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本章重点问题 1、货币市场是如何均衡的?货币均衡在整个经济均衡中的作用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体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其有效性 3、在总供求的分析框架中,产出和价格的决定以及货币在其中的作用 第一节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均衡:S-LM模型 一、凯恩斯主义的总产出决定模型 凯恩斯的总产出决定模型是整个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凯恩斯认为,经济中产出的 需求总量等于以下四种支出类型的总和,这是他分析的起点。这四种支出为:消费支出、计 划投资支出、计划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下面将由简到繁依次考察凯恩 斯总产出决定模型的构建。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凯恩斯这一分析框架建立时的背景,即二 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建立这一框架是试图对大萧条期间、通货膨胀并不严重时, 低水平的产出和就业作出解释,因此这一框架有两个重要的假设前提:一是非充分就业,一 是价格水平固定,即名义变量的变动也代表了真实变量的变动。 (一)简单的凯恩斯总产出决定模型 简单的凯恩斯总产出决定模型里只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而政府、净出口的作用以 及货币和利率可能发生的影响都忽略不计。由于消费支出通常由家庭作出,而私人投资支出 通常由厂商作出,因此该模型也被称作包括家庭和厂商两部门的总产出决定模型。 1、消费函数 消费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 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而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由 于影响居民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收入水平、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消费者个人 的偏好、消费者对其未来收入的预期、甚至消费信贷及其利率水平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 疑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因此,假定消费及其消费的规模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存在着 稳定的函数关系。如果以C代表消费,以Y代表收入,则上述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C=c(Y)(满足条件dc/dy>0) 13-1 如果我们把该函数视作一个简单的线性函数,则其表达式为: C=a+bY(1>b>0) 13-2 上式中的a是一个常数,表示自主性消费支出,其含义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有 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其变化不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上式中的bY被称为诱致性消费,是居 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其中b作为该函数的斜率,被称为边际消费 倾向,即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简称MPC。根据定义有: MPC=AC/△Y 13-3 在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消费C的座标中,消费函数C=a+bY的图象如下:
1 第十三章 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本章重点问题 1、货币市场是如何均衡的?货币均衡在整个经济均衡中的作用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体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其有效性 3、在总供求的分析框架中,产出和价格的决定以及货币在其中的作用 第一节 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均衡:IS-LM 模型 一、凯恩斯主义的总产出决定模型 凯恩斯的总产出决定模型是整个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凯恩斯认为,经济中产出的 需求总量等于以下四种支出类型的总和,这是他分析的起点。这四种支出为:消费支出、计 划投资支出、计划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出口与进口的差额)。下面将由简到繁依次考察凯恩 斯总产出决定模型的构建。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凯恩斯这一分析框架建立时的背景,即二 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建立这一框架是试图对大萧条期间、通货膨胀并不严重时, 低水平的产出和就业作出解释,因此这一框架有两个重要的假设前提:一是非充分就业,一 是价格水平固定,即名义变量的变动也代表了真实变量的变动。 (一)简单的凯恩斯总产出决定模型 简单的凯恩斯总产出决定模型里只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而政府、净出口的作用以 及货币和利率可能发生的影响都忽略不计。由于消费支出通常由家庭作出,而私人投资支出 通常由厂商作出,因此该模型也被称作包括家庭和厂商两部门的总产出决定模型。 