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光明中医2009年5月第24卷第5期 CMCM Ma2009.Vol24.5 823 气血运行失常。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虚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等,以疏肝解郁:兼气虚伴见小 者以气虚为主,由于产时耗气伤血,宫缩乏力气不摄腹空坠者,加党参、黄芪等,以补气摄血;恶露臭秽,身 血,故绵绵不绝;实者以血瘀为要,或兼感邪热,瘀血不热口渴者,加金银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如大量 去,新血不得归经。选用党参、黄芪、桃仁、益母草、五出血或长期反复不止,疑有胎盘、胎膜残留时,应作刮 灵脂、当归、川芎、三七、炒蒲黄等组成基本方随证加宫术,刮出物送病理检査,以明确诊断,及时处理。 减。方中以党参、黄芪为君药,功于益气升提,固冲摄3典型病例 血,正所谓“产后当大补气血为主,虽有杂症,以末治 赵某某,女,如7岁,周口项城人,教师,2008年4月 之”;桃仁、益母草、五灵脂共为臣药,助君药固摄止血,5日初诊。主诉:顺产后50余日阴道出血不止。诊 并能活血化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患;当归、川芎共为见:面色萎黄,产后恶露不止50余日,腰膝酸软,神倦 佐药,意在行气活血,止痛,佐君臣共奏补气行血,祛瘀无力,头晕目眩,乳汁不足,舌淡红苔薄,脉缓弱。西医 生新之功效;三七、炒蒲黄共为使药,意在活血止血。诊断: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中医诊断:产后恶露不绝。 全方共奏益气祛瘀止血之效 证属气血亏虚,冲任不固尚有瘀血滞留。治以益肾养 2.2辨证论治 血为主,酌加活血祛瘀之品。方药:党参10g,黄芪 2.21气虚型症状:产后恶露过期不止,淋漓不断,10g,熟地15g,山药15g,赤芍6g,杜仲g川断g,白术 色淡红,量多,质稀薄,无臭味,神倦懒言,四肢无力,小6g;陈皮12g,地榆炭10g,五灵脂隽,茯苓9g,甘草¢。 腹空坠,面色白,舌淡红苔薄,脉缓弱。治则:益气健3付,日1付,水煎服。4月8日复诊:恶露明显减少, 脾,摄血固冲。方药:主方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时有时无但腰酸不减,乳汁渐增,脉细。治以固奇经 党参、当归、白术、荆芥炭、升麻、柴胡、陈皮、艾叶炭、益补气血,则恶露止,乳汁足。方药:黄芪Ig,当归12g, 母草、甘草等。兼肝肾亏损、症见恶露日久不止,腰酸熟地12g,仙灵脾15g,巴戟天12g,狗脊12g,阿胶12g, 膝软、头晕耳鸣者,加补肝肾、固冲仼之品,如菟丝子、赤芍玍白术兕,炮姜3g地榆炭12,甘草6g。3付, 金樱子、川断、巴戟天等;恶露夹血块,块下痛减者,加日1付,水煎服。4月11日又诊,自诉恶露已止,略有 活血祛瘀止血之品,如贯众炭,泽兰、炒蒲黄;若头晕目腰酸,带下未见红,但质稀薄。治以固肾养血,健脾止 眩,心悸怔忡者,加白芍、阿胶(烊化)以补血 带。方药:山药15g,白术12g,杜仲12g,川断12g,狗脊 2.22血热型症状:恶露量多过期不止,淋漓不断,gg,五味子6g,金樱子9g,熟地I2g,陈皮12g,地榆炭 色红,质粘稠,气臭秽,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少12g,甘草6g。3付,日1付,水煎服。服药后效果 苔,脉虚细而数。治则:养阴、清热、止血。方药:主方佳 合保阴煎加减。生地、黄柏、川断、旱莲草、藕节、黄芩、4结语 白芍、山药、阿胶、乌贼骨等。如感受热毒之邪,热与瘀 产后首重恶露,恶露为离经败血,对机体有百害而 血相搏,互结胞中,症见恶露量多,色紫暗,或浑浊如败无一利,故恶露宜畅不宜滞,宜去不宜留。恶露不绝是 酱,臭秽,多伴有下腹刺痛。妇科检查子宫底较同期正产后常见病,其病机主要是冲任为病,因气虚失摄,冲 常产褥期高,质软、压痛。加金银花、连翘、败酱草、蒲任不固;或热扰冲任,迫血妄行;也可由于瘀阻冲任,血 公英、五灵脂、炒蒲黄等,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若肝不归经所致。