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丧养行为的调查与丧养意义的研究”报告 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 杨义明07300150015经济学系 崔芝苹07300150013经济学系 郭维超07200150023经济学系 今年适逢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 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与此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依然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 要内容。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一些传统观念与思想依然处于统治地位。 其中的一些固然是我们夺取各项建设新胜利的不竭动力,但不可否认,一些观念已对我们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了障碍。人们的丧葬思想就属于这样的一类思想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同时便孕育了长久的丧葬观念。几千年来,虽然各个民族的丧 葬习俗略有不同,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实践着各自的丧葬风俗。可以说,传统的丧葬 观已成了我们民族性格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有其历史积淀,但这一传统的丧 葬观已经成了我们现代文明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认识的课题 在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现在我们以报告的形式分五个方面将我们的思考 结果做一个初步的总结。 丧葬思想的涵义、特点与决定因素 所谓丧葬思想,是指包括人们的死亡观、丧葬行为、祭祀方式在内的围绕丧葬内容的认 识、做法与态度,它是指导人们丧葬行为的关键。 丧葬观念的特点有 (1)民族区域性 丧葬观念作为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社 会风俗、宗教信仰的影响。可以说,世界性的、千篇一律的宗教习俗是不可能存在的。尽管 人类会有某些共同的思想影响着各地的丧葬观念,但差异总是不可避免的。基于这一点,我 们必须提出,由丧葬观念所反映出的文化内容是无所谓高下的,因为它们的形成与渊源本就 是多样且不同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丧葬习俗,我们必须予以尊重 (2)长期延续性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丧葬观念和丧葬行为都不是一蹴而就、突发奇想就形成了的 丧葬观念是在人类文明的长期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可以说,任何民族与地区的丧葬观念 都是在不断继承先人的思想与做法、并有所改进与突破的基础上建立的。此外,一旦丧葬观 念有了一个初步的形态,它的影响将是长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经历过长时间考验的 习俗就有了一定的“免疫性”,想要触动这类习俗往往是十分困难的。 (3)渐变性 尽管丧葬习俗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历史因由,但这也并不是说它们就一定无法改变。换 个角度思考,当下的我们也是生活在历史之中的。我们对丧葬观念的思考与改革也必将记入 历史的画卷。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一过程是曲折与复杂的,对既有的丧葬观念做一个颠 覆性的改革基本是不可能的。丧葬观念的改革历程是渐进的、无法一蹴而就的。对此我们只 能抱有谨慎的态度。 (4)情感性
“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1 - 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 杨义明 07300150015 经济学系 崔芝苹 07300150013 经济学系 郭维超 07200150023 经济学系 今年适逢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 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与此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依然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 要内容。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一些传统观念与思想依然处于统治地位。 其中的一些固然是我们夺取各项建设新胜利的不竭动力,但不可否认,一些观念已对我们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了障碍。人们的丧葬思想就属于这样的一类思想。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同时便孕育了长久的丧葬观念。几千年来,虽然各个民族的丧 葬习俗略有不同,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实践着各自的丧葬风俗。可以说,传统的丧葬 观已成了我们民族性格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有其历史积淀,但这一传统的丧 葬观已经成了我们现代文明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认识的课题。 在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现在我们以报告的形式分五个方面将我们的思考 结果做一个初步的总结。 一 丧葬思想的涵义、特点与决定因素 所谓丧葬思想,是指包括人们的死亡观、丧葬行为、祭祀方式在内的围绕丧葬内容的认 识、做法与态度,它是指导人们丧葬行为的关键。 丧葬观念的特点有: (1) 民族区域性 丧葬观念作为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社 会风俗、宗教信仰的影响。可以说,世界性的、千篇一律的宗教习俗是不可能存在的。尽管 人类会有某些共同的思想影响着各地的丧葬观念,但差异总是不可避免的。基于这一点,我 们必须提出,由丧葬观念所反映出的文化内容是无所谓高下的,因为它们的形成与渊源本就 是多样且不同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丧葬习俗,我们必须予以尊重。 (2) 长期延续性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丧葬观念和丧葬行为都不是一蹴而就、突发奇想就形成了的。 丧葬观念是在人类文明的长期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可以说,任何民族与地区的丧葬观念 都是在不断继承先人的思想与做法、并有所改进与突破的基础上建立的。此外,一旦丧葬观 念有了一个初步的形态,它的影响将是长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经历过长时间考验的 习俗就有了一定的“免疫性”,想要触动这类习俗往往是十分困难的。 (3) 渐变性 尽管丧葬习俗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历史因由,但这也并不是说它们就一定无法改变。换一 个角度思考,当下的我们也是生活在历史之中的。我们对丧葬观念的思考与改革也必将记入 历史的画卷。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一过程是曲折与复杂的,对既有的丧葬观念做一个颠 覆性的改革基本是不可能的。丧葬观念的改革历程是渐进的、无法一蹴而就的。对此我们只 能抱有谨慎的态度。 (4) 情感性
