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货币需求 10.1学习要求 (1)理解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和贡献。 (2)掌握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观点和贡献及其理论的发展。 (3)掌握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4)比较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新货币数量论三大理论。 10.2内容简述 10.2.1传统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关于名义总收入只决定于货币数量变动的理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在 这里主要介绍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两大理论。 一、现金交易说及交易方程式 现金交易说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I911年在其《货币购买力》一书中 提出。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作了最清晰的表述。费雪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并不在货币本身,而是 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手中的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因 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 费雪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功能,认为货币旨在用以交易。因此,他是从有多少货币服务于商 品交易的角度来说明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的。他的货币定义:包括金银货币、银行券、政府纸币、 辅币、存款通货等凡具有“货币的购买力”的货币。他认为,如果先将存款通货除外,物价水平的 决定因素包括:①流通的货币数量。②流通货币的效率,即货币流通速度。③商品交易数量。据此, 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 假定以M表示流通的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MW即为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量。再 假定一年内所交易的各种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为P,T即表示社会商品总交易量,因而公式可写成: MV=PT 右方为交易总值,左方为货币总值。公式可以调整为M=PT/N或V=PT/M。 这一方程式反映了如下的关系:若V与T不变,P随M正比例变动:若M与T不变,P随V正比例变 动:若M与V不变,P随T反比例变动。 假定流通速度由社会惯例、技术发展、工业结构等长期因素决定,变动很慢,在短期内可视为 不变的常数。另外实际交易量在充分就业状况下变动极小,也可视为常数。 因为T和V都是常数,所以货币量的任何变动,必然正比例反映于物价上,如果货币量增加一 倍,物价也会相应的增加一倍。货币量变动是因,物价变动是果。 费雪现金交易说的论述建立在所有市场出清的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价格水平按 比例上升,而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 二、现金余额说及“剑桥方程式” 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A.C.庇古(A.C.Pigou)等人从货币供求的角度 研究价格的决定,提出了现金余额说。因这些经济学家都在剑桥大学任教,这一学说被称为剑桥学派。 剑桥学派用下面的方程式予以表述, 即:M=KPY (0<K<1)
1 10 货币需求 10.1 学习要求 (1) 理解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和贡献。 (2) 掌握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观点和贡献及其理论的发展。 (3) 掌握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4) 比较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新货币数量论三大理论。 10.2 内容简述 10.2.1 传统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关于名义总收入只决定于货币数量变动的理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在 这里主要介绍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两大理论。 一、现金交易说及交易方程式 现金交易说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911 年在其《货币购买力》一书中 提出。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作了最清晰的表述。费雪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并不在货币本身,而是 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手中的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因 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 费雪着眼于货币的流通手段功能,认为货币旨在用以交易。因此,他是从有多少货币服务于商 品交易的角度来说明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的。他的货币定义:包括金银货币、银行券、政府纸币、 辅币、存款通货等凡具有“货币的购买力”的货币。他认为,如果先将存款通货除外,物价水平的 决定因素包括:①流通的货币数量。②流通货币的效率,即货币流通速度。③商品交易数量。据此, 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 假定以 M 表示流通的货币数量,V 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MV 即为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量。再 假定一年内所交易的各种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为 P,T 即表示社会商品总交易量,因而公式可写成: MV PT 右方为交易总值,左方为货币总值。公式可以调整为 M=PT/V 或 V=PT/M。 这一方程式反映了如下的关系:若 V 与 T 不变,P 随 M 正比例变动;若 M 与 T 不变,P 随 V 正比例变 动;若 M 与 V 不变,P 随 T 反比例变动。 假定流通速度由社会惯例、技术发展、工业结构等长期因素决定,变动很慢,在短期内可视为 不变的常数。另外实际交易量在充分就业状况下变动极小,也可视为常数。 因为 T 和 V 都是常数,所以货币量的任何变动,必然正比例反映于物价上,如果货币量增加一 倍,物价也会相应的增加一倍。货币量变动是因,物价变动是果。 费雪现金交易说的论述建立在所有市场出清的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价格水平按 比例上升,而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 二、现金余额说及“剑桥方程式” 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 A.C.庇古(A.C.Pigou)等人从货币供求的角度 研究价格的决定,提出了现金余额说。因这些经济学家都在剑桥大学任教,这一学说被称为剑桥学派。 剑桥学派用下面的方程式予以表述, 即: M KPY (0<K<1)
这一方程式中,M代表一国的货币供应总量:Y代表实际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即总产量:P代 表平均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的倒数:K代表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现金余额)与以货币计算的 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之间的比例。 这一方程式反映了如下的关系:当K与P一定时,总收入越多,M越大:当K与Y一定时,价 格水平上升,M越大:当P与Y一定时,系数K越大,M越大。 根据剑桥学派的观点,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各经济体所持有现金余额和国民所得保持一个固定 或稳定的关系,即Y为一常数,K也为常数。那么M的增加必然引起P的上升。这一结论,与费 雪方程式相同。 这一方程式强调了货币需求的因素,注重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认为K会随人们对财富的 处置不同而变动,财富的处理可以有下面三种形式:(1)投资于生产,以获取利润或利息:(2)用以 直接消费,即时享受:(3)保持货币形态,构成现金余额,便利又安全。这三种形式互相排斥,必须 权衡后作出最佳选择。当人们感到保持现金余额的所得大于因放弃投资和消费而受的损失时,则必 然增加现金余额。相反,则要减少现金余额。 三、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的区别 费雪的现金交易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从方程形式上没有很大区别,并都得出了货币数 量的增加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升,但两种货币需求理论在关于交易数量影响货币数量的分析方法上 存在显著差别。 