庆较早致力于中西文论的比较研 究,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他对中西文论中的表现说",中国文论中的意境`、忛风骨”、物感、“出入"与西方文论 中的典型、祟高"、“模仿、“移情ˆ等问题,都作过一番比较。如他指出中国古代文艺以表现为其基本特征,所以 与力倡“表现¨的现代派文艺有着神奇的相似之处。但是中国文论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主观与客观、理性与非理性、美 与丑的关系,而西方文论认为客观世界是不真实的,文艺是作者的主观表现,表现出非理性的、审丑的色彩。但 是,中国古代文艺表现说虽然全面而辩证,却十分保守,它看起来四平八稳,却缺乏创新的精神与勇气,这是其不 足之处。[25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1988年)则从文化背景、文艺本质论、起源论、思维论、风 格论、鉴赏论等方面对中西诗学进行系统的比较硏究,具体论述中西艺术的共同规律而着重于辨析中西古典文艺理 论的不同特色。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人民文学岀版社1991年)则立足于文艺学角度, 分析中西诗学不同的民族传统精神,不同的文化、哲学背景,对中西诗学中的许多重要的理论范畴进行对比研究, 鉴别异同,剖析利弊,增加了对古代文论范畴理论分析的深度。在中西诗学理讼比较中,有时存在着扬中抑西的现 象,如有人认为黑格尔的抒情诗美学意象说,未能攀登到中国古典抒情诗美学的髙峰,黑格尔的显喻、隐喻之法也 未能攀登到中国比兴说的高峰[26;更多的倾向则是强扭中国文论去迎合西方文论,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泥淖。 余虹的《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年)为了避免西方中心主义"的遮蔽,不用中西比较诗学的字 眼,而是还原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原生形态,清理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的结构性差异和不可通约性,深 入挖掘他们各自赖以运思成文的语言论基础和内在生存价值论立场,并具体比较中西叙事论、抒情论、审美论,富 有启发意义。(27]

体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的一些文论范畴如“滋味”、“兴趣”、“意境”、“神韵”说无不受其影响。漆绪邦则系统地探 讨道家的宇宙自然观和自然美学观,阐述道家的虚静自由的体道心理给于魏晋以后文艺艺术思维理论的内在影响。 [18]玄学是以老庄为基调,糅合了佛学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魏晋玄学与文学,具有着更为直接的关 系。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曾扼要地提出这个问题,但尚未来得及细致探讨。袁行霈的《言意与形神――魏晋 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19]阐述魏晋时期关于言意之辨的三种不同意见: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 论和言尽意论,梳理言意之辨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深远影响:“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 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 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20] 佛教思想也给予古代文论以重要的影响。过去对此问题,曾有过一些零星的触及,但没有深入的展开。新时期以 来,佛教与文论的话题得到格外的关注。刘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是佛教,儒家,还是玄学?这是自五十年 代以来在港台持续争论的问题,新时期里,有许多学者也提出这个问题,并发生激烈的辩论。[21]佛教与古代文论 的关系,一方面是佛教对魏晋南北朝、唐代文论的影响,敏泽、蒋述卓对此作出具体的研究[22]。另一方面则是禅 宗与诗学的关系。张晶、张伯伟、周裕锴等,对唐宋禅宗在诗学思想、诗歌技法理论、诗学理论术语等方面给予诗 学的影响,进行过深入的研究[23]。黄卓越的《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东方出版社1997年),考察晚明佛教思想 渗透如晚明文学思潮的过程,历史地分析晚明的“心源说”、“童心说”、“性灵说”等重要命题的佛学渊源和内涵。周群 的《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则从晚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背景上,深入阐述徐 渭、李贽、焦竑、汤显祖、公安派、竟陵派以及冯梦龙等晚明时期代表性理论家的文论思想。 儒家文化对文论的影响,则是一般《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所不可避免的课题。对此做专门性研究的,有陆晓光 《中国政教文学之起源――先秦诗说论考》(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从先秦的政教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背景 中考察中国文学批评的起源;李炳海的《周代文艺思想概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抓住周代文化思 想处于浑然状态的特征,联系周人对天道、自然、宗教、礼、法的认识,论述处于大文化环境中的周代文艺思想。 此外,联系社会思潮、文化活动、士人心态、绘画音乐理论来研究古代文论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古代文论研究已 经打破了自身的疆域限制,注意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来拓宽研究的视野,增强理论阐释的深度。 第三、注意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 古代文论的比较研究的渊源,远的可追溯到杨鸿烈的《中国诗学大纲》、朱光潜的《诗论》、傅庚生的《中国文学 批评通论》和钱钟书的《谈艺录》,近的则以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得风气之先。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 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陆续写于1961年至1966年。除了几篇考述刘勰身世和思想的单篇文章外,主要 是论述刘勰的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包括“心物交融说”、“杼轴献功说”、“才性说”、“拟容取心说”、“情志说”、“三维 说”、“杂而不越说”、“率志委和说”。著者参鉴黑格尔、康德、歌德等西方学者的美学理论,把它与传统文论相互对 照,相互阐发,鉴别异同,加以裁断,揭示了刘勰创作论的理论意蕴,阐述古代文论中具有普遍意义和现代生命力 的理论问题。