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现象,认为梨黑星病菌有两个种,即: enmturia pirina Aderh和V. nashicola Tanak et Yamumoto 两个种在形态和致病力方面均有一定差别, nashicola的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均比 endura pina的小,假囊壳稍大;.pina只危害西洋梨,不危害日本梨, nashicola只危害日本 梨,不危害西洋梨。我国文献记载梨黑星病菌几乎均采用 K pirina,但罗文华(1988)和魏 宁生等研究表明,中国栽培的梨(包括中国梨和日本梨)的黑星病菌应属于 endura nashicola。沈言章等(1993)研究发现我国栽培梨上的黑星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将采自河北、江苏、浙江、台湾和四川等地的12个菌株分为5个不同的致病类型。 病害循环 越冬和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第二年病芽萌发长 出病梢(乌码、病芽梢),病梢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的分生 孢子及未成熟的假囊壳也可在带病落叶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第二年假囊壳成熟 产生并散发子囊孢子。但三者相比,以病芽中的菌丝越冬对来年发病最为重要。冬季温暖潮 湿,落叶易腐烂分解并导致病菌死亡,落叶上的病菌难以越冬:冬季温暖而干燥,落叶上的 分生孢子可能越冬,但干燥条件不利于假囊壳的形成,有性态越冬的可能性不大;冬季寒冷 而潮湿,不利于分生孢子越冬,而有利于有性态的形成并越冬。病芽是在上一年的夏秋季节 形成的。随着梨树发芽、开花、展叶,病芽萌发形成病芽梢。河北省中南部,一般年份病梢 最早出现在4月23日前后,个别年份可提前到4月18日:5月515日是病梢的集中出现 期,此期出现的病梢可占当年病梢总量的90%左右:5月25日前后是病梢出现的最后时期, 进入6月田间极少出现新病梢。在一个一年生枝上,顶芽萌发不会形成病梢:亚顶芽萌发长 出的病梢最多,约占病梢总量的85%左右:再往下三个芽萌发的病梢可占10%左右:再往 下也有长出病梢的可能,但为数极少。条件适宜,一个病梢可连续产孢25~57d,每天每梢 可产孢10~70万个,病梢干枯死亡即丧失产孢能力。在一株梨树上,病梢多则叶、果发病早 而严重:病梢少则叶果发病晚而轻:;及时并彻底摘除病梢,能够明显减轻甚至控制黑星病的 发生和流行程度 传播:病菌主要依靠风雨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为10~30m。然而,据作者实地调查表明 病菌也有可能通过气流传播,传播距离超过100m。据调查,在以病梢上的病菌为初侵染来 源的条件下,早期病叶及病果多数出现在病梢的下方,形成一个以病梢为顶端的圆锥型发病 中心。在以落叶上的病菌为初侵染来源的条件下,早期病叶病果虽无明显的发病中心,但多 数出现在树冠下部靠近地面的叶果上。 侵入与发病:孢子萌发后可直接侵入,潜育期一般为10~20d。黑星病的潜育期长短与环 境温度有关。初侵染期气温较低,潜育期大约为20~35d:;夏秋季节一般为7~15d。多年调 查证明,在河北省中南部,幼叶幼果发病最早为5月中旬,5月下旬-6月上旬普遍发病。但 是,在特殊条件下,幼叶幼果的发病时间也会有很大变化。例如,1990年冬季温暖干燥, 展叶前后多雨潮湿,河北魏县梨区4月下旬发现病果,5月初即普遍发病。环境条件合适 该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 此病是一种有多次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程度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 品种抗病性:目前主要的栽培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鸭梨、京白梨最感病:雪花梨、酥现象,认为梨黑星病菌有两个种,即:Venturia pirina Aderh 和 V. nashicola Tanak et Yamumoto。 两个种在形态和致病力方面均有一定差别,V. nashicola 的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均比 Venturia pirina 的小,假囊壳稍大;V. pirina 只危害西洋梨,不危害日本梨,V. nashicola 只危害日本 梨,不危害西洋梨。我国文献记载梨黑星病菌几乎均采用 V. pirina,但罗文华(1988)和魏 宁生等研究表明,中国栽培的梨(包括中国梨和日本梨)的黑星病菌应属于 Venturia nashicola。沈言章等(1993)研究发现我国栽培梨上的黑星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将采自河北、江苏、浙江、台湾和四川等地的 12 个菌株分为 5 个不同的致病类型。 病害循环 越冬和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第二年病芽萌发长 出病梢(乌码、病芽梢),病梢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的分生 孢子及未成熟的假囊壳也可在带病落叶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第二年假囊壳成熟, 产生并散发子囊孢子。但三者相比,以病芽中的菌丝越冬对来年发病最为重要。冬季温暖潮 湿,落叶易腐烂分解并导致病菌死亡,落叶上的病菌难以越冬;冬季温暖而干燥,落叶上的 分生孢子可能越冬,但干燥条件不利于假囊壳的形成,有性态越冬的可能性不大;冬季寒冷 而潮湿,不利于分生孢子越冬,而有利于有性态的形成并越冬。病芽是在上一年的夏秋季节 形成的。随着梨树发芽、开花、展叶,病芽萌发形成病芽梢。河北省中南部,一般年份病梢 最早出现在 4 月 23 日前后,个别年份可提前到 4 月 18 日;5 月 5~15 日是病梢的集中出现 期,此期出现的病梢可占当年病梢总量的 90%左右;5 月 25 日前后是病梢出现的最后时期, 进入 6 月田间极少出现新病梢。在一个一年生枝上,顶芽萌发不会形成病梢;亚顶芽萌发长 出的病梢最多,约占病梢总量的 85%左右;再往下三个芽萌发的病梢可占 10%左右;再往 下也有长出病梢的可能,但为数极少。条件适宜,一个病梢可连续产孢 25~57d,每天每梢 可产孢 10~70 万个,病梢干枯死亡即丧失产孢能力。在一株梨树上,病梢多则叶、果发病早 而严重;病梢少则叶果发病晚而轻;及时并彻底摘除病梢,能够明显减轻甚至控制黑星病的 发生和流行程度。 传播:病菌主要依靠风雨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为 10~30m。然而,据作者实地调查表明, 病菌也有可能通过气流传播,传播距离超过 100m。据调查,在以病梢上的病菌为初侵染来 源的条件下,早期病叶及病果多数出现在病梢的下方,形成一个以病梢为顶端的圆锥型发病 中心。在以落叶上的病菌为初侵染来源的条件下,早期病叶病果虽无明显的发病中心,但多 数出现在树冠下部靠近地面的叶果上。 侵入与发病:孢子萌发后可直接侵入,潜育期一般为 10~20d。黑星病的潜育期长短与环 境温度有关。初侵染期气温较低,潜育期大约为 20~35d;夏秋季节一般为 7~15d。多年调 查证明,在河北省中南部,幼叶幼果发病最早为 5 月中旬,5 月下旬~6 月上旬普遍发病。但 是,在特殊条件下,幼叶幼果的发病时间也会有很大变化。例如,1990 年冬季温暖干燥, 展叶前后多雨潮湿,河北魏县梨区 4 月下旬发现病果,5 月初即普遍发病。环境条件合适, 该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 此病是一种有多次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程度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 品种抗病性:目前主要的栽培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鸭梨、京白梨最感病;雪花梨、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