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3.气垫滑轮的调节。气垫滑轮的调节包括两项内容:其一,使气垫滑轮在空载情况 下运动自如,且无附加力矩。方法是:先调节滑轮两端定位圈,使与滑轮间隙约为0.5mm: 再调节滑轮高度及轴向水平,使细线与动盘平面水平:取下细线,在高度及水平程度不变 的前提下,旋转滑轮的方向,使其气孔密集处位于外侧上方45℃左右,直至滑轮在负 载情况下能正、反两个方向保持惯性运动状态或相对静止。其二,动盘顺时针或逆时针运 动时,都应首先旋动滑轮支架,使细线与滑轮轴向垂直。 仪器的使用规则 1.特别注意:未开气源时,动盘不得人为地在气室表面磨擦转动,气室、气垫滑轮 及诸连接管道均不得漏气。 2.每次使用前,应在接通气源的情况下,以蘸有酒精的软细布轻拭气室及动盘的上、 下表面,以防气孔堵塞或被尘粒划伤表面。 3.实验前,应调节气室上表面水平,使处于正常状态,且调好后不得随意哪动。 4.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求气压稳定不变。 5.安装、调节及使用该装置时,操作应细心谨慎,严禁磕碰动盘、定盘、气垫滑轮、 水平校准盘、金属球、圆柱式定位器、转动惯量接插座、铜圆柱、铝块及凹盘等,更不得 使其坠落地 实验内容 1.验证刚体转动定律 (1)接通气源、取下动盘、放上水平校准盘再调节地脚螺丝使定盘及气室上表面处 于水平状态。 (2)将仪器各部分均调到正常状态。主要包括:气垫滑轮运转自如且无附加力矩, 细线自然缠绕于动盘圆柱时,应与动盘平面平行,且细线应分别与气垫滑轮轴向垂直:两 端砝码桶基本等高:聚光灯泡对准光敏二极管,且光控计时正常等。 (3)依次向两个砝码桶(其质量相等5g)内放入等量砝码,分别在不同力矩作用下 以数字毫秒计测定动盘旋转一周(即8=2π)及两周(82=4r)所需的时间1及2各 3次:给动盘施加转动力矩的方向是逆时针在动盘圆柱上绕线3周以上。采用数字毫秒计 测动盘旋转一周及两周的时间。 (4)为采用对立影响法消除动盘可能产生的零转引起的系统误差,使动盘按相反方 向旋转,并重复3中所述的测量:但测量前,应重新调整气垫滑轮轴线与细线垂直。 1.1.在不同力矩作用下,侧定动盈转动的角加速度(见下表)。 1.2.据下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纸上,以N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水曲线 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由直线斜率求动盘的转动惯量!。 动盘顺时针旋转时单位制(S1):g=9.8m/s2:D,=2×10-2m 则量 i 次数 123 123123 123 123 m3.气垫滑轮的调节。气垫滑轮的调节包括两项内容:其一,使气垫滑轮在空载情况 下运动自如,且无附加力矩。方法是:先调节滑轮两端定位圈,使与滑轮间隙约为 0.5mm; 再调节滑轮高度及轴向水平,使细线与动盘平面水平;取下细线,在高度及水平程度不变 的前提 下,旋转滑轮的方向,使其气孔密集处位于外侧上方 45℃左右,直至滑轮在负 载情况下能正、反两个方向保持惯性运动状态或相对静止。其二,动盘顺时针或逆时针运 动时,都应首先旋动滑轮支架,使细线与滑轮轴向垂直。 仪器的使用规则 1.特别注意:未开气源时,动盘不得人为地在气室表面磨擦转动,气室、气垫滑轮 及诸连接管道均不得漏气。 2.每次使用前,应在接通气源的情况下,以蘸有酒精的软细布轻拭气室及动盘的上、 下表面,以防气孔堵塞或被尘粒划伤表面。 3.实验前,应调节气室上表面水平,使处于正常状态,且调好后不得随意挪动。 4.整个实验过程中要求气压稳定不变。 5.安装、调节及使用该装置时,操作应细心谨慎,严禁磕碰动盘、定盘、气垫滑轮、 水平校准盘、金属球、圆柱式定位器、转动惯量接插座、铜圆柱、铝块及凹盘等,更不得 使其坠落地 实验内容 1.验证刚体转动定律 (1)接通气源、取下动盘、放上水平校准盘再调节地脚螺丝使定盘及气室上表面处 于水平状态。 (2)将仪器各部分均调到正常状态。主要包括:气垫滑轮运转自如且无附加力矩, 细线自然缠绕于动盘圆柱时,应与动盘平面平行,且细线应分别与气垫滑轮轴向垂直;两 端砝码桶基本等高;聚光灯泡对准光敏二极管,且光控计时正常等。 (3)依次向两个砝码桶(其质量相等 5g)内放入等量砝码,分别在不同力矩作用下 以数字毫秒计测定动盘旋转一周(即 1 = 2 )及两周(  2 = 4 )所需的时间 t1 及 t2 各 3 次;给动盘施加转动力矩的方向是逆时针在动盘圆柱上绕线 3 周以上。采用数字毫秒计 测动盘旋转一周及两周的时间。 (4)为采用对立影响法消除动盘可能产生的零转引起的系统误差,使动盘按相反方 向旋转,并重复 3 中所述的测量;但测量前,应重新调整气垫滑轮轴线与细线垂直。 1.1.在不同力矩作用下,测定动盘转动的角加速度(见下表)。 1.2.据下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纸上,以 N 为横坐标,  为纵坐标,作 N- 曲线, 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由直线斜率求动盘的转动惯量 I 。 动盘顺时针旋转时单位制(SI): g m s D m 2 1 2 9.8 / ; 2 10− = =  测量 次数 i 1 2 3 4 5 j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物 m i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