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为新时期的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指明了古代文论研究 走向比较诗学的方向。 在新时期之初,为打破封闭僵化的理论思维,拓宽眼界,更新观念,比较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古代文论的比较研 究,通过对不同文化体系中的文论思想、范畴、发展趋势等的多层面比较,对于认识普遍性的文学法则,理解古代 文论的民族传统,激活古代文论的现代生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比较研究也是加强对古代文论进行理论性研 究的基本手段。许多学者都提出呼吁,开展中西文论、诗学的比较研究。[24]曹顺庆较早致力于中西文论的比较研 究,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他对中西文论中的“表现说”,中国文论中的“意境”、“风骨”、“物感”、“出入”与西方文论 中的“典型”、“崇高”、“模仿”、“移情”等问题,都作过一番比较。如他指出中国古代文艺以表现为其基本特征,所以 与力倡“表现”的现代派文艺有着神奇的相似之处。但是中国文论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主观与客观、理性与非理性、美 与丑的关系,而西方文论认为客观世界是不真实的,文艺是作者的主观表现,表现出非理性的、审丑的色彩。但 是,中国古代文艺表现说虽然全面而辩证,却十分保守,它看起来四平八稳,却缺乏创新的精神与勇气,这是其不 足之处。[25]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1988年)则从文化背景、文艺本质论、起源论、思维论、风 格论、鉴赏论等方面对中西诗学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具体论述中西艺术的共同规律而着重于辨析中西古典文艺理 论的不同特色。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则立足于文艺学角度, 分析中西诗学不同的民族传统精神,不同的文化、哲学背景,对中西诗学中的许多重要的理论范畴进行对比研究, 鉴别异同,剖析利弊,增加了对古代文论范畴理论分析的深度。在中西诗学理论比较中,有时存在着扬中抑西的现 象,如有人认为黑格尔的抒情诗美学意象说,未能攀登到中国古典抒情诗美学的高峰,黑格尔的显喻、隐喻之法也 未能攀登到中国比兴说的高峰[26];更多的倾向则是强扭中国文论去迎合西方文论,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泥淖。 余虹的《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年)为了避免“西方中心主义”的遮蔽,不用“中西比较诗学”的字 眼,而是还原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原生形态,清理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的结构性差异和不可通约性,深 入挖掘他们各自赖以运思成文的语言论基础和内在生存价值论立场,并具体比较中西叙事论、抒情论、审美论,富 有启发意义。[27]

其实,古代文论的比较研究,港台学者的起步远远早于大陆。1973年,刘若愚的英语著作《中国文学理论》(杜 国凊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文学理论。刘若愚借助艾伯拉姆丝《镜与 灯》中的文学结构模型,对中国文学理论作岀不同的划分,运用西方新批评等形式美学理论,对中国传统诗歌理论 进行理论的阐述。尽管著者试图比较研究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文学理论,来建立一般文学理论,但是他过多地把传统 文论填充到西方现代文论构架中去,采取的是"以西释中"的态度,在方法论和具体观点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叶维廉 也是试图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来寻找跨越中西文化的共同规律。他同时涉足中西诗学的比较。在《寻找跨中西文化 的共同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28、《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里,他就是在西方文学理论的参 照下,或借助于新批评的语言分析、结构主义、阐释学等西方文论来解释中国文学批评上的道与言、言与意等问题 的。但是在他并没有用西方诗学的解剖刀去支解中国文论,而是借助于西方文论的参照更淸晰地突现中国文论的特 点,如他概括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特点,是除了泛言文学的道德性及文学的社会功能等外在论外,以美学上的考虑 为中心;中国传统的批评是属于点、"悟式的批评,即使利用分析、解说的批评,也仍是只提供与诗本身的"艺 术”,与其内在机枢"有所了悟的文字,是属于美学的批评。(29这应该说大致是符合中国文学批评实际的。黄维樑 也致力于比较诗学的硏究。他的《中国诗学纵横论》,就是通过中西比较来阐述中国诗学的基本问题。尤为可贵的 是,他的《中国古典文论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打破古今、中外的界限,尝试用《文心雕龙》的基本 理论和批评方法来阐释当代文学作品,把《文心雕龙》与新批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韦勒克、沃伦的《文学 理论》相比较,提出要输出文化,在当今国际文论上争取得席位,表现出理论创新的勇气。此外沈谦、古添洪、周 英雄等学者在中西文论比较硏究上,也取得一定的成绩。新时期里,两岸联系频繁,港台的这些比较诗学硏究成果 先后介绍到大陆,对于大陆古代文论比较研究的兴起,未尝没有推波助澜的意义 第四,范畴、专题研究的兴盛 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书摘要》说: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就古代文论研究 来说,范畴研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大量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文论范畴,许多文论范畴贯 穿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始终,并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天然的联系。这些范畴正体现出民族文论独特的理论内蕴 和思维方式,因此,范畴硏究是打开民族文论理论宝库的一把钥匙。其实对古代文论范畴的重视,应该说是中国文 学批评史与生俱来的事。郭绍虞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傅庚生早年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都注意对文 学批评史上的基本范畴的剖析。五、六十年代的古代文论硏究开始注重理论的阐发,但是对古代文论范畴的民族独 特性相对来说较为忽略,如把刘勰的“风骨论'理解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明显的例。新时期里,在建立具有 中国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号召下,文论民族性特色得到高度重视,因此首先引起硏究者注意的就是古 代文论的范畴问题。