第一,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其中心思想说明,物价水平P变化是因为 流通中货币量M的变化M是自变量,P是因变量):而剑桥方程式则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强调人们 保有货币的动机和数量。如果M=KPY,则整个社会的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否则,则处于不 均衡状态。 第二,交易方程式从全社会角度,讨论满足社会商品交易的货币量状况,并分析对商品价格的 影响:而剑桥方程式,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把货币作为一种财富或资产的 角度进行研究,具有动态研究的特性。 第三,交易方程式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及经济制度等因素,从宏观角度分析货 币需求状况,忽视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中的主观意志因素。而剑桥方程式重视资产的选择,即持有 货币的成本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意志及预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开始了从微观角度来 分析货币需求的探索,这是学术思想的重大突破。所谓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 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后来的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费里德曼的货币 需求论,都是基于这一分析思想的延续。 10.2.2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l936年出版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系统地 提出,从资产选择的角度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作了分析,认为人们持有货币存在流动性偏好,因 此产生对货币的需求,这就是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 流动性偏好就是公众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和收入的欲望和心理。需求货币便是偏好流动性 或灵活性,因此,货币需求的实质就是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流动性偏好与 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在利率高时,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降低:反之,在利率低时,流动性偏好增 加,人们总在持有货币得到的效用和放弃货币得到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是什么原因影响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呢?凯恩斯从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出发,分析人们持有货币 的心理倾向。 第一,交易动机,即经济单位、个人及家庭为应付商品与劳务支出,在收入与支出的一段时间 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影响交易需求的因素,包括收入规模、收入与支出的间隔时距、支 出习惯、金融制度等。这些影响因素中,除了收入因素外,其他因素可视为在短期内不变的常量, 因此,凯恩斯将交易需求看作是收入的函数
2 这一方程式中,M 代表一国的货币供应总量;Y 代表实际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即总产量;P 代 表平均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的倒数;K 代表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现金余额)与以货币计算的 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之间的比例。 这一方程式反映了如下的关系:当 K 与 P 一定时,总收入越多,M 越大;当 K 与 Y 一定时,价 格水平上升,M 越大;当 P 与 Y 一定时,系数 K 越大,M 越大。 根据剑桥学派的观点,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各经济体所持有现金余额和国民所得保持一个固定 或稳定的关系,即 Y 为一常数,K 也为常数。那么 M 的增加必然引起 P 的上升。这一结论,与费 雪方程式相同。 这一方程式强调了货币需求的因素,注重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认为 K 会随人们对财富的 处置不同而变动,财富的处理可以有下面三种形式:(1)投资于生产,以获取利润或利息;(2)用以 直接消费,即时享受;(3)保持货币形态,构成现金余额,便利又安全。这三种形式互相排斥,必须 权衡后作出最佳选择。当人们感到保持现金余额的所得大于因放弃投资和消费而受的损失时,则必 然增加现金余额。相反,则要减少现金余额。 三、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的区别 费雪的现金交易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从方程形式上没有很大区别,并都得出了货币数 量的增加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升,但两种货币需求理论在关于交易数量影响货币数量的分析方法上 存在显著差别。 第一,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其中心思想说明,物价水平 P 变化是因为 流通中货币量 M 的变化(M 是自变量,P 是因变量);而剑桥方程式则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强调人们 保有货币的动机和数量。如果 M KPY ,则整个社会的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否则,则处于不 均衡状态。 第二,交易方程式从全社会角度,讨论满足社会商品交易的货币量状况,并分析对商品价格的 影响;而剑桥方程式,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把货币作为一种财富或资产的 角度进行研究,具有动态研究的特性。 第三,交易方程式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及经济制度等因素,从宏观角度分析货 币需求状况,忽视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中的主观意志因素。而剑桥方程式重视资产的选择,即持有 货币的成本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意志及预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开始了从微观角度来 分析货币需求的探索,这是学术思想的重大突破。所谓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 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后来的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费里德曼的货币 需求论,都是基于这一分析思想的延续。 10.2.2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 1936 年出版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系统地 提出,从资产选择的角度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作了分析,认为人们持有货币存在流动性偏好,因 此产生对货币的需求,这就是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 流动性偏好就是公众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和收入的欲望和心理。需求货币便是偏好流动性 或灵活性,因此,货币需求的实质就是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流动性偏好与 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在利率高时,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降低;反之,在利率低时,流动性偏好增 加,人们总在持有货币得到的效用和放弃货币得到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是什么原因影响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呢?凯恩斯从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出发,分析人们持有货币 的心理倾向。 第一,交易动机,即经济单位、个人及家庭为应付商品与劳务支出,在收入与支出的一段时间 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影响交易需求的因素,包括收入规模、收入与支出的间隔时距、支 出习惯、金融制度等。这些影响因素中,除了收入因素外,其他因素可视为在短期内不变的常量, 因此,凯恩斯将交易需求看作是收入的函数
