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华东理工大学:《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指导书)06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4,文件大小:122.43KB,团购合买
(1) 理解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掌握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2) 理解推动货币形态演进的动力。 (3) 掌握货币的度量标准,理解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区别。 (4) 掌握本位货币的含义与特点。理解各种货币本位制度的特点和区别。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6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6.1学习要求 (I)理解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掌握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2)理解推动货币形态演进的动力。 (3)掌握货币的度量标准,理解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区别。 (4)掌握本位货币的含义与特点。理解各种货币本位制度的特点和区别。 6.2内容简述 6.2.1商业银行的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商业银行的职能是由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的。商业银行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 信用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办理负债业务,将社会上各种闲散的货币集中起来,又通过办 理资产业务,将所集中的货币投放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商业银行中介职能的发挥,克服了借贷双 方之间直接融资的局限性,使货币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为社会再生产过程提供了金融支持。商业银 行通过中介职能,提高了社会总资本的使用效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中介职能的发挥, 实现了对经济过程的多层次调节,从而优化了经济结构。所以,信用中介职能成为商业银行最基本、 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2.支付中介职能 支付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为客房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支付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商业银 行通过办理这些业务,成为企业或存款户的出纳或支付代理人。 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与信用中介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历史上看,支付中介职能的产生先 于信用中介职能。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实际上是古代货币经营业从事货币保管和办理货币支付 等业务的延续,而正是这些业务的发展,为信用中介职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支付中介职能也有 赖于信用中介职能的发挥,因为只有在客户确有存款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才能为客户办理支付。所 以,这两个职能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推进,促进了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发展。 3.信用创造职能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信用创造职能是指 商业银行吸收活期存款后,通过发放贷款和从事投资业务,又衍生出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广大货币供 应量。信用创造包括信用工具和信用量的创造。必须指出的是,整个信用创造过程是商业银行和中 央银行共同完成的。中央银行运用货币发行的权力调控货币供应量,而商业银行在自身体系内具体 完成信用创造。 4.金融服务职能 现代化的经济生活,从各方面对商业银行提出了金融服务的新要求。而商业银行与社会的广泛 联系及拥有的丰富信息资源,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 服务空间。现代工商企业将原本属于自己的货币业务交给商业银行代为办理,如代发工资,代理支 付费用等。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的各种服务项目也日益增多。总之,金融服务已成为当代商业银行 的重要职能。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按组织形式可以把商业银行分为单元制银行、分行制银行、持股公司制和连锁银行制

1 6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6.1 学习要求 (1) 理解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掌握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2) 理解推动货币形态演进的动力。 (3) 掌握货币的度量标准,理解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区别。 (4) 掌握本位货币的含义与特点。理解各种货币本位制度的特点和区别。 6.2 内容简述 6.2.1 商业银行的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商业银行的职能是由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的。商业银行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 信用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办理负债业务,将社会上各种闲散的货币集中起来,又通过办 理资产业务,将所集中的货币投放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商业银行中介职能的发挥,克服了借贷双 方之间直接融资的局限性,使货币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为社会再生产过程提供了金融支持。商业银 行通过中介职能,提高了社会总资本的使用效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中介职能的发挥, 实现了对经济过程的多层次调节,从而优化了经济结构。所以,信用中介职能成为商业银行最基本、 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2.支付中介职能 支付中介职能指商业银行为客房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支付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商业银 行通过办理这些业务,成为企业或存款户的出纳或支付代理人。 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与信用中介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历史上看,支付中介职能的产生先 于信用中介职能。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实际上是古代货币经营业从事货币保管和办理货币支付 等业务的延续,而正是这些业务的发展,为信用中介职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支付中介职能也有 赖于信用中介职能的发挥,因为只有在客户确有存款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才能为客户办理支付。所 以,这两个职能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推进,促进了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发展。 3.信用创造职能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信用创造职能是指 商业银行吸收活期存款后,通过发放贷款和从事投资业务,又衍生出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大货币供 应量。信用创造包括信用工具和信用量的创造。必须指出的是,整个信用创造过程是商业银行和中 央银行共同完成的。中央银行运用货币发行的权力调控货币供应量,而商业银行在自身体系内具体 完成信用创造。 4.金融服务职能 现代化的经济生活,从各方面对商业银行提出了金融服务的新要求。而商业银行与社会的广泛 联系及拥有的丰富信息资源,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 服务空间。现代工商企业将原本属于自己的货币业务交给商业银行代为办理,如代发工资,代理支 付费用等。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的各种服务项目也日益增多。总之,金融服务已成为当代商业银行 的重要职能。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按组织形式可以把商业银行分为单元制银行、分行制银行、持股公司制和连锁银行制

单元制是指银行业务只有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目前只有美 国还部分地存在这种银行制度。美国曾长期实行完全的单一银行制,不许银行跨州经营和设立分支 机构,甚至在州内也不准设立分支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金融业竞争 的加刷,开设分支机构的限制近年来有所放松,部分州准许银行在本州范围内开设分支机构,部分 州允许银行在同一城市开设分支机构,但还有一些州仍然实行严格的单一银行制度。 分行制是指在总行之下,可在本地或外地设有若干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这种银行的总部一般 都设在大城市,下属分支机构由总行领导。目前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这一银行制度,其中尤以英国、 德国、日本等为典型。由于分行制更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当代商业银行的主 要组织形式。我国银行也主要采取这种组织形式。 持股公司制又称集团银行制,是指由某一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银行 而建立的一种银行制度。这些独立银行的业务和经营决策统属于股权公司控制。由于持股公司制可 以回避开设分支机构的限制,因而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 持股公司制有两种类型,即非银行性持股公司和银行性持股公司。前者是非银行的大企业通过 控制银行的大部分股权而组织起来的,后者是大银行通过控制小银行的大部分股权而组织起来的, 花旗银行就是典型的银行性持股公司。 连锁银行制即联合制是指由一个人或一个集团控制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银行,但又不以股权公 司的形式出现的一种银行制度。由受控于同一个企业家的银行组成一个集团,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 银行,都保持是独立的法人,但所有权却同为一个企业家所有,连锁银行制在美国的中西部较为发 达。只是其重要性远远不如目前发展的集团银行制。 6.2.2商业银行的资本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基础。银行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考虑各种 资本供给渠道的可能性及其成本,解决资本的供给问题。 一、银行资本金的构成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除了包括股本、资本盈余、留存收益在内的所有者权益外,还包括一定比例 的债务资本,如资本票据、债券等。商业银行的资本具有双重特点,根据1988年《巴塞尔协议》, 常将所有者权益称为一级资本和核心资本,而将长期债务称为二级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股本包括已经发行并全额缴付的普通股和永久性非累积的优先 股:公开储备指以公开的形式,通过保留盈余和其他盈余,例如股票发行溢价、保留利润(凭国家 自行处理,包括在整个过程中用当年保持利润向储备分配或储备提取)、普通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的 增值而创造和增加的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储备。 附属资本包括非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附属债务。 1.非公开储备。该储备不公开在资产负债表上标明,但却反映在损益表内,并为银行的监管机 构所接受。 2.资产重估储备。包括物业重估储备和证券重估储备。 3.普通准备金。指用于防备日前尚不能确定的损失的准备金或呆账准备金。 4.混合资本工具。指既有股本性质又有债务性质的混合工具。 5.长期附属债务。包括普通的、无担保的、初次所定期限最少五年以上的次级债务资本工具和 不许购回的优先股。另外,《巴塞尔协议》还规定,在核定银行资本实力时应从核心资本中扣除商誉: 从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之和中扣除对不合并报表的附属银行和财务附属公司的投资,扣除对其他银 行和金融机构资本部分的投资。 二、资本充足性及其测定 《巴塞尔协议》对国际银行业的统一资本要求包括: 1.核心资本(一级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得低于4%,即:核心资本比率=核心资 2

