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ul.2019 第39卷第4期(总156期)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39(Sum No.156) DOI:10.15896/j.xjtuskxb..201904004 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案例的再剖析 曾宪聚1,林楷斌,张雅慧 (1.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深圳518060:2.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40) [摘要]本文从控制权私利视角对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再剖析。在重新 考察了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创始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控制权争夺 的诱因与控制权动态配置过程,之后基于控制权的优化配置探讨了对控制权私利的抑制。研 究表明:创始企业家早期的权威治理在帮助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从心理所有权的角度型塑 并固化了其对公司治理的深层认知:在由“高身份资本十高股权资本”向“高身份资本十低股权 资本”的演变过程中,创始企业家面临着心理所有权意义下的“东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 定位”与资本所有权意义下的“管家(职业经理人)定位”之间的角色冲突与身份认同的再平衡: 角色错配程度越高,“创(创始企业家)一投(外部投资者)”双方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越激烈。 研究还发现,控制权相机配置有利于抑制控制权私利,而识别并削弱实际控制权主体的权力基 础是实现控制权顺利转移的关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及其权威治理逻辑 演化的动态过程,在企业股权相对集中的情境下,厘清了创始企业家“身份资本”“股权资本”与 企业控制权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雷士照明;公司治理;创始企业家;外部投资者;心理所有权;身份资本;控制 权配置;控制权私利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19)04-0027-11 一、研究背景 展困境。一方面,企业所有权结构的改变可能使得创 始企业家原来的“东家”身份逐渐演变为大股东或小股 创始企业家的身份演变及其对公司治理的深层影 东,甚至最终成为企业的“管家”,但创始企业家往往由 响既是治理实践中的重要挑战,也是治理理论中的热 于心理所有权而无法实现身份认知与身份演变之间的 点议题)。在企业初创阶段,创始企业家以其出色的 动态适配),这种认知的错配容易进一步诱发创始企 经营才能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推动企业实现快速发 业家控制权私利行为,从而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 展,在情感上将企业视为自己的“孩子”,这种“私产”心 另一方面,外部投资者基于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利 理形塑并固化了其对“东家”身份的深层认知。随着企 益的维护,在投资企业时会通过事前订立合约和进入 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资金需求的急剧增加,创始企业 董事会的形式制衡创始企业家并监督其自利行为。在 家往往需要通过引入外部投资者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发 控制权私利的诱发下,“创”“投”双方掌握企业控制权 [收稿日期]2019-01-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72130,71232014) [作者简介]曾宪聚(1978一),男,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雅慧(1983一),女,通信作者,招商银行博士后流动站研 究人员。 27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19年07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ul.2019 第39卷第4期(总156期) Journ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39(Sum No.156) DOI:10.15896/j.xjtuskxb.201904004 [收稿日期] 2019-01-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72130,71232014) [作者简介] 曾宪聚(1978- ),男,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 雅 慧(1983- ),女,通 信 作 者,招商银行博士后流动站研 究人员。 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案例的再剖析 曾宪聚1,林楷斌1,张雅慧2 (1.深圳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2.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40) [摘 要] 本文从控制权私利视角对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再剖析。在重新 考察了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创始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控制权争夺 的诱因与控制权动态配置过程,之后基于控制权的优化配置探讨了对控制权私利的抑制。研 究表明:创始企业家早期的权威治理在帮助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从心理所有权的角度型塑 并固化了其对公司治理的深层认知;在由“高身份资本+高股权资本”向“高身份资本+低股权 资本”的演变过程中,创始企业家面临着心理所有权意义下的“东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 定位”与资本所有权意义下的“管家(职业经理人)定位”之间的角色冲突与身份认同的再平衡; 角色错配程度越高,“创(创始企业家)—投(外部投资者)”双方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越激烈。 研究还发现,控制权相机配置有利于抑制控制权私利,而识别并削弱实际控制权主体的权力基 础是实现控制权顺利转移的关键。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及其权威治理逻辑 演化的动态过程,在企业股权相对集中的情境下,厘清了创始企业家“身份资本”“股权资本”与 企业控制权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雷士照明;公司治理;创始企业家;外部投资者;心理所有权;身份资本;控制 权配置;控制权私利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5X(2019)04-0027-11 一、研究背景 创始企业家的身份演变及其对公司治理的深层影 响既是治理实践中的重要挑战,也是治理理论中的热 点议题[1]。在企业初创阶段,创始企业家以其出色的 经营才能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推动企业实现快速发 展,在情感上将企业视为自己的“孩子”,这种“私产”心 理形塑并固化了其对“东家”身份的深层认知。随着企 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资金需求的急剧增加,创始企业 家往往需要通过引入外部投资者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发 展困境。一方面,企业所有权结构的改变可能使得创 始企业家原来的“东家”身份逐渐演变为大股东或小股 东,甚至最终成为企业的“管家”,但创始企业家往往由 于心理所有权而无法实现身份认知与身份演变之间的 动态适配[2],这种认知的错配容易进一步诱发创始企 业家控制权 私 利 行 为,从 而 损 害 外 部 投 资 者 利 益[3]。 另一方面,外部投资者基于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利 益的维护,在投资企业时会通过事前订立合约和进入 董事会的形式制衡创始企业家并监督其自利行为。在 控制权私利的诱发下,“创”“投”双方掌握企业控制权 72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skxb.xjtu.edu.cn 的强烈动机容易演变为企业的控制权争夺。 究中较为罕见的样本,该案例本身的独特性使得单一 目前关于企业控制权争夺的研究主要关注影响创 案例的研究也能提供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们。其次, 始企业家在控制权争夺过程中获取或失去控制权的因 关于该案例的已有研究多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们、资源 素[),鲜有文献讨论创始企业家在身份演变过程中, 依赖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理论[]等传统视角,分析了 其自身身份认知与控制权私利之间的关系。本文以雷 创始人与其他股东之间在控制权争夺过程中谈判力度 士照明公司(下文简称雷士或雷士照明)2005一2014 的动态演变和影响因素[),风险或机构投资者的治理 年间发生的三次控制权争夺事件为背景,从控制权私 角色[]以及利益相关方在特定情境下参与公司治理 利视角对雷士控制权之争这一经典案例进行再剖析, 的方式);最新的文献则基于企业网络理论和信任理 通过建立创始企业家身份认知与其控制权私利行为间 论分析了企业网络中的信任演化],整体如表1所 的理论关联,考察创始企业家在身份演变过程中因心 示。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雷士控制权之争的理论认 理所有权而引发的角色认知错配、身份认同困境及由 识,同时也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围 控制权私利动机带来的公司治理难题,进一步揭示创 绕这一经典案例的研究尚缺乏控制权私利视角下对创 始企业家身份演变及其权威治理逻辑演化的动态过程。 始企业家身份演变和控制权动态配置过程的理论分 本文之所以选择雷士控制权之争一案作为目标案 析,因此,有必要在新的理论视角下对该案例进行再剖 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创始企业家吴长江的认 析,以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理论内涵与治理启示。 知与行为方式较为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诸多民营企业家 最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雷士照明在控制权争夺过程 在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多重困境,尤其在三次控制 中披露了相关公告,媒体也对该事件做了大量的报道, 权争夺过程中,公司员工、供应商和经销商等利益相关 这为研究创始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控制权争夺的 方独特甚至极端的介入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公司治理研 症结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研究资料。 表1雷士控制权之争主要研究成果梳理 理论视角 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 文献 不完全契约理论 企业的财务性资源、关键的知识性资源和关系性资源是创始人获取控制权的资源 多案例 资源依赖理论 基础:通过对创始人/创始团队权力的制度化安排,创始人对组织的控制实现由个 比较分析 王春艳等) 控制权配置理论 人控制向结构控制转变 社会资本理论 企业社会资本包括组织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实际控制人的社会资本与企业 案例解析 资源依赖理论 组织社会资本的契合度会影响企业实际控制权的稳定性 赵晶等 企业社会资本与个人社会资本契合度和社会资本的资产专用性会影响企业社会 社会资本理论 案例解析 资产专用性理论 资本重构的次序(遵循着资产专用性由低到高的次序),难度(企业社会资本与个 梁上坤等门 人社会资本的契合度越高,重构难度越大)以及企业价值 股东资源及其相互依赖性是维持股东间关系的核心:“股东资源-资源回报”的不 资源依赖理论 案例解析 张伟华等[幻 对称是引致股东间矛盾的主要根源 资产专用性 专用性资产是影响企业控制权配置的重要因素,其形成的“堑壕效应”是影响公司 控制权配置 案例解析 易阳等 控制权配置的重要途径 制度理论 民营企业在股权结构逐步明晰、正式商业契约逐步确立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大量个 案例解析 邢亚丹等[1o] 契约理论 性化隐形契约,需基于正式与非正式契约系统的交互作用建立公司治理机制 利益相关方可通过游说策略、隐形代理人策略、动员集体行动策略、路径策略4种 利益相关者理论 案例解析 制度理论 非正式方式参与公司治理;利益相关方会根据目标企业特征和自身群体特征对参 扎根理论 赵晶等] 与策略进行权变决策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初始阶段,扩张阶段与成熟阶段),企业网络对情感信任 企业网络理论 案例研究 和契约信任的依赖程度有显著的差异。