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 1.1学习要求 ()理解货币的起源与发展,掌握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扮演哪些重要职能。 (2)理解推动货币形态演进的动力。 (3)掌握货币的度量标准,理解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区别。 (4)掌握本位货币的含义与特点。理解各种货币本位制度的特点和区别。 1.2内容简述 1.2.1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备五大职能,即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前两 个职能通称为货币的基本职能,后三个则是由基本职能派生而来的职能。 一、交易媒介 当货币在商品交易中起媒介作用时,即充当流通手段,又可称为交换中介、流通中介。在物物 交换条件下,只能在双方的需求和时间巧合之际,交易才能顺利完成,这种交易方式效率低、成本 高,也只能限于较简单的商品范畴内进行,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二、价值尺度 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价值尺度。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利用货币作为比较价值的工具。在日常生 活中,我们用秤来度量重量,用公里来度量距离:同样,各国都用自己的货币来计算商品和劳务的 价值。因为货币是大家都接受的交换媒介,所以所有商品用货币计价十分方便,商品的价值大小、 贵贱程度一目了然,非常容易比较。如果商品的价值不用货币来度量,商品价值比较就非常困难了。 例如在物物交易条件下,商品种类为N,则交换比率总数为N(N一D ,N超过一定数量后,交换 2 率将接近天文数字,计算极为耗时费力。而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人们只需比较商品之间以货币表 示的相对价格即可,交换率将减至(N-1),计算时间大为节省。假设某人关心200种商品,这是一个 很寻常的数字。有了价值标准后,它只需弄清按这个价值标准得出的199种价格。但若没有价值标 准,应了解地交换比率将达19900个! 此外,各种资产和负债、收入和开支,都能用共同的货币表示、比较和计算,大大简化了会计 工作。由此可见,以货币衡量商品和劳务价值,大大简化了市场上商品交换价值的衡量问题。 三、价值贮藏 货币还发挥着价值贮藏的功能,它是一种超越时间的购买力的贮藏。我们利用货币的价值贮藏 功能将自己取得收入的时间和支出的时间分离开来。货币的这一功能非常有用,因为我们大多数人 并不是想在获得收入的当时就进行支出,而是等到我们有时间或是有购物欲的时候再进行支出。换 言之,货币代表了一般性的购买力,也就具有价值贮藏功能,即弗里德曼所说的“货币是购买力的 暂栖处”。 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货币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任何资产,不管是货币、股票、债券、土地、 房产、艺术品还是珠宝都可以用于贮藏财富。很多资产在作为价值贮藏手段时比货币有更多的优点: 它们通常能给持有者带来更高的利息收入,资产升值,或提供居住的服务功能。如果这些资产作为 价值贮藏手段更为合适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持有货币呢?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引入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流动性(1 iquidity),即某种资产转化为交易 媒介的相对难易和快慢程度。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很高。货币是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高的,因为它
1 1 货币 1.1 学习要求 (1) 理解货币的起源与发展,掌握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扮演哪些重要职能。 (2) 理解推动货币形态演进的动力。 (3) 掌握货币的度量标准,理解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区别。 (4) 掌握本位货币的含义与特点。理解各种货币本位制度的特点和区别。 1.2 内容简述 1.2.1 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备五大职能,即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前两 个职能通称为货币的基本职能,后三个则是由基本职能派生而来的职能。 一、交易媒介 当货币在商品交易中起媒介作用时,即充当流通手段,又可称为交换中介、流通中介。在物物 交换条件下,只能在双方的需求和时间巧合之际,交易才能顺利完成,这种交易方式效率低、成本 高,也只能限于较简单的商品范畴内进行,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二、价值尺度 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价值尺度。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利用货币作为比较价值的工具。在日常生 活中,我们用秤来度量重量,用公里来度量距离;同样,各国都用自己的货币来计算商品和劳务的 价值。因为货币是大家都接受的交换媒介,所以所有商品用货币计价十分方便,商品的价值大小、 贵贱程度一目了然,非常容易比较。如果商品的价值不用货币来度量,商品价值比较就非常困难了。 例如在物物交易条件下,商品种类为 N,则交换比率总数为 2 N·(N 1),N 超过一定数量后,交换 率将接近天文数字,计算极为耗时费力。而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人们只需比较商品之间以货币表 示的相对价格即可,交换率将减至(N-1),计算时间大为节省。假设某人关心 200 种商品,这是一个 很寻常的数字。有了价值标准后,它只需弄清按这个价值标准得出的 199 种价格。但若没有价值标 准,应了解地交换比率将达 19900 个! 此外,各种资产和负债、收入和开支,都能用共同的货币表示、比较和计算,大大简化了会计 工作。由此可见,以货币衡量商品和劳务价值,大大简化了市场上商品交换价值的衡量问题。 三、价值贮藏 货币还发挥着价值贮藏的功能,它是一种超越时间的购买力的贮藏。我们利用货币的价值贮藏 功能将自己取得收入的时间和支出的时间分离开来。货币的这一功能非常有用,因为我们大多数人 并不是想在获得收入的当时就进行支出,而是等到我们有时间或是有购物欲的时候再进行支出。换 言之,货币代表了一般性的购买力,也就具有价值贮藏功能,即弗里德曼所说的“货币是购买力的 暂栖处”。 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货币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任何资产,不管是货币、股票、债券、土地、 房产、艺术品还是珠宝都可以用于贮藏财富。很多资产在作为价值贮藏手段时比货币有更多的优点: 它们通常能给持有者带来更高的利息收入,资产升值,或提供居住的服务功能。如果这些资产作为 价值贮藏手段更为合适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持有货币呢?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引入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流动性(liquidity),即某种资产转化为交易 媒介的相对难易和快慢程度。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很高。货币是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高的,因为它
本身就是交易媒介,它不需要转换为任何东西,直接就表现为购买力。其他资产转化为货币的时候, 还涉及到交易成本。举例来说,如果你要出售你的房产,你必须给经纪人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如果 你急需现金支付到期的账单,为了尽快出手,你可能不得不为你的房产定一个很低的价格。这样, 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这一事实,就解释了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尽管它不是最好的价值贮藏手 段。 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优劣取决于物价水平,因为货币价值依赖于价格水平。如果所有价格 上涨一倍,就意味着货币价值下降了一半:相反,所有价格减半,就意味着货币价值上升一倍。在 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水平急速上升,货币也迅速贬值,人们就不愿意以货币形式来持有财富。在极 端通货膨胀时期,月通货膨胀率超过50%,情况更是如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有时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了1000%,1923 年,物价水平比两年前上涨了300亿倍。即使是购买最基本的物品,也需要数量惊人的货币。例如, 在恶性通货膨胀末期,买一片面包就需要一手推车的现金。货币贬值的如此迅速,以至于在一天中, 要分好几次向工人支付薪水,而工人也要赶回家将领到的薪水花出去,以免它变得一文不值。没有 人愿意持有货币,通过货币进行的交易越来越少,物物交换盛行。交易成本飞速上升,经济产出急 速下降。 四、支付手段 在借贷关系中,货币在延期付款上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发挥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的作用,货币 有利于交换中的即期支付:而比如纺织厂可能会愿意现在卖给服装厂一批布料而在几个月之后再收 款。作为延期支付的方式,货币又在跨期交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商品流通中,以信用形式买卖 商品的现象,即赊销。商品卖出以后,货币并未同时由购买者交到商品销售者手中,这时,商品销 售者变成了债权人,购买者变成了债务人。当契约到期时,债务人将贷款偿还给债权人。在赊销中, 没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相向运动,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单方面转移。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范围扩展到商品流通之外,如赋税、地租由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各种劳 务费用的支付,货币的借贷以及财政收入和支出,银行的存放款和工资的支付等等,都由货币执行 支付职能。货币支付手段出现后,没有钱可以先进货,没有货可以先收钱,在时间、地区、行业之 间大范围地调节资金和货物的平衡,使社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促使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另一方 面,由于赊销预付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债务链,一旦债务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断 裂,都可能导致商品流通和社会再生产的困难,甚至酿成经济危机。 货币的支付手段功能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价值的稳定程度,因为不同时期货币的时间价值存 在差异性,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条件下,这需要运用计算现值的方法来进行调整。 1.2.2货币形态的演变 纵观货币发展史,货币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三个阶段,这个 过程也是货币价值不断符号化的过程。 一、商品货币和金属货币 商品货币是货币演变的最初形态。商品货币从形态上来讲是指用商品充当货币,作为一般等价 物存在。在人类经济史上,各种商品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如古希腊以牛、羊, 非洲和印度等地以象牙,美洲土著人和墨西哥人以可可豆,以及后来的金银铜等金属商品都曾充当 过商品货币的具体形态。从实质上来讲,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一一它作为一种商品供非货币用途的 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价值相等。早期的货币大都是由足值的商品货币构成的,这种足值的商品货 币不作为货币使用的可能性,能有效地保护货币持有人免受货币购买力大幅度下跌引起的损失。这 种保护机制有效增强了商品货币的普遍适用性。 一般来说,作为货币的商品应具有四个特性:(1)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货币完成较大 量的交易:(2)易于分割且分割后单位价值不便,为不同规模和数量的交易提供方便:(3)易于保 2
