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距或维系身份资本所付出的成本。 定的保障和良好的预期:但另一方面,权威治理意味着 在创始企业家身份由“高身份资本、高股权资本” 牺牲标准化、规范化的决策程序,董事会也因此无法成 向“高身份资本、低股权资本”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 为对企业经营决策和交易行为进行监督与制约的有效 识别出创始企业家和外部投资者在身份认知上的冲突 途径。此外,创始企业家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超越商业 焦点。一方面,外部投资者往往基于股权资本维度寄 关系的“私人关系”使得企业具有了“人格化”特征,影 予创始企业家相应的角色期待。当创始企业家处于低 响着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也成为创始企业家获取 股权资本状态时,外部投资者希望其扮演接受董事会 实际控制权的筹码,这干预了企业的权力配置,导致治 监督和约束的“管家”角色。另一方面,对于创始企业 理环境的恶化以及权力的“泛滥”。 家而言,在股权资本弱化过程中,如果“创始人身份”能 其次,高身份资本、低股权资本的身份特征和心理 够得以维持并不断得到来自企业利益相关方的确认, 所有权往往会固化创始企业家对自身的“东家”定位, 那么,高身份资本特征往往容易导致“东家”自我定位 导致其产生深层认知上的角色错配并陷入身份认同再 的认知惯性在创始企业家身份认同上的存续。这种认 平衡的困境,进而强化了创始企业家攫取控制权私利 知上的角色错配在心理所有权作用下会愈演愈烈,并 以及争夺企业控制权的动机。创始企业家由于对企业 加剧了创始企业家通过争夺控制权以攫取控制权私利 有着较强的控制强度、了解程度和投入力度而形成了 的心理动机,从而对公司治理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较为强烈的心理所有权,同时凭借“创始人”这一身份 资本(包含股东身份、管家身份、专家身份和公众形象 五、结论与讨论 身份)与利益相关方构建起超越组织层次的社会资本。 本文以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案例为背景,针对创 由此,只要创始企业家始终维持着高身份资本以及较 始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控制权冲突,基于控制 高水平的心理所有权,即使是在低股权资本情境下,创 权私利视角探析了控制权争夺背后的深层诱因以及如 始企业家也容易继续将自己的身份锁定为企业的“东 何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配置,从而形成对权力的有 家”,并将企业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从而加剧对控制 效制衡并抑制控制权私利问题。研究发现,外部投资 权私利的攫取。当创始企业家陷入身份再平衡的困境 者对创始企业家的角色期待更偏向于受董事会约束并 无法转变自己的认知,不按上市公司规则规范参与公 “按股行权”的“参政者”,而非独裁式的“执政者”。然 司的经营决策和治理时,“创一投”双方的利益冲突将 而,高身份资本与低股权资本之间的不匹配和强烈的 会演变为控制权争夺。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创始企业 心理所有权使创始企业家在深层认知层面上产生了角 家的身份表达会影响企业向内、外部传递的信号与相 色错配,陷入了身份认同再平衡的困境,进而加剧了在 关资源的获取,进而影响公司治理水平。为了更好地 治理环境不理想的情境下对公司利益的侵害以及控制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创始企业家需要对自身身份进行 权争夺。同时,研究还发现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有利于 相机定位和认知再平衡。 抑制控制权私利现象,为了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转 最后,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有利于抑制控制权私利 移,除了利用由股权所赋予的投票权对控制权进行重 现象,企业中的控制权可分为名义控制权和实际控制 新分配外,还可以通过识别并弱化实际控制权主体的 权,在现实中,“股权资本”和“身份资本”这两种不同的 权力基础,实现权力的有效制衡。 权力来源共同支配着控制权的实际分布。当攫取控制 本文的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在企 权私利的控制权主体掌控着企业的关键性资源时,为 业初创阶段,创始企业家权威治理对企业发展具有“双 了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转移,除了在董事会上行使 刃剑”效应。一方面,创始企业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 由股权所赋予的投票权对其进行制裁外,还需通过识 及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有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行业 别实际控制权背后的维持条件并削弱控制权主体与企 环境中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同时,在我国以差序格局 业关键性资源之间的连带关系,以实现权力的有效制 为基本社会特征、注重“关系”的营商环境中,创始企业 衡。雷士照明案中,创始企业家在三次控制权争夺中 家权威治理下形成的“人情”以及“私人关系”润滑了交 均不占有股权比例优势或董事席位优势,结局的差异 易关系,帮助企业建立了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较为良好 主要源于其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连带关系的强弱变化。 和稳固的合作关系,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为企业不断 事实上,在2014年的控制权争夺中,董事会正是通过 从外部环境中持续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资源提供了一 与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获得他们的信任 35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距或维系身份资本所付出的成本。 