创始人持股比例的下降和控制权异质性 信任理论 的增加将加快企业网络中从情感信任到契约信任的信任演变,而较高的创始人权 王(Wang)等町 威对该演变过程具有抑制作用 注:“研究方法”一列,将遵循或接近Eisenhardt案例研究范式(“启动-案例选择-研究工具和程序设计-进入现场-数据分析-形成 假设-文献对话结束研究”八步骤)的文献归入“案例研究”。 28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的强烈动机容易演变为企业的控制权争夺。 目前关于企业控制权争夺的研究主要关注影响创 始企业家在控制权争夺过程中获取或失去控制权的因 素[4-5],鲜有文献讨论创始企业家在身份演变过程中, 其自身身份认知与控制权私利之间的关系。本文以雷 士照明 公 司(下 文 简 称 雷 士 或 雷 士 照 明)2005—2014 年间发生的三次控制权争夺事件为背景,从控制权私 利视角对雷士控制权之争这一经典案例进行再剖析, 通过建立创始企业家身份认知与其控制权私利行为间 的理论关联,考察创始企业家在身份演变过程中因心 理所有权而引发的角色认知错配、身份认同困境及由 控制权私利动机带来的公司治 理 难 题,进一步揭示创 始企业家身份演变及其权威治理逻辑演化的动态过程。 本文之所以选择雷士控制权之争一案作为目标案 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创始企业家吴长江的认 知与行为方式较为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诸多民营企业家 在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多重困境,尤其在三次控制 权争夺过程中,公司员工、供应商和经销商等利益相关 方独特甚至极端的介入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公司治理研 究中较为罕见的样本,该案例本身的独特性使得单一 案例的研究也能提供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6]。其次, 关于该案例的已有研究多基于社会资本理论[7]、资源 依赖理论[8]和资产专用性理论[9]等传统视角,分 析 了 创始人与其他股东之间在控制权争夺过程中谈判力度 的动态演变和影响因素[4],风险或机构投资者的治理 角色[10]以及利益相关方在特定情境下参与公司治理 的方式[11];最新的文献则基于企业网络理论和信任理 论分 析 了 企 业 网 络 中 的 信 任 演 化[12],整 体 如 表 1 所 示。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雷士控制权之争的理论认 识,同时也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围 绕这一经典案例的研究尚缺乏控制权私利视角下对创 始企业家身份演变和控制权动态配置过程的理论分 析,因此,有必要在新的理论视角下对该案例进行再剖 析,以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理论内涵与治理启示。 最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雷士照明在控制权争夺过程 中披露了相关公告,媒体也对该事件做了大量的报道, 这为研究创始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控制权争夺的 症结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研究资料。 表1 雷士控制权之争主要研究成果梳理 理论视角 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 文献 不完全契约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 控制权配置理论 多案例 比较分析 企业的财务性资源、关键的知识性资源和关系性资源是创始人获取控制权的资源 基础;通过对创始人/创始团队权力的制度化安排,创始人对组织的控制实现由个 人控制向结构控制转变 王春艳等[4] 社会资本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 案例解析 企业社会资本包括组织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实际控制人的社会资本与企业 组织社会资本的契合度会影响企业实际控制权的稳定性 赵晶等[5] 社会资本理论 资产专用性理论 案例解析 企业社会资本与个人社会资本契合度和社会资本的资产专用性会影响企业社会 资本重构的次序(遵循着资产专用性由低到高的次序)、难 度(企业社会资本与个 人社会资本的契合度越高,重构难度越大)以及企业价值 梁上坤等[7] 资源依赖理论 案例解析 股东资源及其相互依赖性是维持股东间关系的核心;“股 东 资 源-资 源 回 报”的 不 对称是引致股东间矛盾的主要根源 张伟华等[8] 资产专用性 控制权配置 案例解析 专用性资产是影响企业控制权配置的重要因素,其形成的“堑壕效应”是影响公司 控制权配置的重要途径 易阳等[9] 制度理论 契约理论 案例解析 民营企业在股权结构逐步明晰、正式商业契约逐步确立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大量个 性化隐形契约,需基于正式与非正式契约系统的交互作用建立公司治理机制 邢亚丹等[10]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制度理论 案例解析 扎根理论 利益相关方可通过游说策略、隐形代理人策略、动员集体行动策略、路径策略4种 非正式方式参与公司治理;利益相关方会根据目标企业特征和自身群体特征对参 与策略进行权变决策 赵晶等[11] 企业网络理论 信任理论 案例研究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初始阶 段、扩张阶段与成熟阶段),企业网络对情感信任 和契约信任的依赖程度有显著的差异。创始人持股比例的下降和控制权异质性 的增加将加快企业网络中从情感信任到契约信任的信任演变,而较高的创始人权 威对该演变过程具有抑制作用 王(Wang)等[12] 注:“研究方法”一列,将遵循或接近 Eisenhardt案例研究范式(“启动-案例选择-研究工具和程序设计-进入现场-数据分析-形成 假设-文献对话-结束研究”八步骤)的文献归入“案例研究”。 82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kxb.xjtu.edu.cn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数据来源方面,本文使用的资料分别来自雷士照 “所有权”是一种具有双重特征的产物,其既有目标客 明公司的公告、各门户网站的相关报道以及关于该案 体的成分,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当事人的态度看法或心 例的已有文献等。文章的分析虽基于二手数据,但正 理状态,强烈的心理所有权会导致创始企业家在股权 如苏敬勤等[)在关于二手数据可靠性研究中所指出 不断遭到稀释的情况下仍然对企业有着很强的控制欲 的那样,研究者通过不同渠道和途径获取的二手资料 求,进而产生不同于“实际收益”的“期望收益”。当“期 可以保证案例研究数据的三角验证,因此完全基于 望收益”超过早期契约安排的“实际收益”时,创始企业 二手资料也可以实现案例研究的目的。本文所使用 家利用控制权侵占公司利益的控制权私利行为就会进 的经验资料相对于理论分析的研究目的而言已达到 一步得到强化2) “饱和”状态,加之二手资料也有可能“更为自然”且 (二)防范企业控制权私利:控制权配置的视角 “有助于还原事实”[],因此对于本研究而言是必要且 控制权私利本质上是由于企业内部权力失衡和监 适宜的。 督不足所导致的利益侵占现象,抑制控制权私利的关 键在于合理安排企业控制权,控制权配置理论为此提 二、理论分析 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 (一)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和心理所有权 而企业的契约性质具有不完备性[2),契约的不完备性 控制权私利是指公司收益没有成比例地分配于股 又决定了企业剩余控制权安排的重要性。在不完备契 东,而被企业控制权主体排他性地获取,即企业控制权 约框架下,企业控制权表现为一种“状态依存权”,控制 主体利用控制权侵占投资者、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 权配置是一个相机转移的过程[2],如果一方利益与企 方的利益61门。在表现形式上,控制权私利既包括构 业利益不是单调增长的,那么就应将控制权转移给对 建私人“帝国”和通过关联交易等“隧道行为”侵占公司 方;如果双方利益都不与企业利益单调增长,那么相机 资金的货币收益,也包括任免权、成就感和声誉等非货 控制机制是最优的控制权安排[2)。 币收益[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由委托代 进一步地,探析企业控制权的性质有助于更好地 理关系所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控制权私利行为存在的 理解如何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转移。控制权可分为 现实基础。此外,郝云宏等町认为控制权私利行为是 “名义控制权”和“实际控制权2],名义控制权是法 行动者主体特征与情境因素动态适配的结果,控制权 律、契约赋予的权力,如股权所赋予的权力:实际控制 主体不同的股权特征、素质特征和经历特征在不同的 权是由法律契约、管理结构、垄断资源及其他社会因素 情境(制度环境、市场压力、利益诱惑等)下会产生不同 带来的全部控制力,是一种对企业资源实质上的支配 的控制权私利冲动,并指出控制权私利行为是一种伦 权[2)]。拥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 理决策问题,在控制权主体自身有较高的“欲求”水平 而实际控制权由谁拥有则取决于谁拥有企业中具有关 而外部治理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伦理水平低的控制 键稀缺性特征的“专有性”资产,这种“专有性”资产在 权主体便有可能“掏空”公司利益。 形式上可以表现为非人力资本、创意等人力资本以及 当创始企业家由于股权被不断稀释而从企业唯一 特殊的社会关系等[30。换言之,企业组织作为一个开 的“东家”转变为企业的小股东时,外部投资者往往基 放性系统,其行为依赖于所处的外部环境并需要通过 于“按股行权”逻辑要求创始企业家扮演企业的“管 与环境之间持续的互动以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资源 家”。然而,赵晶等[2的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的 故获得组织所需稀缺资源的治理主体在企业中将拥有 治理实践中,许多股东并非完全按照与其所持股权相 更多的话语权。以上理论分析表明,企业的契约性质 等的权利行事。心理所有权是指一种当事人感觉目标 表现为控制权配置由当事人之间的谈判结果决定,而 物似乎为他自己所拥有的占有心理[),其会强化创始 且,谈判纠纷的仲裁更多依赖于私人秩序3]。所以, 企业家身份认知的模糊性。创始企业家创立企业并为 当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一方在行使控制权时产生了 之倾注心血,往往视企业为自己的“孩子”,这种将企业 权力的外部性[32],违背了信托责任并利用控制权攫取 “视为己出”的情结正是心理所有权的体现[2-)。心理 私利时,其他当事人除了利用股权所赋予的投票权通 所有权的强度受到组织成员的正式所有权、工作特征 过董事会的表决制度对其进行制裁,必要时还需识别 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2],其形成途径来自当事人 并削弱实际控制权的权力基础,实现权力的有效制衡 对目标物的“控制”“亲密了解”和“投入”)。现实中的 并抑制企业的控制权私利现象。 29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数据来源方面,本文使用的资料分别来自雷士照 明公司的公告、各门户网站的相关报道以及关于该案 例的已有文献等。文章的分析虽基于二手数据,但正 如苏敬勤等[13]在关于二手数据可靠性研究中所指出 的那样,研究者通过不同渠道和途径获取的二手资料 可以保证案例研究数据的三角验证,因 此 完 全 基 于 二手资料也可以实 现 案 例 研 究 的 目 的。本文所使用 的经验资料相对于理论分析的研究目的而言已达到 “饱和”状态[14],加之二手资料也有可能“更为自然”且 “有助于还原事实”[15],因此对于本研究而言是必要且 适宜的。 二、理论分析 (一)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和心理所有权 控制权私利是指公司收益没有成比例地分配于股 东,而被企业控制权主体排他性地获取,即企业控制权 主体利用控制权侵占投资者、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 方的利益[16-17]。在表现形式上,控制权私利既包括构 建私人“帝国”和通过关联交易等“隧道行为”侵占公司 资金的货币收益,也包括任免权、成就感和声誉等非货 币收益[18]。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由委托代 理关系所引起的信息不对称是控制权私利行为存在的 现实基础。此外,郝云宏等[19]认为控制权私利行为是 行动者主体特征与情境因素动态适配的结果,控制权 主体不同的股权特征、素质特征和经历特征在不同的 情境(制度环境、市场压力、利益诱惑等)下会产生不同 的控制权私利冲动,并指出控制权私利行为是一种伦 理决策问题,在控制权主体自身有较高的“欲求”水平 而外部治理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伦理水平低的控制 权主体便有可能“掏空”公司利益。 当创始企业家由于股权被不断稀释而从企业唯一 的“东家”转变为企业的小股东时,外部投资者往往基 于“按股 行 权”逻 辑 要 求 创 始 企 业 家 扮 演 企 业 的 “管 家”。然而,赵晶等[20]的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的 治理实践中,许多股东并非完全按照与其所持股权相 等的权利行事。心理所有权是指一种当事人感觉目标 物似乎为他自己所拥有的占有心理[2],其会强化创始 企业家身份认知的模糊性。创始企业家创立企业并为 之倾注心血,往往视企业为自己的“孩子”,这种将企业 “视为己出”的情结正是心理所有权的体现[21-22]。