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 Plant Pathology》课程教学资源(讲义)梨黑星病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162.51KB,团购合买
梨黑星病 Pear Scab 梨黑星病又叫疮痂病俗称黑霉病、雾病、乌码、荞麦皮,是我国梨树上普遍发生的一 种病害。该病危害果实,果面产生病斑,使之失去商品价值;危害叶片,导致早期落叶, 严重消弱树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病在种植鸭梨、白梨等高度感病品种的梨区发生 较重,原来抗病的雪花梨、酥梨等品种在近几年的受害程度也逐渐加重。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梨黑星病 Pear scab 梨黑星病又叫疮痂病,俗称黑霉病、雾病、乌码、荞麦皮,是我国梨树上普遍发生的 种病害。该病危害果实,果面产生病斑,使之失去商品价值:危害叶片,导致早期落叶,严 重消弱树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病在种植鸭梨、白梨等高度感病品种的梨区发生较重 原来抗病的雪花梨、酥梨等品种在近几年的受害程度也逐渐加重。但由于防治技术的普遍提 高,因该病严重发生而导致早期大量落叶的现象较为少见。当前该病主要危害果实,尤其是 近成熟期的果实。由于果实受害,降低经济价值,影响果农的经济收入。一般年份是需要经 常加以重视和防治的梨树病害之一,多雨年份尤其要密切注意其发展动态,及时进行防治。 症状 梨黑星病能够侵染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如叶片及叶柄、芽、花序、新梢及一年生 枝条等部位,其中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为常见。该病从展叶期开始,一直到果实采收期都可 发生,有时在储藏期仍可继续发生。该病症状的主要特点是:受害部位产生墨绿色至黑色, 有时呈银灰色的霉状物;病部初期变黄,后期枯死,病部组织不腐烂。 叶片:叶肉、叶脉及叶柄均可发病。刚展开的幼叶最感病,展叶后一个月以上的老叶抗 病性很强。叶部病斑主要出现在叶片背面,尤以沿叶脉处较多。初期沿叶脉长出星状放射的 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叶片正面难见异常表现;稍后,霉状物扩展连片,与背面黑霉对应的 叶片正面开始出现不规则形黄斑;再后,病斑逐渐变褐枯死。叶上病斑多时,可导致叶片枯 黄,甚至早期落叶。叶柄和叶脉上的病斑呈长条形或梭形,中部凹陷,表面易产生霉层,严 重时叶脉断裂,叶柄变黑,叶片枯死。叶柄受害常常是早期落叶的重要原因。 果实:从刚落花的幼果至采收期甚至储运期的成果均可发生,果实成熟度增加,感病程 度加重,近成熟期的果实最易受害。刚落花即受害的小幼果发病,多数在果柄或果面形成黑 色或墨绿色的近圆形霉斑,这类病果几乎全部早落。稍大幼果受害,果面产生淡黄色斑点, 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黑霉:干燥时不产生黑霉,呈绿色斑,俗称“青疔”。 幼果受害后,病部组织停止生长,导致果实畸形、开裂,甚至脱落。成果期受害,形成圆形 凹陷斑,病斑表面木栓化、开裂,呈“荞麦皮”状,这类病果不畸形。近成熟期果实受害, 形成淡黄绿色病斑,稍凹陷,有时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霉层。病果或带菌果实冷臧后,病斑扩 展较慢,病斑上常见浓密的银灰色霉层 芽部:芽部发病极难辨认。病芽的主要特征是鳞片变黑并产生黑霉,重病芽瘦弱甚至枯 死,枯芽不能萌发,常在芽基周围形成近圆形黑斑;轻病芽难见异常,第二年萌发形成病梢 在一个枝条上,顶芽基本不受害,亚顶芽最易受害,亚顶芽往下3-4个芽也较易受害。病芽

