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金融与经济发展 14.1学习要求 (1)理解金融抑制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根源。 (②)理解金融深化的含义、政策措施、金融深化的效应。 (3)掌握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 14.2内容简述 14.2.1金融抑制 一、金融抑制的含义 麦金农和肖等人将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归结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金融资产单 调、金融机构形式单一、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存在较多的金融管制(包括利率限制、信贷配 额、汇率及资本流动管制等),致使金融效率低下的现象。 他们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在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 制能有效地将储蓄资金动员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去,以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稳步发展 的经济也会通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而刺激金融业的发展,二者间形 成一种良性循环。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体制的落后和效率低下,使经济发展受到束缚, 停滞的经济反过来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这样,二者间 就呈现一种恶性循环。 二、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 在发展中国家中受到抑制的金融体系有几个显著表现: (一)金融工具形式单一,规模有限。这主要表现在银行等储蓄机构仅仅开办存、贷款业务, 而且期限单一,利率僵硬,无法满足储蓄和借贷双方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 需要:因商业信用不佳,商业票据无法广泛流通:证券交易品种有限,投资者缺乏选择金融资产的 机会。 (二)金融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即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现代化金 融机构是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外国银行),它们主要集中在经济和交 通发达的大城市:传统金融机构是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当铺、合会等民间金融机构,它们主要 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这种状况使得货币政策和传导机制受到严重扭曲,从而 难以发挥预期的效应。 (三)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效率低下。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单一,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 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专业化程度不高,经营效率低下:而非银行金融机构极不发达,无法有效地 发挥其功能。 (四)金融资产价格严重扭曲,无法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具体表现是政府对利率和汇率实 行严格的管制,使实际利率偏低,本国货币的币值估值较高。 (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落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不确定性压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因而 证券市场上的交易品种和数量十分有限,限制了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大规模地组织和融通社会 资金的能力,从而导致资本形成不足。 (六)金融市场不健全。由于经济上的分割性,银行和非银行等金融机构多局限于在各自的传统领 域活动,它们之间缺少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短期货币市场来连接.再加之同业拆借的资金量不足, 使得金融市场效率非常低下
1 14 金融与经济发展 14.1 学习要求 (1) 理解金融抑制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根源。 (2) 理解金融深化的含义、政策措施、金融深化的效应。 (3) 掌握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 14.2 内容简述 14.2.1 金融抑制 一、金融抑制的含义 麦金农和肖等人将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归结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金融资产单 调、金融机构形式单一、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存在较多的金融管制(包括利率限制、信贷配 额、汇率及资本流动管制等),致使金融效率低下的现象。 他们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在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 制能有效地将储蓄资金动员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去,以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稳步发展 的经济也会通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而刺激金融业的发展,二者间形 成一种良性循环。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体制的落后和效率低下,使经济发展受到束缚, 停滞的经济反过来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这样,二者间 就呈现一种恶性循环。 二、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 在发展中国家中受到抑制的金融体系有几个显著表现: (一)金融工具形式单一,规模有限。这主要表现在银行等储蓄机构仅仅开办存、贷款业务, 而且期限单一,利率僵硬,无法满足储蓄和借贷双方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 需要;因商业信用不佳,商业票据无法广泛流通;证券交易品种有限,投资者缺乏选择金融资产的 机会。 (二)金融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即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现代化金 融机构是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外国银行),它们主要集中在经济和交 通发达的大城市;传统金融机构是以传统方式经营的钱庄、当铺、合会等民间金融机构,它们主要 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这种状况使得货币政策和传导机制受到严重扭曲,从而 难以发挥预期的效应。 (三)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效率低下。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单一,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 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专业化程度不高,经营效率低下;而非银行金融机构极不发达,无法有效地 发挥其功能。 (四)金融资产价格严重扭曲,无法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具体表现是政府对利率和汇率实 行严格的管制,使实际利率偏低,本国货币的币值估值较高。 (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落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不确定性压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因而 证券市场上的交易品种和数量十分有限,限制了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大规模地组织和融通社会 资金的能力,从而导致资本形成不足。 (六)金融市场不健全。由于经济上的分割性,银行和非银行等金融机构多局限于在各自的传统领 域活动,它们之间缺少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短期货币市场来连接.再加之同业拆借的资金量不足, 使得金融市场效率非常低下
三、金融抑制的根源 金融抑制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根源。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严重的“分割性”: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分散于零散的经济单位之中,国内市场也处在割裂状态,无法发挥其合理配置要素的功能,市场价 格千差万别,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率也因时因地而异,这种“分割经济”也就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 裂与脆弱。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资金很难通过统一的金融市场来流通,有限的金融机构不能充 分发挥“导管”的作用,因而投资多局限于本行业之内,用于投资的资本也只能依靠企业内部的积 累,而这种“内源融资”的盛行无疑又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倾向,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常见 病一一储蓄不足,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再投资能力,造成全社会范围内效益的损失,延缓了经济发展, 并且给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进行人为干预制造了“最佳”的借口。可见,经济的分割性是造成金融 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政治方面看,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摆脱殖民统治后取得独立的,所以新政府对于国家主 权有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大多对宗主国实施的所谓“自由经济”政策给自己带来的恶果记忆犹新, 自然对“市场”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加之本国经济的落后与割裂,因此它们宁肯相信政府干预的力 量,而不愿将国家的经济命脉交由那只“看不见的手”来操纵。据此,这也许不难解释为什么发展 中国家里存在如此众多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管理政策,而这些恰恰是金融抑制的突出表现。 另外,对高利贷和通货膨胀的恐惧也是导致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 说,高利贷就意味着剥削,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而支付了高额利息的生产商又会将这笔费 用计入最终产品的价格中,从而导致通胀率的上升。因此在政府看来,高利率的借贷活动必须禁止 并代之以政府的财政计划和信贷配给。