2 单元制是指银行业务只有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目前只有美 国还部分地存在这种银行制度。美国曾长期实行完全的单一银行制,不许银行跨州经营和设立分支 机构,甚至在州内也不准设立分支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金融业竞争 的加剧,开设分支机构的限制近年来有所放松,部分州准许银行在本州范围内开设分支机构,部分 州允许银行在同一城市开设分支机构,但还有一些州仍然实行严格的单一银行制度。 分行制是指在总行之下,可在本地或外地设有若干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这种银行的总部一般 都设在大城市,下属分支机构由总行领导。目前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这一银行制度,其中尤以英国、 德国、日本等为典型。由于分行制更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当代商业银行的主 要组织形式。我国银行也主要采取这种组织形式。 持股公司制又称集团银行制,是指由某一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银行 而建立的一种银行制度。这些独立银行的业务和经营决策统属于股权公司控制。由于持股公司制可 以回避开设分支机构的限制,因而在美国得到快速发展。 持股公司制有两种类型,即非银行性持股公司和银行性持股公司。前者是非银行的大企业通过 控制银行的大部分股权而组织起来的,后者是大银行通过控制小银行的大部分股权而组织起来的, 花旗银行就是典型的银行性持股公司。 连锁银行制即联合制是指由一个人或一个集团控制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银行,但又不以股权公 司的形式出现的一种银行制度。由受控于同一个企业家的银行组成一个集团,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 银行,都保持是独立的法人,但所有权却同为一个企业家所有,连锁银行制在美国的中西部较为发 达。只是其重要性远远不如目前发展的集团银行制。 6.2.2 商业银行的资本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基础。银行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考虑各种 资本供给渠道的可能性及其成本,解决资本的供给问题。 一、银行资本金的构成 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除了包括股本、资本盈余、留存收益在内的所有者权益外,还包括一定比例 的债务资本,如资本票据、债券等。商业银行的资本具有双重特点,根据 1988 年《巴塞尔协议》, 常将所有者权益称为一级资本和核心资本,而将长期债务称为二级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股本包括已经发行并全额缴付的普通股和永久性非累积的优先 股;公开储备指以公开的形式,通过保留盈余和其他盈余,例如股票发行溢价、保留利润(凭国家 自行处理,包括在整个过程中用当年保持利润向储备分配或储备提取)、普通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的 增值而创造和增加的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储备。 附属资本包括非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附属债务。 1.非公开储备。该储备不公开在资产负债表上标明,但却反映在损益表内,并为银行的监管机 构所接受。 2.资产重估储备。包括物业重估储备和证券重估储备。 3.普通准备金。指用于防备目前尚不能确定的损失的准备金或呆账准备金。 4.混合资本工具。指既有股本性质又有债务性质的混合工具。 5.长期附属债务。包括普通的、无担保的、初次所定期限最少五年以上的次级债务资本工具和 不许购回的优先股。另外,《巴塞尔协议》还规定,在核定银行资本实力时应从核心资本中扣除商誉; 从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之和中扣除对不合并报表的附属银行和财务附属公司的投资,扣除对其他银 行和金融机构资本部分的投资。 二、资本充足性及其测定 《巴塞尔协议》对国际银行业的统一资本要求包括: 1.核心资本(一级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得低于 4%,即:核心资本比率=核心资

本/风险加权资产总额×100%≥4%,其中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资产×风险权重。 2.总资本(一级资本与二级资本之和)与风险加权总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二级资本 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100%,即:资本充足比率=总资本/(表内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表外风险加权资 产总额)×100%≥8%。从测算公式或以看出,风险权重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同的风险权重可 能使银行在资本、资产总额相同的条件下,其比率不同。对此《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内、 表外的不同资产作了权重的规定,将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包括国家风险)的风险权重分为五档:0、 10%、20%、50%、100%:将表外业务的风险转换系数根据其业务类别分为四级:0、20%、50%、100%。 当要计算一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就要按照协议规定的资产风险加权系数乘以银行资产负债 的表内项目和表外项目。对于表内项目,以其账面价值直接乘以对应的风险权数即可:对于表外项 目,则要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的信用转换系数,首先将其转换为对等数量的贷款额度,然后再 乘以相应的风险权数。 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开始起草新资本协议。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央行行长和银行监管 当局负责人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Nw Basel Capital Accord). 在具体风险的度量方法上,新资本协议也对旧资本协议的方法作了完善和发展。除了沿用区分 不同类型资产风险权重的标准法(Standard Approach)外,还提出了两种基于银行内部自测的评级 方法内部评级法(IRB法)包括基础内部评级法(Foundation Internal Rating Based Approach) 和高级内部评级法(Advanced Internal Rating Based Approach)。 三、银行资本管理与对策 银行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资产风险的大小及核心资本的数量。银行在满足资本 要求时,须充分考虑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分别采取分母对策和分子对策。分母对策有压缩银行的 资产规模、调整资产结构等等:而分子对策有内源资本策略和外源资本策略。 (一)分子对策 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以提高资本金总额。首先是增加核心资本,主要方法有:1)财政注资。 财政注资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国有独资的性质决定的,即国家财政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切块或选择发 行特别国债的方式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利润留成。利润留成即从利润中留存积累,通过法定程 序转增资本金。但是这必须以商业银行拥有较高的利润为前提。3)从股票市场募集资本金。在经济 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的基本途径。4)营业税返注。除了直接注资 外,政府还有一种间接注资方式,即营业税返还。目前看来,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着较高的税赋。因 此有必要降低商业银行的营业税及附加。 其次是增加附属资本。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在银行 资本金中的比重极低,因此通过增加附属资本来提高资本充足比率操作空间应该很大:1)增提准备 金。准备金分为普通准备金和特殊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是用于防备目前尚不能确定的损失的:特殊 准备金是用于弥补某类特别资产或已知负债所遭受的确定损失的。2)发行长期金融债券。从国际银 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现实情况分析,目前通过发行长期次级金融债券补充国有商业银行附属资本 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可行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还能够 促使其增强资本金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二)分母对策 即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降低风险资产主要两种途径,一种是调整资产的风险分布结构:一种 是从整体上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贷款的不良比率。1)调整资产的风险分布结构。由于目前国内银行 业实行的是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架构,而且境内资本市场上可以运用的资本工具 又非常有限,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投向比较单一。首先表现在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 另外,为提高资本充足率,许多银行采取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形式,信贷资产从表内转到表外,以 达到降低风险资产的目的。2)降低资产的不良率。大量的不良贷款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资产较 3