心理 所有权的强度受到组织成员的正式所有权、工作特征 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23],其形成途径来自当事人 对目标物的“控制”“亲密了解”和“投入”[2]。现实中的 “所有权”是一种具有双重特征的产物,其既有目标客 体的成分,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当事人的态度看法或心 理状态,强烈的心理所有权会导致创始企业家在股权 不断遭到稀释的情况下仍然对企业有着很强的控制欲 求,进而产生不同于“实际收益”的“期望收益”。当“期 望收益”超过早期契约安排的“实际收益”时,创始企业 家利用控制权侵占公司利益的控制权私利行为就会进 一步得到强化[24]。 (二)防范企业控制权私利:控制权配置的视角 控制权私利本质上是由于企业内部权力失衡和监 督不足所导致的利益侵占现象,抑制控制权私利的关 键在于合理安排企业控制权,控制权配置理论为此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 而企业的契约性质具有不完备性[25],契约的不完备性 又决定了企业剩余控制权安排的重要性。在不完备契 约框架下,企业控制权表现为一种“状态依存权”,控制 权配置是一个相机转移的过程[26],如果一方利益与企 业利益不是单调增长的,那么就应将控制权转移给对 方;如果双方利益都不与企业利益单调增长,那么相机 控制机制是最优的控制权安排[27]。 进一步地,探析企业控制权的性质有助于更好地 理解如何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转移。控制权可分为 “名义控 制 权”和“实 际 控 制 权”[28],名义控制权是法 律、契约赋予的权力,如股权所赋予的权力;实际控制 权是由法律契约、管理结构、垄断资源及其他社会因素 带来的全部控制力,是一种对企业资源实质上的支配 权[29]。拥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 而实际控制权由谁拥有则取决于谁拥有企业中具有关 键稀缺性特征的“专有性”资产,这种“专有性”资产在 形式上可以表现为非人力资本、创意等人力资本以及 特殊的社会关系等[30]。换言之,企业组织作为一个开 放性系统,其行为依赖于所处的外部环境并需要通过 与环境之间持续的互动以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资源, 故获得组织所需稀缺资源的治理主体在企业中将拥有 更多的话语权。以上理论分析表明,企业的契约性质 表现为控制权配置由当事人之间的谈判结果决定,而 且,谈判纠纷的仲裁更多依赖于私人秩序[31]。所 以, 当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一方在行使控制权时产生了 权力的外部性[32],违背了信托责任并利用控制权攫取 私利时,其他当事人除了利用股权所赋予的投票权通 过董事会的表决制度对其进行制裁,必要时还需识别 并削弱实际控制权的权力基础,实现权力的有效制衡 并抑制企业的控制权私利现象。 92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 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skxb.xjtu.edu.cn 控制权私利所引发的利益冲突往往是导致控制权 现分歧,一开始是在公司利润的使用上产生分歧意见, 争夺的根源,创始企业家由于身份资本和心理所有权 而“股东分家”事件的导火索则是雷士照明销售渠道的 所造成的角色错配和外部投资者不同的利益诉求会强 变革,吴长江主张从全国数百家经销商中选出规模较 化控制权私利动机,进而诱发控制权争夺(如图1所 大的数十家,将其整合成35个运营中心并由运营中心 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控制权争夺并不总是给企 负责区域内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公司尽力扶持优秀的 业的价值带来损害,如果控制权配置在争夺过程中得 运营商,胡永宏、杜刚对此持反对意见。最终由于意见 以优化,则有助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 无法协调,吴长江决定拿走8000万元并退出企业,这 善[3]。在这一过程中,优化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是实现 是其遭遇的第一次“出局”困境。然而,当时对雷士照 权力的有效制衡并抑制控制权私利的关键。 明具有重要影响且与吴长江关系良好的经销商却迅速 而强势地介入雷士照明“股东分家”事件,并全票支持 创始企业家“心理所有权” 强化 吴长江留任,最终胡永宏、杜刚各拿8000万元彻底离 控制权私利 控制权争夺 控制权优化配置 强化 开企业。2005年的“股东分家”事件使得雷士照明一 投资者“资本意志” 度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吴长江也因此开始求助资 本投资者募集资金,这为吴长江与资本投资者之间在 抑制 2012年展开的控制权争夺埋下了伏笔。经此一役,吴 图1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的强化与抑制 长江在胡永宏、杜刚退出之后成为雷士的唯一“东家”, 三、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视角下的雷士控制权 同时,经销商的全票支持形塑并强化了吴长江的权威 争夺案例再分析 心理和自身作为“东家”的身份认知。 2.创始人第二次“出局”与“回归”(2006年8月一 (一)雷士照明公司概况 2013年6月) 雷士照明(02222.HK)创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 此部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始人股权 光源、灯具和照明电器等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 稀释及“出局”。雷士照明2006一2011年经历了多轮 售,并致力于为各商业领域提供照明解决方案,目前在 融资并引发了股权结构的显著变化,较为重要的有三 国内拥有4大制造基地、2个国际标准化研发中心和 次。第一次出现在2006年8月,软银赛富投资雷士后 国家认可实验室、38家运营中心和3800多家品牌专 股权占比为35.71%,而吴长江则从70%下降至 卖店。雷士照明率先实行“品牌专卖”和“运营中心”模 4179%,仍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第二次出现在2008 式,领导了行业的品牌革命和渠道革命,是一家具有极 年8月,为收购世通公司,雷士再次融资,软银赛富与 大影响力的国内照明行业领军企业。吴长江是雷士照 高盛联合向雷士照明投入4656万美元,分别占股 明的创始人,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并在企业发展过程 3605%和1102%,收购之后吴长江持股比例被稀释 中与员工、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任 至29.33%,成为第二大股东。第三次出现在2011年 职期间主要负责公司的战略方向和经营管理事务。 7月,法国施耐德电气以战略性股东身份投资雷士,吴 (二)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事件与过程 长江、软银赛富、高盛等六大股东向施耐德转让股票共 2005一2014年间,雷士照明共发生了三次控制权 288亿股。至此,从持股比例来看,吴长江15.33%, 争夺,本文按照创始人吴长江在控制权争夺过程中的 仍为第二大股东;软银赛富1848%,施耐德9.22%, “出局”和“回归”,将事件划分为以下三部分: 高盛5.65%,分别为第一、第三、第四大股东;从董事 1.创始人第一次“出局”与“回归”(2005年) 会席位比例来看,代表吴长江利益席位和代表投资方 1998年年底,吴长江、胡永宏、杜刚三人合资100 利益席位的比例为2:4,作为创始企业家的吴长江再 万元于广东惠州创立雷士照明公司,其中吴长江出资 次面临着控制权可能旁落的困局与风险。2012年5 45万元,胡永宏、杜刚各出资27.5万元。创业之初, 月25日,雷士照明发布公告,称吴长江因个人原因辞 吴长江主要负责工厂管理,胡永宏负责市场营销,杜刚 去公司一切职务,由软银赛富的阎焱出任董事长,来自 负责资金和政府等资源的调配,三位股东分工明确,各 施耐德的张开鹏接任CE)。随后,创始人吴长江和阎 尽其责。2002年,雷士销售额过亿元,2005年则突破 焱对辞职事件分别向媒体做出相应说明,然而各执一 7亿元,盈利可观。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股东之间出 词,甚至隔空互相指责,阎焱提出了吴长江回归董事会 30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控制权私利所引发的利益冲突往往是导致控制权 争夺的根源,创始企业家由于身份资本和心理所有权 所造成的角色错配和外部投资者不同的利益诉求会强 化控制 权 私 利 动 机,进 而 诱 发 控 制 权 争 夺(如 图1所 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控制权争夺并不总是给企 业的价值带来损害,如果控制权配置在争夺过程中得 以 优 化,则 有 助 于 企 业 公 司 治 理 结 构 得 到 进 一 步 完 善[33]。在这一过程中,优化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是实现 权力的有效制衡并抑制控制权私利的关键。 图1 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的强化与抑制 三、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视角下的雷士控制权 争夺案例再分析 (一)雷士照明公司概况 雷士照明(02222.HK)创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 光源、灯具和照明电器等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 售,并致力于为各商业领域提供照明解决方案,目前在 国内拥有4大 制 造 基 地、2个 国 际 标 准 化 研 发 中 心 和 国家认可实验室、38家运营中心和3800多家品牌专 卖店。雷士照明率先实行“品牌专卖”和“运营中心”模 式,领导了行业的品牌革命和渠道革命,是一家具有极 大影响力的国内照明行业领军企业。吴长江是雷士照 明的创始人,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并在企业发展过程 中与员工、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任 职期间主要负责公司的战略方向和经营管理事务。 (二)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事件与过程 2005—2014年间,雷士照明共发生了三次控制权 争夺,本文按照创始人吴长江在控制权争夺过程中的 “出局”和“回归”,将事件划分为以下三部分: 1.创始人第一次“出局”与“回归”(2005年) 1998年年底,吴长江、胡永宏、杜 刚 三 人 合 资100 万元于广东惠州创立雷士照明公司,其中吴长江出资 45万元,胡永 宏、杜 刚 各 出 资27.5万 元。创 业 之 初, 吴长江主要负责工厂管理,胡永宏负责市场营销,杜刚 负责资金和政府等资源的调配,三位股东分工明确,各 尽其责。2002年,雷士销售额过亿元,2005年 则 突 破 7亿元,盈利可观。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股东之间出 现分歧,一开始是在公司利润的使用上产生分歧意见, 而“股东分家”事件的导火索则是雷士照明销售渠道的 变革,吴长江主张从全国数百家经销商中选出规模较 大的数十家,将其整合成35个运营中心并由运营中心 负责区域内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公司尽力扶持优秀的 运营商,胡永宏、杜刚对此持反对意见。最终由于意见 无法协调,吴长江决定拿走8000万元并退出企业,这 是其遭遇的第一次“出局”困境。然而,当时对雷士照 明具有重要影响且与吴长江关系良好的经销商却迅速 而强势地介入雷士照明“股东分家”事件,并全票支持 吴长江留任,最终胡永宏、杜刚各拿8000万元彻底离 开企业。2005年 的“股 东 分 家”事件使得雷士照明 一 度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吴长江也因此开始求助资 本投资者募集资金,这为吴长江与资本投资者之间在 2012年展开的控制权争夺埋下了伏笔。经此一役,吴 长江在胡永宏、杜刚退出之后成为雷士的唯一“东家”, 同时,经销商的全票支持形塑并强化了吴长江的权威 心理和自身作为“东家”的身份认知。 2.创始人第二次“出局”与“回归”(2006年8月— 2013年6月) 此部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始人股权 稀释及“出局”。雷士照明2006—2011年经历 了 多 轮 融资并引发了股权结构的显著变化,较为重要的有三 次。第一次出现在2006年8月,软银赛富投资雷士后 股 权 占 比 为 35.71%,而 吴 长 江 则 从 70% 下 降 至 41.79%,仍 为 公 司 第 一 大 股 东。第 二 次 出 现 在2008 年8月,为收购世通公司,雷士再次融资,软银赛富与 高盛 联 合 向 雷 士 照 明 投 入 4656 万 美 元,分 别 占 股 36.05%和11.02%,收购之后吴长江持股比例被稀释 至29.33%,成为第二大股东。第三次出现在2011年 7月,法国施耐德电气以战略性股东身份投资雷士,吴 长江、软银赛富、高盛等六大股东向施耐德转让股票共 2.88亿股。至此,从持 股 比 例 来 看,吴 长 江15.33%, 仍为第二大股东;软 银 赛 富18.48%,施 耐 德9.22%, 高盛5.65%,分别 为 第 一、第 三、第 四 大 股 东;从 董 事 会席位比例来看,代表吴长江利益席位和代表投资方 利益席位的比例为2∶4,作为创始企业家的吴长江再 次面临着控 制 权 可 能 旁 落 的 困 局 与 风 险。2012 年 5 月25日,雷士照明发布公告,称吴长江因个人原因辞 去公司一切职务,由软银赛富的阎焱出任董事长,来自 施耐德的张开鹏接任 CEO。