2 本身就是交易媒介,它不需要转换为任何东西,直接就表现为购买力。其他资产转化为货币的时候, 还涉及到交易成本。举例来说,如果你要出售你的房产,你必须给经纪人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如果 你急需现金支付到期的账单,为了尽快出手,你可能不得不为你的房产定一个很低的价格。这样, 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这一事实,就解释了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尽管它不是最好的价值贮藏手 段。 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的优劣取决于物价水平,因为货币价值依赖于价格水平。如果所有价格 上涨一倍,就意味着货币价值下降了一半;相反,所有价格减半,就意味着货币价值上升一倍。在 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水平急速上升,货币也迅速贬值,人们就不愿意以货币形式来持有财富。在极 端通货膨胀时期,月通货膨胀率超过 50%,情况更是如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有时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了 1000%,1923 年,物价水平比两年前上涨了 300 亿倍。即使是购买最基本的物品,也需要数量惊人的货币。例如, 在恶性通货膨胀末期,买一片面包就需要一手推车的现金。货币贬值的如此迅速,以至于在一天中, 要分好几次向工人支付薪水,而工人也要赶回家将领到的薪水花出去,以免它变得一文不值。没有 人愿意持有货币,通过货币进行的交易越来越少,物物交换盛行。交易成本飞速上升,经济产出急 速下降。 四、支付手段 在借贷关系中,货币在延期付款上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发挥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的作用,货币 有利于交换中的即期支付;而比如纺织厂可能会愿意现在卖给服装厂一批布料而在几个月之后再收 款。作为延期支付的方式,货币又在跨期交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商品流通中,以信用形式买卖 商品的现象,即赊销。商品卖出以后,货币并未同时由购买者交到商品销售者手中,这时,商品销 售者变成了债权人,购买者变成了债务人。当契约到期时,债务人将贷款偿还给债权人。在赊销中, 没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相向运动,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单方面转移。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范围扩展到商品流通之外,如赋税、地租由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各种劳 务费用的支付,货币的借贷以及财政收入和支出,银行的存放款和工资的支付等等,都由货币执行 支付职能。货币支付手段出现后,没有钱可以先进货,没有货可以先收钱,在时间、地区、行业之 间大范围地调节资金和货物的平衡,使社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促使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另一方 面,由于赊销预付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债务链,一旦债务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断 裂,都可能导致商品流通和社会再生产的困难,甚至酿成经济危机。 货币的支付手段功能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价值的稳定程度,因为不同时期货币的时间价值存 在差异性,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条件下,这需要运用计算现值的方法来进行调整。 1.2.2 货币形态的演变 纵观货币发展史,货币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三个阶段,这个 过程也是货币价值不断符号化的过程。 一、商品货币和金属货币 商品货币是货币演变的最初形态。商品货币从形态上来讲是指用商品充当货币,作为一般等价 物存在。在人类经济史上,各种商品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如古希腊以牛、羊, 非洲和印度等地以象牙,美洲土著人和墨西哥人以可可豆,以及后来的金银铜等金属商品都曾充当 过商品货币的具体形态。从实质上来讲,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它作为一种商品供非货币用途的 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价值相等。早期的货币大都是由足值的商品货币构成的,这种足值的商品货 币不作为货币使用的可能性,能有效地保护货币持有人免受货币购买力大幅度下跌引起的损失。这 种保护机制有效增强了商品货币的普遍适用性。 一般来说,作为货币的商品应具有四个特性:(1)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货币完成较大 量的交易;(2)易于分割且分割后单位价值不便,为不同规模和数量的交易提供方便;(3)易于保
存,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需支付费用等:(4)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 易。 事实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样的特征。如贝,作为计量单位不需分割,也便 于携带,作为外来商品,价值也高。牲畜具有价值高、便于转移的优点,但不宜于分割,因为分割 后,部分价值的总和就会大大低于整体。只要商品交换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某些方面的欠缺并非 是不能容忍的。探险家在太平洋的雅普岛上发现当地人用巨大的难以搬动的轮形石盘作货币。在那 个岛的范围内,获得货币的所有者只需凿上自己的印记即可,而无需搬走。在这里,货币是实现收 入转化为财富的重要手段,那里的轮形石盘有些类似现在的黄金储备。 随着交换的发展,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商品货币均有不适合作为货币的缺点,而 金、银、铜等金属比其他任何商品都更有效地发挥货币的性能,商品货币也就逐渐被金属货币替代, 因而金属日益成为货币商品。金属充当货币的优点非常突出。尤其是金属可以多次分割,可按不同 比例任意分割,分割后还可治炼还原。金属易于保存,特别是铜、金、银都不易被腐蚀。这些特性 使得金属,特别是贵金属成为最理想的作为货币的商品。在一些古文明较发达的国家,白银是主要 的货币商品,中国自宋代以来直至20世纪30年代白银一直是主要的商品货币。西欧从公元13世纪 以来,金币逐渐增多,到18、19世纪日益占据主要地位。20世纪初,在世界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 黄金已成为垄断性的商品货币。正如马克思概括的那样:“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属货币最初没有固定形状和重量,交易时须检验成色,权衡重量,又称为“称量货币”。随着 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把货币金属铸成具有一定形状、一定重量,并具有一定成色的金属铸币,大 大便利了流通。但是,不管金银的特性是多么适合作货币,金银在携带、分割、生产等方面还是有 很多不便,而且货币供应量受到金银等贵金属产量的限制。人们逐渐发现金属铸币在流通中发生磨 损和减重,但仍按面值流通使用,于是渐渐出现了作为代用货币的纸币。 二、代用货币 纸币作为代用货币,则可以解决金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的问题。最初的纸币可兑现金银等贵金 属,也就是发行纸币的钱庄、商号保证按纸币上写的数字按质按量地兑换贵金属。人们在商品交换 中接受纸币,实际是接受了发行纸币的钱庄、商号的信誉。从这个意义上说,纸币是一种可兑现的 代用货币。如果发行纸币的钱庄、商号不能按质按量地向纸币的持有者兑换贵金属,纸币就会丧失 信誉,人们也就不会接受它。 后来,代表金属货币使用的纸币或银行券,一般由政府和银行发行,其本身价值低于货币价值, 是一种不足值货币。纸币在市面流通,为交易媒介,但都有十足金银为保证。持币人有权随时向政 府或银行将纸币兑换为金银货币或金银条块。 代用货币的优点是:1.印刷纸币比铸造金属货币的成本大大降低:2.纸币比金属货币更易携带 和运输:3.避免金属货币流通所产生的一些问题。 代用货币的发行数量仍取决于金属准备量,不能满足增加货币量的需求,况且,大量闲置的金 属准备只存放在仓库里,造成巨大的浪费。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代用货币便由信用货币替代。 三、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本身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不能与金属货币兑换,实际上 信用货币已经成为一种货币价值符号。 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 从历史观点而论,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直接后果。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 危机,各国被迫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实行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 币,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 除了上述直接的历史因素外,信用货币的演进也有其经济发展内在的根源。根据经验,政府和 货币当局发现,只要纸币发行量控制适宜,即使法定纸币没有十足的金银准备,社会大众对纸币仍 会保持信心。事实上,当今世界大多数采用信用货币制的国家,均具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外汇、有 3