梨黑星病 Pear Scab 梨黑星病又叫疮痂病,俗称黑霉病、雾病、乌码、荞麦皮,是我国梨树上普遍发生的一 种病害。该病危害果实,果面产生病斑,使之失去商品价值;危害叶片,导致早期落叶,严 重消弱树势。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该病在种植鸭梨、白梨等高度感病品种的梨区发生较重, 原来抗病的雪花梨、酥梨等品种在近几年的受害程度也逐渐加重。但由于防治技术的普遍提 高,因该病严重发生而导致早期大量落叶的现象较为少见。当前该病主要危害果实,尤其是 近成熟期的果实。由于果实受害,降低经济价值,影响果农的经济收入。一般年份是需要经 常加以重视和防治的梨树病害之一,多雨年份尤其要密切注意其发展动态,及时进行防治。 症状 梨黑星病能够侵染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如叶片及叶柄、芽、花序、新梢及一年生 枝条等部位,其中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为常见。该病从展叶期开始,一直到果实采收期都可 发生,有时在储藏期仍可继续发生。该病症状的主要特点是:受害部位产生墨绿色至黑色, 有时呈银灰色的霉状物;病部初期变黄,后期枯死,病部组织不腐烂。 叶片:叶肉、叶脉及叶柄均可发病。刚展开的幼叶最感病,展叶后一个月以上的老叶抗 病性很强。叶部病斑主要出现在叶片背面,尤以沿叶脉处较多。初期沿叶脉长出星状放射的 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叶片正面难见异常表现;稍后,霉状物扩展连片,与背面黑霉对应的 叶片正面开始出现不规则形黄斑;再后,病斑逐渐变褐枯死。叶上病斑多时,可导致叶片枯 黄,甚至早期落叶。叶柄和叶脉上的病斑呈长条形或梭形,中部凹陷,表面易产生霉层,严 重时叶脉断裂,叶柄变黑,叶片枯死。叶柄受害常常是早期落叶的重要原因。 果实:从刚落花的幼果至采收期甚至储运期的成果均可发生,果实成熟度增加,感病程 度加重,近成熟期的果实最易受害。刚落花即受害的小幼果发病,多数在果柄或果面形成黑 色或墨绿色的近圆形霉斑,这类病果几乎全部早落。稍大幼果受害,果面产生淡黄色斑点, 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黑霉;干燥时不产生黑霉,呈绿色斑,俗称“青疔”。 幼果受害后,病部组织停止生长,导致果实畸形、开裂,甚至脱落。成果期受害,形成圆形 凹陷斑,病斑表面木栓化、开裂,呈“荞麦皮”状,这类病果不畸形。近成熟期果实受害, 形成淡黄绿色病斑,稍凹陷,有时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霉层。病果或带菌果实冷藏后,病斑扩 展较慢,病斑上常见浓密的银灰色霉层。 芽部:芽部发病极难辨认。病芽的主要特征是鳞片变黑并产生黑霉,重病芽瘦弱甚至枯 死,枯芽不能萌发,常在芽基周围形成近圆形黑斑;轻病芽难见异常,第二年萌发形成病梢。 在一个枝条上,顶芽基本不受害,亚顶芽最易受害,亚顶芽往下 3~4 个芽也较易受害。病芽

绝大部分是叶芽,花芽发病极为少见 病梢:病芽萌发形成病梢,俗称“乌码”,又称“病芽梢”。一般年份从4月下旬开始出 现,几乎全为病芽萌发而成,极少见到当年受侵染而成的病梢。病梢的主要特点是从新梢基 部开始,逐渐向上产生一层浓密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一直向上可扩展到叶柄甚至叶片基 部。病梢叶片初变红,再变黄,最后干枯脱落,只留下一个“黑橛”。病梢大小差异很大, 小病梢为只有1~2片叶的叶丛枝:大病梢可达10cm以上,长满黑霉,叶片脱落,极似一条 “老鼠尾巴”。 其他部位:一年生枝条不会因病菌直接侵染而发病,而是由于重病芽枯死,病菌向周围 扩展而成。病斑近圆形,黑色,中部常开裂,极难产生霉状物。花序发病非常少见,主要是 带菌花芽萌发,在花序基部形成黑霉,向周围扩展,最终可致花序基部相邻叶簇萎蔫枯死 病原 学名:有性态为梨黑星菌 Venturia pirina Aderh,属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在自然界常见 其无性态为梨黑星孢 Fusicladium virescens Bon.。 病原形态:在病斑上长 出的黑色霉状物即为病菌的 oo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 生孢子梗丛生,暗褐色,粗 而短,无分枝,直立或弯曲 大小为80~320μm×3.2-64 um。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 的顶端或中部,脱落后孢子 梗上留有瘤状的痕迹,分生 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葵花 图9-1梨黑星病 籽形、纺锤形、椭圆形或卵 1.子囊孢子2子囊壳2.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圆形,单胞,但少数在萌发 时可产生一个隔膜。大小为 80-240μm×48-80um。有性态一般在过冬后的落叶上产生假囊壳,以在叶背面聚生居 多。假囊壳圆球形或扁圆形,黑褐色,喙部突岀,平均大小为87.1~-118.6μm。