1、消费函数 消费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 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而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由 于影响居民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收入水平、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消费者个人 的偏好、消费者对其未来收入的预期、甚至消费信贷及其利率水平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 疑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因此,假定消费及其消费的规模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存在着 稳定的函数关系。如果以 C 代表消费,以 Y 代表收入,则上述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C = c(Y) (满足条件 dc / dy > 0) 13-1 如果我们把该函数视作一个简单的线性函数,则其表达式为: C = a + bY (1 > b > 0) 13-2 上式中的 a 是一个常数,表示自主性消费支出,其含义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有 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其变化不受收入水平的影响。上式中的 bY 被称为诱致性消费,是居 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其中 b 作为该函数的斜率,被称为边际消费 倾向,即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简称 MPC。根据定义有: MPC=ΔC/ΔY 13-3 在横轴为收入 Y,纵轴为消费 C 的座标中,消费函数 C = a + bY 的图象如下:
C=a+by E AY a 45° 图13-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储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储蓄 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由于影响储蓄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收 入水平、财富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利率水平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 无疑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因此,假定储蓄及其储蓄规模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存在着 稳定的函数关系。如果我们以S代表储蓄,以Y代表收入,则上述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S=s(Y)(满足条件ds/dy>0) 13-4 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即S=Y-C。在线性条件下,C=a+bY,代入前式有S =Y-(a+bY),经整理则有: S=-a+(1-b)Y(1>b>0) 13-5 在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消费C或储蓄S的座标中,储蓄函数S=-a+(1-b)Y的图象如 下: C,S C=a+bY a S=-a+(1-b)y AS -a △Y 图13-2:储蓄函数 同样边际储蓄倾向也是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简称MPS。根据定义有 MPS=△S/△Y 13-6 由于对收入来说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为互补函数,即Y=C+S,△Y=△C+△S:如 果在两边同除△Y,则有△Y/△Y=△C/△Y+△S/△Y,即: MPC+MPS=11-MPC=MPS,1-MPS=MPC 13-7 根据以上关系,我们可以推断,若边际消费倾向MPC有递减趋势,那么边际储蓄倾向 MPS必将有递增趋势,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储蓄增量占收入增量的绝对比例也呈递
2 C C = a + bY ΔC E ΔY a 450 0 Y 图 13-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储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储蓄 函数是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由于影响储蓄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收 入水平、财富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利率水平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 无疑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因此,假定储蓄及其储蓄规模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存在着 稳定的函数关系。如果我们以 S 代表储蓄,以 Y 代表收入,则上述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S = s(Y) (满足条件 ds / dy > 0) 13-4 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即 S = Y - C。在线性条件下,C = a + bY,代入前式有 S = Y -(a + bY),经整理则有: S = - a + (1-b) Y (1 > b > 0) 13-5 在横轴为收入 Y,纵轴为消费 C 或储蓄 S 的座标中,储蓄函数 S = - a + (1-b) Y 的图象如 下: C,S C = a + bY E a S = - a + (1-b) Y 0 450 F Y ΔS -a ΔY 图 13-2:储蓄函数 同样边际储蓄倾向也是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简称 MPS。根据定义有 MPS=ΔS/ΔY 13-6 由于对收入来说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为互补函数,即 Y = C + S,ΔY = ΔC + ΔS;如 果在两边同除ΔY,则有ΔY/ΔY = ΔC/ΔY +ΔS/ΔY,即: MPC + MPS = 1 或 1 - MPC = MPS,1 - MPS = MPC 13-7 根据以上关系,我们可以推断,若边际消费倾向 MPC 有递减趋势,那么边际储蓄倾向 MPS 必将有递增趋势,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储蓄增量占收入增量的绝对比例也呈递