随后,创始人吴长江和阎 焱对辞职事件分别向媒体做出相应说明,然而各执一 词,甚至隔空互相指责,阎焱提出了吴长江回归董事会 03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kxb.xjtu.edu.cn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的三个条件,而吴长江对此表示无法接受并声称自己 事:7月中旬,雷士照明发布公告变更11家附属公司 是“被骗”辞职。 的董事,由主要来自德豪润达的王冬雷、肖宇等人接任 第二阶段:矛盾升级。2012年7月12日,在“雷 原来吴长江、穆宇等人的董事职位:8月8日,雷士照 士集团高管会暨集团董事见面会”上,雷士员工、经销 明宣称因吴长江在董事会未知悉的情况下与另外三家 商都提议改组董事会,请吴长江回归,并要求施耐德 公司签署为期20年的品牌许可协议等不正当行为罢 “出局”。阎焱则表示需按照董事会程序处理,并承诺 免其CEO职务,同时罢免吴长勇(吴长江之弟)、穆宇、 于当年8月1日前回复;7月13日,雷士员工开始“罢 王明华的副总裁职位,随后雷士再次发布公告称罢免 工”、经销商停止进货、供应商停止供货,创始人吴长 吴长江董事等一切职务。为了维持公司的持续顺利运 江、软银赛富阁焱和施耐德朱海三方为此进行谈判,并 行,2014年9月10日,雷士称已设立由公司和经销商 公开表示达成和解,但董事会对于吴长江的回归却未 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下属运营委员会来协助董事会监 能达成一致意见:7月24日,雷士照明36家运营中心 督雷士的日常运营,同时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对吴长 表示将结成联盟,另立门户成立新品牌,阎焱对此表示 江、吴长勇和王明华的不法行为进行调查。 明确反对,吴长江则表示会继续说服运营中心停止成 从创始企业家的“权威”到“第三大股东十管家”的 立新品牌的举动。 双重身份叠加,吴长江未能妥善处理其外在身份演变 第三阶段:创始人“回归”。7月27日,雷士员工 与内在身份认知之间的动态适配,角色的持续错配不 与董事会达成临时复工协议,并允许董事会对是否让 断诱发其控制权私利动机,同时,随着吴长江人力资本 创始人回归的答复期限推迟至8月10日,然而8月 价值的弱化以及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外显,其身份资本 14日,雷士照明发布公告称“重新委任吴先生为本公 (如行业权威、社会声望)遭受贬损,最终失去股权优势 司董事长及董事并不妥当”,公告发布之后,吴长江要 和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最后在身份资本和股权资本“双 求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准备以大股东身份回归,双方重 低”的情况下失去了对雷士的实际控制权。 返谈判桌。9月4日,雷士照明发布公告,吴长江以临 四、案例分析结果 时运营委员会负责人的身份回归雷士。三个月之后, 吴长江则向德豪润达公司出让11.81%的股份,德豪 (一)创始企业家的权威治理 润达加上二级市场增持部分,最后以20.05%的股权 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要形成有效的团队生产力必 比例成为雷士照明的第一大股东。2013年1月,吴长 须按照某种有机方式结合在一起并能够迎合市场的需 江重新任职CEO;4月5日,雷士公告称阎焱辞去公司 求,而这往往需要依赖于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3]。 董事长职位,由德豪润达董事长王冬雷接任:6月4 创始企业家之所以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是因为 日,雷士再次发布公告选举吴长江、王冬明(王冬雷之 他们掌握了关于市场获利的机会以及如何组织企业团 弟)为公司执行董事。此次创始人与投资者的控制权 队生产的私人信息。雷士照明早期的迅猛发展在很大 争夺最终以阎焱辞去董事长职位,吴长江出任CE)、 程度上得益于创始企业家吴长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 回归董事会而告一段落。 及长远的战略眼光。吴长江在识别了照明行业的市场 在本次控制权争夺过程中,吴长江的身份从创始 机会并且发现全行业普遍存在品牌塑造理念薄弱的市 企业家的“单一身份”开始演变为创始企业家与职业经 场状况后喊出“创世界品牌,争行业第一”的口号,这既 理人的“混合身份”,但在深层心理认知上,吴长江并没 体现了吴长江敏锐的商业意识,也暗示了吴长江对雷 有改变其创始企业家与控制权实际拥有者的“东家”定 士照明“塑造品牌、抢占市场”的未来发展战略思考。 位。在通过员工罢工、供应商与销售商联合采用非常 在创始企业家吴长江的权威治理下,雷士在许多 规手段促成吴长江再次回归的过程中,吴长江的自我 关键点上做出了快速有效的决策:如吴长江在2000年 定位与深层认知进一步被固化。 对价值200多万元的问题产品实行全部召回,帮助雷 3.创始人的最终“出局” 士转危为安并赢得市场信誉;在“产品连半壁墙壁都摆 2012年入主雷士照明的德豪润达曾被视为创始 不满”的情况下,吴长江毅然决定在行业内首推专卖店 人吴长江的“白衣骑士”,然而随后不久,双方开始出现 模式,提升了雷士的品牌价值和销售业绩:为了解决总 纷争。2014年5月,跟随吴长江多年的执行董事穆宇 部在管理上千家专卖店中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吴长 退出董事会,来自德豪润达的肖宇担任雷士非执行董 江基于“信任”“共赢”的管理理念,在全国设立了35家 31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的三个条件,而吴长江对此表示无法接受并声称自己 是“被骗”辞职。 第二 阶 段:矛 盾 升 级。2012年7月12日,在“雷 士集团高管会暨集团董事见面会”上,雷士员工、经销 商都提议改 组 董 事 会,请 吴 长 江 回 归,并 要 求 施 耐 德 “出局”。阎焱则表示需按照董事会程序处理,并承诺 于当年8月1日前回复;7月13日,雷士员工开始“罢 工”、经销商 停 止 进 货、供 应 商 停 止 供 货,创 始 人 吴 长 江、软银赛富阎焱和施耐德朱海三方为此进行谈判,并 公开表示达成和解,但董事会对于吴长江的回归却未 能达成一致意见;7月24日,雷士照明36家运营中心 表示将结成联盟,另立门户成立新品牌,阎焱对此表示 明确反对,吴长江则表示会继续说服运营中心停止成 立新品牌的举动。 第三阶段:创 始 人“回 归”。7月27日,雷 士 员 工 与董事会达成临时复工协议,并允许董事会对是否让 创始人回 归 的 答 复 期 限 推 迟 至8月10日,然 而8月 14日,雷士照明 发 布 公 告 称“重 新 委 任 吴 先 生 为 本 公 司董事长及董事并不妥当”,公告发布之后,吴长江要 求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准备以大股东身份回归,双方重 返谈判桌。9月4日,雷士照明发布公告,吴长江以临 时运营委员会负责人的身份回归雷士。三个月之后, 吴长江则向德 豪 润 达 公 司 出 让11.81%的 股 份,德 豪 润达加上二级 市 场 增 持 部 分,最 后 以20.05%的 股 权 比例成为雷士照明的第一大股东。2013年1月,吴长 江重新任职CEO;4月5日,雷士公告称阎焱辞去公司 董事 长 职 位,由德豪润达董事长王冬雷接任;6 月 4 日,雷士再次发布公告选举吴长江、王冬明(王冬雷之 弟)为公司执行董事。此次创始人与投资者的控制权 争夺最终以阎焱辞去董事长职位,吴长江出任 CEO、 回归董事会而告一段落。 在本次控制权争夺过程中,吴长江的身份从创始 企业家的“单一身份”开始演变为创始企业家与职业经 理人的“混合身份”,但在深层心理认知上,吴长江并没 有改变其创始企业家与控制权实际拥有者的“东家”定 位。在通过员工罢工、供应商与销售商联合采用非常 规手段促成吴长江再次回归的过程中,吴长江的自我 定位与深层认知进一步被固化。 3.创始人的最终“出局” 2012年入主雷士照明的德豪润达曾被视为创始 人吴长江的“白衣骑士”,然而随后不久,双方开始出现 纷争。2014年5月,跟随吴长江多年的执行董事穆宇 退出董事会,来自德豪润达的肖宇担任雷士非执行董 事;7月中旬,雷士照明发布公告变更11家附属公 司 的董事,由主要来自德豪润达的王冬雷、肖宇等人接任 原来吴长江、穆宇等人的董事职位;8月8日,雷士 照 明宣称因吴长江在董事会未知悉的情况下与另外三家 公司签署为期20年的品牌许可协议等不正当行为罢 免其CEO 职务,同时罢免吴长勇(吴长江之弟)、穆宇、 王明华的副总裁职位,随后雷士再次发布公告称罢免 吴长江董事等一切职务。为了维持公司的持续顺利运 行,2014年9月10日,雷士称已设立由公司和经销商 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下属运营委员会来协助董事会监 督雷士的日常运营,同时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对吴长 江、吴长勇和王明华的不法行为进行调查。 从创始企业家的“权威”到“第三大股东+管家”的 双重身份叠加,吴长江未能妥善处理其外在身份演变 与内在身份认知之间的动态适配,角色的持续错配不 断诱发其控制权私利动机,同时,随着吴长江人力资本 价值的弱化以及控制权私利行为的外显,其身份资本 (如行业权威、社会声望)遭受贬损,最终失去股权优势 和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最后在身份资本和股权资本“双 低”的情况下失去了对雷士的实际控制权。 四、案例分析结果 (一)创始企业家的权威治理 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要形成有效的团队生产力必 须按照某种有机方式结合在一起并能够迎合市场的需 求,而这往往需要依赖于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30]。 创始企业家之所以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是因为 他们掌握了关于市场获利的机会以及如何组织企业团 队生产的私人信息。雷士照明早期的迅猛发展在很大 程度上得益于创始企业家吴长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 及长远的战略眼光。吴长江在识别了照明行业的市场 机会并且发现全行业普遍存在品牌塑造理念薄弱的市 场状况后喊出“创世界品牌,争行业第一”的口号,这既 体现了吴长江敏锐的商业意识,也暗示了吴长江对雷 士照明“塑造品牌、抢占市场”的未来发展战略思考。 在创始企业家吴长江的权威治理下,雷士在许多 关键点上做出了快速有效的决策:如吴长江在2000年 对价值200多万元的问题产品实行全部召回,帮助雷 士转危为安并赢得市场信誉;在“产品连半壁墙壁都摆 不满”的情况下,吴长江毅然决定在行业内首推专卖店 模式,提升了雷士的品牌价值和销售业绩;为了解决总 部在管理上千家专卖店中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吴长 江基于“信任”“共赢”的管理理念,在全国设立了35家 13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 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skxb.jtu.edu.cn 运营中心,把权力下放到经销商,这种渠道变革在减少 委托人的利益,提高了委托人的代理成本:另一类是指 管理成本的同时给雷士带来了销售业绩的爆发式增 在股权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通过利用其控制地 长。雷士照明凭借创始人吴长江的权威治理得以在与 位支配代理人,从而攫取控制权私利,表现为对中小股 国内企业以及飞利浦、欧司朗等国外品牌的激烈竞争 东利益的“剥夺”[3)。对于后者,学界主要采用“股权 中脱颖而出,塑造了占据中国照明行业榜首的品牌价 控制链”和“社会资本控制链”两种范式分析其中的控 值,2010年跻身中国轻工业照明电器行业十强企业, 制和剥夺问题。“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主张沿着股权 行业排名第一,并于2010年5月20日在香港成功上 控制链条追溯终极股东的控制权和剥夺行为,秉持控 市,成为中国照明行业第一股。 股权等同于控股权的“按股行权”假设,但由于我国现 创始企业家的权威治理有助于提高企业中团队的 阶段相关制度建设尚不完善,该范式的解释力和适应 执行效率,降低经济转型背景下的环境不确定性[3], 性受到挑战。针对“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的缺陷,高 同时,在控制权的激励作用下,创始企业家才能得到更 闯等[]根据社会资本理论提出了“社会资本控制链” 好的发挥],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高效配置。但是, 分析范式,认为在我国特定的制度及文化背景下,社会 这种企业家才能的快速变现往往是以牺牲企业标准化 资本是创始企业家在控制权争夺中胜出的关键所在。 决策程序为代价的。权威治理下,创始企业家高度自 之后,学者们多着眼于“股权资本”和“社会资本”与创 信的心理特征以及对企业很强的控制欲望已是不争的 始人“名义控制权”和“实际控制权”之间的关系,分析 事实)],随着企业成为公众公司并成功上市进入规范 创始企业家如何利用社会资本攫取控制权私利、构建 化运作,如果创始企业家的认知不能与现代企业制度 自身控制权以及在冲突过程中如何通过启动社会资本 的约束接轨,在权力缺乏有效制衡的权威治理下,创始 网络来维护自己的控制地位[5.刀。 企业家便容易产生攫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吴长江引 本文认为,创始企业家的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于身 入外部投资者后经常无视董事会决策程序,认为“不能 份资本,当“身份资本”和“股权资本”不匹配时,在心理 让外行领导内行”,在董事会反对的情况下强行将雷士 所有权的共同作用下,创始企业家容易产生争夺企业 照明总部搬迁到重庆:未经董事会同意进行品牌授权: 控制权以进一步攫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在本案例 通过大量不当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私利行为最终 中,创始人吴长江拥有对雷士较大的控制权和经营管 诱发了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控制权争夺。 