临床以气虚、血瘀为多见。但往往虚实 郁化热恶露不绝,见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深红,两肋胀错杂,辨证时,除四诊八纲外,必须注重恶露的量、色、 痛,心烦易怒,舌边尖红,苔薄,脉弦细数。酌加柴胡、质以辨寒、热、虚、实。治疗以调理冲任为本,根据虚 郁金、丹皮、茜草根等,以疏肝解郁,清热止血;口舌干热、瘀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清热,化瘀之法,必要时 燥者,加麦冬、石斛、玉竹以滋阴 候配合西医诊治,以免变生他病。在预防和护理上,应 2.23血瘀型恶露量多过期不止,淋漓量时多时积极开展新法接生,严格注意无菌操作;在分娩的第三 少,或夹有或大或小血块,色紫暗,小腹疼痛,甚或连及产程,注意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发现不全时,应 胸肋亦胀痛不舒,大便秘结,舌色暗滞、边有瘀斑瘀点,立即清理宫腔;注意产褥期卫生,避免感受风寒及过食 脉沉弦或沉而有力。治以活血化瘀,以促进瘀血或残辛燥之品;让产妇产后及时排尿,如有尿潴留应积极处 留胎盘的排出,瘀去则血止归经。方药:主方合生化汤理;产妇应多取侧卧或半卧位,鼓励早期活动 加減。当归、蒲黄、五灵脂、川芎、炮姜、桃仁、益母草、作者简介:郭华林(1982一,女,河南周口市人,河南中医学院x06级在 枳壳、三七粉等。若小腹冷痛者,加吴茱萸、炒艾叶以读土研究生,主要从事妇产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本文校对:胡小量收稿日期:2008-12-2 温经止血;属于肝郁气滞而血瘀精神抑郁,胸肋胀痛 dr1Ch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气血运行失常。本病为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之证。虚 者以气虚为主, 由于产时耗气伤血, 宫缩乏力气不摄 血, 故绵绵不绝; 实者以血瘀为要, 或兼感邪热, 瘀血不 去, 新血不得归经。选用党参、黄芪、桃仁、益母草、五 灵脂、当归、川芎、三七、炒蒲黄等组成基本方随证加 减。方中以党参、黄芪为君药, 功于益气升提, 固冲摄 血, 正所谓 产后当大补气血为主, 虽有杂症, 以末治 之; 桃仁、益母草、五灵脂共为臣药, 助君药固摄止血, 并能活血化瘀, 使血止而无留瘀之患; 当归、川芎共为 佐药, 意在行气活血, 止痛, 佐君臣共奏补气行血, 祛瘀 生新之功效; 三七、炒蒲黄共为使药, 意在活血止血。 全方共奏益气祛瘀止血之效。 22 辨证论治 221 气虚型 症状: 产后恶露过期不止, 淋漓不断, 色淡红, 量多, 质稀薄, 无臭味, 神倦懒言, 四肢无力, 小 腹空坠, 面色 白, 舌淡红苔薄, 脉缓弱。治则: 益气健 脾, 摄血固冲。方药: 主方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 党参、当归、白术、荆芥炭、升麻、柴胡、陈皮、艾叶炭、益 母草、甘草等。兼肝肾亏损、症见恶露日久不止, 腰酸 膝软、头晕耳鸣者, 加补肝肾、固冲任之品, 如菟丝子、 金樱子、川断、巴戟天等; 恶露夹血块, 块下痛减者, 加 活血祛瘀止血之品, 如贯众炭, 泽兰、炒蒲黄; 若头晕目 眩, 心悸怔忡者, 加白芍、阿胶( 烊化) 以补血。 222 血热型 症状: 恶露量多过期不止, 淋漓不断, 色红, 质粘稠, 气臭秽, 面色潮红, 口燥咽干, 舌质红少 苔, 脉虚细而数。治则: 养阴、清热、止血。方药: 主方 合保阴煎加减。生地、黄柏、川断、旱莲草、藕节、黄芩、 白芍、山药、阿胶、乌贼骨等。如感受热毒之邪, 热与瘀 血相搏, 互结胞中, 症见恶露量多, 色紫暗, 或浑浊如败 酱, 臭秽, 多伴有下腹刺痛。妇科检查子宫底较同期正 常产褥期高, 质软、压痛。加金银花、连翘、败酱草、蒲 公英、五灵脂、炒蒲黄等, 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若肝 郁化热恶露不绝, 见恶露量或多或少, 色深红, 两肋胀 痛, 心烦易怒, 舌边尖红, 苔薄, 脉弦细数。