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锈病 Pear rust 梨锈病又称赤星病,我国南北果区均有发生,但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仅在果园附近种 植桧柏类树木较多的风景区和城市郊区危害较重。例如在北京、南京、杭州以及陕西秦岭北 麓的眉县、周至、西安等地,往往造成大量早期落叶或果实畸形。危害程度因年份和品种而 异,栽培感病品种的果园在病害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60%以上。除危害梨树外,还能危 害山楂、棠梨和贴梗海棠等 症状 主要危害梨树的幼嫩绿色部分,如幼叶、叶柄、幼果及新梢。 幼叶被害,叶片正面产生圆形小病斑,中央橙黄色有光泽,边缘淡黄色,周围具有黄色 晕圈。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中央产生蜜黄色微凸的小粒点(病菌性孢子器),潮湿时小粒 点上溢出淡黄色黏液(性孢子),黏液干燥后黄色小粒点变成黑色。之后病斑组织变肥厚, 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并长出几根至十几根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细管状物(锈孢子器),内有大 量褐色锈孢子,成熟后从锈孢子器顶端开列散岀。后期病叶变黑干枯,病叶早落。幼果被害 初期与叶片症状相似,后期病部长出锈孢子器,发病严重时果实畸形并早期脱落。叶柄、果 柄受害,病部橙黄色,并膨大隆起呈纺锤形,病斑上也可长出性子器和锈子腔。新梢受害后 的症状与叶柄、果柄相似,但后期病部凹陷并易折断。梨锈病的诊断要点可以概括为:“病 部橙黄、肥厚肿胀、初生红点渐变黑、后长黄毛细又长”。 梨锈病菌为转主寄生菌,转主寄主为松柏科的桧柏、龙柏、欧洲刺桕、高塔柏、圆柏 南欧柏和翠柏等。病菌侵染转主寄主后,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产生淡黄色斑点,病部于秋 季黄化隆起,翌春形成球形或近球形瘤状菌瘿,菌瘿继续发育突破表皮露出红褐色、圆锥形 或楔形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成熟后,遇雨吸水膨大呈橙黄色的胶体 病原 病原为梨胶锈菌 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属担子菌亚门胶锈菌属。此外台湾 还有美赭痴锈菌引起锈病的报道,但影响很小。病菌具有专性寄生和转主寄生特点,在整个 生活史中可产生4种类型的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阶段发生在桧柏、龙柏及欧洲刺柏等柏类 寄主上,性孢子及锈孢子阶段发生在梨树上。病菌没有夏孢子阶段 性孢子器扁烧瓶形,埋生于梨叶正面病组织的表皮下,孔口外露,大小120~170μm 90~120um,内生许多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大小80~12m×3-3.5μm。锈
梨锈病 Pear Rust 梨锈病又称赤星病,我国南北果区均有发生,但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仅在果园附近种 植桧柏类树木较多的风景区和城市郊区危害较重。例如在北京、南京、杭州以及陕西秦岭北 麓的眉县、周至、西安等地,往往造成大量早期落叶或果实畸形。危害程度因年份和品种而 异,栽培感病品种的果园在病害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 60%以上。除危害梨树外,还能危 害山楂、棠梨和贴梗海棠等。 症状 主要危害梨树的幼嫩绿色部分,如幼叶、叶柄、幼果及新梢。 幼叶被害,叶片正面产生圆形小病斑,中央橙黄色有光泽,边缘淡黄色,周围具有黄色 晕圈。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中央产生蜜黄色微凸的小粒点(病菌性孢子器),潮湿时小粒 点上溢出淡黄色黏液(性孢子),黏液干燥后黄色小粒点变成黑色。之后病斑组织变肥厚, 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并长出几根至十几根灰白色或淡黄色的细管状物(锈孢子器),内有大 量褐色锈孢子,成熟后从锈孢子器顶端开列散出。后期病叶变黑干枯,病叶早落。幼果被害, 初期与叶片症状相似,后期病部长出锈孢子器,发病严重时果实畸形并早期脱落。叶柄、果 柄受害,病部橙黄色,并膨大隆起呈纺锤形,病斑上也可长出性子器和锈子腔。新梢受害后 的症状与叶柄、果柄相似,但后期病部凹陷并易折断。梨锈病的诊断要点可以概括为:“病 部橙黄、肥厚肿胀、初生红点渐变黑、后长黄毛细又长”。 