增状态。 3、投资函数 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每年新增的资本应该是净 投资,即投资减去磨损后的余额。从会计学的角度看,对磨损的补偿就是折旧,也称重置投 资。因此有: 净投资=投资一折旧(重置投资)或 净投资=期末的资本存量一期初的资本存量 但不论是净投资还是折旧(重置投资),都是当年的投资支出,都构成对当年资本品市场 的社会需求。因此为了使问题简单化,往往假定折旧为零。如果折旧为零,那么投资和净投 资就是同一个量。在本章后面的论述中,凡是提到投资的地方,除非特别的说明,否则总是 假定折旧为零,即把投资和净投资看作同一个概念。 投资函数是指投资规模与决定投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同样,影响投资的因素 也是很多的,如货币供求状况、利率水平、投资品的价格水平、投资者个人的资金状况、投 资者对投资回报的预期、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等等,但对于国内私人投资来说, 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因此,通常假定投资及其投资的规模与一定时期的利 率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如果以I代表投资,以「代表利率,则上述关系可以用公式 表示为: I=i(r)(满足条件di/dr<0) 13-8 如果我们把该函数视作一个简单的线性函数,则其表达式为: I=a-Br 13-9 上式中的a是常数,被称为自主性投资。上式中的B被称为诱致性投资。其中B作为该 函数的斜率,其数值的大小反映了利率水平的变化对投资影响的程度。在横轴为投资I,纵 轴为利率r的座标中,线性投资函数I=a-Br的图象如下: a-Br 图13-3:投资函数 4、两部门经济中总产出的决定 由于生产或收入代表总供给,支出代表总需求。因此,我们可以从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分 析两部门的总产出构成。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各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 土地及企业才能)生产出来的,也可以说是各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这个总和又可用各生产 要素相应地得到的收入总和来表示,即工资、利息、地租及利润的总和。这些收入不是用于 消费就是用于储蓄,因而又可用消费与储蓄加以表示。 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各种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 =工资十利息十地租十利润 =消费十储蓄 3
3 增状态。 3、投资函数 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每年新增的资本应该是净 投资,即投资减去磨损后的余额。从会计学的角度看,对磨损的补偿就是折旧,也称重置投 资。因此有: 净投资 = 投资 - 折旧(重置投资)或 净投资 = 期末的资本存量 - 期初的资本存量 但不论是净投资还是折旧(重置投资),都是当年的投资支出,都构成对当年资本品市场 的社会需求。因此为了使问题简单化,往往假定折旧为零。如果折旧为零,那么投资和净投 资就是同一个量。在本章后面的论述中,凡是提到投资的地方,除非特别的说明,否则总是 假定折旧为零,即把投资和净投资看作同一个概念。 投资函数是指投资规模与决定投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同样,影响投资的因素 也是很多的,如货币供求状况、利率水平、投资品的价格水平、投资者个人的资金状况、投 资者对投资回报的预期、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等等,但对于国内私人投资来说, 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因此,通常假定投资及其投资的规模与一定时期的利 率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如果以 I 代表投资,以 r 代表利率,则上述关系可以用公式 表示为: I = i(r) (满足条件 di / dr < 0) 13-8 如果我们把该函数视作一个简单的线性函数,则其表达式为: I = α- ß r 13-9 上式中的α是常数,被称为自主性投资。上式中的 ßr 被称为诱致性投资。其中 ß作为该 函数的斜率,其数值的大小反映了利率水平的变化对投资影响的程度。在横轴为投资 I,纵 轴为利率 r 的座标中,线性投资函数 I = α- ß r 的图象如下: r Δr ΔI I =α- ß r 0 I 图 13-3:投资函数 4、两部门经济中总产出的决定 由于生产或收入代表总供给,支出代表总需求。因此,我们可以从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分 析两部门的总产出构成。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各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 土地及企业才能)生产出来的,也可以说是各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这个总和又可用各生产 要素相应地得到的收入总和来表示,即工资、利息、地租及利润的总和。这些收入不是用于 消费就是用于储蓄,因而又可用消费与储蓄加以表示。 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各种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 =工资十利息+地租十利润 =消费+储蓄