周扬在《关于建立与现代科学水平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美学体系和整理美学遗产问题》 30里强调研究民族美学遗产时说 研究中国美学思想史,应该揭示出中国文学艺术和中国美学理论的特点。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与欧洲 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有自己鮮明的特殊性。比如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医学、军事学以及音乐、绘画、文学、戏 曲等都有自己一套特殊的观念、范畴和体制。研究中国的东西,就要注意这种特殊性,硏究它们的特殊规律。当 然,这种特殊性并不脱离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的一般规律。而且恰怡是这种一般规律的貝体表现。在美学上,中国 古代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范畴、概念和思想,如比兴、文与道、文与情、形神、意境、情景、韵味、阳刚之美、阴柔 之美等等。我们应该对这些范畴、概念和思想作出科学的解释。揭示中国美学的特点,也可以把中国的美学思想与 西方的作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出中国美学的独到之处 古代文论硏究对范畴硏究的重要性也有着自觉的意识。黄鸣奋提岀应当重视对占代文论范畴的宏观硏究:首先要以 通史的眼光,认识范畴的地位其次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硏究成果,从宏观上把握范畴的涵义;其三,从中西比较 把握我国古代文论范畴的民族特色。阝31陆海明甚至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史就是-部文论范畴的演变史。从 这个认识出发,他提出加强古代文论的范畴硏究:一、广角度地进行文论范畴的探讨,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古代思想 家、文论家和美学家的理论贡献。二、多层次地考察—时代的文论基本范畴,就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代思潮的盛衰 兴亡历程,进而勾勒出其总体的运动轨迹。三、古代文论研究的范畴化,是深刻地揭示古代文论发展规律的基本途 径之一。[32断新时期以来古文论的范畴硏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黎均的《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硏究和译释》(北京 出版社1981年版)是较早专门对《文心雕龙》的理论术语展开硏究的著作。曾祖荫《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精选了古代文论中的六对常见而又重要的范畴(情与理、形与神、虚与实、言与意、体与性、),逐一梳理这些范 畴形成发展的历史,阐释了毎个范畴的理论內蕴及质的规定性。赵沛霖的《兴的源起—一历史积淀和与诗歌艺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对中国文论的重要范畴“兴的产生作专门的探索,探究兴从宗教观念内容积淀为艺 术形式的历史过程。汪涌豪《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不仅对文论中有关“风骨的 论述进行理论思辨,而且搜集、掌握、分析了书法、绘画和诗学的有关风骨"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对这几个艺术门 类的有关论述和创作上的体现作了认真的梳理和审辨。这样就对风骨范畴的硏究做了极大的开拓。[33 在加强范畴硏究的同时,古代文论的专题性硏究,也在向纵深发展。专书硏究上,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王运煕的 《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王运熙坚持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力图把刘勰《文心雕龙》放 回到产生它的那个时代中去,放回到中国古代文论历史发展中去作实事求是的考察,因此,对今人的许多似是而非

其实,古代文论的比较研究,港台学者的起步远远早于大陆。1973年,刘若愚的英语著作《中国文学理论》(杜 国清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文学理论。刘若愚借助艾伯拉姆丝《镜与 灯》中的文学结构模型,对中国文学理论作出不同的划分,运用西方新批评等形式美学理论,对中国传统诗歌理论 进行理论的阐述。尽管著者试图比较研究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文学理论,来建立一般文学理论,但是他过多地把传统 文论填充到西方现代文论构架中去,采取的是“以西释中”的态度,在方法论和具体观点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叶维廉 也是试图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来寻找跨越中西文化的共同规律。他同时涉足中西诗学的比较。在《寻找跨中西文化 的共同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28]、《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里,他就是在西方文学理论的参 照下,或借助于新批评的语言分析、结构主义、阐释学等西方文论来解释中国文学批评上的道与言、言与意等问题 的。但是在他并没有用西方诗学的解剖刀去支解中国文论,而是借助于西方文论的参照更清晰地突现中国文论的特 点,如他概括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特点,是除了泛言文学的道德性及文学的社会功能等外在论外,以美学上的考虑 为中心;中国传统的批评是属于“点”、“悟”式的批评,即使利用分析、解说的批评,也仍是只提供与诗“本身”的“艺 术”,与其“内在机枢”有所了悟的文字,是属于美学的批评。[29]这应该说大致是符合中国文学批评实际的。黄维樑 也致力于比较诗学的研究。他的《中国诗学纵横论》,就是通过中西比较来阐述中国诗学的基本问题。尤为可贵的 是,他的《中国古典文论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打破古今、中外的界限,尝试用《文心雕龙》的基本 理论和批评方法来阐释当代文学作品,把《文心雕龙》与新批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韦勒克、沃伦的《文学 理论》相比较,提出要输出文化,在当今国际文论上争取得席位,表现出理论创新的勇气。此外沈谦、古添洪、周 英雄等学者在中西文论比较研究上,也取得一定的成绩。新时期里,两岸联系频繁,港台的这些比较诗学研究成果 先后介绍到大陆,对于大陆古代文论比较研究的兴起,未尝没有推波助澜的意义。 第四,范畴、专题研究的兴盛。 