3 本/风险加权资产总额×100%≥4%,其中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资产×风险权重。 2.总资本(一级资本与二级资本之和)与风险加权总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 8%,其中二级资本 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 100%,即:资本充足比率=总资本/(表内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表外风险加权资 产总额)×100%≥8%。从测算公式或以看出,风险权重占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同的风险权重可 能使银行在资本、资产总额相同的条件下,其比率不同。对此《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内、 表外的不同资产作了权重的规定,将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包括国家风险)的风险权重分为五档:0、 10%、20%、50%、100%;将表外业务的风险转换系数根据其业务类别分为四级:0、20%、50%、100%。 当要计算一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就要按照协议规定的资产风险加权系数乘以银行资产负债 的表内项目和表外项目。对于表内项目,以其账面价值直接乘以对应的风险权数即可;对于表外项 目,则要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的信用转换系数,首先将其转换为对等数量的贷款额度,然后再 乘以相应的风险权数。 1998 年巴塞尔委员会开始起草新资本协议。2004 年 6 月 26 日,十国集团央行行长和银行监管 当局负责人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在具体风险的度量方法上,新资本协议也对旧资本协议的方法作了完善和发展。除了沿用区分 不同类型资产风险权重的标准法(Standard Approach)外,还提出了两种基于银行内部自测的评级 方法内部评级法(IRB 法)包括基础内部评级法(Foundation Internal Rating Based Approach) 和高级内部评级法(Advanced Internal Rating Based Approach)。 三、银行资本管理与对策 银行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资产风险的大小及核心资本的数量。银行在满足资本 要求时,须充分考虑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分别采取分母对策和分子对策。分母对策有压缩银行的 资产规模、调整资产结构等等;而分子对策有内源资本策略和外源资本策略。 (一)分子对策 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以提高资本金总额。首先是增加核心资本,主要方法有:1)财政注资。 财政注资是由国有商业银行国有独资的性质决定的,即国家财政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切块或选择发 行特别国债的方式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利润留成。利润留成即从利润中留存积累,通过法定程 序转增资本金。但是这必须以商业银行拥有较高的利润为前提。3)从股票市场募集资本金。在经济 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的基本途径。4)营业税返注。除了直接注资 外,政府还有一种间接注资方式,即营业税返还。目前看来,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着较高的税赋。因 此有必要降低商业银行的营业税及附加。 其次是增加附属资本。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在银行 资本金中的比重极低,因此通过增加附属资本来提高资本充足比率操作空间应该很大:1)增提准备 金。准备金分为普通准备金和特殊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是用于防备目前尚不能确定的损失的;特殊 准备金是用于弥补某类特别资产或已知负债所遭受的确定损失的。2)发行长期金融债券。从国际银 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现实情况分析,目前通过发行长期次级金融债券补充国有商业银行附属资本 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可行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还能够 促使其增强资本金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二)分母对策 即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降低风险资产主要两种途径,一种是调整资产的风险分布结构;一种 是从整体上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贷款的不良比率。1)调整资产的风险分布结构。由于目前国内银行 业实行的是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架构,而且境内资本市场上可以运用的资本工具 又非常有限,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投向比较单一。首先表现在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 另外,为提高资本充足率,许多银行采取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形式,信贷资产从表内转到表外,以 达到降低风险资产的目的。2)降低资产的不良率。大量的不良贷款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资产较

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不良贷款不仅使风险资产增大,同时作为资本扣减项的呆账贷款,对资本充 足率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大量呆账贷款的存在使种种增加资本的努力苍白无力,可以说大量的不 良贷款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的根源。资产内部风险结构的调整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跟外部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处理好风险和赢利的关系,是衡量商 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尺。 6.2.3商业银行业务管理 一、银行负债的构成和重要性 银行负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负债是指除银行自有资本以外的一切资金来源,包括资本 期票和长期债务资本等二级资本的内容:狭义负债则指银行存款、借款等一切非资本性的债务,由 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和结算中的负债构成。本篇以狭义负债为研究对象。银行负债的规模和结构, 决定了整个银行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向:而负债结构和成本的变化,则极大地影响着银行的盈利水 平和风险状况。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重要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1)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经营 的先决条件:2)银行负债是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手段:3)银行负债构成社会流通中的货币量:4)负 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同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的主要渠道:5)负债业务是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一)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 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存款业务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全部资金来源中, 90%以上来自于负债。负债结构和成本的变化决定着银行资金转移价格的高低,从而极大地影响着银 行的盈利水平和风险状况。 存款始终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和经常性的资金来源。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是各 国商业银行的传统存款业务。 1.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是指客户不需预先通知,可随时提取或支付的存款。开立这种存款账户是为了通过银 行进行各种支付结算,存户可以随时开出支票对第三者进行支付而不用事先通知银行,因此,活期 存款又被称为支票存款。 长期以来,活期存款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对象和主要负债,这是因为活期存款具有以下 作用:1)运用活期存款的稳定余额发放贷款,能有效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2)通过活期存款的货 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提高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3)活期存款还是商业银行扩大信用、联系 客户的重要渠道。 2.定期存款 定期存款是相对于活期存款而言的,它是一种由存户预先约定存储期限的存款。存款期限在美 国最短为7天,在我国通常为3个月、6个月和1年不等,期限长的则可达5年和10年。定期存 款一般要在到期日凭银行签发的定期存单来提取,银行根据到期的存单计算应付本息,如果持有到 期存单的存户要求续存时,银行则另外签发新的存单。 定期存款对存户和商业银行都有好处:对存户而言,定期存款是存户到期提取存款的凭证,是 存款所有权及获取利息的证明,虽然它不能像支票一样转让流通,但可以作为动产抵押品取得银行 贷款。同时,存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而仅承担很小的风险。对商业银行而言,定期存款存期 固定,而且存期较长,从而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商业银行长期放款和投资具有重 要意义:而且,定期存款的营业成本低于活期存款,这也显然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 3.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一般是个人为积蓄货币和获得利息收入而开立的存款账户。储蓄存款通常由银行发给 存户存折,以此作为存款和提现的凭证(一般不能签发支票),由于储蓄存款可以稳定运用,故其利

4 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不良贷款不仅使风险资产增大,同时作为资本扣减项的呆账贷款,对资本充 足率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大量呆账贷款的存在使种种增加资本的努力苍白无力,可以说大量的不 良贷款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的根源。资产内部风险结构的调整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跟外部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处理好风险和赢利的关系,是衡量商 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尺。 6.2.3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 一、银行负债的构成和重要性 银行负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负债是指除银行自有资本以外的一切资金来源,包括资本 期票和长期债务资本等二级资本的内容;狭义负债则指银行存款、借款等一切非资本性的债务,由 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和结算中的负债构成。本篇以狭义负债为研究对象。银行负债的规模和结构, 决定了整个银行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向;而负债结构和成本的变化,则极大地影响着银行的盈利水 平和风险状况。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重要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1)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经营 的先决条件;2)银行负债是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手段;3)银行负债构成社会流通中的货币量;4)负 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同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的主要渠道;5)负债业务是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一)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 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存款业务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全部资金来源中, 90%以上来自于负债。负债结构和成本的变化决定着银行资金转移价格的高低,从而极大地影响着银 行的盈利水平和风险状况。 存款始终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和经常性的资金来源。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是各 国商业银行的传统存款业务。 1.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是指客户不需预先通知,可随时提取或支付的存款。开立这种存款账户是为了通过银 行进行各种支付结算,存户可以随时开出支票对第三者进行支付而不用事先通知银行,因此,活期 存款又被称为支票存款。 长期以来,活期存款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对象和主要负债,这是因为活期存款具有以下 作用:1)运用活期存款的稳定余额发放贷款,能有效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2)通过活期存款的货 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提高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3)活期存款还是商业银行扩大信用、联系 客户的重要渠道。 2.定期存款 定期存款是相对于活期存款而言的,它是一种由存户预先约定存储期限的存款。存款期限在美 国最短为 7 天,在我国通常为 3 个月、6 个月和 1 年不等,期限长的则可达 5 年和 10 年。 定期存 款一般要在到期日凭银行签发的定期存单来提取,银行根据到期的存单计算应付本息,如果持有到 期存单的存户要求续存时,银行则另外签发新的存单。 定期存款对存户和商业银行都有好处: 对存户而言,定期存款是存户到期提取存款的凭证,是 存款所有权及获取利息的证明,虽然它不能像支票一样转让流通,但可以作为动产抵押品取得银行 贷款。同时,存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而仅承担很小的风险。对商业银行而言,定期存款存期 固定,而且存期较长,从而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商业银行长期放款和投资具有重 要意义;而且,定期存款的营业成本低于活期存款,这也显然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 3.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一般是个人为积蓄货币和获得利息收入而开立的存款账户。储蓄存款通常由银行发给 存户存折,以此作为存款和提现的凭证(一般不能签发支票),由于储蓄存款可以稳定运用,故其利