梨锈病菌为转主寄生菌,转主寄主为松柏科的桧柏、龙柏、欧洲刺柏、高塔柏、圆柏、 南欧柏和翠柏等。病菌侵染转主寄主后,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产生淡黄色斑点,病部于秋 季黄化隆起,翌春形成球形或近球形瘤状菌瘿,菌瘿继续发育突破表皮露出红褐色、圆锥形 或楔形的冬孢子角。冬孢子角成熟后,遇雨吸水膨大呈橙黄色的胶体。 病原 病原为梨胶锈菌 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属担子菌亚门胶锈菌属。此外台湾 还有美赭痂锈菌引起锈病的报道,但影响很小。病菌具有专性寄生和转主寄生特点,在整个 生活史中可产生 4 种类型的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阶段发生在桧柏、龙柏及欧洲刺柏等柏类 寄主上,性孢子及锈孢子阶段发生在梨树上。病菌没有夏孢子阶段。 性孢子器扁烧瓶形,埋生于梨叶正面病组织的表皮下,孔口外露,大小 120~170μm× 90~120μm,内生许多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大小 8.0 ~12μm×3~3.5μm。锈
子器丛生于梨叶病斑的背面,或嫩梢、幼果和果梗的肿大病斑上,细圆筒形,长约5~-10mm 直径0.2~05mm,组成锈子器壁的护膜细胞长圆形或梭形,有长刺状突起,内生锈孢子。锈 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8~20μm×19-24μm,膜厚2~3μm。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点 锈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冬孢子角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初短小,后渐伸长, 一般约长2~5mm,顶部较窄,基部较宽。冬孢子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双胞,黄褐色,大小 33~62um×1428um,在每个细胞的分隔处各有两个发芽孔,柄细长,其外表被有胶质 遇水胶化。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7~20℃,冬孢子萌发时长出担子,4胞,每胞生一小 梗,每小梗顶端生一担孢子。担孢子卵形,淡黄褐色,单胞,大小10~15μm×8~9μm,担 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5~23℃ 病害循环 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欧洲刺柏及龙柏等转主寄主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形成 的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胀,冬孢子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飘散散落在梨树的嫩 叶、新梢及幼果上,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从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梨树从展叶开 始直至展叶后20d容易被感染,展叶25d以上,叶片一般不再受感染。梨锈病菌只有初侵染 而没有再侵染,一年中只有一个短暂时期产生担孢子侵害梨树,且担孢子寿命不长,传播距 离约25~5km,最远不超过10km 梨锈病的潜育期一般为6~10d,连续阴天和高温是感病的重要条件。潜育期的长短与气 温和寄主叶龄有密切关系,展叶期为4d且平均温度15℃时,潜育期为8-9d:展叶期为1ld 且平均温度为20℃时,潜育期为6~7d;展叶期为23d时,潜育期为14~15d:展叶期为33d 且平均温度达22.5℃时,该病不能发生。病菌侵入经过潜育期后,在叶面呈现橙黄色的病斑, 然后病斑上长出性孢子器,内生性孢子。性孢子成熟后由孔口随蜜汁溢出,经昆虫或雨水传 带至异性的性孢子器的受精丝上。性孢子与受精丝交配,约25d后,在叶斑背面或果实、嫩 梢病斑正面逐渐长出细小管状的锈孢子器。锈子器内产生的锈孢子不再危害梨树,而是经气 流或风传送到转主寄主桧柏的嫩枝、叶上萌发侵入,并在桧柏上越夏和越冬,至翌年春再度 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吸水胶化,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不能危害桧柏,只能危害梨树。 