“对当代中国丧养行为的调查与丧养意义的研究”报告 和其他的文化符号不同,丧葬观念保留着我们对先人的一份敬畏。由祖先传承下来的丧 葬习俗,其背后的教化意义是无穷的。我们保留它们、沿袭它们,就是对先人的一份承诺。 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一项习俗的改革会比丧葬观念的革新触动我们更多的情感。中国人尤 其如此,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中自古就刻上了孝敬、氏族、传承等思想的烙印。基于这个特 性,其实我们在谈到丧葬新法时必须考虑人们的感情因素,对某些敏感问题只能留待日后处 以上四点是我们考虑任何丧葬思想问题的基础,只有认识到了丧葬思想的这些特点,我 们的讨论才可以做到有效可行 此外,与上述认识一致,我们认为,影响丧葬观念的因素包括 (1)民族习惯; (2)宗教教义; (3)社会风俗 (4)家族传统; (5)个体意愿。 这些因素有时是难以割离存在的,但任一因素都是不能忽视的。其中的任一项发生改变 时,个体的丧葬思想和行为都会发生改变。 传统丧葬风俗在当代社会引发的问题与思考 尽管传统的丧葬观有其历史积淀,但在现代文明中,它却带来了一些问题。对此,我们 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认识。 传统丧葬观在当今社会造成的问题有 1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 由于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人们耗费了大量土地用于建造公共墓地,这就使我国当前 的耕地退化问题更为突出。我国的人口众多,解决人民的生存需求、确保粮食产量是我国的 一项重要任务。大量的可用耕地被非农行为长期占有,是对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的一种严重 浪费。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的入葬习俗势必加剧对墓葬用地的需求,这一问题也日 益严重。 2丧葬活动中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我国传统丧葬观念中,一些落后的迷信思想在当前的丧葬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烧锡 箔,烧纸钱,烧纸别墅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我国现有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的同时,更潜 在地影响了下一代人的死亡观。 3纪念亲人的活动过于流于形式 年之中,清明与冬至是人们大量外出扫墓缅怀亲人的日子。固定的时段造成了交通以 及治安保障的巨大压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平时的墓园可谓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在其它 的丧葬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只重形式、轻视情感内涵的现象 4器官与遗体捐献比例与发达国家比有较大差距 人们固有的观念根深蒂固以及宣传倡导力度的不足。我国现在器官与遗体的捐献比例有 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对其原因进行思考与认识,进一步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是当前的一个重要 问题 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有效、合理地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内对丧 葬行为进行一些革新,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2 - 和其他的文化符号不同,丧葬观念保留着我们对先人的一份敬畏。由祖先传承下来的丧 葬习俗,其背后的教化意义是无穷的。我们保留它们、沿袭它们,就是对先人的一份承诺。 可以说,没有其他任何一项习俗的改革会比丧葬观念的革新触动我们更多的情感。中国人尤 其如此,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中自古就刻上了孝敬、氏族、传承等思想的烙印。基于这个特 性,其实我们在谈到丧葬新法时必须考虑人们的感情因素,对某些敏感问题只能留待日后处 理。 以上四点是我们考虑任何丧葬思想问题的基础,只有认识到了丧葬思想的这些特点,我 们的讨论才可以做到有效可行。 此外,与上述认识一致,我们认为,影响丧葬观念的因素包括: (1) 民族习惯; (2) 宗教教义; (3) 社会风俗; (4) 家族传统; (5) 个体意愿。 这些因素有时是难以割离存在的,但任一因素都是不能忽视的。其中的任一项发生改变 时,个体的丧葬思想和行为都会发生改变。 二 传统丧葬风俗在当代社会引发的问题与思考 尽管传统的丧葬观有其历史积淀,但在现代文明中,它却带来了一些问题。对此,我们 不得不重新审视与认识。 传统丧葬观在当今社会造成的问题有: 1 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 由于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人们耗费了大量土地用于建造公共墓地,这就使我国当前 的耕地退化问题更为突出。我国的人口众多,解决人民的生存需求、确保粮食产量是我国的 一项重要任务。大量的可用耕地被非农行为长期占有,是对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的一种严重 浪费。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的入葬习俗势必加剧对墓葬用地的需求,这一问题也日 益严重。 2 丧葬活动中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我国传统丧葬观念中,一些落后的迷信思想在当前的丧葬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烧锡 箔,烧纸钱,烧纸别墅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我国现有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的同时,更潜 在地影响了下一代人的死亡观。 3 纪念亲人的活动过于流于形式 一年之中,清明与冬至是人们大量外出扫墓缅怀亲人的日子。固定的时段造成了交通以 及治安保障的巨大压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平时的墓园可谓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在其它 的丧葬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只重形式、轻视情感内涵的现象。 4 器官与遗体捐献比例与发达国家比有较大差距 人们固有的观念根深蒂固以及宣传倡导力度的不足。我国现在器官与遗体的捐献比例有 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对其原因进行思考与认识,进一步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是当前的一个重要 问题。 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有效、合理地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内对丧 葬行为进行一些革新,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对当代中国丧养行为的调查与丧养意义的研究”报告 当代中国丧葬观念现状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思考,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人的丧葬观念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1沿袭先辈的丧葬习俗仍是主流 从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调查结果来看,如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丧葬习俗依然保留着较 多的传统的风俗,如守灵、烧纸、清明祭扫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传统风 俗依然会是中国人丧葬活动的必经程序 2丧葬风俗中存在一些新气象 尽管由于传统的文化因素,传统的丧葬习俗仍是当代社会的主流,但我们依然看到,也 存在着一些新气象:简化丧葬仪式,不举行遗体告别:进行遗体捐赠,救助病患;不再焚烧 香烛、纸钱、纸别墅:以塔葬、树葬、海葬等代替传统土葬等。这些新气象一般出现在高学 历文化的家庭中。可见,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的丧葬习俗会有新的思考、丧葬 观念也会更加理性务实 3丧葬习俗背后的教化意义被弱化 任何一项丧葬制度的背后都有其文化含义,先人们在设计一系列的丧葬习俗时都是经深 思熟虑后进行的,经过历史检验保存至今的习俗尤为如此。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人似乎 已不太重视丧葬习俗背后所反映的文化意义了,人们越来越模式化地将丧葬流程进行下来, 可谓有些本末倒置。这一点是相当可怕的。我们自认为继承了祖先的文化传统,但其实质内 涵却早被我们所抛弃了。 4新一代青年的丧葬观念较上一代有一定改变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由于较高的教育程度以及西方思想的渗入,当代大学生的丧葬观念 和前辈相比有了一定的突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逐渐意识到了传统丧葬行为在新时代出现 的问题。以最为关键的殡葬方式为例,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大学生的第一选择是非传统的墓 地土葬方式。但仍应该看到,调查的数据只是当代大学生目前的想法,我们仍不能忽视当代 青年对这一问题态度的发展与转变。 5社会、政府、民间团体正在设法推进丧葬革新 近年来,传统丧葬习俗引发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专注,一些有识之士正通过各 种方式发出倡议,呼吁文明祭扫,给子孙后代保留足够耕地等。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部门 和丧葬经营场所也正通过各种努力鼓励人们选择新式丧葬法。据《文汇报》2008年12月1 日载:滨海古园推出新政策,凭借海葬证明可全额退还原购墓地款,为推广海葬提供了进一 步的保障。该文还指出,2008年共有1887人选择了海葬方式,比上一年增长了10% 四一些有待讨论的问题及我们的看法 1烧纸钱、烧锡箔、祭祀是供奉祭品等丧葬行为可否被笼统地判定为迷信行为? 从无神论的角度来说,人是无所谓来世的,死后的灵魂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从这一点 来说,意图通过烧纸钱使死去的亲人在阴间有钱花的思想是没有依据的。但是否就可以简单 的将其贴上迷信的标签而一棍子打死呢?我们认为也不必然。尽管这类做法是建立在一种虚 无的基础上,但客观上也是有其一定效果的。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人们回报先人的恩德 对先人难以割舍的敬爱之情,并以此取到了教育小辈孝顺长辈的启示作用。所以,我们认为, 这类行为虽不该提倡,但其客观上的作用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2丧葬行为是否无法避免会流于形式