即Y=C+S 从需求方面看,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也就是对消费 品的需求和对投资品的需求的总和。因此 总需求=消费需求十投资需求 =消费支出十投资支出 =消费十投资 即Y=C+H 13-10 由于上两个式子中的消费、储蓄和投资实际上都是事先的计划变量,而不是事后的实现 变量。所以,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条件,从其构成上可以表示为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之 和等于计划消费与计划投资之和。 即C+S=C+I 13-11 S=I 13-12 在两部门情况下,总产出的决定情况可以总结如下表13-1: 表13-1:两部门的总产出决定结果 储蓄投资 总供求关系 总产出 关系 I=S 总需求=总 总产出 供给 均衡 IS 总需求〉总 总产出 供给 扩张 (二)加入政府部门的模型 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是在家庭、厂商两个部门之外,再加上政府。在自由资本主义时 期,崇尚自由放任,政府一般不对经济进行干预,两部门模型基本符合当时情况。但30年 代经济大危机以来,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日益加强,必须把政府部门引入模型,使其比较符合 现实。 简单来说,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税收和支出。税收是从国民收入中分解出来的, 支出是从国民支出中分解出来的。因此,包括政府部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方程式为: 总供给:Y=C+S+T 13-13 总需求:Y=C+I+G 13-14 其中,T为政府税收,G为政府购买。按照总产出决定的总需求一一总供给法,其均衡 条件为: (总需求)C+I+G=C+S+T(总供给) 13-15 也即:I+G=S+T 13-16 I=S+(T-G) 13-17 方程(13-16)的含义是:当模型包括政府部门时,计划投资不一定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但计划投资与计划政府购买之和必须等于计划储蓄与计划政府税收之和。而(13-17)则表 明计划投资等于国内的计划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 表13-2:三部门的总产出决定结果 收入与支出的 储蓄投资关系 总供求关系 总产出
4 即 Y=C+S 从需求方面看,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内用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也就是对消费 品的需求和对投资品的需求的总和。因此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消费+投资 即 Y=C+I 13-10 由于上两个式子中的消费、储蓄和投资实际上都是事先的计划变量,而不是事后的实现 变量。所以,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条件,从其构成上可以表示为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之 和等于计划消费与计划投资之和。 即 C+S=C+I 13-11 S=I 13-12 在两部门情况下,总产出的决定情况可以总结如下表 13-1: 表 13-1:两部门的总产出决定结果 储蓄投资 关系 总供求关系 总产出 I = S 总需求 = 总 供给 总产出 均衡 I S 总需求 > 总 供给 总产出 扩张 (二)加入政府部门的模型 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是在家庭、厂商两个部门之外,再加上政府。在自由资本主义时 期,崇尚自由放任,政府一般不对经济进行干预,两部门模型基本符合当时情况。但 30 年 代经济大危机以来,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日益加强,必须把政府部门引入模型,使其比较符合 现实。 简单来说,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税收和支出。税收是从国民收入中分解出来的, 支出是从国民支出中分解出来的。因此,包括政府部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方程式为: 总供给:Y = C + S +T 13-13 总需求:Y = C + I + G 13-14 其中,T 为政府税收,G 为政府购买。按照总产出决定的总需求——总供给法,其均衡 条件为: (总需求)C + I + G = C + S + T(总供给) 13-15 也即:I + G = S + T 13-16 I = S +(T - G) 13-17 方程(13-16)的含义是:当模型包括政府部门时,计划投资不一定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但计划投资与计划政府购买之和必须等于计划储蓄与计划政府税收之和。而(13-17)则表 明计划投资等于国内的计划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 表 13-2:三部门的总产出决定结果 收入与支出的 储蓄投资关系 总供求关系 总产出
关系 I+G=S+T I=S+(T-G) 总需求=总 总产出 供给 均衡 I +GS+T I>S+(T-G) 总需求〉总 总产出 供给 扩张 (三)加入外贸部门的模型 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是在家庭、厂商、政府三个部门之外,再加上外贸部门。当今, 出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闭关自守。因此,必须把外贸部门引 入模型,使之成为开放经济。简单来说,外贸部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进口和出口,因此包括 外贸部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方程式为 总供给:Y=C+S+T+X 13-18 总需求:Y=C+I+G+M 13-19 其中,X为计划进口,而M为计划出口,X一M为计划出口净额或净出口。按照国民 收入决定的总供给一总需求法,其均衡条件为 (总需求)C+I+G+M=C+S+T+X(总供给) 13-20 即:I+G+M=S+T+X 13-21 I=S+(T-G)+(X-M) 13-22 方程(13-22)的含义与(13-17)相类似,也表示计划投资等于国内的计划私人储蓄和政 府储蓄,以及国外储蓄之和。 表13-3:四部门的总产出决定结果 收入与支出的关 储蓄投资关系 总供求关系 总产出 系 I+G+M=S+ I=S+(T-G)+(X-M) 总需求=总 总产出 T+X 供给 均衡 I+G+MS I>S+(T-G)+(X-M) 总需求>总 总产出 +T+X 供给 扩张 (四)总产出决定因素的总结及乘数原理 根据凯恩斯的总产出决定方程,可支配的国民收入可以表示为: Y=C++G-T)+(X-M0 13-23 将消费函数C=a+bY带入,经整理可得: Yd=(a+I+G-T+X-M)/(1-b)1>b >0 13-24 因此,可支配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总产出主要由5种因素决定,他们分别是:1、自主性 消费支出a的变动。2、计划投资支出I的变动。3、计划政府支出G的变动。4、税收T的 变动。5、净出口(X-M的变动。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 1、自主性消费支出a的增加,会直接增加消费支出,作为一个外生变量,使总需求曲线 整体上移,即总需求水平提高。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总需求的提高会直接导致总产出增加