发病条件 转主寄主:梨锈病发生的轻重与梨园周围桧柏等柏科植物的数量和距离远近有关,尤其 与1.5~3.5km范围内的桧柏等柏科植物的数量关系最大。在担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内一般是 桧柏等转主寄主越多,病害发生越重;反之病害发生越轻。 气候条件:病菌一般只侵染幼嫩的组织,当梨萌芽、幼叶初展时若天气多雨,同时温度 对冬孢子萌发适宜,就会产生大量的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飘散,发病必定严重。在冬孢子萌 发后,风力的强弱和风向都可影响孢子与梨树的接触,对发病也有影响,若2~3月气温高, 冬孢子成熟早,当冬孢子遇水萌发时,梨还未萌芽或梨萌芽展叶时天气干燥都不利于冬孢子 形成担孢子,也不利于担孢子萌发侵入,则病害发生轻。所以2~3月气温高,3月下旬与4 月下旬的雨水多是影响当年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种和品种抗病性:梨品种间抗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感病品种有鸭梨、慈梨、严洲雪梨、 二宫白、明月及今春秋等。中国梨或日本梨系统的品种比较感病,西洋梨或西洋杂交品种品 系表现抗病或免疫。 病害控制
子器丛生于梨叶病斑的背面,或嫩梢、幼果和果梗的肿大病斑上,细圆筒形,长约 5~10 mm, 直径 0.2~0.5mm,组成锈子器壁的护膜细胞长圆形或梭形,有长刺状突起,内生锈孢子。锈 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 18~20μm×19~24μm,膜厚 2~3μm。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点。 锈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7℃。冬孢子角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初短小,后渐伸长, 一般约长 2~5mm,顶部较窄,基部较宽。冬孢子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双胞,黄褐色,大小 33~62μm×14~28μm,在每个细胞的分隔处各有两个发芽孔,柄细长,其外表被有胶质, 遇水胶化。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17~20℃,冬孢子萌发时长出担子,4 胞,每胞生一小 梗,每小梗顶端生一担孢子。担孢子卵形,淡黄褐色,单胞,大小 10~15μm×8~9μm,担 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5~23℃。 病害循环 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欧洲刺柏及龙柏等转主寄主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形成 的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胀,冬孢子成熟后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飘散散落在梨树的嫩 叶、新梢及幼果上,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从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梨树从展叶开 始直至展叶后 20d 容易被感染,展叶 25d 以上,叶片一般不再受感染。梨锈病菌只有初侵染 而没有再侵染,一年中只有一个短暂时期产生担孢子侵害梨树,且担孢子寿命不长,传播距 离约 2.5~5km,最远不超过 10km。 梨锈病的潜育期一般为 6~10d,连续阴天和高温是感病的重要条件。潜育期的长短与气 温和寄主叶龄有密切关系,展叶期为 4d 且平均温度 15℃时,潜育期为 8~9d;展叶期为 11d 且平均温度为 20℃时,潜育期为 6~7d;展叶期为 23d 时,潜育期为 14~15d;展叶期为 33d 且平均温度达 22.5℃时,该病不能发生。病菌侵入经过潜育期后,在叶面呈现橙黄色的病斑, 然后病斑上长出性孢子器,内生性孢子。性孢子成熟后由孔口随蜜汁溢出,经昆虫或雨水传 带至异性的性孢子器的受精丝上。性孢子与受精丝交配,约 25d 后,在叶斑背面或果实、嫩 梢病斑正面逐渐长出细小管状的锈孢子器。锈子器内产生的锈孢子不再危害梨树,而是经气 流或风传送到转主寄主桧柏的嫩枝、叶上萌发侵入,并在桧柏上越夏和越冬,至翌年春再度 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吸水胶化,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不能危害桧柏,只能危害梨树。 