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说: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就古代文论研究 来说,范畴研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大量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文论范畴,许多文论范畴贯 穿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始终,并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天然的联系。这些范畴正体现出民族文论独特的理论内蕴 和思维方式,因此,范畴研究是打开民族文论理论宝库的一把钥匙。其实对古代文论范畴的重视,应该说是中国文 学批评史与生俱来的事。郭绍虞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傅庚生早年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都注意对文 学批评史上的基本范畴的剖析。五、六十年代的古代文论研究开始注重理论的阐发,但是对古代文论范畴的民族独 特性相对来说较为忽略,如把刘勰的“风骨论”理解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明显的一例。新时期里,在建立具有 中国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号召下,文论民族性特色得到高度重视,因此首先引起研究者注意的就是古 代文论的范畴问题。周扬在《关于建立与现代科学水平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美学体系和整理美学遗产问题》 [30]里强调研究民族美学遗产时说: 研究中国美学思想史,应该揭示出中国文学艺术和中国美学理论的特点。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与欧洲, 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有自己鲜明的特殊性。比如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医学、军事学以及音乐、绘画、文学、戏 曲等都有自己一套特殊的观念、范畴和体制。研究中国的东西,就要注意这种特殊性,研究它们的特殊规律。当 然,这种特殊性并不脱离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的一般规律。而且恰恰是这种一般规律的具体表现。在美学上,中国 古代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范畴、概念和思想,如比兴、文与道、文与情、形神、意境、情景、韵味、阳刚之美、阴柔 之美等等。我们应该对这些范畴、概念和思想作出科学的解释。揭示中国美学的特点,也可以把中国的美学思想与 西方的作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出中国美学的独到之处。 古代文论研究对范畴研究的重要性也有着自觉的意识。黄鸣奋提出应当重视对古代文论范畴的宏观研究:首先要以 通史的眼光,认识范畴的地位;其次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把握范畴的涵义;其三,从中西比较中 把握我国古代文论范畴的民族特色。[31]陆海明甚至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论范畴的演变史”。从 这个认识出发,他提出加强古代文论的范畴研究:一、广角度地进行文论范畴的探讨,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古代思想 家、文论家和美学家的理论贡献。二、多层次地考察一时代的文论基本范畴,就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一代思潮的盛衰 兴亡历程,进而勾勒出其总体的运动轨迹。三、古代文论研究的范畴化,是深刻地揭示古代文论发展规律的基本途 径之一。[32]新时期以来古文论的范畴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黎均的《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北京 出版社1981年版)是较早专门对《文心雕龙》的理论术语展开研究的著作。曾祖荫《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精选了古代文论中的六对常见而又重要的范畴(情与理、形与神、虚与实、言与意、体与性、),逐一梳理这些范 畴形成发展的历史,阐释了每个范畴的理论内蕴及质的规定性。赵沛霖的《兴的源起――历史积淀和与诗歌艺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对中国文论的重要范畴“兴”的产生作专门的探索,探究兴从宗教观念内容积淀为艺 术形式的历史过程。汪涌豪《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不仅对文论中有关“风骨”的 论述进行理论思辨,而且搜集、掌握、分析了书法、绘画和诗学的有关“风骨”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对这几个艺术门 类的有关论述和创作上的体现作了认真的梳理和审辨。这样就对“风骨”范畴的研究做了极大的开拓。[33] 在加强范畴研究的同时,古代文论的专题性研究,也在向纵深发展。专书研究上,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王运熙的 《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王运熙坚持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力图把刘勰《文心雕龙》放 回到产生它的那个时代中去,放回到中国古代文论历史发展中去作实事求是的考察,因此,对今人的许多似是而非

的观点,能够给予辨证,提出更符合原意的解释。如现代人一般把《文心雕龙》作为文学理论著作来看待,但是王 运熙全面考察全书的结构、重点和宗旨,认为它是一部写作指导或文章作法。这个界定在《文心雕龙》研究界引起 较大的反响,得到许多学者的首肯。对于那些认为刘勰已经认识到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的说法,他通过对刘勰《文心 雕龙》中神与物游等处的物字的考察,指岀,刘勰所说的物,是特指自然景物或外境,并不包括人们的社会活 动,刘勰对建安风骨的肯定,是指那种刚健明朗的风格,不是对建安文学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困苦有所意识。赖力行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则在新的治学思路上做出探索。他在爬梳整理古代文论 史料,追踪中西现代文论的基础上,采取古今、中西互释的方法,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的理论框架:古代 文学批评本体论、主体论、标准论、方法论、术语论、文体论;多方面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整体特点,透视中 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的学科特点。吴承学的博土论文《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花城出版社1993年),从作家风 格、体裁风格、时代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方面,对中国古典风格学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梳理考察 古代文论风格论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被学术界公认为"构筑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体系。