子囊棍棒状, 聚生于假囊壳底部,无色透明,大小为37.1~61.8μm×6.2-6.9μm,每个子囊内含有8个鞋 底状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淡黄绿色或淡黄褐色,双胞,大小为11.1-13.6μm×3.7~52μm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范围5~28℃,适温21~23℃。分生孢子形成的适温为20℃。分生 孢子萌发的速度与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萌发温度范围为2~-30℃,适温21~23℃,新鲜的 分生孢子在25℃下经24h后萌发率可达95%以上:分生孢子萌发所需湿度为70%以上,低 于50%不萌发。分生孢子抗逆能力较强,在-8~14℃低温下经过3个月尚有50%以上萌发。 自然条件下,落叶上的分生孢子能存活47个月。在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容易死亡,但有利 于病菌形成假囊壳 病原菌生理分化:日本田中彰一等(1964)研究表明,梨黑星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

图 9-1 梨黑星病菌 1.子囊孢子 2.子囊壳 2.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绝大部分是叶芽,花芽发病极为少见。 病梢:病芽萌发形成病梢,俗称“乌码”,又称“病芽梢”。一般年份从 4 月下旬开始出 现,几乎全为病芽萌发而成,极少见到当年受侵染而成的病梢。病梢的主要特点是从新梢基 部开始,逐渐向上产生一层浓密的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一直向上可扩展到叶柄甚至叶片基 部。病梢叶片初变红,再变黄,最后干枯脱落,只留下一个“黑橛”。病梢大小差异很大, 小病梢为只有 1~2 片叶的叶丛枝;大病梢可达 10cm 以上,长满黑霉,叶片脱落,极似一条 “老鼠尾巴”。 其他部位:一年生枝条不会因病菌直接侵染而发病,而是由于重病芽枯死,病菌向周围 扩展而成。病斑近圆形,黑色,中部常开裂,极难产生霉状物。花序发病非常少见,主要是 带菌花芽萌发,在花序基部形成黑霉,向周围扩展,最终可致花序基部相邻叶簇萎蔫枯死。 病原 学名:有性态为梨黑星菌 Venturia pirina Aderh.,属子囊菌亚门黑星菌属;在自然界常见 其无性态为梨黑星孢 Fusicladium virescens Bon.。 病原形态:在病斑上长 出的黑色霉状物即为病菌的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 生孢子梗丛生,暗褐色,粗 而短,无分枝,直立或弯曲, 大小为8.0~32.0μm×3.2~6.4 μm。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 的顶端或中部,脱落后孢子 梗上留有瘤状的痕迹,分生 孢子淡褐色或橄榄色,葵花 籽形、纺锤形、椭圆形或卵 圆形,单胞,但少数在萌发 时可产生一个隔膜。大小为 8.0~24.0μm×4.8~8.0μm。有性态一般在过冬后的落叶上产生假囊壳,以在叶背面聚生居 多。假囊壳圆球形或扁圆形,黑褐色,喙部突出,平均大小为 87.1~118.6μm。子囊棍棒状, 聚生于假囊壳底部,无色透明,大小为 37.1~61.8μm×6.2~6.9μm,每个子囊内含有 8 个鞋 底状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淡黄绿色或淡黄褐色,双胞,大小为 11.1~13.6μm×3.7~5.2μm。 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范围 5~28℃,适温 21~23℃。分生孢子形成的适温为 20℃。分生 孢子萌发的速度与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萌发温度范围为 2~30℃,适温 21~23℃,新鲜的 分生孢子在 25℃下经 24h 后萌发率可达 95%以上;分生孢子萌发所需湿度为 70%以上,低 于 50%不萌发。分生孢子抗逆能力较强,在-8~-14℃低温下经过 3 个月尚有 50%以上萌发。 自然条件下,落叶上的分生孢子能存活 4~7 个月。在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容易死亡,但有利 于病菌形成假囊壳。 病原菌生理分化:日本田中彰一等(1964)研究表明,梨黑星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

