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基本要求: ①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局及临 床病理联系 ②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③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二、知识点纲要 血液循环障碍可分成 A 全身性:整个心血管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如心功能不 全、休克等)。 B 局部性:包括: ①局部血容量异常 充血和缺血; ②血管内异常物质形成和阻塞 血栓形成和栓塞以及栓塞引起的梗死; ③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 出血和水肿。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必然有局部循环障碍,如心功能不全导致局部组织充 血,而严重的局部循环障碍也将影响全身血液循环的功能,如心肌梗死可导致心 功能不全。 一、充血 局部组织、器官内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包 括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 由于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组织、器官内的动脉血液含量增多,称为 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1. 生理性充血: 见于组织或器官为适应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 如饭后的胃肠道充血、肢体运动时的肌肉充血以及情绪激动时的“面红耳赤”等。 2. 病理性充血:包括: (1)炎性充血 (2)减压后(贫血后)充血 (3)侧支性充血 病理意义:动脉性充血时,局部组织或器官体积可轻度增大,表面色泽鲜红 (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增高)。由于动脉血富含氧和营养物质,对改善局部代谢, 增强功能状态有积极的意义,炎症性充血时有液体和炎症细胞的渗出,在炎症防 御反应中有积极作用。但严重脑充血可引起头痛,管壁已有病变的动脉发生充血 则可能引起破裂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组织或器官内 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静脉淤血均为病理性,以全身性慢性淤血最常见,也最重要。 1.原因 (1)静脉受压 (2)静脉腔阻塞 (3) 静脉神经调节麻痹 见于烧伤、冻伤。 (4) 心力衰竭 2.病理变化及其后果 淤血器官肿胀、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表面呈暗红色或紫蓝色。镜下见淤血 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有时伴有水肿。 淤血的后果如图所示: 慢性淤血 静脉压升高 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 血管基膜变性1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基本要求: ①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局及临 床病理联系 ②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③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二、知识点纲要 血液循环障碍可分成 A 全身性:整个心血管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如心功能不 全、休克等)。 B 局部性:包括: ①局部血容量异常 充血和缺血; ②血管内异常物质形成和阻塞 血栓形成和栓塞以及栓塞引起的梗死; ③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 出血和水肿。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必然有局部循环障碍,如心功能不全导致局部组织充 血,而严重的局部循环障碍也将影响全身血液循环的功能,如心肌梗死可导致心 功能不全。 一、充血 局部组织、器官内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包 括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一)动脉性充血 由于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组织、器官内的动脉血液含量增多,称为 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1. 生理性充血: 见于组织或器官为适应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 如饭后的胃肠道充血、肢体运动时的肌肉充血以及情绪激动时的“面红耳赤”等。 2. 病理性充血:包括: (1)炎性充血 (2)减压后(贫血后)充血 (3)侧支性充血 病理意义:动脉性充血时,局部组织或器官体积可轻度增大,表面色泽鲜红 (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增高)。由于动脉血富含氧和营养物质,对改善局部代谢, 增强功能状态有积极的意义,炎症性充血时有液体和炎症细胞的渗出,在炎症防 御反应中有积极作用。但严重脑充血可引起头痛,管壁已有病变的动脉发生充血 则可能引起破裂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组织或器官内 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 静脉淤血均为病理性,以全身性慢性淤血最常见,也最重要。 1.原因 (1)静脉受压 (2)静脉腔阻塞 (3) 静脉神经调节麻痹 见于烧伤、冻伤。 (4) 心力衰竭 2.病理变化及其后果 淤血器官肿胀、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表面呈暗红色或紫蓝色。镜下见淤血 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有时伴有水肿。 淤血的后果如图所示: 慢性淤血 静脉压升高 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 血管基膜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