3 存,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需支付费用等;(4)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 易。 事实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样的特征。如贝,作为计量单位不需分割,也便 于携带,作为外来商品,价值也高。牲畜具有价值高、便于转移的优点,但不宜于分割,因为分割 后,部分价值的总和就会大大低于整体。只要商品交换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某些方面的欠缺并非 是不能容忍的。探险家在太平洋的雅普岛上发现当地人用巨大的难以搬动的轮形石盘作货币。在那 个岛的范围内,获得货币的所有者只需凿上自己的印记即可,而无需搬走。在这里,货币是实现收 入转化为财富的重要手段,那里的轮形石盘有些类似现在的黄金储备。 随着交换的发展,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商品货币均有不适合作为货币的缺点,而 金、银、铜等金属比其他任何商品都更有效地发挥货币的性能,商品货币也就逐渐被金属货币替代, 因而金属日益成为货币商品。金属充当货币的优点非常突出。尤其是金属可以多次分割,可按不同 比例任意分割,分割后还可冶炼还原。金属易于保存,特别是铜、金、银都不易被腐蚀。这些特性 使得金属,特别是贵金属成为最理想的作为货币的商品。在一些古文明较发达的国家,白银是主要 的货币商品,中国自宋代以来直至 20 世纪 30 年代白银一直是主要的商品货币。西欧从公元 13 世纪 以来,金币逐渐增多,到 18、19 世纪日益占据主要地位。20 世纪初,在世界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 黄金已成为垄断性的商品货币。正如马克思概括的那样:“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属货币最初没有固定形状和重量,交易时须检验成色,权衡重量,又称为“称量货币”。随着 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把货币金属铸成具有一定形状、一定重量,并具有一定成色的金属铸币,大 大便利了流通。但是,不管金银的特性是多么适合作货币,金银在携带、分割、生产等方面还是有 很多不便,而且货币供应量受到金银等贵金属产量的限制。人们逐渐发现金属铸币在流通中发生磨 损和减重,但仍按面值流通使用,于是渐渐出现了作为代用货币的纸币。 二、代用货币 纸币作为代用货币,则可以解决金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的问题。最初的纸币可兑现金银等贵金 属,也就是发行纸币的钱庄、商号保证按纸币上写的数字按质按量地兑换贵金属。人们在商品交换 中接受纸币,实际是接受了发行纸币的钱庄、商号的信誉。从这个意义上说,纸币是一种可兑现的 代用货币。如果发行纸币的钱庄、商号不能按质按量地向纸币的持有者兑换贵金属,纸币就会丧失 信誉,人们也就不会接受它。 后来,代表金属货币使用的纸币或银行券,一般由政府和银行发行,其本身价值低于货币价值, 是一种不足值货币。纸币在市面流通,为交易媒介,但都有十足金银为保证。持币人有权随时向政 府或银行将纸币兑换为金银货币或金银条块。 代用货币的优点是:1.印刷纸币比铸造金属货币的成本大大降低;2.纸币比金属货币更易携带 和运输;3.避免金属货币流通所产生的一些问题。 代用货币的发行数量仍取决于金属准备量,不能满足增加货币量的需求,况且,大量闲置的金 属准备只存放在仓库里,造成巨大的浪费。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代用货币便由信用货币替代。 三、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本身价值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不能与金属货币兑换,实际上 信用货币已经成为一种货币价值符号。 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 从历史观点而论,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直接后果。1929-1933 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 危机,各国被迫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实行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 币,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 除了上述直接的历史因素外,信用货币的演进也有其经济发展内在的根源。根据经验,政府和 货币当局发现,只要纸币发行量控制适宜,即使法定纸币没有十足的金银准备,社会大众对纸币仍 会保持信心。事实上,当今世界大多数采用信用货币制的国家,均具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外汇、有
价证券等资产作为发行信用货币的准备。但是各国政府或货币当局不再受十足准备的约束,根据政 策需要决定纸币的发行量,这已是公众接受的事实。 1.纸币 现代社会中用的纸币一般是法币。法币是由政府用行政命令发行,在商品交换中必须接受,并 且不能换成贵金属的纸币。法币有很多优点,法币既然是政府靠行政命令以法律的形式发行的,在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只允许一种法币流通,因此法币具有统一性。法币又便于携带,根据经济需要 可发行不同票面值的钞票,用起来很方便。公民对法币的信任,实际上是对发行法币的政府的信任。 法币也有缺点,因为它不可兑换,所以一个政府如果大量发行货币就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这类事 例在历史上已多次出现,在1923年的德国,1947至1949年的中国,以及20世纪70-80年代的部 分拉美国家。 2.支票存款 辅币和纸币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被称为现金,它们构成信用货币的重要形式。但在信用制度比较 发达的国家,支票存款已成为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支票存款是存款人能以支票即期提取、支付的 存款。这种存款通过支票可以随时在交易双方之间进行转移,因而在商品和劳务的支付,以及债务 的清偿中被普遍接受,发挥着货币的职能。不仅如此,支票存款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主要的货币形 式。这是因为,使用支票不但可以减少因使用现金遭受丢失和失窃损失的风险,而且由于传递方便, 省去找换零钱等,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同时,支票经收款人背书后还可在一定范围内直接充当支付 工具。现代社会,随着各国银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支票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所以,在交易双 方不相识或缺乏信任的场合,支票常常难以为交易双方所接受,国家也往往不赋予支票存款以法币 的地位。这种局限性往往通过保证支付等方法得到了有效地克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支票存款在现 代信用货币构成上的地位。 现代的信用货币是以纸币为主导的一种货币形态,现金与支票构成整个社会的支付系统。这样 种支付系统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的条件下,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现行的 支付系统在行使其职能时,费用是否能进一步减少,效率是否能进一步提高。许多经济学家提出支 付系统在经过了无现金社会的变革后,将通过电子货币过渡为无支票社会。 3.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一种电子化存储的货币,电子货币类似于支票,但是它们有两个优点:一是电子货 币对陌生人来说比支票更容易被接受:二是电子货币支付的结算成本远低于支票的结算成本。 电子货币有以下几种形式。 借记卡。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可以使用电子支付系统将其银行账户上的资金直接转移到商家的 账户上。在很多可以使用信用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借记卡,往往比使用现金还要快捷。例如,在 超市购物时,你只需要将你的借记卡在机器上轻轻一划,按一下按钮,你所需要支付的金额就直接 从你银行的账户上扣除了。很多银行和企业,比如VISA和万事达,都发行借记卡。 储值卡。最简单的储值卡是消费者购买的预先设定一定量货币的卡。更复杂的储值卡称为智能 卡。卡上带有电脑芯片,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从其持有人账户载入数字现金,这一载入过程可以 通过ATW机、个人电脑或是特殊装备的电话来实现。 电子现金。可用于在互联网上购买商品或劳务。如果银行接入互联网,消费者就可以开设电子 资金账户,从而将电子现金转移到他的电脑上。想要使用电子现金购物的消费者,可以访问互联网 上的购物网站,选择所要购买的物品,随后电子现金就会自动从他的电脑上转移到商家的电脑上。 这样,在配送商品之前,商家就可以将资金从消费者的银行账户转移到自己的银行账户上。 电子支票。互联网使用者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支付大量的账单,而无需签发纸质的支票。使用 者通过电脑签发类似支票的替代物,将这种电子支票传送给另一方,对方随后将之传给他的银行。 一旦接受银行确认该电子支票有效,资金就会从签发者的银行账户转移到接受者的银行账户。整个 过程都是电子化的,所以比使用纸质的支票要廉价而且更为快捷。美国的专家估计使用电子支票进
4 价证券等资产作为发行信用货币的准备。但是各国政府或货币当局不再受十足准备的约束,根据政 策需要决定纸币的发行量,这已是公众接受的事实。 1.纸币 现代社会中用的纸币一般是法币。法币是由政府用行政命令发行,在商品交换中必须接受,并 且不能换成贵金属的纸币。法币有很多优点,法币既然是政府靠行政命令以法律的形式发行的,在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只允许一种法币流通,因此法币具有统一性。法币又便于携带,根据经济需要 可发行不同票面值的钞票,用起来很方便。公民对法币的信任,实际上是对发行法币的政府的信任。 法币也有缺点,因为它不可兑换,所以一个政府如果大量发行货币就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这类事 例在历史上已多次出现,在 1923 年的德国,1947 至 1949 年的中国,以及 20 世纪 70-80 年代的部 分拉美国家。 2.支票存款 辅币和纸币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被称为现金,它们构成信用货币的重要形式。但在信用制度比较 发达的国家,支票存款已成为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支票存款是存款人能以支票即期提取、支付的 存款。这种存款通过支票可以随时在交易双方之间进行转移,因而在商品和劳务的支付,以及债务 的清偿中被普遍接受,发挥着货币的职能。不仅如此,支票存款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主要的货币形 式。这是因为,使用支票不但可以减少因使用现金遭受丢失和失窃损失的风险,而且由于传递方便, 省去找换零钱等,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同时,支票经收款人背书后还可在一定范围内直接充当支付 工具。现代社会,随着各国银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支票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所以,在交易双 方不相识或缺乏信任的场合,支票常常难以为交易双方所接受,国家也往往不赋予支票存款以法币 的地位。