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李白、杜甫精读》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X,文档页数:245,文件大小:482.67KB,团购合买
第一讲 由出生地与种族的考察看李白特殊的文化个性 第二讲 由婚姻与求仕看李白前期的生存方式与艺术精神 第三讲 李白作品选读 第五讲 李白受诏入京前后的的活动与创作 第六讲 冲天的抱负与甚浅的识度 第七讲:豪放飘逸——李白人格与风格 第一讲 诗是吾家事与法自儒家有——杜甫家学考及早期活动与创作 第二讲 杜甫的对盛世浮华与衰败的认识——杜甫前期追求与诗歌创作关系 第三讲 痛苦的心灵与仁者的情怀——杜甫在战乱中的活动与创作 第四讲 杜甫艺术追求与杜诗艺术成就 第五讲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第七讲:豪放飘逸——李白人格与风格(真正诗家气质——醉态与梦境)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

第一讲由出生地与种族的考察看李白特殊的文化个性 (701727) 关于生地与种族的争议 家庭背景与李白个性 作品选读 关于生地与种族的争议 (一)基本材料 出生地材料: 1、魏颢:《唐翰林李太白詩序》(754):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於綿,身既生蜀,則江山 英秀 2、李陽水《草堂集序》(764):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珪組 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歎焉。 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蔫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 3、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817) 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於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 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凉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 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 為名,高卧雲林,不求禄仕

1 第一讲 由出生地与种族的考察看李白特殊的文化个性 (701——727) 关于生地与种族的争议 家庭背景与李白个性 作品选读 一、关于生地与种族的争议 (一)基本材料: 出生地材料: 1、魏颢:《唐翰林李太白詩序》(754):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於綿,身既生蜀,則江山 英秀。 2、李陽氷《草堂集序》(764):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聨珪組, 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歎焉。 神龍之始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 3、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817) 其先隴西成紀人,絶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於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 壊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凉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 隠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 為名,髙卧雲林,不求禄仕

4、《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誌》劉全白撰顧遊秦建(贞元六年):君名白廣漢人 生年材料: 1、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757):臣某聞天地閉而賢人隱,雲雷屯而君子用。臣伏見前翰 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天寶初五府交辟,不求聞達,亦由子員谷口,名動京師,上皇聞而 悦之,召入禁掖,既潤色於鴻業,或間草於王言,雍容揄揚,特見褒賞。(生年为701) 2、李华《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嗚呼,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髙士李白之墓。嗚呼哀 哉,夫仁以安物,公其懋焉。義以濟難,公其志焉。識以辯理,公其博焉。文以宣志,公其懿 宜其上為王師,下為伯友,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 身世材料 1、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元十八年730):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 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五崴誦六甲,十崴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横經藉書制 作不倦,迄於今三十春矣 2、《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 3、《赠张相镐二首》: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5、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羅浮》:桂水分五嶺,衡山朝九疑。鄉關眇安西,流浪將何之。素色 愁明湖,秋渚晦寒姿。疇昔紫芳意,巳過黄髮期。君王縱瑓会,雲壑借巢夷。爾去之羅浮,我 還憩峨眉。中闊道萬里,霞月遥相思。如尋楚狂子,瓊樹有芳枝。 说明 三则材料明言李白出生于蜀。但这与其他有关生年的材料有矛盾。白卒于762年之证为: 李阳冰《草堂集序》: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时宝应元年(762)十一月乙酉也。或曰次年卒。无论何说,其生年当在700或701年,即大 足或长安元年,神龙之始,是704年,如此推算,李白应出生于其家来蜀之前,即在碎叶。现 是吉尔吉斯境内的托克马克城。只是关于碎叶、条支尚无定论。有中亚、阿富汗、哈密等地之 说,都属西域范围。可证李白家庭与本人都有过西域生活背景。 李白称为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这与李唐王室同宗,但是他对当时王室成员的称呼多有 矛盾。其说不尽可信。 参考文章

2 4、《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誌》劉全白撰 顧遊秦建(贞元六年):君名白廣漢人 生年材料: 1、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757):臣某聞天地閉而賢人隱,雲雷屯而君子用。臣伏見前翰 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天寶初五府交辟,不求聞達,亦由子眞谷口,名動京師,上皇聞而 悦之,召入禁掖,既潤色於鴻業,或間草於王言,雍容揄揚,特見襃賞。(生年为 701) 2、李华《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嗚呼,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髙士李白之墓。嗚呼哀 哉,夫仁以安物,公其懋焉。義以濟難,公其志焉。識以辯理,公其博焉。文以宣志,公其懿 焉。宜其上為王師,下為伯友,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 身世材料 1、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元十八年730):白本家金陵,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 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五嵗誦六甲,十嵗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常横經藉書制 作不倦,迄於今三十春矣。 2、《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 3、《赠张相镐二首》: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5、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羅浮》:桂水分五嶺,衡山朝九疑。鄉關眇安西,流浪將何之。素色 愁明湖,秋渚晦寒姿。疇昔紫芳意,巳過黄髮期。君王縱疎会,雲壑借巢夷。爾去之羅浮,我 還憩峨眉。中闊道萬里,霞月遥相思。如尋楚狂子,瓊樹有芳枝。 说明: 三则材料明言李白出生于蜀。但这与其他有关生年的材料有矛盾。白卒于 762 年之证为: 李阳冰《草堂集序》: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 时宝应元年(762)十一月乙酉也。或曰次年卒。无论何说,其生年当在 700 或 701 年,即大 足或长安元年,神龙之始,是 704 年,如此推算,李白应出生于其家来蜀之前,即在碎叶。现 是吉尔吉斯境内的托克马克城。只是关于碎叶、条支尚无定论。有中亚、阿富汗、哈密等地之 说,都属西域范围。可证李白家庭与本人都有过西域生活背景。 李白称为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这与李唐王室同宗,但是他对当时王室成员的称呼多有 矛盾。其说不尽可信。 参考文章:

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箱问题》,1936年3月《逸经》第一期。 俞平伯《李白的姓氏箱贯种族的问题》,《文学研究》,1957年第2期 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顺问》,《清华学报》十卷第一期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在无有材料发现之前,我们无法断定史实,也不能指认李白是胡人,但至少可以说是一个 受到较深胡化影响的汉人 二、家庭背景与李白个性 关于其家庭特殊性是明显的。一,曾在西域生活过,接受西域文化影响:二、他家是脱离土地 的流民,蜀地不是他家祖籍;三:其家既非官宦阶层,也非庄户,极有可能是商户。[一,李 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他早年富有资财,游江东,遇落难子弟,皆周济之,不食逾年,散 金三十万。其家非官宦,如此富有,非商人不能。二、较少写农耕生活。三,熟悉商人生活 如《长干行》之类作品,非了解商贾生活者难写得如此生动。],这对其性格产生了以下方面影 1、西域文化的熏染,使其个性中有异域文化因素,其本身就是由多种文化交汇而成的,体现 了盛唐文化精神的丰富性与开放性 朱熹、鲁迅都曾说过:唐人大有胡气,唐代文明是四百年来民族融合的结果,唐代文化的 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北游牧文化交化的产物,盛唐文化就是南北文化融合 后形成的一个新的审美热潮。李白本人这一经历与背景就是时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父李客在 西域生活时间较长,李白五岁才到内地,其父前半生是在西域度过的。这自然也接受了西域胡 人文化习惯与观念的影响,故其家庭有胡人文化因素。其身上体现一些异域文化因素。如, 他有西域胡人习俗,《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昔與蜀中友人吴指南同遊於楚,指南死於洞庭 之上,白禪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屍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 守不動。遂權殯於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 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於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 式昭朋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扶风豪士歌》“脱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 剔骨葬”“脱帽舞”属西域风俗,李白接受了这一习俗。二,行为方式有胡人之豪气,如好

3 胡怀琛《李太白的国箱问题》,1936 年 3 月《逸经》第一期。 俞平伯《李白的姓氏箱贯种族的问题》,《文学研究》,1957 年第 2 期。 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顺问》,《清华学报》十卷第一期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在无有材料发现之前,我们无法断定史实,也不能指认李白是胡人,但至少可以说是一个 受到较深胡化影响的汉人。 二、家庭背景与李白个性 关于其家庭特殊性是明显的。一,曾在西域生活过,接受西域文化影响;二、他家是脱离土地 的流民,蜀地不是他家祖籍;三;其家既非官宦阶层,也非庄户,极有可能是商户。[一,李 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 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他早年富有资财,游江东,遇落难子弟,皆周济之,不食逾年,散 金三十万。其家非官宦,如此富有,非商人不能。二、较少写农耕生活。三,熟悉商人生活, 如《长干行》之类作品,非了解商贾生活者难写得如此生动。],这对其性格产生了以下方面影 响. 1、西域文化的熏染,使其个性中有异域文化因素,其本身就是由多种文化交汇而成的,体现 了盛唐文化精神的丰富性与开放性。 朱熹、鲁迅都曾说过:唐人大有胡气,唐代文明是四百年来民族融合的结果,唐代文化的 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原的农耕文化与西北游牧文化交化的产物,盛唐文化就是南北文化融合 后形成的一个新的审美热潮。李白本人这一经历与背景就是时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父李客在 西域生活时间较长,李白五岁才到内地,其父前半生是在西域度过的。这自然也接受了西域胡 人文化习惯与观念的影响,故其家庭有胡人文化因素。其身上体现一些异域文化因素。如,一, 他有西域胡人习俗,《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昔與蜀中友人吴指南同遊於楚,指南死於洞庭 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屍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 守不動。遂權殯於湖側,便之金陵,數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 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於鄂城之東,故鄉路遙,魂魄無主,禮以遷窆, 式昭朋情,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 《扶风豪士歌》“脱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 “剔骨葬”“脱帽舞”属西域风俗,李白接受了这一习俗。二,行为方式有胡人之豪气,如好

