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0 人口研究 37卷 3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与测算 3.1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的“度” 任何事物都有保持自己量的限度、幅度、范围,这个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 (肖前,1981)。农村养老保险水平也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存在保持质的量的限度。农村养老保 险水平的“质”是指它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既要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又要与各责任主体 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的“量”是指农村养老保险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的“度”是一个区间的概念,是指保持农村养老保险水平质的量的限度和幅度, 它是确定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基础。 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度”存在的两个要素是“农村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把“工 资收入总额”作为“农村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中间变量。然后,将合理的“养老保 险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与合理的“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系数 相乘,就得出了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系数。 根据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理论,工资收入总额中分配给养老保险支出的份额不应超过老年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穆怀中,1998),这体现了人的公平生存权及创造与获得的统一。依据国际惯例,老 年人所获得的养老金不应与在职劳动者相等,一般应在以老年人口比重分配工资收入份额的基础上, 再以替代率为标准发放养老金。1997年我国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时,预期的城镇职工社会养老金 目标平均替代率是社会平均工资的58.5%(新京报,2012),这一目标替代率相对于“保基本”的目标 而言大体是合理的(李珍、王海东,2010)。农民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的设定要考虑到农民基本消费需 求、农民收入来源特点及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的对接。农民养老金目标替代率设为农民 劳均收入的50%是合理的(郑功成,2008),这一替代率水平不仅能够实现“保基本”的目标,而且在引 入农民土地收益约10%替代率时(穆怀中、沈毅,2012),基本能够达到与城镇职工同等的60%目标替 代率水平。 工资收入分配系数是指城乡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劳动生产要素 分配占国民财富中的份额。依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原理和实际研究结果,发达经济体中劳动 生产要素分配占国民财富的相对份额基本稳定在75%(Cobb&Douglas,1928)。但是,对于以从事农业 生产为主的农民劳动收入中,有一部分收入的获得是源自土地要素的贡献,土地贡献占农民劳均收入 的比重约为10%。基于此种考虑,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应稳定在65% 为宜。在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测算中,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的合意值用于确定农村养老保险适 度水平系数的上限,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的现实值用于确定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系数的下限。 3.2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建立 为建立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系数模型,首先建立养老保险水平系数模型。养老保险水平系数 是指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分为城镇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和农 村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在养老保险水平系数中,引入“工资收入总额”作为中间变量,并提炼出“养老 负担保障系数”和“工资收入分配系数”。这样,养老保险水平系数模型用下式表示: s==3×=0.xH G WG (1) 其中,S代表养老保险水平系数,S。代表养老保险支出总额,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W代表城乡职 工工资收入总额。Q。代表养老保障负担系数,它是养老保险费用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体现在职 人员负担老年人口的水平。H为工资收入分配系数。 养老保险支出总额主要分解出城镇和农村两部分,S代表城镇养老保险支出总额,S代表农村养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60 人口研究 37 卷 3 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与测算 3. 1 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的“度” 任何事物都有保持自己量的限度、幅度、范围,这个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 ( 肖前,1981) 。农村养老保险水平也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存在保持质的量的限度。农村养老保 险水平的“质”是指它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既要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又要与各责任主体 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的“量”是指农村养老保险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的“度”是一个区间的概念,是指保持农村养老保险水平质的量的限度和幅度, 它是确定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基础。 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度”存在的两个要素是“农村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把“工 资收入总额”作为“农村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中间变量。然后,将合理的“养老保 险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与合理的“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系数 相乘,就得出了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系数。 根据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理论,工资收入总额中分配给养老保险支出的份额不应超过老年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重( 穆怀中,1998) ,这体现了人的公平生存权及创造与获得的统一。依据国际惯例,老 年人所获得的养老金不应与在职劳动者相等,一般应在以老年人口比重分配工资收入份额的基础上, 再以替代率为标准发放养老金。1997 年我国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时,预期的城镇职工社会养老金 目标平均替代率是社会平均工资的 58. 5% ( 新京报,2012) ,这一目标替代率相对于“保基本”的目标 而言大体是合理的( 李珍、王海东,2010) 。农民养老金目标替代率的设定要考虑到农民基本消费需 求、农民收入来源特点及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的对接。农民养老金目标替代率设为农民 劳均收入的 50% 是合理的( 郑功成,2008) ,这一替代率水平不仅能够实现“保基本”的目标,而且在引 入农民土地收益约 10% 替代率时( 穆怀中、沈毅,2012) ,基本能够达到与城镇职工同等的 60% 目标替 代率水平。 工资收入分配系数是指城乡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劳动生产要素 分配占国民财富中的份额。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原理和实际研究结果,发达经济体中劳动 生产要素分配占国民财富的相对份额基本稳定在 75% ( Cobb&Douglas,1928) 。但是,对于以从事农业 生产为主的农民劳动收入中,有一部分收入的获得是源自土地要素的贡献,土地贡献占农民劳均收入 的比重约为 10% 。基于此种考虑,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应稳定在 65% 为宜。在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测算中,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的合意值用于确定农村养老保险适 度水平系数的上限,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的现实值用于确定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系数的下限。 3. 2 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建立 为建立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系数模型,首先建立养老保险水平系数模型。养老保险水平系数 是指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分为城镇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和农 村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在养老保险水平系数中,引入“工资收入总额”作为中间变量,并提炼出“养老 负担保障系数”和“工资收入分配系数”。这样,养老保险水平系数模型用下式表示: S = Sn G = Sn W × W G = Qn × H ( 1) 其中,S 代表养老保险水平系数,Sn 代表养老保险支出总额,G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W 代表城乡职 工工资收入总额。Qn 代表养老保障负担系数,它是养老保险费用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体现在职 人员负担老年人口的水平。H 为工资收入分配系数。 养老保险支出总额主要分解出城镇和农村两部分,Snc代表城镇养老保险支出总额,Snr代表农村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