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的撰作·彭山將師門心學宗旨灌注其中·形成獨特的《易》學觀點本文旨在 闈發是書中關於卜筮的論薤·以窺見卜筮之術在心學中的定位與價值 二丶《易學四同》及《別錄》宗旨 《易學四同》凡八卷,首二卷為六十四卦卦爻辭,卷三、卷四為〈象傳〉丶〈 彖傳〉丶〈爻傳〉,5卷五和卷六為〈繫辭傳〉’卷七為〈文言傳〉’卷八為〈說卦傳 〉丶〈序卦傳〉丶〈雜卦傳〉。由此書之編排看來,可知彭山對《易經》版本的認知 乃承襲宋代以來回復古《易》的傳統;6而此一傳統’目的在於分別十翼與經 文’使其不相淆亂。之所以如此分別·主因當然與十翼的作者有關。自宋歐陽修 (1007-1072)以來,對於十翼便有相當多的質疑。彭山認為’〈象〉丶〈彖〉丶〈 爻〉三傳乃孔子所作,其餘或傳於孔子’或為後人所附會’皆不可知。8然不論 十翼之作者何人’與《易》相關的重要人物,不外伏羲、文王、周公丶孔子四人 大體說來’元明以來的《易》學發展’由於官學的提倡’幾乎都受到了朱熹 (1130-1200)相當大的影響。以伏羲等四人之《易》而言,朱子便認為四人各 自不同 …故學《易》者須將《易》各自看’伏羲《易》,自作伏羲《易》看 是時未有一辭也;文王《易》,自作文王《易》;周公《易》,自作周公 《易》;孔子《易》,自作孔子《易》看。必欲牽合作一意看,不得 朱子認為四者不得牽強綰合’究竟四人之《易》有何不同?其因何在? 朱子又云 讀伏羲之《易》’如未有許多〈彖〉丶〈象〉丶〈文言〉說話’方見得 易》之本意’只是要作卜筮用。……及文王丶周公分為六十四卦,添入「 乾’元亨利貞」丶「坤,元亨,利牝馬之貞」’早不是伏羲之意,已是文 王丶周公自說他一般道理了。然猶是就人占處說’……及孔子繫《易》 作〈彖〉丶〈象〉丶〈文言〉·則以「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又非文王 之〖易》矣·到得孔子’盡是說道理。然猶就卜筮上發岀許多道理’欲人 曉得所以凶’所以吉’∷…反覆都就占筮上發明誨人底道理。………故其說 5彭山所謂象傳,專指大象;所謂爻傳,專指說解各爻之小象 6宋代呂大防《周易古經》丶晁以道《古周易》程沙隨《古易考》丶呂祖謙《古易》丶朱熹《周易 本義》等書·均將經傳分列·企圖恢復古《易〉之原始樣貌·並視鄭康成丶王輔嗣為變亂古《易 之始祖。詳參胡一桂∷〈古《易》之變〉丶〈古《易》之復〉·《周易啟蒙翼傳》(《通志堂經解》 本·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中篇·頁5上-13下(總頁4107-4111) 7詳參歐陽修:《易童子問》卷三·《歐陽文忠公集》卷七八·收入《四部叢刊》(據上海涵芬樓 影印元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1979)正編本第四十四冊 8詳參季本:《易學四同》(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卷3·頁1下至2上。 9朱熹:〈易二·綱領上之下〉·《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66·頁1622 22 》的撰作,彭山將師門心學宗旨灌注其中,形成獨特的《易》學觀點。本文旨在 闡發是書中關於卜筮的論述,以窺見卜筮之術在心學中的定位與價值。 二、《易學四同》及《別錄》宗旨 《易學四同》凡八卷,首二卷為六十四卦卦爻辭,卷三、卷四為〈象傳〉、〈 彖傳〉、〈爻傳〉,5卷五和卷六為〈繫辭傳〉,卷七為〈文言傳〉,卷八為〈說卦傳 〉、〈序卦傳〉、〈雜卦傳〉。由此書之編排看來,可知彭山對《易經》版本的認知 ,乃承襲宋代以來回復古《易》的傳統;6而此一傳統,目的在於分別十翼與經 文,使其不相淆亂。之所以如此分別,主因當然與十翼的作者有關。自宋歐陽修 (1007-1072)以來,對於十翼便有相當多的質疑。7彭山認為,〈象〉、〈彖〉、〈 爻〉三傳乃孔子所作,其餘或傳於孔子,或為後人所附會,皆不可知。8然不論 十翼之作者何人,與《易》相關的重要人物,不外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人 。 大體說來,元明以來的《易》學發展,由於官學的提倡,幾乎都受到了朱熹 (1130-1200)相當大的影響。以伏羲等四人之《易》而言,朱子便認為四人各 自不同: ……故學《易》者須將《易》各自看,伏羲《易》,自作伏羲《易》看, 是時未有一辭也;文王《易》,自作文王《易》;周公《易》,自作周公 《易》;孔子《易》,自作孔子《易》看。必欲牽合作一意看,不得。9 朱子認為四者不得牽強綰合,究竟四人之《易》有何不同?其因何在? 朱子又云: 讀伏羲之《易》,如未有許多〈彖〉、〈象〉、〈文言〉說話,方見得《 易》之本意,只是要作卜筮用。……及文王、周公分為六十四卦,添入「 乾,元亨利貞」、「坤,元亨,利牝馬之貞」,早不是伏羲之意,已是文 王、周公自說他一般道理了。然猶是就人占處說,……及孔子繫《易》, 作〈彖〉、〈象〉、〈文言〉,則以「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又非文王 之《易》矣。到得孔子,盡是說道理。然猶就卜筮上發出許多道理,欲人 曉得所以凶,所以吉,……反覆都就占筮上發明誨人底道理。……故其說 5 彭山所謂象傳,專指大象;所謂爻傳,專指說解各爻之小象。 6 宋代呂大防《周易古經》、晁以道《古周易》、程沙隨《古易考》、呂祖謙《古易》、朱熹《周易 本義》等書,均將經傳分列,企圖恢復古《易》之原始樣貌,並視鄭康成、王輔嗣為變亂古《易 》之始祖。詳參胡一桂:〈古《易》之變〉、〈古《易》之復〉,《周易啟蒙翼傳》(《通志堂經解》 本,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中篇,頁 5 上-13 下(總頁 4107-4111)。 7 詳參歐陽修:《易童子問》卷三,《歐陽文忠公集》卷七八,收入《四部叢刊》(據上海涵芬樓 影印元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1979)正編本第四十四冊。 8 詳參季本:《易學四同》(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卷 3,頁 1 下至 2 上。 9 朱熹:〈易二•綱領上之下〉,《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 66,頁 162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