持刃佩剑,以至白昼杀人,非中原士族特点。“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醞籍, 曾受道篠於齊,有青綺冠帔一副。少任俠,手刃數人,與友自荆徂揚,路亡權窆,迴棹方暑, 亡友糜濆,白收其骨江路。”《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 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三,诗中流寓意识较多,但不似多数唐人有较强烈的少怀 乡思乡情感。一生生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少中原汉人的安土重迁的意识。 2.商人加移民的家庭环境,迫使他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求仕方式。这本身就体现了唐代文 化开放性,与包容性。 李白家世与陈子昂接近。其家世不甚明朗,或因李白自己即不太清楚,或是因有苦衷不便 明说。其家庭材料不多,且有矛盾。其家于隋末因罪被谪边地,神龙年才逃归潜还。可能不是 政治原因,如果是因遭遇隋炀帝之害,唐时一定会被平反,不得称为逃回。至所以潜还,只能 是犯了其他刑事罪。但其身份与社会地位一定较低;其家是外地移民,属客居者,是没有本籍 流民,且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李客“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 名,髙卧雲林,不求禄仕。”似一商人性的庄园主,同时,其父应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李白言: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这种 家庭决定了李白的成长与士族子弟有所不同。仅从文化学术背景看,其家庭地位决定了他既不 能入州县之学学习,也得不到“郡举”机会。唯求得特殊成名的机会。李白早年苦读,既是受 到了时代文化的感召,同时,自身家庭地位也刺激他的强烈求取之心 3、特殊的家庭决定了早年的李白成长方式与一般人不同,并很早就形成了特殊的个性: 这一家庭背景对李白成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他发扬个性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从小就接受 了非传统的教育,并具有一个相对开放而自由的成长环境,形成了他与传统的中原士族不同的 文化性格。李白于儒家经学较少有深究。而倾心于道家与杂家也是这一原因所致。这形成了他 以辞赋为主体以道家思想为内核兼取百家的知识结构,以及丰富而复杂的思想。 其早年生活由三方面构成苦读一一学道—一游侠 (1)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 (2)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之二) (3)十五好劍术,遍干诸侯。(《与韩州书》) (4)十五游神仙,游仙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5)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4 持刃佩剑,以至白昼杀人,非中原士族特点。“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醖籍, 曾受道籙於齊,有青綺冠帔一副。少任俠,手刃數人,與友自荆徂揚,路亡權窆,迴棹方暑, 亡友糜潰,白收其骨江路。”《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 流星。十歩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三,诗中流寓意识较多,但不似多数唐人有较强烈的少怀 乡思乡情感。一生生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少中原汉人的安土重迁的意识。 2.商人加移民的家庭环境, 迫使他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求仕方式。这本身就体现了唐代文 化开放性,与包容性。 李白家世与陈子昂接近。其家世不甚明朗,或因李白自己即不太清楚,或是因有苦衷不便 明说。其家庭材料不多,且有矛盾。其家于隋末因罪被谪边地,神龙年才逃归潜还。可能不是 政治原因,如果是因遭遇隋炀帝之害,唐时一定会被平反,不得称为逃回。至所以潜还,只能 是犯了其他刑事罪。但其身份与社会地位一定较低;其家是外地移民,属客居者,是没有本籍 流民,且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李客“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 名,髙卧雲林,不求禄仕。”似一商人性的庄园主,同时,其父应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李白言: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这种 家庭决定了李白的成长与士族子弟有所不同。仅从文化学术背景看,其家庭地位决定了他既不 能入州县之学学习,也得不到“郡举”机会。唯求得特殊成名的机会。李白早年苦读,既是受 到了时代文化的感召,同时,自身家庭地位也刺激他的强烈求取之心。 3、特殊的家庭决定了早年的李白成长方式与一般人不同,并很早就形成了特殊的个性:。 这一家庭背景对李白成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为他发扬个性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使从小就接受 了非传统的教育,并具有一个相对开放而自由的成长环境,形成了他与传统的中原士族不同的 文化性格。李白于儒家经学较少有深究。而倾心于道家与杂家也是这一原因所致。这形成了他 以辞赋为主体以道家思想为内核兼取百家的知识结构,以及丰富而复杂的思想。 其早年生活由三方面构成苦读——学道——游侠 (1)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 (2)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之二) (3) 十五好剣术,遍干诸侯。(《与韩州书》) (4) 十五游神仙,游仙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5)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6)《酉陽雜俎》:“李白前後三擬《文選》,不如意輒焚之。惟留《恨别賦》。” 其在少年时的学习活动:百家,道家、剑术、文章皆古名士之才艺人,实非科举之质。其 早年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三件事,一是山中学道,而非入州县之学,二是,习辞赋而非经籍 三是学剑术、四是读杂书,这些皆体现了一个天才成中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 六甲,十天干,十二地支,儿童识字符号,百家,奇书,阅读面相当广,而且不受禁忌, 对辞赋有偏好,这是不凡之才的表现。献赋是其出名求仕的一个渠道。 学道道游仙与纵横术:《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昔與逸人東嚴子隱於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 不跡城市,養音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靚,因舉二人 以有道,並不起,此則白養髙忘機不屈之跡也。 从赵蕤习纵横之学:《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称:李白“隐居戴天大匡山 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 学岁余。……今大匡山犹有读书台。”李白有诗《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长短经 是一部专讲谋略计策的书,少年李白学此,实见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以游侠为人格理想,剑术颇精,曾手刃数人。其友崔宗之赞他:“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 (《全唐诗》卷二六一《赠李十二》)”魏万《李翰林集序》:“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 《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鋾箱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溵一人,千里不留 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脱劍膝前横。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赢。三杯 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熟後,意氯素寬生。救趙揮金槌,邯郸先震篇。千秋二壯士, 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世上英。誰能睿閣下,白首太玄經。”(《李太白集》卷三) 诗写得极传神,似有切身体会。这些与与正统人格观念是有所不同的,显示少年李白叛逆性 所谓遍干诸侯,是指李白早年也与当时人一样,希望得到当权者的引荐。《上安州裴长史书》 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白於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羣寮曰:此子天才英麗, 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識,具知此 談。此事由郁贤皓先生考定约在开元九年(721),苏颋于是年春初为益州长史。其献可能有 《大猎赋》初稿,《春感》、《登锦城散花楼》等。由苏颋的评价看,李白诗文此时已表现出 定的才气,善于写作,只是学问功力还不足。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二引苏颋《荐西蜀人 才疏 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5 (6) 《酉陽雜俎》:“李白前後三擬《文選》,不如意輒焚之。惟留《恨别賦》。” 其在少年时的学习活动:百家,道家、剑术、文章皆古名士之才艺人,实非科举之质。其 早年活动中值得注意的是三件事,一是山中学道,而非入州县之学,二是,习辞赋而非经籍; 三是学剑术、四是读杂书,这些皆体现了一个天才成中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 六甲,十天干,十二地支,儿童识字符号,百家,奇书,阅读面相当广,而且不受禁忌。 对辞赋有偏好,这是不凡之才的表现。献赋是其出名求仕的一个渠道。 学道道游仙与纵横术:《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昔與逸人東嚴子隠於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 不跡城市,養竒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覩,因舉二人 以有道,並不起,此則白養髙忘機不屈之跡也。 从赵蕤习纵横之学:《唐诗纪事》卷十八引杨天惠《彰明逸事》称:李白“隐居戴天大匡山, 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 学岁余。……今大匡山犹有读书台。”李白有诗《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长短经》 是一部专讲谋略计策的书,少年李白学此,实见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以游侠为人格理想,剑术颇精,曾手刃数人。其友崔宗之赞他:“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 (《全唐诗》卷二六一《赠李十二》)”魏万《李翰林集序》:“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 《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 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脱劒膝前横。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 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 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慙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李太白集》卷三) 诗写得极传神,似有切身体会。这些与与正统人格观念是有所不同的,显示少年李白叛逆性。 所谓遍干诸侯,是指李白早年也与当时人一样,希望得到当权者的引荐。《上安州裴长史书》: “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白於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羣寮曰:此子天才英麗, 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識,具知此 談。此事由郁贤皓先生考定约在开元九年(721),苏颋于是年春初为益州长史。其献可能有 《大猎赋》初稿,《春感》、《登锦城散花楼》等。由苏颋的评价看,李白诗文此时已表现出 一定的才气,善于写作,只是学问功力还不足。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二引苏颋《荐西蜀人 才疏》:“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旅游活动:其十八岁,即仗剑去国,由其诗看,他游遍蜀中名胜。隐居大匡山,访司马相如琴 台,扬雄故宅,登剑阁等地。这些正体现唐人好游的一种风尚。 出蜀前的文学创作:由其诵《子虚赋》、拟《文选》及《拟恨赋》看,早年他在文学上功夫主 要是用在赋上。赋在当时仍是文学之正宗,被认为最能体现文人才能的体裁,科举考试考律赋 唐复汉制,仍有献赋自荐的制度。李白用心于此,也是适合时需。其存赋中《明堂赋》、《大 猎赋》即属汉大赋风格,《剑阁赋》、《拟恨赋》、《惜馀舂赋》、《愁阳赋》、《悲清秋 赋》。属六朝抒情小赋类型。其中前二篇是最见其功力的。李白曰:”白以为赋者古诗之流,辞欲 壮丽,义归博远不然,何以光赞盛美,感天动神?而相如,子云竞夸辞赋,历代以为文雄,莫敢抵讦 总结:李白早年的成长,受到家风、乡风与时风三种文化因素的作用。家风:这是一个具有西 域文化因素的商业移民;乡风:蜀是道教重镇,李白早年即与道教结缘,与此地域文化色彩相 关;同时,蜀地又是中权管理较松散的地区,侠风甚重,因此,他自小即学游侠习剑:苦练辞 赋,武后朝,进士科地位上升,辞赋之士倍受青睐,这些因素组合起,决定要以游牧文化的豪 勇精神面对生活,以商人的探险意识积极进取,以道家之术乐观自足,又以道人与侠客的形象 标新立异,超越凡俗。以辞赋之才为进身之阶。即以奇才奇术追求奇妙的人生境界。 作品选读(一) 1、中规中矩的灵气——说《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本诗可能作于开元六年(718)李白十八岁。李白于青少年时期有过一段苦读求道的经历,本诗即 写到了早年与道士交往之事。南宋姚宽《西溪叢語》:《綿州圖經》云:戴天山,在縣北五十 里,有大明寺,開元中李白讀書於此。寺又名大康,山即杜甫所謂康山讀書處也。《一統志》 大匡山在綿州彰明縣北三十里,一名康山,亦名戴天山。 犬吠水聲中,桃花带露濃[1]。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2]。 野竹分青靄,飛泉挂碧峯。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6 旅游活动:其十八岁,即仗剑去国,由其诗看,他游遍蜀中名胜。隐居大匡山,访司马相如琴 台,扬雄故宅,登剑阁等地。这些正体现唐人好游的一种风尚。 出蜀前的文学创作:由其诵《子虚赋》、拟《文选》及《拟恨赋》看,早年他在文学上功夫主 要是用在赋上。赋在当时仍是文学之正宗,被认为最能体现文人才能的体裁,科举考试考律赋, 唐复汉制,仍有献赋自荐的制度。李白用心于此,也是适合时需。其存赋中《明堂赋》、《大 猎赋》即属汉大赋风格,《剑阁赋》、《拟恨赋》、《惜馀春赋》、《愁阳赋》、《悲清秋 赋》。属六朝抒情小赋类型。其中前二篇是最见其功力的。李白曰:”白以为赋者古诗之流,辞欲 壮丽,义归博远.不然,何以光赞盛美,感天动神?而相如,子云竞夸辞赋,历代以为文雄,莫敢抵讦.” 总结:李白早年的成长,受到家风、乡风与时风三种文化因素的作用。家风:这是一个具有西 域文化因素的商业移民;乡风:蜀是道教重镇,李白早年即与道教结缘,与此地域文化色彩相 关;同时,蜀地又是中权管理较松散的地区,侠风甚重,因此,他自小即学游侠习剑;苦练辞 赋,武后朝,进士科地位上升,辞赋之士倍受青睐,这些因素组合起,决定要以游牧文化的豪 勇精神面对生活,以商人的探险意识积极进取,以道家之术乐观自足,又以道人与侠客的形象 标新立异,超越凡俗。以辞赋之才为进身之阶。即以奇才奇术追求奇妙的人生境界。 作品选读(一) 1、中规中矩的灵气——说《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本诗可能作于开元六年(718)李白十八岁。李白于青少年时期有过一段苦读求道的经历,本诗即 写到了早年与道士交往之事。南宋姚宽《西溪叢語》:《綿州圖經》云:戴天山,在縣北五十 里,有大明寺,開元中李白讀書於此。寺又名大康,山即杜甫所謂康山讀書處也。《一統志》: 大匡山在綿州彰明縣北三十里,一名康山,亦名戴天山。 犬吠水聲中,桃花帯露濃[1]。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2]。 野竹分青靄,飛泉挂碧峯。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注:

