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高度关注全面深化改革 李德顺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 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决策的特点有 很强的务实性:不仅要务当前效益之实,更要务各方面制度改革建设之实。要充分理解这一决策的实质 及其在改革理论和政策方面的重大突破性意义,就不能缺少相应的哲学思维。由此而言,我们的哲学研 究当前既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适逢走上实践前沿的机遇。 理论要有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 关于“理论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这一点,近年来大家说了很多,马克思关于“问题就是时代的声 音”的教导也被反复提起。但是,对于什么是“问题”和“问题意识”,实际上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 解。而有些基于误解和偏见的理解,实际上恰恰消解或淡化了问题意识。例如:有的鉴于学说体系的多 元化,就只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当作问题,从而忽视了理论问题的公共性意义;有的只把“问题”与 “否定性”联系在一起,以为一味地逆反说“不”才是有问题意识,从而忽视了理论研究的建设性责 任;有的凡事结论在先,只把某些符合当下意图的指定命题当作问题,从而以口号式的宣教代替了科学 论证和探索;有的甚至只把理论之外的现实利益当作问题,从而把选题立项当成了谋利手段,不顾理论 自身发展的逻辑;等等。 这些误解和偏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仅仅从书本或主观意愿出发,忽视了社会实践特别是轻视 人民大众实践对于理论的意义,割断了理论与历史、实践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是理论生命力的源 泉。“问题”,特别是“真问题”,总是与实践中必然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相联系着的,“问题意识”是对 这一联系的自觉反映,并不是什么人可以随便臆造的话语。脱离实践的所谓“问题”和“问题意识” 非但不能发出时代的声音,也难以形成关于问题和问题意识的共识。缺少这样的共识不仅不利于造就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学术风气,而且容易为各种学术不正之风,如自我封闭式的文化割据行 为、犬儒心态,以及各种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曲学阿世和投机风气等,提供泛滥的条件。 要走出这样的困境,对于理论界自身来说,当然只有转变视角,将目光朝向人类真实的历史和实 践,特別是当代现实的历史和实践,揭示真问题,研究真问题。我们固然要研读经典,但已往的经典都 是前人解读已往历史和实践的成果,若不能从中解读出前人历史实践中的问题、经验和智慧,并使其成 为今天的启迪,那么研读经典也会流于形式,甚至陷入话语的迷宫。所以,只有善于把握已往和今天历 史实践中的“问题”,并把它们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做出自已新的回答,才能实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习近平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2)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 国家哲学社会 期刊数据库14 从哲学高度关注全 面深化改革 李 德 顺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 的新时期 。在这一时期 “必须以更大 的政治勇气 和智慧 ,不失 时机深 化重要领域改革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 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构建系统完备 、科学规范、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这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决策 的特点有 很强的务实性 :不仅要务 当前效益之实 ,更要务各方面制度改革建设之实。要充分理解这一决策的实质 及其在改革理论和政策方面的重大突破性意义 ,就不能缺少相应的哲学思维。由此而言,我们的哲学研 究当前既面临着新的挑战 ,也适逢走上实践前沿的机遇。 一 理论要 有直 面现 实的 问题 意识 关于 “理论研究要有问题意识” 这一点 ,近年来大家说 了很多 ,马克思关于 “问题就是时代 的声 音”的教导也被反复提起。但是 ,对于什么是 “问题”和 “问题意识 ”,实际上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 解。而有些基于误解和偏见的理解 ,实际上恰恰消解或淡化 了问题意识 。例如 :有的鉴于学说体系的多 元化 ,就只把 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当作 问题 ,从而忽视了理论问题的公共性意义 ;有 的只把 “问题”与 “否定性”联系在一起 ,以为一味地逆反说 “不 ”才是有 问题意识 ,从而忽视 了理论研究 的建设性责 任 ;有的凡事结论在先,只把某些符合当下意图的指定命题 当作问题 ,从而以 口号式的宣教代替了科学 论证和探索 ;有的甚至只把理论之外 的现实利益当作问题 ,从而把选题立项当成 了谋利手段 ,不顾理论 自身发展 的逻辑 ;等等。 这些误解和偏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仅仅从书本或主观意愿出发 ,忽视 了社会实践特别是轻视 人民大众实践对于理论 的意义 ,割断了理论与历史 、实践的联系。理论与实践 的联系是理论生命力的源 泉。“问题”,特别是 “真问题”,总是与实践中必然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相联系着的 ,“问题意识”是对 这~联系的自觉反映 ,并不是什么人可以随便臆造 的话语 。脱离实践 的所谓 “问题” 和 “问题意识 ”, 非但不能发出时代 的声音 ,也难 以形成关于 问题和问题意识 的共识。缺少这样 的共识不仅不利 于造就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学术风气 ,而且容易为各种学术不正之风 ,如 自我封闭式的文化割据行 为 、犬儒心态,以及各种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曲学阿世和投机风气等 ,提供泛滥的条件 。 要走 出这样的困境 ,对于理论界 自身来说 ,当然只有转变视角 ,将 目光朝 向人类真实的历史 和实 践 ,特别是当代现实的历史和实践 ,揭示真问题 ,研究真问题 。我们固然要研读经典 ,但 已往的经典都 是前人解读已往历史和实践 的成果 ,若不能从 中解读出前人历史实践 中的问题 、经验和智慧 ,并使其成 为今天的启迪 ,那么研读经典也会流于形式 ,甚至陷入话语 的迷宫。所以 ,只有善于把握 已往和今天历 史实践 中的 “问题”,并把它们联系起来 ,从实际出发做出自己新的回答 ,才能实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习近平说 :“改革是 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 中得 以深化。” 这是符合 中国实际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