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硬性规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上限,实际利 率同名义利率相差甚远甚至为负数,金融体系对储蓄的吸引力日渐衰弱,而随配给制产生的特权与 腐败现象却蔓延开来。实际情况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的活动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而 流通中的名义货币量却末受到有效控制,通胀的阴影依旧笼罩在人们的头上。 四、金融抑制的主要手段 压抑性的金融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管制。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反映着资本的社会稀缺程度,并能够灵活地调节社会资金 的供求关系。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公共部门的融资成本,扶持国有经济的发展,通过设定 存贷款利率上限来压低利率水平,不允许利率自由浮动,使利率不能正确反映发展中国家资金供求 市场的信息和资金短缺的现象。同时,政府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常常不得不依靠通货膨胀政策, 使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往往使得名义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导 致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数,进而阻碍了金融体系吸收社会闲置资金的能力,进入金融体系的社会资金 减少:而另一方面,较低的利率又刺激了更多的社会资金需求,甚至是投机活动,导致资金需求远 远大于供给,从而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 (二)信贷配额。这是利率管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资金供求的失 衡,金融当局不得不使用“信用配额”的方式进行资金分配。这种情况下,能获得优惠利率信贷的 大部分是享有特权的国有企业,或与官方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私营企事业机构。但这些借款人的 投资并非总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它们往往不能偿还贷款。可见,信贷配给政策导致一些高效益的投 资项目无法获得贷款,贷款不讲经济效益、资金集聚的困难和使用效率的低下严重阻碍了经济和金 融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多数民营企业因得不到信贷配额而不得不转向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高利贷者、 当铺等组织进行融资.使其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的融资反过来又加剧了金 融管制的盛行,政府会更加坚定地认为“市场机制会带来无效和混乱”,并采取诸如信贷配给的办法 来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本,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分配的不平等和分配效率的低下。 (三)汇率管制。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常常通过官方汇率人为地高估本 币的汇率,使其严重偏离均衡的汇率水平。但是,本币高估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外汇市场的供不应求。 2
2 三、金融抑制的根源 金融抑制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根源。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严重的“分割性”: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分散于零散的经济单位之中,国内市场也处在割裂状态,无法发挥其合理配置要素的功能,市场价 格千差万别,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率也因时因地而异,这种“分割经济”也就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 裂与脆弱。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资金很难通过统一的金融市场来流通,有限的金融机构不能充 分发挥“导管”的作用,因而投资多局限于本行业之内,用于投资的资本也只能依靠企业内部的积 累,而这种“内源融资”的盛行无疑又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倾向,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常见 病——储蓄不足,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再投资能力,造成全社会范围内效益的损失,延缓了经济发展, 并且给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进行人为干预制造了“最佳”的借口。可见,经济的分割性是造成金融 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政治方面看,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摆脱殖民统治后取得独立的,所以新政府对于国家主 权有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大多对宗主国实施的所谓“自由经济”政策给自己带来的恶果记忆犹新, 自然对“市场”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加之本国经济的落后与割裂,因此它们宁肯相信政府干预的力 量,而不愿将国家的经济命脉交由那只“看不见的手”来操纵。据此,这也许不难解释为什么发展 中国家里存在如此众多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管理政策,而这些恰恰是金融抑制的突出表现。 另外,对高利贷和通货膨胀的恐惧也是导致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 说,高利贷就意味着剥削,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而支付了高额利息的生产商又会将这笔费 用计入最终产品的价格中,从而导致通胀率的上升。因此在政府看来,高利率的借贷活动必须禁止 并代之以政府的财政计划和信贷配给。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硬性规定银行存贷款的利率上限,实际利 率同名义利率相差甚远甚至为负数,金融体系对储蓄的吸引力日渐衰弱,而随配给制产生的特权与 腐败现象却蔓延开来。实际情况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的活动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而 流通中的名义货币量却末受到有效控制,通胀的阴影依旧笼罩在人们的头上。 四、金融抑制的主要手段 压抑性的金融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管制。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反映着资本的社会稀缺程度,并能够灵活地调节社会资金 的供求关系。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公共部门的融资成本,扶持国有经济的发展,通过设定 存贷款利率上限来压低利率水平,不允许利率自由浮动,使利率不能正确反映发展中国家资金供求 市场的信息和资金短缺的现象。同时,政府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常常不得不依靠通货膨胀政策, 使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往往使得名义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导 致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数,进而阻碍了金融体系吸收社会闲置资金的能力,进入金融体系的社会资金 减少;而另一方面,较低的利率又刺激了更多的社会资金需求,甚至是投机活动,导致资金需求远 远大于供给,从而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 (二)信贷配额。这是利率管制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资金供求的失 衡,金融当局不得不使用“信用配额”的方式进行资金分配。这种情况下.能获得优惠利率信贷的 大部分是享有特权的国有企业,或与官方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私营企事业机构。但这些借款人的 投资并非总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它们往往不能偿还贷款。可见,信贷配给政策导致一些高效益的投 资项目无法获得贷款,贷款不讲经济效益、资金集聚的困难和使用效率的低下严重阻碍了经济和金 融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多数民营企业因得不到信贷配额而不得不转向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高利贷者、 当铺等组织进行融资.使其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的融资反过来又加剧了金 融管制的盛行,政府会更加坚定地认为“市场机制会带来无效和混乱”,并采取诸如信贷配给的办法 来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本,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分配的不平等和分配效率的低下。 (三)汇率管制。发展中国家为了降低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常常通过官方汇率人为地高估本 币的汇率,使其严重偏离均衡的汇率水平。但是,本币高估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外汇市场的供不应求
在高估本币币值的情形下,外汇供给只能通过配给来满足,能以官定汇率获得外汇的只是一些享受 特权的机构和阶层,这不仅助长了黑市交易活动,使本已缺乏的外汇使用不当,而且使持有官方执 照的进口商能利用所享受的特权赚取超额利润,从而刺激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国内出口业将受到 损害,尤其是农副产品及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因为过高的本币汇率使出口商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售 商品后收回的外汇兑换成本币的收入远远低于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收入,并使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发 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弱,出口受到极大损害,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外汇短缺状况以及官 定汇率与均衡汇率的偏离。因此,当低估外汇价格时,只利于进口与消费,而不利于出口与储蓄, 并将使本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对外援与进口的依赖。 (四)对金融机构的限制。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出于对金融体系和资金分配进行控制的目的, 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及经营活动严加管制,现代金融机构不足,商业竞争无法充分展开。政府通常鼓 励直接为政府服务、其活动易被政府掌控的部门与机构的发展,而限制民间私营金融机构的发展, 形成金融业的高度垄断:各种金融业务必须由规定的机构在批准的业务范围内进行,结果形成金融 市场的分割:对金融机构要求很高的法定准备金率和流动性,以便于政府有效地集中资金:同时, 还限制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的发展,使整个金融业效率低下。 