[]蕭本作雨 [2]溪午:山溪间中午 3]青靄:山中云气。王筠《苦暑》詩:日坂散朱雰,天隅斂青靄 [4]飞泉:陸機《招隐》詩:飛泉漱嗚玉 S]愁倚: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停策倚茂松 诗人先写寻道士居处过程中所见所闻:犬声由水中发出,缘水而行,进入桃花林,桃花还带浓 浓的露水,清新迷人。此处隐约显岀陶渊明桃花源之幽景。树林深密,时时可见野鹿出没,足 见居处之幽。溪水到映正午阳光,仍不闻钟鸣,这是一个清静之所。放眼望去,四处青气一片 唯有一道道野竹林才将它分开,山腰上有一条飞泉高高地悬挂在碧峰之上。无人知道士去向 也无法问人,寻人不着,让人犯愁,倚靠着两三棵松树,欣赏风光。愁意也自然被景色化解了 此中之景深藏幽僻而又有声有色,人仙家之意,亦有道家之静 王尧衢《合唐诗合解》:前解访道士不遇,后解则对景而怅然,倚树望竹而已。髙步瀛《唐宋 诗举要》引吴汝纶云:(前)四句写深山幽丽之景,设色甚鲜采 本诗作于李白早年求学期间,时间约在开元八年(719)即其十九岁前。这是一首标准的五方 律诗,平仄粘对都合律诗规范,但出语自然、清新,无雕琢痕迹。没有夸张与想象之词,取景 精当,构思巧妙,写出寻找到不遇的过程及诗人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展现了一个诗意化 的生活情景。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写人道人清幽 之心及自己对这一生活的认同与称赞。此后韦应物“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贾岛“只在此 山中,云深不知处”都有这一妙意。凡此可见,李白早年对律诗也下过一番苦功。 寻人不遇之境亦成为古典诗歌中特有的抒情模式,本诗是较早的成功之作。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贾岛·《寻隐者不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東荆薪,归来煮白石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王夫之《唐诗评选》:全不添人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贺贻孙《诗筏》: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何物戴 天山道士,自太白写来,便觉无烟火气,此皆不必切题为妙者

