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 英文译名:Money and Banking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适用专业、年级:金融专升本二年级 总学时数:68课时 教材:《货币银行学》刘建国,钱丽霞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2009年2月第1版 参考书: [美M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杂志:《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等。 参考网站: 中国票据网http:/www.chinacp.com.cn/ 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 中国证券网http:/www.cnstock.com 中国银监会http:/ww.cbrc.gov.cn 上海证券交易所http:www.sse.com.cn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www.shibor..org 中国货币网www.chinamoney..com.cn 中国票据网www.chinacp.com.cn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财经院校核心课程之一。货币银行学主 要研究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理论,是学习金融专业其他理论与业务课的基础。货币银行学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系统 掌握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理论、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体系的构成和主要业务、中央银行及其调控机制、金融深化与创新理论、货币供求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 等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结合课堂教学 和课外辅导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从根本上理解现实经济和金融现象的理论依据。学生能够掌 握和运用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篇总论篇 第一章货币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 2.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所观察的各种货币的定义、分类和职能: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 3. 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和不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4. 掌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以及我国目前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货币在经济中发挥着交易媒介、价值尺度、价值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作用。 2.货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商品货币和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阶段。 3. 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纸币本位4个主要阶段。 4. 现代信用货币按照其流动性的不同,可划分为M0、M1、M2等不同的层次,各国对不同层次货币规定的口 径有所不同,不同层次的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同,对科学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和 执行货币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职能 第二节 货币形态的演变 第三节 货币本位制度 第四节 货币的衡量 第二章 现代金融体系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课程名称:货币银行学 英文译名:Money and Banking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适用专业、年级:金融专升本二年级 总学时数:68课时 教材:《货币银行学》 刘建国,钱丽霞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2009年2月第1版 参考书: [美]M·米什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杂志:《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等。 参考网站: 中国票据网http://www.chinacp.com.cn/ 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 中国证券网http://www.cnstock.com 中国银监会http://www.cbrc.gov.cn 上海证券交易所http://www.sse.com.cn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www.shibor.org 中国货币网www.chinamoney.com.cn 中国票据网www.chinacp.com.cn 一、 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财经院校核心课程之一。货币银行学主 要研究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理论,是学习金融专业其他理论与业务课的基础。货币银行学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系统 掌握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理论、金融市场运行机制、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体系的构成和主要业务、中央银行及其调控机制、金融深化与创新理论、货币供求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 等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结合课堂教学 和课外辅导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从根本上理解现实经济和金融现象的理论依据。学生能够掌 握和运用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篇 总论篇 第一章 货币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 2.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所观察的各种货币的定义、分类和职能;理解货币制度演变的原因。 3. 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和不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现行信用货币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4. 掌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以及我国目前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货币在经济中发挥着交易媒介、价值尺度、价值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作用。 2. 货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商品货币和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阶段。 3. 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纸币本位4个主要阶段。 4. 现代信用货币按照其流动性的不同,可划分为M0、M1、M2等不同的层次,各国对不同层次货币规定的口 径有所不同,不同层次的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不同,对科学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和 执行货币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职能 第二节 货币形态的演变 第三节 货币本位制度 第四节 货币的衡量 第二章 现代金融体系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经济中的资金短缺部门和盈余部门,理解资金从盈余部门转移到短缺部门的机制。 2.掌握金融机构的含义,金融机构的分类、各金融机构在机构体系中的地位。熟悉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 结构。重点掌握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 3. 理解金融工具的基本含义,掌握金融工具的主要类别,理解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 理解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 5. 理解金融体系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后果,了解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办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资金融通机制是金融系统运行的基础,也是一国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 般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 2. 金融机构作为资金融通的主体部门,不同类型的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不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项目。金融 中介机构一般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存款机构、合约性储蓄机构、投资性中介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 其他金融机构。 3. 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构成。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和国家控股金融机 构为主体、各类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组织体系。 4. 金融工具是资金从盈余部门转移到短缺部门的载体。根据金融工具的期限,可以把它分为货币市场工具和 资本市场工具。理解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的区别。 5. 现代金融体系具有独特的功能,主要有降低交易费用、时间和空间转换、提高流动性并保持投资的连续 性、通过多样化降低风险,支付清算和监督与激励六个方面的功能。 6. 金融体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通过金融中介、贷款承诺、抵押和净值、外 部监管等途径解决。