五、金融抑制产生的负效应 由于金融与经济的密不可分性,金融抑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负效应,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负收入效应。一般来说,公众和企业所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越多,储蓄和投资就越多, 而储蓄和投资的增加又会带来生产的增长和收入的提高。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出现了与此相悖 的结果。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处于金融抑制状态,同时大多数国家还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因 此,人们为了逃避通货膨胀,就会减少以货币形式保有的储蓄,从而导致投资来源减少,进而使国 民收入的增长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这又会反过来制约储蓄与投资的增长,于是不可避免地形成恶 性循环,最终结果将导致缓慢的收入增长。 (二)负储蓄效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分割和经济货币化程度很低,以及收入水平 低,加之金融工具的品种单调、数量有限,因此资产选择的余地就很小。在通货膨胀率很高的情况 下,当存款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无法弥补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时,人们被迫采用购买实物(物质 财富)、增加消费支出,以及向国外转移资金的方式来回避风险,这样就会使国内储蓄率受到严重的 影响。 (三)负投资效应。由于发展中国家急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常常利用国家集权将有限的资金 投向那些大规模、高技术的新型产业,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产业并不能带来较高的投资效 率,使投资的边际生产力大大降低,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时,将巨量资金耗费在重工业上的投资政 策也在无形中限制了向其他传统部门的投资,特别是阻碍农业和轻工业的正常发展。这样不但增加 了对粮食和原材料的进口需求,而且由于这种传统行业发展的限制又会进一步影响国家出口的增长, 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投资动力。 (四)负就业效应。在金融压抑的条件下,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传统部门与小规模生产受到 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不到发展,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城市中所发展的工业大都是 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对劳动力的吸纳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那些大量的尤其是未受过专业训练的 简单劳动力只能寻找更低工资的职业,甚至处于失业状态,从而形成了大中城市特有的贫民阶层与 贫民区。即使那些已经就业的劳动者,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也将面临着失业的可能性。 总之,金融抑制加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束缚了金融市 场的形成和发展,阻滞了社会储蓄的应有程度和向社会投资的正常转化,造成投资效益低下,最终 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消极的反馈作用加剧了金融业的落后,从而陷入金融落后和经济落 后的恶性循环。 3
3 在高估本币币值的情形下,外汇供给只能通过配给来满足,能以官定汇率获得外汇的只是一些享受 特权的机构和阶层,这不仅助长了黑市交易活动,使本已缺乏的外汇使用不当,而且使持有官方执 照的进口商能利用所享受的特权赚取超额利润,从而刺激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国内出口业将受到 损害,尤其是农副产品及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因为过高的本币汇率使出口商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售 商品后收回的外汇兑换成本币的收入远远低于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收入,并使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发 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弱,出口受到极大损害,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外汇短缺状况以及官 定汇率与均衡汇率的偏离。因此,当低估外汇价格时,只利于进口与消费,而不利于出口与储蓄, 并将使本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对外援与进口的依赖。 (四)对金融机构的限制。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出于对金融体系和资金分配进行控制的目的, 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及经营活动严加管制,现代金融机构不足,商业竞争无法充分展开。政府通常鼓 励直接为政府服务、其活动易被政府掌控的部门与机构的发展,而限制民间私营金融机构的发展, 形成金融业的高度垄断;各种金融业务必须由规定的机构在批准的业务范围内进行,结果形成金融 市场的分割;对金融机构要求很高的法定准备金率和流动性,以便于政府有效地集中资金;同时, 还限制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的发展,使整个金融业效率低下。 五、金融抑制产生的负效应 由于金融与经济的密不可分性,金融抑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负效应,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负收入效应。一般来说,公众和企业所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越多,储蓄和投资就越多, 而储蓄和投资的增加又会带来生产的增长和收入的提高。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出现了与此相悖 的结果。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处于金融抑制状态,同时大多数国家还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因 此,人们为了逃避通货膨胀,就会减少以货币形式保有的储蓄,从而导致投资来源减少,进而使国 民收入的增长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这又会反过来制约储蓄与投资的增长,于是不可避免地形成恶 性循环,最终结果将导致缓慢的收入增长。 (二)负储蓄效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分割和经济货币化程度很低,以及收入水平 低,加之金融工具的品种单调、数量有限,因此资产选择的余地就很小。在通货膨胀率很高的情况 下,当存款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无法弥补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时,人们被迫采用购买实物(物质 财富)、增加消费支出,以及向国外转移资金的方式来回避风险,这样就会使国内储蓄率受到严重的 影响。 (三)负投资效应。由于发展中国家急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常常利用国家集权将有限的资金 投向那些大规模、高技术的新型产业,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产业并不能带来较高的投资效 率,使投资的边际生产力大大降低,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时,将巨量资金耗费在重工业上的投资政 策也在无形中限制了向其他传统部门的投资,特别是阻碍农业和轻工业的正常发展。这样不但增加 了对粮食和原材料的进口需求,而且由于这种传统行业发展的限制又会进一步影响国家出口的增长, 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投资动力。 (四)负就业效应。在金融压抑的条件下,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传统部门与小规模生产受到 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不到发展,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城市中所发展的工业大都是 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对劳动力的吸纳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那些大量的尤其是未受过专业训练的 简单劳动力只能寻找更低工资的职业,甚至处于失业状态,从而形成了大中城市特有的贫民阶层与 贫民区。即使那些已经就业的劳动者,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也将面临着失业的可能性。 总之,金融抑制加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束缚了金融市 场的形成和发展,阻滞了社会储蓄的应有程度和向社会投资的正常转化,造成投资效益低下,最终 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消极的反馈作用加剧了金融业的落后,从而陷入金融落后和经济落 后的恶性循环
14.2.2金融深化 一、金融深化的含义 罗纳德·麦金农与爱德华·肖等经济学家一致认为,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障 碍,妨碍了储蓄投资的形成,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针对金融抑制所产生 的负效应,发展经济学家提出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金融深化政策来促进金融部门自身的发展,进而 促进经济增长。 所谓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放松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 使之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实施有效的通货膨胀控制政策,使金融体系能 以适当的利率吸引储蓄资金,也能以适当的贷款利率为各经济部门提供资金,并进一步引导资金流 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本身的扩展。 可以看出,金融深化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如对利率和信贷实行管制等 而提出的。其实质就是放弃政府对金融领域的过度干预和保护,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金融体系 的效率,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正的投资、就业、收入和结构优化效应.从而 建立起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衡量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 根据“金融结构论”与“金融深化论”,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程度常用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金融存量指标,即反映一国在某一时点的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如下: 1、货币化比率,即用广义货币存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M2/GDP)来表示。