“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3 - 三 当代中国丧葬观念现状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思考,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人的丧葬观念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1 沿袭先辈的丧葬习俗仍是主流 从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调查结果来看,如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丧葬习俗依然保留着较 多的传统的风俗,如守灵、烧纸、清明祭扫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些传统风 俗依然会是中国人丧葬活动的必经程序。 2 丧葬风俗中存在一些新气象 尽管由于传统的文化因素,传统的丧葬习俗仍是当代社会的主流,但我们依然看到,也 存在着一些新气象:简化丧葬仪式,不举行遗体告别;进行遗体捐赠,救助病患;不再焚烧 香烛、纸钱、纸别墅;以塔葬、树葬、海葬等代替传统土葬等。这些新气象一般出现在高学 历文化的家庭中。可见,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的丧葬习俗会有新的思考、丧葬 观念也会更加理性务实。 3 丧葬习俗背后的教化意义被弱化 任何一项丧葬制度的背后都有其文化含义,先人们在设计一系列的丧葬习俗时都是经深 思熟虑后进行的,经过历史检验保存至今的习俗尤为如此。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人似乎 已不太重视丧葬习俗背后所反映的文化意义了,人们越来越模式化地将丧葬流程进行下来, 可谓有些本末倒置。这一点是相当可怕的。我们自认为继承了祖先的文化传统,但其实质内 涵却早被我们所抛弃了。 4 新一代青年的丧葬观念较上一代有一定改变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由于较高的教育程度以及西方思想的渗入,当代大学生的丧葬观念 和前辈相比有了一定的突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逐渐意识到了传统丧葬行为在新时代出现 的问题。以最为关键的殡葬方式为例,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大学生的第一选择是非传统的墓 地土葬方式。但仍应该看到,调查的数据只是当代大学生目前的想法,我们仍不能忽视当代 青年对这一问题态度的发展与转变。 5 社会、政府、民间团体正在设法推进丧葬革新 近年来,传统丧葬习俗引发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专注,一些有识之士正通过各 种方式发出倡议,呼吁文明祭扫,给子孙后代保留足够耕地等。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部门 和丧葬经营场所也正通过各种努力鼓励人们选择新式丧葬法。据《文汇报》2008 年 12 月 11 日载:滨海古园推出新政策,凭借海葬证明可全额退还原购墓地款,为推广海葬提供了进一 步的保障。该文还指出,2008 年共有 1887 人选择了海葬方式,比上一年增长了 10%。 四 一些有待讨论的问题及我们的看法 1 烧纸钱、烧锡箔、祭祀是供奉祭品等丧葬行为可否被笼统地判定为迷信行为? 从无神论的角度来说,人是无所谓来世的,死后的灵魂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从这一点 来说,意图通过烧纸钱使死去的亲人在阴间有钱花的思想是没有依据的。但是否就可以简单 的将其贴上迷信的标签而一棍子打死呢?我们认为也不必然。尽管这类做法是建立在一种虚 无的基础上,但客观上也是有其一定效果的。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人们回报先人的恩德、 对先人难以割舍的敬爱之情,并以此取到了教育小辈孝顺长辈的启示作用。所以,我们认为, 这类行为虽不该提倡,但其客观上的作用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2 丧葬行为是否无法避免会流于形式?
“对当代中国丧养行为的调查与丧养意义的研究”报告 应该说,丧葬行为有其一定的固定或难以改变的程序。千篇一律的送葬模式以及年年如 此的祭祀方式的确让人留下了丧葬行为流于形式的印象。但必须指出,形式的固定是丧葬活 动的特性决定的,但固定形式和流于形式却并不是等价的。丧葬行为个人留下流于形式的印 象,主要还是因为当事人舍本求末,忘记了丧葬行为的本意,以为形式上走一个过场就完成 了丧葬仪式。其实,除了外在的仪式外,丧葬方式另一个很重要、常被我们忽视的是情感和 思想上的悼念与追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更为重要的。只要我们在内心走过了祭祀仪 式,丧葬活动的意义也就达到了。至于表面的、程序上的仪式,只不过是一个外在表象罢了, 这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3可否对进行遗体捐献的公民的家属进行一定的回报? 我国当前遗体捐献的比例依然比较低,为了鼓励人们进行遗体捐赠,政府部门可否采取 对进行遗体捐献的公民的家属进行一定的物质回报的政策激励呢?在我国,买卖器官是非法 的、政府明令禁止的。但对于死者的器官,可否象征性地给予捐赠者家属一定物质回报呢? 我们认为,当前的低遗体捐赠率主要还是人们固有的、传统的思想文化上的原因,低物 质回报对人们的选择的影响是不大的,高物质回报的恶性结果也是我们可以设想的。但是, 除了当前对志愿遗体捐献者颁发证书外,可否考虑增加一些其他的非物质性的措施对这类人 士进行褒奖?比如,可以在报刊上刊登致敬函,在墓葬的某区域给予一些标志等。我们认为, 以此既表达了社会对遗体捐献者的敬意,也达到了鼓励人们遗体捐献的宣传作用。 4丧葬活动的改革究竟需要多久?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人们必须避免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认为丧葬活动的改革在近二 三十年间就会完成,随着接受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的丧葬思想会 与前辈有很大不同,势必会加速丧葬改革。另一种认识则以为丧葬活动的传统文化决定因素 过强过深,改变几无可能 改革必然是渐进的,但趋势必然的。我们必须看到当代丧葬活动的一些新风新潮,但 盲目夸大这一现象也是不合实际的。我们认为,改革经历的实践使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过程如何?社会整体和个人应承担哪些 责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将使得丧葬改革时间长短的疑问得到落实。 五对变革丧葬观念的思考与畅想 1基本的原则、认识与态度 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文化差异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一些看来是封建迷信的丧葬 风俗对于当事人来说的意义依然是重大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予以尊重。由于丧葬活动 有其特殊的情感性,我们必须时刻将人们的情感接受度放在心中。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现实、 不人道的。 2寄希望于有理性与历史责任感的人们躬行实践 由于行政指令般的改革不切实际,最现实的改革只能寄希望于单独的个人。我们相信, 只要存在这样为子孙后代考虑的、高文化水平的人存在,他们的队伍是会不断壮大的。因为 个人就可以影响他的家人、朋友等一群人,这样的发散效力是无穷的。 3呼吁人们重拾丧葬文化的教化意义 我们认为,丧葬习俗除了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外,最重要的便在于教育子孙后代铭记家族 传承,孝敬长辈,努力前程,光耀先祖。虽然改革传统丧葬习俗有困难,但是教导人们关注 这背后的教化含义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一旦人们真正了解了这些文化内涵,便会不再拘泥 于传统的风俗传统了。抓住了实质,还需要一味的死守程序吗?