发病条件 转主寄主:梨锈病发生的轻重与梨园周围桧柏等柏科植物的数量和距离远近有关,尤其 与 1.5~3.5km 范围内的桧柏等柏科植物的数量关系最大。在担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内一般是 桧柏等转主寄主越多,病害发生越重;反之病害发生越轻。 气候条件:病菌一般只侵染幼嫩的组织,当梨萌芽、幼叶初展时若天气多雨,同时温度 对冬孢子萌发适宜,就会产生大量的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飘散,发病必定严重。在冬孢子萌 发后,风力的强弱和风向都可影响孢子与梨树的接触,对发病也有影响,若 2~3 月气温高, 冬孢子成熟早,当冬孢子遇水萌发时,梨还未萌芽或梨萌芽展叶时天气干燥都不利于冬孢子 形成担孢子,也不利于担孢子萌发侵入,则病害发生轻。所以 2~3 月气温高,3 月下旬与 4 月下旬的雨水多是影响当年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种和品种抗病性:梨品种间抗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感病品种有鸭梨、慈梨、严洲雪梨、 二宫白、明月及今春秋等。中国梨或日本梨系统的品种比较感病,西洋梨或西洋杂交品种品 系表现抗病或免疫。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控制初侵染来源,防止担孢子侵染梨树,是防治梨锈病的根本途径」 1清除转主寄主新建梨园应远离桧柏、龙柏等柏科植物多的风景绿化区,梨园与转主 寄主间的距离不能少于5km。在不必要栽植桧柏、龙柏及欧洲刺柏的地区,彻底砍除果园 周围5km以内的桧柏等转主寄主。因病菌缺少转主寄主无法完成生活史,锈病不发生或发 病很轻。 2控制桧柏等转主寄主上的病菌在风景绿化区,不可能彻底砍除桧桕等转主寄主, 因此,需要在春雨前修剪桧柏等,剪除冬孢子角,也可以在梨树萌芽前在桧柏等转主寄主 上喷药1-~2次,以抑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较好的药剂有2~3°e石硫合剂、0.3%五 氯酚钠与石硫合剂的混合液和1:1~2:100~160的波尔多液等。 3喷药保护在不宜砍除转主寄主的梨区,可喷药保护梨树防止锈病发生。一般在梨树 展叶期喷第一次药,10~15天再喷一次即可。常用药剂有:40%福星、12.5%腈菌唑、12.5% 速保利、20%粉锈宁和1:2:200~240的波尔多液等。为了防止病菌侵染桧柏、欧洲刺柏、龙 柏等转主寄主,避免病菌越冬,在6~7月份喷药1-2次保护转主寄主,常用药剂与梨树相 4.生物防治据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在性孢子成熟后喷施锈重寄生菌( Tuberculina vInosa),对锈子器的寄生率可达92%左右,从而抑制了锈孢子的形成,减少对桧柏等转主 寄主的侵染。逐年减轻锈病的危害
防治策略是控制初侵染来源,防止担孢子侵染梨树,是防治梨锈病的根本途径。 1.清除转主寄主 新建梨园应远离桧柏、龙柏等柏科植物多的风景绿化区,梨园与转主 寄主间的距离不能少于 5 km。在不必要栽植桧柏、龙柏及欧洲刺柏的地区,彻底砍除果园 周围 5 km 以内的桧柏等转主寄主。因病菌缺少转主寄主无法完成生活史,锈病不发生或发 病很轻。 2.控制桧柏等转主寄主上的病菌 在风景绿化区,不可能彻底砍除桧柏等转主寄主, 因此,需要在春雨前修剪桧柏等,剪除冬孢子角,也可以在梨树萌芽前在桧柏等转主寄主 上喷药 1~2 次,以抑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较好的药剂有 2~3 oBe 石硫合剂、0.3%五 氯酚钠与石硫合剂的混合液和 1:1~2:100~160 的波尔多液等。 3.喷药保护 在不宜砍除转主寄主的梨区,可喷药保护梨树防止锈病发生。一般在梨树 展叶期喷第一次药,10~15 天再喷一次即可。常用药剂有:40%福星、12.5%腈菌唑、12.5% 速保利、20%粉锈宁和 1:2:200~240 的波尔多液等。为了防止病菌侵染桧柏、欧洲刺柏、龙 柏等转主寄主,避免病菌越冬,在 6~7 月份喷药 1~2 次保护转主寄主,常用药剂与梨树相 同。 4.生物防治 据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在性孢子成熟后喷施锈重寄生菌(Tuberculina vinosa),对锈子器的寄生率可达 92%左右,从而抑制了锈孢子的形成,减少对桧柏等转主 寄主的侵染。逐年减轻锈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