率较高。储蓄存款按其支付方式可以分为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种。关于储蓄存款的概念,国内外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国外,储蓄存款的存户包括居民个人、政府和企业。我国的储蓄存款则专指 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的所有存款都不能称之为储蓄存款。 4.存款工具的创新 为了适应激烈的金融竞争,近年来西方商业银行纷纷开发出一些新的账户存款形式。其特点是 既能灵活方便的支取,又能给客户计付利息,这些新型的账户存款,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充 分满足了存款者对安全、流动和盈利的要求,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户,为商业银行扩大了资金来源。 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存款工具创新: (1)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是一种对个人和非盈利机构开立的、 计算利息的支票账户,也称为付息的活期存款。它以支付命令书取代了支票,实际上是一种不使用 支票的支票账户。开立这种账户的存户,可随时开出支付命令书,或直接提现,或直接向第三者支 付,对其存款余额可取得利息收入: (2)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定期存单是一种固定期限、固定利率的、可在市场上转让 的银行存单,它是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执行负债管理政策的主要金融中介工具。可转让定期存单面额 较大,10万至100万美元不等,利率一般高于同期储蓄存款,且可随时在二级市场出售转让,因此 对客户颇具吸引力: (3)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DA)。其性质介于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之间,主要特点是:要有2500 美元的最低限额:没有利率上限,其存款利息是以公布的每日利率为基础随时计算的:10万美元的 存款额可得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存款者每月可办理6次自动转账或电话转帐,其中3次以 下可使用支票,但个人取款不受限制:对存款不规定最低期限,但银行有要求客户提款时应提前7 天通知的权利: (4)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自动转账服务账户主要内容是,存户同时在银行开立两个账户: 即储蓄账户和活期存款账户。活期存款账户的余额始终保持1美元,其余额转入储蓄账户可获得利 息收入。当银行收到存户开出的支票付款时,可将支付款项从储蓄账户转到活期存款账户上进行自 动转账,及时支付支票上的款项。开立自动转账服务要求缴纳存款准备金,而存户对于银行提供的 转账服务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 (5)特种储蓄存款。特种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针对客户某种特殊需求而设计的存款创新工具, 品种繁多,包括养老金储蓄、存贷结合储蓄、旅游账户、教育账户、假期账户、宠物账户等等,这 一账户充分满足了客户的不同个性化需要,深受客户欢迎,获得了快速发展。 (二)短期借款的经营管理 短期借入负债对商业银行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非存款资金来源:是满足 商业银行周转金需要的重要手段:同时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效率,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规模, 又加强了外部的联系和往来。短期借入负债主要用于弥补短期头寸的不足,对时间和金额上的流动 性需要非常明确:,利率风险较高。 商业银行的短期借款有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大面额存单以及欧洲货币市场借款等主要 渠道。 (三)商业银行的长期借款 商业银行的长期借款主要指各种类型的中长期金融债券。 金融债券突破了银行原有存贷关系的束缚,它面向社会筹资,筹资范围广泛,既不受银行所在 地区资金状况的限制,也不受银行自身网点和人员数量的束缚。债券的高利率和流动性相结合,对 客户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银行提高筹资的数量和速度:同时,发行债券所筹的资金不用缴纳法 定准备金,这也有利于提高银行资金的利用率。发行金融债券作为商业银行长期资金的主要途径, 使银行能根据资金运用的项目需要,有针对性地筹集长期资金,使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在期限上保 持对称,从而成为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

5 率较高。储蓄存款按其支付方式可以分为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种。关于储蓄存款的概念,国内外 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国外,储蓄存款的存户包括居民个人、政府和企业 。我国的储蓄存款则专指 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的所有存款都不能称之为储蓄存款。 4.存款工具的创新 为了适应激烈的金融竞争,近年来西方商业银行纷纷开发出一些新的账户存款形式。其特点是 既能灵活方便的支取,又能给客户计付利息,这些新型的账户存款,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充 分满足了存款者对安全、流动和盈利的要求,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客户,为商业银行扩大了资金来源。 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存款工具创新: (1)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是一种对个人和非盈利机构开立的、 计算利息的支票账户,也称为付息的活期存款。它以支付命令书取代了支票,实际上是一种不使用 支票的支票账户。开立这种账户的存户,可随时开出支付命令书,或直接提现,或直接向第三者支 付,对其存款余额可取得利息收入; (2)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定期存单是一种固定期限、固定利率的、可在市场上转让 的银行存单,它是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执行负债管理政策的主要金融中介工具。可转让定期存单面额 较大,10 万至 100 万美元不等,利率一般高于同期储蓄存款,且可随时在二级市场出售转让,因此 对客户颇具吸引力; (3)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其性质介于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之间,主要特点是:要有 2500 美元的最低限额;没有利率上限,其存款利息是以公布的每日利率为基础随时计算的;10 万美元的 存款额可得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存款者每月可办理 6 次自动转账或电话转帐,其中 3 次以 下可使用支票,但个人取款不受限制;对存款不规定最低期限,但银行有要求客户提款时应提前 7 天通知的权利; (4)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自动转账服务账户主要内容是,存户同时在银行开立两个账户: 即储蓄账户和活期存款账户。活期存款账户的余额始终保持 1 美元,其余额转入储蓄账户可获得利 息收入。当银行收到存户开出的支票付款时,可将支付款项从储蓄账户转到活期存款账户上进行自 动转账,及时支付支票上的款项。开立自动转账服务要求缴纳存款准备金,而存户对于银行提供的 转账服务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 (5)特种储蓄存款。特种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针对客户某种特殊需求而设计的存款创新工具, 品种繁多,包括养老金储蓄、存贷结合储蓄、旅游账户、教育账户、假期账户、宠物账户等等,这 一账户充分满足了客户的不同个性化需要,深受客户欢迎,获得了快速发展。 (二)短期借款的经营管理 短期借入负债对商业银行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非存款资金来源;是满足 商业银行周转金需要的重要手段;同时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效率,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规模, 又加强了外部的联系和往来。短期借入负债主要用于弥补短期头寸的不足,对时间和金额上的流动 性需要非常明确;,利率风险较高。 商业银行的短期借款有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大面额存单以及欧洲货币市场借款等主要 渠道。 (三)商业银行的长期借款 商业银行的长期借款主要指各种类型的中长期金融债券。 金融债券突破了银行原有存贷关系的束缚,它面向社会筹资,筹资范围广泛,既不受银行所在 地区资金状况的限制,也不受银行自身网点和人员数量的束缚。债券的高利率和流动性相结合,对 客户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银行提高筹资的数量和速度;同时,发行债券所筹的资金不用缴纳法 定准备金,这也有利于提高银行资金的利用率。发行金融债券作为商业银行长期资金的主要途径, 使银行能根据资金运用的项目需要,有针对性地筹集长期资金,使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在期限上保 持对称,从而成为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