酌加柴胡、 郁金、丹皮、茜草根等, 以疏肝解郁, 清热止血; 口舌干 燥者, 加麦冬、石斛、玉竹以滋阴。 223 血瘀型 恶露量多过期不止, 淋漓量时多时 少, 或夹有或大或小血块, 色紫暗, 小腹疼痛, 甚或连及 胸肋亦胀痛不舒, 大便秘结, 舌色暗滞、边有瘀斑瘀点, 脉沉弦或沉而有力。治以活血化瘀, 以促进瘀血或残 留胎盘的排出, 瘀去则血止归经。方药: 主方合生化汤 加减。当归、蒲黄、五灵脂、川芎、炮姜、桃仁、益母草、 枳壳、三七粉等。若小腹冷痛者, 加吴茱萸、炒艾叶以 温经止血; 属于肝郁气滞而血瘀, 精神抑郁, 胸肋胀痛 者, 加柴胡、郁金、香附等, 以疏肝解郁; 兼气虚伴见小 腹空坠者, 加党参、黄芪等, 以补气摄血; 恶露臭秽, 身 热口渴者, 加金银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如大量 出血或长期反复不止, 疑有胎盘、胎膜残留时, 应作刮 宫术, 刮出物送病理检查, 以明确诊断, 及时处理。 3 典型病例 赵某某, 女, 27 岁, 周口项城人, 教师, 2008 年 4 月 5 日初诊。主诉: 顺产后 50 余日阴道出血不止。诊 见: 面色萎黄, 产后恶露不止 50 余日, 腰膝酸软, 神倦 无力, 头晕目眩, 乳汁不足, 舌淡红苔薄, 脉缓弱。西医 诊断: 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中医诊断: 产后恶露不绝。 证属气血亏虚, 冲任不固尚有瘀血滞留。治以益肾养 血为主, 酌加活血祛瘀之品。方药: 党参 10g, 黄芪 10g, 熟地15g, 山药 15g, 赤芍 6g, 杜仲 9g, 川断 9g, 白术 6g, 陈皮 12g, 地榆炭 10g, 五灵脂 9g, 茯苓 9g, 甘草 6g。 3 付, 日 1 付, 水煎服。4 月 8 日复诊: 恶露明显减少, 时有时无, 但腰酸不减, 乳汁渐增, 脉细。治以固奇经 补气血, 则恶露止, 乳汁足。方药: 黄芪 12g, 当归 12g, 熟地 12g, 仙灵脾 15g, 巴戟天 12g, 狗脊 12g, 阿胶 12g, 赤芍 6g, 白术 9g, 炮姜 3g, 地榆炭 12g, 甘草 6g。3 付, 日1 付, 水煎服。4 月 11 日又诊, 自诉恶露已止, 略有 腰酸, 带下未见红, 但质稀薄。治以固肾养血, 健脾止 带。方药: 山药 15g, 白术 12g, 杜仲 12g, 川断 12g, 狗脊 9g, 五味子 6g, 金樱子 9g, 熟地 12g, 陈皮 12g, 地榆炭 12g, 甘草 6g。3 付, 日 1 付, 水煎服。服药后效果 佳。 4 结语 产后首重恶露, 恶露为离经败血, 对机体有百害而 无一利, 故恶露宜畅不宜滞, 宜去不宜留。恶露不绝是 产后常见病, 其病机主要是冲任为病, 因气虚失摄, 冲 任不固; 或热扰冲任, 迫血妄行; 也可由于瘀阻冲任, 血 不归经所致。临床以气虚、血瘀为多见。但往往虚实 错杂, 辨证时, 除四诊八纲外, 必须注重恶露的量、色、 质以辨寒、热、虚、实。治疗以调理冲任为本, 根据虚、 热、瘀的不同, 分别采用益气, 清热, 化瘀之法, 必要时 候配合西医诊治, 以免变生他病。在预防和护理上, 应 积极开展新法接生, 严格注意无菌操作; 在分娩的第三 产程, 注意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如发现不全时, 应 立即清理宫腔; 注意产褥期卫生, 避免感受风寒及过食 辛燥之品; 让产妇产后及时排尿, 如有尿潴留应积极处 理; 产妇应多取侧卧或半卧位, 鼓励早期活动。 作者简介: 郭华林( 1982 ) , 女, 河南周口市人, 河南中医学院 2006 级在 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妇产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本文校对: 胡小量 收稿日期: 2008- 12- 26) 光明中医 2009 年 5 月第 24 卷第 5 期 CJGMCM May 2009. Vol 24. 5 ∀ 823 ∀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