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72· 人类学学 间隔离程度较高,在长达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时间的独立进化之后会产生不同的物种,这是 可以理解的。既成了不同的物种便不能杂交融合。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多数走向绝种,只有一种 继续繁衍成为我们的祖先。但是在人科进化的后期,情况就显然不同了。人口密度增大、改造世 界的能力得到提高、人群活动范围扩大、群间交流增多,就不大可能形成几个并存的新的物种, 不再会有人科物种的多样性,代之的是人科中一个物种内的地区群体的多样性。但是在这段时 期中人口密度和活动范围毕竟还不够大,群间交往也不很频繁,仍旧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隔 离这样的情况有利于造成地域间较大的差异,但又达不到种间差异的水平,这就为形成直立 人和智人这两个多型种创造了条件。 华北和华南更新世气候虽至少发生过几十次凉热的变动,但是向低温变动的幅度比欧洲 中、北部小得多,尤以华南为然。我国迄今已发现的180余处较重要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 点的研究可以为此诈证(吴新智等,199%这种情况减少了大片地区人群绝灭的可能性和远 距离迁移的必要性,有利于维持甚至加大各个地区人群之间的差异。局部环境的较大变动或天 灾人祸可能导致菜些小地区内的人群绝灭和一些遗传变异的丢失,从而影响根据DNA变异 量对人类进化时间长度的推算。后来,小范围内绝灭人群的原住地被迁来的移民所占用,局部 取代的现象应是可能发生的。我国有过一些只存在一段时期的地方性旧石器小工业(张森水 1999),可能反映该地区的相对隔离,以后发生局部人类群体的取代。我们可以设想,中国古 人类的进化不是一条简单的链状阶梯状谱系,而是在亚、欧、非这样大地区的层面经历着连续 进化附带杂交的过程,在东亚内部的分散的小地区层面贯穿着地方局部人群间既有融合又有 分离、还可能在不同时期发生局部小人群的绝灭和被取代的错综复杂的过程。形象地说,中国 古人类的进化框架既非简单的阶梯可比,也不类似灌木丛,至少有3点与灌木从不同。其一是根 部不粗,只有不大的人群,其二是支系之间有时互相融合,然后又可再产生分支,其三是在 发展的途中有时还与相邻大区的人群沟通,既可能有小股人群迁移出去,也可能有外来人群参 加进来。将中国人类的发展过程比喻为平地上的河网,也许比阶梯和灌木丛更加贴切。不过一 般河网下游水量的增多是由于从其他地区流来的许多支流汇入的结果,而中国古人类后期人 口的增加主要是自身繁衍的结果,从其他地区迁来的人群却是很次要的。河网式的比喻可能也 适用于整个更新世,至少是其中、晚期的全人类的进化过程,只是各大地区人群的分、合迁 徙和绝灭的细节可有较大的差别。 总之,本世纪内我国人类古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研究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研究人类起 源与进化资料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东亚这一大片地区中的人类进化描绘出了一幅幅相当具 体的图景,但是由于化石的绝对量还很稀少,年代测定有待改善和加强,这片地区的人类进化 的“剧本”仍有待大大地得到充实,尤其需要大约200万年前甚至更早的人类化石以及距今4 10万年前的那段时间里的人化石和其文化遗物它们分别对探索人类起源与现代人起源有着 特别的重要性,对当今古人类学的这两大热点的探索和阐明能起到关键的作用。从中新世晚期 到现在的这段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时期中,我国大片地区的古环境都适合人类生存,即使在第四 纪大冰期时人类也不是不能在中国居住。晚第三纪古猿在云南、江苏、安徽、甘肃等地区的繁 盛,第四纪人类化石和石器在全国大部地区相对丰富的发现就是直接的明证。