7 [1]蕭本作雨。 [2]溪午:山溪间中午。 [3]青靄:山中云气。王筠《苦暑》詩:日坂散朱雰,天隅斂青靄。 [4]飞泉:陸機《招隐》詩:飛泉潄鳴玉。 [5]愁倚: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停策倚茂松。 解: 诗人先写寻道士居处过程中所见所闻:犬声由水中发出,缘水而行,进入桃花林,桃花还带浓 浓的露水,清新迷人。此处隐约显出陶渊明桃花源之幽景。树林深密,时时可见野鹿出没,足 见居处之幽。溪水到映正午阳光,仍不闻钟鸣,这是一个清静之所。放眼望去,四处青气一片, 唯有一道道野竹林才将它分开,山腰上有一条飞泉高高地悬挂在碧峰之上。无人知道士去向, 也无法问人,寻人不着,让人犯愁,倚靠着两三棵松树,欣赏风光。愁意也自然被景色化解了。 此中之景深藏幽僻而又有声有色,人仙家之意,亦有道家之静。 王尧衢《合唐诗合解》:前解访道士不遇,后解则对景而怅然,倚树望竹而已。高步瀛《唐宋 诗举要》引吴汝纶云:(前)四句写深山幽丽之景,设色甚鲜采。 评: 本诗作于李白早年求学期间,时间约在开元八年(719)即其十九岁前。这是一首标准的五方 律诗,平仄粘对都合律诗规范,但出语自然、清新,无雕琢痕迹。没有夸张与想象之词,取景 精当,构思巧妙,写出寻找到不遇的过程及诗人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展现了一个诗意化 的生活情景。诗人寻人,亦是赏景,景美心怡,虽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乐趣。写人道人清幽 之心及自己对这一生活的认同与称赞。此后韦应物“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贾岛“只在此 山中,云深不知处”都有这一妙意。凡此可见,李白早年对律诗也下过一番苦功。 寻人不遇之境亦成为古典诗歌中特有的抒情模式,本诗是较早的成功之作。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贾岛·《寻隐者不遇》 今朝郡斋冷 , 忽念山中客 . 涧底束荆薪 , 归来煮白石 .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王夫之《唐诗评选》:全不添人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贺贻孙《诗筏》: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何物戴 天山道士,自太白写来,便觉无烟火气,此皆不必切题为妙者