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金融通 第二节 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机构 第三节 金融工具 第四节 金融体系的功能 第五节 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章 利率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阐明利息的本质,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掌握利率的概念、种类及其体系。 2. 掌握利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单利和复利、终值和现值、年金现值和终值的计算方法。 3. 理解利率的风险结构理论。不同的借款人发行的债券存在利率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债券具有不同的 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4. 理解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包括预期假说、分割市场理论、期限选择理论和流动性升水理论。 5. 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能够分析均衡利率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主要的利率理论:古典利率理论、流 动性偏好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模型。 6. 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结合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实际,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和要 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不同利率构成经济运行中的利率体系。 2. 一般以利率来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利率计算方法包括单利和复利。 3. 终值是一定金融的初始投资按一定的复利利率计息后,在未来某一时期的本息和。这个初始投资也是终值 的现值。理解和掌握终值和现值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4. 一系列均等的现金流或付款为年金。分为即时年金和普通年金,即时年金是从即刻开始就发生一系列等额 现金流,包括零存整取、养老保险等。如果是在现期的期末才开始一系列均等的现金流,就是普通年金。 永远持续下去没有最终到期日的年金就是永续年金。掌握即时年金和普通年金的终值计算方法。 5. 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供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国际利率水平、预期 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等。主要的利率决定理论有: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利率 理论: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一LM理论。 6.重点掌握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和改革措施。掌握利率在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中的作 用。要求在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能联系实际探讨我国的利率调整问题和我国利率体制改革问 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利息和利息率 第二节 利率的计算 第三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 第四节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第五节 利率总水平的决定
1. 了解经济中的资金短缺部门和盈余部门,理解资金从盈余部门转移到短缺部门的机制。 2. 掌握金融机构的含义,金融机构的分类、各金融机构在机构体系中的地位。熟悉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 结构。重点掌握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 3. 理解金融工具的基本含义,掌握金融工具的主要类别,理解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 理解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 5. 理解金融体系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后果,了解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办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资金融通机制是金融系统运行的基础,也是一国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 般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 2. 金融机构作为资金融通的主体部门,不同类型的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不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项目。金融 中介机构一般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存款机构、合约性储蓄机构、投资性中介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 其他金融机构。 3. 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构成。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和国家控股金融机 构为主体、各类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组织体系。 4. 金融工具是资金从盈余部门转移到短缺部门的载体。根据金融工具的期限,可以把它分为货币市场工具和 资本市场工具。理解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的区别。 5. 现代金融体系具有独特的功能,主要有降低交易费用、时间和空间转换、提高流动性并保持投资的连续 性、通过多样化降低风险,支付清算和监督与激励六个方面的功能。 6. 金融体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通过金融中介、贷款承诺、抵押和净值、外 部监管等途径解决。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金融通 第二节 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机构 第三节 金融工具 第四节 金融体系的功能 第五节 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章 利率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阐明利息的本质,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掌握利率的概念、种类及其体系。 2. 掌握利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单利和复利、终值和现值、年金现值和终值的计算方法。 3. 理解利率的风险结构理论。不同的借款人发行的债券存在利率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债券具有不同的 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4. 理解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包括预期假说、分割市场理论、期限选择理论和流动性升水理论。 5. 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能够分析均衡利率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主要的利率理论:古典利率理论、流 动性偏好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模型。 6. 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结合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实际,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和要 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不同利率构成经济运行中的利率体系。 2. 一般以利率来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利率计算方法包括单利和复利。 3. 终值是一定金融的初始投资按一定的复利利率计息后,在未来某一时期的本息和。这个初始投资也是终值 的现值。理解和掌握终值和现值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4. 一系列均等的现金流或付款为年金。分为即时年金和普通年金,即时年金是从即刻开始就发生一系列等额 现金流,包括零存整取、养老保险等。如果是在现期的期末才开始一系列均等的现金流,就是普通年金。 永远持续下去没有最终到期日的年金就是永续年金。掌握即时年金和普通年金的终值计算方法。 5. 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供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国际利率水平、预期 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等。主要的利率决定理论有: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利率 理论;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理论。 6. 重点掌握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和改革措施。掌握利率在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中的作 用。要求在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能联系实际探讨我国的利率调整问题和我国利率体制改革问 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利息和利息率 第二节 利率的计算 第三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 第四节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第五节 利率总水平的决定