陆海 明的《中国文学批评方法探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深λ到先秦哲学文化中去追溯古代文学批评的思 维原点,从《易经》、孔子、墨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中探寻古代文论的辨证思维、伦理批评、中庸思 想、审美直觉的哲学文化渊源,富有理论深度和历史质感。 第五,《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的多样化。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类著作的编撰,除了复旦大学出版的 数种我们将专门论述外,还出现了一些具有个性的著述。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是对文革"前旧稿的重新改写,注重从社会历史发展、阶级斗争的社会背景来论述文学理论。周勋初的《中国 文学批评小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简明扼要地勾勒了历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发展。蔡钟翔、黄保 真、成复旺著《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87年)分为五卷,190余万字,内容庞大,材料丰富。但是著者 还没有摆脱六十年代的文学史撰写模式,强调从社会形态出发,从经济基础和中间环节的角度,说明古代文学理论 的历史进程,对古代批评家的分析评价,还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联系世界观因素作出是非高下的评论,还没有确 立从文论自身出发探究文论发展历史过程和内在规律,但是在对古代文学批评家的具体分析中,能充分吸收新近的 研究成果。小说、戏曲理论在这部《中国文学理论史》里也占有相当的篇幅。综合起来看,这三部中国文学批评史 类著作,在思想方法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立足于反映论和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 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做或详或略的阐述,在具体理论评价和材料的丰富性上也取得一定的发展 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和《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 年),探讨隋唐五代和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发屐状况和发展规律。他注重历史的还原,把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主 张与文学创作的倾向结合起来考察,弄清种文学思想从萌生到发展的种种表现形态,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它产 生的前因后果,注意文学思想在创作实践中的反映。张少康秉承其师杨晦的宏愿,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 主义文学理论,要写一部有特点、有深度的中国文艺思想史。他的专著《先秦诸子的文艺观》、《文赋集释》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文心雕龙新探》、《古典文艺美学论稿》等,从扎扎实实的专题硏究做起,以重要的 古代文艺美学范畴、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专著的硏究为基础,随着点的扩大和増多,逐渐形成自己对本门学科的横向 理论体系和纵向历史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岀版社1995年)探讨 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对文学理论批评史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并进而硏究一些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特别是对司马迁、白居易、韩愈、欧阳修、王世贞、李贽、金圣叹一线发展的"发愤著 书和"实录精神,给予髙度的推崇;注意联系哲学思想来阐释文学理论批评,他还偏重于从古典文艺美学的角度对 古代文学批评家的文艺理论思想的阐发 ]分别载《学术月刊》1979年第4期、1980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凹2]如:吴文治《略谈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载《学术月刊》1979年第12期;张少康《也谈古代文学 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载《学术月刊》1980年第4期;陈伯海《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初探》,载《文 艺理论硏究》1980年第3期;韩同文黄霖《明清小说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载《学术月刊》1980年第11期; 王向峰《中国古典文艺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载《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3期;刘良明《试论晩明的现实主义 小说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牟世金《刘勰对古代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载《文史哲》 1983年第1期;张少康《民本思想和实录精神——关于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特征》,载《齐鲁学刊》 1983年第2期,等。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如贾文昭《我国古代诗论的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载《安 徽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概括中国古代诗论是抒情诗论、重主观真实、重艺术虚构等特点,反对套用西方的现 实主义概念去解释古代诗论的民族特点 3杨明照《从《文心雕龙》看中国古代文论史、论、评结合的民族特点》,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0辑。 闷4]徐中玉《中国文论的民族特色》,载《文史知识》1985年第10期。 阿5罗宗强《从思维形式看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特点》、《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中的-个问题》,见《罗宗强古代 文学思想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的观点,能够给予辨证,提出更符合原意的解释。