罗纳德·麦金农 和爱德华·肖认为与金融深化相伴随的是流动性资产存量的增加,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大于实物 资产,因此在宏观上这一过程就体现为一国金融资产存量与国民收入之比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的发 展,人们认识到经济货币化仅仅是金融深化的初级表现,或者说经济货币化程度指标还不能全面而 正确地反映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货币量和准货币量的增长 便会趋缓,非货币性金融工具(如各类债券、票据、股票等)则会快速增长。 2、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深化会导致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因此一定时点上各金融资产存量之间 的比例关系是表现金融深化程度的又一指标。由于货币化比率缺陷的存在,目前在学术界得到广泛 认可的衡量方式是经济金融化,普遍认为经济金融化更能反映一国的金融深化程度。在经济学中通 常以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作为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指标。 (二)金融流量指标,即利用一个时段内的金融发展状况来反映一国的金融深化程度。这些指 标包括: 1.投资来源构成中财政所占的比重。爱德华·肖指出,随着金融深化的深入,投资中财政所占 的比重应当逐渐减少。 2.居民总储蓄中银行储蓄所占的比重。从理论上说,这一比例将随着金融深化程度的加深而减 少。 3.企业融资中银行贷款的比例变化。金融深化将使这一指标有渐趋缩小的趋势。 (三)金融工具的多样化。金融资产包括了流通中的现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各种债券余额、 股票筹资额和市价总额、保险费收入等。随着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广义货币会继续增长,但其在金 融资产或金融工具中的比重会不断降低。因此,金融资产与广义货币的比值可以用来表示金融工具 的多样化程度。金融工具的多样化能反映一国金融发展在质上的进步,或者说是金融深化的深层次 体现。 (四)金融资产价格指标,即用金融市场的各种价格水平来表征金融深化的程度,这是金融深 化与否的最重要的表征,肖认为这一指标体系“也许是金融深化与否的最明显的表现”。它包括以下 两个: 1.实际利率水平。这一指标与金融深化程度是正相关的。在金融不够发达的经济中,金融资产 的需求被低水平的实际利率所抑制,初级证券的供给被信贷配额所压制,甚至场外非法市场也被反 4
4 14.2.2 金融深化 一、金融深化的含义 罗纳德·麦金农与爱德华·肖等经济学家一致认为,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障 碍,妨碍了储蓄投资的形成,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从而阻碍了经济发展。针对金融抑制所产生 的负效应,发展经济学家提出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金融深化政策来促进金融部门自身的发展,进而 促进经济增长。 所谓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放松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 使之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实施有效的通货膨胀控制政策,使金融体系能 以适当的利率吸引储蓄资金,也能以适当的贷款利率为各经济部门提供资金,并进一步引导资金流 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本身的扩展。 可以看出,金融深化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如对利率和信贷实行管制等 而提出的。其实质就是放弃政府对金融领域的过度干预和保护,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金融体系 的效率,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正的投资、就业、收入和结构优化效应.从而 建立起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衡量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 根据“金融结构论”与“金融深化论”,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程度常用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金融存量指标,即反映一国在某一时点的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如下: 1、货币化比率,即用广义货币存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M2/GDP)来表示。罗纳德·麦金农 和爱德华·肖认为与金融深化相伴随的是流动性资产存量的增加,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大于实物 资产,因此在宏观上这一过程就体现为一国金融资产存量与国民收入之比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的发 展,人们认识到经济货币化仅仅是金融深化的初级表现,或者说经济货币化程度指标还不能全面而 正确地反映一国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货币量和准货币量的增长 便会趋缓,非货币性金融工具(如各类债券、票据、股票等)则会快速增长。 2、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深化会导致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因此一定时点上各金融资产存量之间 的比例关系是表现金融深化程度的又一指标。由于货币化比率缺陷的存在,目前在学术界得到广泛 认可的衡量方式是经济金融化,普遍认为经济金融化更能反映一国的金融深化程度。在经济学中通 常以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作为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指标。 (二)金融流量指标,即利用一个时段内的金融发展状况来反映一国的金融深化程度。这些指 标包括: 1.投资来源构成中财政所占的比重。爱德华·肖指出,随着金融深化的深入,投资中财政所占 的比重应当逐渐减少。 2.居民总储蓄中银行储蓄所占的比重。从理论上说,这一比例将随着金融深化程度的加深而减 少。 3.企业融资中银行贷款的比例变化。金融深化将使这一指标有渐趋缩小的趋势。 (三)金融工具的多样化。金融资产包括了流通中的现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各种债券余额、 股票筹资额和市价总额、保险费收入等。随着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广义货币会继续增长,但其在金 融资产或金融工具中的比重会不断降低。因此,金融资产与广义货币的比值可以用来表示金融工具 的多样化程度。金融工具的多样化能反映一国金融发展在质上的进步,或者说是金融深化的深层次 体现。 (四)金融资产价格指标,即用金融市场的各种价格水平来表征金融深化的程度,这是金融深 化与否的最重要的表征,肖认为这一指标体系“也许是金融深化与否的最明显的表现”。它包括以下 两个: 1.实际利率水平。这一指标与金融深化程度是正相关的。在金融不够发达的经济中,金融资产 的需求被低水平的实际利率所抑制,初级证券的供给被信贷配额所压制,甚至场外非法市场也被反
高利贷法和政府的管制所压制。而金融深化则意味着,利率必须准确地反映客观存在的、能替代即 期消费的投资机会的多少和消费者对延迟消费的非意愿程度,因此,实际利率通常比较高,而各种 利率之间的差别则趋于缩小。 2.利率的期限结构。金融深化会促使利率的期限结构渐趋合理并能反映消费者延迟消费的非意 愿程度。 3.实际汇率水平。金融抑制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官方的即期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币值被高 估,但是在黑市和远期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贴水率却很高。而金融深化则意味着汇率的扭曲得 以纠正,外汇黑市和远期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贴水率下降。 (五)金融体系的规模和结构。在金融发展不够充分的经济中,银行系统包揽了有组织的金融活 动,其他金融活动则只能通过外汇交换及由高利贷者和互助团体组成的非法市场进行。而金融深化 则会扩大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同时给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如证券交易商和保险公司,带来 获利机会。因此,金融深化意味着金融职能和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同时相对于外汇市场和场外非法 市场而言,有组织的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将有较大的发展。 三、金融深化的效应分析 根据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对金融深化的分析,认为金融深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 促进和推动作用,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 (一)爱德华·肖的观点 爱德华·肖认为,以取消利率和汇率管制为主的金融深化政策具有储蓄效应、就业效应、收入效 应等一系列正效应。 1.收入效应,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使企业单位的货币余额增加,因而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引起收入的增长。但爱德华·肖认为,实际货币余额并不是社会财富,因而实际货币余额的增 长也不是社会收入。因此他认为,收入效应实际上是指实际货币余额的增长引起社会货币化程度的 提高,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他指出,这种收入效应是“双重的”,既包括正收 入效应,也包括负收入效应。正收入效应是指货币行业为国民经济服务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负收入 效应则是指货币供应需要耗费实物财富和劳动,减少了可用于国民收入生产的实际资源。金融深化 所指的收入效应正是那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正收入效应,而货币政策的目标正是在不断提高这种正 收入效应的同时,相应降低其负收入效应。此外,金融自由化及其相关的政策,还有助于促进收入 分配的平等。 2.储蓄效应,是指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对储蓄所产生的刺激作用。罗纳德·麦金农认为,金融 深化的储蓄效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收入效应引起的,即金融深化引起的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 在储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储蓄总额将随国民收入的增加按一定比例相应地增加。二是由于政 府实施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的各项措施(如抑制通货膨胀),提高了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实际利率), 同时由于储蓄者资产选择范围的增加,从而私人部门储蓄的积极性将提高,致使整个经济储蓄倾向 上升。三是汇率扭曲的纠正会使得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更为容易,同时使得资金的外逃得以 扭转,从而使国外部门的储蓄增加。 3.投资效应。金融深化的投资效应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储蓄效应的产生增加了投资总额:二 是金融深化提高了投资效率。爱德华·肖认为,金融深化可以从4个方面提高投资的效率:①金融 深化通过统一资本市场,减少了地区间和行业间投资收益的差异,同时提高了社会平均收益率:② 促使金融深化的政策减少了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促使投资者对短期投资和长 期投资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③金融深化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统一,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产品 市场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进而提高 投资的平均收益率:④金融深化可以促使那些不易上市的实物财富,如建筑物、土地等通过中介机 构或证券市场进行交易和转让,使之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提高投资效率。 4.就业效应。落后经济中的失业,在某种程度上是金融抑制的结果。由低利率造成的低储蓄本