现象,认为梨黑星病菌有两个种,即: enmturia pirina Aderh和V. nashicola Tanak et Yamumoto 两个种在形态和致病力方面均有一定差别, nashicola的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均比 endura pina的小,假囊壳稍大;.pina只危害西洋梨,不危害日本梨, nashicola只危害日本 梨,不危害西洋梨。我国文献记载梨黑星病菌几乎均采用 K pirina,但罗文华(1988)和魏 宁生等研究表明,中国栽培的梨(包括中国梨和日本梨)的黑星病菌应属于 endura nashicola。沈言章等(1993)研究发现我国栽培梨上的黑星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将采自河北、江苏、浙江、台湾和四川等地的12个菌株分为5个不同的致病类型。 病害循环 越冬和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第二年病芽萌发长 出病梢(乌码、病芽梢),病梢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的分生 孢子及未成熟的假囊壳也可在带病落叶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第二年假囊壳成熟 产生并散发子囊孢子。但三者相比,以病芽中的菌丝越冬对来年发病最为重要。冬季温暖潮 湿,落叶易腐烂分解并导致病菌死亡,落叶上的病菌难以越冬:冬季温暖而干燥,落叶上的 分生孢子可能越冬,但干燥条件不利于假囊壳的形成,有性态越冬的可能性不大;冬季寒冷 而潮湿,不利于分生孢子越冬,而有利于有性态的形成并越冬。病芽是在上一年的夏秋季节 形成的。随着梨树发芽、开花、展叶,病芽萌发形成病芽梢。河北省中南部,一般年份病梢 最早出现在4月23日前后,个别年份可提前到4月18日:5月515日是病梢的集中出现 期,此期出现的病梢可占当年病梢总量的90%左右:5月25日前后是病梢出现的最后时期, 进入6月田间极少出现新病梢。在一个一年生枝上,顶芽萌发不会形成病梢:亚顶芽萌发长 出的病梢最多,约占病梢总量的85%左右:再往下三个芽萌发的病梢可占10%左右:再往 下也有长出病梢的可能,但为数极少。条件适宜,一个病梢可连续产孢25~57d,每天每梢 可产孢10~70万个,病梢干枯死亡即丧失产孢能力。在一株梨树上,病梢多则叶、果发病早 而严重:病梢少则叶果发病晚而轻:;及时并彻底摘除病梢,能够明显减轻甚至控制黑星病的 发生和流行程度 传播:病菌主要依靠风雨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为10~30m。然而,据作者实地调查表明 病菌也有可能通过气流传播,传播距离超过100m。据调查,在以病梢上的病菌为初侵染来 源的条件下,早期病叶及病果多数出现在病梢的下方,形成一个以病梢为顶端的圆锥型发病 中心。在以落叶上的病菌为初侵染来源的条件下,早期病叶病果虽无明显的发病中心,但多 数出现在树冠下部靠近地面的叶果上。 侵入与发病:孢子萌发后可直接侵入,潜育期一般为10~20d。黑星病的潜育期长短与环 境温度有关。初侵染期气温较低,潜育期大约为20~35d:;夏秋季节一般为7~15d。多年调 查证明,在河北省中南部,幼叶幼果发病最早为5月中旬,5月下旬-6月上旬普遍发病。但 是,在特殊条件下,幼叶幼果的发病时间也会有很大变化。例如,1990年冬季温暖干燥, 展叶前后多雨潮湿,河北魏县梨区4月下旬发现病果,5月初即普遍发病。环境条件合适 该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 此病是一种有多次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程度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 品种抗病性:目前主要的栽培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鸭梨、京白梨最感病:雪花梨、酥