这种局限性往往通过保证支付等方法得到了有效地克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支票存款在现 代信用货币构成上的地位。 现代的信用货币是以纸币为主导的一种货币形态,现金与支票构成整个社会的支付系统。这样 一种支付系统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的条件下,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现行的 支付系统在行使其职能时,费用是否能进一步减少,效率是否能进一步提高。许多经济学家提出支 付系统在经过了无现金社会的变革后,将通过电子货币过渡为无支票社会。 3.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一种电子化存储的货币,电子货币类似于支票,但是它们有两个优点:一是电子货 币对陌生人来说比支票更容易被接受;二是电子货币支付的结算成本远低于支票的结算成本。 电子货币有以下几种形式。 借记卡。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可以使用电子支付系统将其银行账户上的资金直接转移到商家的 账户上。在很多可以使用信用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借记卡,往往比使用现金还要快捷。例如,在 超市购物时,你只需要将你的借记卡在机器上轻轻一划,按一下按钮,你所需要支付的金额就直接 从你银行的账户上扣除了。很多银行和企业,比如 VISA 和万事达,都发行借记卡。 储值卡。最简单的储值卡是消费者购买的预先设定一定量货币的卡。更复杂的储值卡称为智能 卡。卡上带有电脑芯片,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从其持有人账户载入数字现金,这一载入过程可以 通过 ATM 机、个人电脑或是特殊装备的电话来实现。 电子现金。可用于在互联网上购买商品或劳务。如果银行接入互联网,消费者就可以开设电子 资金账户,从而将电子现金转移到他的电脑上。想要使用电子现金购物的消费者,可以访问互联网 上的购物网站,选择所要购买的物品,随后电子现金就会自动从他的电脑上转移到商家的电脑上。 这样,在配送商品之前,商家就可以将资金从消费者的银行账户转移到自己的银行账户上。 电子支票。互联网使用者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支付大量的账单,而无需签发纸质的支票。使用 者通过电脑签发类似支票的替代物,将这种电子支票传送给另一方,对方随后将之传给他的银行。 一旦接受银行确认该电子支票有效,资金就会从签发者的银行账户转移到接受者的银行账户。整个 过程都是电子化的,所以比使用纸质的支票要廉价而且更为快捷。美国的专家估计使用电子支票进
行交易的成本不到使用纸质支票成本的三分之一。 4.准货币 现金和使用支票的存款货币等,在清偿债务及购买物品时,均按面额接受,最具有流动性,是 最基本的货币形式。但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上述货币形态不足以涵盖所有具有货币性的资产。如 银行存款中的定期存款(包括可转让定期存单)、通知存款,虽然不能凭票支付,但一般也可以提前 支取变现,构成现实的支付能力。这些金融资产,由于很容易变现,可以视为近似货币或准货币。 短期政府债券、具有现金价值的人寿保险单、外币存款、外汇信托资金及外币定期存单,甚至 在证券市场上流通的股票、长期债券等都可以很快地货币化,也可以看作是准货币。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黄金作为实质货币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黄金的非货币化并不彻底。黄金 本身价值高、易于储存和分割等货币特性使其尽管退出了流通领域,失去了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的 功能,但其储藏手段和最终支付手段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黄金仍然是各国政府重要的储备资产。 因此,黄金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准货币。 1.2.3货币本位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金属货币流通经历了称量货币和铸币两个阶段。在称量货币阶段,金属货币以条块的形式流通, 由于每块黄金和白银的重量和成色不同,每次交易都要称量重量,鉴定成色,并根据交易额的需要 加以切割,给交换双方带来很多不便。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商人阶级,一些富商大贾以个人 信誉担保,在一定形状的金属块上打上自己的印记,标明重量和成色,这就是最初的铸币。由于商 人信誉的局限性,这种铸币仅在有限的流通范围内便利商品交换。随着市场扩大,需要对金属铸块 作出更有权威的证明,国家作为最高权威的代表,把金属块铸成一定形状并打上印记,即出现了国 家铸币。 铸币广泛流通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但极其分散和紊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充当货币的材料种类繁多 黄金、白银、铜、铁、粮食、布帛等都充当过货币材料。流通中铸币的币材主要是银铜等价值 较贱的金属,黄金一般只在巨额交易中使用。这种情况是由前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所决定 的。在奴隶社会时期,希腊的铸币币材是白银:罗马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用铜,以后用白银。西欧 中世纪的铸币币材也主要是银。在中国,从春秋到清末的两千多年时间里,铸币币材主要是铜,白 银虽然广泛使用,但仍是称量货币。 (二)铸币铸造具有分散性,流通具有区域性 奴隶社会的希腊几乎每一城邦都铸造自己的铸币,当时曾有1500-2000所造币局。中世纪的欧 洲经济和政治割据,铸币的铸造权极端分散。德国当时属于各封建领主的造币局有600多所,此外 还有很多独立的城邦有造币权。我国古代铸造铸币也是分散于各地,如先秦的刀币和布币是各城邑 铸造的,币面多标明地名:唐朝的开元钱,明朝的大中、洪武等铸币,以及清朝通用两百多年的钱 币,都是由各州、各省或各局分别铸造的,铸币背面有州名、省名或局名。 铸币铸造上的分散决定了流通的区域性。在一个封建国家内,各城邦、各省(州)均使用自己铸 造的铸币。如我国宋朝,京东、京西使用铜钱,成都一带使用铁钱,陕西一带则铜、铁钱兼用。 (三)铸币不断贬值 铸币的重量经过长期流通会因磨损而减少,成为不足值货币。磨损较小并不影响流通。这里存 在着巨大的利益诱使私铸泛滥,例如汉武帝时,因私铸罪判死刑的有十几万人,仍无法完全杜绝私 铸。国家为了维持庞大的财政开支,经常有意识降低铸币的成色和重量,铸造不足值铸币。雅典在 公元前407-406年曾发行仅镀一层白银的铜铸币。罗马曾铸造仅含2%白银的“银币”。中国汉初把 12铢重的“半两”钱减轻为重3铢的五铢钱。南北朝出现的“鹅眼钱”,1000文积起来还不到3寸。 英国在1290年用1镑白银铸240个便士,到1616年则铸成792个便士。中外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 5
5 行交易的成本不到使用纸质支票成本的三分之一。 4.准货币 现金和使用支票的存款货币等,在清偿债务及购买物品时,均按面额接受,最具有流动性,是 最基本的货币形式。但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上述货币形态不足以涵盖所有具有货币性的资产。如 银行存款中的定期存款(包括可转让定期存单)、通知存款,虽然不能凭票支付,但一般也可以提前 支取变现,构成现实的支付能力。这些金融资产,由于很容易变现,可以视为近似货币或准货币。 短期政府债券、具有现金价值的人寿保险单、外币存款、外汇信托资金及外币定期存单,甚至 在证券市场上流通的股票、长期债券等都可以很快地货币化,也可以看作是准货币。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黄金作为实质货币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黄金的非货币化并不彻底。黄金 本身价值高、易于储存和分割等货币特性使其尽管退出了流通领域,失去了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的 功能,但其储藏手段和最终支付手段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黄金仍然是各国政府重要的储备资产。 因此,黄金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准货币。 1.2.3 货币本位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金属货币流通经历了称量货币和铸币两个阶段。在称量货币阶段,金属货币以条块的形式流通, 由于每块黄金和白银的重量和成色不同,每次交易都要称量重量,鉴定成色,并根据交易额的需要 加以切割,给交换双方带来很多不便。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商人阶级,一些富商大贾以个人 信誉担保,在一定形状的金属块上打上自己的印记,标明重量和成色,这就是最初的铸币。由于商 人信誉的局限性,这种铸币仅在有限的流通范围内便利商品交换。随着市场扩大,需要对金属铸块 作出更有权威的证明,国家作为最高权威的代表,把金属块铸成一定形状并打上印记,即出现了国 家铸币。 铸币广泛流通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但极其分散和紊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 充当货币的材料种类繁多 黄金、白银、铜、铁、粮食、布帛等都充当过货币材料。流通中铸币的币材主要是银铜等价值 较贱的金属,黄金一般只在巨额交易中使用。这种情况是由前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所决定 的。在奴隶社会时期,希腊的铸币币材是白银;罗马在公元前 3 世纪以前用铜,以后用白银。西欧 中世纪的铸币币材也主要是银。在中国,从春秋到清末的两千多年时间里,铸币币材主要是铜,白 银虽然广泛使用,但仍是称量货币。 (二)铸币铸造具有分散性,流通具有区域性 奴隶社会的希腊几乎每一城邦都铸造自己的铸币,当时曾有 1500-2000 所造币局。中世纪的欧 洲经济和政治割据,铸币的铸造权极端分散。德国当时属于各封建领主的造币局有 600 多所,此外 还有很多独立的城邦有造币权。我国古代铸造铸币也是分散于各地,如先秦的刀币和布币是各城邑 铸造的,币面多标明地名;唐朝的开元钱,明朝的大中、洪武等铸币,以及清朝通用两百多年的钱 币,都是由各州、各省或各局分别铸造的,铸币背面有州名、省名或局名。 铸币铸造上的分散决定了流通的区域性。在一个封建国家内,各城邦、各省(州)均使用自己铸 造的铸币。如我国宋朝,京东、京西使用铜钱,成都一带使用铁钱,陕西一带则铜、铁钱兼用。 (三)铸币不断贬值 铸币的重量经过长期流通会因磨损而减少,成为不足值货币。磨损较小并不影响流通。这里存 在着巨大的利益诱使私铸泛滥,例如汉武帝时,因私铸罪判死刑的有十几万人,仍无法完全杜绝私 铸。国家为了维持庞大的财政开支,经常有意识降低铸币的成色和重量,铸造不足值铸币。雅典在 公元前 407-406 年曾发行仅镀一层白银的铜铸币。罗马曾铸造仅含 2%白银的“银币”。中国汉初把 12 铢重的“半两”钱减轻为重 3 铢的五铢钱。南北朝出现的“鹅眼钱”,1000 文积起来还不到 3 寸。 英国在 1290 年用 1 镑白银铸 240 个便士,到 1616 年则铸成 792 个便士。中外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
