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和创新,使汉字迅速从象形字转化为仍具有某种象形意味的方块字。从传承的角度看,汉字 的“象形”之魂不失:从创新的角度看,汉字的“中和”之美倍显。更为关键的是,走向官 方规范化的汉字,更好地体现了表情达意、书写记载的功用。但这种规范和变革,并非可以 一步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形体之“繁”便逐渐引发一系列问题。 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自汉代以来,汉字的字体尽管不断得到翻新,但基本构造 样式是比较稳定的。至少可以说,在简体字出现之前,繁体的汉字一直都是相对稳定不变地 存在于历史典籍中,几乎固化成一种不变的文字样式。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能这样呢? 我想无论如何也排除不了繁体字本身确实具有合理内核和优良特点的内因,但其本身具有的 缺陷可能引发的被变革又是如何被消除的呢?如果说繁体字的缺陷就是“繁”,不易认,不 易学,不易记,那么古人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我以为可能有两种途径:一是书写体式允 许简化。如草书,能达到速记的效果,却是不易辨认,但至少解决了书写难的问题。二是字 形上允许异体字(别字)替代。这其实也是另类的简化字。许多古书上都存在别字的现象(手 抄本居多),甚至还有错字顶替(有些通假字可能就是如此造就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 低了书写的难度,似乎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时期不同使用者对繁体字所作的小范围改化和简 化。总体上看,书写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但是不易认和不易学的问题始终存在,尤其 是规范性不够也是很成问题的。难怪在古时候识字成为读书人的专利!在日益膨胀的中国人 口进化过程中,殊不知因此文盲成为绝大多数!至此繁体字之弊端凸显了。 二、简体字的出现及其现实意义 《易传》有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运用这一思想来看待汉字的演变,可以 更好地理解许多问题。当我们把目光从遥远的秦汉转移到近现代,可以发现世道真是大变了 重大的变化表现在:存世的典籍已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新生的人口正是日益增加、数以 亿计!广大的中国变得贫困交加、内忧外患!中外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关系密切!中华民 族真是到了一个急需大变革的阶段……尤其是到了建国初期,为了能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迅 速建设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迅速扫除文盲、加快文化知识传播成为了当务之急!显 而易见,如何使汉字成为人民大众学习和交流的必要手段,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不管怎么说,简体字的出现不能完全说是顺天应人,也并非空穴来风。但对当时的社 会建设意义重大,这无疑也是值得肯定的。况且,简体字出现后所形成的特定现实,变成难 以改变的现状,也是不容置疑的。值得探讨的是,简体字的出现是否真的完全违背文字发展 的规律?我以为变繁为简的变革,可以说是自乱古制,但也不是大逆不道,而是顺应了一定 时代的要求,并有所循“道”而改的。关键问题是,“古制”可改吗?从变化的角度看,毫 无疑问“古制”是可改的,不可能也不可以一成不变,亘古不变的人文现象是没有的。但应 该是不可乱!所以问题的焦点应该是,建国初期的文字改革“乱”了吗?这一点从五十多年 的文字历史实践中可以充分地证明,简体字的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当 然在进行的过程当中也难免有一些“乱”一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曾经学习和使用过繁体字的 人很难适应,二是简体字分批出现让人难以做到使用规范;三是后来一度出现过一些“简” 得更离谱的简化字推行了一段又废止。而从目前情况看,大陆的简化字已经比较彻底地走出 乱象丛生的阶段,基本上得到规划化推行、教育和使用。如果说还仍有些乱的话,那么可以 说跟繁体字、废止简化字仍在某种程度上的使用和流行是不无关系的。为什么能够达到如此 较为理想的状态呢?我以为这主要还是取决于当时主导这场文字变革的工作者们,在变繁为 简过程中大体上还是能够把握住汉字演化的主要规律。简言之,繁体字是一种具有象形意味 的方块字,自汉代以来,其“方块”特征已大部分取代了“象形”本身。而简体字再“简”, 也还是方块字,这是保持汉字性质基本不变的关键所在。