第二,预防动机或谨慎动机,即为防备意外或不时之需,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它的产生 主要因为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为了防止未来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这种意外变化而保留一部 分货币以备不测。凯恩斯把预防动机和交易动机归入一个范围之内,两者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都是收 入的函数。 第三,投机动机,即为了随时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购买债券进行投机谋利,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 货币。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三个因素:当前市场利率、投机者投资收益水平的确定以及投机 者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期。其中第三个因素依赖于前两个因素,所以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实际上取 决于当前市场利率水平与投机者对正常利率目标的取值之差。 货币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货币的交易需求取决于收入的 多少,收入越多,需求量越大。因为,收入增加,必然会使开支增加,交易数量增多,人们的预防 要求也会更多。因此,货币的交易需求与收入变化成相同方向变动。若以M表示满足交易需求的货 币需要量,L表示决定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Y表示国民收入,则:M1=L(Y)。 投机性动机又称为资产动机,资产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被称为资产性货币需求。在货币需求只 考虑货币和债券(公债)的情况下,资产性货币需求取决于市场利率的高低,市场利率越高,货币需 求量越小。因为,债券预期收益率是随市场利率呈反方向变化的。市场利率越高,未来下降的可能 性越大,那时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就会上升,因此,人们宁愿购入债券而不愿手持货币,货币需求量 减少。同时市场利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越高,会促使人们尽量减少手持货币量。可见, 货币资产需求与利率呈相反方向变化。若以M表示满足资产需求的货币需要量,L2表示决定于利率 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R表示利率,则:M2=L2()见图10-1。 这样,货币的总需求量就是:M=M1+M2=L(Y)+L2()见图10-2 图101货币资产需求与利率呈相反方向变化(L2)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L=L+L2 3
3 第二,预防动机或谨慎动机,即为防备意外或不时之需,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它的产生 主要因为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为了防止未来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这种意外变化而保留一部 分货币以备不测。凯恩斯把预防动机和交易动机归入一个范围之内,两者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都是收 入的函数。 第三,投机动机,即为了随时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购买债券进行投机谋利,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 货币。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三个因素:当前市场利率、投机者投资收益水平的确定以及投机 者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期。其中第三个因素依赖于前两个因素,所以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实际上取 决于当前市场利率水平与投机者对正常利率目标的取值之差。 货币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货币的交易需求取决于收入的 多少,收入越多,需求量越大。因为,收入增加,必然会使开支增加,交易数量增多,人们的预防 要求也会更多。因此,货币的交易需求与收入变化成相同方向变动。若以 M1表示满足交易需求的货 币需要量,L1表示决定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Y 表示国民收入,则: M1 L1(Y)。 投机性动机又称为资产动机,资产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被称为资产性货币需求。在货币需求只 考虑货币和债券(公债)的情况下,资产性货币需求取决于市场利率的高低,市场利率越高,货币需 求量越小。因为,债券预期收益率是随市场利率呈反方向变化的。市场利率越高,未来下降的可能 性越大,那时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就会上升,因此,人们宁愿购入债券而不愿手持货币,货币需求量 减少。同时市场利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越高,会促使人们尽量减少手持货币量。可见, 货币资产需求与利率呈相反方向变化。若以 M2表示满足资产需求的货币需要量,L2表示决定于利率 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R 表示利率,则:M 2 L2 i)( 见图 10-1。 这样,货币的总需求量就是: M M1 M 2 L1(Y) L2 i)( 见图 10-2 图 10-1 货币资产需求与利率呈相反方向变化(L2) i M O L=L1+L2 i M O L1 L2
图10-2货币总需求量 L代表“流动性偏好”函数,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 数。凯恩斯函数式与以往货币需求函数式的区别在于:以往只考虑收入,函数式可概括为M=£(y): 而凯恩斯货币需求分析中增加了利率因素,函数式可表示为=f(y,)。 凯恩斯不认同传统货币数量论中V和K是稳定的,他认为这两个变量是不稳定的。在交易方程 式MV=PT中,如果货币量M增加,货币流通速度V放缓,等式的右边可能不变,商品的价格P 可能就不变:在剑桥方程式M=KPY中,如果货币量M增加,引起持有货币倾向K增加的,商品 价格P可能也不会发生变化。 凯恩斯认为,一般情况下,由流动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在数量上主要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其 中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所以,货币需求是有限 的。但是当利率降到一定低点之后,由于利息率太低,人们不再愿意持有没有什么收益的生息资产, 而宁愿以持有货币的形式来持有其全部财富。这时,货币需求便不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大了。如 果利率稍微下降,不论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都将被货币需求所吸收。也就是说,利率在 一定低点以下对货币需求是不起任何作用的。这就像存在着一个大陷阱,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都落 入其中,增加的货币供给则完全被货币需求所吸收,导致货币政策失效,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增加货 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的意图就会落空,货币需求曲线L就会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人们把这一直 线部分称作“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揭示了货币并不仅仅是一种交易手段,更是一种具有储藏功能的有价值的 资产。凯恩斯注重对各种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尤其是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将资产性货 币需求和利率引入货币需求的分析中,并强调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重要作用。其政策意义在于: 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可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通过利率降低诱使投资扩大,进 而增加就业,增加产出。主要缺陷在于忽视了利率对交易和预防动机的影响:假定资产选择在货币 与债券两者之间,分析较为简单。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后进一步得到深入研究和扩展。主要包括鲍莫尔在交 易性货币需求分析中考虑了利率因素,得出“平方根定律”:惠伦在预防性货币需求分析中加入利 率因素,得出“立方根定律”:托宾在投机性货币需求分析中考虑了预期的不确定性,得出“托宾 资产组合理论”。这些理论都在凯恩斯流动偏好的理论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凯恩斯理论进行发展, 得出新的结论和模型。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鲍莫尔平方根定律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中,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函数,而与利率无关。1952年,美国 经济学家鲍莫尔(W.Baumol)运用管理学中有关最优存货控制的理论,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 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与利率相关的交易性货币需求模型,即平方根定律或鲍莫尔模型。 人们为满足交易需求而持有一定的货币余额,正像企业为满足生产和交易活动需要而保持一定 存货一样,为了便于不时之需。存货能方便生产和交易,但都要耗费成本,因此,最佳存货量是在 成本最低时能够满足生产和交易活动正常进行的存货量。货币余额的持有也有一个最佳量的问题。 任何一个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在货币收入取得和尚未用于支出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必要 让所有准备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而可以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换为生息资产,等需要 时再将生息资产变现,这样就可减少机会成本。利率越高,生息资产的收益越多,持有现金的机会 成本就越大,人们会尽可能将现金余额压到最低限度。相反,利率越低,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越小, 人们则愿意多持有现金。当利息收入不够抵付变现的手续费时,人们就将准备用于交易的全部货币 收入都以现金形式持有。可见,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是相关的。 设某人月内可预见的交易支出总额为Y,交易活动在月内平均分布。每次现金量为C,而把其 余(Y-C)用于购买债券。等所持货币C用完后,再用债券换回现金C,供交易之需。由于每次由债券 4