混乱的铸币制度阻碍商品交换的扩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铸币的贬值又使正确计算成本发生困 难,广泛的的信用联系难以建立,这一切都妨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因此,当资产阶级建 立国家政权后,就逐步清除货币流通中的混乱现象,先后以法令形式对货币流通作了种种规定,这 些颁布的货币方面的法令和条例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统一的、定型化的资本主义货币制度。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使货币流通的 各个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主要包括确定本位货币、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主币与辅币的 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及准备制度等要素。 (一)本位货币 确立本位货币是建立货币制度的基础。因此,国家必须首先用法律规定某种特殊商品作为衡量 货币价值的标准,如金、银等金属。实际上这种法律规定受客观经济条件制约,而不是政府主观意 志的产物。从整个金属货币发展历史看,本位货币最初由价值相对低的白银充当,后来演变为白银 和黄金同时流通,最后演变为价值较高的黄金充当,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般说来,发 达国家的本位货币多为黄金,落后国家则为白银。 随着生产发展和商品流通扩大,黄金产量无法满足需要,各国渐渐以纸币和银行券取代金属货 币。大多数国家实行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法令中没有规定任何商品充当本位货币,这就是说, 货币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构成要素消失了。 货币制度要规定本位币的名称,货币名称通常以习惯形成,例如,英国的本位货币名称为“英 镑”,美国为“美元”,印度为“卢比”等。 (二)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 货币制度要明确货币的单位及其划分。例如,英国的本位币单位为“镑”,镑以下,1/20的叫 “先令”,1/240的叫“便士”,现在改为1%的面值,称“新便士”。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价格标准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与每一货币单位所含的货币金属重量。 例如,美国的货币单位名称为美元,根据1934年的法令,美元的含金量规定为0.888671克黄金。 英国的货币单位名称为英镑,按照1870年铸币条例,其含金量为7.97克黄金。旧中国在1914年的 《国币条例》中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每圆含纯银库平为6钱4分8厘,合23.977克。 在现代纸币本位制度中,货币单位不再规定含金量,货币单位与价格标准逐渐融为一体,货币 的价格标准即是货币的单位及其划分的等份,如元、角、分。 (三)主币与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在现代经济社会,各国货币通常都是纸币、铸币和存款货币三者同时流通,前两者总称为通货。 有各种货币依据等价关系所构成的体系与秩序,成为一国的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核心是货币的标 准和计量单位,即所谓的货币本位。在多种货币并存的情况下,充当计算单位或基本单位的货币, 被称为本位货币,即标准货币。一个国家需要通过法律形式对本位货币的名称(如我国的元、英国 的英镑、美国的美元)、种类、法偿性、价值或等价关系做出规定。本位货币具有两个特点:(1)具 有无限的法偿性。所谓法偿性是法律赋予本位货币的一种属性,是法律赋予的强制流通的能力,无 论支付额的大小,任何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其他货币,如辅币或支票作为支付手段,接受者可以拒 绝。(2)是一切交易行为最后的支付工具。市场上的交易,以本位货币作为最后的支付工具,任何 人不得要求以其他货币支付。在一些情况下,虽然其他货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但接受者可以要求 以本位货币支付。 概括来讲,一国的本位货币,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其本位货币的价值,赋予其在市场上强 制流通的能力,并将本位货币作为商品、劳务交换、债务债权清偿及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的一种货 币制度安排。如果一国本位制度中规定货币单位受等量金属或其他国货币等价的约束,成为规范本 位制。如果以纸币为币材,其价值有法律所赋予,不与一定金属保持等价关系,则称为自由本位制 度。 6
6 混乱的铸币制度阻碍商品交换的扩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铸币的贬值又使正确计算成本发生困 难,广泛的的信用联系难以建立,这一切都妨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因此,当资产阶级建 立国家政权后,就逐步清除货币流通中的混乱现象,先后以法令形式对货币流通作了种种规定,这 些颁布的货币方面的法令和条例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统一的、定型化的资本主义货币制度。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使货币流通的 各个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主要包括确定本位货币、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主币与辅币的 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及准备制度等要素。 (一)本位货币 确立本位货币是建立货币制度的基础。因此,国家必须首先用法律规定某种特殊商品作为衡量 货币价值的标准,如金、银等金属。实际上这种法律规定受客观经济条件制约,而不是政府主观意 志的产物。从整个金属货币发展历史看,本位货币最初由价值相对低的白银充当,后来演变为白银 和黄金同时流通,最后演变为价值较高的黄金充当,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般说来,发 达国家的本位货币多为黄金,落后国家则为白银。 随着生产发展和商品流通扩大,黄金产量无法满足需要,各国渐渐以纸币和银行券取代金属货 币。大多数国家实行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法令中没有规定任何商品充当本位货币,这就是说, 货币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构成要素消失了。 货币制度要规定本位币的名称,货币名称通常以习惯形成,例如,英国的本位货币名称为“英 镑”,美国为“美元”,印度为“卢比”等。 (二)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 货币制度要明确货币的单位及其划分。例如,英国的本位币单位为“镑”,镑以下,1/20 的叫 “先令”,1/240 的叫“便士”,现在改为 1%的面值,称“新便士”。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价格标准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与每一货币单位所含的货币金属重量。 例如,美国的货币单位名称为美元,根据 1934 年的法令,美元的含金量规定为 0.888671 克黄金。 英国的货币单位名称为英镑,按照 1870 年铸币条例,其含金量为 7.97 克黄金。旧中国在 1914 年的 《国币条例》中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每圆含纯银库平为 6 钱 4 分 8 厘,合 23.977 克。 在现代纸币本位制度中,货币单位不再规定含金量,货币单位与价格标准逐渐融为一体,货币 的价格标准即是货币的单位及其划分的等份,如元、角、分。 (三)主币与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在现代经济社会,各国货币通常都是纸币、铸币和存款货币三者同时流通,前两者总称为通货。 有各种货币依据等价关系所构成的体系与秩序,成为一国的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核心是货币的标 准和计量单位,即所谓的货币本位。在多种货币并存的情况下,充当计算单位或基本单位的货币, 被称为本位货币,即标准货币。一个国家需要通过法律形式对本位货币的名称(如我国的元、英国 的英镑、美国的美元)、种类、法偿性、价值或等价关系做出规定。本位货币具有两个特点:(1)具 有无限的法偿性。所谓法偿性是法律赋予本位货币的一种属性,是法律赋予的强制流通的能力,无 论支付额的大小,任何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其他货币,如辅币或支票作为支付手段,接受者可以拒 绝。(2)是一切交易行为最后的支付工具。市场上的交易,以本位货币作为最后的支付工具,任何 人不得要求以其他货币支付。在一些情况下,虽然其他货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但接受者可以要求 以本位货币支付。 概括来讲,一国的本位货币,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其本位货币的价值,赋予其在市场上强 制流通的能力,并将本位货币作为商品、劳务交换、债务债权清偿及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的一种货 币制度安排。如果一国本位制度中规定货币单位受等量金属或其他国货币等价的约束,成为规范本 位制。如果以纸币为币材,其价值有法律所赋予,不与一定金属保持等价关系,则称为自由本位制 度
(四)准备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都规定货币金属必须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国库。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金属准 备的用途主要有三个,即(1)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2)作为国内货币流通的准备金:(3)作为支付 手段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目前,世界各国不再有金币流通,金属准备只具有第一项用途。除此以外,某些发达国家的货 币(如美元)也可以作为世界货币。因此,现在的准备制度包括黄金和外汇准备制度,黄金和外汇都 必须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国库。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 自货币制度形成以来,共经历了四种类型,即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 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度。 (一)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是最早的货币制度之一。其内容包括:(1)以白银作 为本位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并有强制流通能力:(②)本位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符,银 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3)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等量白银:(4)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 出入。 银本位制从16世纪以后开始盛行,这主要是由于在墨西哥和秘鲁发现了丰富的银矿,白银产量 大增所致,墨西哥、日本、中国、印度等先后实行过。