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绩。但就整体而言,当前保护意识和行为的状况依然十分严峻,令人堪忧。如何 更贴切、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公众的环境知识、保护意识水平,已引起政府和学术 界的日益重视。国际社会最新的公众教育思想有两条:其一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其二是当地人的参与。正在引起国内相关学者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 (6)保护法与执法 对大自然中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 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进步。我国近30年来,已先后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 植物保护法,成绩显著。但由于时间尚短,在执法方面力量薄弱,对保护法的认识 和重视还不能到位,加之社会上吃野味的不良风气的盛行,不知怎样举报,法不 治众等诸多情况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许多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第二节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保护生物学思想的起源 保护生物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宗教和哲 学信仰问题( Hargrove,986; Callicott,1994)。全世界的许多宗教中,人们把当 时尚不能认识的客观事物,包括植物和动物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 (一)中国起源 1.思想起源 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我们的先民就产生了一种崇敬自然,崇敬万物的 情感,中华民族就有了较为自觉的"天人"观念。这在《史记·历书》中已有记载 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宫,各司其序,不 相乱也″。说的是天地万物不仅对人有养育之恩,还有自己运行规律,不能被人类 随意干扰和打乱。《商君·画策》说:"黄帝之世,不麝(mi)不卵(即不捕幼鹿, 不取鸟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檄(节约木材)"。这说明远在黄帝时代,中国 就已经有了明确的保护野生动物和森林资源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一直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就从中 国哲学发展的主流一一儒家和道家而言,都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在《易 经》中,深刻地阐述了天人关系。”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感而万物生","天地 细蕴,万物化醇″。说的是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同为天地所生的鸟兽 草木和人都是神圣的,人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天下才能太平:人如果不与天道合 人类就不可能存在。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他主张“钓 而不纲,弋不射宿”,即捕鱼用钓而不可用网,射鸟不可射夜宿之鸟,即不能绝灭性 地捕猎,这也反映了孔子保护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绩。但就整体而言,当前保护意识和行为的状况依然十分严峻,令人堪忧。如何 更贴切、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公众的环境知识、保护意识水平,已引起政府和学术 界的日益重视。国际社会最新的公众教育思想有两条:其一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其二是当地人的参与。正在引起国内相关学者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 (6) 保护法与执法 对大自然中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 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进步。我国近 30 年来,已先后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 植物保护法,成绩显著。但由于时间尚短,在执法方面力量薄弱,对保护法的认识 和重视还不能到位,加之社会上吃野味的不良风气的盛行,不知怎样举报,法不 治众等诸多情况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许多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第二节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保护生物学思想的起源 保护生物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宗教和哲 学信仰问题(Hargroue,1986;Callicott,1994)。全世界的许多宗教中,人们把当 时尚不能认识的客观事物,包括植物和动物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 (一)中国起源 1.思想起源 早在 5 000 多年前黄帝时代,我们的先民就产生了一种崇敬自然,崇敬万物的 情感,中华民族就有了较为自觉的"天人"观念。这在《史记·历书》中已有记载: 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宫,各司其序,不 相乱也"。说的是天地万物不仅对人有养育之恩,还有自己运行规律,不能被人类 随意干扰和打乱。《商君·画策》说:"黄帝之世,不麛(mi)不卵(即不捕幼鹿, 不取鸟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橔(节约木材)"。这说明远在黄帝时代,中国 就已经有了明确的保护野生动物和森林资源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一直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就从中 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儒家和道家而言,都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在《易 经》中,深刻地阐述了天人关系。"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感而万物生","天地 细蕴,万物化醇"。说的是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同为天地所生的鸟兽 草木和人都是神圣的,人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天下才能太平:人如果不与天道合 一,人类就不可能存在。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他主张“钓 而不纲,弋不射宿”,即捕鱼用钓而不可用网,射鸟不可射夜宿之鸟,即不能绝灭性 地捕猎,这也反映了孔子保护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