4 图 10-2 货币总需求量 L 代表“流动性偏好”函数,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 数。凯恩斯函数式与以往货币需求函数式的区别在于:以往只考虑收入,函数式可概括为 M=f(y); 而凯恩斯货币需求分析中增加了利率因素,函数式可表示为 M=f(y,i)。 凯恩斯不认同传统货币数量论中 V 和 K 是稳定的,他认为这两个变量是不稳定的。在交易方程 式 MV PT 中,如果货币量 M 增加,货币流通速度 V 放缓,等式的右边可能不变,商品的价格 P 可能就不变:在剑桥方程式 M KPY 中,如果货币量 M 增加,引起持有货币倾向 K 增加的,商品 价格 P 可能也不会发生变化。 凯恩斯认为,一般情况下,由流动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在数量上主要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其 中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所以,货币需求是有限 的。但是当利率降到一定低点之后,由于利息率太低,人们不再愿意持有没有什么收益的生息资产, 而宁愿以持有货币的形式来持有其全部财富。这时,货币需求便不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大了。如 果利率稍微下降,不论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都将被货币需求所吸收。也就是说,利率在 一定低点以下对货币需求是不起任何作用的。这就像存在着一个大陷阱,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都落 入其中,增加的货币供给则完全被货币需求所吸收,导致货币政策失效,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增加货 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的意图就会落空,货币需求曲线 L 就会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人们把这一直 线部分称作“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揭示了货币并不仅仅是一种交易手段,更是一种具有储藏功能的有价值的 资产。凯恩斯注重对各种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尤其是对投机性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将资产性货 币需求和利率引入货币需求的分析中,并强调了利率在货币需求中的重要作用。其政策意义在于: 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可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通过利率降低诱使投资扩大,进 而增加就业,增加产出。主要缺陷在于忽视了利率对交易和预防动机的影响;假定资产选择在货币 与债券两者之间,分析较为简单。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进一步得到深入研究和扩展。主要包括鲍莫尔在交 易性货币需求分析中考虑了利率因素,得出“平方根定律”;惠伦在预防性货币需求分析中加入利 率因素,得出“立方根定律”;托宾在投机性货币需求分析中考虑了预期的不确定性,得出“托宾 资产组合理论”。这些理论都在凯恩斯流动偏好的理论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凯恩斯理论进行发展, 得出新的结论和模型。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鲍莫尔平方根定律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中,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函数,而与利率无关。1952 年,美国 经济学家鲍莫尔(W. Baumol)运用管理学中有关最优存货控制的理论,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 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与利率相关的交易性货币需求模型,即平方根定律或鲍莫尔模型。 人们为满足交易需求而持有一定的货币余额,正像企业为满足生产和交易活动需要而保持一定 存货一样,为了便于不时之需。存货能方便生产和交易,但都要耗费成本,因此,最佳存货量是在 成本最低时能够满足生产和交易活动正常进行的存货量。货币余额的持有也有一个最佳量的问题。 任何一个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在货币收入取得和尚未用于支出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必要 让所有准备用于交易的货币都以现金形式存在,而可以将暂时不用的现金转换为生息资产,等需要 时再将生息资产变现,这样就可减少机会成本。利率越高,生息资产的收益越多,持有现金的机会 成本就越大,人们会尽可能将现金余额压到最低限度。相反,利率越低,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越小, 人们则愿意多持有现金。当利息收入不够抵付变现的手续费时,人们就将准备用于交易的全部货币 收入都以现金形式持有。可见,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是相关的。 设某人月内可预见的交易支出总额为 Y,交易活动在月内平均分布。每次现金量为 C,而把其 余(Y-C)用于购买债券。等所持货币 C 用完后,再用债券换回现金 C,供交易之需。由于每次由债券
兑换成的货币均为C,则月内共需兑换次数为Y/C。设每兑换一次的手续费为b,则月内的手续费共 为bY/C。 又假定每次换回的货币C也是连续和均匀支出的,因此,平均的货币持有额为C/2。持有单位 货币的机会成本为债券利率工,由于平均货币余额为C2,所以机会成本总量为·r。若以x表示 持有货币的总成本,则有: by Cr =C+2 该式表明,持有货币的成本(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是货币持有量的函数。其中,交易成本是货 币持有量的减函数,机会成本是货币持有量的增函数。将总成本x对每次兑换的货币量C求一阶导 数,并令其为0,即 dx by r dc C2+20 2by 则可求得总成本x最小时的每次兑换货币量C。由上式得:C- ,这就是说,当每次由债 券换成的货币量为c= 2by 时,持有货币的总成本最小。由于货币的平均持有量为C/2,所以使总 成本最小的货币平均持有量为: MS、1 2byby 2=2V,=2 b 这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定律”。若令= V2 公式则更为直观,即: M=aY0.5r-0.5 公式说明,用于交易的货币持有额或交易性货币需求规模的确定与收入Y和利率r都有关,与 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收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增加,但Y的指数0.5说明,M随Y 增加的比例并不大,利率提高,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减少,但r的指数-0.5说明,M随r减少的比 例也不大。 当然,这两个弹性值只是一种理论推演的结果,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在对其进行实证检验中发 现,弹性值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距,鲍莫尔模型中1/2的弹性固定值,许多实证都不能证实这一结 论。一些批评者认为,该模型忽视了时间价值、通货膨胀等因素对货币交易需求的影响,也有一些 学者从随机理论出发认为,未来的货币收支无法预测和确定,所以经济体只能按一些简单的原则来 处理其现金流转。 但多数学者认为,鲍莫尔应用存货管理理论,阐明了作为交易工具的货币,也对利率有敏感性, 这在货币学说发展中是一重大突破。 2.惠伦立方根定律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中,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函数,与利率无关。对于这一结论,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惠伦(Whalen)进行了发展,他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函数关系,得出惠伦 模型即立方根定律。 5