但是,这种货币制度在世界各国推行时间较 短,一般在19世纪末渐渐较少使用,主要原因是:(1)白银价格不稳定,仅从1870年到1935年期 间,白银价格就有四次大的波动。中国就是在1935年被迫放弃银本位制的。(2)银价贬值幅度大, 使实行银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对外贬值,影响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内经济发展。(③)与黄金相比, 白银体重值小,在大宗交易和价值较大的交易中使用白银,给计量和运送带来诸多不便。17世纪在 巴西出现了丰富的金沙,大量黄金从美洲流入欧洲,也促使银本位制向金银复本位制过渡。 (二)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即金币与银币同时具有无限法偿性 均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并按法定比率相互兑换,在市面上平行流通的制度。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 往往是黄金产量不足以满足货币供应,而以白银作为补充的国家。 按国家是否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来划分,金银复本位制可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两种类型: 1.平行本位制。指两种货币按各自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的本位制。国家对两种货币的交换 比率不加规定,市场上金银的比价自由确定金币银币的比价。 2.双本位制。指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金银按法定比价流通的本位制。国家依 据市场金银比价为银铸币规定国家的兑换比率,如果市场金银比价大幅波动,国家又未及时调整兑 换比率,就会出现金银市场比价与金银铸币兑换比率的背离。 (三)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可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 不同形式。 1.金币本位制 是最完全意义的金本位制。货币单位有法定的黄金含量。金币由政府铸造并为无限法偿货币。 为了维持货币单位与所含黄金价值的固定关系,政府金融机关在规定的价格下无限买卖黄金。黄金 可以自由输入和贮藏,纸币也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主要国家均采用金币本位制。实行金币本位制有五个条件,即国家以 法令规定每个金币所含纯金与重量:金币可以自由熔化和铸制,即自由铸币:黄金可以自由买卖、 输入、输出、窖藏,不受任何限制:金币与其它形式的货币,按等价相互兑换:金币为无限法偿货 币。英国大约在1816年采用金币本位制后,欧、美、日各国纷纷效尤,1816-1914年这段时期,世 界主要国家都采用金币本位制,可谓金本位制的全盛时期。 7
7 (四)准备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都规定货币金属必须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国库。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金属准 备的用途主要有三个,即(1)作为世界货币的准备金;(2)作为国内货币流通的准备金;(3)作为支付 手段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目前,世界各国不再有金币流通,金属准备只具有第一项用途。除此以外,某些发达国家的货 币(如美元)也可以作为世界货币。因此,现在的准备制度包括黄金和外汇准备制度,黄金和外汇都 必须集中于中央银行或国库。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 自货币制度形成以来,共经历了四种类型,即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 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度。 (一)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是最早的货币制度之一。其内容包括:(1)以白银作 为本位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并有强制流通能力;(2)本位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符,银 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3)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等量白银;(4)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 出入。 银本位制从 16 世纪以后开始盛行,这主要是由于在墨西哥和秘鲁发现了丰富的银矿,白银产量 大增所致,墨西哥、日本、中国、印度等先后实行过。但是,这种货币制度在世界各国推行时间较 短,一般在 19 世纪末渐渐较少使用,主要原因是:(1)白银价格不稳定,仅从 1870 年到 1935 年期 间,白银价格就有四次大的波动。中国就是在 1935 年被迫放弃银本位制的。(2)银价贬值幅度大, 使实行银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对外贬值,影响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内经济发展。(3)与黄金相比, 白银体重值小,在大宗交易和价值较大的交易中使用白银,给计量和运送带来诸多不便。17 世纪在 巴西出现了丰富的金沙,大量黄金从美洲流入欧洲,也促使银本位制向金银复本位制过渡。 (二)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即金币与银币同时具有无限法偿性, 均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并按法定比率相互兑换,在市面上平行流通的制度。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 往往是黄金产量不足以满足货币供应,而以白银作为补充的国家。 按国家是否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来划分,金银复本位制可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两种类型: 1.平行本位制。指两种货币按各自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的本位制。国家对两种货币的交换 比率不加规定,市场上金银的比价自由确定金币银币的比价。 2.双本位制。指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金银按法定比价流通的本位制。国家依 据市场金银比价为银铸币规定国家的兑换比率,如果市场金银比价大幅波动,国家又未及时调整兑 换比率,就会出现金银市场比价与金银铸币兑换比率的背离。 (三)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可分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 不同形式。 1.金币本位制 是最完全意义的金本位制。货币单位有法定的黄金含量。金币由政府铸造并为无限法偿货币。 为了维持货币单位与所含黄金价值的固定关系,政府金融机关在规定的价格下无限买卖黄金。黄金 可以自由输入和贮藏,纸币也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主要国家均采用金币本位制。实行金币本位制有五个条件,即国家以 法令规定每个金币所含纯金与重量;金币可以自由熔化和铸制,即自由铸币;黄金可以自由买卖、 输入、输出、窖藏,不受任何限制;金币与其它形式的货币,按等价相互兑换;金币为无限法偿货 币。英国大约在 1816 年采用金币本位制后,欧、美、日各国纷纷效尤,1816-1914 年这段时期,世 界主要国家都采用金币本位制,可谓金本位制的全盛时期
2.金块本位制 货币单位仍有一定的黄金含量,但是停止金币铸造和流通,国内只流通银行券、辅币等,人们 仍可以自由购买和贮藏黄金。银行券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兑换金块或金条,兑换条件较高,如1925 年英国规定银行券与金块兑换的起点为1700英镑,含金量400盎司,只有少数富人才有实力兑换金 块或金条,因而又称之为“富人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国外,所有的国家都放弃了金币本位,而实行金块本位。金块本位与 金币本位的差别,主要是金币不再铸造和流通,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固定价格无限制收购黄金,但支 付以金块为准备发行的纸币,纸币仍有含金量的规定,但黄金却不能流通。1925年,英国恢复金本 位制,但随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和金融危机爆发,英国被迫于1931年脱离金本位制。美 国也于1933年放弃金本位制,并于1934-1971年这段时期采用一种有限度的金块本位制。其他国家 从1914年开始,多采用某种形式的金汇兑本位制或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1933年后,世界各国进 一步限制了黄金的使用,规定除工业用途外,人民不能向政府购买黄金:不能自由输出黄金,进口 黄金必须卖给政府:黄金国有化,对内作为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对外作为国际支付工具。 3.金汇兑本位制 货币单位规定有含金量,但无金币铸造和流通,无金块可供兑换。国内流通银行券,在规定汇 率下能自由地兑换另一种采用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本国货币间接地与黄金挂钩。金汇兑 本位制是指一个实施金本位的国家,在国际清算上是用黄金或黄金的替代品(可兑换黄金的通货), 而另外一个国家的货币不与黄金直接发生联系,只通过兑换实施金本位国家的货币间接与黄金建立 联系的本位制。例如,1893年印度的卢比与英国的英镑,1903年的菲律宾比索与美元就是这样的关 系,一战后德国、智利、意大利也实行过。 金本位制对物价和货币供应量具有自发调节机制,并有利于汇率和国际收支的稳定和均衡。但 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流通中货币需求急剧增加,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作为币材产量受到 限制,且各国黄金、白银和矿藏分布不均,工业消耗也大量增加,贵金属产量无法满足货币需求量的 增加。各国也不再能保证黄金的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这是金属本位最终退出历史舞 台的根本原因。因此,金本位制崩溃,各国纷纷实行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四)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度 1930年以后,各国货币制度过渡到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度。主要特征为: 1.各国本位币(通货)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具有无限法偿资格,根据政府法令强制流通。 2.纸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不规定含金量。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 银的数量限制。 3.货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银行再贷给企业,企业 支付税金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支付工资形成居民收入。 4.纸币本位制度是一种管理通货制度。货币根据经济需要而发行,国家对货币流通的调节和管 理非常重要,如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等变量来调节货币供给量,通过设立外 汇基金干预外汇市场来稳定汇率,因而纸币本位制又称为“管理本位制”。 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度下,纸币发行必须具有相当准备,如金银、外汇、政府证券等,否则会 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无法维持纸币信用。 1.2.4货币层次的划分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所谓“流动性”, 是指金融资产能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不蒙受损失的能力。流动性越强的金融资产,现实购买力 越强。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各种经济活动 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由于各国信用化程度不同,金融资产的种类也不尽相同。按照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的口径,货币层次一般可以作如下划分:
