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即Y=C+S 从需求方面看,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也就是对消费 品的需求和对投资品的需求的总和。因此 总需求=消费需求十投资需求 =消费支出十投资支出 =消费十投资 即Y=C+H 13-10 由于上两个式子中的消费、储蓄和投资实际上都是事先的计划变量,而不是事后的实现 变量。所以,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条件,从其构成上可以表示为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之 和等于计划消费与计划投资之和。 即C+S=C+I 13-11 S=I 13-12 在两部门情况下,总产出的决定情况可以总结如下表13-1: 表13-1:两部门的总产出决定结果 储蓄投资 总供求关系 总产出 关系 I=S 总需求=总 总产出 供给 均衡 I<S 总需求〈总 总产出 供给 收缩 I>S 总需求〉总 总产出 供给 扩张 (二)加入政府部门的模型 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是在家庭、厂商两个部门之外,再加上政府。在自由资本主义时 期,崇尚自由放任,政府一般不对经济进行干预,两部门模型基本符合当时情况。但30年 代经济大危机以来,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日益加强,必须把政府部门引入模型,使其比较符合 现实。 简单来说,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税收和支出。税收是从国民收入中分解出来的, 支出是从国民支出中分解出来的。因此,包括政府部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方程式为: 总供给:Y=C+S+T 13-13 总需求:Y=C+I+G 13-14 其中,T为政府税收,G为政府购买。按照总产出决定的总需求一一总供给法,其均衡 条件为: (总需求)C+I+G=C+S+T(总供给) 13-15 也即:I+G=S+T 13-16 I=S+(T-G) 13-17 方程(13-16)的含义是:当模型包括政府部门时,计划投资不一定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但计划投资与计划政府购买之和必须等于计划储蓄与计划政府税收之和。而(13-17)则表 明计划投资等于国内的计划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 表13-2:三部门的总产出决定结果 收入与支出的 储蓄投资关系 总供求关系 总产出4 即 Y=C+S 从需求方面看,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也就是对消费 品的需求和对投资品的需求的总和。因此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消费+投资 即 Y=C+I 13-10 由于上两个式子中的消费、储蓄和投资实际上都是事先的计划变量,而不是事后的实现 变量。所以,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条件,从其构成上可以表示为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之 和等于计划消费与计划投资之和。 即 C+S=C+I 13-11 S=I 13-12 在两部门情况下,总产出的决定情况可以总结如下表 13-1: 表 13-1:两部门的总产出决定结果 储蓄投资 关系 总供求关系 总产出 I = S 总需求 = 总 供给 总产出 均衡 I < S 总需求 < 总 供给 总产出 收缩 I > S 总需求 > 总 供给 总产出 扩张 (二)加入政府部门的模型 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是在家庭、厂商两个部门之外,再加上政府。在自由资本主义时 期,崇尚自由放任,政府一般不对经济进行干预,两部门模型基本符合当时情况。但 30 年 代经济大危机以来,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日益加强,必须把政府部门引入模型,使其比较符合 现实。 简单来说,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税收和支出。税收是从国民收入中分解出来的, 支出是从国民支出中分解出来的。因此,包括政府部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方程式为: 总供给:Y = C + S +T 13-13 总需求:Y = C + I + G 13-14 其中,T 为政府税收,G 为政府购买。按照总产出决定的总需求——总供给法,其均衡 条件为: (总需求)C + I + G = C + S + T(总供给) 13-15 也即:I + G = S + T 13-16 I = S +(T - G) 13-17 方程(13-16)的含义是:当模型包括政府部门时,计划投资不一定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但计划投资与计划政府购买之和必须等于计划储蓄与计划政府税收之和。而(13-17)则表 明计划投资等于国内的计划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 表 13-2:三部门的总产出决定结果 收入与支出的 储蓄投资关系 总供求关系 总产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