5 关系 I + G = S + T I = S +(T - G) 总需求 = 总 供给 总产出 均衡 I + G S + T I > S +(T - G) 总需求 > 总 供给 总产出 扩张 (三)加入外贸部门的模型 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是在家庭、厂商、政府三个部门之外,再加上外贸部门。当今, 出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闭关自守。因此,必须把外贸部门引 入模型,使之成为开放经济。简单来说,外贸部门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进口和出口,因此包括 外贸部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方程式为 总供给:Y = C + S +T + X 13-18 总需求:Y = C + I + G + M 13-19 其中,X 为计划进口,而 M 为计划出口,X - M 为计划出口净额或净出口。按照国民 收入决定的总供给-总需求法,其均衡条件为 (总需求)C + I + G + M = C + S + T + X(总供给) 13-20 即:I + G + M = S + T + X 13-21 I = S +(T - G)+(X -M) 13-22 方程(13-22)的含义与(13-17)相类似,也表示计划投资等于国内的计划私人储蓄和政 府储蓄,以及国外储蓄之和。 表 13-3:四部门的总产出决定结果 收入与支出的关 系 储蓄投资关系 总供求关系 总产出 I + G + M=S + T+X I=S+(T-G)+(X-M) 总需求=总 供给 总产出 均衡 I +G+M S +T+X I>S+(T-G)+(X-M) 总需求>总 供给 总产出 扩张 (四)总产出决定因素的总结及乘数原理 根据凯恩斯的总产出决定方程,可支配的国民收入可以表示为: Yd=C+I+(G-T)+(X-M) 13-23 将消费函数 C = a +bY 带入,经整理可得: Yd=( a + I + G -T + X - M)/(1-b) 且 1 > b > 0 13-24 因此,可支配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总产出主要由 5 种因素决定,他们分别是:1、自主性 消费支出 a 的变动。2、计划投资支出 I 的变动。3、计划政府支出 G 的变动。4、税收 T 的 变动。5、净出口(X - M)的变动。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 1、自主性消费支出 a 的增加,会直接增加消费支出,作为一个外生变量,使总需求曲线 整体上移,即总需求水平提高。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总需求的提高会直接导致总产出增加
(即国民收入增加,下同)。反之,a降低导致消费支出下降,最终导致总产出下降。因此, 总产出与自主性消费支出a正相关。 2、计划投资支出I的增加,也会直接导致总需求增加,同样使总需求曲线整体上移,从 而增加总产出。而政府支出下降则降低总需求,导致总产出减少。因此,总产出与计划投资 支出I正相关。 3、政府支出G增加也直接增加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整体向上移动,从而增加总产出。 政府支出的下降则直接减少总需求,使总产出减少。因此,总产出与政府支出G正相关。 4、税收T的增加并不直接减少总需求,但却会通过降低可支配的国民收入来降低消费支 出,而消费支出的减少会使总需求曲线整体下移,使总产出减少。反之,减少税收会通过同 样的作用机制,使得总产出增加。因此,总产出与税收T负相关。 5、净出口(X-M)的增加直接使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函数整体上移,从而增加了总产 出。反之,净出口的减少会直接减少总需求,而使总产出减少。因此,总产出与净出口(X- M正相关。 并且,由上式可以看出,这五种因素的影响大小是受边际消费倾向b制约的。因为1>b >0,所以1>(1一b)>0,即这五种因素变动一个单位,会导致总产出,或者说可 支配的国民收入以1/(1一b)的倍数变动,这就是著名的乘数原理。 二、IS-LM模型的导出 考察了总产出的决定之后,下面接着来考察对上述凯恩斯宏观经济决定模型的扩展模型: IS-LM模型。这一模型将商品市场上总产出的均衡决定和货币市场上货币供求价格一一利率 的均衡决定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说明宏观经济更多的问题。 (一)商品市场的均衡:S曲线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IS曲线的几个构成方程,即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I=S 13-25 I=a-Br 13-26 S=-a+(1-b)Y 13-27 把(13-26)式与(13-27)式代入(13-25)式,经整理有: r=(a+a)/B-[(1-b)/B]Y 13-28 若令(a+a)/B等于A,(1-b)/B等于B,则有: r=A-BY 13-29 (13-29)式即为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它表明IS曲线是一条描述商品市场达到宏观 均衡即I=S时,总产出Y与利率r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13-4所示。在商品市场上,总 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 产出水平趋于增加。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即商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 反之,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即商品市场没有实现宏观均衡。如果某一点 位处于IS曲线的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 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6