“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4 - 应该说,丧葬行为有其一定的固定或难以改变的程序。千篇一律的送葬模式以及年年如 此的祭祀方式的确让人留下了丧葬行为流于形式的印象。但必须指出,形式的固定是丧葬活 动的特性决定的,但固定形式和流于形式却并不是等价的。丧葬行为个人留下流于形式的印 象,主要还是因为当事人舍本求末,忘记了丧葬行为的本意,以为形式上走一个过场就完成 了丧葬仪式。其实,除了外在的仪式外,丧葬方式另一个很重要、常被我们忽视的是情感和 思想上的悼念与追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更为重要的。只要我们在内心走过了祭祀仪 式,丧葬活动的意义也就达到了。至于表面的、程序上的仪式,只不过是一个外在表象罢了, 这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3 可否对进行遗体捐献的公民的家属进行一定的回报? 我国当前遗体捐献的比例依然比较低,为了鼓励人们进行遗体捐赠,政府部门可否采取 对进行遗体捐献的公民的家属进行一定的物质回报的政策激励呢?在我国,买卖器官是非法 的、政府明令禁止的。但对于死者的器官,可否象征性地给予捐赠者家属一定物质回报呢? 我们认为,当前的低遗体捐赠率主要还是人们固有的、传统的思想文化上的原因,低物 质回报对人们的选择的影响是不大的,高物质回报的恶性结果也是我们可以设想的。但是, 除了当前对志愿遗体捐献者颁发证书外,可否考虑增加一些其他的非物质性的措施对这类人 士进行褒奖?比如,可以在报刊上刊登致敬函,在墓葬的某区域给予一些标志等。我们认为, 以此既表达了社会对遗体捐献者的敬意,也达到了鼓励人们遗体捐献的宣传作用。 4 丧葬活动的改革究竟需要多久?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人们必须避免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认为丧葬活动的改革在近二 三十年间就会完成,随着接受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的丧葬思想会 与前辈有很大不同,势必会加速丧葬改革。另一种认识则以为丧葬活动的传统文化决定因素 过强过深,改变几无可能。 改革必然是渐进的,但趋势必然的。我们必须看到当代丧葬活动的一些新风新潮,但 盲目夸大这一现象也是不合实际的。我们认为,改革经历的实践使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过程如何?社会整体和个人应承担哪些 责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将使得丧葬改革时间长短的疑问得到落实。 五 对变革丧葬观念的思考与畅想 1 基本的原则、认识与态度 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文化差异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一些看来是封建迷信的丧葬 风俗对于当事人来说的意义依然是重大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予以尊重。由于丧葬活动 有其特殊的情感性,我们必须时刻将人们的情感接受度放在心中。一刀切的做法是不现实、 不人道的。 2 寄希望于有理性与历史责任感的人们躬行实践 由于行政指令般的改革不切实际,最现实的改革只能寄希望于单独的个人。我们相信, 只要存在这样为子孙后代考虑的、高文化水平的人存在,他们的队伍是会不断壮大的。因为 一个人就可以影响他的家人、朋友等一群人,这样的发散效力是无穷的。 3 呼吁人们重拾丧葬文化的教化意义 我们认为,丧葬习俗除了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外,最重要的便在于教育子孙后代铭记家族 传承,孝敬长辈,努力前程,光耀先祖。虽然改革传统丧葬习俗有困难,但是教导人们关注 这背后的教化含义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一旦人们真正了解了这些文化内涵,便会不再拘泥 于传统的风俗传统了。抓住了实质,还需要一味的死守程序吗?
