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将有利于我们在品德教育中提出恰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本章从心理 学的角度探讨品德的心理实质,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阐明品德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 学依据 第一节品德概述 品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 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例如,某个学生一贯诚实友爱、 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我们则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 德。与品德密切相关的是道德,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 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要求和评价他人 的举止。品德和道德固然都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但是却不能相互等同,它们是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人们依据规范来辨 别是非、善恶、美丑,指导或调节行为。遵守它们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 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它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产生、发展 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 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 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 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 分反映。可见,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物质 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发展而制定了共同遵守的道德 行为规范,正是这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赋予了道德的力量。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 人的需要。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所接纳,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 范,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正是人的这种社会性需要(归属、 交往与尊重的需要)促使人们的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发展与完善自我品德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 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 来的。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品德面貌的变化,品德的 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前提。可以说,离开了社会道德,品德就无从谈起。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面貌和风气。某些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品德 可以作为社会道德的典范,对社会风气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离开了社会中具体人的道德品 质表现,道德就只能成为无实际意义的行为规范了,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发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将有利于我们在品德教育中提出恰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本章从心理 学的角度探讨品德的心理实质,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阐明品德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 学依据。 第一节 品 德 概 述 一、品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 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例如,某个学生一贯诚实友爱、 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我们则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 德。与品德密切相关的是道德,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 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要求和评价他人 的举止。品德和道德固然都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但是却不能相互等同,它们是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人们依据规范来辨 别是非、善恶、美丑,指导或调节行为。遵守它们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 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它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产生、发展 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 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 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 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 分反映。可见,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物质 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发展而制定了共同遵守的道德 行为规范,正是这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赋予了道德的力量。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 人的需要。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所接纳,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 范,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正是人的这种社会性需要(归属、 交往与尊重的需要)促使人们的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发展与完善自我品德。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 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 来的。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品德面貌的变化,品德的 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前提。可以说,离开了社会道德,品德就无从谈起。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面貌和风气。某些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品德 可以作为社会道德的典范,对社会风气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离开了社会中具体人的道德品 质表现,道德就只能成为无实际意义的行为规范了,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发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