5 兑换成的货币均为 C,则月内共需兑换次数为 Y/C。设每兑换一次的手续费为 b,则月内的手续费共 为 bY/C。 又假定每次换回的货币 C 也是连续和均匀支出的,因此,平均的货币持有额为 C/2。持有单位 货币的机会成本为债券利率 r,由于平均货币余额为 C/2,所以机会成本总量为 r c 2 。若以 x 表示 持有货币的总成本,则有: 2 Cr C by x 该式表明,持有货币的成本(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是货币持有量的函数。其中,交易成本是货 币持有量的减函数,机会成本是货币持有量的增函数。将总成本 x 对每次兑换的货币量 C 求一阶导 数,并令其为 0,即 0 2 2 r C by dC dx 则可求得总成本 x 最小时的每次兑换货币量 C。由上式得: r by c 2 ,这就是说,当每次由债 券换成的货币量为 r by c 2 时,持有货币的总成本最小。由于货币的平均持有量为 C/2,所以使总 成本最小的货币平均持有量为: r by r C by M 2 2 2 1 2 这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定律"。若令 2 b ,公式则更为直观,即: 5.0 5.0 M Y r 公式说明,用于交易的货币持有额或交易性货币需求规模的确定与收入 Y 和利率 r 都有关,与 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收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增加,但 Y 的指数 0.5 说明,M 随 Y 增加的比例并不大,利率提高,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减少,但 r 的指数-0.5 说明,M 随 r 减少的比 例也不大。 当然,这两个弹性值只是一种理论推演的结果,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在对其进行实证检验中发 现,弹性值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距,鲍莫尔模型中 1/2 的弹性固定值,许多实证都不能证实这一结 论。一些批评者认为,该模型忽视了时间价值、通货膨胀等因素对货币交易需求的影响,也有一些 学者从随机理论出发认为,未来的货币收支无法预测和确定,所以经济体只能按一些简单的原则来 处理其现金流转。 但多数学者认为,鲍莫尔应用存货管理理论,阐明了作为交易工具的货币,也对利率有敏感性, 这在货币学说发展中是一重大突破。 2.惠伦立方根定律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中,预防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函数,与利率无关。对于这一结论,1966 年美国经济学家惠伦(Whalen)进行了发展,他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函数关系,得出惠伦 模型即立方根定律
预防性货币需求来自于人们对未来事物不确定性的考虑。人们无法保证在某一时期内的货币收 入和货币支出与原来预料的完全一致。不测情况的发生可能导致已有的收入不能满足临时的货币支 付要求,因此,实际保持的货币就要比正常的预期需要量再多一些,多保持的部分就是预防性货币 需求。与交易性货币需求一样,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有一个能够使总成本最小的最佳持有量。 惠伦认为,这个最佳的货币持有量与三个因素有关:(1)非流动性成本。这是指因低估某一支 付期内的现金需要,持有货币过少或流动性过弱而可能造成的损失。非流动性成本可表现为三种情 况:一种是在必须支付时,既无现金,又不能得到贷款支持或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因此而陷 于经济困境甚至导致破产,这是成本最高的表现形成:二是在必须支付时能够得到贷款支持,这时 的非流动性成本就是支付的贷款利息:三是在必须支付时可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这时的非流 动性成本就是资产变现的手续费。分析中以第三种情况为一般情况。(2)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 成本。这是指持有现金而放弃的持有生息资产的利息收益。(3)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及变化情况和变 现的可能次数。由于未来支出和收入差额的不确定性,只有当一定期间内支出和收入的差额(净支出) 大于该期间内预防现金的持有额时,才须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因此,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及 变化情况,决定着变现的可能次数。 上述三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以资产变现的手续费代表的非流动性成本)与第三个因素(变现 的可能次数)的积为预防性货币需求的非流动性成本总额,第二个因素(舍弃的利息收益)与持有预防 性现金余额的积为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总额。两种成本之间的关系为:当人们为预防不测而 多持有现金余额时,就减少了非流动性成本,但却增加了机会成本;相反,当人们为追求利息收益 而少持有现金余额时,就减少了机会成本,但却增加了非流动性成本。最佳现金持有量的选择是: 在二者相加的总成本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 假设资产变现的手续费为b,变现的可能次数为P,债券利率为r,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为M, 预防性货币需求总成本为C,则: C=M●r+P●b 公式中,变现的可能次数P,取决于净支出(支出与收入之差,用N表示。)大于M的概率。由 于从长期讲收入等于支出,净支出为0,因此,N的概率分布以0为均值,若设方差为S2,则可知净 支出N与均值之间的偏差大于预防性现金余额M的概率P满足: pix-wk 对于一个风险回避者来说,在估计净支出大于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概率时,要做出对流动性不 足的充分估计,估计值应为P>M-》:将P值代入预防性质面霜求总成本公代,每: S2 C=M●r+ M2°b 将总成本C对预防性现金持有量M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0,即: dc 2BS2 = =0 dm M3 则可求得总成本C最小时的预防性现金持有量M。由上式得: 26S2 M= 6
6 预防性货币需求来自于人们对未来事物不确定性的考虑。人们无法保证在某一时期内的货币收 入和货币支出与原来预料的完全一致。不测情况的发生可能导致已有的收入不能满足临时的货币支 付要求,因此,实际保持的货币就要比正常的预期需要量再多一些,多保持的部分就是预防性货币 需求。与交易性货币需求一样,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有一个能够使总成本最小的最佳持有量。 惠伦认为,这个最佳的货币持有量与三个因素有关:(1)非流动性成本。这是指因低估某一支 付期内的现金需要,持有货币过少或流动性过弱而可能造成的损失。非流动性成本可表现为三种情 况:一种是在必须支付时,既无现金,又不能得到贷款支持或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因此而陷 于经济困境甚至导致破产,这是成本最高的表现形成;二是在必须支付时能够得到贷款支持,这时 的非流动性成本就是支付的贷款利息;三是在必须支付时可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这时的非流 动性成本就是资产变现的手续费。分析中以第三种情况为一般情况。(2)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 成本。这是指持有现金而放弃的持有生息资产的利息收益。(3)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及变化情况和变 现的可能次数。由于未来支出和收入差额的不确定性,只有当一定期间内支出和收入的差额(净支出) 大于该期间内预防现金的持有额时,才须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因此,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及 变化情况,决定着变现的可能次数。 上述三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以资产变现的手续费代表的非流动性成本)与第三个因素(变现 的可能次数)的积为预防性货币需求的非流动性成本总额,第二个因素(舍弃的利息收益)与持有预防 性现金余额的积为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总额。两种成本之间的关系为:当人们为预防不测而 多持有现金余额时,就减少了非流动性成本,但却增加了机会成本;相反,当人们为追求利息收益 而少持有现金余额时,就减少了机会成本,但却增加了非流动性成本。最佳现金持有量的选择是: 在二者相加的总成本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 假设资产变现的手续费为 b,变现的可能次数为 P,债券利率为 r,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为 M, 预防性货币需求总成本为 C,则: C M r P b 公式中,变现的可能次数 P,取决于净支出(支出与收入之差,用 N 表示。)大于 M 的概率。由 于从长期讲收入等于支出,净支出为 0,因此,N 的概率分布以 0 为均值,若设方差为 S2 ,则可知净 支出 N 与均值之间的偏差大于预防性现金余额 M 的概率 P 满足: 2 2 0 M S P N M 对于一个风险回避者来说,在估计净支出大于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概率时,要做出对流动性不 足的充分估计,估计值应为 2 2 S P N M M 。将 P 值代入预防性货币需求总成本公式,得: b M S C M r 2 2 将总成本 C 对预防性现金持有量 M 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 0,即: 0 2 3 2 M BS r dm dc 则可求得总成本 C 最小时的预防性现金持有量 M。由上式得: 3 2 2 r bS M