如现代人一般把《文心雕龙》作为文学理论著作来看待,但是王 运熙全面考察全书的结构、重点和宗旨,认为它是一部写作指导或文章作法。这个界定在《文心雕龙》研究界引起 较大的反响,得到许多学者的首肯。对于那些认为刘勰已经认识到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的说法,他通过对刘勰《文心 雕龙》中“神与物游”等处的“物”字的考察,指出,刘勰所说的“物”,是特指自然景物或外境,并不包括人们的社会活 动,刘勰对建安风骨的肯定,是指那种刚健明朗的风格,不是对建安文学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困苦有所意识。赖力行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则在新的治学思路上做出探索。他在爬梳整理古代文论 史料,追踪中西现代文论的基础上,采取古今、中西“互释”的方法,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的理论框架:古代 文学批评本体论、主体论、标准论、方法论、术语论、文体论;多方面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整体特点,透视中 国古代文学批评学的学科特点。吴承学的博士论文《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花城出版社1993年),从作家风 格、体裁风格、时代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方面,对中国古典风格学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梳理考察 古代文论风格论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被学术界公认为“构筑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体系”。陆海 明的《中国文学批评方法探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深入到先秦哲学文化中去追溯古代文学批评的思 维原点,从《易经》、孔子、墨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中探寻古代文论的辨证思维、伦理批评、中庸思 想、审美直觉的哲学文化渊源,富有理论深度和历史质感。. 第五,《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的多样化。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类著作的编撰,除了复旦大学出版的 数种我们将专门论述外,还出现了一些具有个性的著述。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是对“文革”前旧稿的重新改写,注重从社会历史发展、阶级斗争的社会背景来论述文学理论。周勋初的《中国 文学批评小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简明扼要地勾勒了历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发展。蔡钟翔、黄保 真、成复旺著《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87年)分为五卷,190余万字,内容庞大,材料丰富。但是著者 还没有摆脱六十年代的文学史撰写模式,强调从社会形态出发,从经济基础和中间环节的角度,说明古代文学理论 的历史进程,对古代批评家的分析评价,还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联系世界观因素作出是非高下的评论,还没有确 立从文论自身出发探究文论发展历史过程和内在规律,但是在对古代文学批评家的具体分析中,能充分吸收新近的 研究成果。小说、戏曲理论在这部《中国文学理论史》里也占有相当的篇幅。综合起来看,这三部中国文学批评史 类著作,在思想方法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立足于反映论和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 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做或详或略的阐述,在具体理论评价和材料的丰富性上也取得一定的发展。 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和《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 年),探讨隋唐五代和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他注重历史的还原,把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主 张与文学创作的倾向结合起来考察,弄清一种文学思想从萌生到发展的种种表现形态,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它产 生的前因后果,注意文学思想在创作实践中的反映。张少康秉承其师杨晦的宏愿,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 主义文学理论,要写一部有特点、有深度的中国文艺思想史。他的专著《先秦诸子的文艺观》、《文赋集释》、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文心雕龙新探》、《古典文艺美学论稿》等,从扎扎实实的专题研究做起,以重要的 古代文艺美学范畴、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专著的研究为基础,随着点的扩大和增多,逐渐形成自己对本门学科的横向 理论体系和纵向历史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探讨 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对文学理论批评史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并进而研究一些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特别是对司马迁、白居易、韩愈、欧阳修、王世贞、李贽、金圣叹一线发展的“发愤著 书”和“实录”精神,给予高度的推崇;注意联系哲学思想来阐释文学理论批评,他还偏重于从古典文艺美学的角度对 古代文学批评家的文艺理论思想的阐发。. [1] 分别载《学术月刊》1979年第4期、1980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2] 如:吴文治《略谈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载《学术月刊》1979年第12期;张少康《也谈古代文学 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载《学术月刊》1980年第4期; 陈伯海《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初探》,载《文 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3期; 韩同文 黄霖《明清小说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载《学术月刊》1980年第11期; 王向峰《中国古典文艺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载《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3期;刘良明《试论晚明的现实主义 小说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牟世金《刘勰对古代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载《文史哲》 1983年第1期;张少康《民本思想和实录精神——关于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特征》,载《齐鲁学刊》 1983年第2期,等。