5 高利贷法和政府的管制所压制。而金融深化则意味着,利率必须准确地反映客观存在的、能替代即 期消费的投资机会的多少和消费者对延迟消费的非意愿程度,因此,实际利率通常比较高,而各种 利率之间的差别则趋于缩小。 2.利率的期限结构。金融深化会促使利率的期限结构渐趋合理并能反映消费者延迟消费的非意 愿程度。 3.实际汇率水平。金融抑制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官方的即期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币值被高 估,但是在黑市和远期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贴水率却很高。而金融深化则意味着汇率的扭曲得 以纠正,外汇黑市和远期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贴水率下降。 (五)金融体系的规模和结构。在金融发展不够充分的经济中,银行系统包揽了有组织的金融活 动,其他金融活动则只能通过外汇交换及由高利贷者和互助团体组成的非法市场进行。而金融深化 则会扩大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同时给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如证券交易商和保险公司,带来 获利机会。因此,金融深化意味着金融职能和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同时相对于外汇市场和场外非法 市场而言,有组织的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将有较大的发展。 三、金融深化的效应分析 根据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对金融深化的分析,认为金融深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 促进和推动作用,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 (一)爱德华·肖的观点 爱德华·肖认为,以取消利率和汇率管制为主的金融深化政策具有储蓄效应、就业效应、收入效 应等一系列正效应。 1.收入效应,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使企业单位的货币余额增加,因而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引起收入的增长。但爱德华·肖认为,实际货币余额并不是社会财富,因而实际货币余额的增 长也不是社会收入。因此他认为,收入效应实际上是指实际货币余额的增长引起社会货币化程度的 提高,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他指出,这种收入效应是“双重的”,既包括正收 入效应,也包括负收入效应。正收入效应是指货币行业为国民经济服务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负收入 效应则是指货币供应需要耗费实物财富和劳动,减少了可用于国民收入生产的实际资源。金融深化 所指的收入效应正是那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正收入效应,而货币政策的目标正是在不断提高这种正 收入效应的同时,相应降低其负收入效应。此外,金融自由化及其相关的政策,还有助于促进收入 分配的平等。 2.储蓄效应,是指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对储蓄所产生的刺激作用。罗纳德·麦金农认为,金融 深化的储蓄效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收入效应引起的,即金融深化引起的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 在储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储蓄总额将随国民收入的增加按一定比例相应地增加。二是由于政 府实施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的各项措施(如抑制通货膨胀),提高了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实际利率), 同时由于储蓄者资产选择范围的增加,从而私人部门储蓄的积极性将提高,致使整个经济储蓄倾向 上升。三是汇率扭曲的纠正会使得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更为容易,同时使得资金的外逃得以 扭转,从而使国外部门的储蓄增加。 3.投资效应。金融深化的投资效应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储蓄效应的产生增加了投资总额;二 是金融深化提高了投资效率。爱德华·肖认为,金融深化可以从 4 个方面提高投资的效率:①金融 深化通过统一资本市场,减少了地区间和行业间投资收益的差异,同时提高了社会平均收益率;② 促使金融深化的政策减少了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促使投资者对短期投资和长 期投资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③金融深化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统一,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产品 市场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进而提高 投资的平均收益率;④金融深化可以促使那些不易上市的实物财富,如建筑物、土地等通过中介机 构或证券市场进行交易和转让,使之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提高投资效率。 4.就业效应。落后经济中的失业,在某种程度上是金融抑制的结果。由低利率造成的低储蓄本
来就不能为生产提供足够的资金,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利率的人为压低,这些和劳动力相比本来就 十分稀缺的资金往往又被大量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使失业状况更为严重。而金融深化的结 果会使实际利率水平提高和利率趋向市场化,投资者对资本的运用更加谨慎和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促使有限的资本流向经济效益较高的部门,进而促使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经济发展 驶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5.稳定效应。金融自由化还有利于就业和产出的稳定增长,从而摆脱经济时走时停的局面。原 因之一在于,通过采取适宜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国内储蓄流量和国际收支状况都可以得到改善,从 而经济对国际贸易、国际信贷与国际援助等方面的波动就可以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一个原 因还在于,由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储蓄增加可以减少对爆发式通货膨胀和以通货膨胀税平衡财政预算 的依赖,从而使稳定的货币政策成为可能。 6.减少政府千预带来的效率损失和贪污腐化。肖令人信服地写道:“在被抑制的经济中,政策 策略的特征就是干预主义。由于货币变量难以控制、详尽的价格控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由于汇率 高估,因而要实行复杂的关税制度、进口许可证制度和对出口进行不同的补贴。由于储蓄缺乏,贷 款就要逐项配给。一个丧失了边际相对价格灵活性的经济,必定要人为的干预政策来平衡市场,但 这是行政机构不可能胜任的任务,并且还要为之付出高昂的低效率和贪污腐化的代价。金融自由化 的主要目的,就是用市场去代替官僚机构。” (二)麦金农的观点 麦金农从金融深化的导管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解释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货币与实物资本的互补性假说 传统理论一般认为,货币和实物资本作为两种不同的财富持有形式,是相互竞争的替代品,而 麦金农却认为上述理论不能成立,他提出了货币与实物资本的互补性假说。这一假说建立在两个假 设前提基础上:第一,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所有经济单位必须依靠自我积累来筹集投资所 需的资金,即只限于内源融资,从而储蓄者和投资者是一体的:第二,投资具有不可分割性,因为 投资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获得收益,所以投资者必须是在积累相应规模的货币以后才能进行一次 性的投资,加之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薄弱,配套投资少,缺乏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使投资前的货 币积累量增大。基于这两个假设,麦金农认为,经济主体对实物资本的需求越高,其货币需求也越 大,所以货币和实物资本是互补品而不是替代品。 2.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 根据货币与实物资本的互补性假说,麦金农提出了以下适用于欠发达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 (M/P)d=L(Y,I/Y,d-P) 式(14.1) 上式中,(M/P)d为实际货币需求,M是名义货币存量(指广义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活期存款及流通中的通货等),P是价格水平,L为需求函数,Y代表收入:I指投资,I/Y为投资 率:d为各类名义存款利率的加权平均数,P*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d-P*代表实际利率。 L的所有偏导数都是正数,这表明解释变量与实际货币需求都是正相关关系:货币需求与收入 正相关,这与传统理论相同:I/Y与实际货币需求是正相关关系,表明投资率越高,实际货币需求 越大:存款的实际利率d一P*与货币需求也是成同向变动,因为在严重的利率压制和通货膨胀的情 况下,存款的实际利率往往为负数,这制约了货币需求,如果采取金融深化政策,使存款货币的实 际利率提高并转为正值,则持有货币有实际收益,就会引致实际货币积累的不断增长和货币需求的 增加。 3.金融深化的导管效应(Tube Effect) 麦金农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导出了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函数,其表达式为: I/Y=f(r,d-P) 式(14.2) 6