金融债券的主要功能在于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渠道,促进了银行负债来源的多样化,增加了 负债的稳定性。但与存款相比,金融债券的局限性也相对比较明显。第一,金融债券发行的熟练利 率、期限都受到管理当局有关规定的严格限制,银行筹资的自主性不强。第二,金融债券除利率较 高外,还要承担相应的发行费用,筹资成本较高,受银行成本负担能力的制约。第三,债券的流动 性受市场发达程度的制约,在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和完善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债券种类少,发行数量 也远远小于发达国家。 二、资产业务 (一)现金资产业务 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所有资产中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货币,其资金来源 的性质和业务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保持合理的流动性,以应付存款提取及贷款需求。 商业银行要维持资产的流动性,保持清偿力和获取更有利的投资机会,必须持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 产,并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直接满足流动性需求的现金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最基本的组成 部分。 现金资产是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商业银行的现 金资产一般包括下几类:1)库存现金。库存现金是指商业银行保存在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库存现 金的主要作用是银行用来应付客户提取现金和银行本身的日常零星开支。从经营的角度讲,库存现 金不宜太多。库存现金的经营原则就是保持适度的规模。2)在中央银行存款。这是指商业银行存放 在中央银行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在中央银行存款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二是超 额准备金,而只有超额准备金才是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按照法定准备率向中央 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规定缴存存款准备金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银行备有足够的资金以应付存款 人的提取,避免流动性不足而产生流动性危机,导致银行破产。目前,存款准备金已经演变成为中 央银行调节信用的一种政策手段。缴存法定比率的准备金具有强制性。3)存放同业存款。存放同业 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代理行和相关银行的存款。在其它银行保持存款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银行 在同业之间开展代理业务和结算收付。由于存放同业的存款属于活期存款的性质,可以随时支用, 因此可以视同银行的现金资产。4)在途资金。在途资金,也称托收未达款,是指在本行通过对方银 行向外地付款单位或个人收取的票据。在途资金在收妥之前,是一笔占用的资金,又由于通常在途 时间较短,收妥后即成为存放同业存款,所以将其视同现金资产。 (二)贷款业务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传统核心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资产,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 化目标的主要手段,然而又是一种风险较大的资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 银行贷款是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按照一定的贷款原则和政策,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 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款行为。这种借款行为有贷款对象、条件、用途、期限、利 率和方式等因素构成。而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贷款种类。 从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出发,可以对银行贷款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商业银行贷款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是指 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各项贷款:中期贷款是指期限在一年(不含一年)以上五年(含五年) 以内的各项贷款:长期贷款指期限在五年(不含五年)以上的各项贷款。 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分类银行贷款可以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信用贷款是指银行 完全凭借客户的信誉而无需提供抵押物或第三者保证而发放的贷款,这类贷款从理论上讲风险较大, 因此,银行要收取较高的利息,且一般只向银行熟悉的较大公司借款人提供,对借款人的条件要求 较高。担保贷款是指具有一定的财产或信用作还款保证的贷款。根据还款保证的不同,具体可分为 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保证贷款。抵押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 款人或第三者的财产作为抵押发放的贷款:质押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质押 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者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保证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 6

6 金融债券的主要功能在于拓宽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渠道,促进了银行负债来源的多样化,增加了 负债的稳定性。但与存款相比,金融债券的局限性也相对比较明显。第一,金融债券发行的熟练利 率、期限都受到管理当局有关规定的严格限制,银行筹资的自主性不强。第二,金融债券除利率较 高外,还要承担相应的发行费用,筹资成本较高,受银行成本负担能力的制约。第三,债券的流动 性受市场发达程度的制约,在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和完善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债券种类少,发行数量 也远远小于发达国家。 二、资产业务 (一)现金资产业务 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所有资产中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货币,其资金来源 的性质和业务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保持合理的流动性,以应付存款提取及贷款需求。 商业银行要维持资产的流动性,保持清偿力和获取更有利的投资机会,必须持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 产,并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直接满足流动性需求的现金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最基本的组成 部分。 现金资产是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商业银行的现 金资产一般包括下几类:1)库存现金。库存现金是指商业银行保存在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库存现 金的主要作用是银行用来应付客户提取现金和银行本身的日常零星开支。从经营的角度讲,库存现 金不宜太多。库存现金的经营原则就是保持适度的规模。2)在中央银行存款。这是指商业银行存放 在中央银行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在中央银行存款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二是超 额准备金,而只有超额准备金才是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按照法定准备率向中央 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规定缴存存款准备金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银行备有足够的资金以应付存款 人的提取,避免流动性不足而产生流动性危机,导致银行破产。目前,存款准备金已经演变成为中 央银行调节信用的一种政策手段。缴存法定比率的准备金具有强制性。3)存放同业存款。存放同业 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代理行和相关银行的存款。在其它银行保持存款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银行 在同业之间开展代理业务和结算收付。由于存放同业的存款属于活期存款的性质,可以随时支用, 因此可以视同银行的现金资产。4)在途资金。在途资金,也称托收未达款,是指在本行通过对方银 行向外地付款单位或个人收取的票据。在途资金在收妥之前,是一笔占用的资金,又由于通常在途 时间较短,收妥后即成为存放同业存款,所以将其视同现金资产。 (二)贷款业务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传统核心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资产,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 化目标的主要手段,然而又是一种风险较大的资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 银行贷款是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按照一定的贷款原则和政策,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 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款行为。这种借款行为有贷款对象、条件、用途、期限、利 率和方式等因素构成。而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贷款种类。 从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出发,可以对银行贷款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商业银行贷款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是指 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各项贷款;中期贷款是指期限在一年(不含一年)以上五年(含五年) 以内的各项贷款;长期贷款指期限在五年(不含五年)以上的各项贷款。 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分类银行贷款可以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信用贷款是指银行 完全凭借客户的信誉而无需提供抵押物或第三者保证而发放的贷款,这类贷款从理论上讲风险较大, 因此,银行要收取较高的利息,且一般只向银行熟悉的较大公司借款人提供,对借款人的条件要求 较高。担保贷款是指具有一定的财产或信用作还款保证的贷款。根据还款保证的不同,具体可分为 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和保证贷款。抵押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 款人或第三者的财产作为抵押发放的贷款;质押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质押 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者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保证贷款是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