6 (即国民收入增加,下同)。反之,a 降低导致消费支出下降,最终导致总产出下降。因此, 总产出与自主性消费支出 a 正相关。 2、计划投资支出 I 的增加,也会直接导致总需求增加,同样使总需求曲线整体上移,从 而增加总产出。而政府支出下降则降低总需求,导致总产出减少。因此,总产出与计划投资 支出 I 正相关。 3、政府支出 G 增加也直接增加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整体向上移动,从而增加总产出。 政府支出的下降则直接减少总需求,使总产出减少。因此,总产出与政府支出 G 正相关。 4、税收 T 的增加并不直接减少总需求,但却会通过降低可支配的国民收入来降低消费支 出,而消费支出的减少会使总需求曲线整体下移,使总产出减少。反之,减少税收会通过同 样的作用机制,使得总产出增加。因此,总产出与税收 T 负相关。 5、净出口(X - M) 的增加直接使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函数整体上移,从而增加了总产 出。反之,净出口的减少会直接减少总需求,而使总产出减少。因此,总产出与净出口(X - M)正相关。 并且,由上式可以看出,这五种因素的影响大小是受边际消费倾向 b 制约的。因为 1 > b > 0,所以 1 > (1-b) > 0,即这五种因素变动一个单位,会导致总产出,或者说可 支配的国民收入以 1/(1-b)的倍数变动,这就是著名的乘数原理。 二、IS-LM 模型的导出 考察了总产出的决定之后,下面接着来考察对上述凯恩斯宏观经济决定模型的扩展模型: IS-LM 模型。这一模型将商品市场上总产出的均衡决定和货币市场上货币供求价格——利率 的均衡决定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说明宏观经济更多的问题。 (一)商品市场的均衡:IS 曲线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IS 曲线的几个构成方程,即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I = S 13-25 I = α-βr 13-26 S = -a +(1-b)Y 13-27 把(13-26)式与(13-27)式代入(13-25)式, 经整理有: r = (a+α)/β- [(1-b)/β]Y 13-28 若令(a+α)/β等于 A,(1-b)/β等于 B,则有: r = A – BY 13-29 (13-29)式即为 IS 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它表明 IS 曲线是一条描述商品市场达到宏观 均衡即 I = S 时,总产出 Y 与利率 r 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 13-4 所示。在商品市场上,总 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 产出水平趋于增加。处于 IS 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I = S,即商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 反之,偏离 IS 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I ≠ S,即商品市场没有实现宏观均衡。如果某一点 位处于 IS 曲线的右边,表示 I < 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 规模。如果某一点位处于 IS 曲线的左边,表示 I > 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 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r
B IS 0 图13-4IS曲线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同样,从前文有关货币市场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得出货币市场均衡的均衡条件为: L=M 13-30 L=kY-hr 13-31 用P代表价格总水平,则实际货币供应量m与名义货币供应量M为m=M/P或M=Pm。 如果P=1,则有: M=m 13-32 把(31)式与(32)式分别代入(30)式,经整理有: r=-m/h +k/h Y 13-33 若令-m/h等于E,k/h等于F,则有: r=E+FY 13-34 (13-34)式即为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它表示LM曲线是一条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宏观 均衡即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13-5所示。在货币市场上,总产出 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利率降低时总产出 水平趋于减少。处于LM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L=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 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宏观均衡。如果某一点位 处于LM曲线的右边,表示L>M,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 应。如果某一点位处于LM曲线的左边,表示L
7 .A B . IS 0 Y 图 13-4 IS 曲线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LM 曲线 同样,从前文有关货币市场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得出货币市场均衡的均衡条件为: L = M 13-30 L = kY – hr 13-31 用 P 代表价格总水平,则实际货币供应量 m 与名义货币供应量 M 为 m = M/P 或 M = Pm。 如果 P = 1,则有: M = m 13-32 把(31)式与(32)式分别代入(30)式,经整理有: r = - m/h + k/h Y 13-33 若令 - m/h 等于 E, k/h 等于 F,则有: r = E + FY 13-34 (13-34)式即为 LM 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它表示 LM 曲线是一条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宏观 均衡即 L = M 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 13-5 所示。在货币市场上,总产出 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利率降低时总产出 水平趋于减少。