6 来就不能为生产提供足够的资金,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利率的人为压低,这些和劳动力相比本来就 十分稀缺的资金往往又被大量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使失业状况更为严重。而金融深化的结 果会使实际利率水平提高和利率趋向市场化,投资者对资本的运用更加谨慎和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而促使有限的资本流向经济效益较高的部门,进而促使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经济发展 驶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5.稳定效应。金融自由化还有利于就业和产出的稳定增长,从而摆脱经济时走时停的局面。原 因之一在于,通过采取适宜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国内储蓄流量和国际收支状况都可以得到改善,从 而经济对国际贸易、国际信贷与国际援助等方面的波动就可以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一个原 因还在于,由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储蓄增加可以减少对爆发式通货膨胀和以通货膨胀税平衡财政预算 的依赖,从而使稳定的货币政策成为可能。 6.减少政府干预带来的效率损失和贪污腐化。肖令人信服地写道:“在被抑制的经济中,政策 策略的特征就是干预主义。由于货币变量难以控制、详尽的价格控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由于汇率 高估,因而要实行复杂的关税制度、进口许可证制度和对出口进行不同的补贴。由于储蓄缺乏,贷 款就要逐项配给。一个丧失了边际相对价格灵活性的经济,必定要人为的干预政策来平衡市场,但 这是行政机构不可能胜任的任务,并且还要为之付出高昂的低效率和贪污腐化的代价。金融自由化 的主要目的,就是用市场去代替官僚机构。” (二)麦金农的观点 麦金农从金融深化的导管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解释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货币与实物资本的互补性假说 传统理论一般认为,货币和实物资本作为两种不同的财富持有形式,是相互竞争的替代品,而 麦金农却认为上述理论不能成立,他提出了货币与实物资本的互补性假说。这一假说建立在两个假 设前提基础上:第一,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所有经济单位必须依靠自我积累来筹集投资所 需的资金,即只限于内源融资,从而储蓄者和投资者是一体的;第二,投资具有不可分割性,因为 投资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获得收益,所以投资者必须是在积累相应规模的货币以后才能进行一次 性的投资,加之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薄弱,配套投资少,缺乏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使投资前的货 币积累量增大。基于这两个假设,麦金农认为,经济主体对实物资本的需求越高,其货币需求也越 大,所以货币和实物资本是互补品而不是替代品。 2.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 根据货币与实物资本的互补性假说,麦金农提出了以下适用于欠发达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 * (M P d) L Y I Y d ( , , P ) 式(14.1) 上式中,(M/P)d 为实际货币需求,M 是名义货币存量(指广义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活期存款及流通中的通货等),P 是价格水平,L 为需求函数,Y 代表收入;I 指投资,I/Y 为投资 率;d 为各类名义存款利率的加权平均数,P*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d-P*代表实际利率。 L 的所有偏导数都是正数,这表明解释变量与实际货币需求都是正相关关系:货币需求与收入 正相关,这与传统理论相同;I/Y 与实际货币需求是正相关关系,表明投资率越高,实际货币需求 越大;存款的实际利率 d—P*与货币需求也是成同向变动,因为在严重的利率压制和通货膨胀的情 况下,存款的实际利率往往为负数,这制约了货币需求,如果采取金融深化政策,使存款货币的实 际利率提高并转为正值,则持有货币有实际收益,就会引致实际货币积累的不断增长和货币需求的 增加。 3.金融深化的导管效应(Tube Effect) 麦金农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导出了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函数,其表达式为; * I Y f r d ( , P ) 式(14.2)
14.2式中,r是实物资本的平均回报率,它与投资率成正向关系:货币存款的实际利率d一P* 对投资率的影响分为两种不同的效应,即“导管效应”与“替代效应”。当货币存款的实际利率低于 投资的实际回报率时,由于货币需求与实际利率成正相关,实际利率的上升,就会提高人们以货币 的形式进行内部储蓄的意愿。在投资不可分割的假设下,内部储蓄的增加,导致内源融资型投资上 升。麦金农将实际利率对投资的这种正向影响称为“导管效应”,即货币在一定条件下是资本积累的 一个导管,而不是实物资本的替代资产。当实际利率超过实物资本的平均回报率r以后,“替代效应” 开始发挥作用,即经济主体将持有货币,而不愿进行投资,货币与实物资本成为相互竞争的替代品, 利率与投资的关系由同向变动转化为反向变动关系。 麦金农的上述观点可用图14-2表示。 投资占收入比例 导管效应占优 竞争效应占优 实际利率 图14-2实际利率与投资 (三)金融深化的负面效应 麦金农和肖等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深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但与此同时,金融深 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冲击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以金融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深化将把银行体系置于广阔的市场风险 之中,金融深化的短期金融市场利率和资本市场利率(公司债券与股票市场利率)、国际业务汇率被 随市场供求而变动的自由利率所替代,提高了金融业务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金融深化为 企业开辟了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银行间的金融业务竞争加剧,从而使银行利润下降。若银行储备 金中的一部分来自利润,就会减少银行应付呆账、坏账贷款的储备金,削弱银行战胜金融危机的能 力:若银行欲获取短期内的最大化利润,就会助长银行的非生产性和潜在不稳定性的投机行为,把 银行置于破产倒闭的危险之中。金融深化往往使实际利率高于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当利率上升时, 所有投资项目的回报率下降,低风险项目可能不获利,激励效应会引致公司转而追求更具风险的项 目。因信息是不对称的,即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更多有关拟建项目的信息,若银行把利率作为审查 标尺,又无完善的对借贷人行为的监督机制,则可能使银行因可贷资金的过度供给而产生风险。 2.债务危机。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未能有效控制财政赤字、实现预算平衡的情况下急于推行金融 深化战略,从而提高了实际利率。一方面,政府为避免财政赤字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往往以高于市 场利率的利率在国内大量举债,这势必增加政府负债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为推动经济起飞 而大量从国外融资,为国内经济运行注入资金,但因微观经济活力不足、投资收益率低下,因而难 以征收足够的税收来弥补政府赤字、偿还债务。债务高利率的累积效应将使债务与其GDP的比例上 升到无法控制的地步,从而引发债务危机。 3.经济滞胀。金融深化可能导致投资和产出的增加,可能导致实际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居民的 边际储蓄倾向提高,银行可贷资金供给增加。但是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减少了拉动投资的社会总需求:二是高利率增加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成本和融资成本,降低了投资收 益率,甚至使企业无利可图或亏损,从而制约了企业的投资动力:三是短期外国资本流人和追求高 利润常导致更多的消费信用等。所有这些,加上政府为控制赤字而减少支出所产生的投资减少乘数 7
7 14.2 式中,r 是实物资本的平均回报率,它与投资率成正向关系;货币存款的实际利率 d—P* 对投资率的影响分为两种不同的效应,即“导管效应”与“替代效应”。当货币存款的实际利率低于 投资的实际回报率时,由于货币需求与实际利率成正相关,实际利率的上升,就会提高人们以货币 的形式进行内部储蓄的意愿。在投资不可分割的假设下,内部储蓄的增加,导致内源融资型投资上 升。麦金农将实际利率对投资的这种正向影响称为“导管效应”,即货币在一定条件下是资本积累的 一个导管,而不是实物资本的替代资产。当实际利率超过实物资本的平均回报率 r 以后,“替代效应” 开始发挥作用,即经济主体将持有货币,而不愿进行投资,货币与实物资本成为相互竞争的替代品, 利率与投资的关系由同向变动转化为反向变动关系。 麦金农的上述观点可用图 14-2 表示。 导管效 应占优 竞争效应占优 投资占收入比例 实际利率 图 14-2 实际利率与投资 (三)金融深化的负面效应 麦金农和肖等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深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但与此同时,金融深 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冲击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以金融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深化将把银行体系置于广阔的市场风险 之中,金融深化的短期金融市场利率和资本市场利率(公司债券与股票市场利率)、国际业务汇率被 随市场供求而变动的自由利率所替代,提高了金融业务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金融深化为 企业开辟了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银行间的金融业务竞争加剧,从而使银行利润下降。若银行储备 金中的一部分来自利润,就会减少银行应付呆账、坏账贷款的储备金,削弱银行战胜金融危机的能 力;若银行欲获取短期内的最大化利润,就会助长银行的非生产性和潜在不稳定性的投机行为,把 银行置于破产倒闭的危险之中。金融深化往往使实际利率高于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当利率上升时, 所有投资项目的回报率下降,低风险项目可能不获利,激励效应会引致公司转而追求更具风险的项 目。因信息是不对称的,即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更多有关拟建项目的信息,若银行把利率作为审查 标尺,又无完善的对借贷人行为的监督机制,则可能使银行因可贷资金的过度供给而产生风险。 2.债务危机。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未能有效控制财政赤字、实现预算平衡的情况下急于推行金融 深化战略,从而提高了实际利率。一方面,政府为避免财政赤字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往往以高于市 场利率的利率在国内大量举债,这势必增加政府负债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为推动经济起飞 而大量从国外融资,为国内经济运行注入资金,但因微观经济活力不足、投资收益率低下,因而难 以征收足够的税收来弥补政府赤字、偿还债务。债务高利率的累积效应将使债务与其 GDP 的比例上 升到无法控制的地步,从而引发债务危机。 3.经济滞胀。金融深化可能导致投资和产出的增加,可能导致实际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居民的 边际储蓄倾向提高,银行可贷资金供给增加。但是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减少了拉动投资的社会总需求;二是高利率增加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成本和融资成本,降低了投资收 益率,甚至使企业无利可图或亏损,从而制约了企业的投资动力;三是短期外国资本流人和追求高 利润常导致更多的消费信用等。所有这些,加上政府为控制赤字而减少支出所产生的投资减少乘数