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如贾文昭《我国古代诗论的民族特色和现实主义》,载《安 徽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概括中国古代诗论是抒情诗论、重主观真实、重艺术虚构等特点,反对套用西方的现 实主义概念去解释古代诗论的民族特点。 [3] 杨明照《从《文心雕龙》看中国古代文论史、论、评结合的民族特点》,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0辑。 [4] 徐中玉《中国文论的民族特色》,载《文史知识》1985年第10期。 [5] 罗宗强《从思维形式看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个特点》、《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中的一个问题》,见《罗宗强古代 文学思想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冏6张少康《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点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此外还有牟世金《从 〈文心雕龙)看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载《学术硏究》1983年第4期;蒋树勇《论中和之美的艺术辩证法 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初探》,载《文艺理论硏究》1983年第4期;陈伯海《民族文化与占代文论》,载《文学评 论》1984年第3期,等 杨明照《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 冏8]黄保真《漫谈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特征》,载《学术研究》1984年第1期 ]1982年《文史哲》编辑部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硏究和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座谈会,张文勋在 会上说:我觉得现在我们的古代文论研究,包括《文心雕龙》的研究,出现的局面真是令人高兴。大家都是带着 民族感情来研究古代文论的。"见《中国古代文论硏究和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文史哲》 1983年第1期。 10载《上海文学》1984年第5期。 1]栾勋《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硏究方法问题》,载《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 12]载《语文导报》1987年第3期。 13]蒋凡《中国古代文论硏究与现代意识》,载《人文杂志》1991年第1期 14参见朱桦《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新趋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学术硏讨综述》,载《文艺理论研 究》1992年第2期 15王元化《论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结合”》,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 16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17]载《学术月刊》1984年第2期 18漆绪邦《“自然之道与以自然之为美—一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探讨之一》,载《古代文学理论研 究》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又《“玄览、游心"和"神思”—一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探讨之 二》,载《北京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 19载《古代文艺理论硏究》第-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0此外,张海明《玄学本体论与魏晋六朝诗学》(载《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孔繁《魏晋玄学和文学理 论》(载《晋阳学刊》1987年第1期)等,都对玄学与魏晋文论的关系作出深入的研究。 I21如孔繁《刘勰与佛教》,载《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认为刘勰心中的佛、儒是¨殊教同归的,他推儒 家之道为至高无上。滕福田《对(刘勰与佛教〉的几点不同意见》,载《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则以为刘勰 是以佛教为着书的最高思想。 12敏泽《论魏晋至唐关于艺术形象的认识——兼论佛学输入对艺术形象理论的影响》,载《文学评论》1980年第 期;蒋述卓《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23张晶《宋诗的活法与禅宗的思维方式》,载《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 版社1992年;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年。 I24如胡经之《比较文艺学漫说》(载1981年2月25日《光明日报》)、张隆溪《应当开展比较诗学研究》(载 《中国比较文学》1984年第1期)等。 25曹顺庆《论西方现代派文艺表现说与中国古代文艺表现说》,载《学术月刊》1984年第8期。 126]《黑格尔的抒情美学与中国古代抒情美学的比较》,载《文艺理论硏究》1985年第4期。 27]古代文论的比较研究还有,张隆溪《诗无达诂》,载《文艺硏究》1983年第4期;彭立勋《刘勰情志说与黑格 儿情致说漫议》,载曹顺庆主编《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孙津《中西文论的哲学 背景》,载乐黨云、王宁主编《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等等。 温儒敏、李细尧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29参见《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第9页。 30载《美学》1981年第3期。 邸3黄鸣奋《应当重视古代文论范畴的宏观硏究》,载《福建论坛》1985年第2期 K32]陆海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刍议》 3]此外,范畴研究的专着还有涂光社《势与中国艺术》: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岀出版社195年出 版;蔡钟翔、陈良运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百花洲文艺岀版社岀版,预计要陆续岀版30种范畴专题硏究 性著作。 0关