处于 LM 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 = 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 之,偏离 LM 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 ≠ 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宏观均衡。如果某一点位 处于 LM 曲线的右边,表示 L > M,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 应。如果某一点位处于 LM 曲线的左边,表示 L < M,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货 币需求小于货币供应。 r LM B . .A 0 Y 图 13-5:LM 曲线 (三)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 曲线 1、宏观经济的均衡状态 (1)均衡的决定 将表示商品市场均衡的 IS 曲线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 LM 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两条曲 线的交点即为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均衡点,即下图 13-6 中的 E 点,均衡的总产出和利率水 平分别为(y0,r0)
LM E 0 Yo 图13-6:IS-LM曲线 (2)均衡的变动 如果LM曲线不变,IS曲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均衡状态将随之变动。如图13-7所示, IS曲线向右水平移动会使得均衡利率和均衡总产出都提高:而IS曲线向左水平移动会使得 均衡利率和均衡总产出都降低。 个S, IS。 IS: LM 图13-7:IS曲线移动对经济均衡的影响 IS曲线不变,LM曲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均衡状态也将随之变动。如图13-8所示,LM 曲线向右平行移动,会使得均衡利率降低而均衡总产出增加:而LM曲线向左平行移动,会 使得均衡利率提高而均衡总产出降低。 LM 0 y:yo yi 图13-8:LM曲线移动对经济均衡的影响 2、宏观经济的非均衡状态 如图13-9所示,由于IS曲线上的各点表示商品市场均衡(I=S),而M曲线上的各点 表示货币市场均衡(L=M):并且在IS曲线的左边的点表示过度投资(I>S),而在IS 曲线的右边的点表示过度储蓄(I<S=:在LM曲线的左边的点表示过度的货币供给,而在 LM曲线的右边的点表示过度的货币需求。所以除0点之外,其他的点都处于非均衡状态, 都会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向均衡状态调整。如分别处于两条曲线上的A、B、C、D四个点, 是处于单一市场均衡的状态,而H、I、J、K四个点,则是处于两个市场同时不均衡的状态。 这八个点的状态情况如下表13-4所示。 LM
8 r LM r0 E IS 0 y0 Y 图 13-6:IS-LM 曲线 (2)均衡的变动 如果 LM 曲线不变,IS 曲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均衡状态将随之变动。如图 13-7 所示, IS 曲线向右水平移动会使得均衡利率和均衡总产出都提高;而 IS 曲线向左水平移动会使得 均衡利率和均衡总产出都降低。 IS 2 IS 0 IS 1 LM r1 r0 r2 0 y2 y0 y1 Y 图 13-7:IS 曲线移动对经济均衡的影响 IS 曲线不变,LM 曲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均衡状态也将随之变动。如图 13-8 所示,LM 曲线向右平行移动,会使得均衡利率降低而均衡总产出增加;而 LM 曲线向左平行移动,会 使得均衡利率提高而均衡总产出降低。 r LM 2 LM 0 r 1 r 0 LM 1 r 2 IS 0 y 2 y 0 y 1 Y 图 13-8:LM 曲线移动对经济均衡的影响 2、宏观经济的非均衡状态 如图 13-9 所示,由于 IS 曲线上的各点表示商品市场均衡(I = S),而 LM 曲线上的各点 表示货币市场均衡(L = M);并且在 IS 曲线的左边的点表示过度投资(I > S),而在 IS 曲线的右边的点表示过度储蓄(I< S=;在 LM 曲线的左边的点表示过度的货币供给,而在 LM 曲线的右边的点表示过度的货币需求。所以除 O 点之外,其他的点都处于非均衡状态, 都会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向均衡状态调整。如分别处于两条曲线上的 A、B、C、D 四个点, 是处于单一市场均衡的状态,而 H、I、J、K 四个点,则是处于两个市场同时不均衡的状态。 这八个点的状态情况如下表 13-4 所示。 r LM
.H I 0 .K .J D IS 0 图13-9:宏观经济的非均衡状态 表13-4:非均衡点的状态 商品市场 货币市场 商品市场 货币市场 A I=S LS LS L=M JI>S L>M DI=S L>M KIM 3、宏观经济非均衡状态的自我调整 如前文所述,当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时,由于市场力量的作用会促使经济向均衡状态调 整,下面就随意选取两个非均衡点A、J来具体分析这种失衡自动调整的过程。 对于A点,处于IS曲线上,是商品市场均衡但货币市场存在超额货币供给的情形。这时, 过多的货币供给会推动利率下降,并且增加的货币供给会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使 总产出增加。因此,在这两种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会推动A点沿着IS曲线向0点移动,最 终达到0点,恢复货币市场的均衡。 对于J点,处于IS曲线的左边、LM曲线的右边,也就是两个市场都不均衡,商品市场过 度投资,而货币市场过度货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商品市场的投资超过储蓄会使利率上升, 同时较多的投资还会使总产出增加:而货币市场的过度货币需求也会使利率上升,从而两种 力量综合起来会使得J点朝右上方运动,直至到达0点,同时恢复两个市场的均衡。对于其 他的非均衡点,调整过程可以依次类推。 第二节总供求均衡:AD-AS模型 了解了IS-LM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依据该模型来推导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由总 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得到整个经济的均衡点。 一、总需求曲线:AD (一)总需求函数或AD曲线的推导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 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9