理上的信息优势,其长期对雷士的权威治理导致董事 (二)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的深层诱因:身份资 会无法对其经营决策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与此同 本和心理所有权共同作用下的角色错配 时,经济转型期不成熟的制度环境也难以对其诸多不 已有研究指出,创始人身份主要有管家身份(承担 正当交易形成十分严格的监管。一方面,信息不对称 某管理职位)、股东身份(拥有企业所有权)、专家身份 和不理想的治理环境为吴长江的控制权私利行为提供 (具有相关行业的经验和技能)和公众形象身份(声誉 了客观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吴长江高身份资本和强 地位),创始企业家的身份表达会影响企业组织能力的 烈的心理所有权等个体特征进一步固化了其在低股权 培育和社会资源的获取。例如,创始企业家的“专家身 资本情况下对自身的“东家”定位,造成严重的角色错 份”和“公众形象身份”可以通过影响组织内、外部人员 配。具体而言,吴长江作为雷士照明的创始人,具有丰 对组织的信任以及合法性评价,进而影响雇员的工作 富的行业经验,在长期负责公司战略以及经营管理过 表现以及组织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3)。换句话说, 程中,为雷士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对企业的 创始企业家可以通过身份资本构建自身与企业资源和 控制上,2005年“股东分家”事件中经销商的强势介入 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自己在企业控制权争夺过 和支持让吴长江成为雷士照明的掌门人,即使后来雷 程中的谈判地位,因此,结合身份资本和心理所有权理 士引入了外部投资者并成功上市,吴长江也长期担任 论,有助于进一步剖析创始企业家的控制权私利动机。 着董事长、CE0等重要职位,其对企业一直都拥有较 控制权私利产生的前提是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 强的控制权。根据心理所有权理论,创始企业家吴长 分离基础上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传统的公司治理主 江由于长期保持对企业较强的控制强度、了解程度和 要关注基于这种关系下的两类问题:一类是在股权相 投入力度,对雷士照明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心理所有权, 对分散的情况下,委托人由于监督成本过高而出现监 其在公众场合经常声称雷士照明就像自己的“孩子”, 督不力,从而使得经理人有机会利用信息不对称侵害 这正是心理所有权的体现。股权资本方面,自2006年 32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运营中心,把权力下放到经销商,这种渠道变革在减少 管理成本的同时给雷士带来了销售业绩的爆发式增 长。雷士照明凭借创始人吴长江的权威治理得以在与 国内企业以及飞利浦、欧司朗等国外品牌的激烈竞争 中脱颖而出,塑造了占据中国照明行业榜首的品牌价 值,2010年跻身中国轻工业照明电器行业十强企业, 行业排名第一,并于2010年5月20日在香港成功上 市,成为中国照明行业第一股。 创始企业家的权威治理有助于提高企业中团队的 执行效率,降低经济转型背景下的环境不确定性[34], 同时,在控制权的激励作用下,创始企业家才能得到更 好的发挥[33],从 而 实 现 企 业 资 源 的 高 效 配 置。但 是, 这种企业家才能的快速变现往往是以牺牲企业标准化 决策程序为代价的。权威治理下,创始企业家高度自 信的心理特征以及对企业很强的控制欲望已是不争的 事实[35],随着企业成为公众公司并成功上市进入规范 化运作,如果创始企业家的认知不能与现代企业制度 的约束接轨,在权力缺乏有效制衡的权威治理下,创始 企业家便容易产生攫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吴长江引 入外部投资者后经常无视董事会决策程序,认为“不能 让外行领导内行”,在董事会反对的情况下强行将雷士 照明总部搬迁到重庆;未经董事会同意进行品牌授权; 通过大量不当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私利行为最终 诱发了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控制权争夺。 (二)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的深层诱因:身份资 本和心理所有权共同作用下的角色错配 已有研究指出,创始人身份主要有管家身份(承担 某管理职位)、股东身份(拥有企业所有权)、专家身份 (具有相关行业的经验和技能)和公众形象身份(声誉、 地位),创始企业家的身份表达会影响企业组织能力的 培育和社会资源的获取。例如,创始企业家的“专家身 份”和“公众形象身份”可以通过影响组织内、外部人员 对组织的信任以及合法性评价,进而影响雇员的工作 表现以及组织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36]。换句话说, 创始企业家可以通过身份资本构建自身与企业资源和 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自己在企业控制权争夺过 程中的谈判地位,因此,结合身份资本和心理所有权理 论,有助于进一步剖析创始企业家的控制权私利动机。 控制权私利产生的前提是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 分离基础上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传统的公司治理主 要关注基于这种关系下的两类问题:一类是在股权相 对分散的情况下,委托人由于监督成本过高而出现监 督不力,从而使得经理人有机会利用信息不对称侵害 委托人的利益,提高了委托人的代理成本;另一类是指 在股权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通过利用其控制地 位支配代理人,从而攫取控制权私利,表现为对中小股 东利益的“剥 夺”[37]。对 于 后 者,学 界 主 要 采 用“股 权 控制链”和“社会资本控制链”两种范式分析其中的控 制和剥夺问题。“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主张沿着股权 控制链条追溯终极股东的控制权和剥夺行为,秉持控 股权等同于控股权的“按股行权”假设,但由于我国现 阶段相关制度建设尚不完善,该范式的解释力和适应 性受到挑战。针对“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的缺陷,高 闯等[38]根据社会 资 本 理 论 提 出 了“社 会 资 本 控 制 链” 分析范式,认为在我国特定的制度及文化背景下,社会 资本是创始企业家在控制权争夺中胜出的关键所在。 之后,学者们多着眼于“股权资本”和“社会资本”与创 始人“名义控制权”和“实际控制权”之间的关系,分析 创始企业家如何利用社会资本攫取控制权私利、构建 自身控制权以及在冲突过程中如何通过启动社会资本 网络来维护自己的控制地位[5,7]。 本文认为,创始企业家的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于身 份资本,当“身份资本”和“股权资本”不匹配时,在心理 所有权的共同作用下,创始企业家容易产生争夺企业 控制权以进一步攫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在 本 案 例 中,创始人吴长江拥有对雷士较大的控制权和经营管 理上的信息优势,其长期对雷士的权威治理导致董事 会无法对其经营决策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与此同 时,经济转型期不成熟的制度环境也难以对其诸多不 正当交易形成十分严格的监管。一方面,信息不对称 和不理想的治理环境为吴长江的控制权私利行为提供 了客观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吴长江高身份资本和强 烈的心理所有权等个体特征进一步固化了其在低股权 资本情况下对自身的“东家”定位,造成严重的角色错 配。具体而言,吴长江作为雷士照明的创始人,具有丰 富的行业经验,在长期负责公司战略以及经营管理过 程中,为雷士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对企业的 控制上,2005年“股东分家”事件中经销商的强势介入 和支持让吴长江成为雷士照明的掌门人,即使后来雷 士引入了外部投资者并成功上市,吴长江也长期担任 着董事长、CEO 等重要职位,其对企业一直都拥有较 强的控制权。根据心理所有权理论,创始企业家吴长 江由于长期保持对企业较强的控制强度、了解程度和 投入力度,对雷士照明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心理所有权, 其在公众场合经常声称雷士照明就像自己的“孩子”, 这正是心理所有权的体现。股权资本方面,自2006年 23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kxb.xjtu.edu.cn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开始引入软银赛富等外部投资者到2012年年底,吴长 的身份认知(东家),同时,员工、供应商和经销商在前 江持有雷士照明的股权比例在向德豪润达转让股权之 两次控制权争夺过程中对吴长江的支持更进一步固化 后约下降至6.79%。从外部投资者角度看,随着股权 了其“东家”定位,强化了其认知上的角色错配程度,从 比例的不断稀释,吴长江的身份已由“东家”逐渐偏向 而导致吴长江在雷士成为公众公司而自身持股比例大 于“管家”。而对于吴长江而言,高身份资本(企业创始 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仍然将雷士视为私人财产,进而诱 人)以及心理所有权使其产生了与低股权资本不匹配 发控制权私利动机与企业控制权争夺(见表2)。 表2创始人吴长江控制权私利及其他损害公司利益行为 项目 相关公司 相关人员 相关说明 山东雷士照明发展有限公司 陈敏、吴恋 在未告知董事会的情况下,与此三家公司签署了20 不正当 中山圣地爱司照明有限公司 陈敏、吴宪明 年品牌许可协议 关联交易 重庆恩纬西实业有限公司 吴宪明 重庆华龙盈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吴长勇 采购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加价转卖给雷士,获取暴利 重庆华标灯具制造有限公司 吴宪明 重庆无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吴恋 总违规担保金额达9.02亿元,后因担保对象公司无 违规担保 重庆雷立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吴恋、陈敏 力偿还上述贷款,导致雷士中国公司被强行划扣 重庆恩纬西实业有限公司 吴宪明 55650.23万元保证金 重庆江特表面处理有限公司 吴宪明 通过对同一笔货款双重支付方式,挪用惠州雷士光 挪用资金 / 电科技有限公司资金1249185397元 注:吴长江控制权私利行为及其他损害公司利益行为包含但不限于以上项目:吴宪明、陈敏、吴恋、吴长勇分别为吴长江的岳 父、岳母,配偶、胞弟:资料来源于雷士照明公告、阿里巴巴企业诚信体系及相关新闻报道。 (三)控制权配置视角下的控制权私利抑制 股票时协助员工和经销商购买本公司股票,使得他们 对企业控制权的界定,传统观点将控制权等同于 因此获得丰厚收益:经销商多次向吴长江提供个人贷 控股权,认为控制权是以股东持股比例为基础,通过股 款作为回报的“佣金”(这对于吴长江偿还自己所欠的 权所赋予的法定权力实现对公司的实际控制[3]。然 巨额赌债以及通过增持股票加强自身的控制权争夺谈 而,从雷士照明的三次控制权争夺事件中可以看出,在 判力起到很大的帮助)等。吴长江多次传达与利益相 现实的公司治理实践中,股权比例并不是影响控制权 关方之间“共赢”的管理理念,声称“把所有人放在一条 配置的唯一因素,在现实的企业权力运作中,实际控制 大船上”,以此赢得了利益相关方的信任,成为他们眼 权经常由掌握了企业关键性资源的控制权主体所拥有。 中的“袍哥”和利益诉求的“代言人”。正如李婧等[3 在该案例中,关键性资源可以理解为雷士与供应 所指出的,“外部人员对组织的信任与其说是他们对组 商、经销商和员工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依赖关系。具 织成功可能性的理性预计,不如说是对领导者的信 体而言,雷士照明是一家以成本领先战略为导向的企 赖”。创始企业家吴长江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强社会 业,生产上任何一个环节的波动都很容易对企业业绩 连带是其身份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与利益相关 造成重大影响,雷士对上下游企业和工人等利益相关 方的互动过程中,吴长江的“创始人”身份也不断得到 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当在控 确认与强化,并使其得以在自身股权资本不断弱化的过 制权争夺事件这一层次上讨论时,案例中的关系往往 程中仍然维持着较高的身份资本。同时,这也造成了吴 表现为企业控制权主体与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 长江对企业控制权存在着难以自我察觉的强烈愿望及 系,即创始企业家吴长江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与利益 其作为创始企业家定位的自我认知惯性,而对其职业经 相关方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彼此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私 理人身份存在着认知滞后乃至自觉或不自觉的抗拒。 人关系。例如吴长江通过设立运营中心并将雷士的利 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需要通过与利益相关方 润向下游投资: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并多次自已拍板 之间不断地互动以获取自身经营所需的资源,在中国 协助经销商承接工程项目:在金融危机期间向经销商 注重“关系”的商业环境中,谁拥有与利益相关方的社 提供授信,帮助他们度过“冬天”;在雷士首次公开发行 会资本就意味着其与企业核心资源之间的关系更为密 33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开始引入软银赛富等外部投资者到2012年年底,吴长 江持有雷士照明的股权比例在向德豪润达转让股权之 后约下降至6.79%。