“对当代中国丧养行为的调查与丧养意义的研究”报告 4政府的倡导作用 方面,政府对彻底改革传统丧葬习俗是无能为力的;但另一方面,这不等于政府可以 无作为或不作为,利用舆论和政策导向不断向民众宣传适合时代发展的丧葬观念仍是不可缺 少的。但从现实来看,这一点政府还做得不够。 5丧葬改革路径的模式假设 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社会整体性的接受新丧葬习俗大致应该经历如下一 些阶段 (1)传统丧葬习俗在现实中造成一定问题,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丧葬活动。这也是我们现 在已经经历的阶段。 (2)一些学者、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建议上书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政府 的舆论宣传是人们接受新观念 (3)在学者、专家的亲自时间下,一些思想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加入了新丧葬活动实践的 队伍 (4)政府部门在宣传新观念的同时,应把另一重点落实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丧葬活动意 义,使之摆脱走过场之嫌,以此为契机树立社会主义家庭和谐文化 (5)越来越多的人在继承原丧葬活动意义的同时,对之进行了符合时代的形式改变,社 会逐渐形成了丧葬新风 (6)新风变为新传统,在后一代人的继承中得到发展壮大 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向大众宣传丧葬活动主要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抓住丧葬活动的本质,并打破形式上的束缚对丧葬活动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和创新 6丧葬新法畅想 以下谈到的一些丧葬行为,有些已经被人们有所实践,在这提出只是供人们参考。我们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希望大家意识到的一点是:形式是次要的,只要我们心存缅怀亲人之心。 (1)不进行遗体告别仪式,丧事从简 (2)以播放亲人生前影像代替千遍一律的悼词模式 (3)制作亲人照片集,印发亲友,共同缅怀逝去亲人 (4)在可能的情况下,以平日的扫墓代替清明的过场 (5)适当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有控制的进行一些网上追思活动 (6)适当组织一些集体祭祀活动,既节约成本开支,又宣传提倡了需要鼓励祭祀方式 (7)使非主流的墓葬方式的程序规范化,并进行推 (8)将灵位、骨灰放在家中祭拜 丧葬活动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避免都会经历的过程。正因为其会及所有的人,它带来的 问题影响波及面会很大,改革中会遇到的阻力也将是十分巨大的。此次我们对此进行的一些 初步调查与讨论,只是一个开始的开始,我们深知我们的观点还很薄弱,考虑的问题也很不 充分,但我们坚信,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 在调查与研究过程中,我们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部的陈金华老师做了一次深入的 交流,并通过网络对邵晓莹老师进行了邮件采访。两位老师给了我们有很有益的建议与意见, 使我们的调查增色不少,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附件1:我们关于大学生丧葬思想的问卷、统计结果及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的是网上问卷的形式,感谢108位同学完成了本次问卷。各项问题
“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5 - 4 政府的倡导作用 一方面,政府对彻底改革传统丧葬习俗是无能为力的;但另一方面,这不等于政府可以 无作为或不作为,利用舆论和政策导向不断向民众宣传适合时代发展的丧葬观念仍是不可缺 少的。但从现实来看,这一点政府还做得不够。 5 丧葬改革路径的模式假设 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社会整体性的接受新丧葬习俗大致应该经历如下一 些阶段: (1) 传统丧葬习俗在现实中造成一定问题,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丧葬活动。这也是我们现 在已经经历的阶段。 (2) 一些学者、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建议上书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政府 的舆论宣传是人们接受新观念。 (3) 在学者、专家的亲自时间下,一些思想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加入了新丧葬活动实践的 队伍。 (4) 政府部门在宣传新观念的同时,应把另一重点落实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丧葬活动意 义,使之摆脱走过场之嫌,以此为契机树立社会主义家庭和谐文化。 (5) 越来越多的人在继承原丧葬活动意义的同时,对之进行了符合时代的形式改变,社 会逐渐形成了丧葬新风。 (6) 新风变为新传统,在后一代人的继承中得到发展壮大。 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向大众宣传丧葬活动主要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抓住丧葬活动的本质,并打破形式上的束缚对丧葬活动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和创新。 6 丧葬新法畅想 以下谈到的一些丧葬行为,有些已经被人们有所实践,在这提出只是供人们参考。我们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希望大家意识到的一点是:形式是次要的,只要我们心存缅怀亲人之心。 (1) 不进行遗体告别仪式,丧事从简 (2) 以播放亲人生前影像代替千遍一律的悼词模式 (3) 制作亲人照片集,印发亲友,共同缅怀逝去亲人 (4) 在可能的情况下,以平日的扫墓代替清明的过场 (5) 适当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有控制的进行一些网上追思活动 (6) 适当组织一些集体祭祀活动,既节约成本开支,又宣传提倡了需要鼓励祭祀方式 (7) 使非主流的墓葬方式的程序规范化,并进行推广 (8) 将灵位、骨灰放在家中祭拜 丧葬活动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避免都会经历的过程。正因为其会及所有的人,它带来的 问题影响波及面会很大,改革中会遇到的阻力也将是十分巨大的。此次我们对此进行的一些 初步调查与讨论,只是一个开始的开始,我们深知我们的观点还很薄弱,考虑的问题也很不 充分,但我们坚信,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 在调查与研究过程中,我们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部的陈金华老师做了一次深入的 交流,并通过网络对邵晓莹老师进行了邮件采访。两位老师给了我们有很有益的建议与意见, 使我们的调查增色不少,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附件 1: 我们关于大学生丧葬思想的问卷、统计结果及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的是网上问卷的形式,感谢 108 位同学完成了本次问卷。各项问题