第四章 资产选择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资产类别,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比较不同资产的优缺点。 2.了解资产选择的因素 3.理解风险、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理解多样化组合和最优投资组合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分为货币资产、债权资产和股权资产。货币资产的流动性较高, 风险较小,但收益率最低:债权资产和股权资产的收益率高,但流动性较低,风险较高,有时还可能遭受 资本损失。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实物资产是保值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实物资产的流动性最低。 2. 选择资产时,首先要考虑财富或者收入流量的稳定性和大小:其次是预期回报率。风险和流动性、对待风 险的态度和风险的承受能力对资产的选择影响也很大。 3.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同一组类的所有资产共同面临的风险,不能通过投资 组合来分散:非系统性风险是某一种资产所面临的特有风险,这种风险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来分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产的类别 第二节 资产选择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资产风险管理 第二篇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第五章 金融市场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金融市场的产生和未来发展趋势,金融市场的构成。 2. 掌握金融市场的含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及其分类。理解货币市场的构成,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构 成。 3.重点掌握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的特点:重点掌握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和投资基金 市场的发行和流通的基本运作机制: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的区别。 4. 掌握主要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基本含义和种类,了解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特点。 5.了解黄金市场的发展,熟悉我国黄金市场的交易品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其有多个子市场:按交易工具的不 同期限,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按不同的交易标的物,可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 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按交割期限,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按地域,可分为地方性、全国性、 区域性以及国际性金融市场。 2. 金融市场主要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价格、组织形式。 3. 货币市场具有交易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相对较低的特征。其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调剂资 金余缺,满足短期融资需要,为政策调控提供条件和场所。 4. 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工具期限 长:主要是为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供求需要。 5.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金融原生资产基础上设计而派生出新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远期交易、股指期货、利率 期货、外汇期货、期权和互换。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促进信息流动三大基本功能。 6. 世界上的主要黄金市场在伦敦、苏黎世、纽约和香港。上海黄金交易所于2002年2月正式注册成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第二节 货币市场 第三节 资本市场 第四节 外汇市场 第五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 第六节 黄金市场 第六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银行的起源和商业银行形成的途径。 2.了解并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作用、类型与组织制度。 3.了解并掌握商业银行的负债、资产和资本业务的构成及主要内容
第四章 资产选择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资产类别,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比较不同资产的优缺点。 2. 了解资产选择的因素 3. 理解风险、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理解多样化组合和最优投资组合。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分为货币资产、债权资产和股权资产。货币资产的流动性较高, 风险较小,但收益率最低;债权资产和股权资产的收益率高,但流动性较低,风险较高,有时还可能遭受 资本损失。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实物资产是保值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实物资产的流动性最低。 2. 选择资产时,首先要考虑财富或者收入流量的稳定性和大小;其次是预期回报率。风险和流动性、对待风 险的态度和风险的承受能力对资产的选择影响也很大。 3. 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同一组类的所有资产共同面临的风险,不能通过投资 组合来分散;非系统性风险是某一种资产所面临的特有风险,这种风险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来分散。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产的类别 第二节 资产选择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资产风险管理 第二篇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第五章 金融市场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金融市场的产生和未来发展趋势,金融市场的构成。 2. 掌握金融市场的含义、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及其分类。理解货币市场的构成,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构 成。 3. 重点掌握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的特点;重点掌握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和投资基金 市场的发行和流通的基本运作机制;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的区别。 4. 掌握主要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基本含义和种类,了解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特点。 5. 了解黄金市场的发展,熟悉我国黄金市场的交易品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其有多个子市场:按交易工具的不 同期限,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按不同的交易标的物,可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 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按交割期限,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按地域,可分为地方性、全国性、 区域性以及国际性金融市场。 2. 金融市场主要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价格、组织形式。 3. 货币市场具有交易期限短、流动性强、风险相对较低的特征。其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调剂资 金余缺,满足短期融资需要,为政策调控提供条件和场所。 4. 资本市场是指以期限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工具期限 长;主要是为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供求需要。 5.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金融原生资产基础上设计而派生出新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远期交易、股指期货、利率 期货、外汇期货、期权和互换。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促进信息流动三大基本功能。 6. 世界上的主要黄金市场在伦敦、苏黎世、纽约和香港。上海黄金交易所于2002年2月正式注册成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第二节 货币市场 第三节 资本市场 第四节 外汇市场 第五节 金融衍生品市场 第六节 黄金市场 第六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银行的起源和商业银行形成的途径。 2. 了解并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作用、类型与组织制度。 3. 了解并掌握商业银行的负债、资产和资本业务的构成及主要内容
4.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并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进脉络。掌握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和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 5.掌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和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商业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用主要在于:充当信用中介:充当支付中介:提供金融 服务: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2.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主要有总分行制、单一银行制、持股公司制、连锁银行制等: 3. 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有三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资本。新兴发展的有表外业务。负债包括存款负债、 其他负债。资产包括现金资产、信贷资产、投资。狭义的表外业务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同表内 的资产或负债关系密切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服务性的中间业务。近些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 表外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 4.