从外部投资者角度看,随着股权 比例的不断稀释,吴长江的身份已由“东家”逐渐偏向 于“管家”。而对于吴长江而言,高身份资本(企业创始 人)以及心理所有权使其产生了与低股权资本不匹配 的身份认知(东家),同时,员工、供应商和经销商在前 两次控制权争夺过程中对吴长江的支持更进一步固化 了其“东家”定位,强化了其认知上的角色错配程度,从 而导致吴长江在雷士成为公众公司而自身持股比例大 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仍然将雷士视为私人财产,进而诱 发控制权私利动机与企业控制权争夺(见表2)。 表2 创始人吴长江控制权私利及其他损害公司利益行为 项目 相关公司 相关人员 相关说明 不正当 关联交易 山东雷士照明发展有限公司 中山圣地爱司照明有限公司 重庆恩纬西实业有限公司 陈敏、吴恋 陈敏、吴宪明 吴宪明 在未告知董事 会 的 情 况 下,与此三家公司签署 了20 年品牌许可协议 重庆华龙盈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吴长勇 采购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加价转卖给雷士,获取暴利 违规担保 重庆华标灯具制造有限公司 吴宪明 重庆无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吴恋 重庆雷立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吴恋、陈敏 重庆恩纬西实业有限公司 吴宪明 重庆江特表面处理有限公司 吴宪明 总违规担保金额达9.02亿 元,后因担保对象公司无 力偿还 上 述 贷 款,导致雷士中国 公司被强行划扣 55650.23万元保证金 挪用资金 / / 通过对同一笔货款双重支付方式,挪 用 惠 州 雷 士 光 电科技有限公司资金12491853.97元 注:吴长江控制权私利行为及其他损害公司利益行为包含但不限于以上项目;吴 宪 明、陈 敏、吴 恋、吴长勇分别为吴长江的岳 父、岳母、配偶、胞弟;资料来源于雷士照明公告、阿里巴巴企业诚信体系及相关新闻报道。 (三)控制权配置视角下的控制权私利抑制 对企业控制权的界定,传统观点将控制权等同于 控股权,认为控制权是以股东持股比例为基础,通过股 权所赋予的法定权力实现对公司的实际控制[39]。然 而,从雷士照明的三次控制权争夺事件中可以看出,在 现实的公司治理实践中,股权比例并不是影响控制权 配置的唯一因素,在现实的企业权力运作中,实际控制 权经常由掌握了企业关键性资源的控制权主体所拥有。 在该案例中,关键性资源可以理解为雷士与供应 商、经销商和员工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依赖关系。具 体而言,雷士照明是一家以成本领先战略为导向的企 业,生产上任何一个环节的波动都很容易对企业业绩 造成重大影响,雷士对上下游企业和工人等利益相关 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当在控 制权争夺事件这一层次上讨论时,案例中的关系往往 表现为企业控制权主体与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 系,即创始企业家吴长江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与利益 相关方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彼此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私 人关系。例如吴长江通过设立运营中心并将雷士的利 润向下游投资;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并多次自己拍板 协助经销商承接工程项目;在金融危机期间向经销商 提供授信,帮助他们度过“冬天”;在雷士首次公开发行 股票时协助员工和经销商购买本公司股票,使得他们 因此获得丰厚收益;经销商多次向吴长江提供个人贷 款作为回报的“佣金”(这对于吴长江偿还自己所欠的 巨额赌债以及通过增持股票加强自身的控制权争夺谈 判力起到很大的帮助)等。吴长江多次传达与利益相 关方之间“共赢”的管理理念,声称“把所有人放在一条 大船上”,以此赢得了利益相关方的信任,成为他们眼 中的“袍哥”和利 益 诉 求 的“代 言 人”。正 如 李 婧 等[36] 所指出的,“外部人员对组织的信任与其说是他们对组 织成功可能性的理性预计,不如说是对领导者的信 赖”。创始企业家吴长江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强社会 连带是其身份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与利益相关 方的互动过程中,吴长江的“创始 人”身份也不断得到 确认与强化,并使其得以在自身股权资本不断弱化的过 程中仍然维持着较高的身份资本。同时,这也造成了吴 长江对企业控制权存在着难以自我察觉的强烈愿望及 其作为创始企业家定位的自我认知惯性,而对其职业经 理人身份存在着认知滞后乃至自觉或不自觉的抗拒。 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需要通过与利益相关方 之间不断地互动以获取自身经营所需的资源,在中国 注重“关系”的商业环境中,谁拥有与利益相关方的社 会资本就意味着其与企业核心资源之间的关系更为密 33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 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skxb.xjtu.edu.cn 切,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越大,雷士照明2012年和 户赊销暨授信管理制度”和“经销商、代理商、品牌许可 2014年两次控制权争夺事件为此提供了现实依据。 证管理办法”做出相应说明:此外,董事长王冬雷也采 在2012年的控制权之争中,软银赛富和施耐德作为国 取了积极措施与雷士经销商进行沟通,试图获得支持: 际知名的风险资本投资者和产业“大鳄”,先是被戴上 而经销商也由于与吴长江有利益关联的供应商停止供 了“国际金融资本联合国际产业资本试图吞并民族品 货和重庆万州生产基地生产停滞而陷入断货的困境, 牌”的道德枷锁;随后,由于施耐德人员进入管理层之 开始对吴长江感到失望,出现了所谓的“倒戈”现象,吴 后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扭转雷士业绩下滑的现状,而 长江至此彻底失去了在雷士的话语权。 董事会在处理吴长江能否回归董事会时也给利益相关 控制权理论表明,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有助于抑制 方留下缺乏诚信的印象;同时,作为董事长的阎焱与利 控制权私利现象,而仅仅依靠在董事会中行使由股权 益相关方之间缺乏充分地正面沟通,使得利益相关方 比例所赋予的法定投票权并不足以实现控制权的顺利 担心原先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认为只有创始人吴长江 转移。企业作为一个依赖外部环境而存在的组织,关 才能维护他们的利益,继而强烈希望带有“隐形代理 键性资源的从属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企业中权力的分 人”色彩的吴长江回归董事会[)。相比之下,在2014 布(见表3)。识别企业中实际控制权的来源并通过积 年的控制权争夺过程中,德豪润达并没有遭遇基于民 极干预的手段削弱控制权主体与企业关键性资源之间 族情感的道德问题;同时,董事会在获悉吴长江的违规 的联系弥补了行使名义控制权过程中出现的失灵,从 私利行为后,通过公告对其违规行为进行公示并成立 而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配置,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 调查委员会调查获取证据并及时披露,同时对“国内客 达到对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表3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期间双方权力配置 权力类型 表现形式 2012年控制权争夺 2014年控制权争夺 软银赛富(18.48%) 吴长江(1533%) 王冬雷(27.1%) 股权比例 施耐德(9.22%) 吴长江(254%) 高盛(5.65%) 吴长江 吴长江 王冬明(德豪润达) 名义控制权 穆宇(吴长江利益方) 肖宇(德豪润达) 董事会 朱海(施耐德) 熊杰(德豪润达) 非独立董事 阁焱(软银赛富) 林和平(软银赛富) 结构 林和平(软银赛富) 朱海(施耐德) 许明茵(高盛) 王冬雷(德豪润达) 李伟(中国银河证券) 吴长江:通过长期的利益往来构建了较强 吴长江:由于经销商的“倒戈”,连带关系减弱 与利益相关方 的连带 实际控制权 之间的连带 董事会:缺乏正面的交流,信任不足,连带 王冬雷:积极沟通并公示了相关制度和管理办 法,构建了良好的连带关系 较少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综上,可以基于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过程,厘清 高的一致性激励创始企业家尽心尽力追求高私人收益 “身份资本”“股权资本”与企业控制权三者之间的关 和高共享收益的理想状态1町。而随着企业所有权结 系,从身份认知维度辨析创始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在 构的多元化,创始企业家身份逐渐向“股东”或“职业经 控制权争夺过程中的冲突焦点。一般来说,在企业初 理人”演变,股权资本的弱化和企业控制权的重新安排 创阶段,创始企业家身份同时兼具高身份资本和高股 约束了创始企业家的私人收益。然而,一旦创始企业 权资本特征,由此衍生出的高货币收益、非货币收益 家继续维持着基于高身份资本的资源优势、信誉和地 (如声誉、成就感等)以及控制权初次配置满足了创始 位[],其往往有动机和能力通过争夺企业控制权来攫 企业家的心理预期,私人收益与企业共享收益之间较 取控制权私利,以弥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差 34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切,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越大[5],雷士照明2012年和 2014年两次控制权争夺事件为此提供了现实依据。 在2012年的控制权之争中,软银赛富和施耐德作为国 际知名的风险资本投资者和产业“大鳄”,先是被戴上 了“国际金融资本联合国际产业资本试图吞并民族品 牌”的道德枷锁;随后,由于施耐德人员进入管理层之 后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扭转雷士业绩下滑的现状,而 董事会在处理吴长江能否回归董事会时也给利益相关 方留下缺乏诚信的印象;同时,作为董事长的阎焱与利 益相关方之间缺乏充分地正面沟通,使得利益相关方 担心原先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认为只有创始人吴长江 才能维护他 们 的 利 益,继 而 强 烈 希 望 带 有“隐 形 代 理 人”色彩的吴长江回归董事会[11]。相比之下,在2014 年的控制权争夺过程中,德豪润达并没有遭遇基于民 族情感的道德问题;同时,董事会在获悉吴长江的违规 私利行为后,通过公告对其违规行为进行公示并成立 调查委员会调查获取证据并及时披露,同时对“国内客 户赊销暨授信管理制度”和“经销商、代理商、品牌许可 证管理办法”做出相应说明;此外,董事长王冬雷也采 取了积极措施与雷士经销商进行沟通,试图获得支持; 而经销商也由于与吴长江有利益关联的供应商停止供 货和重庆万州生产基地生产停滞而陷入断货的困境, 开始对吴长江感到失望,出现了所谓的“倒戈”现象,吴 长江至此彻底失去了在雷士的话语权。 控制权理论表明,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有助于抑制 控制权私利现象,而仅仅依靠在董事会中行使由股权 比例所赋予的法定投票权并不足以实现控制权的顺利 转移。企业作为一个依赖外部环境而存在的组织,关 键性资源的从属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企业中权力的分 布(见表3)。识别企业中实际控制权的来源并通过积 极干预的手段削弱控制权主体与企业关键性资源之间 的联系弥补了行使名义控制权过程中出现的失灵,从 而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配置,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 达到对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表3 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期间双方权力配置 权力类型 表现形式 2012年控制权争夺 2014年控制权争夺 名义控制权 股权比例 软银赛富(18.48%) 吴长江(15.33%) 施耐德(9.22%) 高盛(5.65%) 王冬雷(27.1%) 吴长江(2.54%) 董事会 非独立董事 结构 吴长江 穆宇(吴长江利益方) 朱海(施耐德) 阎焱(软银赛富) 林和平(软银赛富) 许明茵(高盛) 吴长江 王冬明(德豪润达) 肖宇(德豪润达) 熊杰(德豪润达) 林和平(软银赛富) 朱海(施耐德) 王冬雷(德豪润达) 李伟(中国银河证券) 实际控制权 与利益相关方 之间的连带 吴长江:通过长期的利益往来构建了较强 的连带 董事 会:缺乏正面的交流,信 任 不 足,连 带 较少 吴长江:由于经销商的“倒戈”,连带关系减弱 王冬雷:积极沟通并公示了相关制度和管理办 法,构建了良好的连带关系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综上,可 以 基 于 创 始 企 业 家 身 份 演 变 过 程,厘 清 “身份资本”“股 权 资 本”与企业控制权三者之间的关 系,从身份认知维度辨析创始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在 控制权争夺过程中的冲突焦点。