唐仲言曰:今人作詩多忌重叠,右丞“早朝”妙總古今猶未免五用衣冠之議,如此詩水聲飛泉 樹松桃竹語皆犯重,吁古人於言外求佳,今人於句中求隙,失之遠矣。 2、难忘的最后一眼一一说《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淸溪向三峽[2],思君不見下渝州[3]。 []平羌:江水名,今名青衣江,在峨眉县境,至嘉州汇大渡河入岷江,再入长江 2]清溪:地名,《輿地紀勝》:“淸溪驛在嘉州犍爲縣。”后名为板桥驿,《乐山县志》 “板桥驿,出平羌峡口五里,廛居十余家,高临大江傍岸。淸邑宰每迎大僚于此。唐时清溪驿 后名板桥驿,宋时平羌驿也。”此也当是李白出发地 3]君:唐汝洵、沈德潜认为是指峨眉山。 解:诗歌先叙别时之景,再叙别时之情。诗人结束少年苦读求学阶段,开始步入求仕路途。先 于蜀中活动,曾找过苏颋、李邕等人,虽曾获得前辈称赞,但是,并无结果。这当与他无籍身 份有关。要改变这一情况,唯有远走他方。本诗就是作于他决定离家远行时,因此,诗中充满 了对家乡的眷恋。他要在临行前最后再看一眼家乡的月亮、家乡的山水。先叙地点、景物、形 态、时节,“秋”字后移,显示出诗句词序的特色。由山上的月到山下的平羌江水,天上地下 组成一幅绝妙的图景。由江自然过渡到出发地——清溪,自然感到此后难见到,最后不禁感叹 一声:过了渝州我即使想你也看不到你了 评:诗人抓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构象自然而富有美感。山月水光图,空阔宁静,明亮澄澈 有空间感。语言上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诗人有意调整了几处词序,秋、流、下渝州,加强了 绝句音律节奏 王鳯洲曰: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淸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 不勝痕跡矣,可見此老鑪錘之妙。 王麟洲曰:談藝者有謂七言律一句中不可入兩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固多,拈 出亦見精嚴,吾以爲皆非妙悟也,作詩到精神傳處隨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跡,使一句兩入,兩

