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时之通识,要在于作何解释,如何利用而已。关心民情农事的儒家,岂得不通四时阴阳? 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阴阳家不过只是阐明事 实,进而祈福避祸,使人动辄触忌,而未作超升之形上思维。建立天道人道合德之存在之 价值者,是由孔子商瞿师弟相与论《易》而完成的。这一论《易》成果就是被称为十翼的《易 大传》。太史公父子亲得其传,考订为八种。或以为太史公父子俱传史学,而其术不同,谈 服膺黄老,而迁则属意于儒。但于《易》之所属,并无异辞。司马迁于《滑稽列传啭论》中 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导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 秋》以道义。”并将《易传》属之孔子。司马谈亦尝言之矣:“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 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通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六艺经传之简篇动以千万,故 尔叹息儒学难于通习。《易》为六艺之一种,是其承认包括《易》在内的六艺为儒家世守之 学,论学而首引《易大传》而未闻道家有传《易》者 关于古书学派属性的判定首先,固然要根据历史的记载,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其最 高范畴,核心观念,即其世界滉晢学体系,是由那些概念范畴组成,此而确定之后,其余概 念隶属什么层次,哪些是原创,哪些是引进,引进后作了怎样的改造?虽属直接引进,并无 改变,但只要与整体相统一,不相抵捂,也将无碍于成为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之,不 能将其肢解,以其一部分思想概念来自他家,而随意改变其学派属性。 其次,看其学术方向,即其社会历史观,其所设计的社会理想蓝图以及操作的方式方 法,亦即其学其术到底要把社会引向何处?这是不能不察的,因为都属于确立学派所必备 的条件。在这些方面,儒道名法墨,确实是界划清楚的。此其所以为不同学派也。至其命 名,当然要以原始学派的性质而定。而其后学之徒的学派属性,就要视其与原始学派承袭 的关系和程度而确定。如果其改变了以上两大方面之一,而又没有明确的解释,不能直通 也非曲通,则其将不属于该学派必矣。 最后,还要考察其与既有历史文献的关系。应该说儒道两家,其思想来源之经典依 据,皆为上古之两部文献,《书》与《易》也。儒家孔子受其熏陶而皆继承发扬之;道家老子 所受影响,虽亦是这两部书,但各取所需矣。于《易》顺取者少,而于《书》逆取者多。此所 以儒道殊途也 以此原则律帛书《易传》与传本《系辞》的歧异,亦可概见其学派属性。据专家考订,两 本固然有早晚之别,但也不排除并行之成分。“儒分为八”,当时理解或已不同;嗣后口耳 相授,讹传自所难免,传抄之舛误亦可断言。更何况传习者,语音不同,性情有异,所受所 解因之也就不同,加之多历年所,遂形成不同传本。但考其概念范畴未出儒家范围也。楚 地固然为道家发祥盛行之地,然楚地亦不乏儒者,帛书《易》出于楚地便以为道家传本,其 误己如前述。陈来先生齐鲁楚三派说可谓确论。0 关于学派的特质,不能将儒家说成仅仅崇尚阳刚,这只是就其与道家的纯任阴柔相比 较而言。严格地讲,儒家是两者兼重。儒家理想的人格如《易传》所讲,是“知微知彰,知柔 知刚,万夫之望”(《系辞传下》);又要“不刚不柔”(《诗嘀颂》),“宽猛相济”(《左传昭公 十年》),认为“一阴一阳”同不可测(《系辞传上》),未发之前,无分轩轾;发用之时,所重所 取之标准,惟在随时权变之中而已。真正只重阳刚主张用强的是法家,只主阴柔而用弱的 是道家。“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吇路》狂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l时之通识 ,要在于作何解释 ,如何利用而已。