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唐代文化,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3分) 域外文化大量涌入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大地,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 文化的本质。诚然,域外文化的大量输人,对唐人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有十分巨大的影 响,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或受其影响。唐代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 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唐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 也并没有荡而不返,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亲和力的部 分,为唐人所接受、采纳,否则即被抛弃。(7分) 这实际上就是唐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 之融为整个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唐文化的开放性,正是其兼容性的基础,而 兼容性又是其宏阔博大的根本保证。(5分) 以唐文化的繁荣为鉴,我们必须倡导文化的开放,而不是封闭。 3.理学,是两宋理学共同努力而创建的完备的理论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 “理”为哲学思辩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又称宋学、道学、新儒学。宋代理学的建构 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期、发展期、集大成期。(3分) 理学开山祖是周敦颐,他对理学的贡献有二:第一,他以六经为本,合阴阳五行之说,出入 释老,创造性地构制出《太极图说》,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方向。第二,他提出了“诚”为最高的 道德伦理境界,显示出理学的伦理哲学趋向。另一位理学开创者是邵雍,他将天地万物抽象于 象数演化的范畴,构造出一个包括自然和人类历史的世界图式,为后世理学思想中“天理”、“人 欲”对立论埋下了伏笔。(4分) 理学发展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和二程。张载发挥邵雍之学,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打通 了“外王”与“内圣”之间的方便之门,也为格物致知的理学认识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二程兄 弟则第一次将“天理”粹炼成为脱离物质载体的纯理念,为理学确立了“理”本体。构筑起理学 完整而严密的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的思想体系。(4分) 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天理”思想,将之视为最 高范畴,“理”的表现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样,万物之中皆含有“理”,即“理一分殊”。 朱熹将形而上的“理”标举为牢笼宇宙的万物之本,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与宇宙秩 序间的完全沟通,为伦理秩序的存在和永恒不变找到了哲学依据。以此为基础,朱熹提出了道 德修养为一切人生根本的命题,描绘出“诚意一正心一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 12772.唐代文化 ,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 。(3分) 域外文化大量涌人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大地,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 文化的本质。诚然 ,域外文化 的大量输人 ,对唐人 的文化 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有十分巨大的影 响,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或受其影响。唐代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 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唐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 也并没有荡而不返,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亲和力的部 分,为唐人所接受、采纳,否则即被抛弃。(7分) 这实际上就是唐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 之融为整个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唐文化的开放性,正是其兼容性的基础,而 兼容性又是其宏阔博大的根本保证。(5分) 以唐文化的繁荣为鉴,我们必须倡导文化的开放,而不是封闭。 3.理学,是两宋理学共同努力而创建的完备的理论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 “理”为哲学思辩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又称宋学、道学、新儒学。宋代理学的建构 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期、发展期、集大成期。(3分) 理学开山祖是周敦颐,他对理学的贡献有二 :第一,他以六经为本 ,合阴阳五行之说 ,出人 释老,创造性地构制出《太极图说》,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方向。第二,他提出了“诚”为最高的 道德伦理境界,显示出理学的伦理哲学趋向。另一位理学开创者是邵雍,他将天地万物抽象于 象数演化的范畴,构造出一个包括自然和人类历史的世界图式,为后世理学思想中“天理”、“人 欲”对立论埋下了伏笔。(4分) 理学发展期 的代表人物是张载和二程 。张载发挥邵雍之学,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 ,打通 了“外王”与“内圣”之间的方便之门,也为格 物致知的理学认识论作 了理论上的准备。二程兄 弟则第一次将“天理”粹炼成为脱离物质载体的纯理念,为理学确立了“理”本体。构筑起理学 完整而严密的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的思想体系。(4分) 集大成时期 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创造性地发挥 了二程以来 的“天理”思想 ,将之视为最 高范畴,“理”的表现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样,万物之中皆含有“理”,即“理一分殊”。 朱熹将形而上的“理”标举为牢笼宇宙的万物之本,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与宇宙秩 序间的完全沟通,为伦理秩序的存在和永恒不变找到了哲学依据。以此为基础,朱熹提出了道 德修养为一切人生根本的命题,描绘出“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一 一平天 127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