另外,此次简化,是相对那些笔画和创新,使汉字迅速从象形字转化为仍具有某种象形意味的方块字。从传承的角度看,汉字 的“象形”之魂不失;从创新的角度看,汉字的“中和”之美倍显。更为关键的是,走向官 方规范化的汉字,更好地体现了表情达意、书写记载的功用。但这种规范和变革,并非可以 一步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形体之“繁”便逐渐引发一系列问题。 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自汉代以来,汉字的字体尽管不断得到翻新,但基本构造 样式是比较稳定的。至少可以说,在简体字出现之前,繁体的汉字一直都是相对稳定不变地 存在于历史典籍中,几乎固化成一种不变的文字样式。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能这样呢? 我想无论如何也排除不了繁体字本身确实具有合理内核和优良特点的内因,但其本身具有的 缺陷可能引发的被变革又是如何被消除的呢?如果说繁体字的缺陷就是“繁”,不易认,不 易学,不易记,那么古人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我以为可能有两种途径:一是书写体式允 许简化。如草书,能达到速记的效果,却是不易辨认,但至少解决了书写难的问题。二是字 形上允许异体字(别字)替代。这其实也是另类的简化字。许多古书上都存在别字的现象(手 抄本居多),甚至还有错字顶替(有些通假字可能就是如此造就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 低了书写的难度,似乎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时期不同使用者对繁体字所作的小范围改化和简 化。总体上看,书写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但是不易认和不易学的问题始终存在,尤其 是规范性不够也是很成问题的。难怪在古时候识字成为读书人的专利!在日益膨胀的中国人 口进化过程中,殊不知因此文盲成为绝大多数!至此繁体字之弊端凸显了。 二、简体字的出现及其现实意义 《易传》有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运用这一思想来看待汉字的演变,可以 更好地理解许多问题。当我们把目光从遥远的秦汉转移到近现代,可以发现世道真是大变了。 重大的变化表现在:存世的典籍已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新生的人口正是日益增加、数以 亿计!广大的中国变得贫困交加、内忧外患!中外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关系密切!中华民 族真是到了一个急需大变革的阶段……尤其是到了建国初期,为了能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迅 速建设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迅速扫除文盲、加快文化知识传播成为了当务之急!显 而易见,如何使汉字成为人民大众学习和交流的必要手段,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不管怎么说,简体字的出现不能完全说是顺天应人,也并非空穴来风。但对当时的社 会建设意义重大,这无疑也是值得肯定的。况且,简体字出现后所形成的特定现实,变成难 以改变的现状,也是不容置疑的。值得探讨的是,简体字的出现是否真的完全违背文字发展 的规律?我以为变繁为简的变革,可以说是自乱古制,但也不是大逆不道,而是顺应了一定 时代的要求,并有所循“道”而改的。关键问题是,“古制”可改吗?从变化的角度看,毫 无疑问“古制”是可改的,不可能也不可以一成不变,亘古不变的人文现象是没有的。但应 该是不可乱!所以问题的焦点应该是,建国初期的文字改革“乱”了吗?这一点从五十多年 的文字历史实践中可以充分地证明,简体字的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当 然在进行的过程当中也难免有一些“乱”——主要表现在:一是曾经学习和使用过繁体字的 人很难适应,二是简体字分批出现让人难以做到使用规范;三是后来一度出现过一些“简” 得更离谱的简化字推行了一段又废止。而从目前情况看,大陆的简化字已经比较彻底地走出 乱象丛生的阶段,基本上得到规划化推行、教育和使用。如果说还仍有些乱的话,那么可以 说跟繁体字、废止简化字仍在某种程度上的使用和流行是不无关系的。为什么能够达到如此 较为理想的状态呢?我以为这主要还是取决于当时主导这场文字变革的工作者们,在变繁为 简过程中大体上还是能够把握住汉字演化的主要规律。简言之,繁体字是一种具有象形意味 的方块字,自汉代以来,其“方块”特征已大部分取代了“象形”本身。而简体字再“简”, 也还是方块字,这是保持汉字性质基本不变的关键所在。另外,此次简化,是相对那些笔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