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股保证责任或者连带责任 而发放的贷款。票据贴现是贷款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指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以现款或活期存款买进 客户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票据贴现实行预扣利息,票据到期后,银行可向票 据载明的付款人收取票款。如果票据合格,且有信誉良好的承兑人承兑,这种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都比较好。 按照贷款的质量和风险程度划分,银行贷款可以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 款和损失贷款等五类,后三类即所谓的不良贷款。1)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借款合同,有充 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的贷款。这类贷款的借款人财务状况无懈可击,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贷款的 本息偿还会发生任何问题。2)关注贷款是指贷款的本息偿还仍然正常,但是发生了一些可能会影响 贷款偿还的不利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继续下去,则有可能影响贷款的偿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关 注,或对其进行监控。3)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依靠其正常的经营收入已经无法偿还贷款的本息,而 不得不通过重新融资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来归还贷款,表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4)可疑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 这类贷款具备了次级货款的所有特征,但是程度更加严重。5)损失贷款是指在采取了所有可能的措 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这类贷款银行已没有意义 将其继续保留在资产账面上,应当在履行必要的内部程序之后,立即冲销。 (三)银行证券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1.获取收益。从证券投资中获取收益是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首要目标。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收 益包括利息收益和资本收益。利息收益是指银行购买一定量的有价证券后,依证券发行时确定的利 率从发行者那里取得的利益。资本收益是指银行购入证券后,在出售或偿还时收到的本金高于购进 价格的余额。 2.分散风险。降低风险的一个基本做法是实行资产分散化以分散风险。银行证券投资在分散风 险方面有特殊的功效或特殊的作用。第一,证券投资为银行资产分散提供了一种选择。第二,证券 投资风险比贷款风险小,更有利于资金运用。另外,证券投资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买进卖 出。 3.保持流动性。商业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高流动性资产是保证其资产业务安全的重要前提。在 现金作为第一准备使用后,银行仍然需要有二级准备(指银行的短期证券投资)作为补充。此外,银 行购入的中长期证券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流动性要求,只是相对短期证券其流动性要差一些。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主要种类分为:1)国库券。国库券是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期限在1年以 内,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弥补中央财政预算暂时性的收支不平衡。2)中长期国家债券。中长期国家债 券是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债务凭证,2一10年为中期国家债券,10年以上为长期国家债券,所筹资金 用于平衡中央财政预算长期缺口(即赤字)。3)政府机构债券。政府机构债券是指除中央财政部门 以外其它政府机构所发行的债券,如中央银行发行的融资债券、国家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等。4) 市政债券或地方政府债券。市政债券是由地方政府发行的,所筹集的资金多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和公益事业发展。 (四)租赁与信托 租赁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业务,它是指收取租金为条件并出让物件使用权的经济行为。现代租赁 也称金融租赁或融资租赁,是以融资为主要目的一种租赁活动。它的概念包括下面几个内容:就租 赁目的而言,承租人是为了进行设备投资而进行租赁的:承租人在租赁期满后,对租赁设备有停租、 续租的权利,也有留购的选择权,即可以按一定的名义价款取得设备的所有权:在现代租赁中,出 租人提供的租赁物一般不是通用设备,而是承租人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而选定的具有一定规格、性 能和型号的生产设备:从租赁期限上看,融资租赁的期限较长,并且是不中断的,承租人必须按合 同定期交付租金,不得中途解除合同。 7

7 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者连带责任 而发放的贷款。票据贴现是贷款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指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以现款或活期存款买进 客户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票据贴现实行预扣利息,票据到期后,银行可向票 据载明的付款人收取票款。如果票据合格,且有信誉良好的承兑人承兑,这种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都比较好。 按照贷款的质量和风险程度划分,银行贷款可以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 款和损失贷款等五类,后三类即所谓的不良贷款。1)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借款合同,有充 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的贷款。这类贷款的借款人财务状况无懈可击,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贷款的 本息偿还会发生任何问题。2)关注贷款是指贷款的本息偿还仍然正常,但是发生了一些可能会影响 贷款偿还的不利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继续下去,则有可能影响贷款的偿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关 注,或对其进行监控。3)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依靠其正常的经营收入已经无法偿还贷款的本息,而 不得不通过重新融资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来归还贷款,表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4)可疑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 这类贷款具备了次级货款的所有特征,但是程度更加严重。5)损失贷款是指在采取了所有可能的措 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这类贷款银行已没有意义 将其继续保留在资产账面上,应当在履行必要的内部程序之后,立即冲销。 (三)银行证券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1.获取收益。从证券投资中获取收益是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首要目标。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收 益包括利息收益和资本收益。利息收益是指银行购买一定量的有价证券后,依证券发行时确定的利 率从发行者那里取得的利益。资本收益是指银行购入证券后,在出售或偿还时收到的本金高于购进 价格的余额。 2.分散风险。降低风险的一个基本做法是实行资产分散化以分散风险。银行证券投资在分散风 险方面有特殊的功效或特殊的作用。第一,证券投资为银行资产分散提供了一种选择。第二,证券 投资风险比贷款风险小,更有利于资金运用。另外,证券投资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买进卖 出。 3.保持流动性。商业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高流动性资产是保证其资产业务安全的重要前提。在 现金作为第一准备使用后,银行仍然需要有二级准备(指银行的短期证券投资)作为补充。此外,银 行购入的中长期证券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流动性要求,只是相对短期证券其流动性要差一些。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主要种类分为:1)国库券。国库券是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期限在 1 年以 内,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弥补中央财政预算暂时性的收支不平衡。2)中长期国家债券。中长期国家债 券是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债务凭证,2—10 年为中期国家债券,10 年以上为长期国家债券,所筹资金 用于平衡中央财政预算长期缺口(即赤字)。3)政府机构债券。政府机构债券是指除中央财政部门 以外其它政府机构所发行的债券,如中央银行发行的融资债券、国家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等。4) 市政债券或地方政府债券。市政债券是由地方政府发行的,所筹集的资金多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和公益事业发展。 (四)租赁与信托 租赁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业务,它是指收取租金为条件并出让物件使用权的经济行为。现代租赁 也称金融租赁或融资租赁,是以融资为主要目的一种租赁活动。它的概念包括下面几个内容:就租 赁目的而言,承租人是为了进行设备投资而进行租赁的;承租人在租赁期满后,对租赁设备有停租、 续租的权利,也有留购的选择权,即可以按一定的名义价款取得设备的所有权;在现代租赁中,出 租人提供的租赁物一般不是通用设备,而是承租人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而选定的具有一定规格、性 能和型号的生产设备;从租赁期限上看,融资租赁的期限较长,并且是不中断的,承租人必须按合 同定期交付租金,不得中途解除合同