“对当代中国丧养行为的调查与丧养意义的研究”报告 的结果如下: 您的年级是 大一 大二 41% 大三 21% 大四 您的专业方向是 文科 31% 理工科 医科 4789 34% 经管类 1你是否对目前通行的丧葬流程有完整的认识? 是,非常了解5 是,比较了解20 19% 有初步认识 43% 不了解 34% 2你是否认为公墓的大量开发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 但是有必要的,目前的规模还是可以接受的 是,但是有必要的,不过目前似乎扩张太厉害 5551% 是,应该摒弃这个现象 不是,完全有这个必要 6% 3你是否认为现在殡葬花费过高? 是,太过垄断,定价有刚性7166% 否,和当代生活水平一致 说不清 4你是否能接受职业哭丧? 能够,这是传统丧葬行为的现代方式 不能够,缺乏当事人的真情实感 5你是否和父母交流过殡葬观念 没有,感到有忌讳,难以开口 2019% 没有,从没考虑存在这个问题 有,父母讲了他们的考虑 有,我把我的想法和他们进行过交流769 6你是否和同辈交流过殡葬观念 没有,感到有忌讳,难以开口 6 没有,从没考虑存在这个问题 6661%
“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6 - 的结果如下: 您的年级是 大一 41 38% 大二 44 41% 大三 23 21% 大四 0 0% 您的专业方向是 文科 34 31% 理工科 37 34% 医科 18 17% 经管类 19 18% 1 你是否对目前通行的丧葬流程有完整的认识? 是,非常了解 5 5% 是,比较了解 20 19% 有初步认识 46 43% 不了解 37 34% 2 你是否认为公墓的大量开发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 是,但是有必要的,目前的规模还是可以接受的 27 25% 是,但是有必要的,不过目前似乎扩张太厉害 55 51% 是,应该摒弃这个现象 19 18% 不是,完全有这个必要 7 6% 3 你是否认为现在殡葬花费过高? 是,太过垄断,定价有刚性 71 66% 否,和当代生活水平一致 10 9% 说不清 27 25% 4 你是否能接受职业哭丧? 能够,这是传统丧葬行为的现代方式 9 8% 不能够,缺乏当事人的真情实感 99 92% 5 你是否和父母交流过殡葬观念 没有,感到有忌讳,难以开口 20 19% 没有,从没考虑存在这个问题 67 62% 有,父母讲了他们的考虑 14 13% 有,我把我的想法和他们进行过交流 7 6% 6 你是否和同辈交流过殡葬观念 没有,感到有忌讳,难以开口 6 6% 没有,从没考虑存在这个问题 66 61%
“对当代中国丧养行为的调查与丧养意义的研究”报告 有,半开玩笑地谈过 2927% 有,十分严肃认真的谈过 76% 7你认为现代大学生和父辈的丧葬观念会有较大的差别吗 会,我已感受到 会,我相信是这样 不会,传统方式仍是主流 2422% 说不清 2220% 8你认为下列哪些中华民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有存在必要 佩戴黑纱 守灵 使用陪葬物 18 摆放食物等祭品 44% 燃放鞭炮 11 10% 烧锡箔,烧纸钱 30% 清明祭扫 106 98% 对于你认为不必要的选项,你对此的认识是 有传统原因,很难改变 可以逐渐淘汰 能否被淘汰很难说 9目前,你考虑去世后是否遗体捐献? 愿意进行器官捐献,并将遗体进行科学实验 3532% 愿意进行器官捐献,但不愿将遗体进行科学实验4138% 都不愿意 3230% 如果愿意,主要的原因是: 长辈与亲人的模范 社会与舆论的强烈宣传 为他人更好生活的美好愿望 7291% 如果有顾虑,主要的考量是 长辈与亲人的反对 3234% 担心晚辈情感上无法接受 1516% 自身出于对遗体的保护 4244% 10你认为社会对遗体捐献应采取的行为是 推广,但考虑到人们的顾虑,现在应该大力宣传1918% 提倡,但现在应该顺其自然 不做任何表态 l110% l1你可以接受的丧葬方式有
“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7 - 有,半开玩笑地谈过 29 27% 有,十分严肃认真的谈过 7 6% 7 你认为现代大学生和父辈的丧葬观念会有较大的差别吗 会,我已感受到 12 11% 会,我相信是这样 50 46% 不会,传统方式仍是主流 24 22% 说不清 22 20% 8 你认为下列哪些中华民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有存在必要 佩戴黑纱 78 72% 守灵 56 52% 使用陪葬物 18 17% 摆放食物等祭品 47 44% 燃放鞭炮 11 10% 烧锡箔,烧纸钱 32 30% 清明祭扫 106 98% 对于你认为不必要的选项,你对此的认识是 有传统原因,很难改变 28 26% 可以逐渐淘汰 53 49% 能否被淘汰很难说 27 25% 9 目前,你考虑去世后是否遗体捐献? 愿意进行器官捐献,并将遗体进行科学实验 35 32% 愿意进行器官捐献,但不愿将遗体进行科学实验 41 38% 都不愿意 32 30% 如果愿意,主要的原因是: 长辈与亲人的模范 1 1% 社会与舆论的强烈宣传 6 8% 为他人更好生活的美好愿望 72 91% 如果有顾虑,主要的考量是 长辈与亲人的反对 32 34% 担心晚辈情感上无法接受 15 16% 自身出于对遗体的保护 42 44% 10 你认为社会对遗体捐献应采取的行为是 推广,但考虑到人们的顾虑,现在应该大力宣传 19 18% 提倡,但现在应该顺其自然 78 72% 不做任何表态 11 10% 11 你可以接受的丧葬方式有
“对当代中国丧养行为的调查与丧养意义的研究”报告 不火化直接土葬 火化后将骨灰埋入墓地8781% 火化后将骨灰进行壁葬 火化后进行树葬 6056% 火化后进行海葬 8377% 天葬 2321% Other 3% 其中首选是 不火化直接土葬 火化后将骨灰埋入墓地3431% 火化后将骨灰进行壁葬8 火化后进行树葬 18 火化后进行海葬 35 天葬 Other 12你所了解的或你认为你的父母能够接受的丧葬方式有 不火化直接土葬 4643% 火化后将骨灰埋入墓地9083% 火化后将骨灰进行壁葬 火化后进行树葬 火化后进行海葬 天葬 Other 你所了解的或你认为他们的首选是 不火化直接土葬 火化后将骨灰埋入墓地7670% 火化后将骨灰进行壁葬55% 火化后进行树葬 火化后进行海葬 天葬 Other 13你认为清明冬至对死去亲人进行追思,出现大规模扫墓潮有越来越模式化的嫌 疑? 是,但是仍有必要 是,应该换一种形式,使追思日常化 不是,传统的纪念日是很好的扫墓时节 14你认为丧葬观念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是 未成年时期 2624% 青年时期 4441%
“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8 - 不火化直接土葬 43 40% 火化后将骨灰埋入墓地 87 81% 火化后将骨灰进行壁葬 52 48% 火化后进行树葬 60 56% 火化后进行海葬 83 77% 天葬 23 21% Other 3 3% 其中首选是 不火化直接土葬 10 9% 火化后将骨灰埋入墓地 34 31% 火化后将骨灰进行壁葬 8 7% 火化后进行树葬 18 17% 火化后进行海葬 35 32% 天葬 0 0% Other 3 3% 12 你所了解的或你认为你的父母能够接受的丧葬方式有 不火化直接土葬 46 43% 火化后将骨灰埋入墓地 90 83% 火化后将骨灰进行壁葬 34 31% 火化后进行树葬 19 18% 火化后进行海葬 24 22% 天葬 2 2% Other 4 4% 你所了解的或你认为他们的首选是 不火化直接土葬 17 16% 火化后将骨灰埋入墓地 76 70% 火化后将骨灰进行壁葬 5 5% 火化后进行树葬 3 3% 火化后进行海葬 2 2% 天葬 0 0% Other 5 5% 13 你认为清明冬至对死去亲人进行追思,出现大规模扫墓潮有越来越模式化的嫌 疑? 是,但是仍有必要 42 39% 是,应该换一种形式,使追思日常化 26 24% 不是,传统的纪念日是很好的扫墓时节 40 37% 14 你认为丧葬观念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是 未成年时期 26 24% 青年时期 44 41%