8 2.金块本位制 货币单位仍有一定的黄金含量,但是停止金币铸造和流通,国内只流通银行券、辅币等,人们 仍可以自由购买和贮藏黄金。银行券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兑换金块或金条,兑换条件较高,如 1925 年英国规定银行券与金块兑换的起点为 1700 英镑,含金量 400 盎司,只有少数富人才有实力兑换金 块或金条,因而又称之为“富人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国外,所有的国家都放弃了金币本位,而实行金块本位。金块本位与 金币本位的差别,主要是金币不再铸造和流通,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固定价格无限制收购黄金,但支 付以金块为准备发行的纸币,纸币仍有含金量的规定,但黄金却不能流通。1925 年,英国恢复金本 位制,但随着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和金融危机爆发,英国被迫于 1931 年脱离金本位制。美 国也于 1933 年放弃金本位制,并于 1934-1971 年这段时期采用一种有限度的金块本位制。其他国家 从 1914 年开始,多采用某种形式的金汇兑本位制或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1933 年后,世界各国进 一步限制了黄金的使用,规定除工业用途外,人民不能向政府购买黄金;不能自由输出黄金,进口 黄金必须卖给政府;黄金国有化,对内作为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对外作为国际支付工具。 3.金汇兑本位制 货币单位规定有含金量,但无金币铸造和流通,无金块可供兑换。国内流通银行券,在规定汇 率下能自由地兑换另一种采用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本国货币间接地与黄金挂钩。金汇兑 本位制是指一个实施金本位的国家,在国际清算上是用黄金或黄金的替代品(可兑换黄金的通货), 而另外一个国家的货币不与黄金直接发生联系,只通过兑换实施金本位国家的货币间接与黄金建立 联系的本位制。例如,1893 年印度的卢比与英国的英镑,1903 年的菲律宾比索与美元就是这样的关 系,一战后德国、智利、意大利也实行过。 金本位制对物价和货币供应量具有自发调节机制,并有利于汇率和国际收支的稳定和均衡。但 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流通中货币需求急剧增加,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作为币材产量受到 限制,且各国黄金、白银矿藏分布不均,工业消耗也大量增加,贵金属产量无法满足货币需求量的 增加。各国也不再能保证黄金的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这是金属本位最终退出历史舞 台的根本原因。因此,金本位制崩溃,各国纷纷实行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四)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度 1930 年以后,各国货币制度过渡到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度。主要特征为: 1.各国本位币(通货)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具有无限法偿资格,根据政府法令强制流通。 2.纸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不规定含金量。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 银的数量限制。 3.货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银行再贷给企业,企业 支付税金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支付工资形成居民收入。 4.纸币本位制度是一种管理通货制度。货币根据经济需要而发行,国家对货币流通的调节和管 理非常重要,如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等变量来调节货币供给量,通过设立外 汇基金干预外汇市场来稳定汇率,因而纸币本位制又称为“管理本位制”。 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度下,纸币发行必须具有相当准备,如金银、外汇、政府证券等,否则会 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无法维持纸币信用。 1.2.4 货币层次的划分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所谓“流动性”, 是指金融资产能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并不蒙受损失的能力。流动性越强的金融资产,现实购买力 越强。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各种经济活动 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由于各国信用化程度不同,金融资产的种类也不尽相同。按照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的口径,货币层次一般可以作如下划分:
1.Mo(现钞) Mo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这部分货币可随 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而具有最强的购买力。 2.M(狭义货币) M由Mo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构成。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或进行转账结算而成为 直接的支付手段,因此,它同现金一样是最具有流动性的货币。M作为现实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 有着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因而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3.M(广义货币) 由M加上准货币构成。准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 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但由于经过一定 的手续后,能够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进而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由于M包括了一切可能成 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因此,对研究货币流通的整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货币供应量的 计量以及对货币流通未来趋势的预测,均具有独特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货币供应量调控 的重点,就出现了由M向M,转移的趋势。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下,各国对货币层次的具体划分各不相同,而且还随着本国经济和 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现阶段我国货币计量化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Mo=流通中的现金 M=Mo十企业、机关团体、部队的活期存款十农村的活期存款十其他活期存款 M2=M,十城乡储蓄存款十企业、机关团体、部队的定期存款 M=十财政金库存款十银行承兑在途资金十其他非金融机构存款 1.2.5货币的价值 货币的价值有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之分,一般认为的货币价值是指货币的对内价值。 一、货币的对内价值 货币的对内价值是指货币的交换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也就是一个国家货币对一切商品、劳 务的购买力。货币购买力与物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即物价水平越高,货币购买力则越低。这里的 物价水平通常是指一个社会总的价格水平并用物价指数来表示。所谓物价指数,是统计学上用以衡 量物价水平变动的方法,就是将某一时期市场上各类重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加在一起,得到这一时 期的平均数获合计数,然后再与指定年用上述同样方法所求的平均数或合计数进行比较。如果以基 年为100,指定年与基年的百分比便是这一时期的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是为了反映货币的购买力,理论上应包括市场上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但由于商品 和劳务种类数以万计,因此编制物价指数时通常根据需要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物价 指数主要分两类:一是批发价格指数,以批发价格为准进行编制:二是消费者物价指数,以零售价 格为准进行编制,反映物价上涨对工薪收入阶层的影响程度。由于编入指数的商品或劳务对经济的 重要性不同,有些商品或劳务的交易量大,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较高。这时应对不同的商品或 劳务价格根据重要性赋予权重,因而计算得到的物价指数是加权平均数。物价指数与货币购买力的 表达关系式如下: 货币购买力指数=1/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越高,货币购买力越低,货币的对内价值也就越低。 二、货币的对外价值 货币的对外价值是指一国的汇率水平,汇率是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 国货币的价格。 9
