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7、用双硫踪光度法测定P%+(其摩尔质量为207.2gmo-)。若50mL溶液中含有0.1mgP%2+ 用1cm比色皿在520nm下测得透光度为10%,则此有色物的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cm) 为: A.1.0x102: B.1.0×103 C.1.0×10°: D.1.0×105 18、光度测定中使用复合光时,曲线发生偏离,其原因是: A.光强太弱: B.光强太强: C.有色物质对各光波的ε相析! D.有色物质对各光波的ε值相差较大 19、下列配合物中,属于有色三元配合物的是 A.[Cu-EDTA]之 B.[Fe(CNS)2]+; C.[Cr (OH)]CI]: D.[H,0,-Ti-EDTA] 20、分光光度法中,选用ma×进行比色测定原因是: A.与被测溶液的pH有关: B.可随意选用参比溶液: C.浓度的微小变化能引起吸光度的较大变化,测定的灵敏度高: D.使吸光度不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是基于: A.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由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跃迁: B.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由基态到所容许的较高的激发态的跃迁: C.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由第一激发态返回基态的跃迁 D.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由较高的激发态返回较低的或基态的跃迁 22 .Walsh峰值法的局限性要求吸收仅取决于: A.热变宽: B.碰撞变宽: c.自然变宽: D.场变宽 23、在导出吸光度A与待测元素浓度c呈线性关系时,曾作过一些假定。正确的是: A.吸收线的宽度主要取决于谱线的自然宽度: B.通过吸收层的辐射强度在整个吸收光程内是稍有变化的: C.在△v频率范围内,吸收系数可近似地认为是常数: D.基态原子数NO近似地等于总原子数N 24、空心阴极灯的主要操作参数是: A.灯电流: B.灯电压: c.阴极温度: D.内充气体压力 25、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相比,其突出优点是: A.便于采用最大的狭宽度 B.可以采用快速响应的检测系统: C.允许采用较小的光谱通带: D.可以抵消因光源的变化而产生的误差 26、原子吸收的定量方法—标准加入法,消除的干扰是: 17、用双硫腙光度法测定 Pb2+(其摩尔质量为 207.2gmol−1 )。若 50mL 溶液中含有 0.1mgPb2+, 用1cm比色皿在520nm下测得透光度为10%,则此有色物的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1 cm−1 ) 为: A.1.0102 ; B.1.0103 ; C.1.0104 ; D.1.0105 18、光度测定中使用复合光时,曲线发生偏离,其原因是: A.光强太弱; B.光强太强; C.有色物质对各光波的相近; D.有色物质对各光波的值相差较大 19、下列配合物中,属于有色三元配合物的是: A.[Cu−EDTA]2−; B.[Fe(CNS)2] +; C.[Cr(OH)]2Cl]; D.[H2O2−Ti−EDTA] 20、分光光度法中,选用max 进行比色测定原因是: A.与被测溶液的 pH 有关; B.可随意选用参比溶液; C.浓度的微小变化能引起吸光度的较大变化,测定的灵敏度高; D.使吸光度不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是基于: A.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由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跃迁; B.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由基态到所容许的较高的激发态的跃迁; C.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由第一激发态返回基态的跃迁; D.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由较高的激发态返回较低的或基态的跃迁 22 .Walsh 峰值法的局限性要求吸收仅取决于: A.热变宽; B.碰撞变宽; C.自然变宽; D.场变宽 23、在导出吸光度 A 与待测元素浓度 c 呈线性关系时,曾作过一些假定。正确的是: A.吸收线的宽度主要取决于谱线的自然宽度; B.通过吸收层的辐射强度在整个吸收光程内是稍有变化的; C.在频率范围内,吸收系数可近似地认为是常数; D.基态原子数 N0 近似地等于总原子数 N 24、空心阴极灯的主要操作参数是: A.灯电流; B.灯电压; C.阴极温度; D.内充气体压力 25、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相比,其突出优点是: A.便于采用最大的狭宽度; B.可以采用快速响应的检测系统; C.允许采用较小的光谱通带; D.可以抵消因光源的变化而产生的误差 26、原子吸收的定量方法⎯⎯标准加入法,消除的干扰是: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