“对当代中国丧养行为的调查与丧养意义的研究”报告 中年时期 2422% 老年时期 1312% 临死前 15相较于你今日的丧葬想法,若干年以后会 基本不会改变 3331% 对少数问题会有改变6762% 会有很大改变 感谢您完成了本次问卷。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任何思考,欢迎您在以下空间写出您的感受 天葬有点吓人吧~,这还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即使对于我们大学生,当谈及生死之 事时也会不太自然。对于社会上的态度,可以加以引导,但还是应该顺其自然 我以前对死亡有些思考但几乎没考虑过殡葬的问题所以这次问卷对我还是有点启发 这个调查还不错考虑了一些我平常没有认真考虑的问题 我认为关于丧葬的问题,因当给予适当的自由,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遗体归属的权利, 我们应该给以尊重。谢谢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ll月1日至15日,我们在网上发布了本次调查的问卷。通过发送邮件请求参与的方式 共获得有效问卷样本108份,基本涵盖了大一、大二、大三各年级文史、经管、理工、医科 各专业的同学,且比例恰当适中 调査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对丧葬流程不太熟悉,我们认为这反映了限于年龄 和生活经验,同学们在丧葬活动中多仅是参与者,并未有任何的协调安排经历。有限的体会 主要还是来自不多的亲身体验及所见所闻。 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公墓的大量开发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可见这已经是共识。 但四分之一认为现在的情况可以接受,一半认为浪费了过多的土地,更有二成认为应该废弃 墓葬的开发。从数据来看,同学们对公墓开发的感性认识是不同的。但我们认为这还主要是 同学们的主观感受,并没有太多得比较理性的考虑。 数据显示,近七成的同学并未和父母长辈或同学好友谈论过丧葬事宜,可见大家的忌 讳感是十分强的。在传统丧葬习俗中,清明祭扫的认同度最高,可见清明等传统节日列为法 定假日后人们的认同感有增无减。列第二位的是佩戴黑纱,达七成。对守灵和摆放祭品的认 同只占一半,而烧锡箔、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的认同较低。可见,大多数同学对传统的习俗 还是较为认同的,只是对涉及环境污染、宗教色彩的习俗不可接受 谈及不认同习俗的发展前景,近一半同学认为可以逐渐淘汰,但还有各四分之一认为 很难改变或说不清,可见同学们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的态度比较分散,难有一致意见。 调査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同学愿意进行遗体捐献,比例较高,主要原因是出于对他人 美好生活的关心。不愿意的理由比较多样,自身原因和考虑亲人感受基本都有涉及。关于社 会措施,大多数同学偏向顺其自然,但应充分肯定遗体捐赠行为 数据说明,大学生的首选墓葬方式是海葬和传统土葬,比例均达三分之一,比起父辈 们基本一边倒选择传统土葬墓地的方式应该说有很大突破。 调査还显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己经发觉清明扫墓的模式化,殡葬花费过高等需要我
“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9 - 中年时期 24 22% 老年时期 13 12% 临死前 1 1% 15 相较于你今日的丧葬想法,若干年以后会 基本不会改变 33 31% 对少数问题会有改变 67 62% 会有很大改变 8 7% 感谢您完成了本次问卷。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任何思考,欢迎您在以下空间写出您的感受 天葬有点吓人吧~, 这还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即使对于我们大学生,当谈及生死之 事时也会不太自然。对于社会上的态度,可以加以引导,但还是应该顺其自然。 我以前对死亡有些思考 但几乎没考虑过殡葬的问题 所以这次问卷对我还是有点启发 的.... 这个调查还不错 考虑了一些我平常没有认真考虑的问题 我认为关于丧葬的问题,因当给予适当的自由,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遗体归属的权利, 我们应该给以尊重。谢谢。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1 月 1 日至 15 日,我们在网上发布了本次调查的问卷。通过发送邮件请求参与的方式, 共获得有效问卷样本 108 份,基本涵盖了大一、大二、大三各年级文史、经管、理工、医科 各专业的同学,且比例恰当适中。 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对丧葬流程不太熟悉,我们认为这反映了限于年龄 和生活经验,同学们在丧葬活动中多仅是参与者,并未有任何的协调安排经历。有限的体会 主要还是来自不多的亲身体验及所见所闻。 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公墓的大量开发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可见这已经是共识。 但四分之一认为现在的情况可以接受,一半认为浪费了过多的土地,更有二成认为应该废弃 墓葬的开发。从数据来看,同学们对公墓开发的感性认识是不同的。但我们认为这还主要是 同学们的主观感受,并没有太多得比较理性的考虑。 数据显示,近七成的同学并未和父母长辈或同学好友谈论过丧葬事宜,可见大家的忌 讳感是十分强的。在传统丧葬习俗中,清明祭扫的认同度最高,可见清明等传统节日列为法 定假日后人们的认同感有增无减。列第二位的是佩戴黑纱,达七成。对守灵和摆放祭品的认 同只占一半,而烧锡箔、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的认同较低。可见,大多数同学对传统的习俗 还是较为认同的,只是对涉及环境污染、宗教色彩的习俗不可接受。 谈及不认同习俗的发展前景,近一半同学认为可以逐渐淘汰,但还有各四分之一认为 很难改变或说不清,可见同学们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的态度比较分散,难有一致意见。 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同学愿意进行遗体捐献,比例较高,主要原因是出于对他人 美好生活的关心。不愿意的理由比较多样,自身原因和考虑亲人感受基本都有涉及。关于社 会措施,大多数同学偏向顺其自然,但应充分肯定遗体捐赠行为。 数据说明,大学生的首选墓葬方式是海葬和传统土葬,比例均达三分之一,比起父辈 们基本一边倒选择传统土葬墓地的方式应该说有很大突破。 调查还显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已经发觉清明扫墓的模式化,殡葬花费过高等需要我
