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2期 冯凌等:共沉淀法合成三硅酸镁及其微观分析 ,1603 以得出,样品MS的水合硅酸镁含量较高 具有基本相同的中孔发达的W型吸附等温线的特 2.5BET分析 征,比表面积分别为368.85m2g1和359.53m2. 不同滴定顺序和不同活化方法样品的氮气吸 g;说明煅烧改变样品的结构,样品从未煅烧时的 附脱附等温线见图5,并经密度泛函理论(DFT)分 微孔结构转化为中孔占主导的中孔材料 析得到孔结构参数,从图中可以看出,按照IUPAC 根据样品的吸附等温线,经密度泛函理论分析 800 得到的孔径分布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样品MS 。-MS 600 -。-MS-450 孔分布主要集中在3nm以下,含有0.7~0.9nm范 500 ▲-MS-H 围的超微孔,同时含有很少量中孔,样品MS一450 400 -MS450-H ◆-SM 300 微孔数量减少,中孔数量明显增加.样品M$一H以 200 中孔和大孔为主,只含有少量微孔,超微孔消失.样 o 品MS一450H与样品MS一450相似,但中孔数量明 0 0.2 0.4 0.60.8 1.0 相对压力,PP。 显增加.样品SM孔主要集中于10~80nm,含有少 量微孔和0.70.9nm的超微孔, 图5不同方法活化样品的N2吸脱附等温线 孔径分布及孔结构参数与吸附等温线分析结果 Fig.5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of samples activated by 相对应,结合pH曲线分析,低碱度会引起硅酸根聚 different methods 合度增大,产生缩孔作用,形成网络孔性聚集态结 对吸附等温线的分类3],样品MS具有I型吸附等 构,样品MS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均处于碱性环境, 温线的典型特征,P/Po<0.01的初始阶段,吸附量 因此样品存在大量的微孔:而样品SM的反应环境 随相对压力的增大急剧上升,随后上升趋势迅速趋 从酸性变为碱性,缩孔作用不明显,易形成中孔和大 缓,之后形成吸附平台,P/Po>0.9后形成一向上 孔·450℃煅烧使样品中溶剂脱除,疏通孔道,部分 的“拖尾”;表明样品MS是微孔材料,比表面积为 微孔孔道结构破坏并发生重排,即使孔道坍塌、重组 568.93m2g1,主要存在大量的微孔和微量的中 形成介孔,因此微孔数目减少.结合XRD分析可 孔,极少或几乎不存在大孔4.样品SM具有W型 知,酸处理使样品中部分镁离子被脱除,导致样品内 吸附等温线的典型特征,呈现出中大孔材料的吸附 部通道连通,使微孔发展成介孔,随着Mg2+的进一 特征,比表面积为179.40m2g1;表明改变原料溶 步脱除,部分介孔继续扩大发展成大孔·样品MS一 液的加入方式,能明显改变材料的孔结构特征,说 450H的孔道结构并不是两种作用简单的叠加,而 明碱性条件下Mg+与硅酸钠水解物质反应形成微 是共同作用的结果:酸处理使得样品孔道向大孔方 孔发达的硅酸镁物质,而酸性条件下则形成多聚形 向发展,但是煅烧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孔道结构,因 式的大孔结构硅酸镁物质,酸化和煅烧均对样品孔 此酸处理是在煅烧形成的介孔结构的基础上扩充 结构产生明显影响,从图5可以进一步看出,样品 孔道 MS酸化后,吸附等温线由I型转变为N型,孔结构 3结论 由典型的微孔结构转变为微孔、中孔和一定数量大 孔的复合体,孔结构趋于复杂,比表面积为 (1)由Na20·nSiO2和Mg(N03)2经沉淀法合 344.65m2g1.样品MS一450和样品MS一450-H 成的三硅酸镁均为非晶态材料 1.8 1.4 -MS 1.6 MS .MS-450 1.4 MS-H MS-H 12 SM -MS-450-H 1.0 纯0.6 0.8 04 0.6 0.4 0.2 02 10 101 10 100 10 10 孔径m 孔径mm 图6不同方法活化样品的DFT孔径分布 Fig6 Pore size distributions of samples activ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calculated by application of the DFT method以得出‚样品 MS 的水合硅酸镁含量较高. 