现代租赁是具有融资和融物双重性能的信用交易,它是企业进行长期资本融通的一种手段。由 于现代租赁是以“融物”的形式进行“融资”,采取的是金融和贸易相结合的方式,因此不同于银 行借款、发行公司债券、分期付款等长期信贷方式,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信用形式。 信托即信任委托,是指委托人为了自己或第三者的利益将自己的财产或有关事物委托别人管理 经营的一种经济行为。信托业务一般牵涉到三个方面的当事人:即授人信用的委托人,受信于人的 受托人和受益于人的受益人。 其运作的基本程序是:委托人依照契约的规定,为自己或第三者(受益人)的利益,将财产的 权力转让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依据谨慎人原则(即像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处理自己的财产那样)占有、 管理和使用信托财产,并处分其收益。 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 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广义的表外业务除了包括狭 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传统的无风险的中间业务。 狭义的表外业务一般是指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提示。包括担保类 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和交易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 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承诺类中 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主要指贷款 承诺,包括可撤销承诺和不可撤销承诺两种:交易类中间业务是出于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利用各种 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主要包括金融衍生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传统的无风险的表外业务,包括结算业务、租赁和信托业务、代理业务 和信息咨询业务等。这些业务具有收入稳定、风险度较低的特点,它集中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服务型 功能。主要包括支付结算性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和其它类中间 业务如保管箱业务等。支付结算类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 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如结算、进口押汇、信用卡业务等。银行卡是由经授权的金融机构 (主要指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 付工具。代理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 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理中国人民银行业务、代理商业银行业务、 代收代付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其它银行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等。基金托管业务 是指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接受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安全保管所托管的基金的全部资产,为所托管 的基金办理资金清算款项划拨、会计核算、基金估值、监督管理人投资运作。包括封闭式证券投资 基金托管业务、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和其它基金的托管业务。 6.2.4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一个权衡利害、趋利避害的过程,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了三大商业 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即是在保证资金安全、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基础上争取最大的盈利,即通常所 说的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盈利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即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够 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以及银 行支付需要的能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 的变现能力,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某项资产变现的成本越低,该 项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某项资产变现的速度越快,则该项资产的流动性就 越强。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衡量银行负债流动性的标准也有 两个:一是取得可用资金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价格越低,该项负债的流动性就越强:二是取得 8

8 现代租赁是具有融资和融物双重性能的信用交易,它是企业进行长期资本融通的一种手段。由 于现代租赁是以“融物”的形式进行“融资”,采取的是金融和贸易相结合的方式,因此不同于银 行借款、发行公司债券、分期付款等长期信贷方式,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信用形式。 信托即信任委托,是指委托人为了自己或第三者的利益将自己的财产或有关事物委托别人管理、 经营的一种经济行为。 信托业务一般牵涉到三个方面的当事人:即授人信用的委托人,受信于人的 受托人和受益于人的受益人。 其运作的基本程序是:委托人依照契约的规定,为自己或第三者(受益人)的利益,将财产的 权力转让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依据谨慎人原则(即像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处理自己的财产那样)占有、 管理和使用信托财产,并处分其收益。 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 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广义的表外业务除了包括狭 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传统的无风险的中间业务。 狭义的表外业务一般是指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提示。包括担保类 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和交易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 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承诺类中 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主要指贷款 承诺,包括可撤销承诺和不可撤销承诺两种;交易类中间业务是出于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利用各种 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主要包括金融衍生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传统的无风险的表外业务,包括结算业务、租赁和信托业务、代理业务 和信息咨询业务等。这些业务具有收入稳定、风险度较低的特点,它集中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服务型 功能。主要包括支付结算性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和其它类中间 业务如保管箱业务等。支付结算类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 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如结算、进口押汇、信用卡业务等。银行卡是由经授权的金融机构 (主要指商业银行)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 付工具。 代理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 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理中国人民银行业务、代理商业银行业务、 代收代付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其它银行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等。基金托管业务 是指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接受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安全保管所托管的基金的全部资产,为所托管 的基金办理资金清算款项划拨、会计核算、基金估值、监督管理人投资运作。包括封闭式证券投资 基金托管业务、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和其它基金的托管业务。 6.2.4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一、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一个权衡利害、趋利避害的过程,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了三大商业 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即是在保证资金安全、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基础上争取最大的盈利,即通常所 说的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盈利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即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够 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以及银 行支付需要的能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 的变现能力,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某项资产变现的成本越低,该 项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某项资产变现的速度越快,则该项资产的流动性就 越强。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衡量银行负债流动性的标准也有 两个:一是取得可用资金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价格越低,该项负债的流动性就越强;二是取得

可用资金的时效,取得可用资金的时效越短,则该项负债的流动性就越强。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在 其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动力。盈利性原则要求商业银行经营 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来自于业务收入与业务支 出的差额。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包括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入与劳务收入等:其业务支出包括吸收 存款的利息支出、借入资金的利息支出、贷款与投资的损失以及工资、办公费、设备维修费、税金 支出等。 在决策时应该坚持盈利性和安全性权衡的原则。首先,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客观要求。其 次,安全性与盈利性是一对矛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是保证信贷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 性的有效统一,这是银行管理者决策的依据。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策略的发展 (一)资产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都在银行管理领域中占据 着统治地位。这种理论认为,由于银行资金的来源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提存的主动权在客户手中, 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作用:但是银行掌握着资金运用的主动权,于是银行侧重于资产管理,争取在 资产上协调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问题。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银行业务的发展,资产管理理论 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商业贷款理论,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 吸收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银行经营的首要宗旨是满足客户兑现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必须保 持资产的高流动性,才能确保不会因为流动性不足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业 务应主要集中于以真实票据为基础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适应的资产 的高度流动性。短期自偿性贷款主要指的是短期的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 2.转移理论。转移理论又称资产可转换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关键在于 资产的变现能力,因而不必将资产业务局限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上,也可以将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 有转让条件的证券上,作为银行资产的二级准备,在满足存款支付时,把证券迅速而无损地转让出 去,兑换成现金,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3.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是一种关于资产选择的理论,它在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了银行资产业务的选择范围。这一理论认为:贷款的偿还或证券的变现能力,取决于将 来的收入即预期收入。如果将来收入没有保证,即使是短期贷款也可能发生坏帐或到期不能收回的 风险:如果将来的收入有保证,即便是长期放款,仍可以按期收回,保证其流动性。只要预期收入 有保证,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发放短期商业性贷款,还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和非生产性消费贷款。 (二)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盛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商 业银行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强化资产管理 获得,还可以通过灵活地调剂负债达到目的。商业银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无需经常保有大量的高流 动性资产,通过发展主动型负债的形式,扩大筹集资金的渠道和途径,也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 求,以向外借款的方式也能够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负债管理理论意味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思想的创新,它变被动的存款观念为主动的借款观念, 为银行找到了保持流动性的新方法。根据这一理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调整资产来保 证,还可以通过调整负债来保证,变单一的资产调整为资产负债双向调整,从而减少银行持有的高 流动性资产,最大限度地将资产投入到高盈利的贷款中去。而且,商业银行根据资产的需要调整和 组织负债,让负债适应和支持资产,也为银行扩大业务范围和规模提供了条件。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总结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优缺点,通过资产与负债结构的全面调整, 实现商业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目标的均衡发展。这一理论的产生是银行管理理论的一 9