一般来说,在企业初 创阶段,创始企业家身份同时兼具高身份资本和高股 权资本特征,由 此 衍 生 出 的 高 货 币 收 益、非 货 币 收 益 (如声誉、成就感等)以及控制权初次配置满足了创始 企业家的心理预期,私人收益与企业共享收益之间较 高的一致性激励创始企业家尽心尽力追求高私人收益 和高共享收 益 的 理 想 状 态[19]。而 随 着 企 业 所 有 权 结 构的多元化,创始企业家身份逐渐向“股东”或“职业经 理人”演变,股权资本的弱化和企业控制权的重新安排 约束了创始企业家的私人收益。然而,一旦创始企业 家继续维持着基于高身份资本的资源优势、信誉和地 位[40],其往往有动机和能力通过争夺企业控制权来攫 取控制权私利,以弥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差 43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kxb.xjtu.edu.cn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距或维系身份资本所付出的成本。 定的保障和良好的预期:但另一方面,权威治理意味着 在创始企业家身份由“高身份资本、高股权资本” 牺牲标准化、规范化的决策程序,董事会也因此无法成 向“高身份资本、低股权资本”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 为对企业经营决策和交易行为进行监督与制约的有效 识别出创始企业家和外部投资者在身份认知上的冲突 途径。此外,创始企业家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超越商业 焦点。一方面,外部投资者往往基于股权资本维度寄 关系的“私人关系”使得企业具有了“人格化”特征,影 予创始企业家相应的角色期待。当创始企业家处于低 响着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也成为创始企业家获取 股权资本状态时,外部投资者希望其扮演接受董事会 实际控制权的筹码,这干预了企业的权力配置,导致治 监督和约束的“管家”角色。另一方面,对于创始企业 理环境的恶化以及权力的“泛滥”。 家而言,在股权资本弱化过程中,如果“创始人身份”能 其次,高身份资本、低股权资本的身份特征和心理 够得以维持并不断得到来自企业利益相关方的确认, 所有权往往会固化创始企业家对自身的“东家”定位, 那么,高身份资本特征往往容易导致“东家”自我定位 导致其产生深层认知上的角色错配并陷入身份认同再 的认知惯性在创始企业家身份认同上的存续。这种认 平衡的困境,进而强化了创始企业家攫取控制权私利 知上的角色错配在心理所有权作用下会愈演愈烈,并 以及争夺企业控制权的动机。创始企业家由于对企业 加剧了创始企业家通过争夺控制权以攫取控制权私利 有着较强的控制强度、了解程度和投入力度而形成了 的心理动机,从而对公司治理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较为强烈的心理所有权,同时凭借“创始人”这一身份 资本(包含股东身份、管家身份、专家身份和公众形象 五、结论与讨论 身份)与利益相关方构建起超越组织层次的社会资本。 本文以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案例为背景,针对创 由此,只要创始企业家始终维持着高身份资本以及较 始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控制权冲突,基于控制 高水平的心理所有权,即使是在低股权资本情境下,创 权私利视角探析了控制权争夺背后的深层诱因以及如 始企业家也容易继续将自己的身份锁定为企业的“东 何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配置,从而形成对权力的有 家”,并将企业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从而加剧对控制 效制衡并抑制控制权私利问题。研究发现,外部投资 权私利的攫取。当创始企业家陷入身份再平衡的困境 者对创始企业家的角色期待更偏向于受董事会约束并 无法转变自己的认知,不按上市公司规则规范参与公 “按股行权”的“参政者”,而非独裁式的“执政者”。然 司的经营决策和治理时,“创一投”双方的利益冲突将 而,高身份资本与低股权资本之间的不匹配和强烈的 会演变为控制权争夺。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创始企业 心理所有权使创始企业家在深层认知层面上产生了角 家的身份表达会影响企业向内、外部传递的信号与相 色错配,陷入了身份认同再平衡的困境,进而加剧了在 关资源的获取,进而影响公司治理水平。为了更好地 治理环境不理想的情境下对公司利益的侵害以及控制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创始企业家需要对自身身份进行 权争夺。同时,研究还发现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有利于 相机定位和认知再平衡。 抑制控制权私利现象,为了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转 最后,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有利于抑制控制权私利 移,除了利用由股权所赋予的投票权对控制权进行重 现象,企业中的控制权可分为名义控制权和实际控制 新分配外,还可以通过识别并弱化实际控制权主体的 权,在现实中,“股权资本”和“身份资本”这两种不同的 权力基础,实现权力的有效制衡。 权力来源共同支配着控制权的实际分布。当攫取控制 本文的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在企 权私利的控制权主体掌控着企业的关键性资源时,为 业初创阶段,创始企业家权威治理对企业发展具有“双 了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转移,除了在董事会上行使 刃剑”效应。一方面,创始企业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 由股权所赋予的投票权对其进行制裁外,还需通过识 及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有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行业 别实际控制权背后的维持条件并削弱控制权主体与企 环境中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同时,在我国以差序格局 业关键性资源之间的连带关系,以实现权力的有效制 为基本社会特征、注重“关系”的营商环境中,创始企业 衡。雷士照明案中,创始企业家在三次控制权争夺中 家权威治理下形成的“人情”以及“私人关系”润滑了交 均不占有股权比例优势或董事席位优势,结局的差异 易关系,帮助企业建立了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较为良好 主要源于其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连带关系的强弱变化。 和稳固的合作关系,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为企业不断 事实上,在2014年的控制权争夺中,董事会正是通过 从外部环境中持续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资源提供了一 与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获得他们的信任 35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距或维系身份资本所付出的成本。 在创始企业家身份由“高身份资本、高股权资本” 向“高身份资本、低股权资本”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 识别出创始企业家和外部投资者在身份认知上的冲突 焦点。一方面,外部投资者往往基于股权资本维度寄 予创始企业家相应的角色期待。当创始企业家处于低 股权资本状态时,外部投资者希望其扮演接受董事会 监督和约束的“管家”角色。另一方面,对于创始企业 家而言,在股权资本弱化过程中,如果“创始人身份”能 够得以维持并不断得到来自企业利益相关方的确认, 那么,高身份资本特征往往容易导致“东家”自我定位 的认知惯性在创始企业家身份认同上的存续。这种认 知上的角色错配在心理所有权作用下会愈演愈烈,并 加剧了创始企业家通过争夺控制权以攫取控制权私利 的心理动机,从而对公司治理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案例为背景,针对创 始企业家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控制权冲突,基于控制 权私利视角探析了控制权争夺背后的深层诱因以及如 何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配置,从而形成对权力的有 效制衡并抑制控制权私利问题。研究发现,外部投资 者对创始企业家的角色期待更偏向于受董事会约束并 “按股行权”的“参政者”,而非独裁式的“执政者”。然 而,高身份资本与低股权资本之间的不匹配和强烈的 心理所有权使创始企业家在深层认知层面上产生了角 色错配,陷入了身份认同再平衡的困境,进而加剧了在 治理环境不理想的情境下对公司利益的侵害以及控制 权争夺。同时,研究还发现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有利于 抑制控制权私利现象,为了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转 移,除了利用由股权所赋予的投票权对控制权进行重 新分配外,还可以通过识别并弱化实际控制权主体的 权力基础,实现权力的有效制衡。 本文的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在企 业初创阶段,创始企业家权威治理对企业发展具有“双 刃剑”效应。一方面,创始企业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 及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有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行业 环境中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同时,在我国以差序格局 为基本社会特征、注重“关系”的营商环境中,创始企业 家权威治理下形成的“人情”以及“私人关系”润滑了交 易关系,帮助企业建立了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较为良好 和稳固的合作关系,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为企业不断 从外部环境中持续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资源提供了一 定的保障和良好的预期;但另一方面,权威治理意味着 牺牲标准化、规范化的决策程序,董事会也因此无法成 为对企业经营决策和交易行为进行监督与制约的有效 途径。此外,创始企业家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超越商业 关系的“私人关系”使得企业具有了“人格化”特征,影 响着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也成为创始企业家获取 实际控制权的筹码,这干预了企业的权力配置,导致治 理环境的恶化以及权力的“泛滥”。 其次,高身份资本、低股权资本的身份特征和心理 所有权往往会固化创始企业家对自身的“东家”定位, 导致其产生深层认知上的角色错配并陷入身份认同再 平衡的困境,进而强化了创始企业家攫取控制权私利 以及争夺企业控制权的动机。创始企业家由于对企业 有着较强的控制强度、了解程度和投入力度而形成了 较为强烈的心理所有权,同时凭借“创始人”这一身份 资本(包含股东身份、管家身份、专家身份和公众形象 身份)与利益相关方构建起超越组织层次的社会资本。 由此,只要创始企业家始终维持着高身份资本以及较 高水平的心理所有权,即使是在低股权资本情境下,创 始企业家也容易继续将自己的身份锁定为企业的“东 家”,并将企业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从而加剧对控制 权私利的攫取。当创始企业家陷入身份再平衡的困境 无法转变自己的认知,不按上市公司规则规范参与公 司的经营决策和治理时,“创—投”双方的利益冲突将 会演变为控制权争夺。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创始企业 家的身份表达会影响企业向内、外部传递的信号与相 关资源的获取,进而影响公司治理水平。为了更好地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创始企业家需要对自身身份进行 相机定位和认知再平衡。 最后,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有利于抑制控制权私利 现象,企业中的控制权可分为名义控制权和实际控制 权,在现实中,“股权资本”和“身份资本”这两种不同的 权力来源共同支配着控制权的实际分布。当攫取控制 权私利的控制权主体掌控着企业的关键性资源时,为 了顺利实现控制权的相机转移,除了在董事会上行使 由股权所赋予的投票权对其进行制裁外,还需通过识 别实际控制权背后的维持条件并削弱控制权主体与企 业关键性资源之间的连带关系,以实现权力的有效制 衡。雷士照明案中,创始企业家在三次控制权争夺中 均不占有股权比例优势或董事席位优势,结局的差异 主要源于其与利益相关方之间连带关系的强弱变化。 事实上,在2014年的控制权争夺中,董事会正是通过 与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获得他们的信任 53 曾宪聚,林楷斌,张雅慧 创始企业家身份演变、控制权配置与控制权私利的抑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http:∥skxb.xjtu.edu.cn 和支持,从而顺利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转移到其他控 50-60. 制权主体上,有效抑制了企业的控制权私利。 [11门赵品,王明.