效应会大规模收缩经济,使经济出现停滞和衰退。 4.可能导致破坏性的资本流动。金融深化使国内存款利率高于世界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而其 间的利差往往不能通过国内货币的预期贬值而抵消: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通常较高,国内企业能从国 外大量融资:政府为扩张经济而大量吸引外资,因此过早地放松或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限制。这些 都会导致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入,破坏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流通基数的能力,引起严重通货膨胀。一 旦抑制经济过热,又会引起资本大量流出,导致经济迅速衰退。 四、金融深化的政策含义 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的金融发展模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正效 应,并得出了相同的政策结论,那就是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金融深化政策,减少政府干预,解除金 融压制,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理论分析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要打破金融抑制状态,实施金融深化 战略,发展中国家应实施以下几方面的金融政策: (一)取消对存放款利率的人为限制,使利率真实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 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多地吸引储蓄资金转入投资,实际利率必须为正数,因为只有正的实际利率 才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储蓄资金并转化为投资,而负利率会阻碍资本的形成。因为从发展中国家看, 由于储蓄率低,资金极度缺乏,经济中的投资机会极多,资本的预期收益率也较高,因而较高的名 义利率或正的市场利率并不会严重影响投资,但其对储蓄资金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刺激作用。而且较 高的名义利率或正的市场利率也可以限制资金的过分集约化投入和消费性使用,有利于劳动密集型 产业的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提高资金的边际效率。要将负利率转变为正的市场利率,可采取 两种方法:一是提高名义利率,使之高出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二是通过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降低通 货膨胀率而使实际利率为正。而抑制通货膨胀不仅有提高实际利率的作用,还有稳定货币,促进经 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二)减少对金融业的干预,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与竞争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管制导致金融业的高度垄断,引起了金融业的低效率与服务质量低劣。要改变这 种状况,一是要彻底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放松金融业的进入限制,允许非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 存在和发展,放宽金融机构开业的条件,改变国家高度垄断金融业的状态,促进金融业的市场竞争: 二是要鼓励与促进民营金融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及非发达地区,政府应大力支持有关金 融机构的发展,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贷款协会等,促进农村地区与落后地区金融机 构的发展。三是放宽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和限制,放宽对金融工具发行流通的控制,发展规范化的金 融市场体系,培育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主体,允许资本工具的市场流通,使金融市场成为分配资金, 调节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 (三)放弃以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 金融深化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状况是紧密相连的。在金融抑制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受阻,此 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既不利于社会储蓄,也不利于实际投资的增加,会使得金融抑制和经济停滞 的恶性循环加剧。因此,政府应通过平抑物价与稳定货币的政策,为金融体系有效地吸收存款和发 放贷款创造条件。这样,一方面社会储蓄率上升,可增加储蓄资金:另一方面,在市场利率均衡条 件下,储蓄资金的增加可极大地促进实际投资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使得经济在非通货膨胀情 况下稳定地增长,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即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经济增长。在 具体的措施上,可采用紧缩通货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也可采用逐步提高存款利率,以增强对货 币的需求的政策。 (四)放松对汇率的管制,使汇率能真正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 汇率的自出浮动是外汇市场发挥积极作用的基本条件。发展中国家因顾虑国际收支的平衡与本 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往往管制汇率,不让其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结果导致了它方汇率与市 场供求的严重脱节与越来越严厉的封闭,对国内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抑制作用。金融深化要求政 府当局放松对外汇的管制与汇率的控制,逐步形成汇率的市场形成机制与自由浮动,使其真实地反 8
8 效应会大规模收缩经济,使经济出现停滞和衰退。 4.可能导致破坏性的资本流动。金融深化使国内存款利率高于世界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而其 间的利差往往不能通过国内货币的预期贬值而抵消;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通常较高,国内企业能从国 外大量融资;政府为扩张经济而大量吸引外资,因此过早地放松或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限制。这些 都会导致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入,破坏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流通基数的能力,引起严重通货膨胀。一 旦抑制经济过热,又会引起资本大量流出,导致经济迅速衰退。 四、金融深化的政策含义 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的金融发展模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正效 应,并得出了相同的政策结论,那就是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金融深化政策,减少政府干预,解除金 融压制,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理论分析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要打破金融抑制状态,实施金融深化 战略,发展中国家应实施以下几方面的金融政策: (一)取消对存放款利率的人为限制,使利率真实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 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多地吸引储蓄资金转入投资,实际利率必须为正数,因为只有正的实际利率 才有利于更多地吸引储蓄资金并转化为投资,而负利率会阻碍资本的形成。因为从发展中国家看, 由于储蓄率低,资金极度缺乏,经济中的投资机会极多,资本的预期收益率也较高,因而较高的名 义利率或正的市场利率并不会严重影响投资,但其对储蓄资金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刺激作用。而且较 高的名义利率或正的市场利率也可以限制资金的过分集约化投入和消费性使用,有利于劳动密集型 产业的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提高资金的边际效率。要将负利率转变为正的市场利率,可采取 两种方法:一是提高名义利率,使之高出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二是通过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降低通 货膨胀率而使实际利率为正。而抑制通货膨胀不仅有提高实际利率的作用,还有稳定货币,促进经 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二)减少对金融业的干预,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与竞争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管制导致金融业的高度垄断,引起了金融业的低效率与服务质量低劣。要改变这 种状况,一是要彻底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放松金融业的进入限制,允许非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 存在和发展,放宽金融机构开业的条件,改变国家高度垄断金融业的状态,促进金融业的市场竞争; 二是要鼓励与促进民营金融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及非发达地区,政府应大力支持有关金 融机构的发展,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贷款协会等,促进农村地区与落后地区金融机 构的发展。三是放宽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和限制,放宽对金融工具发行流通的控制,发展规范化的金 融市场体系,培育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主体,允许资本工具的市场流通,使金融市场成为分配资金, 调节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 (三)放弃以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的做法 金融深化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状况是紧密相连的。在金融抑制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受阻,此 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既不利于社会储蓄,也不利于实际投资的增加,会使得金融抑制和经济停滞 的恶性循环加剧。因此,政府应通过平抑物价与稳定货币的政策,为金融体系有效地吸收存款和发 放贷款创造条件。这样,一方面社会储蓄率上升,可增加储蓄资金;另一方面,在市场利率均衡条 件下,储蓄资金的增加可极大地促进实际投资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提高,使得经济在非通货膨胀情 况下稳定地增长,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即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经济增长。在 具体的措施上,可采用紧缩通货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也可采用逐步提高存款利率,以增强对货 币的需求的政策。 (四)放松对汇率的管制,使汇率能真正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 汇率的自出浮动是外汇市场发挥积极作用的基本条件。发展中国家因顾虑国际收支的平衡与本 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往往管制汇率,不让其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结果导致了它方汇率与市 场供求的严重脱节与越来越严厉的封闭,对国内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抑制作用。金融深化要求政 府当局放松对外汇的管制与汇率的控制,逐步形成汇率的市场形成机制与自由浮动,使其真实地反
