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对当代中国丧养行为的调查与丧弹意义的研究”报告 食堂、教室等地门口散发纸质问卷,而是采取了网上调查的形式。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我 群发了两千多封邮件,一度被邮件系统识别为垃圾邮件机器人并遭到了屏蔽。最后我们回收 了110份问卷,基本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在调查之初,最困扰我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项调查?随着思考的深入和调查的进 行,我渐渐意识到丧葬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情,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因为我们的亲人 朋友甚至我们自己都可能在未来的某天离开这个世界,而丧葬正是最后的送别仪式。丧葬仪 式是中国纲常伦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丧葬习俗的传承或者变迁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文化上 的原因。我们试图了解大学生的丧葬观念,是为了了解传统习俗在今天的处境。 在做这次调査的时候,我们采访了陈金华老师,说是采访其实更像一次聊天,陈老师和 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些想法和观念,让我们受益匪浅。 虽然调查已经接近尾声,但我们的思考还将继续 杨义明(07300150015) 这次课题调研,收获颇丰。原本最初只是想调查一下当代大学生的丧葬观念与前辈的 不同点,可最终却引起了我们对丧葬行为的本质及其背后的教化意义的思考,这可真是事先 未曾意料到的。由此,我感到我们确是做了一次有益的调查与思考。 调査指出,本以为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沐浴着越来越多价值观的冲击, 特别是西方文明的影响,对丧葬问题应该与前辈有很大区别,他们对很多现在的做法应该颇 为不屑,似乎他们应该比较容易接受海葬等行为。虽然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的想法, 但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被调查的大学生们只不过和我一样过于单纯和乐观了吧。他们今天 对此观点的选择难免只是在为深入思考的前提下的一个很轻率的决定,也许更多的只是在看 到调査问卷问题后一秒钟反映的结果,连思考也算不上。 丧葬行为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他串联着人类文明的衍生和发展。存在就是合理的 虽然这句话有很多可以批判的地方,但却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一个角度。传统的丧葬方式既然 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就必然有着其不断存续的原因。这背后的深层因素可以说就是我们这个 民族、这个文明的文化基因,岂是轻易能够改变的。我先前的单纯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 点,狂妄地认为这都是历史的糟粕,弃之可以如弃草芥。真是贻笑大方了!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似乎渐渐有些悲观,认为传统的丧葬方式是没法改变的了。但更 细细思考,其实也不必然。传统的丧葬行为在今天造成了一定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可以说是现实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变。但变不是一瞬的,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我们对此应该 有充分的认识和信心 我们在调查中的一个重要思考,就是要唤起民众对丧葬行为背后教化思想的认识,不 要陷入为丧葬而丧葬的教条继承。这是如今的一个很大问题。一方面我们称我们继承了先辈 的行为,但另一方面我们却早把更为重要的内在的思想文化意义给丢弃了。这方面的危害可 谓无穷,我们自认为对先辈有所继承,却不知早已作了背叛 我们的调查与研究毕竟仍是十分初级的,我们也深感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可以深入的 地方。不过,以这次调研为契机,我们思想的成熟确实显然的。我们很高兴能有同学在问卷 调查的留言处写下自己的切身感受,称这次调查让他思考了一些未曾思考过的东西,我想我 们的“启蒙”作用算是达到了吧 感谢陈金华老师、邵晓莹老师接受我们的访问,给予了我们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相信本次调研只是我们思考的一个开始。 -11“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11 - 食堂、教室等地门口散发纸质问卷,而是采取了网上调查的形式。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我 群发了两千多封邮件,一度被邮件系统识别为垃圾邮件机器人并遭到了屏蔽。最后我们回收 了 110 份问卷,基本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在调查之初,最困扰我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项调查?随着思考的深入和调查的进 行,我渐渐意识到丧葬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情,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因为我们的亲人、 朋友甚至我们自己都可能在未来的某天离开这个世界,而丧葬正是最后的送别仪式。丧葬仪 式是中国纲常伦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丧葬习俗的传承或者变迁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文化上 的原因。我们试图了解大学生的丧葬观念,是为了了解传统习俗在今天的处境。 在做这次调查的时候,我们采访了陈金华老师,说是采访其实更像一次聊天,陈老师和 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些想法和观念,让我们受益匪浅。 虽然调查已经接近尾声,但我们的思考还将继续... 杨义明(07300150015): 这次课题调研,收获颇丰。原本最初只是想调查一下当代大学生的丧葬观念与前辈的 不同点,可最终却引起了我们对丧葬行为的本质及其背后的教化意义的思考,这可真是事先 未曾意料到的。由此,我感到我们确是做了一次有益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指出,本以为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沐浴着越来越多价值观的冲击, 特别是西方文明的影响,对丧葬问题应该与前辈有很大区别,他们对很多现在的做法应该颇 为不屑,似乎他们应该比较容易接受海葬等行为。虽然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的想法, 但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被调查的大学生们只不过和我一样过于单纯和乐观了吧。他们今天 对此观点的选择难免只是在为深入思考的前提下的一个很轻率的决定,也许更多的只是在看 到调查问卷问题后一秒钟反映的结果,连思考也算不上。 丧葬行为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他串联着人类文明的衍生和发展。存在就是合理的, 虽然这句话有很多可以批判的地方,但却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一个角度。传统的丧葬方式既然 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就必然有着其不断存续的原因。这背后的深层因素可以说就是我们这个 民族、这个文明的文化基因,岂是轻易能够改变的。我先前的单纯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 点,狂妄地认为这都是历史的糟粕,弃之可以如弃草芥。真是贻笑大方了!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似乎渐渐有些悲观,认为传统的丧葬方式是没法改变的了。但更 细细思考,其实也不必然。传统的丧葬行为在今天造成了一定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可以说是现实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变。但变不是一瞬的,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我们对此应该 有充分的认识和信心。 我们在调查中的一个重要思考,就是要唤起民众对丧葬行为背后教化思想的认识,不 要陷入为丧葬而丧葬的教条继承。这是如今的一个很大问题。一方面我们称我们继承了先辈 的行为,但另一方面我们却早把更为重要的内在的思想文化意义给丢弃了。这方面的危害可 谓无穷,我们自认为对先辈有所继承,却不知早已作了背叛! 我们的调查与研究毕竟仍是十分初级的,我们也深感我们的思考还有很多可以深入的 地方。不过,以这次调研为契机,我们思想的成熟确实显然的。我们很高兴能有同学在问卷 调查的留言处写下自己的切身感受,称这次调查让他思考了一些未曾思考过的东西,我想我 们的“启蒙”作用算是达到了吧。 感谢陈金华老师、邵晓莹老师接受我们的访问,给予了我们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相信本次调研只是我们思考的一个开始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