在有这样的天时 和地利的情况下,值得我们在人力上加大投入,为破解人类与现代人起源之谜做出应有的贡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m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cnkiner间隔离程度较高, 在长达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时间的独立进化之后会产生不同的物种, 这是 可以理解的。既成了不同的物种便不能杂交融合。以后由于种种原因, 多数走向绝种, 只有一种 继续繁衍成为我们的祖先。但是在人科进化的后期, 情况就显然不同了。人口密度增大、改造世 界的能力得到提高、人群活动范围扩大、群间交流增多, 就不大可能形成几个并存的新的物种, 不再会有人科物种的多样性, 代之的是人科中一个物种内的地区群体的多样性。但是在这段时 期中人口密度和活动范围毕竟还不够大, 群间交往也不很频繁, 仍旧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隔 离。这样的情况有利于造成地域间较大的差异, 但又达不到种间差异的水平, 这就为形成直立 人和智人这两个多型种创造了条件。 华北和华南更新世气候虽至少发生过几十次凉热的变动, 但是向低温变动的幅度比欧洲 中、北部小得多, 尤以华南为然。我国迄今已发现的180余处较重要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 点的研究可以为此作证 (吴新智等, 1999)。这种情况减少了大片地区人群绝灭的可能性和远 距离迁移的必要性, 有利于维持甚至加大各个地区人群之间的差异。局部环境的较大变动或天 灾人祸可能导致某些小地区内的人群绝灭和一些遗传变异的丢失, 从而影响根据DNA 变异 量对人类进化时间长度的推算。后来, 小范围内绝灭人群的原住地被迁来的移民所占用, 局部 取代的现象应是可能发生的。我国有过一些只存在一段时期的地方性旧石器小工业 (张森水, 1999) , 可能反映该地区的相对隔离, 以后发生局部人类群体的取代。我们可以设想, 中国古 人类的进化不是一条简单的链状阶梯状谱系, 而是在亚、欧、非这样大地区的层面经历着连续 进化附带杂交的过程, 在东亚内部的分散的小地区层面贯穿着地方局部人群间既有融合又有 分离、还可能在不同时期发生局部小人群的绝灭和被取代的错综复杂的过程。形象地说, 中国 古人类的进化框架既非简单的阶梯可比, 也不类似灌木丛, 至少有3点与灌木从不同。其一是根 部不粗, 只有不大的人群; 其二是支系之间有时互相融合, 然后又可再产生分支; 其三是在 发展的途中有时还与相邻大区的人群沟通, 既可能有小股人群迁移出去, 也可能有外来人群参 加进来。将中国人类的发展过程比喻为平地上的河网, 也许比阶梯和灌木丛更加贴切。不过一 般河网下游水量的增多是由于从其他地区流来的许多支流汇入的结果, 而中国古人类后期人 口的增加主要是自身繁衍的结果, 从其他地区迁来的人群却是很次要的。河网式的比喻可能也 适用于整个更新世, 至少是其中、晚期的全人类的进化过程, 只是各大地区人群的分、合、迁 徙和绝灭的细节可有较大的差别。 总之, 本世纪内我国人类古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研究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研究人类起 源与进化资料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为东亚这一大片地区中的人类进化描绘出了一幅幅相当具 体的图景, 但是由于化石的绝对量还很稀少, 年代测定有待改善和加强, 这片地区的人类进化 的“剧本”仍有待大大地得到充实, 尤其需要大约200万年前甚至更早的人类化石以及距今4— 10万年前的那段时间里的人化石和其文化遗物。它们分别对探索人类起源与现代人起源有着 特别的重要性, 对当今古人类学的这两大热点的探索和阐明能起到关键的作用。从中新世晚期 到现在的这段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时期中, 我国大片地区的古环境都适合人类生存, 即使在第四 纪大冰期时人类也不是不能在中国居住。晚第三纪古猿在云南、江苏、安徽、甘肃等地区的繁 盛, 第四纪人类化石和石器在全国大部地区相对丰富的发现就是直接的明证。在有这样的天时 和地利的情况下, 值得我们在人力上加大投入, 为破解人类与现代人起源之谜做出应有的贡 献。 · 271 · 人 类 学 学 报 18 卷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