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编者按:在110年前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尽管科 举制的利与弊都非常明显,但是其采用的考试选才办法要优于世卿世禄制和察举推荐制;“学而优则仕”原则虽然有其局 限性,但远比“学而劣则仕”或“不学而仕”更好,这是科举制存在1300余年的最大合理性。不仅如此,作为官员选拔制 度的科举制对隋唐到明清的文化教育、社会历史和社会习俗等进程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现代中国也还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充分认识并深入研究科举制,在今天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6-0074-11 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 口刘海峰 1905年废止科举是中国教育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举若不变通裁减,则人情不免观望,绅富孰肯筹 件之一,它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关键环节,同时捐?经费断不能筹,学堂断不能多。入学堂者恃有 关系到中国帝制的终结、科举政治的转换、传统文科举一途为退步,既不肯专心向学,且不肯恪守学 化的衰弱和儒家经学的断裂。科举制已经废止110规。”同时,他们还比较了科举与学堂的优劣利弊 年了,但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和文化现象,它曾经影响认为“科举文字宇,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 中国知识分子那么普遍又那么长久,是历史的重大科举止凭一日之长短,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科举 存在,很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 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 科举被废,主要是因为它阻碍了新式学堂的兴尤可灼知……凡科举之所讲习者,学堂无不优为;学 办。经过1901年的改革调整,废止了八股文、试帖堂之所兼通者,科举皆所未备”。也就是说,科举 诗、武举等,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文体可以说已经脱根本不如学堂。 胎换骨了。从清末最后两科的乡试、会试、殿试的试 在当时的学堂科举之争中,除了极少数人外,舆 题来看,20世纪初中国科举制已经向近代文官考试论基本上是向学堂一边倒。在《奏定学堂章程·学 制度转型。但是,迫于当时急需兴办学堂培养人才务纲要》中,写明“学堂兼有科举所长,”断言“学 的形势,主政者认为只有废止科举才能搬掉兴办学堂所出之人才,必远胜于科举之所得无疑”。到了光 堂的障碍。1904年1月,在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奏绪三十一年八月(1905年9月),不仅认为科举一日不 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中,专门谈到当时兴办学停,学堂就难以遍设,且“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 堂的困难主要在于经费难筹,其原因是“由科举未最为新政大端”,于是光绪帝下诏彻底废止科举。 停,天下士林谓朝廷之意并未专重学堂也。然则科 废科举的动因在兴办学堂的教育方面,但废科 收稿日期:2015-07-29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科举通史”(13JD880010)。 作者简介:刘海峰(1959-),男,福建泉州人,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 史研究。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74 2015/6·总154期 <<< 编者按:在110年前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尽管科 举制的利与弊都非常明显,但是其采用的考试选才办法要优于世卿世禄制和察举推荐制;“学而优则仕”原则虽然有其局 限性,但远比“学而劣则仕”或“不学而仕”更好,这是科举制存在1300余年的最大合理性。不仅如此,作为官员选拔制 度的科举制对隋唐到明清的文化教育、社会历史和社会习俗等进程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现代中国也还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充分认识并深入研究科举制,在今天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905年废止科举是中国教育历史上最重大的事 件之一,它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关键环节,同时 关系到中国帝制的终结、科举政治的转换、传统文 化的衰弱和儒家经学的断裂。科举制已经废止110 年了,但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和文化现象,它曾经影响 中国知识分子那么普遍又那么长久,是历史的重大 存在,很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 科举被废,主要是因为它阻碍了新式学堂的兴 办。经过1901年的改革调整,废止了八股文、试帖 诗、武举等,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文体可以说已经脱 胎换骨了。从清末最后两科的乡试、会试、殿试的试 题来看,20世纪初中国科举制已经向近代文官考试 制度转型。但是,迫于当时急需兴办学堂培养人才 的形势,主政者认为只有废止科举才能搬掉兴办学 堂的障碍。1904年1月,在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奏 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中,专门谈到当时兴办学 堂的困难主要在于经费难筹,其原因是“由科举未 停,天下士林谓朝廷之意并未专重学堂也。然则科 举若不变通裁减,则人情不免观望,绅富孰肯筹 捐?经费断不能筹,学堂断不能多。入学堂者恃有 科举一途为退步,既不肯专心向学,且不肯恪守学 规。”同时,他们还比较了科举与学堂的优劣利弊, 认为“科举文字,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 科举止凭一日之长短,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科举 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 尤可灼知……凡科举之所讲习者,学堂无不优为;学 堂之所兼通者,科举皆所未备”[1]。也就是说,科举 根本不如学堂。 在当时的学堂科举之争中,除了极少数人外,舆 论基本上是向学堂一边倒。在《奏定学堂章程·学 务纲要》中,写明“学堂兼有科举所长,”断言“学 堂所出之人才,必远胜于科举之所得无疑”。到了光 绪三十一年八月(1905年9月),不仅认为科举一日不 停,学堂就难以遍设,且“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 最为新政大端”,于是光绪帝下诏彻底废止科举。 废科举的动因在兴办学堂的教育方面,但废科 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 □ 刘海峰 收稿日期:2015-07-29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科举通史”(13JJD880010)。 作者简介:刘海峰(1959-),男,福建泉州人,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 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6-0074-11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