现象,认为梨黑星病菌有两个种,即:Venturia pirina Aderh 和 V. nashicola Tanak et Yamumoto。 两个种在形态和致病力方面均有一定差别,V. nashicola 的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均比 Venturia pirina 的小,假囊壳稍大;V. pirina 只危害西洋梨,不危害日本梨,V. nashicola 只危害日本 梨,不危害西洋梨。我国文献记载梨黑星病菌几乎均采用 V. pirina,但罗文华(1988)和魏 宁生等研究表明,中国栽培的梨(包括中国梨和日本梨)的黑星病菌应属于 Venturia nashicola。沈言章等(1993)研究发现我国栽培梨上的黑星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将采自河北、江苏、浙江、台湾和四川等地的 12 个菌株分为 5 个不同的致病类型。 病害循环 越冬和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第二年病芽萌发长 出病梢(乌码、病芽梢),病梢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菌的分生 孢子及未成熟的假囊壳也可在带病落叶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第二年假囊壳成熟, 产生并散发子囊孢子。但三者相比,以病芽中的菌丝越冬对来年发病最为重要。冬季温暖潮 湿,落叶易腐烂分解并导致病菌死亡,落叶上的病菌难以越冬;冬季温暖而干燥,落叶上的 分生孢子可能越冬,但干燥条件不利于假囊壳的形成,有性态越冬的可能性不大;冬季寒冷 而潮湿,不利于分生孢子越冬,而有利于有性态的形成并越冬。病芽是在上一年的夏秋季节 形成的。随着梨树发芽、开花、展叶,病芽萌发形成病芽梢。河北省中南部,一般年份病梢 最早出现在 4 月 23 日前后,个别年份可提前到 4 月 18 日;5 月 5~15 日是病梢的集中出现 期,此期出现的病梢可占当年病梢总量的 90%左右;5 月 25 日前后是病梢出现的最后时期, 进入 6 月田间极少出现新病梢。在一个一年生枝上,顶芽萌发不会形成病梢;亚顶芽萌发长 出的病梢最多,约占病梢总量的 85%左右;再往下三个芽萌发的病梢可占 10%左右;再往 下也有长出病梢的可能,但为数极少。条件适宜,一个病梢可连续产孢 25~57d,每天每梢 可产孢 10~70 万个,病梢干枯死亡即丧失产孢能力。在一株梨树上,病梢多则叶、果发病早 而严重;病梢少则叶果发病晚而轻;及时并彻底摘除病梢,能够明显减轻甚至控制黑星病的 发生和流行程度。 传播:病菌主要依靠风雨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为 10~30m。然而,据作者实地调查表明, 病菌也有可能通过气流传播,传播距离超过 100m。据调查,在以病梢上的病菌为初侵染来 源的条件下,早期病叶及病果多数出现在病梢的下方,形成一个以病梢为顶端的圆锥型发病 中心。在以落叶上的病菌为初侵染来源的条件下,早期病叶病果虽无明显的发病中心,但多 数出现在树冠下部靠近地面的叶果上。 侵入与发病:孢子萌发后可直接侵入,潜育期一般为 10~20d。黑星病的潜育期长短与环 境温度有关。初侵染期气温较低,潜育期大约为 20~35d;夏秋季节一般为 7~15d。多年调 查证明,在河北省中南部,幼叶幼果发病最早为 5 月中旬,5 月下旬~6 月上旬普遍发病。但 是,在特殊条件下,幼叶幼果的发病时间也会有很大变化。例如,1990 年冬季温暖干燥, 展叶前后多雨潮湿,河北魏县梨区 4 月下旬发现病果,5 月初即普遍发病。环境条件合适, 该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条件 此病是一种有多次再侵染的流行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程度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 品种抗病性:目前主要的栽培品种大都是感病品种。鸭梨、京白梨最感病;雪花梨、酥

梨较抗病:蜜梨抗病性最强,其中的一些品系几乎近于免疫。但是,对多数梨区来说,品种 抗病性不会成为流行程度的限制性因素 阶段抗病性:叶片的阶段抗病性表现最为明显。幼叶高度感病,展叶一个月以上的叶片 极难受病菌侵染。对果实来说,阶段抗病性不甚明显。幼果及成果均感病,但果实越近成熟, 抗病性越差,忽视近成熟期的药剂防治,往往带来严重的后果 气候条件:在各种气候因素中,降雨对该病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多雨年份病重,干 旱年份病轻。但是,在降雨量相近的条件下,雨水的分布和雨日的多少对该病流行程度的影 响尤其巨大。发芽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是越冬病菌进行初侵染的关键时期,是越冬病菌向幼 叶及幼果转移,积累早期菌量,为后期流行奠定病原基础的关键时期。