在创始企业家身份由“高身份资本、高股权资本” 向“高身份资本、低股权资本”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 识别出创始企业家和外部投资者在身份认知上的冲突 焦点。一方面,外部投资者往往基于股权资本维度寄 予创始企业家相应的角色期待。当创始企业家处于低 股权资本状态时,外部投资者希望其扮演接受董事会 监督和约束的“管家”角色。另一方面,对于创始企业 家而言,在股权资本弱化过程中,如果“创始人身份”能 够得以维持并不断得到来自企业利益相关方的确认, 那么,高身份资本特征往往容易导致“东家”自我定位 的认知惯性在创始企业家身份认同上的存续。这种认 知上的角色错配在心理所有权作用下会愈演愈烈,并 加剧了创始企业家通过争夺控制权以攫取控制权私利 的心理动机,从而对公司治理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案例为背景,针对创 始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控制权冲突,基于控制 权私利视角探析了控制权争夺背后的深层诱因以及如 何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配置,从而形成对权力的有 效制衡并抑制控制权私利问题。研究发现,外部投资 者对创始企业家的角色期待更偏向于受董事会约束并 “按股行权”的“参政者”,而非独裁式的“执政者”。然 而,高身份资本与低股权资本之间的不匹配和强烈的 心理所有权使创始企业家在深层认知层面上产生了角 色错配,陷入了身份认同再平衡的困境,进而加剧了在 治理环境不理想的情境下对公司利益的侵害以及控制 权争夺。同时,研究还发现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有利于 抑制控制权私利现象,为了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转 移,除了利用由股权所赋予的投票权对控制权进行重 新分配外,还可以通过识别并弱化实际控制权主体的 权力基础,实现权力的有效制衡。 本文的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在企 业初创阶段,创始企业家权威治理对企业发展具有“双 刃剑”效应。一方面,创始企业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 及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有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行业 环境中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同时,在我国以差序格局 为基本社会特征、注重“关系”的营商环境中,创始企业 家权威治理下形成的“人情”以及“私人关系”润滑了交 易关系,帮助企业建立了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较为良好 和稳固的合作关系,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为企业不断 从外部环境中持续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资源提供了一 定的保障和良好的预期;但另一方面,权威治理意味着 牺牲标准化、规范化的决策程序,董事会也因此无法成 为对企业经营决策和交易行为进行监督与制约的有效 途径。此外,创始企业家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超越商业 关系的“私人关系”使得企业具有了“人格化”特征,影 响着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也成为创始企业家获取 实际控制权的筹码,这干预了企业的权力配置,导致治 理环境的恶化以及权力的“泛滥”。 其次,高身份资本、低股权资本的身份特征和心理 所有权往往会固化创始企业家对自身的“东家”定位, 导致其产生深层认知上的角色错配并陷入身份认同再 平衡的困境,进而强化了创始企业家攫取控制权私利 以及争夺企业控制权的动机。创始企业家由于对企业 有着较强的控制强度、了解程度和投入力度而形成了 较为强烈的心理所有权,同时凭借“创始人”这一身份 资本(包含股东身份、管家身份、专家身份和公众形象 身份)与利益相关方构建起超越组织层次的社会资本。 由此,只要创始企业家始终维持着高身份资本以及较 高水平的心理所有权,即使是在低股权资本情境下,创 始企业家也容易继续将自己的身份锁定为企业的“东 家”,并将企业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从而加剧对控制 权私利的攫取。当创始企业家陷入身份再平衡的困境 无法转变自己的认知,不按上市公司规则规范参与公 司的经营决策和治理时,“创—投”双方的利益冲突将 会演变为控制权争夺。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创始企业 家的身份表达会影响企业向内、外部传递的信号与相 关资源的获取,进而影响公司治理水平。为了更好地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创始企业家需要对自身身份进行 相机定位和认知再平衡。 最后,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有利于抑制控制权私利 现象,企业中的控制权可分为名义控制权和实际控制 权,在现实中,“股权资本”和“身份资本”这两种不同的 权力来源共同支配着控制权的实际分布。当攫取控制 权私利的控制权主体掌控着企业的关键性资源时,为 了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转移,除了在董事会上行使 由股权所赋予的投票权对其进行制裁外,还需通过识 别实际控制权背后的维持条件并削弱控制权主体与企 业关键性资源之间的连带关系,以实现权力的有效制 衡。雷士照明案中,创始企业家在三次控制权争夺中 均不占有股权比例优势或董事席位优势,结局的差异 主要源于其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连带关系的强弱变化。 事实上,在2014年的控制权争夺中,董事会正是通过 与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获得他们的信任 53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 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