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经历了由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到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在进 步的新发展。资产管理的重点是流动性管理,主要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可转换性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三 个发展阶段。负债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的流动性。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 本思想是通过同时调整资产和负债,使达到合理搭配,以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 5.引发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技术进步推动、规避行政管理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资本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 第四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第七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及主要业务。 2. 了解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体系演变及主要业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配合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与意图,服务于特定的业务领域的金融机构,通常包括经济开 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政策 性金融机构。我国于1994年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 展银行,均直属国务院领导。 2. 保险公司是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按照所承担风险的类型不同,可以将保险公司分为财产 保险公司与人身保险公司:根据被保险人的不同,可以分为原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组织形 式包括股份有限公司、相互保险公司、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等。 3. 资本市场金融机构是在直接金融领域内为投资活动提供中介服务或直接参与投资活动的金融机构,主要包 括投资银行、证券公司、金融公司和投资基金等。投资银行是从事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 其业务主要包括证券承销、证券交易、兼并与收购等。证券公司是从事各种有价证券经营及相关业务的金 融机构。投资基金是一种以追求投资收益回报为目标,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以组合投资方式将 众多投资者的资金运用于各种金融资产投资的投资组织形式。信托公司是以资金或其他财产为信托标的, 根据委托人的意愿,以受托人的身份管理及运用信托财产的金融机构。 4. 财务公司也称为金融公司,是面向个人或厂商,专门办理耐用消费品、机器、设备等贷款或分期付款销货 业务的公司。 5. 金融租赁公司指需要添置某些技术设备而又缺乏资金的企业,由出租人代其购进或租进所需设备,然后再 出租给其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 6. 信用合作社是由社员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 7. 邮政储蓄机构是利用邮政部门的网点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主要经营小额存款。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节 保险公司 第三节 资本市场金融机构 第四节 其他金融机构 第八章 中央银行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和形成途径,掌握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 2.掌握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及其具体的表现:
4. 掌握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并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进脉络。掌握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和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 5. 掌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和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商业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用主要在于:充当信用中介;充当支付中介;提供金融 服务;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2. 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主要有总分行制、单一银行制、持股公司制、连锁银行制等。 3. 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有三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资本。新兴发展的有表外业务。负债包括存款负债、 其他负债。资产包括现金资产、信贷资产、投资。狭义的表外业务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同表内 的资产或负债关系密切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服务性的中间业务。近些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 表外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 4.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经历了由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到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在进一 步的新发展。资产管理的重点是流动性管理,主要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可转换性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三 个发展阶段。负债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的流动性。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 本思想是通过同时调整资产和负债,使达到合理搭配,以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 5. 引发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技术进步推动、规避行政管理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资本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业务管理 第四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第七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及主要业务。 2. 了解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体系演变及主要业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配合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与意图,服务于特定的业务领域的金融机构,通常包括经济开 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政策 性金融机构。我国于1994年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 展银行,均直属国务院领导。 2. 保险公司是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按照所承担风险的类型不同,可以将保险公司分为财产 保险公司与人身保险公司;根据被保险人的不同,可以分为原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组织形 式包括股份有限公司、相互保险公司、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等。 3. 资本市场金融机构是在直接金融领域内为投资活动提供中介服务或直接参与投资活动的金融机构,主要包 括投资银行、证券公司、金融公司和投资基金等。投资银行是从事部分或全部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 其业务主要包括证券承销、证券交易、兼并与收购等。证券公司是从事各种有价证券经营及相关业务的金 融机构。投资基金是一种以追求投资收益回报为目标,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以组合投资方式将 众多投资者的资金运用于各种金融资产投资的投资组织形式。信托公司是以资金或其他财产为信托标的, 根据委托人的意愿,以受托人的身份管理及运用信托财产的金融机构。 4. 财务公司也称为金融公司,是面向个人或厂商,专门办理耐用消费品、机器、设备等贷款或分期付款销货 业务的公司。 5. 金融租赁公司指需要添置某些技术设备而又缺乏资金的企业,由出租人代其购进或租进所需设备,然后再 出租给其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 6. 信用合作社是由社员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 7. 邮政储蓄机构是利用邮政部门的网点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主要经营小额存款。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节 保险公司 第三节 资本市场金融机构 第四节 其他金融机构 第八章 中央银行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和形成途径,掌握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 2. 掌握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及其具体的表现;