此期干旱少雨,必将 降低病菌初侵染的效率,幼叶及幼果发病轻,果园早期菌量的积累受到限制,对该病的后期 流行速度将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此期多雨潮湿,有利于初侵染的发生,早期积累一定数 量的病菌,必将加速后期流行。 采收前一个半月,果实逐渐进入高度感病期,若遇阴雨连绵的气候条件,近成熟果的发 病率或带菌率将明显增加。最近几年,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果实一旦感病,就 基本丧失商品价值,对果园的经济效益就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如果此期干旱少雨,果实不 易受侵染而发病,必能明显提高经济效益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把病害控制在未发或初发阶段。根据该病的发生规律及多 年的防治经验,防治此病主要注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清除病菌,减少初侵染及再侵染的病 菌数量,降低病菌的侵染几率;二是药剂防治,抓住关键时机,及时喷洒有效药剂,防止病 菌侵染和病害蔓延,重点是降低果实的发病率及带菌率,保证果品质量, 1搞好果园卫生果园卫生措施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清除落叶。带病落叶是该菌的越 冬场所之一,应当加以清理。具体方法是:梨树落叶后至发芽前,采取先树上,后树下的方 法,彻底清扫落叶,集中烧毁和深埋;对难以淸扫的残余落叶,通过翻耕果园土壤的方法, 尽量将其埋入土下,促进其腐烂分解。②芽萌动时喷药。病芽是该菌最重要的越冬场所,芽 萌动时喷洒有效药剂,可以杀灭病芽中的部分病菌,减少病芽萌发成为病梢的几率,大大降 低果园中的初侵染的菌量。40%福星、12.5%特谱唑(速保利、烯唑醇)、12.5%腈菌唑等内 吸性杀菌剂对梨黑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试验证明,在开花前、开花期或落花后喷药1~2 次,可将病梢总量减少60%左右。另外,发芽前喷Ⅰ~3Be石硫合剂或5%~10%的硫酸铵溶 液,也有一定效果。③彻底摘除病梢。病梢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个病梢出现后可连续产生并散发孢子:病梢干枯后虽然不再产生孢子,但其上残存的孢子仍 能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及时发现并彻底摘除病梢,集中烧毁或深埋,可明显降低初侵染菌 量,控制或延缓该病的发生或流行。具体方法是从5月初开始到5月底结束,5~10d一次, 巡视果园,仔细寻找,发现病梢,彻底摘除。④及时摘除病叶及病果。落叶上的越冬病菌进 入5月即失去侵染能力;病梢上的病菌进入6月也逐渐丧失侵染能力。6月以后导致黑星病 扩大和流行的病菌只能来源于病叶及病果。因此,结合其他农事活动,及时摘除病叶及病果 并集中处理,可大大降低病害的流行程度。⑤搞好幼树防治。由于幼树上黑星病的严重发生, 不但影响幼树本身的生长发育,而且又会成为附近结果梨园黑星病的病菌来源。因此,彻底 防治幼树上的黑星病,对附近结果大树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果园卫生措施

梨较抗病;蜜梨抗病性最强,其中的一些品系几乎近于免疫。但是,对多数梨区来说,品种 抗病性不会成为流行程度的限制性因素。 阶段抗病性:叶片的阶段抗病性表现最为明显。幼叶高度感病,展叶一个月以上的叶片 极难受病菌侵染。对果实来说,阶段抗病性不甚明显。幼果及成果均感病,但果实越近成熟, 抗病性越差,忽视近成熟期的药剂防治,往往带来严重的后果。 气候条件:在各种气候因素中,降雨对该病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多雨年份病重,干 旱年份病轻。但是,在降雨量相近的条件下,雨水的分布和雨日的多少对该病流行程度的影 响尤其巨大。发芽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是越冬病菌进行初侵染的关键时期,是越冬病菌向幼 叶及幼果转移,积累早期菌量,为后期流行奠定病原基础的关键时期。