[6] 张少康《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点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此外还有牟世金《从 〈文心雕龙〉看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载《学术研究》1983年第4期;蒋树勇《论“中和之美”的艺术辩证法 ――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初探》,载《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4期;陈伯海《民族文化与古代文论》,载《文学评 论》1984年第3期,等。 [7] 杨明照《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 [8] 黄保真《漫谈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特征》,载《学术研究》1984年第1期。 [9] 1982年《文史哲》编辑部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座谈会,张文勋在 会上说:“我觉得现在我们的古代文论研究,包括《文心雕龙》的研究,出现的局面真是令人高兴。大家都是带着 民族感情来研究古代文论的。”见《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文史哲》 1983年第1期。 [10] 载《上海文学》1984年第5期。 [11] 栾勋《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问题》,载《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 [12] 载《语文导报》1987年第3期。 [13] 蒋凡《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与现代意识》,载《人文杂志》1991年第1期。 [14] 参见朱桦《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新趋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学术研讨综述》,载《文艺理论研 究》1992年第2期。 [15] 王元化《论古代文论研究的“三个结合”》,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 [16] 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17] 载《学术月刊》1984年第2期。 [18] 漆绪邦《“自然之道”与“以自然之为美”――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探讨之一》,载《古代文学理论研 究》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又《“玄览”、“游心”和“神思”――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探讨之 二》,载《北京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 [19] 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0] 此外,张海明《玄学本体论与魏晋六朝诗学》(载《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孔繁《魏晋玄学和文学理 论》(载《晋阳学刊》1987年第1期)等,都对玄学与魏晋文论的关系作出深入的研究。 [21] 如孔繁《刘勰与佛教》,载《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认为刘勰心中的佛、儒是“殊教同归”的,他推儒 家之道为至高无上。滕福田《对〈刘勰与佛教〉的几点不同意见》,载《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则以为刘勰 是以佛教为着书的最高思想。 [22] 敏泽《论魏晋至唐关于艺术形象的认识——兼论佛学输入对艺术形象理论的影响》,载《文学评论》1980年第 1期;蒋述卓《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23] 张晶《宋诗的“活法”与禅宗的思维方式》,载《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张伯伟《禅与诗学》,浙江人民出 版社1992年;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年。 [24] 如胡经之《比较文艺学漫说》(载1981年2月25日《光明日报》)、张隆溪《应当开展比较诗学研究》(载 《中国比较文学》1984年第1期)等。 [25] 曹顺庆《论西方现代派文艺表现说与中国古代文艺表现说》,载《学术月刊》1984年第8期。 [26] 《黑格尔的抒情美学与中国古代抒情美学的比较》,载《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4期。 [27] 古代文论的比较研究还有,张隆溪《诗无达诂》,载《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彭立勋《刘勰情志说与黑格 儿情致说漫议》,载曹顺庆主编《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孙津《中西文论的哲学 背景》,载乐黛云、王宁主编《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等等。 [28] 温儒敏、李细尧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29] 参见《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第9页。 [30] 载《美学》1981年第3期。 [31] 黄鸣奋《应当重视古代文论范畴的宏观研究》,载《福建论坛》1985年第2期。 [32] 陆海明《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刍议》。 [33] 此外,范畴研究的专着还有涂光社《势与中国艺术》;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 版;蔡钟翔、陈良运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预计要陆续出版30种范畴专题研究 性著作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