3.熟悉并掌握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4. 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其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中央银行的产生源于银行券统一发行的需要、票据清算的需要、最后贷款人的需 要、政府融资的需要和金融监督管理的需要。中央银行的产生有两条途径,一是由大的商业银行逐步演变 过来,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 2.目前世界上中央银行制度大体可以分成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和跨 国式中央银行制度四种类型。 3. 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可以被概括为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及银行的银行等三大类。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 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权:政府的银行则是指它充当政府的代理人,为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执行金融行 政管理:银行的银行是指它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充当最后贷款人,并组织全国资金划拨与清算。 4. 中央银行的业务可以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资金清算业务。负债业务主要包括货币发行业务、集中存 款准备金业务和代理国库业务等。资产业务主要包括贷款、再贴现、买卖政府债券、买卖储备资产等。中 央银行担负着全国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资金清算的重要任 务。 5.中央银行是在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行金融管理和监督,控制货 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中心机构,中央银行这种职能,决定了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是由 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担负的重要职责所决定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第三篇 金融调控 第九章 货币供给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并理解存款货币创造的简化模型和复杂模型,理解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包括过程和结 果)。 2. 掌握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模型,理解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居民(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行为的影 响机制; 3. 掌握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含义,并能说明它们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4. 掌握货币供给决定机制度的一般模型—乔顿模型,了解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与卡甘模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基础货币从来源上看,它是金融当局的货币供应量,从运用上看,它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通货 组成。引起基础货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等。 2. 在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通过银行的贴现和贷款等行为会产生出数倍于原始 存款的派生存款,存款创造过程主要受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储备金率和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 的转化率等因素有关。 3.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量与基础货币变化量之比,根据乘数模型可以分析出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 素。 4. 弗里德曼一施瓦茨模型和卡甘模型得出了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乔顿模型和货币供给新论讨论货币供给的内 生性。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的倍数关系。它在货币供应量增长和紧缩时,分别起扩 大和衰减作用。理论上认为,货币乘数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即现金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 备金率和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中央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 金率和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中央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反方向的。现金比率 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方向不是完全确定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础货币 第二节 派生存款 第三节 货币乘数 第四节 货币供给模型 第十章 货币需求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货币需求的基本概念,掌握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并能说明这些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2.理解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货币需求思想及其它们之间的异同
3. 熟悉并掌握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4. 理解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其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中央银行的产生源于银行券统一发行的需要、票据清算的需要、最后贷款人的需 要、政府融资的需要和金融监督管理的需要。中央银行的产生有两条途径,一是由大的商业银行逐步演变 过来,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 2. 目前世界上中央银行制度大体可以分成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和跨 国式中央银行制度四种类型。 3. 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可以被概括为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及银行的银行等三大类。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 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权;政府的银行则是指它充当政府的代理人,为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执行金融行 政管理;银行的银行是指它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充当最后贷款人,并组织全国资金划拨与清算。 4. 中央银行的业务可以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资金清算业务。负债业务主要包括货币发行业务、集中存 款准备金业务和代理国库业务等。资产业务主要包括贷款、再贴现、买卖政府债券、买卖储备资产等。中 央银行担负着全国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资金清算的重要任 务。 5. 中央银行是在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行金融管理和监督,控制货 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中心机构,中央银行这种职能,决定了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是由 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担负的重要职责所决定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第三篇 金融调控 第九章 货币供给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并理解存款货币创造的简化模型和复杂模型,理解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包括过程和结 果)。 2. 掌握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模型,理解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居民(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行为的影 响机制; 3. 掌握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含义,并能说明它们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4. 掌握货币供给决定机制度的一般模型——乔顿模型,了解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与卡甘模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基础货币从来源上看,它是金融当局的货币供应量,从运用上看,它由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流通中的通货 组成。引起基础货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等。 2. 在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通过银行的贴现和贷款等行为会产生出数倍于原始 存款的派生存款,存款创造过程主要受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储备金率和活期存款向定期存款 的转化率等因素有关。 3.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量与基础货币变化量之比,根据乘数模型可以分析出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 素。 4. 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和卡甘模型得出了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乔顿模型和货币供给新论讨论货币供给的内 生性。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的倍数关系。它在货币供应量增长和紧缩时,分别起扩 大和衰减作用。理论上认为,货币乘数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即现金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 备金率和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中央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 金率和非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中央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反方向的。现金比率 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方向不是完全确定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础货币 第二节 派生存款 第三节 货币乘数 第四节 货币供给模型 第十章 货币需求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货币需求的基本概念,掌握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并能说明这些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2. 理解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货币需求思想及其它们之间的异同