2∙5 BET 分析 不同滴定顺序和不同活化方法样品的氮气吸 附-脱附等温线见图5‚并经密度泛函理论(DFT )分 析得到孔结构参数.从图中可以看出‚按照 IUPAC 图5 不同方法活化样品的 N2 吸脱附等温线 Fig.5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of samples activ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图6 不同方法活化样品的 DFT 孔径分布 Fig.6 Pore size distributions of samples activ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calculated by application of the DFT method 对吸附等温线的分类[13]‚样品 MS 具有Ⅰ型吸附等 温线的典型特征‚P/P0<0∙01的初始阶段‚吸附量 随相对压力的增大急剧上升‚随后上升趋势迅速趋 缓‚之后形成吸附平台‚P/P0>0∙9后形成一向上 的“拖尾”;表明样品 MS 是微孔材料‚比表面积为 568∙93m 2·g -1‚主要存在大量的微孔和微量的中 孔‚极少或几乎不存在大孔[14].样品 SM 具有Ⅳ型 吸附等温线的典型特征‚呈现出中大孔材料的吸附 特征‚比表面积为179∙40m 2·g -1 ;表明改变原料溶 液的加入方式‚能明显改变材料的孔结构特征.说 明碱性条件下 Mg 2+与硅酸钠水解物质反应形成微 孔发达的硅酸镁物质‚而酸性条件下则形成多聚形 式的大孔结构硅酸镁物质.酸化和煅烧均对样品孔 结构产生明显影响.从图5可以进一步看出‚样品 MS 酸化后‚吸附等温线由Ⅰ型转变为Ⅳ型‚孔结构 由典型的微孔结构转变为微孔、中孔和一定数量大 孔的 复 合 体‚孔 结 构 趋 于 复 杂‚比 表 面 积 为 344∙65m 2·g -1.样品 MS-450和样品 MS-450-H 具有基本相同的中孔发达的Ⅳ型吸附等温线的特 征‚比表面积分别为368∙85m 2·g -1和359∙53m 2· g -1 ;说明煅烧改变样品的结构‚样品从未煅烧时的 微孔结构转化为中孔占主导的中孔材料. 根据样品的吸附等温线‚经密度泛函理论分析 得到的孔径分布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样品 MS 孔分布主要集中在3nm 以下‚含有0∙7~0∙9nm 范 围的超微孔‚同时含有很少量中孔.样品 MS-450 微孔数量减少‚中孔数量明显增加.样品 MS-H 以 中孔和大孔为主‚只含有少量微孔‚超微孔消失.样 品 MS-450-H 与样品 MS-450相似‚但中孔数量明 显增加.样品 SM 孔主要集中于10~80nm‚含有少 量微孔和0∙7~0∙9nm 的超微孔. 孔径分布及孔结构参数与吸附等温线分析结果 相对应.结合 pH 曲线分析‚低碱度会引起硅酸根聚 合度增大‚产生缩孔作用‚形成网络孔性聚集态结 构.样品 MS 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均处于碱性环境‚ 因此样品存在大量的微孔;而样品 SM 的反应环境 从酸性变为碱性‚缩孔作用不明显‚易形成中孔和大 孔.450℃煅烧使样品中溶剂脱除‚疏通孔道‚部分 微孔孔道结构破坏并发生重排‚即使孔道坍塌、重组 形成介孔‚因此微孔数目减少.结合 XRD 分析可 知‚酸处理使样品中部分镁离子被脱除‚导致样品内 部通道连通‚使微孔发展成介孔‚随着 Mg 2+的进一 步脱除‚部分介孔继续扩大发展成大孔.样品 MS- 450-H 的孔道结构并不是两种作用简单的叠加‚而 是共同作用的结果:酸处理使得样品孔道向大孔方 向发展‚但是煅烧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孔道结构‚因 此酸处理是在煅烧形成的介孔结构的基础上扩充 孔道. 3 结论 (1) 由 Na2O·nSiO2 和 Mg(NO3)2 经沉淀法合 成的三硅酸镁均为非晶态材料. 第12期 冯 凌等: 共沉淀法合成三硅酸镁及其微观分析 ·160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