此期干旱少雨,必将 降低病菌初侵染的效率,幼叶及幼果发病轻,果园早期菌量的积累受到限制,对该病的后期 流行速度将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此期多雨潮湿,有利于初侵染的发生,早期积累一定数 量的病菌,必将加速后期流行。 采收前一个半月,果实逐渐进入高度感病期,若遇阴雨连绵的气候条件,近成熟果的发 病率或带菌率将明显增加。最近几年,市场对果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果实一旦感病,就 基本丧失商品价值,对果园的经济效益就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如果此期干旱少雨,果实不 易受侵染而发病,必能明显提高经济效益。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把病害控制在未发或初发阶段。根据该病的发生规律及多 年的防治经验,防治此病主要注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清除病菌,减少初侵染及再侵染的病 菌数量,降低病菌的侵染几率;二是药剂防治,抓住关键时机,及时喷洒有效药剂,防止病 菌侵染和病害蔓延,重点是降低果实的发病率及带菌率,保证果品质量。 1.搞好果园卫生 果园卫生措施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清除落叶。带病落叶是该菌的越 冬场所之一,应当加以清理。具体方法是:梨树落叶后至发芽前,采取先树上,后树下的方 法,彻底清扫落叶,集中烧毁和深埋;对难以清扫的残余落叶,通过翻耕果园土壤的方法, 尽量将其埋入土下,促进其腐烂分解。②芽萌动时喷药。病芽是该菌最重要的越冬场所,芽 萌动时喷洒有效药剂,可以杀灭病芽中的部分病菌,减少病芽萌发成为病梢的几率,大大降 低果园中的初侵染的菌量。40%福星、12.5%特谱唑(速保利、烯唑醇)、12.5%腈菌唑等内 吸性杀菌剂对梨黑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试验证明,在开花前、开花期或落花后喷药 1~2 次,可将病梢总量减少 60%左右。另外,发芽前喷 1~3oBe 石硫合剂或 5%~10%的硫酸铵溶 液,也有一定效果。③彻底摘除病梢。病梢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一 个病梢出现后可连续产生并散发孢子;病梢干枯后虽然不再产生孢子,但其上残存的孢子仍 能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及时发现并彻底摘除病梢,集中烧毁或深埋,可明显降低初侵染菌 量,控制或延缓该病的发生或流行。具体方法是从 5 月初开始到 5 月底结束,5~10d 一次, 巡视果园,仔细寻找,发现病梢,彻底摘除。④及时摘除病叶及病果。落叶上的越冬病菌进 入 5 月即失去侵染能力;病梢上的病菌进入 6 月也逐渐丧失侵染能力。6 月以后导致黑星病 扩大和流行的病菌只能来源于病叶及病果。因此,结合其他农事活动,及时摘除病叶及病果 并集中处理,可大大降低病害的流行程度。⑤搞好幼树防治。由于幼树上黑星病的严重发生, 不但影响幼树本身的生长发育,而且又会成为附近结果梨园黑星病的病菌来源。因此,彻底 防治幼树上的黑星病,对附近结果大树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果园卫生措施

2生长期药剂防治使用有效药剂防治黑星病是目前控制黑星病的最有效、最经常应用 的技术措施。用药时期、有效药剂及施药技术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 1)用药时期及次数不同梨区、不同年份施药时期及次数不同。总体而言,药剂防治 的关键时期有二:一是落花后30-45d内的幼叶幼果期,山海关以内梨区在麦收前后,重点 是麦收前:二是采收前30~45d内的成果期,多数地区是7月下旬至9月中旬。①幼叶幼果 期。梨树落花后,由于叶片初展,幼果初成,正处于高度感病期:落叶上的越冬病菌开始飞 散传播,病芽萌生病梢也产生孢子开始飞散传播。如果阴雨较多,条件适宜,越冬的黑星病 菌将向幼叶及幼果转移,导致幼叶及幼果发病,为当年的多次再侵染奠定病原基础。这个时 期是药剂防治的第一个关键时期,一般年份和地区,从初见病梢开始喷药,麦收前用药三次 即5月初、5月中下旬及6月上中旬。②成果期。7月中下旬以后,果实加速生长,抗病性 越来越差,越接近成熟的果实,越易感染黑星病。同时,此时的每一个果实都与当年的经济 收益直接相关。因此,采收前30~45d内,必需抓紧药剂防治,防治果实发病或带菌,保证 丰产丰收。根据当年的气候(主要是降雨)条件,此时一般需喷药3~4次,采收前7~10d, 必须喷药一次。