3.掌握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了解凯恩斯学派和弗里德曼的货 币需求理论及其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关系,并能进行简要比较和评价。 4.重点掌握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了解有关货币需求理论实证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货币需求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 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一个经济社会中需要多少流通货币,马克思及其早期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流 通中货币需要量是由商品价格决定。根据研究的角度不同,货币需求可以分为宏观的货币需求和微观的货 币需求,现代货币需求理论重视货币的资产职能,注重从微观角度研究货币需求问题: 2.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流通中货币数量变化引起价格的变化。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有现金交易说 和现金余额说。共同点在于认为货币对经济没有实质性影响,货币数量变化的影响全部反映在物价水平 上。但现金余额说采用了需求函数形式,用人们愿意持有货币这一动机出发来研究货币需求,开始了货币 需求的微观分析。 3. 凯恩斯将人们的货币需求动机分成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由于收入增加引起交易、预防性货币 需求增加,同时利率下降,货币的投机需求也增加。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有效需求的原理,认为货币 供应量通过改变利率从而改变货币有效需求,但这一机制可能会因为流动性陷阱或投资对利率缺乏弹性而 不起作用。凯恩斯学派的研究者还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货币理论,鲍莫尔提出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反相 关的“平方根公式”:惠伦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也与利率负相关:托宾从风险规避的角度提出了货币需 求是资产组合的一种形式。 4.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说从资产持有的角度出发,将货币需求归结为是更为稳定的恒久收入的 函数,而认为利率并不重要。由于恒久收入的稳定性特征,使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稳定的 进而货币流通速度也是稳定或可以预测的。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对古典学派的一种回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四节 现代货币数量论 第五节 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 第六节 我国的货币需求研究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定义和内容。 2. 要求能通过物价水平变化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程度。 3. 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剖析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理解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和建议。 4. 理解通货紧缩的成因,全面合理地评价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通货膨胀一般是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 2. 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是通过各种价格指数来衡量的。较为流行的价格指数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消费者 价格指数,二是生产者价格指数,,三是国民生产总值价格平减指数。 3. 通货膨胀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态,可以把它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 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还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温和式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 膨胀。 4. 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包括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主要治理对策包 括抑制总需求、收入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和增加总供给。 5.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对总体就业和产出的影响:(2)对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 影响:(3)对微观经济效率的影响。 6. 通货紧缩一般是指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 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通货紧缩的类型或成因,主要有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结 构型通货紧缩和体制型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治理就短期而言,主要是采取总量调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 策和与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说,主要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制度创新,推进城乡经济和区域间经济 的协调发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及影响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对策 第四节 通货紧缩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3. 掌握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了解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了解凯恩斯学派和弗里德曼的货 币需求理论及其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关系,并能进行简要比较和评价。 4. 重点掌握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了解有关货币需求理论实证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货币需求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 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一个经济社会中需要多少流通货币,马克思及其早期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流 通中货币需要量是由商品价格决定。根据研究的角度不同,货币需求可以分为宏观的货币需求和微观的货 币需求,现代货币需求理论重视货币的资产职能,注重从微观角度研究货币需求问题。 2. 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流通中货币数量变化引起价格的变化。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有现金交易说 和现金余额说。共同点在于认为货币对经济没有实质性影响,货币数量变化的影响全部反映在物价水平 上。但现金余额说采用了需求函数形式,用人们愿意持有货币这一动机出发来研究货币需求,开始了货币 需求的微观分析。 3. 凯恩斯将人们的货币需求动机分成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由于收入增加引起交易、预防性货币 需求增加,同时利率下降,货币的投机需求也增加。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有效需求的原理,认为货币 供应量通过改变利率从而改变货币有效需求,但这一机制可能会因为流动性陷阱或投资对利率缺乏弹性而 不起作用。凯恩斯学派的研究者还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货币理论,鲍莫尔提出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反相 关的“平方根公式”;惠伦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也与利率负相关;托宾从风险规避的角度提出了货币需 求是资产组合的一种形式。 4. 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说从资产持有的角度出发,将货币需求归结为是更为稳定的恒久收入的 函数,而认为利率并不重要。由于恒久收入的稳定性特征,使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稳定的——— 进而货币流通速度也是稳定或可以预测的。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对古典学派的一种回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 第三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四节 现代货币数量论 第五节 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 第六节 我国的货币需求研究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定义和内容。 2. 要求能通过物价水平变化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程度。 3. 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剖析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理解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和建议。 4. 理解通货紧缩的成因,全面合理地评价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通货膨胀一般是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 2. 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是通过各种价格指数来衡量的。