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如何面对处于强势且咄咄逼人的西洋文明,是每个20世纪中国读书人都必 须思考的问题。辜氏出于民族自尊而抗议西方的“傲慢与偏见”,超越具体的历 史语境,探讨中国文化的内在魅力,其著述百年后仍有读者,可见此命题的严肃 性。不过,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辜氏所受到的非议最多,其“重新出土” 面临的阻力也最大,除了语言(用英语写作)的障碍,更重要的是其文体及论述 策略。辜氏为人为文,语不惊人死不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采用箴言体、笔 记体写作,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必论证,只求奇警,文章必然以气势而 不是逻辑或学识取胜。常被论者提及的“旁征博引”,也只是相对于其时国人的 西学水平而言。至于“国学”,更非辜氏所长。这就难怪“五四”以后,随着大 批留学生归国以及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辜氏随意性很强的中西比较,不再被学 界所赞赏。而其广泛传播的“妙语”,更加深了与新文化人的矛盾与隔阂。 相对于辜氏在国内的政治活动,我更欣赏其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除 了《论语》、《中庸》的英译,《中国人的精神》(英)、《呐喊》(德)、《辜 鸿铭论集》(日)等的出版,毕竟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与汉学家和传教士截然不同 的另一个“中国”。在西方语境下谈论中国文化,自然是希望借东方文化补救西 方文化的缺失。对这一论述策略不理解,无论是赞赏还是批判,我以为都是不得 要领的。这种读者的锁定,决定了辜氏对东方文化的评价,必然与以改造中国 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知识者大相径庭。或者说,后者主要面对“现 实的中国”,而前者谈论的则是“理想的中国”。在我看来,只要不越界发挥, 二者各有其合理性。也就是说,当年新文化提倡者的批判锋芒,并不因辜氏的重 新出土而黯然失色 两年前,在东京的神保町淘旧书,与《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精神》)失 之交臂,懊悔莫及,曾在文章中有所表示。友人以中译本相赠,意在让我“圆梦” 迫不及待翻阅一遍,更加强化了我当初的直觉: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 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 1996年4月22日于京西蔚秀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大众乐于品味并传播轶事,故对文入学者来说,有无轶事是很矛盾的, 没有轶事是遗憾,有太多轶事也是遗憾。 B.辜鸿铭的轶事由于在餐桌上被过度消费,而成了所有人阅读其作品的巨大障 碍,人们记住的多是其对小脚、辫子、太监等的辩护。 C.“黄祸说”的提出与西方汉学家持有的民族歧视和文化偏见的观点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换句话说,是因为西方没有正确地认识中国。 D.西方汉学家与辜鸿铭的不同点表现为:前者注重枝节问题,后者注重能“识 大体”、旁征博引、文章以气势取胜、擅长中西文明比较。 E.在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方面,辜鸿铭之所以确有所长,是因为其学识渊博, 有较强的悟性、直觉和对整体把握的能力。 (2)作者从哪些方面讲述了轶事之外的辜鸿铭?请简要分析。(6分) (3)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为何辜氏受到的非议最多?请简要分析。(6分)如何面对处于强势且咄咄逼人的西洋文明,是每个 20 世纪中国读书人都必 须思考的问题。辜氏出于民族自尊而抗议西方的“傲慢与偏见”,超越具体的历 史语境,探讨中国文化的内在魅力,其著述百年后仍有读者,可见此命题的严肃 性。不过,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辜氏所受到的非议最多,其“重新出土” 面临的阻力也最大,除了语言(用英语写作)的障碍,更重要的是其文体及论述 策略。辜氏为人为文,语不惊人死不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采用箴言体、笔 记体写作,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必论证,只求奇警,文章必然以气势而 不是逻辑或学识取胜。常被论者提及的“旁征博引”,也只是相对于其时国人的 西学水平而言。至于“国学”,更非辜氏所长。这就难怪“五四”以后,随着大 批留学生归国以及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辜氏随意性很强的中西比较,不再被学 界所赞赏。而其广泛传播的“妙语”,更加深了与新文化人的矛盾与隔阂。 相对于辜氏在国内的政治活动,我更欣赏其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除 了《论语》、《中庸》的英译,《中国人的精神》(英)、《呐喊》(德)、《辜 鸿铭论集》(日)等的出版,毕竟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与汉学家和传教士截然不同 的另一个“中国”。在西方语境下谈论中国文化,自然是希望借东方文化补救西 方文化的缺失。对这一论述策略不理解,无论是赞赏还是批判,我以为都是不得 要领的。这种读者的锁定,决定了辜氏对东方文化的评价,必然与以改造中国、 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知识者大相径庭。或者说,后者主要面对“现 实的中国”,而前者谈论的则是“理想的中国”。在我看来,只要不越界发挥, 二者各有其合理性。也就是说,当年新文化提倡者的批判锋芒,并不因辜氏的重 新出土而黯然失色。 两年前,在东京的神保町淘旧书,与《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精神》)失 之交臂,懊悔莫及,曾在文章中有所表示。友人以中译本相赠,意在让我“圆梦”。 迫不及待翻阅一遍,更加强化了我当初的直觉: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 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 1996 年 4 月 22 日于京西蔚秀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 A.由于大众乐于品味并传播轶事,故对文入学者来说,有无轶事是很矛盾的, 没有轶事是遗憾,有太多轶事也是遗憾。 B.辜鸿铭的轶事由于在餐桌上被过度消费,而成了所有人阅读其作品的巨大障 碍,人们记住的多是其对小脚、辫子、太监等的辩护。 C.“黄祸说”的提出与西方汉学家持有的民族歧视和文化偏见的观点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换句话说,是因为西方没有正确地认识中国。 D.西方汉学家与辜鸿铭的不同点表现为:前者注重枝节问题,后者注重能“识 大体”、旁征博引、文章以气势取胜、擅长中西文明比较。 E.在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方面,辜鸿铭之所以确有所长,是因为其学识渊博, 有较强的悟性、直觉和对整体把握的能力。 (2)作者从哪些方面讲述了轶事之外的辜鸿铭?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为何辜氏受到的非议最多?请简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