121 若令a=2,公式可写作:M=ab3S3r3 这就是立方根定律或惠伦模型。公式表明最佳预防性现金持有量与非流动性成本(变现手续费) 和净支出方差正相关弹性值分别为二和 与利率负相关,弹性值为在惠伦模型中,收入为 3 3 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净支出的方差间接表现出来的,因而,收入和支出的数额和次数是影 响净支出方差的主要变量。 3.托宾资产组合理论 在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分析中,基于投资者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当市场利率低于预期利率 时,投资者会大量持有现金,如果市场利率高于预期利率,人们减少现金持有。人们对于货币和债券这 两种资产的选择,或是货币,或是债券,不能两者兼得。l958年美国经济学家托宾(James Tobin), 在他的论文中用投资者规避风险的行为动机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作了重要拓展,提出了对投资活 动和金融管理有深远影响的资产组合理论。 托宾认为,人们在选择资产组合时,不仅要考虑各种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而且要考虑到风 险。预期收益率是资产组合中所有资产的估计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权数是每种估计收益率的概率, 与预期收益率相关的风险用资产组合的收益率的标准差表示,它反映各种估计收益率与其均值(预期 收益率)之间的偏离程度。标准差越小,接近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越大。或者说,与实现预期收益相 关的风险越小。对于众多的风险规避者来说,在投资风险加大时,其预期收益率必须相应提高,来 弥补投资风险。投资者要在预期收益率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而作出对资产组合的选择。 若用μ代表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用σ代表预期收益率的标准差,即风险,那么,风险规 避者的资产组合选择就可用落在以μ和。为坐标轴的无差异曲线表示出来。见图10-3。 风险规避者的无差异曲线说明,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1上的所有资产选择,对投资者都有相 同的总效用。如在无差异曲线I上,尽管资产a点的收益率低于资产b点的收益率,但资产b点的 风险要高于资产点,对于风险规避的投资者来说,两种资产的总效用是相同的,它们落在同一条无 差异曲线上。 无差异曲线反映了投资者在预期收益率和风险之间权衡进行资产组合选择的原则。在此原则 下,投资者决定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的持有比例。 Ca C2 11 0 0 图10-3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的持有比例决定 假设:债券持有比例为a,现金持有比例(1-a)为b,当以现金形式持有全部资产时,预期收益 率和风险均为0:当以债券形式持有全部资产时,预期收益率为ū,风险为σ:当以a的比例持有债 券,以b的比例持有现金时,预期收益为ai,风险为ao。于是就有: 7
7 若令 3 a 2 ,公式可写作: 3 1 3 2 3 1 M b S r 这就是立方根定律或惠伦模型。公式表明最佳预防性现金持有量与非流动性成本(变现手续费) 和净支出方差正相关弹性值分别为 1 3 和 2 3 ,与利率负相关,弹性值为 1 3 。在惠伦模型中,收入对 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净支出的方差间接表现出来的,因而,收入和支出的数额和次数是影 响净支出方差的主要变量。 3.托宾资产组合理论 在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分析中,基于投资者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当市场利率低于预期利率 时,投资者会大量持有现金,如果市场利率高于预期利率,人们减少现金持有。人们对于货币和债券这 两种资产的选择,或是货币,或是债券,不能两者兼得。1958 年美国经济学家托宾(James Tobin) 在他的论文中用投资者规避风险的行为动机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作了重要拓展,提出了对投资活 动和金融管理有深远影响的资产组合理论。 托宾认为,人们在选择资产组合时,不仅要考虑各种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而且要考虑到风 险。预期收益率是资产组合中所有资产的估计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权数是每种估计收益率的概率, 与预期收益率相关的风险用资产组合的收益率的标准差表示,它反映各种估计收益率与其均值(预期 收益率)之间的偏离程度。标准差越小,接近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越大。或者说,与实现预期收益相 关的风险越小。对于众多的风险规避者来说,在投资风险加大时,其预期收益率必须相应提高,来 弥补投资风险。投资者要在预期收益率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而作出对资产组合的选择。 若用 μ 代表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用 σ 代表预期收益率的标准差,即风险,那么,风险规 避者的资产组合选择就可用落在以 μ 和 σ 为坐标轴的无差异曲线表示出来。见图 10-3。 风险规避者的无差异曲线说明,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 I 上的所有资产选择,对投资者都有相 同的总效用。如在无差异曲线 I1上,尽管资产 a 点的收益率低于资产 b 点的收益率,但资产 b 点的 风险要高于资产 a 点,对于风险规避的投资者来说,两种资产的总效用是相同的,它们落在同一条无 差异曲线上。 无差异曲线反映了投资者在预期收益率和风险之间权衡进行资产组合选择的原则。在此原则 下,投资者决定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的持有比例。 μ C3 I3 C2 T3 I2 T2 I1 C1 b a T1 O σ 图 10-3 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的持有比例决定 假设:债券持有比例为 a,现金持有比例(1-a)为 b,当以现金形式持有全部资产时,预期收益 率和风险均为 0;当以债券形式持有全部资产时,预期收益率为 û,风险为 ;当以 a 的比例持有债 券,以 b 的比例持有现金时,预期收益为 aû,风险为 a 。于是就有:
公式说明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μ与其风险0之间存在线性关系。μ=K·0是一条由原点出 发,以K为斜率,对应于不同预期收益率和风险的投资机会线,该直线上所有的点代表着投资者持 有不同货币和债券比例下的预期收益率和风险的组合,该直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为投资者的 资产组合均衡点。如图10-3所示,0C()、OC2(r2)、0C(r)为投资者的一系列无差异曲线I1、I2、 I相对应于不同债券利率水平的投资机会线。投资机会线与无差异曲线分别相切于T、T2、T点,代 表投资者在不同利率水平下满足预期收益和风险无差异要求的货币和债券持有比例,即能使收益和 风险均衡的资产组合。 I3 Ca(r3) 0 现金 图10-4托宾曲线 图10-4中,上半部左边区域反映的是收益和风险资产组合的情况。在图的下半部左边区域,OA 为债券比例由0到1的轴线,Bo为现金比例由0到1的轴线。当债券比例为0或现金比例为1时, 收益μ为0,风险o也为0。当债券比例为1或现金比例为0时,收益为ū,风险为σ。与均衡点 T、T2、T分别对应的t、t2、t,分别代表同时持有现金和债券情况下的债券或现金持有比例. 由图可见,随着利率水平由r升到r2再到ra,投资机会线由OC(r)旋转到0C(r2)再到OC(r), 投资均衡点由T,移到T2再到T,投资者的债券比例由ot1升到ot2再到ota,现金比例由t10降到t2o 再到妇0。这种变化折射到图的上半部右边的预期收益率与现金余额平面图上,就显示出一条与利 率成负相关的货币需求曲线,被称为“托宾曲线”。这条曲线证明了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曲线,但托 宾是以投资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为前提,在解释现金和风险资产以一定比例同时持有的资产分散 化的同时,证明了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负相关关系。 托宾把资产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债券为代表的既有收益也有风险的风险性资产:另一类是以货 币为代表的没有收益也没有风险的安全性资产。收益的正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递减,风险的负效 8
