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以阿米巴样运动穿出血管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游走能力 最强,淋巴细胞最弱。需耗时2-12分钟。 炎症早期6-24小时中性粒首先游出,48小时后则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中性粒细胞寿命短, 48小时后崩解消失;中性粒细胞停止游出后单核细胞可以继续游出;中性粒细胞可释放单核 细胞趋化因子。)致炎因子不同,渗出的白细胞也不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过敏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4)白细胞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移动的速度为每分钟5-20um 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机制: 白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 细胞外Ca2+进入细胞 趋化因子 白细胞伸出伪足,定向移动 细胞内肌动蛋白、肌球蛋 白相互作用,引起收缩 游走能力: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肥 2白细胞在炎症灶中的作用 1)吞噬作用:指白细胞游出到炎症灶,吞噬病原体以及组织碎片的 过程。 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细胞浆内的中性颗粒为溶酶体,中 吞噬细胞L性颗粒又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异性颗粒 单核、巨噬细胞(血浆中为单核细胞,组织中为巨噬细胞,如 肝的枯否细胞、肺泡巨噬细胞等。巨噬细胞激活时,体积 增大,线粒体、溶酶体增多功能增强。) *嗜酸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弱,但其嗜酸性颗粒含有对寄生虫有毒性 的蛋白,可造成其上皮细胞崩解。 吞噬过程 识别及附着 包围吞入 杀伤和降解 ①识别、附着:吞噬细胞借助血清中的调理素,如:免疫球蛋白Fc片断, 补体C3b等,通过相应受体与细菌结合,从而识别和粘附细菌 ②包围吞入:伪足包围调理素化后的细菌,形成吞噬体—与初级溶 酶体结合,形成吞噬溶酶体 ②杀伤和降解:细菌主要是被具有活性的氧代谢产物杀伤,如:超氧负离子 O2、过氧化氢、次氯酸HOCl等。其中次氯酸是在髓过氧化物酶(MPO) 作用下由过氧化氢和卤素形成的。H2O2-MPO一次氯酸是体内最有效的 杀菌系统。另外还有溶菌酶(溶解细胞壁)等不依赖氧的杀菌系统。 2)免疫作用(3)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以阿米巴样运动穿出血管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游走能力 最强,淋巴细胞最弱。需耗时 2—12 分钟。 炎症早期 6—24 小时中性粒首先游出,48 小时后则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中性粒细胞寿命短, 48 小时后崩解消失;中性粒细胞停止游出后单核细胞可以继续游出;中性粒细胞可释放单核 细胞趋化因子。)致炎因子不同,渗出的白细胞也不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过敏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4)白细胞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移动的速度为每分钟 5—20um。 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机制: 游走能力: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2.白细胞在炎症灶中的作用 1) 吞噬作用:指白细胞游出到炎症灶,吞噬病原体以及组织碎片的 过程。 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细胞浆内的中性颗粒为溶酶体,中 吞噬细胞 性颗粒又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异性颗粒) 单核、巨噬细胞 (血浆中为单核细胞,组织中为巨噬细胞,如: 肝的枯否细胞、肺泡巨噬细胞等。巨噬细胞激活时,体积 增大,线粒体、溶酶体增多功能增强。) * 嗜酸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弱,但其嗜酸性颗粒含有对寄生虫有毒性 的蛋白,可造成其上皮细胞崩解。 吞噬过程 识别及附着 包围吞入 杀伤和降解 ① 识别、附着:吞噬细胞借助血清中的调理素,如:免疫球蛋白 Fc 片断, 补体 C3b 等,通过相应受体与细菌结合,从而识别和粘附细菌。 ② 包围吞入:伪足包围调理素化后的细菌,形成吞噬体 与初级溶 酶体结合,形成吞噬溶酶体。 ② 杀伤和降解:细菌主要是被具有活性的氧代谢产物杀伤,如:超氧负离子 O2 - 、过氧化氢、次氯酸 HOCl. 等。其中次氯酸是在髓过氧化物酶(MPO) 作用下由过氧化氢和卤素形成的。H2O2—MPO—次氯酸是体内最有效的 杀菌系统。另外还有溶菌酶(溶解细胞壁)等不依赖氧的杀菌系统。 2) 免疫作用 白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 + 趋化因子 细胞外 Ca2+进入细胞 细胞内肌动蛋白、肌球蛋 白相互作用,引起收缩 白细胞伸出伪足,定向移动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