较为流行的价格指数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消费者 价格指数,二是生产者价格指数,,三是国民生产总值价格平减指数。 3. 通货膨胀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态,可以把它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 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还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温和式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 膨胀。 4. 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包括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主要治理对策包 括抑制总需求、收入政策、收入指数化政策和增加总供给。 5.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对总体就业和产出的影响;(2)对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 影响;(3)对微观经济效率的影响。 6. 通货紧缩一般是指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 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通货紧缩的类型或成因,主要有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结 构型通货紧缩和体制型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治理就短期而言,主要是采取总量调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 策和与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说,主要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制度创新,推进城乡经济和区域间经济 的协调发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及影响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对策 第四节 通货紧缩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货币政策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及其含义,理解货币政策诸目标的统一与冲突的关系。 2. 掌握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和主要中间目标的优缺点。 3. 了解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构成,重点掌握一般性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及其优缺点。 4. 理解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5.理解对货币政策效应的评价和分析,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 突。 2.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手段和工具是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被称为“三大法宝”。 3.中介目标的选择可以实现对一些直观数据的观测从而了解实现目标的趋势。中介目标的选择条件是相关 性、可侧性、可控性和抗干扰性。主要中介指标由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和超额准备金等。 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的方式与途径,主要通过利率和 信贷传导等途径进行传导,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流通速度和合理预期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果 第十三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国际收支的概念,了解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贸易收支和外汇收支的区别。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明 确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项目的含义及相关关系。 2. 理解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必须兼顾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的思想,区分支出调整政策与支出转换政 策的作用与局限,掌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开放经济下的相对有效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居民与非居民间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 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簿记的原理,以某一特定货币为单位,运用简明的格式总括 地反映某一经济体在特定时期内与世界其他经济体间发生的全部交易。根据MF最新版本《国际收支手 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再加上一个人为 设计的调整项目:净误差与遗漏。 2. 复式簿记使国际收支形式上永远是平衡的。实际上,各国的国际收支经常是处于失衡状态。在分析一国国 际收支的盈余和赤字时,通常可以针对不同的口径。主要有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以及国际收支总差 额。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分析意义,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贸易差额体现了一个国家自我创汇的能 力:反映了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经常项目差额能够反映出一国内、外经济的紧密联系:国际收 支总差额的状况将导致该国国际储备量的变化。 3.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 其中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成为内目标,而国际收支均衡称为外目标。由于内外均衡之间存在着 矛盾与冲突,需要政府的政策对此进行协调。蒙代尔的政策组合理论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收支 第二节 内外均衡冲突与政策搭配 第四篇 金融发展与稳定 第十四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理解金融抑制的基本含义、主要手段特征及其影响。 2.理解金融深化的含义,了解金融深化的衡量指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金融抑制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金融资产单调、金融机构形式单一、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存在较多 的金融管制(包括利率限制、信贷配额、汇率及资本流动管制等),致使金融效率低下的现象。金融抑制 的手段主要有:利率管制、信贷配额、汇率管制、对金融机构的管制等。金融抑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 负效应,主要包括:负收入效应、负储蓄效应、负投资效应、负就业效应。 2.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放松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使之能充分反映资 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实施有效的通货膨胀控制政策,使金融体系能以适当的利率吸引储蓄资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货币政策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及其含义,理解货币政策诸目标的统一与冲突的关系。 2. 掌握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和主要中间目标的优缺点。 3. 了解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构成,重点掌握一般性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及其优缺点。 4. 理解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5. 理解对货币政策效应的评价和分析,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 突。 2. 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手段和工具是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被称为“三大法宝”。 3. 中介目标的选择可以实现对一些直观数据的观测从而了解实现目标的趋势。中介目标的选择条件是相关 性、可测性、可控性和抗干扰性。主要中介指标由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和超额准备金等。 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的方式与途径,主要通过利率和 信贷传导等途径进行传导,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流通速度和合理预期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与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果 第十三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国际收支的概念,了解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贸易收支和外汇收支的区别。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明 确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各项目的含义及相关关系。 2. 理解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必须兼顾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的思想,区分支出调整政策与支出转换政 策的作用与局限,掌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开放经济下的相对有效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居民与非居民间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 交易的系统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簿记的原理,以某一特定货币为单位,运用简明的格式总括 地反映某一经济体在特定时期内与世界其他经济体间发生的全部交易。根据IMF最新版本《国际收支手 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再加上一个人为 设计的调整项目:净误差与遗漏。 