“对当代中国丧养行为的调查与丧养意义的研究”报告 们重视的问题。职业哭丧的活动并不为大家认同,我们认为还有其地域风俗的原因。四成同 学认为丧葬观念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是青年时期,可见我们应该重视对此年龄段的人们的宣传 教育与引导。虽然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今日的丧葬想法在日后不会有大改变,我们对此持怀 疑态度,有待进一步调查论证 卷调査只反映了被调査者当前甚至是下意识的态度,我们无法排除被调査人选择的 盲目性,但总体上,我们认为,本次调查还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对丧葬问题的认 识 附件二:课题组成员分工及调研随感 本次课题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经济学系三位同学组成,分别是 杨义明(07300150015),崔芝苹(07300150013),郭维超(07300150023) 在本次调研前,郭维超负责了先期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本次调研问卷有课题组全体成员 讨论确定,由崔芝苹负责进行网上征求填写和数据统计;由崔芝苹和杨义明共同采访了陈金 华老师:由杨义明通过邮件采访了邵晓莹老师;郭维超同学还通过各种形式与同学以聊天的 形式征集了大家的看法和意见:经全体成员讨论,由杨义明主笔完成本报告 郭维超(07300150023): 通过这次对丧葬观念的一个调查,改变了很多我以前对丧葬的看法,通过和同学以及长 辈同辈的交谈和交流,发现对于丧葬的观念,同龄人之间有着比较相同的观念和看法。而对 于长辈,特别是祖辈的老人们。观念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比如在死后的归属方面。个人 认为公墓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价格飞涨却仍然供不应求。根据自己每年扫墓的经历,发 现每年周围又有新的土地被开发出来。景观越做越漂亮,单位墓地占地面积不断增大。从经 济角度考虑,这对社会资源是一种非常大的浪费。同时,有些传统上的习俗,比如说烧纸钱, 房子车子,污染空气而不环保。而长辈们大多更重视传统的观念,对环保方面考虑的比较少。 每次扫墓还连带观景。虽然我认为很多习俗不符合环保观念,但出于对感情的重视以及舆论 的一些问题,长辈们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我更愿意走传统路线,不愿自己推陈出新。从这 份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观念与我有不谋而合之处,比如第2题、第7题、特别是 第8题,支持率比较低的都是不“环保”的一些方法。大学生的观点代表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观 点。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观念上已经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分歧。有些方法在老一辈人的眼里似 乎是不可想象的。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迟早会一部分的替代原有的传统,我们的传统和文化会 不会在我们这一代发生大改变?我不愿意看到这点。也许,等我们变老了,思想又会回归传 统。我只能说,这份调查、包括很多我对丧葬的观念只能代表20岁的我们。 崔芝苹(07300150013) 这学期我和同系的几位同学做了一份关于大学生丧葬观念的调查。我主要负责的是调查 数据的采集和统计这一块。为了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同时也是本着环保的精神,我们没有在
“对当代中国丧葬行为的调查与丧葬意义的研究”报告 - 10 - 们重视的问题。职业哭丧的活动并不为大家认同,我们认为还有其地域风俗的原因。四成同 学认为丧葬观念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是青年时期,可见我们应该重视对此年龄段的人们的宣传 教育与引导。虽然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今日的丧葬想法在日后不会有大改变,我们对此持怀 疑态度,有待进一步调查论证。 问卷调查只反映了被调查者当前甚至是下意识的态度,我们无法排除被调查人选择的 盲目性,但总体上,我们认为,本次调查还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对丧葬问题的认 识。 附件二:课题组成员分工及调研随感 本次课题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007 级经济学系三位同学组成,分别是: 杨义明(07300150015),崔芝苹(07300150013),郭维超(07300150023) 在本次调研前,郭维超负责了先期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本次调研问卷有课题组全体成员 讨论确定,由崔芝苹负责进行网上征求填写和数据统计;由崔芝苹和杨义明共同采访了陈金 华老师;由杨义明通过邮件采访了邵晓莹老师;郭维超同学还通过各种形式与同学以聊天的 形式征集了大家的看法和意见;经全体成员讨论,由杨义明主笔完成本报告。 郭维超(07300150023): 通过这次对丧葬观念的一个调查,改变了很多我以前对丧葬的看法,通过和同学以及长 辈同辈的交谈和交流,发现对于丧葬的观念,同龄人之间有着比较相同的观念和看法。而对 于长辈,特别是祖辈的老人们。观念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比如在死后的归属方面。个人 认为公墓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价格飞涨却仍然供不应求。根据自己每年扫墓的经历,发 现每年周围又有新的土地被开发出来。景观越做越漂亮,单位墓地占地面积不断增大。从经 济角度考虑,这对社会资源是一种非常大的浪费。同时,有些传统上的习俗,比如说烧纸钱, 房子车子,污染空气而不环保。而长辈们大多更重视传统的观念,对环保方面考虑的比较少。 每次扫墓还连带观景。虽然我认为很多习俗不符合环保观念,但出于对感情的重视以及舆论 的一些问题,长辈们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我更愿意走传统路线,不愿自己推陈出新。从这 份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观念与我有不谋而合之处,比如第 2 题、第 7 题、 特别是 第 8 题,支持率比较低的都是不“环保”的一些方法。大学生的观点代表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观 点。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观念上已经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分歧。有些方法在老一辈人的眼里似 乎是不可想象的。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迟早会一部分的替代原有的传统,我们的传统和文化会 不会在我们这一代发生大改变?我不愿意看到这点。也许,等我们变老了,思想又会回归传 统。我只能说,这份调查、包括很多我对丧葬的观念只能代表 20 岁的我们。 崔芝苹(07300150013): 这学期我和同系的几位同学做了一份关于大学生丧葬观念的调查。我主要负责的是调查 数据的采集和统计这一块。为了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同时也是本着环保的精神,我们没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