利益相关者,非正式参与和公司治理一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控制权 基于雷士照明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6(4): 争夺背后控制权私利的治理难题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权 138-149. [12]WANG S Q.SHANG G Y.ZHANG S.Corporate 相机配置来抑制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的理论问题, Governance and Evolution of Trust in Entrepreneurial 丰富了控制权私利领域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揭示创始 Networks:A Case Study of NVC Lighting Holding 企业家身份演变及其权威治理逻辑演化的动态过程。 Ltd.[EB/OL].(2018-06-20)[2019-04-05].hps:∥ 下一步的研究中,一方面可以从公司治理所嵌入的情 doi org/10.1108/CMS07-2018-0620. 境问题入手,对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问题的影响因 [13]苏敬勤,刘静.案例研究规范性视角下二手数据可靠性 素与影响机制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也可采 研究[].管理学报,2013(10):1405-1409. 用多案例研究,遵循可复制、可扩展的研究逻辑,以弥 [14]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补本文限于单一案例研究的可能不足,从而为如何进 Study Research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 一步动态优化创始企业家控制权配置的治理实践与治 view,1989,14(4):532-550. 理理论提供多元方法和比较视野下的经验借鉴及理论 [15]GIOIA D A.PRICE K N.HAMILTON A L.et al. 启示。 Forging an Identity:An Insider-outsider Study of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al 参考文献 Identity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10. 55(1):1-46. [1]何正亮,龙立荣.基于新生企业发展阶段的动态角色匹 [16]DYCK A.ZINGALES L.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配[J].管理学报,2013(6):868874.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The Journal of Fi- [2]PIERCE J L.KOSTOVA T.DIRKS K T.Toward A nance,2004,59(2):537-600.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Ownership in Organizations [J]. [17]LIN C Y,TSAI W C.HASAN I,et al.Private benefi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298- of control and bank loan contracts []Journal of Cor- 310. porate Finance,2018,49(4):324-343. [3]鲁银梭,郑秀田.创投引入后控制权配置对创业企业成 [18]HART O.Financial Contracting []Journal of Eco- 长的影响[J门.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7(1):87-101. nomic Literature,2001,39(4):1079-1100. [4幻王春艳,林润辉,袁庆宏,等.企业控制权的获取和维持 [19]郝云宏,朱炎娟,金杨华,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模式 一基于创始人视角的多案例研究[J门.中国工业经济 研究:伦理决策的视角[J刀.中国工业经济,2013(6): 2016(7):144-160. 83-95. [5]赵品,张书博,祝丽敏,等.个人社会资本与组织社会资 [20们赵品,关鑫,高闯.社会资本控制链替代了股权控制链 本契合度对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影响一基于国美电器和 吗?一上市公司终极股东双重隐形控制链的构建与 雷士照明的对比[J门.中国工业经济,2014(3):121- 动用[J].管理世界,2010(3):127-139. 133. [21门李春玲,聂敬思.资源配置,制度环境与创始人控制权 [6]SIGGELKOW N.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 [J].The 一基于万科控制权争夺案例[J门.财会月刊,2017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0-24. (25):78-83. [7]梁上坤,金叶子,王宁,等.企业社会资本的断裂与重构 [22]李海英,李双海,毕晓方,双重股权结构下的中小投资 一基于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案例的研究[J门.中国工 者利益保护一基于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案例 业经济,2015(4):149-160. 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7(1):174-192 [8]张伟华,王斌,宋春霞.股东资源,实际控制与公司控制 [23]朱沆,刘舒颖.心理所有权前沿研究述评[」门.管理学 权争夺一基于雷士照明的案例研究[J门.中国软科学, 报,2011(5):784-790. 2016(10):109122. [24]储小平,刘清兵.心理所有权理论对职业经理职务侵占 [9]易阳,宋顺林,谢新敏,等.创始人专用性资产,堑壕效 行为的一个解释[J】.管理世界,2005(7):8393. 应与公司控制权配置一基于雷士照明的案例分析[J门 [25]CHEUNG S N S.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会计研究,2016(1):63-70. [J].Th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1983.26(1): [10]邢亚丹,孙需.野蛮生长还是制度规范?一基于雷士 1-21. 照明控制权争夺的案例研究[J门.经济管理,2014(7):[26]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一兼评 36 (C)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和支持,从而顺利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转移到其他控 制权主体上,有效抑制了企业的控制权私利。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控制权 争夺背后控制权私利的治理难题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权 相机配置来抑制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的理论问题, 丰富了控制权私利领域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揭示创始 企业家身份演变及其权威治理逻辑演化的动态过程。 下一步的研究中,一方面可以从公司治理所嵌入的情 境问题入手,对创始企业家控制权私利问题的影响因 素与影响机制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也可采 用多案例研究,遵循可复制、可扩展的研究逻辑,以弥 补本文限于单一案例研究的可能不足,从而为如何进 一步动态优化创始企业家控制权配置的治理实践与治 理理论提供多元方法和比较视野下的经验借鉴及理论 启示。 参 考 文 献 [1] 何正亮,龙立荣.基于新生企业发展阶段的动态角色匹 配 [J].管理学报,2013(6):868-874. [2] PIERCEJL,KOSTOVA T,DIRKS K T.Toward A TheoryofPsychologicalOwnershipinOrganizations[J]. Academyof ManagementReview,2001,26(2):298- 310. [3] 鲁银梭,郑秀田.创投引入后控制权配置对创业企业成 长的影响 [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7(1):87-101. [4] 王春艳,林润辉,袁庆宏,等.企业控制权的获取和维持 ———基于创始人视角的多案例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 2016(7):144-160. [5] 赵晶,张书博,祝丽敏,等.个人社会资本与组织社会资 本契合度对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影响———基于国美电器 和 雷士照 明 的 对 比 [J].中 国 工 业 经 济,2014(3):121- 133. [6] SIGGELKOW N.PersuasionwithCaseStudies[J].The 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7,50(1):20-24. [7] 梁上坤,金叶子,王宁,等.企业社会资本的断裂与重构 ———基于雷士照明控制权争夺案例的研 究 [J].中 国 工 业经济,2015(4):149-160. [8] 张伟华,王斌,宋春霞.股东资源,实际控制与公司控制 权争夺———基于雷士照明的案例研究 [J].中国软科学, 2016(10):109-122. [9] 易阳,宋顺林,谢新敏,等.创始人专用性资产,堑壕效 应与公司控制权配置———基于雷士照明的案例分析 [J]. 会计研究,2016(1):63-70. [10] 邢亚丹,孙霈.野蛮生长还是制度规范?———基于雷士 照明控制权争夺的案例研究 [J].经 济 管 理,2014(7): 50-60. [11] 赵晶,王明.利益相关者,非正式参与和公司治 理——— 基于雷士照明的案例研究 [J].管 理 世 界,2016(4): 138-149. [12] WANG S Q,SHANG G Y,ZHANG S.Corporate Governanceand EvolutionofTrustin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A Case Study of NVC Lighting Holding Ltd.[EB/OL].(2018-06-20)[2019-04-05].https:∥ doi.org/10.1108/CMS-07-2018-0620. [13] 苏敬勤,刘静.案例研究规范性视角下二手数据可靠性 研究 [J].管理学报,2013(10):1405-1409. [14] 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from Case StudyResearch[J].TheAcademyofManagementRe- view,1989,14(4):532-550. [15] GIOIAD A,PRICE K N,HAMILTON A L,etal. Forging an Identity: An Insider-outsider Study of ProcessesInvolvedintheFormationofOrganizational Identity [J].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2010, 55(1):1-46. [16] DYCK A,ZINGALESL.PrivateBenefitsofControl: 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 [J].TheJournalofFi- nance,2004,59(2):537-600. [17] LINCY,TSAIWC,HASANI,etal.Privatebenefits ofcontrolandbankloancontracts[J].JournalofCor- porateFinance,2018,49(4):324-343. [18] HART O.FinancialContracting [J].JournalofEco- nomicLiterature,2001,39(4):1079-1100. [19] 郝云宏,朱炎娟,金杨华.大股东控制权私利行为模式 研究:伦理决策的视 角 [J].中 国 工 业 经 济,2013(6): 83-95. [20] 赵晶,关鑫,高闯.社会资本控制链替代了股权控制链 吗?———上市公司终极股东双重隐形控制链的构建与 动用 [J].管理世界,2010(3):127-139. [21] 李春玲,聂敬思.资源配置,制度环境与创始人控制权 ———基于万 科 控 制 权 争 夺 案 例 [J].财 会 月 刊,2017 (25):78-83. [22] 李海英,李双海,毕晓方.双重股权结构下的中小投资 者利益 保 护———基 于 Facebook收 购 WhatsApp的 案 例 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2017(1):174-192. [23] 朱沆,刘舒颖.心理所有权前沿研究述评 [J].管 理 学 报,2011(5):784-790. [24] 储小平,刘清兵.心理所有权理论对职业经理职务侵占 行为的一个解释 [J].管理世界,2005(7):83-93. [25] CHEUNGSNS.TheContractualNatureoftheFirm [J].TheJournalofLaw & Economics,1983,26(1): 1-21. [26] 张维迎.所 有 制,治 理 结 构 及 委 托-代 理 关 系———兼 评 63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http:∥skxb.x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