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存在HCO一H,CO:缓冲体系,使PH值逐渐下降,第二突跃更不明显。而甲基橙的变色范围 约为4.4~3.1。因而会提前变色而使终点提前(见附图滴定曲线)。但如果在滴定过程中,在第 一化学计量点之后剧烈摇晃或加热逐出C0,则可以使在第一化学计点和第二化学计量点间溶 液的PH值提高。这是因为在此阶段,溶液的酸度由HCO5和H2CO,的浓度决定。 PH-P. 由此式可知,若逐出CO,可使H,CO,的浓度变小,进而使PH值增大,使该部分滴定曲线上移, 从而使第二计量点滴定突跃范围增大(见附图的虚线部分)。避免了甲基橙提前变色。 事实上,任何二元碱的滴定在第一计量点后,溶液中都存在一个缓冲体系,其中的酸性型 体(即第二步中的产物)都会使溶液的P州降低,使滴定曲线在第一、二计量点间下降,缩短了 第二滴定突跃范围,而正是因为N,C0,的第二步中和产物H,CO,易分解为Co2,使我们能将其 在第一计量点后逐出,降低H,CO,的浓度,提高PH值,增大突跃范围,使得原来难以确定终点 的第二计量点得以较为准确地确定。因此,生成C0:实在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而不是影 响了滴定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219 2.华中师大等校编,分析化学,京版高等长育出板社,1986,246 3.〔澳)G·H·艾尔沃德,T·J·V·芬德利编,周宁怀泽,化学数据表,高等教有出版 社,1985,123 4.北京师范大学等三校编,无机化学,第二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986,57 7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液 中存在 H c o 牙一 H , co : 缓冲体 系 , 使 P H 值逐渐下 降 , 第二 突跃更不明显 。 而甲基橙的变色范 围 约为 刁 . 4 一3 . 1 。 因而 会提前变色而使 终点提 前 ( 见附 图滴定曲线) 。 但如果在滴 定过程中 , 在第 一化学计 量点 之后剧烈摇晃或加 热逐 出 C O : , 则 可以 使在 第一 化学计 点和 第二化 学计量 点间溶 液 的 P H 值提 高 。 这是因为在此阶段 , 溶液的酸度 由 H Co ; 和 H ZC o : 的浓度 决定 。 P H = P K 。 ; + 19 由此式 可知 , 若逐 出 co : , 可使 H ZC o 3 的浓度变小 , 进而使 P H 值增 大 , 使该部分滴定 曲线上移 , 从而 使第二 计量 点滴定突跃范 围增 大 ( 见 附图的虚 线部分 ) 。 避免 了 甲基橙提前变色 。 事实 上 , 任何二 元碱的滴定在第一 计量点后 , 溶液中都存在一个 缓冲体系 , 其中的酸性型 体 ( 即第二步中的产 物) 都 会使溶液 的 PH 降低 , 使滴定 曲线在第一 、 二 计量点 间下降 , 缩短 了 第二滴定 突跃范 围 . 而正是因 为 Na , co : 的第二 步中和 产物 H 厂0 3 易分解为 C o : , 使我们能将其 在 第一 计量 点后逐出 , 降低 H o co : 的浓度 , 提高 PH 值 , 增 大突跃范 围 , 使得原来难以确 定终点 的 第二计量点得 以较 为准确地确定 。 因此 , 生成 C o : 实在 是一个可 以利用的有利 因素而 不是影 响了滴定的准 确性 。 参 考 文 献 1 式汉 大 学主 编 , 分析化 学 , 第二版 , 2 . 华中师大 等厂 一 校 编 , 分析化 学 , 第 3 . 〔澳〕 G · H · 艾 尔沃 德 , T . J · v · 社 , 19 8 5 , 12 3 4 . 北 京师 范 大 宇等 三 校编 , 无 机化 学 , 高等教 育出版社 , 一9 5 2 , 2 一9 、 版 高等教育 出 版社 , 19 86 , 24 6 芬德 利 编 , 周 宁怀 译 , 化 学数据 表 , 高等教 育出 版 第二 版 ( 下 册) , 高千教育 出版 社 , 19 86 , 54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