关心民情农事的儒家 ,岂得不通四时阴阳 ?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 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阴阳家不过只是阐明事 实 ,进而祈福避祸 ,使人动辄触忌 ,而未作超升之形上思维。建立天道人道合德之存在之 价值者 ,是由孔子商瞿师弟相与论《易》而完成的。这一论《易》成果就是被称为十翼的《易 大传》。太史公父子亲得其传 ,考订为八种。或以为太史公父子俱传史学 ,而其术不同 ,谈 服膺黄老 ,而迁则属意于儒。但于《易》之所属 ,并无异辞。司马迁于《滑稽列传·传论》中 说“: 六艺于治一也《, 礼》以节人《, 乐》以发和《, 书》以导事《, 诗》以达意《, 易》以神化《, 春 秋》以道义。”并将《易传》属之孔子。司马谈亦尝言之矣“: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六艺经传以 千万数 ,累世不能通其学 ,当年不能通其礼 ,故曰博而寡要。”六艺经传之简篇动以千万 ,故 尔叹息儒学难于通习。《易》为六艺之一种 ,是其承认包括《易》在内的六艺为儒家世守之 学 ,论学而首引《易大传》,而未闻道家有传《易》者。 关于古书学派属性的判定 ,首先 ,固然要根据历史的记载 ,但更为重要的是 ,要看其最 高范畴 ,核心观念 ,即其世界观哲学体系 ,是由那些概念范畴组成 ,此而确定之后 ,其余概 念隶属什么层次 ,哪些是原创 ,哪些是引进 ,引进后作了怎样的改造 ? 虽属直接引进 ,并无 改变 ,但只要与整体相统一 ,不相抵捂 ,也将无碍于成为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之 ,不 能将其肢解 ,以其一部分思想概念来自他家 ,而随意改变其学派属性。 其次 ,看其学术方向 ,即其社会历史观 ,其所设计的社会理想蓝图以及操作的方式方 法 ,亦即其学其术到底要把社会引向何处 ? 这是不能不察的 ,因为都属于确立学派所必备 的条件。在这些方面 ,儒道名法墨 ,确实是界划清楚的。此其所以为不同学派也。至其命 名 ,当然要以原始学派的性质而定。而其后学之徒的学派属性 ,就要视其与原始学派承袭 的关系和程度而确定。如果其改变了以上两大方面之一 ,而又没有明确的解释 ,不能直通 也非曲通 ,则其将不属于该学派必矣。 最后 ,还要考察其与既有历史文献的关系。应该说儒道两家 ,其思想来源之经典依 据 ,皆为上古之两部文献《, 书》与《易》也。儒家孔子受其熏陶而皆继承发扬之 ;道家老子 所受影响 ,虽亦是这两部书 ,但各取所需矣。于《易》顺取者少 ,而于《书》逆取者多。此所 以儒道殊途也。 以此原则律帛书《易传》与传本《系辞》的歧异 ,亦可概见其学派属性。据专家考订 ,两 本固然有早晚之别 ,但也不排除并行之成分。“儒分为八”,当时理解或已不同 ;嗣后口耳 相授 ,讹传自所难免 ,传抄之舛误亦可断言。更何况传习者 ,语音不同 ,性情有异 ,所受所 解因之也就不同 ,加之多历年所 ,遂形成不同传本。但考其概念范畴未出儒家范围也。楚 地固然为道家发祥盛行之地 ,然楚地亦不乏儒者 ,帛书《易》出于楚地便以为道家传本 ,其 误已如前述。陈来先生齐鲁楚三派说可谓确论。[10 ] 关于学派的特质 ,不能将儒家说成仅仅崇尚阳刚 ,这只是就其与道家的纯任阴柔相比 较而言。严格地讲 ,儒家是两者兼重。儒家理想的人格如《易传》所讲 ,是“知微知彰 ,知柔 知刚 ,万夫之望”《( 系辞传下》) ;又要“不刚不柔”《( 诗·商颂》) “, 宽猛相济”《( 左传·昭公二 十年》) ,认为“一阴一阳”同不可测《( 系辞传上》) ,未发之前 ,无分轩轾 ;发用之时 ,所重所 取之标准 ,惟在随时权变之中而已。真正只重阳刚主张用强的是法家 ,只主阴柔而用弱的 是道家。“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 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 狂 7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