8 K K 或 公式说明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 μ 与其风险 σ 之间存在线性关系。μ=K·σ 是一条由原点出 发,以 K 为斜率,对应于不同预期收益率和风险的投资机会线,该直线上所有的点代表着投资者持 有不同货币和债券比例下的预期收益率和风险的组合,该直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为投资者的 资产组合均衡点。如图 10-3 所示,OC1(r1)、OC2(r2)、OC3(r3)为投资者的一系列无差异曲线 I1、I2、 I3相对应于不同债券利率水平的投资机会线。投资机会线与无差异曲线分别相切于 T1、T2、T3点,代 表投资者在不同利率水平下满足预期收益和风险无差异要求的货币和债券持有比例,即能使收益和 风险均衡的资产组合。 μ I3 C3(r3) I2 C2(r2) I1 C1(r1) L O t1 t2 t3 σ 现金 A B 图 10-4 托宾曲线 图 10-4 中,上半部左边区域反映的是收益和风险资产组合的情况。在图的下半部左边区域,OA 为债券比例由 0 到 1 的轴线,B 为现金比例由 0 到 1 的轴线。当债券比例为 0 或现金比例为 1 时, 收益 μ 为 0,风险 也为 0。当债券比例为 1 或现金比例为 0 时,收益为 û,风险为 。与均衡点 T1、T2、T3分别对应的 t1、t2、t3,分别代表同时持有现金和债券情况下的债券或现金持有比例. 由图可见,随着利率水平由 r1升到 r2再到 r3,投资机会线由 OC(r1)旋转到 OC(r2)再到 OC(r3), 投资均衡点由 T1移到 T2再到 T3,投资者的债券比例由 ot1升到 ot2再到 ot3,现金比例由 t1σ 降到 t2σ 再到 t3σ。这种变化折射到图的上半部右边的预期收益率与现金余额平面图上,就显示出一条与利 率成负相关的货币需求曲线,被称为“托宾曲线”。这条曲线证明了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曲线,但托 宾是以投资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为前提,在解释现金和风险资产以一定比例同时持有的资产分散 化的同时,证明了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负相关关系。 托宾把资产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债券为代表的既有收益也有风险的风险性资产;另一类是以货 币为代表的没有收益也没有风险的安全性资产。收益的正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递减,风险的负效
用随风险的增加而增加。人们总是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人们为了既能得到收 益的正效用,又不致使风险的负效用太大,需要同时持有货币和债券,两者在量上组合的依据是最 后增加的那张债券所带来风险负效用与收入正效用之和等于零,因为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化。托宾 模型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解释发展了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模型分析中,资 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没有包括越来越丰富的金融资产:模型忽略了价格波动的因素,如果商品价 格不断上升,模型中作为无风险资产的货币资产其价值会下降,也是有风险的。另外,由于信息及 其他交易成本的存在,分散化投资策略可能更适合于资金规模较大的投资者。 10.2.3现代货币数量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推翻了自十八世纪以来占支配地位的传统货币数量论,特别是在三十年 代经济恐慌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6年到五十年代末期,可 称为凯恩斯学派的全盛时期。但是,从五十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大规模的经济萧条已不存在,出现 了通货膨胀,到70年代,更是出现了“滞胀”,主要发达国家出现通货膨胀的同时生产停滞,失业 增加,这种经济环境的变化,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美国芝加哥大学的M.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 德曼(Milton Friedman)1956年发表了其名作一一《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闸释》,从而标志着现 代货币数量论的诞生。他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被称为“新货币数量论”或“货币主义”。与凯恩 斯不同,弗里德曼不再具体分析持有货币的动机,而是笼统地分析影响其他资产需求的因素也必影 响货币需求。 一、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 弗里德曼理论一方面采纳了凯恩斯学派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形成其货币函数,另 一方面肯定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长期结论,货币量变动从长期来看只能影响到总体经济中货币部门 的名义变量,如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而不能影响实质部门的真实量,如就业、实际利率、 实际产出和生产率等。 弗里德曼在其文章中详尽分析了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他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 Ma=f P,rm,re .1迎y,W,U pdt 式中: M代表名义货币需求量。 P代表物价水平。它决定人们为购买商品和劳务所要持有货币的多少。价格水平越高,购买商 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名义货币就越多。 Y代表以货币表示的恒久性收入,即一个较长时期的平均收入水平。它是影响货币需求的最重 要的变量因素,对货币需求起着主导作用。 代表货币的预期报酬率,主要指银行存款利率: 代表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证券(股票)利率: L空代表物价变动率。它们决定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即持有货币而放弃生利资产收益所受 p dt 的损失。物价急剧上升时,各种实物升值,静态的物质财富就会给人们带来收益,持有货币反而要 受货币贬值的损失,因此,物价变动率也决定持有货币的成本,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W代表非人力资本(物质财富)对人力资本(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的比率。这一比率制约着人们 所得收入的状况。如在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时,人力资本就无法形成收入,自然会减少货币需求。 因此,在一定的总财富水平下,W值越大,货币需求量越小:W值越小,货币需求量越大。 9
9 用随风险的增加而增加。人们总是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人们为了既能得到收 益的正效用,又不致使风险的负效用太大,需要同时持有货币和债券,两者在量上组合的依据是最 后增加的那张债券所带来风险负效用与收入正效用之和等于零,因为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化。托宾 模型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解释发展了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模型分析中,资 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没有包括越来越丰富的金融资产;模型忽略了价格波动的因素,如果商品价 格不断上升,模型中作为无风险资产的货币资产其价值会下降,也是有风险的。另外,由于信息及 其他交易成本的存在,分散化投资策略可能更适合于资金规模较大的投资者。 10.2.3 现代货币数量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推翻了自十八世纪以来占支配地位的传统货币数量论,特别是在三十年 代经济恐慌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6 年到五十年代末期,可 称为凯恩斯学派的全盛时期。但是,从五十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大规模的经济萧条已不存在,出现 了通货膨胀,到 70 年代,更是出现了“滞胀”,主要发达国家出现通货膨胀的同时生产停滞,失业 增加,这种经济环境的变化,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美国芝加哥大学的 M.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 德曼(Milton Friedman)1956 年发表了其名作——《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阐释》,从而标志着现 代货币数量论的诞生。他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被称为“新货币数量论”或“货币主义”。与凯恩 斯不同,弗里德曼不再具体分析持有货币的动机,而是笼统地分析影响其他资产需求的因素也必影 响货币需求。 一、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 弗里德曼理论一方面采纳了凯恩斯学派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形成其货币函数,另 一方面肯定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长期结论,货币量变动从长期来看只能影响到总体经济中货币部门 的名义变量,如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而不能影响实质部门的真实量,如就业、实际利率、 实际产出和生产率等。 弗里德曼在其文章中详尽分析了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他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 1 , , , , , , , d m b e dp M f P r r r Y W U p dt 式中: Md代表名义货币需求量。 P 代表物价水平。它决定人们为购买商品和劳务所要持有货币的多少。价格水平越高,购买商 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名义货币就越多。 Y 代表以货币表示的恒久性收入,即一个较长时期的平均收入水平。它是影响货币需求的最重 要的变量因素,对货币需求起着主导作用。 rm代表货币的预期报酬率,主要指银行存款利率; rb代表固定收益的债券利率;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证券(股票)利率; p 1 dt dp 代表物价变动率。它们决定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即持有货币而放弃生利资产收益所受 的损失。物价急剧上升时,各种实物升值,静态的物质财富就会给人们带来收益,持有货币反而要 受货币贬值的损失,因此,物价变动率也决定持有货币的成本,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W 代表非人力资本(物质财富)对人力资本(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的比率。这一比率制约着人们 所得收入的状况。如在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时,人力资本就无法形成收入,自然会减少货币需求。 因此,在一定的总财富水平下,W 值越大,货币需求量越小;W 值越小,货币需求量越大
