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求索真善虽一样,智慧原来却不同 一试析中国、印度和西方的智慧 王俊宇 (11307090052社会学 内容提要:智慧是人类通过对自身、周围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思考与感悟之后其观念认识所 达到的一种至高而超脱的境界,是对真善美的汇聚和完美融合,是整个人类孜孜以求的对象 亦是最高层次的美学。然而,受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同地方的人们所认为和所追 求的智慧是不一样的。本文将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传统智慧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三者 内涵的分析,领略、体味并发现中、印、西的智慧之间的区别以及其所折射出的深厚的文化 底蕴和美学情思之所在 关键词:智慧,中国,印度,西方 天地造化万物,然而万物不尽相同。地理环境之差别,人文传统之迥异,造就出不同地 域中截然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追求。智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本身就是一种 高层次的文化,因而自古以来即受到人们的不断追求。但在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追求的观 念影响下,人们所认为的智慧其内涵亦迥然有别。如中国式智慧之含蓄隽永深沉,印度式智 慧之热诚敦厚虔诚,西方式智慧之理性冷静思辨,其间所含蕴之文化灵魂与美学情思足以值 得人们穷思竭力去研究参悟以得此中真谛,体悟曼妙思维之美感,领略无尽创造之活力。求 索真善虽一样,智慧原来却不同。中国的智慧、印度的智慧以及西方的智慧,它们各是什么? 其区别又在于何处?试而析之,或可得思维与美学之灿烂火花乍现。 一、中国智慧:诗性感悟—向善与境界 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深受儒道两家的影响,其后南北朝隋唐以后虽有释家文化融入,但 其根本性的核心性的文化底蕴与脉络依然存于儒道,带着深深的儒道烙印。在这种环境中孕 育并最终形成的中国式的智慧必然也深受儒道影响,其中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 儒家尚“仁”,倡导普通人修身,做到怀“仁心”,行“仁事”;当政者修业,应该施“仁 政”。仁的本质其实就是“善”,不过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小善”推而广之、化而概之的“大 善”。孔子讲“仁者爱人”,即是说怀有“仁”的人会去亲爱众人,从受善教。 道家说“道”,老子尊崇“道”而又未给出它的明确定义,却说“道可道,非常道”,只 是笼统地指出“道”是天下的根本。为什么呢?这并非是老子故弄玄虚,因为“道”本身就 是不能具体而言的事物,它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摆脱了世俗的烦忧困扰,返璞归真,能够 达观生死,通透天下的自我心灵解脱的空灵之境。 释家虽然后于儒道形成,且并未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与核心,但无法否认它在其中 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塑造传统文化和中国式智慧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释家传入 中国后遭到本土化的改造,其核心思想与儒道两家有着共通和相似之处。同于儒家的是,释 家也注重行善,“乐善好施”,不过这种善是为“种善因,得善果”的宗教信仰而行;同于道 家的是,释家也讲求境界的追求和心灵的自我解放以超脱俗世,虽然释家的这种讲求更多的 是基于对“转世轮回”的信奉并由此产生的对现世的淡然 本文所论述的智慧特指中国、印度和西方近代以前传统文化中的智慧。1 求索真善虽一样,智慧原来却不同 ——试析中国、印度和西方的智慧① 王俊宇 (11307090052 社会学) 内容提要:智慧是人类通过对自身、周围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思考与感悟之后其观念认识所 达到的一种至高而超脱的境界,是对真善美的汇聚和完美融合,是整个人类孜孜以求的对象, 亦是最高层次的美学。然而,受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同地方的人们所认为和所追 求的智慧是不一样的。本文将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传统智慧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三者 内涵的分析,领略、体味并发现中、印、西的智慧之间的区别以及其所折射出的深厚的文化 底蕴和美学情思之所在。 关键词:智慧,中国,印度,西方 天地造化万物,然而万物不尽相同。地理环境之差别,人文传统之迥异,造就出不同地 域中截然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追求。智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本身就是一种 高层次的文化,因而自古以来即受到人们的不断追求。但在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追求的观 念影响下,人们所认为的智慧其内涵亦迥然有别。如中国式智慧之含蓄隽永深沉,印度式智 慧之热诚敦厚虔诚,西方式智慧之理性冷静思辨,其间所含蕴之文化灵魂与美学情思足以值 得人们穷思竭力去研究参悟以得此中真谛,体悟曼妙思维之美感,领略无尽创造之活力。求 索真善虽一样,智慧原来却不同。中国的智慧、印度的智慧以及西方的智慧,它们各是什么? 其区别又在于何处?试而析之,或可得思维与美学之灿烂火花乍现。 一、中国智慧:诗性感悟——向善与境界 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深受儒道两家的影响,其后南北朝隋唐以后虽有释家文化融入,但 其根本性的核心性的文化底蕴与脉络依然存于儒道,带着深深的儒道烙印。在这种环境中孕 育并最终形成的中国式的智慧必然也深受儒道影响,其中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 儒家尚“仁”,倡导普通人修身,做到怀“仁心”,行“仁事”;当政者修业,应该施“仁 政”。仁的本质其实就是“善”,不过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小善”推而广之、化而概之的“大 善”。孔子讲“仁者爱人”,即是说怀有“仁”的人会去亲爱众人,从受善教。 道家说“道”,老子尊崇“道”而又未给出它的明确定义,却说“道可道,非常道”,只 是笼统地指出“道”是天下的根本。为什么呢?这并非是老子故弄玄虚,因为“道”本身就 是不能具体而言的事物,它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摆脱了世俗的烦忧困扰,返璞归真,能够 达观生死,通透天下的自我心灵解脱的空灵之境。 释家虽然后于儒道形成,且并未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与核心,但无法否认它在其中 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塑造传统文化和中国式智慧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释家传入 中国后遭到本土化的改造,其核心思想与儒道两家有着共通和相似之处。同于儒家的是,释 家也注重行善,“乐善好施”,不过这种善是为“种善因,得善果”的宗教信仰而行;同于道 家的是,释家也讲求境界的追求和心灵的自我解放以超脱俗世,虽然释家的这种讲求更多的 是基于对“转世轮回”的信奉并由此产生的对现世的淡然。 ① 本文所论述的智慧特指中国、印度和西方近代以前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