2. 复式簿记使国际收支形式上永远是平衡的。实际上,各国的国际收支经常是处于失衡状态。在分析一国国 际收支的盈余和赤字时,通常可以针对不同的口径。主要有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以及国际收支总差 额。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分析意义,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贸易差额体现了一个国家自我创汇的能 力;反映了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经常项目差额能够反映出一国内、外经济的紧密联系;国际收 支总差额的状况将导致该国国际储备量的变化。 3.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 其中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成为内目标,而国际收支均衡称为外目标。由于内外均衡之间存在着 矛盾与冲突,需要政府的政策对此进行协调。蒙代尔的政策组合理论对此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收支 第二节 内外均衡冲突与政策搭配 第四篇 金融发展与稳定 第十四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理解金融抑制的基本含义、主要手段特征及其影响。 2. 理解金融深化的含义,了解金融深化的衡量指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金融抑制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金融资产单调、金融机构形式单一、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存在较多 的金融管制(包括利率限制、信贷配额、汇率及资本流动管制等),致使金融效率低下的现象。金融抑制 的手段主要有:利率管制、信贷配额、汇率管制、对金融机构的管制等。金融抑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 负效应,主要包括:负收入效应、负储蓄效应、负投资效应、负就业效应。 2. 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放松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使之能充分反映资 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实施有效的通货膨胀控制政策,使金融体系能以适当的利率吸引储蓄资
金,也能以适当的贷款利率为各经济部门提供资金,并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以促进 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本身的扩展。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程度常用指标主要有:金融存量指标、金融流量指 标、金融工具的多样化、金融资产价格指标、金融体系的规模和结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抑制 第二节 金融深化 第十五章 金融稳定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金融脆弱性的基本含义。 2. 掌握金融危机的表现和主要类型,及其防范措施。 3. 掌握金融监管的基本含义。了解对不同金融机构实施的主要监管内容。 4.了解金融监管体制,理解机构型监管和功能性监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体系本身就具有不稳定的性质,一遇有外部冲击就可能触发金融危机。无论是商业银 行、股票市场还是汇率都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2. 金融危机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一短期利率、资产价格、汇率和金融机构倒闭数—超出社会经济体 系承受能力的急剧恶化。金融危机分为四类,即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资本市场危机。系统性 金融危机是指银行、汇率和资本市场等所有金融领域都同时爆发危机,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的破坏性 影响。 3. 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约束、管制,使它们依法稳健 运行的行为总称。对不同的金融业务领域,金融监管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对于商业银行业务而言,金融 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率、清偿能力、贷款集中性程度、信息披露。对于资本市场监管的主要内容 包括发行审核、证券商自律行为、信息披露。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主要包括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保险资 金、保险保障基金的监管。 4. 与分业监管与混业相对应的是机构型监管和功能型监管。机构型监管就是在分业经营条件下,由不同的监 管当局分别对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功能型监管就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 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功能型监管是混业经营环境下金融监管体制变化 的一个新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脆弱性 第二节 金融危机 第三节 金融监管 机动周:2周 三、本课程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 加强对货币金融领域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现代货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第二 通过案例教学,结合我国金融改革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 第 注重课堂讨论等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第四, 构建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扩展师生沟通和交流的空间,拓展应用互动式教学方 法。 第五, 通过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问题。 第六, 布置研究课题,提交课程小论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经济和金融现实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 课堂讨论、课程论文、作业练习作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采取闭卷笔试进行测试。 制定人:钱丽霞、杨娥 审定人:刘建国
金,也能以适当的贷款利率为各经济部门提供资金,并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以促进 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体系本身的扩展。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程度常用指标主要有:金融存量指标、金融流量指 标、金融工具的多样化、金融资产价格指标、金融体系的规模和结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抑制 第二节 金融深化 第十五章 金融稳定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要求: 1. 理解金融脆弱性的基本含义。 2. 掌握金融危机的表现和主要类型,及其防范措施。 3. 掌握金融监管的基本含义。了解对不同金融机构实施的主要监管内容。 4. 了解金融监管体制,理解机构型监管和功能性监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体系本身就具有不稳定的性质,—遇有外部冲击就可能触发金融危机。无论是商业银 行、股票市场还是汇率都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2. 金融危机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价格、汇率和金融机构倒闭数——超出社会经济体 系承受能力的急剧恶化。金融危机分为四类,即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资本市场危机。系统性 金融危机是指银行、汇率和资本市场等所有金融领域都同时爆发危机,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的破坏性 影响。 3. 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约束、管制,使它们依法稳健 运行的行为总称。对不同的金融业务领域,金融监管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对于商业银行业务而言,金融 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率、清偿能力、贷款集中性程度、信息披露。对于资本市场监管的主要内容 包括发行审核、证券商自律行为、信息披露。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主要包括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保险资 金、保险保障基金的监管。 4. 与分业监管与混业相对应的是机构型监管和功能型监管。机构型监管就是在分业经营条件下,由不同的监 管当局分别对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功能型监管就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内,由专业分工的管理 专家和相应的管理程序对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进行监管。功能型监管是混业经营环境下金融监管体制变化 的一个新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融脆弱性 第二节 金融危机 第三节 金融监管 机动周:2周 三、本课程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 加强对货币金融领域基本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现代货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第二, 通过案例教学,结合我国金融改革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 第三, 注重课堂讨论等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第四, 构建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扩展师生沟通和交流的空间,拓展应用互动式教学方 法。 第五, 通过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计算分析问题。 第六, 布置研究课题,提交课程小论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经济和金融现实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 课堂讨论、课程论文、作业练习作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采取闭卷笔试进行测试。 制定人:钱丽霞、杨娥 审定人:刘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