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外汇管制的放松,可使高估的本币价值自然回落,有利于鼓励本国产品的 出口竞争与外资的流入,同时汇率自由浮动以后,更接近于市扬汇率,也能抑制不必要的进口,从 而有利于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当然,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承受力较差,因此,外 汇和汇率的管制应逐步放开,以免引起本币的过度贬值和由此造成的国内经济震荡。 (五)努力发掘本国资本潜力.减少对外资的依赖 金融深化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策略是依靠本国的资金来发展经济,而不是依赖外资来消 除资金紧张的状态。因为发展中国家内部有可支配资金的潜力,应该可以通过金融深化来求得资金 上的“自助”,避免过分和长期地依赖外国资金。当然.这还需要通过贸易自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 政策的配合,才能开拓国内资金来源,促进经济发展。 (六)实行财税体制的改革与外贸体制的改革。因为财税政策的扭曲可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减 少社会的金融资产,降低金融资产质量。因此,金融深化要求改革财税体制,一是要求消除财政赤 字,抑制通货膨胀:二是财政放弃对金融活动的干预,减少财政性投资、直接拨款和行政性的资金 调拨分配,以发挥金融系统的资金调节分配功能:三是实行税制改革,简化税种和降低税收管理成 本,并放弃对金融资产收入的歧视性税收政策。在外贸体制改革方面,在汇率自由浮动与外汇市场 放松管制的条件下,应逐步取消进出口的歧视性关税,推进对外贸易的自由化。 14.3本章知识点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货币化比率、金融相关比率、实际利率 14.4思考题 1.什么是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的表现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有哪些? 2.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3.金融深化论的政策主张是什么? 4.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有哪些特征?为什么说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抑制性的 金融政策造成的? 5.金融深化程度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衡量?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 6.根据爱德华.肖的观点,金融自由化可以带来哪些正面效应? 7.试用“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分析我国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4.5例题与习题 14.5.1名词解释 1、金融抑制一一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金融资产单调、金融机构形式单一、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 存在较多的金融管制(包括利率限制、信贷配额、汇率及资本流动管制等),致使金融效率低下的现 象。 2、金融深化一一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放松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使之 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实施有效的通货膨胀控制政策,使金融体系能以适 当的利率吸引储蓄资金,也能以适当的贷款利率为各经济部门提供资金,并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高 效益的部门和地区,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本身的扩展。 3、货币化比率一一即用广义货币存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M2/GDP)来表示。 4、金融相关比率一一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 14.5.2简答题 9
9 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外汇管制的放松,可使高估的本币价值自然回落,有利于鼓励本国产品的 出口竞争与外资的流入,同时汇率自由浮动以后,更接近于市扬汇率,也能抑制不必要的进口,从 而有利于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当然,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承受力较差,因此,外 汇和汇率的管制应逐步放开,以免引起本币的过度贬值和由此造成的国内经济震荡。 (五)努力发掘本国资本潜力.减少对外资的依赖 金融深化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策略是依靠本国的资金来发展经济,而不是依赖外资来消 除资金紧张的状态。因为发展中国家内部有可支配资金的潜力,应该可以通过金融深化来求得资金 上的“自助”,避免过分和长期地依赖外国资金。当然.这还需要通过贸易自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 政策的配合,才能开拓国内资金来源,促进经济发展。 (六)实行财税体制的改革与外贸体制的改革。因为财税政策的扭曲可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减 少社会的金融资产,降低金融资产质量。因此,金融深化要求改革财税体制,一是要求消除财政赤 字,抑制通货膨胀;二是财政放弃对金融活动的干预,减少财政性投资、直接拨款和行政性的资金 调拨分配,以发挥金融系统的资金调节分配功能;三是实行税制改革,简化税种和降低税收管理成 本,并放弃对金融资产收入的歧视性税收政策。在外贸体制改革方面,在汇率自由浮动与外汇市场 放松管制的条件下,应逐步取消进出口的歧视性关税,推进对外贸易的自由化。 14.3 本章知识点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货币化比率、金融相关比率、实际利率 14.4 思考题 1.什么是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的表现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有哪些? 2.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3.金融深化论的政策主张是什么? 4.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有哪些特征?为什么说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抑制性的 金融政策造成的? 5.金融深化程度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衡量?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 6.根据爱德华.肖的观点,金融自由化可以带来哪些正面效应? 7.试用“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分析我国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4.5 例题与习题 14.5.1 名词解释 1、金融抑制——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金融资产单调、金融机构形式单一、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 存在较多的金融管制(包括利率限制、信贷配额、汇率及资本流动管制等),致使金融效率低下的现 象。 2、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放松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使之 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实施有效的通货膨胀控制政策,使金融体系能以适 当的利率吸引储蓄资金,也能以适当的贷款利率为各经济部门提供资金,并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高 效益的部门和地区,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本身的扩展。 3、货币化比率——即用广义货币存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M2/GDP)来表示。 4、金融相关比率——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 14.5.2 简答题
1、金融抑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金融工具形式单一,规模有限。 (二)金融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即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三)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效率低下。 (四)金融资产价格严重扭曲,无法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落后。 (六)金融市场不健全。 2、金融深化的负面效应有哪些? 答:1.冲击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2.债务危机。 3.经济滞胀。 4.可能导致破坏性的资本流动。 3、金融深化理论的局限性。 答1.过分夸大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 2.过分强调金融自由化,忽视了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必要干预。 3.忽视了引进外资的必要性。 o
10 1、金融抑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金融工具形式单一,规模有限。 (二)金融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即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三)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效率低下。 (四)金融资产价格严重扭曲,无法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落后。 (六)金融市场不健全。 2、金融深化的负面效应有哪些? 答:1.冲击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2.债务危机。 3.经济滞胀。 4.可能导致破坏性的资本流动。 3、金融深化理论的局限性。 答 1.过分夸大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 2.过分强调金融自由化,忽视了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必要干预。 3.忽视了引进外资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