9 . A .H B . .I O .K . C .J D . IS 0 Y 图 13-9:宏观经济的非均衡状态 表 13-4:非均衡点的状态 商品市场 货币市场 商品市场 货币市场 A I = S L < M H I < S L < M B I< S L = M I I > S L < M C I > S L = M J I > S L > M D I = S L > M K I < S L > M 3、宏观经济非均衡状态的自我调整 如前文所述,当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时,由于市场力量的作用会促使经济向均衡状态调 整,下面就随意选取两个非均衡点 A、J 来具体分析这种失衡自动调整的过程。 对于 A 点,处于 IS 曲线上,是商品市场均衡但货币市场存在超额货币供给的情形。这时, 过多的货币供给会推动利率下降,并且增加的货币供给会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而使 总产出增加。因此,在这两种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会推动 A 点沿着 IS 曲线向 O 点移动,最 终达到 O 点,恢复货币市场的均衡。 对于 J 点,处于 IS 曲线的左边、LM 曲线的右边,也就是两个市场都不均衡,商品市场过 度投资,而货币市场过度货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商品市场的投资超过储蓄会使利率上升, 同时较多的投资还会使总产出增加;而货币市场的过度货币需求也会使利率上升,从而两种 力量综合起来会使得 J 点朝右上方运动,直至到达 O 点,同时恢复两个市场的均衡。对于其 他的非均衡点,调整过程可以依次类推。 第二节 总供求均衡:AD-AS 模型 了解了 IS-LM 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依据该模型来推导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由总 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得到整个经济的均衡点。 一、总需求曲线:AD (一)总需求函数或 AD 曲线的推导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 IS 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r=(a+a)/B-(1-b)/B1Y 13-35 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r=-m/h+(k/h)Y 13-36 以前我们假定物价水平P=1,即M=m:若P≠1,则M=Pm,或m=MP:则LM曲线为: r=-M/Ph+(k/h)Y 13-37 将(13-37)式代入(13-35)式有: Y=[h (a+a V[8-k+h(1-b)]+[8/8 k+h(1-b)IM/P 13-38 若令h(a+a)]V[B-k+h(1-b)]=01,[B/Bk+h(1-b)]=02:则有 Y=0+(82·M)/P 13-39 (13-38)式或(13-39)式即为总需求函数或AD曲线的函数表达式,其图象为: AD 0 图13-10:总需求曲线 (二)AD曲线的经济含义 由上面的推导可以看出,AD曲线是一条描述总需求达到宏观均衡即IS=LM时,一个国 家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AD曲线表明总产出Y与价格水平P之间存在着 成反向变化的关系。AD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影响利率水 平,利率水平影响投资水平,投资水平影响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这样一个复杂而迂回的传导 机制。 二、总供给曲线:AS (一)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总供给函数是由劳动市场的实际工资和就业的决定式,以及总产出的决定式推导而得 的。假定实际工资为w,名义工资为W,物价水平为P,就业量为N,则: 实际工资为w=WP,w=fP)(w0) 13-42 则总产出可以表示为: Y=f(Pw,N) (dY/dP >0) 13-43 其简单的图形推导如下: W/P N=f(W)-
10 r=[(a+α)/β]-[(1-b)/β]Y 13-35 LM 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r=-m/h+(k/h)Y 13-36 以前我们假定物价水平 P=1,即 M=m;若 P≠1,则 M=Pm,或 m=M/P;则 LM 曲线为: r=-M/Ph+(k/h)Y 13-37 将(13-37)式代入(13-35)式有: Y=[h(a+α)]/ [β-k+h(1-b)]+ [β/βk+h(1-b)]M/P 13-38 若令[h(a+α)]/ [β-k+h(1-b)]=θ1,[β/βk+h(1-b)]=θ2;则有 Y=θ1+(θ2 ·M)/ P 13-39 (13-38)式或(13-39)式即为总需求函数或 AD 曲线的函数表达式,其图象为: P AD 0 Y 图 13-10:总需求曲线 (二)AD 曲线的经济含义 由上面的推导可以看出,AD 曲线是一条描述总需求达到宏观均衡即 IS=LM 时,一个国 家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AD 曲线表明总产出 Y 与价格水平 P 之间存在着 成反向变化的关系。AD 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影响利率水 平,利率水平影响投资水平,投资水平影响产出水平或收入水平这样一个复杂而迂回的传导 机制。 二、总供给曲线:AS (一)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总供给函数是由劳动市场的实际工资和就业的决定式,以及总产出的决定式推导而得 的。假定实际工资为 w,名义工资为 W,物价水平为 P,就业量为 N,则: 实际工资为 w = W/P, w = f(P) (w’﹤0) 13-40 就业量为 N = f (w) (N’ ﹤0) 13-41 总产出 Y = f (N) (Y’﹥0 ) 13-42 则总产出可以表示为: Y = f (P,w,N) (dY/dP﹥0 ) 13-43 其简单的图形推导如下: P W/P w Y N = f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