最近几年,许多梨园推广套袋技术,由于梨袋有阻断病菌、减少侵染的作用 而且此时叶片老化,除秋梢嫩叶外很难感染黑星病,一般年份可以不喷药。但是,在黑星病 严重流行的年份,由于果园内菌量较大,套袋梨也会受到病菌侵染,也需要喷药。 (2)有效药剂对黑星病有效的药剂种类较多,具体应用时应该根据发病情况、药剂性 能、价格髙低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当搭配,交替用药,避免或减缓抗药性风险。如:40%福 星、10%世高、12.5%特谱唑、12.5%腈菌唑、40%博舒等,这些药剂均为内吸性杀菌剂,防 病效果优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关键时期应当选用。80%超邦生、80%大生M45、80% 喷克、62.25%仙生等药剂为保护性药剂,且几乎没有药害,不会损伤叶片及果面,应在发 病前和在幼果期使用。70%代森锰锌、50%退菌特、50%代森铵等药剂也都是保护性药剂 可在发病前使用,但应注意,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发生药害,对果面及叶面造成损伤,幼果 期应用时要多加小心。铜制剂也是一种防治黑星病常用的药剂,最常用的是1:2~3:200~240 倍波尔多液,还有绿得宝、绿乳铜、高铜、科博等多种铜制剂,这类药剂对黑星病的防治效 果比较好,但是使用不当容易发生药害,尤其是果皮幼嫩的幼果期不宜使用,阴雨连绵的季 节慎用

2.生长期药剂防治 使用有效药剂防治黑星病是目前控制黑星病的最有效、最经常应用 的技术措施。用药时期、有效药剂及施药技术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 (1)用药时期及次数 不同梨区、不同年份施药时期及次数不同。总体而言,药剂防治 的关键时期有二:一是落花后 30~45d 内的幼叶幼果期,山海关以内梨区在麦收前后,重点 是麦收前;二是采收前 30~45d 内的成果期,多数地区是 7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①幼叶幼果 期。梨树落花后,由于叶片初展,幼果初成,正处于高度感病期;落叶上的越冬病菌开始飞 散传播,病芽萌生病梢也产生孢子开始飞散传播。如果阴雨较多,条件适宜,越冬的黑星病 菌将向幼叶及幼果转移,导致幼叶及幼果发病,为当年的多次再侵染奠定病原基础。这个时 期是药剂防治的第一个关键时期,一般年份和地区,从初见病梢开始喷药,麦收前用药三次, 即 5 月初、5 月中下旬及 6 月上中旬。②成果期。7 月中下旬以后,果实加速生长,抗病性 越来越差,越接近成熟的果实,越易感染黑星病。同时,此时的每一个果实都与当年的经济 收益直接相关。因此,采收前 30~45d 内,必需抓紧药剂防治,防治果实发病或带菌,保证 丰产丰收。根据当年的气候(主要是降雨)条件,此时一般需喷药 3~4 次,采收前 7~10d, 必须喷药一次。最近几年,许多梨园推广套袋技术,由于梨袋有阻断病菌、减少侵染的作用, 而且此时叶片老化,除秋梢嫩叶外很难感染黑星病,一般年份可以不喷药。但是,在黑星病 严重流行的年份,由于果园内菌量较大,套袋梨也会受到病菌侵染,也需要喷药。 (2)有效药剂 对黑星病有效的药剂种类较多,具体应用时应该根据发病情况、药剂性 能、价格高低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当搭配,交替用药,避免或减缓抗药性风险。如:40%福 星、10%世高、12.5%特谱唑、12.5%腈菌唑、40%博舒等,这些药剂均为内吸性杀菌剂,防 病效果优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关键时期应当选用。80%超邦生、80%大生 M-45、80% 喷克、62.25%仙生等药剂为保护性药剂,且几乎没有药害,不会损伤叶片及果面,应在发 病前和在幼果期使用。70%代森锰锌、50%退菌特、50%代森铵等药剂也都是保护性药剂, 可在发病前使用,但应注意,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发生药害,对果面及叶面造成损伤,幼果 期应用时要多加小心。铜制剂也是一种防治黑星病常用的药剂,最常用的是 1:2~3:200~240 倍波尔多液,还有绿得宝、绿乳铜、高铜、科博等多种铜制剂,这类药剂对黑星病的防治效 果比较好,但是使用不当容易发生药害,尤其是果皮幼嫩的幼果期不宜使用,阴雨连绵的季 节慎用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