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者的阳刚之美,狷者的阴柔之美,皆为孔子所称许。如果与法家比较,儒家又显得注重阴 柔了,因为法家是纯任刚阳。如果说道家不止老庄,甚至老庄不能代表道家主流,黄老学 也是主张刚柔相济的,这就大谬不然了。一学派的定名往往是由原始名家及其学术的根 本特征而定。如果失去了这一特征,也就脱离了这一学派,甚至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充足 理由和条件。所以吾固曰:黄老之学兴而道家之学遂亡。 向见陈先生论《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引崔述认为《论语》是“孔子既殁数十年后 (按:不知为何非要待数十年门弟子星散之后?七十子之门人追记其师所述以成编”。“而 《老子》则为老子所自撰,它的成书早于《论语》”。自撰书是否早于编辑所成书,暂置毋辨, 奇怪的是陈先生论证的逻辑标准。陈先生说“先秦典籍引孔子说,无称《论语》者;唯《礼 记》曾引述,而《礼记》编成于汉初”。但“《老子》成书甚早,从先秦各家多曾引述《老子》原 文或论述《老子》思想可为明证”。前者是说书名,后者是说引文,不知如何可比?更有甚 者,标题“古籍记载,与孔孑冋时的叔向曾引述《老子》”、而裾竟然出之于《说苑》。刘向 编《说菀》西汉末不知要比大小《戴记》晩几何年。《说苑》可以为据,而《礼记》不可,是陈 先生论孔老用双璽标准也。不意此一方法复见之于《易传与道家思想》·书。如说:“天行 健(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蛊喙传》:“终则有始,天行也。”“天行”二字,“悉为道家黄老 学派所习用”(31页),其来源,当然也是出自道家典籍。如《十大经·乱》“夫天行有正 信,日月不处,启然不怠,以临天下”;《文子亠上德》“天行不已,终而复始”;《庄子道》“日 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73页)。果真如此,则文、庄之“天行”又何 从而来?《天道》篇历言孔子,独不受“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以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之影响?在陈先生看来,孔子 的话,“只具常识意义,而无哲学意涵”(32页)。因此,虽字面相同,道家和《易传》也非受 其影响。而“天行健”与《老子》“建德若偷”(四十二章)及“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虽文 异而义同(47页)。这种随意性较强的双重论证法,如何让天下人折服 总之,无论从著作成书年代、主要学术概念,还是学派特质诸方面分析,《易传》为儒家 所著典籍,殆无疑义。因此,陈先生所说《易传》与黄老、稷下道家相同之处,只能说明是 《易传》对这两派道家的影响,而不是相反。名家论学,往往如九方皋之相马,志在千里,而 遗其骊黄(见《列子悦符》。而今陈鼓应先生之立论也,则并良马与毛色两失之矣 参考文献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76 [2]邓立光.从帛书《易传》析述孔子晚年的学术思想]周易研究,2000,(3):14 [3]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A]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3 [4]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A]周易研究论文集:第1辑[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刘大钧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8 [6]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79 [7]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1996 8]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39 [9]裘锡圭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逸书并非《黄帝四经》A]文史丛稿[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 10]陈来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门]周易研究,1999(4):6-13 责任编辑:林忠军 18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l者的阳刚之美 ,狷者的阴柔之美 ,皆为孔子所称许。如果与法家比较 ,儒家又显得注重阴 柔了 ,因为法家是纯任刚阳。如果说道家不止老庄 ,甚至老庄不能代表道家主流 ,黄老学 也是主张刚柔相济的 ,这就大谬不然了。一学派的定名往往是由原始名家及其学术的根 本特征而定。如果失去了这一特征 ,也就脱离了这一学派 ,甚至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充足 理由和条件。所以吾固曰 :黄老之学兴而道家之学遂亡。 向见陈先生论《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引崔述认为《论语》是“孔子既殁数十年后 , (按 :不知为何非要待数十年门弟子星散之后 ?) 七十子之门人追记其师所述以成编”。“而 《老子》则为老子所自撰 ,它的成书早于《论语》”。自撰书是否早于编辑所成书 ,暂置毋辨 , 奇怪的是陈先生论证的逻辑标准。陈先生说“先秦典籍引孔子说 ,无称《论语》者 ;唯《礼 记》曾引述 ,而《礼记》编成于汉初”。但“《老子》成书甚早 ,从先秦各家多曾引述《老子》原 文或论述《老子》思想可为明证”。前者是说书名 ,后者是说引文 ,不知如何可比 ? 更有甚 者 ,标题“古籍记载 ,与孔子同时的叔向曾引述《老子》”,而证据竟然出之于《说苑》。刘向 编《说苑》于西汉末不知要比大小《戴记》晚几何年。《说苑》可以为据 ,而《礼记》不可 ,是陈 先生论孔老用双重标准也。不意此一方法复见之于《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如说“: 天行 健(键) ,君子以自强不息。”《蛊·彖传》“: 终则有始 ,天行也。”“天行”二字“, 悉为道家黄老 学派所习用”(31 页) ,其来源 ,当然也是出自道家典籍。如《十大经·正乱》“夫天行有正 信 ,日月不处 ,启然不怠 ,以临天下”《; 文子·上德》“天行不已 ,终而复始”《; 庄子·天道》“日 月照而四时行 ,若昼夜之有经 ,云行而雨施矣”(73 页) 。果真如此 ,则文、庄之“天行”又何 从而来 ?《天道》篇历言孔子 ,独不受“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论语· 阳货》) 以及“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子罕》) 之影响 ? 在陈先生看来 ,孔子 的话“, 只具常识意义 ,而无哲学意涵”(32 页) 。因此 ,虽字面相同 ,道家和《易传》也非受 其影响。而“天行健”与《老子》“建德若偷”(四十二章) 及“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 ,虽文 异而义同(47 页) 。这种随意性较强的双重论证法 ,如何让天下人折服 ? 总之 ,无论从著作成书年代、主要学术概念 ,还是学派特质诸方面分析《, 易传》为儒家 所著典籍 ,殆无疑义。因此 ,陈先生所说《易传》与黄老、稷下道家相同之处 ,只能说明是 《易传》对这两派道家的影响 ,而不是相反。名家论学 ,往往如九方皋之相马 ,志在千里 ,而 遗其骊黄(见《列子·说符》) 。而今陈鼓应先生之立论也 ,则并良马与毛色两失之矣。 参考文献 : [ 1 ]李学勤. 走出疑古时代[ M ] .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 76. [ 2 ]邓立光. 从帛书《易传》析述孔子晚年的学术思想[J ] . 周易研究 ,2000 ,(3) :14. [3 ]陈松长 ,廖名春. 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 A ] . 道家文化研究 :第 3 辑[ C]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93. [4 ]张岱年. 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A ] . 周易研究论文集 :第 1 辑[ C]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87. [ 5 ]刘大钧. 周易概论[ M ] . 济南 :齐鲁书社 ,1988. [ 6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 M ] . 济南 :齐鲁书社 ,1979. [ 7 ]陈鼓应. 易传与道家思想[ M ] . 北京 :三联书店 ,1996. [ 8 ]朱伯 . 易学哲学史 : 上册[ M ]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39. [ 9 ]裘锡圭.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逸书并非《黄帝四经》[ A] . 文史丛稿[ C] .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 10 ]陈来. 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J ] . 周易研究 ,1999 ,(4) :6 - 13. 责任编辑 :林忠军 81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