8 唐仲言曰:今人作詩多忌重叠,右丞“早朝”妙絶古今猶未免五用衣冠之議,如此詩水聲飛泉 樹松桃竹語皆犯重,吁古人於言外求佳,今人於句中求隙,失之逺矣。 2、难忘的最后一眼——说《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1]。 夜發淸溪向三峽[2],思君不見下渝州[3]。 注: [1]平羌:江水名,今名青衣江,在峨眉县境,至嘉州汇大渡河入岷江,再入长江。 [2]清溪:地名,《輿地紀勝》:“淸溪驛在嘉州犍爲縣。”后名为板桥驿,《乐山县志》: “板桥驿,出平羌峡口五里,廛居十余家,高临大江傍岸。清邑宰每迎大僚于此。唐时清溪驿, 后名板桥驿,宋时平羌驿也。”此也当是李白出发地。 [3]君:唐汝洵、沈德潜认为是指峨眉山。 解:诗歌先叙别时之景,再叙别时之情。诗人结束少年苦读求学阶段,开始步入求仕路途。先 于蜀中活动,曾找过苏颋、李邕等人,虽曾获得前辈称赞,但是,并无结果。这当与他无籍身 份有关。要改变这一情况,唯有远走他方。本诗就是作于他决定离家远行时,因此,诗中充满 了对家乡的眷恋。他要在临行前最后再看一眼家乡的月亮、家乡的山水。先叙地点、景物、形 态、时节,“秋”字后移,显示出诗句词序的特色。由山上的月到山下的平羌江水,天上地下 组成一幅绝妙的图景。由江自然过渡到出发地——清溪,自然感到此后难见到,最后不禁感叹 一声:过了渝州我即使想你也看不到你了。 评:诗人抓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构象自然而富有美感。山月水光图,空阔宁静,明亮澄澈, 有空间感。语言上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诗人有意调整了几处词序,秋、流、下渝州,加强了 绝句音律节奏。 王鳳洲曰: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淸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 不勝痕跡矣,可見此老鑪錘之妙。 王麟洲曰:談藝者有謂七言律一句中不可入兩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固多,拈 出亦見精嚴,吾以爲皆非妙悟也,作詩到精神傳處隨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跡,使一句兩入,兩

句重犯亦,自無傷。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蜂腰 鶴膝雙聲疊韻,沈休文三尺法也,古今犯者不少,寧盡汰之耶 对家乡山水的最后一瞥,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诗人在落难中送别一僧 蜀时,又想起这一幕,依原歌调写下一诗《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深情地回忆峨眉看 月的情景: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黄鶴樓前月華白,此 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長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 師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我似浮雲滯吳越。君逢聖主遊丹闕,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 弄峨眉月 《唐書·肅宗本紀》至德二載十二月以蜀郡為南京、鳳翔郡為西京、西京為中京。胡三省曰以 長安在洛陽、鳳翔、蜀郡、太原之中故為中京。一作峨眉山月 3、新天地激发新才情——说《渡荆門送别》 解题:《通典》:荆門山,後漢岑彭破田戎於此,公孫述又遣將仼滿拒吳漢作浮橋處,在今峽 州宜都縣西北五十里。《水經云》:江水東楚荆門虎牙之間,荆門山在南,上合下開若門,虎 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間有白文類牙,故以為名。荆門、虎牙二山即楚之西塞 渡遠荆門外,來從楚國遊[1]l山隨平野盡2],江入大荒流[3]。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4]。仍憐故鄉水3],萬里送行舟。 []从,向。 [2]随,一本作“連”。楊齊賢曰荆門軍有山名荆門,蜀之諸山至此不復見矣 3]大荒:此处指空旷的原野。 [4]《史記》:海旁蜃氣象樓臺。《國史補》:海上居人,時見飛樓,如締構之狀甚壯麗 [S]怜:爱

9 句重犯亦,自無傷。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絶唱,殊不厭重,蜂腰 鶴膝雙聲疊韻,沈休文三尺法也,古今犯者不少,寜盡汰之耶。 对家乡山水的最后一瞥,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二十多年后,诗人在落难中送别一僧 蜀时,又想起这一幕,依原歌调写下一诗《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深情地回忆峨眉看 月的情景: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黄鶴樓前月華白,此 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長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 師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我似浮雲滯呉越。君逢聖主遊丹闕,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 弄峨眉月。 《唐書·肅宗本紀》至德二載十二月以蜀郡為南京、鳳翔郡為西京、西京為中京。胡三省曰以 長安在洛陽、鳳翔、蜀郡、太原之中故為中京。一作峨眉山月。 3、新天地激发新才情——说《渡荆門送别》 解题:《通典》:荆門山,後漢岑彭破田戎於此,公孫述又遣將任滿拒吳漢作浮橋處,在今峽 州宜都縣西北五十里。《水經云》:江水東楚荆門虎牙之間,荆門山在南,上合下開若門,虎 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間有白文類牙,故以為名。荆門、虎牙二山即楚之西塞。 渡逺荆門外,來從楚國遊[1]。山隨平野盡[2],江入大荒流[3]。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4]。仍憐故鄉水[3],萬里送行舟。 注: [1]从,向。 [2]随,一本作“連”。楊齊賢曰荆門軍有山名荆門,蜀之諸山至此不復見矣。 [3]大荒:此处指空旷的原野。 [4]《史記》:海旁蜃氣象樓臺。《國史補》:海上居人,時見飛樓,如締構之狀甚壯麗。 [5]怜:爱。 解:

诗人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时,其《上州裴长史书》曰:“以為士生則桑弧蓬 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逹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見鄉 人相如誇雲夢之事,云楚有七澤,遂來觀焉。”诗人是满怀幻想与热情走岀三峡的。因此,首 句在交代地点与事由中,充满一种到目的地的兴奋。远远渡过荆门之外,从这里开始了我的楚 国游历。结束在三峡里游程,走出了遮天敝日的山谷,诗一下感到眼界开阔起来了。眼前出现 的是无垠的江汉平原,山势随着原野的延伸而转缓直至消失到原野中,狭窄奔腾的江流进入到 大平原上江面也变得开阔起来。正是傍晚时分,在江面上看月亮的倒影,如同天上飞来一面天 镜,远处云气腾起,在月光的照沽名钓耀下产生海市蜃楼一样的幻景。这一切都与蜀中山水是 不同的,让新来乍到的诗人感到新鲜,也让人明确地意识确已走出家乡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土 地。因此,他不禁产生对故乡山水的眷念之情,但是,就在他对刚刚分别的家乡山水眷恋不舍 时,那奔腾的江水已送走他这条远行万里之舟。 评:本诗之长不在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荆门一带山水特征,还在于写出诗人特有感受。一是由 蜀入楚后,对一种新的天地新奇感:二是身处蜀楚分界处所产生的特殊的思乡之情,一方面对 家乡山水难以割舍,另一面新的天地新的生活对他又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本诗中诗中人已开 始表现出以激情、幻象为诗的特点。这本身也说明新的生活追求是诗人激发诗人才情的推动力 丁龍友曰:胡元瑞謂‘山隨平野盡,江λ大荒流’。此太白壯語也。子美詩:‘星隨平野闊, 江入大荒流’二語骨力過之,予謂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未可 哚論 王夫之《唐诗评选》:明丽果如初日,结二语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泛滥钻 研者,正由思穷于本分耳。 静夜思 床前明(或作看)月光(1),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或作山)月,低头思故乡 床:唐时尚无今日卧具之床,此床为井床。南朝乐府中多见。《晋书·乐志》下:“《淮南王 篇》:‘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汲寒浆,饮 少年,少年窈窕何能贤。扬声悲歌音绝天。我欲渡河河无梁,愿作双黄鹄,还故乡。还故乡, 入故里,徘徊故乡,若身不已。繁舞奇歌无不泰,徘徊桑梓游天外。’

10 诗人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时,其《上州裴长史书》曰:“以為士生則桑弧蓬 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逺遊,南窮蒼梧,東渉溟海。見鄉 人相如誇雲夢之事,云楚有七澤,遂來觀焉。”诗人是满怀幻想与热情走出三峡的。因此,首 句在交代地点与事由中,充满一种到目的地的兴奋。远远渡过荆门之外,从这里开始了我的楚 国游历。结束在三峡里游程,走出了遮天敝日的山谷,诗一下感到眼界开阔起来了。眼前出现 的是无垠的江汉平原,山势随着原野的延伸而转缓直至消失到原野中,狭窄奔腾的江流进入到 大平原上江面也变得开阔起来。正是傍晚时分,在江面上看月亮的倒影,如同天上飞来一面天 镜,远处云气腾起,在月光的照沽名钓耀下产生海市蜃楼一样的幻景。这一切都与蜀中山水是 不同的,让新来乍到的诗人感到新鲜,也让人明确地意识确已走出家乡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土 地。因此,他不禁产生对故乡山水的眷念之情,但是,就在他对刚刚分别的家乡山水眷恋不舍 时,那奔腾的江水已送走他这条远行万里之舟。 评:本诗之长不在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荆门一带山水特征,还在于写出诗人特有感受。一是由 蜀入楚后,对一种新的天地新奇感;二是身处蜀楚分界处所产生的特殊的思乡之情,一方面对 家乡山水难以割舍,另一面新的天地新的生活对他又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本诗中诗中人已开 始表现出以激情、幻象为诗的特点。这本身也说明新的生活追求是诗人激发诗人才情的推动力。 丁龍友曰:胡元瑞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壯語也。子美詩:‘星隨平野闊, 江入大荒流’二語骨力過之,予謂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未可 槩論。 王夫之《唐诗评选》:明丽果如初日,结二语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泛滥钻 研者,正由思穷于本分耳。 静夜思 床前明(或作看)月光(1),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或作山)月,低头思故乡。 床:唐时尚无今日卧具之床,此床为井床。南朝乐府中多见。《晋书·乐志》下:“《淮南王 篇》:‘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汲寒浆,饮 少年,少年窈窕何能贤。扬声悲歌音绝天。我欲渡河河无梁,愿作双黄鹄,还故乡。还故乡, 入故里,徘徊故乡,若身不已。繁舞奇歌无不泰,徘徊桑梓游天外。’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45页,可试读4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