9 1. M0(现钞) Mo 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这部分货币可随 时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而具有最强的购买力。 2. M1(狭义货币) M1由 Mo 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构成。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或进行转账结算而成为 直接的支付手段,因此,它同现金一样是最具有流动性的货币。M1 作为现实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 有着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因而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3. M2(广义货币) M2由 M1加上准货币构成。准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 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但由于经过一定 的手续后,能够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进而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由于 M2包括了一切可能成 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因此,对研究货币流通的整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货币供应量的 计量以及对货币流通未来趋势的预测,均具有独特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货币供应量调控 的重点,就出现了由 M1 向 M2转移的趋势。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下,各国对货币层次的具体划分各不相同,而且还随着本国经济和 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现阶段我国货币计量化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Mo=流通中的现金 M1= Mo+企业、机关团体、部队的活期存款+农村的活期存款+其他活期存款 M2= M1+城乡储蓄存款+企业、机关团体、部队的定期存款 M3= M2+财政金库存款+银行承兑在途资金+其他非金融机构存款 1.2.5 货币的价值 货币的价值有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之分,一般认为的货币价值是指货币的对内价值。 一、货币的对内价值 货币的对内价值是指货币的交换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也就是一个国家货币对一切商品、劳 务的购买力。货币购买力与物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即物价水平越高,货币购买力则越低。这里的 物价水平通常是指一个社会总的价格水平并用物价指数来表示。所谓物价指数,是统计学上用以衡 量物价水平变动的方法,就是将某一时期市场上各类重要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加在一起,得到这一时 期的平均数获合计数,然后再与指定年用上述同样方法所求的平均数或合计数进行比较。如果以基 年为 100,指定年与基年的百分比便是这一时期的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是为了反映货币的购买力,理论上应包括市场上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但由于商品 和劳务种类数以万计,因此编制物价指数时通常根据需要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物价 指数主要分两类:一是批发价格指数,以批发价格为准进行编制;二是消费者物价指数,以零售价 格为准进行编制,反映物价上涨对工薪收入阶层的影响程度。由于编入指数的商品或劳务对经济的 重要性不同,有些商品或劳务的交易量大,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较高。这时应对不同的商品或 劳务价格根据重要性赋予权重,因而计算得到的物价指数是加权平均数。物价指数与货币购买力的 表达关系式如下: 货币购买力指数=1/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越高,货币购买力越低,货币的对内价值也就越低。 二、货币的对外价值 货币的对外价值是指一国的汇率水平,汇率是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 国货币的价格
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互为基础,互相传导,互相影响。通常货币的对内价值是对外价值的基础, 但货币对外价值的变动具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介绍货币的对外价值,即 汇率。 1.3本章知识点 货币的发展和起源、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形态、货币的度量、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区别、准 货币、货币价值、货币本位制度的分类和特点 1.4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扮演哪些重要职能? (2)货币有哪些形态?推动货币形态演进的动力是什么? (3)货币是如何度量的?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本位货币?本位货币有什么特点? (⑤)为什么在金银复本位制的条件下会出现劣币驱良币? (6) 金本位制三种类型的区别? ()为什么说在不兑现纸币本位制下,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会更大些? (8)如何正确理解货币对内价值与物价指数的关系? 1.5例题与习题 1.5.1名词解释 ()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2)交易媒介:货币在商品与劳务的交换过程中执行交易媒介的职能。 (3)贮藏手段:货币一旦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时,就执行价值贮藏手段的 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在清偿债务时充当延期支付的工具,就是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⑤)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 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⑥)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 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 “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 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8)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 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 1.5.2简答题 (1)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货币作为良好的交易媒介应满足三个基本要求:第一,在交易中具有普遍接受性:第二,购买 力(或价值)相对稳定。然而,货币价值的稳定并不一定需要有内在价值的商品货币来实现,而且商 品货币价值的稳定性也是相对的概念:第三,供给应富有弹性。一种优良的货币,其数量供应必须 富有弹性(即有伸缩的余地)。流通手段的过多或过少会引起经济波动,因此,对货币流通量,应该 有一种调节机制,以保障货币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协调。 o
10 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互为基础,互相传导,互相影响。通常货币的对内价值是对外价值的基础, 但货币对外价值的变动具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介绍货币的对外价值,即 汇率。 1.3 本章知识点 货币的发展和起源、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形态、货币的度量、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区别、准 货币、货币价值、货币本位制度的分类和特点 1.4 思考题 (1) 什么是货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扮演哪些重要职能? (2) 货币有哪些形态?推动货币形态演进的动力是什么? (3) 货币是如何度量的?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有什么区别? (4) 什么是本位货币?本位货币有什么特点? (5) 为什么在金银复本位制的条件下会出现劣币驱良币? (6) 金本位制三种类型的区别? (7) 为什么说在不兑现纸币本位制下,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会更大些? (8) 如何正确理解货币对内价值与物价指数的关系? 1.5 例题与习题 1.5.1 名词解释 (1) 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2) 交易媒介:货币在商品与劳务的交换过程中执行交易媒介的职能。 (3) 贮藏手段:货币一旦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时,就执行价值贮藏手段的 职能。 (4) 支付手段:货币在清偿债务时充当延期支付的工具,就是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5)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 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6)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 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 “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7) 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 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8) 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 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 1.5.2 简答题 (1) 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货币作为良好的交易媒介应满足三个基本要求:第一,在交易中具有普遍接受性;第二,购买 力(或价值)相对稳定。然而,货币价值的稳定并不一定需要有内在价值的商品货币来实现,而且商 品货币价值的稳定性也是相对的概念;第三,供给应富有弹性。一种优良的货币,其数量供应必须 富有弹性(即有伸缩的余地)。流通手段的过多或过少会引起经济波动,因此,对货币流通量,应该 有一种调节机制,以保障货币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