U代表反映主观偏好与风尚以及客观技术与制度因素的综合变数。比如,人们的兴趣、嗜好、 习惯等等。节俭守财的人与注重享用的人保有货币的数量就相差很大,因而具有不同的货币需求。 再如,交通运输、通讯、金融机构等技术条件越好,就越能方便货币加速周转,减少货币需要量。 弗里德曼进一步假设上述函数全部由真实量所决定,也就是与衡量货币变数的名义单位完全独 立。实质货币余额需求的函数为: 1φY Ma ò 代表剔除物价水平影响的实际货币需求,即能实际支配财富的货币需求。 Y 代表剔除物价水平影响的实际收入水平,它是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主导因素。 力 对上述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1)实际货币需求不受物价水平(P)的影响。(2)实际 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作为总财富代表的恒久性收入(Y/P)。由于恒久性收入在长期内取决于生产力发 展状况(如生产技术水平、人口、物质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等),其变动是相对平稳的,这就从根本上 决定了货币需求也是相对稳定的。美国统计资料的经验数据证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1.394, 即当收入提高1%时,货币需求提高1.394%。(3)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极小。r。、 、r。决定于市场利率,而实际统计资料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很差。统计资料还表明, 物价变动率只有在幅度很大,持续时间很长的情况下,才会影响货币需求,因而不会对货币需求发 生较大影响。 由此可见,尽管货币需求是多种复杂变量的函数,但是,由于起决定作用的变量受社会生产力 水平和制度等因素制约,从长期来看,不会发生大的变动,尤其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恒久性收入这 一因素对货币需求起主导作用。一些易变因素如利率、价格变动率等对货币需求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从总体上看,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经过努力,货币需要量是可以预测的。问题的关键只 在于,货币当局能否按货币需求量控制货币供应,使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采纳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重要思想,但 在货币需求函数中考虑的因素更复杂,把预期物价变动作为一个独立变数,确定了预期因素在货币 理论中的作用,严格地将名义量和实际量加以区分。货币量的变化从长期来看只能影响总体经济中 货币部门的名义量,如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实质部门的真实量,如就业、实际 收入、实际产出、实际利率、生产率等等。弗里德曼的研究特别强调实证检验的重要性,改变了以 往货币理论中注重抽象演绎的缺陷。 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 1.货币需求函数分析的出发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分析时从货币需求的动机和目的出发,除了强调投机性交易需求外,还包 括交易性和预防性需求,分析思路较为宽。 现代货币数量论推导其货币需求函数,主要关心的是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同债券、物质资产一 样,都是持有财富的可替代形式。 2.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冲突主要体现在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上。凯恩斯学派 将影响货币需求因素归结为收入和利率,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将影响货币需求因素扩展,引入了更多的变量,细分为规模变量(财富W和 收入y)、机会成本变量(各种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其他变量(个人偏好、影响生产的技术条件等 变量,统称山)。其中,未完全定义的变量u很难被实际引入模型。而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几乎 10
10 U 代表反映主观偏好与风尚以及客观技术与制度因素的综合变数。比如,人们的兴趣、嗜好、 习惯等等。节俭守财的人与注重享用的人保有货币的数量就相差很大,因而具有不同的货币需求。 再如,交通运输、通讯、金融机构等技术条件越好,就越能方便货币加速周转,减少货币需要量。 弗里德曼进一步假设上述函数全部由真实量所决定,也就是与衡量货币变数的名义单位完全独 立。实质货币余额需求的函数为: 1 , , , , , d b e M dp Y f r r W U P p dt P P Md 代表剔除物价水平影响的实际货币需求,即能实际支配财富的货币需求。 P Y 代表剔除物价水平影响的实际收入水平,它是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主导因素。 对上述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1)实际货币需求不受物价水平(P)的影响。(2)实际 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作为总财富代表的恒久性收入(Y/P)。由于恒久性收入在长期内取决于生产力发 展状况(如生产技术水平、人口、物质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等),其变动是相对平稳的,这就从根本上 决定了货币需求也是相对稳定的。美国统计资料的经验数据证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 1.394, 即当收入提高 1%时,货币需求提高 1.394%。(3)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极小。rm、 rb、re决定于市场利率,而实际统计资料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很差。统计资料还表明, 物价变动率只有在幅度很大,持续时间很长的情况下,才会影响货币需求,因而不会对货币需求发 生较大影响。 由此可见,尽管货币需求是多种复杂变量的函数,但是,由于起决定作用的变量受社会生产力 水平和制度等因素制约,从长期来看,不会发生大的变动,尤其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恒久性收入这 一因素对货币需求起主导作用。一些易变因素如利率、价格变动率等对货币需求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从总体上看,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经过努力,货币需要量是可以预测的。问题的关键只 在于,货币当局能否按货币需求量控制货币供应,使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采纳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重要思想,但 在货币需求函数中考虑的因素更复杂,把预期物价变动作为一个独立变数,确定了预期因素在货币 理论中的作用,严格地将名义量和实际量加以区分。货币量的变化从长期来看只能影响总体经济中 货币部门的名义量,如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实质部门的真实量,如就业、实际 收入、实际产出、实际利率、生产率等等。弗里德曼的研究特别强调实证检验的重要性,改变了以 往货币理论中注重抽象演绎的缺陷。 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 1.货币需求函数分析的出发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分析时从货币需求的动机和目的出发,除了强调投机性交易需求外,还包 括交易性和预防性需求,分析思路较为宽。 现代货币数量论推导其货币需求函数,主要关心的是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同债券、物质资产一 样,都是持有财富的可替代形式。 2.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冲突主要体现在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上。凯恩斯学派 将影响货币需求因素归结为收入和利率,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将影响货币需求因素扩展,引入了更多的变量,细分为规模变量(财富 w 和 收入 y)、机会成本变量(各种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其他变量(个人偏好、影响生产的技术条件等 变量,统称 u)。其中,未完全定义的变量 u 很难被实际引入模型。而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