9 可用资金的时效,取得可用资金的时效越短,则该项负债的流动性就越强。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在 其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动力。盈利性原则要求商业银行经营 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来自于业务收入与业务支 出的差额。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包括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入与劳务收入等;其业务支出包括吸收 存款的利息支出、借入资金的利息支出、贷款与投资的损失以及工资、办公费、设备维修费、税金 支出等。 在决策时应该坚持盈利性和安全性权衡的原则。首先,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客观要求。其 次,安全性与盈利性是一对矛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是保证信贷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 性的有效统一,这是银行管理者决策的依据。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策略的发展 (一)资产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一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它都在银行管理领域中占据 着统治地位。这种理论认为,由于银行资金的来源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提存的主动权在客户手中, 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作用;但是银行掌握着资金运用的主动权,于是银行侧重于资产管理,争取在 资产上协调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问题。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银行业务的发展,资产管理理论 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商业贷款理论,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 吸收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银行经营的首要宗旨是满足客户兑现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必须保 持资产的高流动性,才能确保不会因为流动性不足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业 务应主要集中于以真实票据为基础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适应的资产 的高度流动性。短期自偿性贷款主要指的是短期的工商业流动资金贷款。 2.转移理论。转移理论又称资产可转换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关键在于 资产的变现能力,因而不必将资产业务局限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上,也可以将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 有转让条件的证券上,作为银行资产的二级准备,在满足存款支付时,把证券迅速而无损地转让出 去,兑换成现金,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3.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是一种关于资产选择的理论,它在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了银行资产业务的选择范围。这一理论认为:贷款的偿还或证券的变现能力,取决于将 来的收入即预期收入。如果将来收入没有保证,即使是短期贷款也可能发生坏帐或到期不能收回的 风险;如果将来的收入有保证,即便是长期放款,仍可以按期收回,保证其流动性。只要预期收入 有保证,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发放短期商业性贷款,还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和非生产性消费贷款。 (二)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盛行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商 业银行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强化资产管理 获得,还可以通过灵活地调剂负债达到目的。商业银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无需经常保有大量的高流 动性资产,通过发展主动型负债的形式,扩大筹集资金的渠道和途径,也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 求,以向外借款的方式也能够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负债管理理论意味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思想的创新,它变被动的存款观念为主动的借款观念, 为银行找到了保持流动性的新方法。根据这一理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调整资产来保 证,还可以通过调整负债来保证,变单一的资产调整为资产负债双向调整,从而减少银行持有的高 流动性资产,最大限度地将资产投入到高盈利的贷款中去。而且,商业银行根据资产的需要调整和 组织负债,让负债适应和支持资产,也为银行扩大业务范围和规模提供了条件。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总结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优缺点,通过资产与负债结构的全面调整, 实现商业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目标的均衡发展。这一理论的产生是银行管理理论的一

大突破,它为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带来了稳定和发展,对完善和推动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管理具有积 极的意义。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流动性问题。流动性问题是该理论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它要求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去预测流动性问题,同时又要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满足流动性需要的 途径。(2)风险控制问题。在控制经营风险方面,明确规定自有资本比例,根据不同的经营环境制 定各类资产的风险度标准和控制风险的方法,以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作为考察银行收益性的主 要评估标准。(3)资产与负债的对称。通过调整各类资产和负债的搭配,使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 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限相互对称和统一平衡,保持一定的对称关系。这种对 称是一种原则和方向上的对称,而不是要求银行资产与负债逐笔对应。 6.2.5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的涵义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具体讲,就是 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和宏观利益的考虑而对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 融工具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性的变革和开发活动。 金融创新可以分为狭义的金融创新和广义的金融创新。 (一)狭义的金融创新 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近二三十年来的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创新,以1961年美国花旗银行首次推 出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为典型标志,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放松金融管制 之后而引发的一系列金融业务的创新。放松金融管制的措施包括放宽设立银行的条件、放松或取消 利率管制、放松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允许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实行业务交叉等,这种制度上 和观念上的创新直接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也使高收益的流动性金融资产得 以产生。同时,放松金融管制还增强了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使其负债对利率的弹性大大提高, 负债管理的创新理论也由此而产生。 (二)广义的金融创新 广义的金融创新不仅包括微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还包括宏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不仅包括近 二三十年来的金融创新,还包括金融发展史上曾经发生的所有的金融创新。可以说,金融创新是一 个历史范畴,自从现代银行业诞生那天起,无论是银行传统的三大业务、银行的支付和清算系统、 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还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都经历了一 轮又一轮的金融创新。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创新 也是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金融体系的成长过程。 二、金融创新的动因 金融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自由化、科技创新、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促成 了国际金融领域创新浪潮的涌起。 (一)金融管制的放松 20世纪3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各国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相继通过 了一系列管制性的金融法令。严格的管制虽然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但也造成了严重的“脱媒” 现象。于是,政府的严格管制的逆效应产生了一一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来规避管制,寻求管制以外的 获利空间。 此时,政府发现,如果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创新行为严加管制,则会使金融机构创新的空间依然 狭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如果采取默认的态度,任其打政策、法律的“擦边球”,又有纵容其违 法、违规之嫌。所以,从0世纪80年代起,各国政府为了适应宏观市场的经济发展,以及微观金 融主体的创新之需,逐步放宽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才使得金融创新掀起了一股浪潮,成为推动国 际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金融创新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宽松的制度环境的,否则, 10

10 大突破,它为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带来了稳定和发展,对完善和推动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管理具有积 极的意义。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流动性问题。流动性问题是该理论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它要求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去预测流动性问题,同时又要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满足流动性需要的 途径。(2)风险控制问题。在控制经营风险方面,明确规定自有资本比例,根据不同的经营环境制 定各类资产的风险度标准和控制风险的方法,以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作为考察银行收益性的主 要评估标准。(3)资产与负债的对称。通过调整各类资产和负债的搭配,使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 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限相互对称和统一平衡,保持一定的对称关系。这种对 称是一种原则和方向上的对称,而不是要求银行资产与负债逐笔对应。 6.2.5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的涵义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具体讲,就是 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和宏观利益的考虑而对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 融工具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所进行的创新性的变革和开发活动。 金融创新可以分为狭义的金融创新和广义的金融创新。 (一)狭义的金融创新 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近二三十年来的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创新,以 1961 年美国花旗银行首次推 出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为典型标志,特别是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放松金融管制 之后而引发的一系列金融业务的创新。放松金融管制的措施包括放宽设立银行的条件、放松或取消 利率管制、放松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允许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实行业务交叉等,这种制度上 和观念上的创新直接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也使高收益的流动性金融资产得 以产生。同时,放松金融管制还增强了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使其负债对利率的弹性大大提高, 负债管理的创新理论也由此而产生。 (二)广义的金融创新 广义的金融创新不仅包括微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还包括宏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不仅包括近 二三十年来的金融创新,还包括金融发展史上曾经发生的所有的金融创新。可以说,金融创新是一 个历史范畴,自从现代银行业诞生那天起,无论是银行传统的三大业务、银行的支付和清算系统、 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还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都经历了一 轮又一轮的金融创新。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创新 也是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金融体系的成长过程。 二、金融创新的动因 金融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自由化、科技创新、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促成 了国际金融领域创新浪潮的涌起。 (一)金融管制的放松 20 世纪 30 年代,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各国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相继通过 了一系列管制性的金融法令。严格的管制虽然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但也造成了严重的“脱媒” 现象。于是,政府的严格管制的逆效应产生了——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来规避管制,寻求管制以外的 获利空间。 此时,政府发现,如果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创新行为严加管制,则会使金融机构创新的空间依然 狭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如果采取默认的态度,任其打政策、法律的“擦边球”,又有纵容其违 法、违规之嫌。所以,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各国政府为了适应宏观市场的经济发展,以及微观金 融主体的创新之需,逐步放宽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才使得金融创新掀起了一股浪潮,成为推动国 际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金融创新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宽松的制度环境的,否则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4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